政府公共投资的法律规范研究(硕士论文)

政府公共投资的法律规范研究(硕士论文)
政府公共投资的法律规范研究(硕士论文)

引言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的实体经济亦深受其害。①我国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为了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迅速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扩大政府投资是主要措施之一。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拟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加上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共约4万亿元。

②4万亿元的巨额投资,再次向我们提出了如何有效通过法律途径规范政府公共投资活动,保证投资效益最大化这一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的投资体制经历了从探索改革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以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树立起政府公共投资理念,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理顺,政府公共投资体制初见雏形。但是,我国政府公共投资的法治化进程仍然任重而道远,将政府公共投资活动完全纳入法律规范的视野尚需法学研究的及时跟进。由于政府公共投资活动自身的特点,借鉴经济学,尤其是公共财政学理论以及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开拓法学研究视野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学上的公共产品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公共投资应当定位于市场机制不能有效供给,从而导致市场失灵的公共产品领域。因此,对4万亿元的政府公共投资而言,其不可忽略的基本功能就是有效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解决我国公共产品供需严重失衡,以及分配分布不合理等问题。这为如何定位政府公共投资,并在法律上寻求规范政府公共投资活动的法律体系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而目前国内经济学界的研究主要关注了政府公共投资与经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法学界对政府公共投资活动的法律规范亦缺乏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我国政府公共投资活动尚缺乏有效约束和激励的法律制度。

有鉴于此,以4万亿元政府公共投资为契机,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来规范政府公共投资活动,对于促进政府公共投资效益优化,最终实现公共产品的有

①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年国内生

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比2007年13%的增长率下降了4个百分点。

②国家发展改革委讯:《关于四万亿投资的有关情况》,https://www.360docs.net/doc/4518863021.html,/xwfb/t20090309_265095.htm,2009

效供给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尝试以公共产品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提出政府进行公共投资的基本功能应当定位于供给公共产品,在此基础上探求有效规范我国政府公共投资活动的法律制度。

第一部分公共产品的一般理论

公共产品是公共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可以被多人共同享用或者消费的产品,又称公共物品、公共财货、共同品、公益物品、公益品等。人们对公共产品的研究最初源于对公共性问题的讨论。①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公众对社会公共需求的不断提高,公共产品与人们生产、生活日益密切。与此同时,公共产品与公共投资联系十分紧密,没有公共投资就没有公共产品供给的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形成过程,就是公共投资价值实现的过程,公共投资的价值要通过公共产品的实物形态予以表达。”②因此,笔者认为以公共产品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可以为寻求规范公共投资活动的法律制度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下文在总结经济学家关于公共产品理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对公共产品理论进行梳理,并引出本文的分析路径和思考方法。

一、公共产品理论的回顾

大卫·休谟(David Hume)、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等人是较早探讨公共产品问题的经济学家。早在1739年,休谟就在《人性论》一书中讨论了超越个人利益的公共事务处理问题。他认为,在社会中有些事情对每个人都有利,却不能由一个人来完成,而只能通过集体行动来完成。他从政府起源的角度论述了对于大家共同消费的物品,单凭个人无法达到利益最大化,而只有政府才能解决这一问题,认为政府是“在某种程度上免去了人类所有这些缺点的一个组织。”③这种分析超越了私人物品的范畴,被后人称为“集体消费产品”。继休谟之后,亚当·斯密对公共产品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经济分析。他认为君主或者国家有三大义务与职责:安全、司法、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④此外,包括穆勒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在讨论财政问题时,都触及到公共

①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②岳军:《公共投资与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5页。

③[英]休谟:《人性论》,关运文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78-579页。

④参见[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产品和公共资源问题。①

这一时期的古典经济学家们开始认识到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机制并非总是有效,市场失效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产生了公共性问题。而这些公共性问题,须由代表社会公众的组织来解决。代表社会公益的政府自然成为了他们首先关注的对象。他们的研究成果标志着公共产品理论的初步形成,但是从整体来看,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济学界一般认为,系统的公共产品理论由奥意财政学者②提出,最初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奥意财政学者将边际效用理论运用于财政领域,创立了较为系统的公共产品理论。③奥意财政学者区分了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在消费和交易上的不同特征,但又认为公共产品同私人产品一样可以用边际效用理论来加以分析。虽然公共产品不能够由市场机制形成价格,但是可以按照人们从公共产品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用来付费,即通过税收来衡量价格。④

瑞典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克塞尔 (K. Wicksell)和林达尔(Lindahl)肯定了奥意财政学者提出的以个人边际评价缴纳税款是一种公平的办事原则,但是也指出了这仅仅是利益赋税的公平,这种公平须以分配的公平为前提。林达尔用模型证明了公共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存在以及合理的差别税率可以通过自愿的自由交易而实现。这是边际效用理论在公共产品问题上运用的突出成就。⑤当然,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的均衡依赖于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得到完全显示,而这在实际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1954年,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在其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一文中将公共产品定义为:每一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其他人也对这种

①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②奥意财政学者是指奥地利以及意大利的财政学者。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经济学家潘塔莱奥尼、马佐拉、马尔科和奥地利的萨克斯。

③张馨等:《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第三章,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转引自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④这具体表现为:潘塔莱奥尼在1883年发表的《公共支出分配理论》提出了公共支出的分配取决于不同公共项目的边际效用的比较。马佐拉在1890年的《论财政科学》中,对公共产品的价格应尽可能按照人们从公共产品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效用来付费。马科尔把国家活动看作是一种特殊性活动,它同样受资源稀缺性的约束。公共产品也要按照边际原则支付税金,但是按照边际原则征税很困难。解决途径是:假定个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与其收入成正比,由此得出要征收累进税。奥地利的萨克斯将公共产品需要作了进一步的细分,认为公共需要可分为某些利益集团的需要和纯粹的公共需要,后者须通过税收方式解决。

产品的消费。这一描述成为了后来的经济学关于纯粹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目前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也是按照这一描述来定义公共产品。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是从“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特征进行的,这使公共产品理论走向了科学化。当然,更多的经济学家认为这一定义所界定的公共产品是一个极端情况。于是,经济学家对公共产品的定义以及类型的划分围绕萨氏提出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两个特征进行讨论,涌现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现实中存在的更多是介于纯私人产品与纯公共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①1956年,蒂布特(Charlers Tiebout)发表了《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进一步提出了地方公共产品问题,认为公共产品可以划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这突破了人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全国性公共产品的状态。

此外,针对公共产品需求难以反映个人真实偏好的难题,经济学家们对通过政治程序揭示个人真实偏好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公共选择理论②以及博弈论③等也随之应运而生。

在经历了上述发展之后,公共产品理论日渐趋于完善与成熟。今天,公共支出应当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这一观念已经为人们普遍承认。中国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后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效益,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更多更迫切。当然,我们也开始面临着“什么是政府应该管的,什么是应该由市场机制解决的”,“如何才能合理界定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正是公共产品所必然涉及的内容。④因此,笔者认为要弄清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对公共产品理论进行全面地梳理和分析。下文笔者将对公共产品的含义和特征进行总结概括,并对公共产品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进行探讨,以此揭示公共产品需要政府提供的原因和政府公共投资与公共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公共产品的含义与特征

(一)公共产品的含义

①这些观点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描述了纯私人产品与纯公共产品中间还存在第三种产品,即非纯公共产品(impure public goods),或者称准公共产品。

②公共选择理论,是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确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预测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机制,其结果取决于联合的集体行动。该理论建立在个人行为的“经济人”假设和交易经济学方法基础上。这一理论不再将政治家假设为追求公共利益者,认为实际上政治家也是理性经济人。参见孙同鹏:《经济立法问题研究——制度变迁与公共选择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1页。

③博弈论,有时也称“对策论”或“赛局理论”,是研究具有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在经济学中主要被用于研究不同个体的行为方案。

公共产品这一概念在使用时大体上是明确的。例如,一般都把诸如国防、法律和秩序、灯塔、公路、桥梁、天气预报、基础教育、公共图书馆等当作公共产品。但是,在萨缪尔森之前经济学家都没有明确地对公共产品本身进行明确的界定,更多的时候是将其作为与私人产品相互区分的一个概念。萨缪尔森转变了研究上对公共产品界定的模糊状态,给出了公共产品的严格定义。按照萨氏的经典定义,即公共产品是指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的产品。在这个概念中,揭示了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特征。马斯格雷夫(Musgrave)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公共产品非竞争性特征造成了排他方面的困难。布坎南(James Mcgill Buchanan)认为,公共产品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的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总之,西方的经济学者一般都是从产品属性角度来尝试着厘清公共产品概念的。①

但是,实际上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产品这一概念的界定仍然未形成统一认识。根据萨缪尔森的经典分析,经济学家更多是从“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这两个特征来定义公共产品。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不能阻止不付费者的消费;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造成他人对这种产品消费的减少,即增加一个人消费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多数国内学者也是着眼于从公共产品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两个特征来定义公共产品。②不仅如此,人们在划分公共产品的类型时一般也是根据产品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特征,进而将公共产品划分为纯公共产品、俱乐部型公共产品、共同资源型公共产品三种类型。纯公共产品,是指同时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条件的产品。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国防一般被视为这种产品。俱乐部型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却可以实现排他的产品。如收费的高速公路、游泳池、电影院等。这类产品在一定数目的使用者内具有非竞争性,当然消费成员超过一定数目时,也会发生“拥挤”现象。共同资源型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却无法有效实现排他的产品。这类产品,不付费者不能被排除。俱乐部型公共产品和共同资源型公共产品又被合称为准公共产品,

①周义程闫娟:《什么是公共产品:一个文献评述》载《学海》,2008年第1期。

②胡代光先生认为,所谓公共产品是指一个人对某些劳务或物品的消费并未减少其他人同样消费或享受利益,如国防、路灯、无线广播、环境保护、新鲜空气等。公共产品的特性表现为:(1)消费的非竞争性;(2)提供的非排他性;(3)充斥性(指消费的边际社会成本可能为正)。相关内容可参见:胡代光、周安军:《当代

与纯公共产品相对应。

本文结合上述关于公共产品的定义及其分类,笔者认为具有社会公益性,而且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或者消费的产品都可以称为公共产品。这一界定没有把公共产品严格限定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上,主要是考虑到公共产品是一个开放性概念,竞争性和排他性只是一种相对的界定,而且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产品是动态的,并非一直处于某种固定不变的状态。即某一产品在不同的状态下,排他性与竞争性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此外,由于公共产品本身源于公共性问题,笔者认为对公共产品的理解还可以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学者认为,“现代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归纳起来就是两大类关系:一类是公共治理关系;另一类是公共服务关系”。①从这一认识出发,政府或公共组织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公共治理类产品②和公共服务类产品。③公共服务类产品又可细分为有形产品(具备物质形态的有形产出)和无形产品(即不具备物质形态的服务)两类。有形产品主要是基础设施等由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实物类产品,其表现为一种有形的产出,其价值形式来源于公共投资;而公共治理类产品和公共服务类产品中的无形产品一般表现为无形的产出,其投资特征不明显。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无形服务的提供离不开以一定的有形产品作为基础。如医疗、教育等服务的提供离不开有形建筑物。鉴于本文以公共投资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本文所称公共产品是指国家在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由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一切实物类产品。

(二)公共产品的特征

考察公共产品的特征,经济学家更主要围绕萨缪尔森所定义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来加以认识。笔者认为,认识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不应当局限于对“是否排他”以及“是否具有竞争性”等问题的纠缠,“竞争性”与“排他性”是在相对意义上来说的。只有还原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才有助于深化对这一理论的认识。综合学界诸多观点,笔者认为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正的外部性④,根

①参见袁曙宏宋功德:《统一公法学原论:公法学总论的一种模式(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4页。

②公共治理类产品,也可称为公共管理类产品,主要包括各类制度和政策以及公共管理机关、公共组织等。

③公共服务类产品主要是指由公共机构提供的公共道路、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科学研究、气象服务、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等公益性社会服务类产品。

本特征是公益性,外在特征是市场供给的低效率性。详述如下:

1.正的外部性

经济学通常把公共产品当作正的外部性的典型例子。笔者认为,这一描述正是体现了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因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够供多人共同享用,而如果一个产品不具有正的外部性将不会具备公共享用的条件。也就是说,公共产品与正的外部性直接相联系,不可分离。庇古认为,在存在外部性的地方,有必要依靠政府之手进行干预,存在外部经济的那些产品,正是被当作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产品。①科斯认为,外部性问题的实质是产权问题。

②其实,科斯的这一论断就暗含了其对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的承认。实际上,正的外部性必然意味着一定程度和范围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是指没有为某一产品付费却获得了益处,而这个益处正是来源于外部性。“非竞争性”是指享用了某产品并不影响他人的享用,这也是源于该产品具有的外部性。因此,总结起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公共产品都有正的外部性,但是有正的外部性的产品不一定能成为公共产品。正的外部性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强调公共产品具有正的外部性与一般认为公共产品具有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并不矛盾。如前所述,正是因为公共产品具有正的外部性,因而也才有了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特点,但不同产品在排他与竞争程度上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还可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排他与竞争程度的差异仍然可以用来衡量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边界。因此,在政府公共投资中应当根据不同的公共产品的特点来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

2.社会公益性

公共产品是用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共同需要。③体现在产品特征上,公共产品应当具有社会公益性。社会公益性是公共产品的本质特征。“公地悲剧”、“囚徒困境”、“集体行动的逻辑”等公共性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是:社会公共事务需要有效地进行协调与组织活动。对于大多数公共产品而言,政府应当基于社会群体的共同需要而有效地进行公共投资,供给公共产品。这里体现了公共产品必须具有社会公益性。具体而言,公共产品的社会公益性表

①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②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

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应当主动履行经济职能,承担经济职责,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公共领域,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基于社会共同需要而提供公共产品;另一方面,公共产品的生产、分配应当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让全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享受。正如有经济学者指出,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公共产品通常是用来增进整个社会的公平,消除由于贫富差距等因素造成的社会资源占有量上的差距。因而“社会公平性”构成了目前条件下公共需要的核心思想。①这里的“社会公平性”与社会公益性有着高度一致性,两者都表明了公共产品应当回应每个社会成员的需要。如果再进一步体现在公共投资制度设计中,公共产品的社会公益性必然要求公共投资法律制度应当具有公平的价值维度。

3.市场供给的低效率性

经济学、政治学等各种理论都不约而同地论述了政府应当提供公共产品。虽然不同理论在论述角度以及分析路径上存在差异,但是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公共产品具有市场供给的低效率性特征,所以需要借助于政府的干预。市场供给的低效率性也正是上述公共产品的正的外部性和社会公益性的外在体现。一方面,由于公共产品具有正的外部性,由此会产生“搭便车”等问题,市场机制不能在此充分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公共产品具有社会公益性,政府应当有责任为全体社会成员努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为此,政府在公共产品领域应当主动履行经济职能,否则市场在这些领域将没有投资或者投资不足,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不利。换言之,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低效率性特征启示我们,在公共产品领域不仅需要政府履行经济职能和经济职责,而且在公共投资的制度设计上要将效率作为价值追求之一,以克服市场供给的低效率问题。

三、公共产品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

(一)市场机制提供公共产品的困境

经济学上完全竞争的市场是不存在的,而只是一种假设。公共产品本身具有正的外部性特征,而正的外部性又导致社会成员倾向于“免费搭便车”。因此,对于公共产品的投资成本通常无法收回,市场主体自然因无利可图而不会主动提供和生产这类产品。与私人产品相比,公共产品的特有属性使其广大消费者试图“免费搭便车”,而使产品提供者的成本得不到补偿,扰乱了市场机制的功能。市场

机制的运行要求收益能够抵偿成本,或者要求成本能够追加到每个使用者身上,而公共产品的公共性不可能将每个消费者孤立开来,即不能有效实现排他。这使得公共产品领域主要表现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由此造成市场失灵。在这里,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产品遭遇了困境。

(二)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平衡的困境

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均衡的实现面临一系列障碍,特别是公共产品需求显示机制的不完全(不能通过价格机制反映公共产品的需求和调节供给),以及通过政治程序来表达公共产品的需求集合的解决方法,使公共产品的需求难以得到真实显示,因而需求与供给不相协调,并产生非均衡现象。因此,一直以来“公共产品需求的显示机制以及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均衡的协调机制就成为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难题”。①这一难题集中表现为:公共产品要实现需求与供给均衡陷入了困境。造成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的非均衡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示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需求的真实偏好非常困难;二是公共产品在供给过程中普遍存在效率损失。

1.公共产品需求偏好显示问题

在市场领域,私人产品的需求可以通过价格机制进行准确反映,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有效反映市场需求状况。但是,与私人产品相比,真实地显示公共产品需求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一般认为,原因至少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在公共领域因为存在外部性、搭便车等问题,许多人为了逃避责任很有可能隐瞒自己的真实需求。“囚徒困境”、哈丁的“公地悲剧”、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等这些理论都说明了在公共领域,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必然导致集体利益最大化。反之,个人理性导致的却是集体非理性的结果。二是偏好显示本身并未得到重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没有相应建立显示公众偏好信息的机制,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遭到漠视。三是公共产品的需求是联合的、集中的,以个人需求为基础的公共需求是不能综合的或简单地加总。因此,尽管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试图建立各种均衡模型揭示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显示问题,但是各种经济学上的模型分析也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实际中解决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的显示问题仍然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境。

2.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效率问题

萨缪尔森、布坎南等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不论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提供还是有市场提供,其效率主要决定与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实际上西方经济学者在探讨公共产品的效率问题时已经假定公共投资的配置是合理的。①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者分析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时,在逻辑上已经假定公共产品的需求是合理的。这种假设尽管忽略了公共产品需求偏好显示也困境的事实,但是恰恰表明公共产品在供给过程中还客观地存在效率问题,因此需要专门分析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如果公共产品在供给过程中造成大量的效率损失,那么最终供给情况将不能如愿以偿。事实上,在供给过程中的存在的效率问题是公共产品实现需求与供给均衡的一大硬伤。这主要表现在: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进行经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政府失灵”的问题,会影响供给效率;公共产品的生产主体在生产公共产品的过程中以利益驱逐为最大目标,在缺乏有效监管与制度约束的前提下也不能保证供给效率。

(三)寻求公共产品困境的出路

1.明确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经济职责

在过去的两百年间,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和国家干预主义思潮此消彼长,尖锐对立。但是,有趣的是他们在公共产品提供的问题上却有着本质的相似,一致主张政府在此有所作为,尽管他们在公共产品范围的界定方面可能歧义不休。②这说明,政府负有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为经济学家们一致认可。国家担负起调节社会经济的职能,是国家职能的重大演变,也是国家性质的一种进化。其实质是国家职能的逐渐社会公共职能化,国家由原来主要关注统治阶级以及政治集团的统治利益向为体现更多民众意志和社会利益服务方面转变。③如上所述,由市场机制提供公共产品遭遇了困境。私人对于公共产品的消费存在着免费“搭便车”的心理,普遍不愿意投资于公共产品领域,从而使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于是,公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只能由公共经济部门来提供,或者说只能由政府来提供。④因此,寻求公共机构承担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是一种必然选择。当

①参见岳军:《公共投资与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页。

②钟雯彬:《公共产品法律调整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③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然,由于不同公共产品的“竞争”与“排他”程度有差异,因此公共产品可以通过多元方式予以提供。但是,政府作为主要的公共经济部门,提供公共产品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①这是其他经济主体无法完全胜任的。

2.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生产相分离

公共产品的供给,面临着“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双重困扰,由此导致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即便由政府负责供给公共产品的领域,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于是,人们开始对公共产品由政府负责供给这一传统命题提出了挑战。在众说纷纭的讨论中,美国公共经济学与行政学大师埃利诺·奥斯特诺姆提出的提供者与生产者分解理论,对公共产品的世界性改革走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②根据奥斯特诺姆的理论,公共事务中的主体可以分为:(1)组织方(提供方)——政府或代表民意的公共机构;(2)生产方——由组织方选定的产品生产者;(3)消费者——共同需求某种公共产品的有个人组成的群体。该理论的提出为公共产品的组织(提供)与生产的矛盾创造了前提和条件。在这一关系中,提供指的是谁为产品付款;生产指的是由谁来从事产品的具体生产。③因此,需要明确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等同于生产者,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生产可以有若干种组合方式。在政府公共投资法律关系中,这一组合主要是政府作为提供主体,企业作为生产主体,即政府提供,企业生产。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生产的相互分离,使我们在法律制度设计时可以有效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分权与制衡,为有效解决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问题提供了出路。

3.公共产品与公共投资互动下的供需均衡模式

如所前述,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的均衡问题面临着很难克服的困境。这一问题也一直成为困扰经济学理论界的难题。因此,有学者试图通过研究视角的调整和转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认为“通过寻求公共产品需求的显示和集合信号——公共投资需求,从投资价值分析的角度,探讨公共产品需求的生成机制和集

①参见钟雯彬:《公共产品法律调整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6-48页。钟雯彬博士概括了政府在承担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优势包括了五点:政府具有强制力、普遍性、权威、信息优势以及提供动力。

②钟雯彬:《公共产品法律调整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③李成威:《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评价与激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殷强:《中国

合问题。”①笔者认为这一探索是非常有益的。建立“以公共投资的价值(效益)分析来显示公共产品需求,以公共产品的产出状况来衡量公共投资效率”这一公共产品与公共投资的互动下的供需均衡模式对于解决公共产品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模式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公共投资分析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通过公共产品产出状况来衡量公共投资的效率。事实上,一个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实物形态的公共产品的需求往往是通过投资需求的形式来表达的,即任何一个实物形态的公共产品必然与独立的投资项目相对应。实践中,可以将某一个公共产品的需求与具体的公共投资或公共支出相联系,将某一个具体的公共产品需求转换成一个公共投资项目的公共投资需求。在公共投资活动中通过公众广泛参与的方式,使社会公众的诉求得到显示,投资产出得到评价和监督。最终将公共投资行为与公共产品供给两者相互结合,在互动中实现均衡。②因此,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公共产品的需求,需要通过公共投资价值分析予以评判;公共投资活动的效率,最终应当由公共产品的产出状况来衡量。

综上,本部分系统地梳理了公共产品的基本理论。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在公共产品领域由于市场机制失效而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因此需要国家进行公共投资活动,进而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特征启示我们,在公共经济活动中,既要注重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问题,也要注重公共产品的公平问题;公共产品所面临的困境则向我们指出了公共产品在需求与供给问题上与市场机制的差异性。因此,公共产品理论的核心最终可以概括为公平与效率以及需求与供给这两大对立统一关系,将这两大关系相结合则不难得出:公共产品在需求环节需要更加注重公平,在供给环节需要更加注重效率。只有如此,公共产品才能实现有效供给,并且公平地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而政府公共投资活动法律制度的构建,可以通过这一分析框架予以展开。这为笔者在下文进一步寻求政府公共投资的法律规范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因为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经济法实际上就是将经济学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政策目标而予以采纳,并通过立法把这种政策进一步上升为普遍性的法律规则。③基于这一认识,经济法律规范的制定应回应经济学主张,并尊重科学的经济理论。因

①岳军:《公共投资与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9页。

②参见岳军:《公共投资与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1页。

此,下文将以本部分的公共产品理论作为基础,重点结合政府公共投资需求与公共产品供给关系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深入剖析我国政府公共投资体制在不同时期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如何用法律手段规范我国政府公共投资活动的对策。以下先对我国政府公共投资的历史沿革进行回顾,并揭示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部分我国政府公共投资的历史沿革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基本上是唯一的投资主体,不存在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之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领域的投资主体主要转向企业与个人等私人主体。与此相对应,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现阶段,政府为了提供公共产品而运用财政性资金进行公共投资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为此,研究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而进行的投资活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投资存在效率不高,分配不公平,公共投资法律制度缺失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政府公共投资作出明确界定,并对我国政府公共投资体制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认识。

一、政府公共投资的界定

(一)政府公共投资的概念辨析

“投资”一词在西方经济学界经过了较长的发展历程,经济学家对投资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综合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投资一般包含两种理解——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实物投资是以社会再生产运动对资金投入的客观要求为前提的,无论是投资者将资金运用于何领域,都会形成实现固定资产①或流动资产,即实物资产的增加。金融投资是指单纯的表现一种财务关系,可以是证券投资或信贷投资,都是以货币资金转化为金融资产,没有实现实物资产的增加。②在我国,对投资的认识随着投资体制的改革而不断变化。投资的概念大致经历了基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现代投资几个阶段。我国理论界目前将投资一般定义为:指主体为获得预期收益,将资金投入某种事业增加资本或资本存量的一种经济行为。这一概念包括了投资主体、投资目的、投资客体及投资结果四要素,反映了投资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③也有的在定义中将投资客体不局限于资金,而是扩展到能形成资产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④依笔者理解,投资的定义可以简单地定义为:经济主体为获取未来预期收益而将资金或其他经济资源转化为资本的行为。换言①固定资产在经济学上是指在社会再生产中可供长时间反复使用并在其使用过程中基本不改变原有的实物形

态,价值随其使用价值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劳动资料和其他物质资料。如厂房、机械设备,

建筑物等。

②殷强:《中国公共投资效率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0页。

③殷强:《中国公共投资效率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之,投资的实质是将资金转化为资本①的行为。

作为全社会投资活动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公共投资的概念是在我国投资体制的制度变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公共投资一般被界定为政府投资形成固定资本的行为。有学者将公共投资定义为,指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在公共基础设施和自然垄断行业中进行的投资活动和为实现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而提供的公共服务。

②有学者认为,公共投资的内涵应该是:政府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投入资金,以在将来获取物资形态的公共物品的资本运动过程,也可以称为政府投资。③实际中,有许多学者一般将公共投资与政府投资视为同一概念。

不可否认,我国的公共投资与政府投资有着深刻的渊源。然而真正理解公共投资的涵义,应当从政府投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去窥视。我国的公共投资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型的投资体制转向民间主导型的投资体制后才在理论界得以形成的。而政府投资这个概念在我国也是最近10年间才出现。最早的政府投资实际上源于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项目这一概念。④ 2000年4月4日,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05号公告公布了《深圳市政府投资项目条例》,政府投资项目的概念才被明确提出。在这一法律文件中,政府投资项目被定义为,利用市本级预算内资金、土地开发基金以及其他财政性资金所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2000年,财政部组织有关专家出版的《政府投资项目标底审查实务》一书该书中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投资项目是指为了适应和推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生活需要,以及出于政治、国防等因素的考虑,由政府通过财政投资,发行国债或地方财政财政债券,利用外国政府赠款以及国家担保的国内外金融组织的贷款等方式独资或合资兴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⑤从政府投资概念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对政府投资的定义最早是从资金来源的角度进行,后来才在目的和资金来源两个角度进行。而理论界对于公共投资的定义则几乎没有强调资金来源,而是都突出强调了“公共需要”、“公共服务”、“公共物品”

①资本在经济学上是指具有保值或者增值功能的持久性经济要素。本文探讨公共投资所形成的公共产品就是一种资本,或者称为公共资本。

②王威:《公共投资效应的制约因素及提高途径》,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③殷强:《中国公共投资效率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④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项目工程预、决算审查操作规程》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项目的概念。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项目是指政府职能部门批准立项,由各类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或部分投资的项目。

等要素。笔者认为,这实际表明了“政府投资”这一概念在我国变化发展的趋势。可以预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共投资这一概念将被更多地得到接受和认可,公共性将被更多地得到强调。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特定国情,我国目前的政府投资实际上不仅投资于公共服务领域,还涉及一些竞争性的私人领域,尤其是由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的投资领域非常广泛。为此,有学者还将政府投资定义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财政预算内专门安排的基本建设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增发长期国债形成的国债项目投资;第二层主要是除第一重概念外,每年从政府财力中安排的其他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土地出让金;第三层次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①这三个层次的定义,实际上对应于中央政府投资、地方政府投资与政府国有企业投资,划分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另外,要认识到公共领域的投资也不完全是政府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可以由私人投资的公共领域也完全可以由私人介入。政府虽然在公共投资中继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社会组织也会参与公共投资,政府和社会组织均可作为公共投资的主体。当然,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由于社会组织相对政府来讲发展较慢,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力弱于政府,所以现阶段绝大部分公共投资均由政府完成。②因此,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公共投资与政府投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文所探讨的政府公共投资是指由政府作为投资者,旨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公共投资活动。当然,这里的公共产品是本文第一部分所定义的由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实物类公共产品。

(二)政府公共投资的基本功能定位

政府公共投资的功能是什么?这是需要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公共投资的基本功能应当定位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关于公共投资的作用,学界一般将其归结为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主要表现为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等。综观国内外经济学者对公共投资的研究,更多是从分析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

①周法兴:《中国政府投资政策转变及其影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9-10页。

的角度进行的。经济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离不开公共投资,公共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要看到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联系是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涉及经济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有鉴于此,有经济学者指出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决定和经济增长对公共投资的影响因素是很多的,相互决定的中间过程及价值链构成是极其复杂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变量和经济因素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公共投资——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①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在上文中就进一步提出了“以公共投资的价值分析来显示公共产品需求,以公共产品的产出状况来衡量公共投资效率”的思路。但是,我国公共投资的定位有些偏差,特别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以来,它成了保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偏离了公共投资的基本功能,有些居然投向了高竞争领域,甚至涉及餐饮、娱乐服务这样的高竞争产业。②事实上,许多经济学者片面强调了公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忽略了公共投资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公共产品供给。鉴于此,笔者认为建立“公共产品需求(公共投资分析)——公共投资——公共产品供给——经济增长”的认识路径对于全面提高公共投资效应意义重大。虽然从长远看,政府通过公共投资提供公共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公共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是首先通过供给社会需求的公共产品,从而形成公共资本来实现的。公共投资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也是公共产品供给增加的外在表现。“公共投资具有弥补市场缺陷的功能,最终目标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支出范围一般是不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或领域,对私人投资起拾遗补缺的功能。”③总之,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政府公共投资应该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即投资于非营利性的,具有社会公益性的,市场配置又低效率的投资项目。

二、我国政府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公共投资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型的投资体制转向民间主导型的投资体制后才在理论界得以产生的。在计划经济时期,几乎所有投资活动的主体是政府,因此也就没有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区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体制开始逐渐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投资体制。

①岳军:《公共投资与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25页。

②王威:《公共投资效应的制约因素及提高途径》,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回顾我国投资体制的60年,其经历了不断发展并日渐趋于完善的过程。总体来看,我国投资体制的变迁实际上就是我国从计划经济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变革历程的缩影。经过不断探索和尝试,现阶段我国政府公共投资观念基本形成,政府公共投资体制初见雏形。我国的一系列有关政府投资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的投资政策和制度开启了我国现阶段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的新阶段。以下对我国政府投资体制的发展脉络进行简单梳理,并就现阶段政府投资体制的主要内容予以总结。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投资体制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就模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并把投资作为恢复国民生产、推进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投资体制。主要内容如下。

在法律文件制定方面,颁布基本建设的若干管理办法。1951年3月,中央财委发布《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基本建设管理办法。1952年,《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暂行办法》经补充修订,更名为《基本建设工作暂行办法》。另外,国务院围绕基本建设设计任务书、设计文件的审批等具体事项,又陆续发布了《基本建设工程设计任务书审查批准暂行办法》,《基本建设工程设计及预算文件审核批准暂行办法》的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构成了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投资制度的基础,规定了基本建设的一系列程序规则。

在机构设置方面,设立了计划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设立计划委员会。计划机构是政府投资的主管部门。政府投资的计划编制、项目审批以及基本建设程序制定等工作,都由计划机构按行政隶属关系,分工负责。中国人民银行是统一的基本建设拨款管理机构,负责预算审查、工程造价核算、拨款等业务。

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时期政府投资的基本特征是:①中央政府掌握绝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央政府对各类投资领域大包大揽;中央政府高度集中投资决策权。这种投资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资制度,市场机制被人为地阻断了。客观地评价,这一时期的投资体制通过政府集中投资进行大规模建设,提供了大量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对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快速构

建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为我国政府投资体制,尤其是投资程序方面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是,这种投资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大量政府投资项目政策缺乏科学论证与可行研究,决策以领导意志为主,因此公共产品的需求没有得到科学的显示,从而造成项目盲目上马,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浪费。其次,政府大包大揽,人为阻断市场机制,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必然不高。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体制改革

回首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投资体制的变迁的历史实际上是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历史。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政府投资处于重要的探索转变期。原来几乎由政府作为唯一投资主体的投资体制逐渐开始分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形成了以民间投资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政府的投资范围逐步向市场让渡,政府主导型的投资体制转向了民间主导型的投资体制。政府投资与公共投资的内涵逐渐趋同。政府投资项目成为了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概念,被定义为:“是指为了适应和推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生活需要,以及出于政治国防等因素的考虑,由政府通过财政投资,发行国债或地方财政债券,利用外国政府捐款以及国家财政担保的国内外金融组织的贷款等方式独资或合资兴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法人,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独立的政府投资体制开始逐渐形成。这一时期投资体制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方式的转变

首先,从资金来源来看,国家财政进行直接投资方式逐渐转向多种资金来源渠道的投资方式转变。1979年8月,国务院同意了国家计委、国家建委、财政部草拟的《关于基本建设投资试行贷款办法的报告》及《基本建设贷款试行条例》,对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开始试行基本建设投资贷款,实行“有借有还,谁借谁还”的原则。即所谓的“拨改贷”政策。1984年1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全部由拨款改为贷款的

①席月明:《政府投资与投资体制改革30年》,载《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24期。

②参见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编写:《政府投资项目标底审查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转引自尹贻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范文

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论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关系 学生: 学号: 专业名称:法学 学习层次:本科 年级: 14 春 指导老师:牛晓鹏 职称:副教授 教学点:修水 九江广播电视大学

开题报告 课题容(包括课题的现实意义、目前该领域国外发展趋势、研究的重点及拟突破的难点等)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的劳动仲裁制度是启动诉讼救济的前置程序,“一裁二审”的处理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发挥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作用,减轻人民法院工作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该制度自身固有的缺陷,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涉及到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各项容的劳动争议也相应变得越来越复杂,劳动争议案件总量持续大幅度上升,这种在劳动争议处理上以仲裁前置为诉讼前提的“先裁后审”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需要。从现代法治精神考虑,该制度不能实现劳动争议处理的公正、效率、效益的目标,不利于保护劳动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仲裁机构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劳动争议仲裁前置原则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思考,努力构建一套适用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审裁协调的裁审模式,建立和谐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法制基础。 二、研究的容及可行性分析: 我国在劳动争议处理上以仲裁前置为诉讼前提的“先裁后审”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需要。本文主要研究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关系,从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含义与特征出发,研究我国现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关系,探讨我国现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提出我国现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关系的协调对策,以期对完善我国劳动仲裁制度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标准 (1)

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标准 (1)

重庆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标准 经法学院分委员会2011年5月25日通过 重庆大学在职法律硕士、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全日制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适用本标准。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以下简称学位论文)是法律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为申请相应学位而提交供评审、答辩的学术论文,是检验其学习效果,考察其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及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和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取得法律硕士学位,必须撰写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要能够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解决法律实践问题的能力。选题在学术上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主题鲜明具体,避免过大过泛,且题目设计合理。 (二)论文类型与总体要求 学位论文应以法律实务研究为主要内容,成果类型分为:基础性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 总体要求: 1. 学位论文写作应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 2.论文应当对国内同类选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归纳,说明选

题目前存在的争议焦点与未解决的问题。 3.论文写作合乎逻辑、分析深入、论证合理。 4.论文的论证应有充分的依据,参考文献不少于20篇。 5.论文语言精练,符合汉语写作规范和字数要求。 6. 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印制规格,按照学校的统一规定办理。 (三)各论文类型的具体要求 【论文类型】基础性理论研究(正文字数不少于2万字) 【内容要求】 1.选题:论文选题必须符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培养目标;论题本身属于法律的或关于法律的,而不是法律以外其他学科专业领域的。 论文的选题可以不受法学学科门类(如法学二级学科)划分的限制;选题有意义并且题目设计适当,具有合理性。 2.研究内容:针对选题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掌握该选题的学术研究前沿,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观点论证。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及工作量。 3.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对论文选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围绕某一法律的或法学上的专门问题,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交叉或综合的研究。 4.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新思想或者新见解。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提纲样本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提纲样本 2019-01-13硕士论文提纲范例一中文摘要4-6abstract6-71.绪论11-181.1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1.1.1研究目的111.1.2研究意义11-121.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2-131.2.1研究对象12-131.2.2研究方法131.3论文的主要结构和内容13-141.3.1论文的主要结构131.3.2论文的主要内容13-141.4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14-151.5文献综述15-181.5.1国内文献综述15-161.5.2国外文献综述16-182.团队建设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18-252.1基层公安机关的相关概念18-192.1.1基层公安机关的涵义182.1.2公安派出所的涵义18-192.2团队的相关概念19-202.2.1团队的涵义192.2.2团队与群体的区别192.2.3团队的构成19-202.2.4团队的作用202.2.5团队的任务202.3警察团队的相关概念及团队建设的相关理论20-252.3.1警察团队的涵义202.3.2警察团队的类型20-212.3.3警察团队的组建212.3.4警察团队的功能212.3.5团队建设的相关理论21-253.xx公安分局基层公安机关警察团队建设问题及其原因分析25-393.1xx公安分局人力资源现状25-273.1.1xx公安分局机构设置情况253.1.2xx公安分局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分析25-273.2xx 公安分局团队建设现状27-323.2.1xx公安分局团队建设调查问卷情况27-293.2.2xx公安分局团队建设访谈情况29-323.3xx公安分局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32-393.3.1xx公安分局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32-363.3.2xx公安分局团队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6-394.加强xx 公安分局基层警察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39-544.1加强警察团队思想意

政府采购论文

题目:政府采购支出绩效评价年级专业: 2014级税务 学生:蒋晨曦 学号: 214025300023 任课老师:郭佩霞,鄢杰 财政与税务学院 二0一五年四月

摘要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必然要求。我国自1998年开始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以来,政府采购工作便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与完善中。特别是2003年1月1日正式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后,政府采购工作有了法律的规范,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终于有法可依,也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几年的经验表明,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节约了财政资金,提高了政府采购工程、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极大地改善了财政支出绩效。但由于我国政府采购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对政府采购支出进行完善的绩效评价,存在着政府采购支出绩效评价法制不健全、主体不明确、体系不完善和结果缺乏应用等问题,这些因素仍制约着采购支出绩效的更好发挥,因此当前研究政府采购支出绩效评价、并对其提出制度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不仅可以监督政府采购行为,及时发现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还能达到提高政府采购绩效的目标。 关键词:政府采购,绩效评价,问题,对策

一、我国政府采购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法制不健全 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有l万多名采购机构人员从事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和操作执行工作,还有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也在服务于政府采购的评价工作,但是我国各省市开展的政府采购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仍多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主要依靠的是财政部、省财政厅制定的各类具体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办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绩效评价方案。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作保障,各地的评价方案对绩效评价的内容、指标和标准设计、绩效评价的操作规程、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都规定的不详细,并且地区和部门间还存在很大差别,因而评价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难以实现转变财政职能、加强政府采购。 2.主体不明确 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主体不明确,存在着严重的“缺位”和“越位”的现象。第一,我国缺少一个有权威性的、独立的政府采购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没有统一的机构对绩效评价工作进行规范、监督和指导,难以形成统一、全面的政府采购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第二,我国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多以政府部门自身为主,社会大众对政府的信息资源,尤其是政府部门内部的采购支出资料掌握得不全面,使得我国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缺少社会公众的参与,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过于单一,难以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第三,从政府部门自身来看,采购支出的绩效评价多以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评价为主,一些本应由部门自己开展、上级进行监督指导的部门和项目的支出绩效评价全都由上级行政部门实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越位”现象。 3.体系不完善 (1)评价内容不完整,评价层次不明确 从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初步实践情况看,绩效评价的层次不够明确,评价的内容也不完整,评价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采购项目的过程评价和经济性评价,忽视采购的事前评价和事后的社会效益评价。例如,对于一些不能使用量化指标表示的效益和影响,包括采购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政策影响等,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评价指标缺少统一、规范和全面的设计 由于政府采购支出绩效评价是一项新的工作,而采购支出的项目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即使是同一个职能部门在同一个领域进行政府采购,其项目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设置统一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难度,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数据库,积累的每类政府采购资金的绩效评价数据并不丰富,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不能满足从不同职能部门、不同采购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的要求,造成所设计的绩效评价标准对实践的指导性不足。 (3)评价方法不全面 我国目前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是从现有年度财政决算报表中提取需要的数据,运用设计的指标和公式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绩效评价的结果,而对于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只能依据评价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

工程风险分析

工程风险分析 ——以PPP模式及万达为例 风险管理理论的萌芽首先是来自于保险业。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个经济单位一直把保险作为处理风险的唯一方法,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风险管理在美国才开始发展为一门学科,到了70年代的时候进而渗透到企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80年代中期,我国才引进项目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主要有六大类:一,客观性和可预测性,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发现、认识并利用这些规律。二,普遍性和多样性,工程项目从立项、土地买卖、设计、施工、到最后的交接、营销,风险因素种类复杂且数量多。三,相对性,不同经济单位对风险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处理的方法也不同,比如地产公司与建设单位对风险的控制方法,意识就不同。四,动态性和阶段性,风险本身会随着时间,空间条件发生改变。五,全局性,各个项目相互错杂,又相互关联。六,风险后果的双重性,风险是一把双刃剑,风险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较大的利益。 因此主要有三种方法可以辨别风险;第一,风险核查表(风险汇总表),主要是将本项目与以往历史项目中的风险清单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本项目存在的风险。对于业主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比如国家政策的改变;经济和法律的风险,比如通货膨胀率,税法,或法规改变;资金风险,工程款支付风险,开户信用问题,方案变更,建设单位增加投入;自然与环境风险以及人员管理风险等。第二,专家调查法:又分为智暴法、专家个人调查法、德尔菲法,其中德尔菲法是征得各个专家意见后,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在匿名反馈给专家,如此循环直到得到较集中稳定意见。第三,图解技术:分为因果分析法(鱼刺图法)、故障树分析法、暮景分析法、流程图法、WBS-RBS风险矩阵法,其中WBS是工作分解结构,RBS是风险分解结构,它比较适合于风险复杂的工程项目,能够分别将工作和风险逐级分解,系统的识别风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其他方法凭借主观判断识别风险的弊端,能够全面而有效的识别风险因素。另外还有常识、经验和判断法以及实验或实验结果。 在工程的风险控制中,第一个例子是从PPP模式中,简要探讨下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所扮演的角色。

法律硕士毕业论文答辩自述

法律硕士毕业论文答辩自述 本文是关于法律硕士毕业论文答辩自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范文一: 尊敬的西南政法大学的各位老师,很荣幸有这个机会接受各位老师的指导,首先我介绍一下本人这篇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背景。 一、我是一九九三年从华东政法学院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法律实务工作,曾做过法官,现从事律师工作。在从事律师业务尤其是民事诉讼业务中,有一个很深切的感受,就是大量的民事纠纷,最终债权人能想到的最后救济手段,就是追究债务人股东出资不实的法律责任,债权人如能证明债务股东确实应承担相应责任,债权人原本无法实现的债权可能就会出现重大转机,本人于一九九九年就曾办理过一起追究债务人股东出资不实案件,案件历经深圳中院一审、广东高院二审,支持了原告方追究债务人股东承担补充清偿未出资额100万美元的民事责任,后来我又办理了多起类似案件,在办案过程中,我发现关于这个领域的理论论述并不太多,实践中各地法院做法也不一样,最高人民法院《公司法》司法解释讨论稿中某些内容又十分值得商榷,这一切促使我以这个为命题,撰写这篇毕业论文。 二、从结构来看,本篇论文就股东出资不实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进行了分析,民事责任部分是重点。 (一)从股东出资不实民事责任来看,这一命题显然是属于公司法范畴,从立法领域来看,除了一九九四年施行的《公司法》外,(当时写论文时,《公司法》修改版尚未出台),最高院并未出台《公司法》司法解释,仅是自1993年以来,分别以会议纪要、批复等形式对这一问题有过不系统的一些规定,而某些省高级人民法院比如广东高院2020年出台了《关于企业解散后的诉讼主体资格及其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指导意见》,另外,陕西省高院也出台过类似的规定,我在对上述法律规定进行研读时,采取的是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态度,对最高院及广东省高院一些法律规定的合法性及合理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人这些观点对错暂

法学毕业论文关于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关于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法学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民族大学生法学教学论文》 一、民族大学生的法学教育定位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为培养“通用法律人才”、“复合型的法学应用人才”,反对过分强调职业性倾向。不少学者对此却有不同意见,孙笑侠认为,法学教育是职业型的教育,而不是通识型的教育。方流芳认为,大学本科法律教育应定位为职业教育,而非培养法学大师的学术教育。培养法律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法学本科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其目标也应分阶段。要培养应用性的通用人才,先要培养其单项的职业技能,逐步渗透,最终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所以,笔者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定位应为职业型教育,这样的定位对民族大学生尤为合适。新疆的民族大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用第二语言学习法律,有语言转换带来的困难;二是新疆的法律职业人才奇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数很少,有了资格愿到民族地区工作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三是民族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由于没有语言的障碍,并且深谙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他们在民族地区处理案件更得心应手。既然民族地区急需民族的法律职业人才,那么对民族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首先应该是职业型的教育。 二、新疆民族大学生的调查研究

(一)民族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1.对国家法生疏 民族学生上大学前大多没有接触过法律,他们接触到的 是本民族的习惯法,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都按照耳濡目染 的习惯进行。加之汉语水平较差,要用第二语言精通法学理论势 必难于登天。如果将法条规定对比他们的习惯法讲解,结合具体 案例,引导他们讨论、比较,逐渐渗透法学理论,就会达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2.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对失落感” 民族大学生在家乡是各个群体的佼佼者,从小就受到村民、老师的宠爱。然而,到了以汉族学生为主的大学校园,由于 语言不通、基础教育落后造成的学习障碍,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平日的交流也局限在本民族学生之间。虽然学校组织的民汉 互动拉近了民汉学生之间的距离,但用第二语言学习的困惑,造 成的学业成绩差异使民族学生总处于被帮助的地位,角色变换使 许多学生不适应。因此,增强其学习能力,恢复其自信心尤为重要。 3.渴望学习法律 民族法学学生性格直率、坦诚,通过和他们交谈,发现 大部分同学选择法学专业是为了将来能够处理好当地纠纷,为民 汉和谐社会的建立发展作贡献。他们对本华民族习惯法有一定研究,这为学习中华民族习惯与国家法的互动奠定了基础。 4.熟悉民族习惯 新疆民族大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对民族习惯了如指掌。在以后的法律职业工作中,他们能更好地处理民族纠纷,做好国

在职人员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申请书

某某大学 在职人员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 申请书 申请人姓名______________ 研究方向 导师姓名、职称______________ 某某大学学位办公室制 年月日

填表说明 一、填写的内容必须实事求是。 二、《某某大学在职人员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情况表》中所贴照片要求为一寸黑 白免冠近期照片。 三、除已注目的栏目外,一律不得另加附页。 四、本表复制(复印)时,必须保持原格式不变,纸张限用A4规格,装订要整齐。 打印时,填写内容的字体均用宋体五号字; 填写时,内容须用黑色墨水。 五、本表内含:《某某大学在职人员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情况表》 《某某大学在职人员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成绩表》 《某某大学在职人员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科研情况》 《某某大学在职人员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申请表》 《某某大学指导教师对硕士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某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审批表》(附2-3份论文评阅书) 《某某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 《某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某某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表决票》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决议》 《某某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

某某大学在职人员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情况表 (本表由申请学位人员本人填写,一式两份,一份存学校档案,一份留存个人档案)学习期限:姓名:

某某大学在职人员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成绩表 (本表由学院研究生干事填写,一式两份,一份存学校档案,一份留存个人档案。) 申请日期: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导师职称:

某某大学在职人员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科研情况(本表由申请学位人员本人填写,一式一份报研究生处存学校档案。) 申请日期: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导师职称:

浅谈当前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招标实务 浅谈当前政府采购工作中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文/陕西省延川县财政局 张世林 政府采购是为了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成效,维护公共利益,其复杂性决定了政府采购效率受到多方因素影响。本文主要从对政府采购现状的阐述,分析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关有效性对策,不断规范政府采购工作。 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切实取得成效,我国一直在推进政府采购管理措施,1999年出台《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初步建立起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后期经过多次修订和多个配套暂行办法的出台,保障着政府采购的规范化运行。随着2002年颁布《政府采购法》、2015年颁布《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2017年财政部颁布第87号令《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政府采购制度体系日渐成熟。 目前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政府采购是为了规范行政事业机关单位采购行为,也是采购机构监督自身采购行为的关键手段。随着国家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政府采购已逐步规范,采购执行机构也均已设立,但在政府采购中依然有问题需要解决。 1.采购预算脱离实际,编制缺乏严谨性 一是编制预算前缺乏实际调研,脱离实际。由于采购预算一般在年初编撰制定,若对单位采购需求不明确,没有可行性分析,根据自己预测盲目上报需求计划,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预算偏离实际需求。若最终预算过高,会造成采购计划指标的浪费,若预算无法满足实际采购需求,导致有需求的采购活动无法进行,而延误工作需求。 二是预算编制过于粗略,不严谨。多数人误认为预算只是报送一个数据,编制简单易行,其实预算编制是一个精细化要求较高的工作。严谨的预算需要对采购需求进行事前调研和可行性分析,切合实际,增加精准性,降低偏差可容忍度,避免浪费预算指标或是耽误实际需求。 2.信息不对称,导致监督不到位 尽管政府采购行为受法律法规监督,但是由于多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监督未能起到应有作用。 一是采购和管理并未实现彻底分离。目前县级机构的采购中心多设立在财政局,而管理和监督政府采购行为的管理机构也是财政部内部设立部门,采购和管理未实现彻底分离,使得监督失去了公信力。 二是监督存在漏洞。对招投标环节的监督,是目前政府采购监督的主要关注点,而监督未实现全流程覆盖,存在漏网之鱼。同时,在采购审批、招投标等环节均存在监督不到位的现象,某些工作只做表面功夫,走个程序,在形式上符合规定,让政府采购监督形同虚设。 3.政府采购专业人才匮乏 一是采购部门缺乏专业采购人员。采购人员是整个采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与整个采购流程的效率息息相关,因此需要采购人员掌握有专业知识,熟悉采购工作各个环节。但基层政府受多方因素影响,采购人员短缺,且采购人员均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于采购业务专业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采购的效率。 二是采购评审专业库人员缺乏。由于政府采购范围较广、规模较大,因此对于评审专家的需求也多种多样。基层政府采购专家库中登记在册的专家无法与省级政府相比,缺乏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在政府采购评标时有失公允性,无法真正起到采购评审人对采购 30

第七章 工程项目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

工程经济学习题 第七章工程项目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 1.线性盈亏平衡分析的前提假设是什么?盈亏平衡点的生产能力利用率说明什么问题? 2.敏感性分析的目的是什么?要经过哪些步骤?敏感性分析有什么不足之处?3.风险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有何区别和联系?风险测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风险决策的最显著特征是什么?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4.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设计年产量为6000件,每件产品的出厂价格估算为50元,企业每年固定性开支为66000元,每件产品成本为28元,求企业的最大可能盈利,企业不盈不亏时最低产量,企业年利润为5万元时的产量。 5.某厂生产一种配件,有两种加工方法可供选择,一为手工安装,每件成本为1.2元,还需分摊年设备费用300元;一种为机械生产,需投资4500元购置机械,寿命为9年,预计残值为150元,每个配件需人工费0.5元,维护设备年成本为180元,如果其他费用相同,利率为10%,试进行加工方法决策。 6.某投资项目其主要经济参数的估计值为:初始投资15000元,寿命为10年,残值为0,年收为3500元,年支出为1000元,投资收益为15%,(1)当年收入变化时,试对内部收益率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2)试分析初始投资、年收入与寿命三个参数同时变化时对净现值的敏感性。 7.某项投资活动,其主要经济参数如下表所示,其中年收入与基准收益率为不确定性因素,试进行净现值敏感性分析。 8.某方案需投资25000元,预期寿命5年,残值为0,每年净现金流量为随机变量,其可能发生的三种状态的概率及变量值如下:5000(P=0.3);10000元(P=0.5);12000元(P=0.2);若利率为12%,试计算净现值的期望值与标准差。9.某投资方案,其净现值的期望值E[NPV]=1200元,净现值方差D[NPV]=3.24×106,试计算:(1)净现值大于零的概率;(2)净现值小于1500元的概率。 1

法律事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附:法律事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我院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 95、珠海市基层法律服务所现状调查报告 2、试论人民调解员的基本素质和条件 96、对你所在家乡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现状的调查 3、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社会调查 97、试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的困惑 4、论高职法律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 98、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的意义 5、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如何规划职业生涯初探 99、对大学生同居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6、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调查与分析 100、我院校园盗窃案件的调查与分析 7、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101、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8、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如何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102、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如何提高就 业技能 9、浅析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 103、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的培养 10、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104、我院法律事务专业考试制度之我见 11、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3+1和3+X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差异 12、试比较律师事务所与法律服务所的区别 105、论法律事务专业学生如何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 13、对广东省法律服务市场的社会调查(可以具体到某个市或县) 14、浅析律师助理的条件和工作职责 107、企业法律顾问的条件和工作职责 15、论夫妻共同财产制度 16、论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 17、论法与道德 18、女大学生如何加强求职中的自我法律保护意识 19、大学生校园自杀事件的法律分析 20、大学生自杀事件中学校究竟有何责任的思考 21、论大学生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22、如何加强我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3、如何预防高校伤害案件之我见 24、高校女生暴力案件的社会调查 25、对我校安全措施存在问题的调查 26、对我校学生婚恋观的调查报告 27、中小型企业需要何种法律人才之我见 28、对我校外来百货经营者从业资格的调查与分析---从商法的角度 29、对我校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隐患的调查—从产品质量法的角度 30、对你家乡“三农”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31、论数罪并罚 32、如何从法律上完善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的若干思考 33、对如何完善我校突发公共卫生和安全的几点建议 34、试谈我校后勤集团的法律性质 35、对我校学生公寓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法律思考 36、对我校成立一个行政性质法制或法务部门必要性的思考 37、如何完善我校学生行政处分的法律机制 38、合同签订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后果 39、试举一案例分析年满十八周岁的大学生家长是否有支付学费的义务 40、试论农业承包经营的承包经营权

XXXX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安排及规定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 工作要求及工作程序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要求 (一)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必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严格把关,维护学位的声誉,不得降格以求 (二)答辩要发扬民主,在学术观点上可各抒己见。 (三)学位论文答辩一般以公开方式举行,校内外有关人员可列席旁听。 (四)学位论文答辩应逐人进行,逐人作出决议。 二、关于硕士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 法学院自2010年开始,实行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由院学位委员会指定专人(不少于三人)按照专业答辩人数的30%的比例公开抽出匿名评审名单,并于当日挂在法学院教务网上。对于迟交论文的学生不予安排本次答辩。 三、关于论文评阅人的规定 1、在校硕士研究生须聘请至少两位专家作为论文评阅人,评阅人必须由教授、副教授、 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评阅人由院内老师担任。评阅人中最多有一人可作为答辩委员会专家成员。 2、专家评阅意见应有对论文不足之处的评语和修改要求。论文评阅分数必须在70分 以上,否则,不得参加答辩。 四、答辩委员会组成的规定 1、法律硕士研究生答辩委员会成员不少于4人,由我院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成员必 须有教授、副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若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参加论文答辩,其人数应不超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1/2。答辩委员会主席必须由副教授以上(含副教授)职称的专家担任。 2、论文评阅人至多有一人可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申请人论文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论文 评阅人或答辩委员会成员。 五、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程序 1、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开始 2、答辩秘书介绍情况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参考题目

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服务型政府创新研究 ★服务型政府与政府治理模式转变问题研究 ★责任型政府创新研究 ★引咎辞职制度化问题研究 ★依法行政问题研究 ★和谐社会与政府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我国政府行政能力建设问题研究 ★政府行政执行力问题研究 ★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问题研究 ★行政公开制度研究 ★完善听证制度问题研究 ★行政效率问题研究 ★政府绩效评估(管理)实践研究 ★公共安全信息问题研究 ★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难点研究 ★编制公开化、法制化问题研究 ★行政监察体制问题研究 ★行政监察问题研究 ★公务员制度研究 ★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 ★行政复议制度研究 ★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研究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公共服务民营化形式研究 ★公私伙伴关系研究 ★政府形象问题研究 ★行政文化研究 ★行政伦理研究 ★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服务型警务创建问题研究 ★服务型警务与公安机构改革研究 ★城市公安机构改革研究 ★公安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公安工作绩效管理研究 ★公安行政管理研究 ★警务保障问题研究 ★警员亲民形象塑造问题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变

★政府管理与政府职能调整,或政府经济学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政治学 ★政府经济学 ★长三角县级市政府改革目标取向和路径选择 ★基层政府经济职能定位 ★建设服务型政府 ★近忧与远虑——谈政府体制改革与方向抉择 ★政府成本管理 ★论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作用 ★公路建设投融资机制 ★政府行为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 ★当代人事制度改革 ★政府管理方面 ★海外人力资源利用 ★青年人力资源管理 ★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效能的关系 ★人事制度研究 ★常州市民间组织发展与市场经济成熟度关系之研究 ★政府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方向 ★政府如何在快速发展中协调好稳定与改革的关系 ★21世纪社会中介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政策与招商引资 ★移民及移民管理 ★政府绩效管理 ★信息化与政府创新 ★浅析苏州的电子政务建设苏州开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探讨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改革 ★对苏北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发展中地区政府管理模式探讨 ★公共政策改革研究 ★公共卫生体制改革 ★检验检疫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乡政村治问题研究 ★香港政府管理 ★台湾民进党转型研究 ★人事劳动保障工作政策评估 ★海关管理与海关政策 ★公共管理与海关管理 ★公共组织创新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问责制探析

政府采购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4518863021.html, 政府采购论文题目 一、最新政府采购论文选题参考 1、政府采购基本法律问题研究 2、政府采购法主体之比较研究 3、完善高校政府采购的探讨 4、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研究 5、政府采购制度若干问题的立法研究 6、发达国家政府采购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比较及启示 7、多边化趋势--WTO《政府采购协议》与我国政府采购立法 8、政府采购管理国际规范与实务 9、政府采购的资源配置效应分析 10、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1、政府采购问题研究 12、WTO《政府采购协议》与我国《政府采购法》比较研究 13、关于高校试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思考 14、技术创新取向的政府采购 15、促进技术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研究 16、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在政府采购系统中的应用 17、政府采购法适用范围论略 18、政府采购法制之发展路径:补正还是重构 19、论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构建 20、图书实行政府采购应注意的问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4518863021.html, 二、政府采购论文题目大全 1、基于轻量级J2EE平台的政府采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政府采购中的寻租行为 3、激发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研究 4、国际组织政府采购法律规则的比较研究 5、政府采购与制度创新 6、政府采购中理性政府行为的角色分析 7、政府采购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8、政府采购中的博弈:理论分析及其监管模型 9、各国政府采购制度比较研究 10、中国政府采购立法与WTO政府采购协议的整合 11、政府采购的寻租经济学分析 12、关于建立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探讨 13、论政府采购合同权利救济途径 14、GPA与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完善探讨 15、政府采购的概念分析 16、政府采购对产品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 17、政府采购在环保与节能中的功能及方式选择 18、浅议做好高校的政府采购工作 19、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理论探讨 20、政府采购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热门政府采购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工程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项目投资评估》课程论文 工程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姓名:张爽 班级:经济112班 学号:113934246

目录 1. 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管理基本概念........................... - 1 - 1.1 风险的含义及构成.................................. - 1 - 1.2 研究工程项目风险的意义和内容...................... - 1 - 2. 工程项目的投资与风险................................... - 3 - 2.1 工程项目投资的特点................................. - 3 - 2.2 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的分类............................ - 3 - 2.3 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管理............................... - 4 - 3. 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的分析................................. - 5 - 3.1 原材料供应风险.................................... - 5 - 3.2 资金风险.......................................... - 5 - 3.3 施工因素.......................................... - 6 - 3.4 技术风险.......................................... - 6 - 3.5 管理风险.......................................... - 7 - 3.6 其他风险.......................................... - 7 - 4. 工程项目风险的决策防范措施............................. - 8 - 4.1 风险管理措施决策.................................. - 8 - 4.2 实施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 9 - 5. 结论.................................................. - 12 -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除封面、扉页及授权页外,论文内容一般包括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引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和必要的附录、致谢、个人学习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具体格式要求如下: 一、论文封面、扉页及授权页格式 按学校提供的版式及要求。 二、授权页后的题目、摘要、关键词页格式 题目居中,二号黑体字;有副标题的,另起行用破折号引出,小4号黑体字。摘要应直接将文章的主要论点、观点用简练的文字表述出来,避免使用笼统、概括性表述;摘要中不应出现“本文……”“笔者认为,……”“我们认为”之类的表述,字数8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摘要与关键词间空一行。 题目、摘要、关键词译成英文,另起一页。字体、字号见示例。 示例: 论文题目 (三号,黑体,居中)

摘# #要 (三号,黑体,居中) 摘要正文(小四,宋体)。 关键词: XXXX;XXXX;XXXX (3-5个主题词)(小四,黑体) Thesis Title (三号,黑体,居中) Abstract (三号,黑体,居中) Keywords: XXXX;XXXX;XXXX (3-5个主题词)(小四,黑体) 英文摘要必须用第三人称,最好采用现在时态编写。大约为1000-1500个单词。 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 三、目录格式 目录标题序号采用一、(一)(也可再用下级序号1),并用……………符号引出正文中对应的页码。另起一页。 示例: 目###录 (三号,黑体,居中) 前言(四号,宋体) (1) 一 xxxxx(四号,宋体) (一) xxxxx(小四,宋体)………………………………………………………………

法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范文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论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关系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名称:法学 学习层次:本科 年级: 14 春 指导老师:牛晓鹏 职称:副教授 教学点:修水

九江广播电视大学 开题报告 课题内容(包括课题的现实意义、目前该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研究的重点及拟突破的难点等)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的劳动仲裁制度是启动诉讼救济的前置程序,“一裁二审”的处理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发挥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作用,减轻人民法院工作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该制度自身固有的缺陷,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涉及到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各项内容的劳动争议也相应变得越来越复杂,劳动争议案件总量持续大幅度上升,这种在劳动争议处理上以仲裁前置为诉讼前提的“先裁后审”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需要。从现代法治精神考虑,该制度不能实现劳动争议处理的公正、效率、效益的目标,不利于保护劳动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仲裁机构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劳动争议仲裁前置原则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思考,努力构建一套适用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审裁协调的裁审模式,建立和谐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法制基础。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我国在劳动争议处理上以仲裁前置为诉讼前提的“先裁后审”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需要。本文主要研究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关系,从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含义与特征出发,研究我国现行劳动诉讼与劳动

仲裁的关系,探讨我国现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提出我国现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关系的协调对策,以期对完善我国劳动仲裁制度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三、论题的研究方法: 从教材、网络及各项法规中查找我国关于《劳动法》的法律条文及法律依据;部分法学家的认识、观点;通过日常工作中走访调查当事人对《劳动法》一些看法收集和在实践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准备好相关资料后,理清自己思路开始进行写作。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 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是劳动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定义、特征以及它与相关范畴的比较,在对我国关于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各种有代表性学说的分析与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应当构建多元化的调解模式。 五、论文的进度安排: 2016年3月6日—3月9日确定题目 2016年3月10日—3月15日开题报告 2016年3月16日—3月22日论文提纲 2016年3月23日—3月25日初稿 2016年3月25日—3月28日二稿 2016年4月1日—4月10日定稿 六、论文的写作提纲: 一、引言 二、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相关概念界定 (一)劳动诉讼的含义与特征 1.劳动诉讼的含义 2.劳动诉讼的特征 (二)劳动仲裁的含义与特征 1.劳动仲裁的含义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论文题目299个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论文题目299个 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2、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3、新媒体科学传播亲和力的话语建构研究 4、网络环境下信息共享与着作权保护的利益平衡机制研究 5、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6、促进创新的专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 7、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分析和防范策略研究 8、网络舆情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9、中国动漫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10、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11、微信“朋友圈”研究 12、公共基础设施的BT模式运用研究 1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监管政策研究 14、中国SNS网站盈利模式研究 15、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探索 16、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研究 17、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研究 18、论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9、网络公共事件传播中微博伦理失范与规制研究 20、中国P2P网络借贷政府监管问题研究 21、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菏泽市为例 22、国有企业EVA价值管理研究 23、长沙市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利用研究 24、微信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研究 25、我国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及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6、中国城市社区养老体系建构研究 27、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28、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29、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策研究 30、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1、网络舆论对我国政府行为的影响力研究 32、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及其优化研究 33、我国演艺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的问题与建构研究 34、基于新型网络DEA模型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效率研究 35、我国产学研共生网络治理研究 36、危机中的地方政务微博:媒体属性、社交属性与传播效果-中美比较的视角 37、小产权房规制政策研究 38、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 39、网络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 40、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政府危机管理 41、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动因、模式与绩效研究 42、众包科学:网络传播语境下的公众参与创新 43、系统论视角下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群演进研究

采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采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采购,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供应市场获取产品或服务作为企业资源,以保证企业生产及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一项企业经营活动。是指个人或单位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供应市场获取产品或服务作为自己的资源,为满足自身需要或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一项经营活动。以下是xx整理收集的采购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采购毕业论文题目一: 1、探索和践行绿色采购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电力物资采购成功率的策略研究 3、浅析SAP系统的采购业务内控探讨 4、浅谈新形势下分散采购活动审计 5、高校政府采购工作完善思考 6、国有大型企业集中采购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7、大型综合性医院招标采购难点分析及管理系统建立 8、浙企力拓联合国采购市场 9、新常态下分散采购审计研究 10、关于医院采购制度设计的几点思考 11、新常态下工业润滑油采购模式变化及营销对策 12、企业集中采购的特征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弊端初探

13、胜利油田标准化采购管理模式研析 14、电子化公共采购制度比较研究 15、物资供应如何降低采购成本 16、探讨医疗器械采购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7、高校设备物资采购招投标环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仪器设备竞价采购系统的实践与探索 19、当前石油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的挑战与机遇 20、医院药品集中采购模式的现状与分析 21、综合型国有企业集团集中与分散采购研究 22、构建科学的政府采购评价机制 23、国有企业采购招标工作管理中若干问题的浅析 24、我国政府采购监督问题与建议 25、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国际比较和经验借鉴 26、国外政府采购监督经验及启示 27、浅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高校政府采购 28、基于运筹学运输问题模型的电煤采购决策 29、基于DPI系统技术限制的创新采购方式研究 30、浅谈如何有效进行采购成本控制 31、基于大环境背景下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思考 32、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构想 33、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采购与库存管理 34、大型煤炭生产企业集中长协采购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