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公平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开发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b18879618.html,

组织公平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开发中的应用

作者:韩沁钊魏婷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6期

摘要: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对高等教

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缺乏现状的分析,提出引入组织公平理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的开发和完善提供了新的路径。

关键词:组织公平理论;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开发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111-02

一、心理资本概述

心理资本属于积极心理学的范畴,是优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心理要素。2004

年,Luthans首次将心理资本引入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在一系列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后,认为心理资本即为人的积极心理状态,主要包括信心或自我效能感(confidence or self-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和坚韧性(resilience)四个方面。

信心或自我效能感(confidence or self-efficacy)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激发动机、调动认知资源及采取必要行动来成功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能力和信念(或信心)。希望(hope)指基于追求成功的动因(目标导向的力量)和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积极动机状态。乐观(optimism)是一种解释风格,即把积极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的和普遍的原因,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的和具体的原因。坚韧性(resilience)是一种从逆境、冲突、失败甚至积极事件、进步和不断增加的责任中快速反弹或恢复的能力[1]。对于心理资本四个方面的划分,使得心理资本具有了可测量性和可开发性。

因此,将心理资本引入高校辅导员管理是可行的并且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在个人层面上,能够促进高校辅导员个人成长和工作绩效的提高。在组织层面上,能够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系统的教育实效。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缺失的现状

(一)自信或自我效能感缺失

在高校中,评价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绩效有易于量化较直观的标准,而对于辅导员而言,因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在短期内是不明显的,因而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进行考核。这种效果的非量化性特点使高校辅导员不能及时获得有效的积极评价。同时,学生工作在时间上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