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再谈“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再谈“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再谈“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摘要:王德威先生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众生喧哗、富有生命力的晚清小说局面,并狭隘地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由“五四”提至晚清。作者一面不断强调现代的多种可能性,一面却又将已经出现的多种文学类型视而不见。作者在对“五四”文学发出责难时,没有站在真实的历史中做出客观的评述,因而存在诸多质疑。当然这些质疑不是意味着对它进行全盘否定,书中很多观点仍值得我们继续研究讨论。

关键词:现代性;晚清小说;“五四”文学

《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一书,最早用英文于1999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立即在国内的现当代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书中“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命题一时间也成为热议话题。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学史研究丛书”又于2005年翻译、出版了此书,王德威先生“晚清文学现代性”的观点,为更多的研究者所熟知。时至今日,关于这本书的谈论,关于“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争议,以及关于“现代性”这一概念的研究,仍在学界中继续着。

在本书的导论中,王德威先生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点切入,提出了晚清在现代中国文学上是“先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的”,此时“推陈出新、千奇百怪的实验冲动,较诸‘五四’,毫不逊色”[1]1,再加上西方现代文明大摇大摆的进入国门,带来了种种“现代”的新方式,它们和“华夏本土的传统杂糅对抗,注定会产生出更为‘多重的现代性’”。但是,作者认为由此产生的现代性的种种可能,最终都

《晚清学术文化史》

第一章龚自珍的古文经渊源、今文经学术思想和历史发展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龚自珍对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贡献,以及由古文学转向今文学的原因,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内容、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龚自珍如何结合经史,阐发《春秋》大义三律。 第二章魏源的今文经学术思想和启蒙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作为经世派的魏源在传统学术和启蒙思想之间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以“经术为治术”的批评标准,朴素的辩证法和进化的历史观。 第三章曾国藩与其他封建卫道者的保守思想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其“一宗汉儒”“汉宋兼容”的经学思想,以及哲学上的唯心天命观及“格物诚心”论。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人理解曾国藩思想的社会意义。 第四章郭嵩焘融贯中西的学术思想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掌握郭嵩焘的调和汉宋、经史兼治,探求西儒、中西会通的学术思想。教学重点、难点:引经史论证对外开放,寻觅中西相通之理。 第五章张之洞从政、治学、综合汉宋和立足古文经学的中体西用 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掌握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文化观以及“经世”“务实”之学。 教学重点、难点:“中体西用”的哲学基础及其“开新”“卫道”的统一。 第六章严复以摄取进化论而自强保种名家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严复是如何吸纳西方哲学以求经世致用的,以及他是如何重估中西文化的。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理解他晚年对传统的回归。 第七章康有为的经学擅变、抉发微言与哲学观种种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康有为的经学思想及其对《春秋董氏学》等儒家经典的阐释。 教学重点、难点:《空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第一章龚自珍的古文经渊源、今文经学术思想和历史发展哲学思想 一、龚自珍简介 龚自珍是清代经学思想演变过程中一位很关键的人物。 龚自珍虽然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哲学体系,但他对一些哲学问题,如名实关系问题、人性问题和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等,都进行了深人的思考,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二、龚自珍与古文经学 (一)受外祖父段玉裁和父亲龚丽正的影响。 龚自珍对古文经学有颇深的造诣。 龚自珍是在视名物训话为学问全部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考据学对龚自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龚自珍继承了明末清初民主主义思潮,并根据身处的现实,加以扩充,予以宣传,成为近代启蒙思想的基础之一。 其次,考据学派所倡导的经世致用之学,直接影响了龚自珍一代关心中国命运的人们。 再其次,考据学派研究问题的治学方法对龚自珍的治学、论述均有一定影响。 尽管龚自珍对传统的考据学及古文经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方面也有一些著述,但他本人并没有把大量精力放在考据学术活动方面,因为他所面临的时代形势为他提出了更为迫切的社会任务,他把自己的治学定位在社会改革宣传的活动上。

杂谈——由清朝文化引发的思考

杂谈——由清朝文化引起的思考 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们为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感到自豪,为我们身为华夏子女而感到骄傲,甚至在外国友邦看来,他们也视华夏文化为瑰宝。我们不停地去回味大唐盛世时的繁华景市,从古文明到现代中国,我们都好像有意无意地避免了一些话题,在思想上有了一个时间上的跳跃。我们似乎不愿意去面对那一段沧桑的历史。我仅以本文,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实属拙见。 19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通过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卷入世界由此始。虽如此,但清国举国上下仍麻木不仁,一心以为以和为贵,只要蛮夷之国俯首称臣,就可既往不咎。而转变,抑或是分界点,就应该是甲午战败。之前的战争,清国上至君臣,下至三教九流,还能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因为古道有云,外国蛮夷嘛,只是蛮夷罢了。但被日本打败之后,就好比如当头棒喝,把我大清国一棍子敲醒了。我们败北了,败给了一直在我们看来都只是蛮夷之邦。这一战,促使我国进入了屈辱的近代史。这一仗,打破了我国多年以来的宁静。 说到清朝,我们不得不提到几个人。其一为慈禧。作为一个女流之辈,她把持朝政,决断不平,以力量扭转法则,让人只能感叹一声“厉害”。我曾听说这样一件事:公园里两老头谈话,其中一个说:“唉,我身体越来越好,真是愁啊!”另一个诧异,这身体好的,还能发愁?一问之下,明明白白。原因很简单——活的时间长,儿女不耐烦。最后那老头道:“唉,你是不知道啊,我是巴不得明天就闭眼。可是这人呀,哪是说翘就能翘的?”这个故事除了让我们孝敬父母外,还点出了,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总要在世界的法则下生活,也必须遵循这世界的法则。老人长寿,那自然是好的。但是,活得久了,久到哪怕只是些微的超出某些“法则”,必然会和世界产生某些不和谐。我觉得把这个例子放在慈禧母子身上,就是最好的论证。慈禧与光绪之间的矛盾已经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了。慈禧作为皇帝光绪的母亲,虽说以太后为名,更在光绪正式称帝之后扬言不再干涉朝政。但是她并没有真的这样做,这是公开的秘密,虽然口中扬言退位,但朝中大小事务都必须经过她的审核。慈禧这个女人很聪明,充分明白到这个朝廷的“生存之道”。以大唐天后武则天为例。武则天厉害不?厉害!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女人为帝,称“至尊”,如果这都不算厉害,那什么才算?只是,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异类”,终究等待她的将是身败名裂,以致一匹白绫终生。为什么?因为她超出了世界的“法则”。之前,她用力量强行扭转了法则,但当力量退潮时,她就被浪花拍死了。反观慈禧,慈禧很聪明,不称帝,却自称“老佛爷”,背后把持政务,如此,拥有了力量,顺应了法则,达成某种协调和一致。 谈到李鸿章,我们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李鸿章。李鸿章这个人物,我是很喜欢的,自从我初中开始就很喜欢。李鸿章这个人,可以说是清朝的一个悲剧,是一个史诗级的悲剧人物。但在我看来,他并不是一个负面的人物。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他很尽力地为朝廷卖命,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他始终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也尽了自己的所能去据理力争,然而可惜的是,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在慈禧的心里,李鸿章是一个可以“再造玄黄”的人。当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铁娘子的眼泪当场就流下来了,感叹:“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评述清末改革

评述清末改革 摘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加重。这一时期的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先后进行了多次变革,这些改革历经了洋务运动、戊戍维新、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四个阶段。改革的目的虽然只是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改革是朝着民主化的方向迈进的。受形势所迫,政府高层不得不发动改革。此后,改革便成为时代潮流,不可遏阻,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改革没有达到它的最初与直接目的,但改革的启示、经验教训对现实中国的改革依然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引语:清朝末年,内外交困的危局唤起王朝统治者的自救意识,从而上演了一场由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四步曲构成的改革运动。这三场改革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迈出了面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的改革仍有重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经验教训 一、起步——洋务运动 中国的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只是惊醒了魏源等少数中下层政府官员,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特别是圆明园的那把大火则彻底震惊了整个清王朝。而洋务运动就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经过两次战争,中国出现了一批较为开明的统治阶级官员,他们较为关心国家命运,探究失败原因,认为外国只是船坚炮利,若学习了西方造船与制造武器技术,中国便不会失败。虽然他们的思想有很大偏差,但是他们迈出了走出封建的第一步,睁眼看世界由他们开始,限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思想并没有付诸行动。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等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接受部分开明思想,他们认为“办洋务,师夷长技,造炮舰,可以剿发捻,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在清政府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的首肯下,洋务派成员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他们的指导思想后来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虽然兴办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的改革范围包括科技、军事、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他们从自身目的出发,首先兴办军事工业。包括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大的工业项目,对现在仍有很大影

论晚清文化以及影响

论晚清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人物 摘要 纵观中国近现代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晚清的中国社会是东方各种矛盾的焦点。民族危机,阶级对抗,中华文化冲突和交融所引发的社会剧变,对晚清王朝力求救亡图强的爱国人士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作用。在内外交困的晚清,救亡图强成为时代的主题。面对日亟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晚清国民中一些先进的积极分子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其中有我们所熟知的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以及其好友魏源,林则徐学习西方、尝试现代化的活动并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 而是近代中国谋求国家富强的一个侧面。在鸦片战争前后, 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 和林则徐做着相似的事情, 他们关注、研究和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 主张学习西方例如: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我将以这些先驱为代表研究闭关锁国的中国逐步引入西方文化和科技的过程以及对当时的中国的影响。 (一),林则徐对西方文化科技的学习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后, 开眼看世界, 了解西方、学习西方, 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最初的尝试, 启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清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使中国人不了解外部世界。如果不破除陈腐、愚昧的思想观念, 对西方国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就不会有新的目标, 中国就不可能主动学习西方, 当然谈 不上搞现代化。林则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到历史舞台的前面, 理所当然地肩负起特殊的历史使命。林则徐起初也不能正确对待西方文明, 刚到广州时, 对西方文明知之甚少, 甚至有许多可笑的地方。林则徐比同时代人英明的地方在于, 当他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后, 不是抱残守缺, 固步自封, 而是与时俱进, 果断地与自己陈旧的思想观念决裂。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了解西方, 认识西方: 第一, 直接和外国传教士、商人及其家属等交谈 第二, 翻译西方的资料。林则徐“日日使人刺探西事, 翻译西书, 又购其新闻纸。 第三, 指派人员打听西方国家及其商人活动的情况 第四, 亲自调查和考察。 林则徐明确了中国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 努力让更多的中国人清醒过来, 学习西方, 因此, 他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情况。一是通过向清廷上奏、与清政府官员交谈、给亲朋好友写信等方式介绍西方各方面的情况。二是翻译和整理西方的资料。如前所述, 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大量的西方人发行的书报。在报纸方面, 组织人员编辑了《澳门月报》; 在书籍方面, 组织人员整理出《各国律例》、《对华贸易罪过论》、《华事夷言》、《四洲志》等。林则徐认为, 在我们落后的情况下, 要抵抗侵略, 保卫祖国, 就必须“器良、技精”, 即搞现代化, 而在当时, 首先就是要军事现代化。 第一, 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发展现代化的武器装备, 即“器良”和“技精” 第二, 建立一支能够海上作战、保卫海洋的现代化海军, 提高军队人员的素质。魏源进一步发挥了林则徐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林则徐对现代化的尝试, 从引进西方的军事科技着手, 谋求军事现代化, 这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严复学习西方文化的历程以及他对中国的影响:

浅论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1

论蔡元培女子教育思想的成因和内涵 系别:历史学系专业:学科教学(历史)姓名:乐明月学号:51092902087 摘要: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是我国女子教育现代化的先驱,毕生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教育,作为蔡元培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女子教育思想至今有着深远的影响。蔡元培提出该思想不仅受时代的影响而且与自身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该思想的内容主要包含“女子不学,无以自立”,“形成完全人格”,以及开女禁,提倡男女同校三方面。关键词:蔡元培;女子教育思想 中国绵延千年的封建社会,传统的封建礼教根深蒂固,所谓“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是把女子排除在受教育之外,不但使女子的身心受到了禁锢,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晚清时期,一些富有眼光和男女平等的先进知识分子受东学西渐的影响,开始提倡打破对女子的禁锢,发展女子教育,实行男女同校,蔡元培就是这些倡导者中的代表人物,他十分关注中国女子教育问题,并为女子教育构建出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呼吁社会重视女子教育,“求国富强,人人宜受教育”,[1]416既欲令人人受教育,自当以女子为最重要之事”。[1]418蔡元培是中国最杰出的教育家,在推进中国女子教育现代化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一、蔡元培女子教育思想的成因 (一)受时代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使得传统教育有了男女的严重差异,女子教育只是男子教育的附属和一种近似冠冕堂皇的幌子,在如此大环境下,女子所谓的“闺阁“式的教育,其内容不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类似《女儿经》《女四书》等封建读物,在教育层面依然使女子安于封建礼教的束缚。然而晚清随着封建社会收受了来自自身以及外部的种种挑战后,封建思想也逐渐开始松动,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想开始萌发并发展开来。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从维新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对女学或多或少,或浅显或深入的提出了一些看法。鸦片战争震碎了天朝美梦,甲午战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兵败的深层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教育救国和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而在西方“天赋人权”“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下,女性也开始觉醒,认识到主体意识以及女子教育对女子解放的关键性;另外西方教学在中国兴办女子学校,启发了先进的中国人。这就是蔡元培所处的时代,他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妇女解放和女子教育的发展,从理论上赋予女子教育深刻的内涵,并把他一系列的主张贯彻到实践中,在北大开中国男女同校的先河,“正本清源,自女学堂始”[2],无论蔡元培所提倡的女子教育思想还是创办的女子学校都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自身的因素 其一,源于蔡元培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早在青年读书时代,蔡元培便已经从早期启蒙思想家俞正燮、宋恕等人那里接受了初步的男女平等思想,其中俞正燮的思想对他影响最大。他认为,“自《易经》时代以至于清儒朴学时代,都守着男尊女卑的成见,即偶有一二文人,稍稍为女子鸣不平,总也含有玩弄等意味。”[3]678而俞正燮在《癸巳类稿》及《癸巳存稿》中所作的《女子称谓贵重》、《女》、《贞女说》等文中,严厉批评男尊女卑的陈规陋习,如《贞女说》一文指出,“男儿以忠义自责则可耳,妇女贞烈,岂是男子荣耀也?”如是等等,他的观念“从各方面证明了男女平等的理想”,“我至今仍觉得有表章的必要”[3]678,是他深受影响的几本书之一。同时,他对宋恕关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主张也大加赞扬,认为这些主张是站在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妇女的立场上说话的。后来他在撰写《中国伦

旧权威的衰亡_清末新政改革的瓶颈

[收稿日期]2005-12-23 [作者简介]杨冬磊(1980-)男,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旧权威的衰亡 ———清末新政改革的瓶颈 杨冬磊 (华东理工大学文化艺术学院,上海 20037) [摘 要]20世纪初的中国,伴随着义和团起义和八国联军战争的爆发,业已拙态百出的清王朝,面临着因 外忧、内患而带来的空前的权威危机。为了挽救其权威的不断衰亡,清廷毅然采取了包括:整顿吏治,调整机 构;整顿军队,编练新军;振兴实业,奖励工商;废除科举制,改变教育体制在内的新政改革。然而,由于改革时 机的把握不及时,策略方式的采取失当,以及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缺乏、私心作祟等不利因素的局限,改革各项措 施的实施终未能达到改革者的初衷。进而,这场意在自救的改革最终竟成了革命的催化剂,而非是革命的替代 物。旧权威衰亡的改革瓶颈充分彰显。 [关键词]新政;旧权威;整顿吏治;新军;科举制;振兴实业;改革瓶颈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96(2006)01-0070-02 1900年发生了义和团起义与八国联军战争,以慈禧为首的 清朝皇室逃亡西安,清政府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政治危 机。政治危机带来的《辛丑条约》被迫支付的4.5亿元巨额赔 款,以及之后在军事上、外交上主权的丧失殆尽,最终使清廷翻 然醒悟,开始了一场旨在自救的革新运动———即清末新政改 革。此一改革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 育等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因严重的民族危机而带来的旧传统权 威的不断丧失,从而达到统治地位的转危为安。然而民族危机 下传统社会中改革的瓶颈效应(改革之目的乃为旧权威创造新 的通知合法性。其实现同时需要一定旧权威的存在支持,然而 改革的进行却又在不断的消减这样的合法性支持),最终未能 使没落的清王朝达到其改革的初衷,改革出现了大量的问题, 而清政府却没有能力与决心妥善处之。最终,改革反而加速了 传统权威的衰亡。一、业已存在的信任危机戊戌年间,因甲午战败而导致的光绪皇帝的变法运动曾使举国上下一致欢呼,人人皆庆幸“吾国终可富强矣”。这体现在 清末曾任美洲四国出使大臣的张荫棠在一封奏折中所提到的那样:“戊戌变法,新机一开,耸动邻邦之观听,外人与吾国商民遇者,握手称庆,望中邦之将为强国。[1](P360)然而,不幸的是此次变法运动终因领导者———无实权的皇帝采用的过激行为而促成的反对派最大的联合,瞬间将变法扼杀于摇篮。然而,令人啼笑的是,时隔6年之后,这些曾经凶残镇压旨“变法图强” 改革的罪魁祸首们却摇身一变成了又一次改革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其动机和效果自然遭到了国人的怀疑,使国人产生了一种“你刚唱罢,我登场”的政治做秀感。加之改革领导者自身所具有的腐化堕落本性在民众内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决定“新政”改革的政治动员是十分有限的,这对于旧权威改革合法性的先天不足无疑是“原罪”性的。“假维新”、“伪变法”之说层出不穷。就连曾是清廷卫道士的梁启超也曾以此等词句相讥。改革者的信任危机由此可见一斑,权威影响已大不如前。二、整顿吏治收效甚微,财政危机引来统治阶层腐败的变本加厉乾嘉以来,统治阶层的腐败业已成风,清末新政却未能在整顿腐败上有所作为,反而使贪官污吏者借以新政巧立名目,聚敛 钱财,情况之严重随着新政期间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实施所带来 的财政危机的加深而更显巨之。众所周知,一项改革的成败除决策的正确与否之外,还要求有强大的经济支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清末新政时期,经济困难却出现了某些恶性循环。以新军编练为例,“如果根据36镇的编练计划估算,每年需花5400万两以上,而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才9000万两左右,编练计划就只能大打折扣。”[2](P306)由此可见,清廷要推行新政,必须投入必要的改革经费。然而,严重的财政危机却使此项经费无从来源。致使,清廷一面对改革的具体措施敷衍了事,一面加重旧税、增设新税,榨取名目之多,手段之苛为民之怨声载道。更严重的是这种恶性的榨取为腐败大开方便之门。诚如梁启超1910年上载涛书中所指出的“最危险者,乃在假新政之名,而日日 人民之脂膏以自肥。数年以来,各省所兴种种杂捐,名目猥繁,为古今所未闻,人民之直接间接受其毒害,至于不可纪极。”[3](P309)其腐败之厉不言自明。这样,在民看来,政府已不再是为民之所愿,官吏也不再为民之父母了。改革者的权威遭到了削弱,改革的合法性也开始引发了质疑。三、效忠国家而非效忠王朝的新军“1840年以来外侮的不断屈辱局面亟需一支现代化的强大 武装力量来加以改变;同时,一个愈来愈感到由于人民的不信 任而产生的统治危机的政权也必定更多地依靠掌握在手中的武装力量。”[4](P224)因此,出于对外患与内乱的考量与应对,军事改革,特别是新军的编练顺然成为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这支现代化程度在当时看来算是极高的军队却未能 成为改革者用以维护旧权威的利器反而异化为促成其旧权威衰亡的催化剂。首先,新军的编练从筹饷到训练成军,皆由地方督抚直接负责。并且,所募之军均为“土著”———即招募之兵需在此省居住并有家,此一要求无疑增加了所编军队的地方独立性。加之中央对地方财权、军队控制有限,当王朝面临政治危机之时,新军的效忠与否更多地取决于王朝对于各省督抚的 政治威慑与控制(这在当时显然已是 “微不足道”的了),而非取决于旧权威在普通士兵心目中所产生的神圣和不可侵犯性(这 在当时,更是 “驱之即散”的)。其次,新军的官兵,特别是中下级军官大部来源于国内新式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或是被派遣出国学习军事的留学生。这些军官受到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更甚,对于历史的发展潮流,特别是介于此种潮流之下的清王朝 的腐败、无能,看得更为清楚。由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特别是激进反清者的极力拉拢与鼓动,在他们心中,对旧王朝权威的效忠已经转化为对“新国家”的憧憬。至此,旧权威失去了一个最有力的捍卫者和支持者,权威丧失已无可挽回。 四、科举制的废除———一项近似于“休克疗法”的改革1905年9月2日,清廷上谕宣布“自丙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 科考试亦即停止。”[5](P5394)至此,在中国自隋唐以来,历时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遂告废止。首先,科举制的停废就现代化的意义上讲,无疑是革命性的。因为,它不仅加剧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分解与转型,更从观念上转变了士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权威的无知顺从。而后者更是为民 众,特别是为原有社会精英的民主参政意识的提升提供了必不 第23卷 第1期 河 北 建 筑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社 科 版) Vol 123 No 112006年3月 Journal of H 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 (S ocial S cience Edition ) Mar 12006

论清末改革(近代史论文)

由于帝国主义不断的对中国的入侵掠夺,以及各种不平等条约等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都从他们的自身利益出发,探索着如何能使中国拜托种种困境。他们先后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也是在维护他们的自身利益。 在这些变革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洋务运动应该算是一个典型的实例,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问题分裂为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要是以恭亲王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首的主张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 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就是兴办近代企业,他们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例如: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枪炮厂。但是由于军事工业中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给不足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因此兴办了一些重点在采矿、冶炼、纺织、工矿、航运、铁路、电讯等方面的事业。例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由于受到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其次是建立了新式的海陆军,京师、上海、天津等地方的军队纷纷用上了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同时由于日本对中国台湾的侵略,清政府筹办建设了海军,随之兴起了以北洋水师为主力的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的晚清海军部队。所有水师共有舰艇八九十艘。最后就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间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学堂主要分为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先后派遣赴美留学生200多人。 洋务派兴办的一系列的事业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购买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加强海防空防;第二是为了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经济实力。所以奕欣提出“探源之本在于自强,自强之本在于练兵”。李鸿章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他们的主张基本一致,就是认为俄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均可以通过外交方式进行和谈!而主要的心腹之害是像太平天国这样的捻民组织的农民起义。 令人惋惜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甲午海战爆发了,洋务派经营了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对于洋务运动的失败我个人觉得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虽然已经具有的资本主义的性质,但是都几乎是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极大的受到了限制,同时在管理上大多是由政府的“专派大员”直接管理,他们在企业内部非常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的恶习。更重要的是这些官吏只知道之乎者也,根本不懂任何先进的技术,造成了生产力极低,商品质量难以保证!从制度上讲的话洋务派既想学习西方的先进工业生产方式,又想维持封建阶级的上层建筑,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这就导致的他们最终的失败。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是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发展起来的。他们既要发展近代工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农民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却又不想改变封建科举制度。再次就是洋务派对西方国家的过于依赖,西方国家已经与中国签订了各种的不平等条约,他们不断的对中国进行掠夺、侵犯,他们要的是中国的资源,而非洋务派心里

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个人论文 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 指导老师:江燕 作者:左超 班级:传媒113班 学号:1109010340 完成时间:2012年4月20日

论湖湘文化对近现代史的影响 【引言】2011年作者在参观岳麓书院时看到这样两幅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和“吾道南来,原 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湘楚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人杰地灵,到了近代更是人才辈出。翻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本书,我们不难发现,活跃在中国近现代史舞台上的湖湘名人出奇得多,而且他们大多对近现代的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现代湖南人才群集现象的出现仅仅是因为偶然吗?这种特殊历史现象与独特的湖湘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摘要】本文将就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湖湘人才群集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并由此现象总结出湖湘文化中影 响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六大特征,进而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分为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天国时期、维新变法时期、亥革命前后到民国时期、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分别讨论这五个时期涌现出的杰出湖南人士对近现代中国的巨大影响。最后,总结性的论述近现代湖湘文化于今日中国的意义。 【关键词】人才群集近现代史湖湘文化影响 【正文】 一、近现代湖湘人才群集现象 近代以前,湖南人物罕见史传。【1】一部《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收录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名人3005人,其中湖南籍的仅23人,占同期全国名人总数的0.77%。而近代以来,情况就大不同了。据统计,从1840年到1919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的各类知名人物1238人中,湖南籍的就有116人,占总数的9.4%,而在著名的761位历史名人中,湖南籍的竟有83人,占总数的10.9%。 另据《中共党史人物简介》列举的515位党史人物中,湖南籍的有89人,占总数的17.3%;其中党的杰出领导人和创建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有13人,占总数的48%;在1955年授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45位中将以上的将帅中,湖南籍的有73人,占总数的28.7%。这种现象常令世人惊叹不已。一篇刊登在纽约《北美日报》上的"社论"这样称道:"湘籍历史名人、学者、政治家人数之多,近百年一直居各省之冠。" 为了更直观、明了地分析并讨论近现代湖湘人才群集现象,我们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一百年的时间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1)鸦片战争前后 (2)太平天国时期 (3)维新变法时期 (4)辛亥革命前后到民国时期 (5)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按照时间顺序,列出各阶段涌现出来的湖湘杰出名人,如下表【4】:

清朝文化(三)

教学目标清朝的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和谴责小说;清朝的诗歌:“诗界革命”及黄遵宪的诗;京剧的形成;清代的绘画: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文艺作品,欣赏文学艺术的能力。清代的小说,戏剧、绘画等方面在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新和发展,并在世界文坛艺苑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教育学生不仅要感到自豪,更要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通过黄遵宪的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 本课讲授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清朝封建末世、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加深和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特征,反映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里是出现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反封建和谴责外国侵略罪行的进步小说、爱国新诗和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的绘画艺术作品。清代文学艺术不仅在传统文学艺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还有创新,并在世界文艺史上独树一帜,同时在整个清朝文化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重点分析 清朝是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画家辈出,并有所发展创新。如清初朱耷、石涛的画。朱耷的画以其独特的水墨画体貌,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石涛的画意境苍莽新奇,画法有独特性。对当时扬州画派及后世国画都有影响。清中期的“扬州八怪”,追求个性、立意新奇。清末任伯年、吴昌硕二人的画对近代画风都有影响。清朝的文学以小说成就最大,量多质高。其中最杰出的有三部名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多为神鬼狐妖的故事,用离奇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暴露出封建社会官史残酷政治黑暗的现实。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传奇小说。书中对那些利欲熏心、虚伪丑恶的秀才、举人、进士及大小官吏等进行讽刺,暴露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末世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红楼梦》描写了封建大家庭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此为基本线索,再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庭的兴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种种丑恶行为:骄奢淫逸、敲诈勒索、草菅人命、狼狈为奸而又互相倾轧,鞭挞了罪恶的封建礼教。 难点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对《红楼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线索,揭示了封建社会分崩离析,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全书规模宏大,人物众多,而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划人物、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重点突破方案在讲清代小说时,可以先了解学生是不看过这些小说或看过根据这些小说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根据学生认识的实际情况,教师或详或略地加以讲解。在讲清代的绘画时,可以选择相关画家的一些代表作品让学生欣赏,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了解清代绘画的特点。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清朝的小说和绘画。教学难点:《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前两节讲过的有关清朝文化成就的内容,然后指出)清朝文化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和思想方面的成就,都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今天我们来学习,清朝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发展的情况,清朝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文学方面成就最大的是小说。清朝的小说1、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教师首先简介作者生平,让学生看教材的两幅插图,然后询问学生是否看过《聊斋志异》或据此改编的影视剧,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解)。本书的特点是以神鬼狐妖的故事为主要题材,用离奇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揭露统治者种种丑恶面目,讽刺科举制度,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教师可以《画皮》为例进行分析)。2、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教师首先给学生讲周进落榜和范进中举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分析,教师归纳补充)。作者在小说中对“儒林”中那些利熏心、虚伪丑恶的秀才、举人及大小官吏进行讽刺,揭露了入股取士科

浅谈唐代女子教育

浅谈唐代女子教育 唐代无疑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开放的朝代,它的“开放性”特征为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女子提供了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历史舞台。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唐代女子享受了比前代女子更多的自由以及更大的受教育权。下面我将从伦理教育、家庭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四个方面谈谈我对唐代女教的了解。 我国古代一直是男权社会,男女“生而不平等”比比皆是。即使在唐代,女子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任然是服从男权社会,使其更地顺从丈夫、侍奉公婆、治家教子,所以“三从四德”依然是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三从四德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唐朝女教书《女论语》、《女孝经》等妇德教育文献,都围绕封建伦理道德,具体阐述了妇女礼教规范。核心是让女子知晓为妇之道,以便日后很好地“事夫”。此外,唐代还很注重对女子“孝”的教育,唐玄宗颁布重出了《孝经》,鼓励和倡导全社会进行孝的教育。 虽说操守贞节是古代对妇女的最基本要求,但唐时少数民族的各种风气强烈地冲击了汉族原有的封建礼教桎梏,唐代妇女也受此影响,不少女子冲破世俗观念,主动追求爱情,未婚少女自主选择婚姻、已婚妇女离婚改嫁或夫死再嫁的例子在唐代也不胜枚举。而且唐朝社会诸多“妒妇”和“惧内”的事例,不仅反映出唐朝女子泼辣果敢的个性,也反映出她们不依赖丈夫,自信独立的特点。这与唐代女子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她们有了文化知识,本身素质提高,对地位的要求当然也有所上升。 在唐代,普通人家的女子也是无法获得受教育机会的,所以女教的普遍模式依然是家庭教育,只能在家庭接受父母兄长特别是母亲的言传身教。由于母亲的教育与子女的成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女子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正因为唐代女子普遍受到教育,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也促使她们教育出一批优秀的人才。 对女子而言,社会对她设定的角色是一个能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操持家事的贤妻良母形象。因而,家政技能是母亲对其进行家教的主要内容。女子在出嫁前要接受纺织、助祭、采桑养蚕等家务工作的训练,以便将来在夫家能操持家务。需要指出的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影响下,唐代女教允许女子所掌握的知识,基本停留在识字、记数以及浅易经书的启蒙教育水平。 在古代艺术世界的殿堂里,唐代妇女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女子艺术教育成就主要集中在诗歌、歌舞和书法领域中。 在诗风鼎盛的唐代,女子学诗已成普遍现象。而公认为成就最大的是居然是社会地位低微的娼妓、女冠。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娼妓女冠们大多生活经历颇为丰富多彩,饱尝世间冷暖,因而她们有更多的人生感慨和复杂情绪;再着她们的身份地位特殊,较少受到世俗礼法约束,有更广泛的社交生活,取材相对容易,因而她们的思想精神更加自由流动;同时受到来往文人骚客的熏陶,文化修养随之提高。比较出名且保存诗作最多的是薛涛、鱼玄机,李冶,她们与刘采春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 在唐代,女子的歌舞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坊和梨园,教导宫人女子音乐和舞蹈的技艺,教授的乐舞内容也比较多元化,既有中原传统乐曲,也有从西域传入的胡人舞蹈和音乐,这是在其他朝代是很难看到的。这开启了女子艺术教育的风气,使唐代女子的艺术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从鸦片战争到清末新政高考真题汇编

中国近代史高考复习真题训练(一) 从鸦片战争到清末新政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63小题) 1.(2012年北京卷)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2.(2012年大纲卷)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2012年重庆卷)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4.(2012年大纲卷)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5.(2012年海南卷)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6.(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7.(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4题)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8.(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1题)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论清末_新政_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收稿日期:2001-10-25 作者简介:黄加文(1968-),男,江西九江人,江西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论清末/新政0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黄加文1 曾绍东2 (1.江西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2.江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江西南昌330027) 摘要:清末/新政0时期的教育改革,因其废旧(科举)而终止了一个施行了1000多年的教育制度,又因其倡新(学)而开启了近代中国教育的新篇章,所以在中国教育史上地位特殊。从介绍近代以来至/新政0前的教育概况入手,通过对清末/新政0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特征、局限性及其原因的分析,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清末/新政0教育改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科举制度的废除,为近代教育和人才培养新体系的发展扫清了最严重的一道障碍;5奏定学堂章程6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近代新式学堂的发展,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官派出国留学和鼓励自费留学,培养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人才;新式学堂开设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推动了/新学0的传播,促进了人才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清末/新政0;教育改革;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K257.9;G52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02)01-0019-05 On The Education Reform included in the New Policy of Late Q ing Dynasty and Its Influences H UANG Jia -wen 1 ZE NG Shao -dong 2 (1.The Human Resource Research Institute, 2.School of Hi story and Tourism,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chang 330027,China) Abstract :The education reform included in the New Polic y of late Qing Dynasty has a great importance and special place in Chinese history of education because,due to the reform,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lasting for more than one thousand years had been abolished and a ne w schooling system was advocated,which opened up a new age of Chinese educ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deas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its charac teristics,shortcomings and its causes,this paper stresses its profound impac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The influences at least include the following:the abolishm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clears a way the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educational system.Besides,the measures provided by /the School Regulations Presented by Ministers and Authorized by Emperor 0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 and thus improve the Chinese education not only in the quantity but also in the quality of the talented people.What .s more,thanks to the government-funded studying abroad project or encouragement to self-supported studying abroad,ta-l ented people came forth in large number.Finally,c olleges and schools of new style provided various kinds of courses of science and arts,which helps to propagate the Western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ideas and to pro -mot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Educational innovation;Modernization 第35卷第1期2002年2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35No.1 Feb.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