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3)冰川地貌分析

第3章(3)冰川地貌分析
第3章(3)冰川地貌分析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陈宜瑜. 中国湿地研究.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1—2 2 Genever M, Grindrod J, Barker B. Holocene palynology of Whitehaven Swamp, Whitsunday Island, Queensland,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regional archaeological record. Palaeogeogr Palaeoclimatol Palaeoecol, 2003, 201(1-2): 141—156[DOI] 3 买买提·阿不都拉. 新疆湿地现状与保护. 新疆林业, 2001, 4: 4—5 4 刘东生, 李泽椿, 丁仲礼. 自然历史卷“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见: 钱正英, 沈国舫, 潘家铮, 主编. 西北地 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16—254 5 王绍武, 董光荣. 中国西部环境特征及其演变(第一卷). 见: 秦大河, 主编.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197—198 6 施雅风, 沈永平, 胡汝骥.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冰川冻土, 2002, 24(3): 219—226 7 Shi Y F, Shen Y P, Kang E, et al. Recent and future climate change in Northwest China. Clim Change, 2007, 80(3-4): 379—393[DOI] 8 Rhodes T, Gasse F, Lin R F, et al. A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lacustrine record from Lake Manas, Zunggar (northern Xinjiang, western China). Palaeogeogr Palaeoclimatol Palaeoecol, 1996, 120(1-2): 105—121[DOI] 9 阎顺, 穆桂金, 远藤邦彦, 等. 2500年来艾比湖的环境演变信息. 干旱区地理, 2003, 26(3): 227—232 10 吴敬禄, 沈吉, 王苏民, 等. 新疆艾比湖地区湖泊沉积记录的早全新世气候环境特征.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3, 33(6): 569—575 11 Ma Z B, Wang Z H, Liu J Q, et al. U-series chronology of sediments associated with Late Quaternary fluctuations, Balikun Lake, northwestern China. Quat Int, 2004, 121(1): 89—98[DOI] 12 Wünnemann B, Mischke S, Chen F H. A Holocene sedimentary record from Bosten Lake, China. Palaeogeogr Palaeoclimatol Pa- laeoecol, 2006, 234(2-4): 223—238[DOI] 13 陈发虎, 黄小忠, 张家武, 等. 新疆博斯腾湖记录的亚洲内陆干旱区小冰期湿润气候研究.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6, 36(12): 1280—1290 14 夏训诚, 赵元杰, 王富葆, 等. 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年层的环境意义探讨. 科学通报, 2005, 50(20): 2395—2397 15 Hong Y T, Wang Z G, Jiang H B, et al. A 6000-year record of changes in drought and precipitation in northeastern China based on a δ 13C time series from peat cellulose. Earth Planet Sci Lett, 2001, 185(1-2): 111—119[DOI] 16 王周琼, 李述刚, 川上敞, 等. 荒漠化防治丛书——草炭绿化荒漠的实践与机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23—36 17 Davis M B. A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absolute pollen frequency. In: Kummel B, Raup D, eds. Handbook of Paleontological Techniques. Freeman: San Francisco, 1965. 674—686 18 阎顺, 孔昭宸, 杨振京, 等. 新疆表土中云杉花粉与植被的关系. 生态学报, 2004, 24(9): 2017—2023 19 赵红艳, 冷雪天, 王升忠. 长白山地泥炭分布、沉积速率与全新世气候变化. 山地学报, 2002, 20(5): 513—518 20 吕厚远, 刘东生, 秦小光, 等. 150 ka来宝鸡黄土植物硅酸体组合季节性气候变化.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1996, 26(2): 131 —136 21 Hakanson L, Jansson M. Principles of Lake Sedimentology.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83. 1—316 22 Lerman A. Lake: Chemistry, Geology, Physic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78. 1—363 23 Evans M E, Heller F. Environmental Magnetism. London: Academic Press, 2003. 1—293 24 Thompson R, Oldfield F. 环境磁学. 严尧基, 吴邦灿, 编译.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5. 57—69 25 李江风. 新疆年轮气候年轮水文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0. 1—287 26 李江风. 新疆气候.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1. 1—287 27 钟巍, 王建民. 全新世新疆自然环境演变初论——地质记录及演变序列.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4, 8(4): 9—16 28 钟巍, 李丽雅. 新疆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的几个重要时间界线.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13(2): 78—84 29 钟巍, 熊黑钢. 近12 ka BP 以来南疆博斯腾湖气候环境演变.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8, 12 (3): 28—35 30 钟巍, 熊黑钢, 塔西甫拉提. 南疆地区历史时期气候与环境演化. 地理学报, 2001, 56(3): 345—352 31 Yang B, Achim B, Shi Y F, et al. Evidence for a late Holocene warm and humid climate period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rid zones of northwest China during 2.2 ~ 1.8 kyr B.P. J Geophys Res, 2004, 109, D02105, doi: 10.1029/2003JD003787[DOI] 32 杨振京. 新疆天山中段北坡地区现代孢粉学研究. 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北京: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004. 22—91 33 Zhang Y, Kong Z C, Ni J, et al. Late Holocene palaeoenvironment change in central Tianshan of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Grana, 2007, 46(3): 197—213 34 张芸, 孔昭宸, 阎顺, 等. 天山北麓晚全新世云彬林线变化和古环境特征. 科学通报, 2006, 51(12): 1450—1458 35 张芸, 孔昭宸, 阎顺, 等. 新疆地区的“中世纪温暖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四厂湖古环境的再研究. 第四纪研究, 2004, 24(6): 701—708 36 阎顺, 李树峰, 孔昭宸, 等. 乌鲁木齐东道海子剖面的孢粉分析及其反映的环境变化. 第四纪研究, 2004, 24(4): 463—468

冰川地貌类型表

冰川地貌类型表 类型 基本特征 冰 蚀 地 貌 冰斗 三面为陡崖包围的簸箕状盛雪洼地、由冰斗底、冰斗肩、冰斗壁和冰斗坎几部分组成,多发育在雪线附近 围谷 (粒雪盆) 是由数个冰斗汇合而成的规模巨大的洼地,呈半圆形,三面为陡坡,坡上有时发育着冰斗。底部平坦或略倾斜,出口和幽谷相连,常残留有湖泊,又名冰窖 鳍脊 两个冰斗或冰谷间所夹的山岭,被侵蚀而成的尖锐陡峻的山脊,又叫刃脊 角峰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冰斗之间所夹的山峰,呈金字塔状,孤立而尖锐 冰川谷 横剖面一般为"U"字形,谷底宽平,谷坡陡峭,壁上有冰蚀擦痕和磨光面。纵剖面常成台阶状,在平面上较平直 悬谷 冰川谷的两侧支谷高悬于主谷底之上,高差常达数十米,甚至数百米 羊背石 冰川谷底,冰蚀后残留的石质小丘,呈椭圆形,其长轴的方向就是冰川流动方向。两坡不对称,迎冰面为缓坡,较圆滑,有冰川擦痕或磨光面。背冰面为陡坡,坎坷不平 冰川溢口 冰川达到一定厚度时,从幽谷或其它存冰洼地向侧面溢流而形成的口子 盘谷 多条山谷冰川,汇集于山前地带,掘蚀而成的洼地。盘谷淤填后是有利于地下水汇集、储存的地方 冰 碛

地 貌 基碛丘陵 (冰碛丘陵) 冰体消融时,将所挟带的物质沉落在底碛之上,构成低矮、坡缓、波状起伏的丘陵。组成物质为冰砾土,颗粒较粗,大小不一,磨圆度不同,略具层理,有冰水沉积物的粘性土夹层 冰碛阶地 冰川后退后,河流切入有基碛覆盖的冰川谷底而成 侧碛堤 冰川两侧的堆积物、常沿冰川谷的边缘,成连续或断续分布的长堤 终碛堤 冰川的末端,堆积而成的与冰川流动方向垂直的弧形堤状高地。后期流水侵蚀可成孤丘,其组成物质有漂砾至砂层夹粘性土,具明显的粗层理 冰砾扇 (冰碛扇) 由冰川漂砾堆积成的扇形地,有的是大片冰流直接一次造成,更多的是由于多次冰川作用形成 鼓丘 分布在终碛堤的内例,椭圆形和狭长形的小丘,其长轴和冰流方向一致,尖端指向下游,大小不等,富含粘土,无层理,有时夹有有层次的沉积物,有的鼓丘的核心是基岩 冰 水 地 貌 冰水扇 冰融水在终碛堤上冲开缺口,由冰水沉积物构成的扇形地,由砾石、砂和粘土组成,有一定的分选性和层理,含有大漂砾 冰水平原 在冰水扇外,冰水沉积物大量沉积形成的宽广平原 冰湖三角洲 冰川融化汇成冰前河流,注入静水的冰湖时形成的三角洲,多由砾石、砂粒夹粘上组成。在湖盆中则为冰湖沉积,因气候变化多形成粗细相间、层理显著的湖泥(纹泥、季候泥) 冰砾阜 平顶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土丘,边坡陡直,直径0.1~2公里,高度5~70米,靠近终碛堤成群分布,由有层次,分选好的细砂、亚粘土和卵石组成,上部常有漂砾和砂粘土盖层,

冰川地貌

第七章冰川地貌 教学目的: 1..理解雪线与成冰作用方式、冰川运动及冰蚀与冰积作用、冻土及其分布规律; 2.掌握:冰川的类型(特别是山岳冰川类型)及其演化、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山岳冰川地貌的组合规律、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冰缘地貌类型。 教学重点:1.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2. 山岳冰川地貌的组合规律, 3. 冰缘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 雪线、冰川的运动及冰川的类型, 2. 第四纪冰期, 3.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一)雪线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叫雪线。冰川形成于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 1.气温 一般温度愈高,雪线愈高;温度降低,雪线也就降低。所以,全球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是由赤道向两极降低。 2.降水量 固态降水量愈多,雪线愈低;反之愈高。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不在赤道,而在亚热带高压带。 3.地形 主要表现在山势、坡向等方面。 (二)成冰作用 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经一系列的“变质作用”才能形成冰川冰。这一过程称为成冰作用。 积雪变成冰川冰,一般要经历二个过程:①由新雪变成粒雪;②粒雪在压力或热力作用下形成冰川冰。 中低纬高山区的冰川主要是通过热力成冰的;而高纬极地地区的大陆冰川主要是通过压力成冰的。

当冰川冰具有一定厚度,只要地表或冰面具有适当的坡度,在压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冰体就能向雪线以下地区缓慢流动,形成冰川。 二、冰川的运动 规模较大的冰川可分为上部脆性带和下部塑性带。冰川的运动主要是通过冰川内部的塑位变形和基底滑动来实现的。对于中低纬的小冰川而言,以基底滑动为主;而高纬大陆冰川则以塑性变形为主。 冰川运动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的坡度、冰川的厚度,还受季节和昼夜更替的影响,冰川的不同部位其运动速度也有差异。 三、冰川类型及其演化 (一)山岳冰川 1.冰斗冰川 2.悬冰川 3.山谷冰川 4.山麓冰川 5.平顶冰川 (二)大陆冰川 面积最大,厚度最大,冰川的运动基本不受下伏地形的影响,由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流动,中部为积累区,边缘为消融区。 主要类型有:冰盾和冰盖 第二节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蚀作用 1.冰川的挖蚀作用 2.冰川的磨蚀作用 二、冰蚀地貌 1.冰斗、刃脊和角峰 2.槽谷和峡湾 3.羊背石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7·广东高考)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侵蚀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地理环境演变的理解能力。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岩石溶蚀与侵蚀等关键词。黄土高原为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明显不符合题干中岩石溶蚀与侵蚀,也更不可能是由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引起的;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作用不可能造成岩石溶蚀,所以排除A、B、D选项。 答案:C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2~3题。 2.松花江和长江中下游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B.② C.③D.④ 3.下列地貌的形成属于⑥环节的是() 解析:第2题,松花江和长江所处地区不同,气候不同,水文特征也不同,属于气候因素对水文的影响,对应图中①。第3题,图中⑥环节表示河流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与其相关的是C图中流水侵蚀所形成的沟谷。A图为新月型沙丘,是风力作用造成的,B图为冰川地貌,D为海浪侵蚀地貌。 答案:2.A 3.C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界中很多物种濒临灭绝,粮食短缺、生态恶化、

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接踵而至,直接危及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持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一系列话题,逐步深入人们的大脑,进入人们的生活。据此回答4~5题。 4.物种灭绝、生态恶化等现象说明人类活动破坏了地理环境的() A.净化功能B.生产功能 C.平衡功能D.循环功能 5.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除了人口增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粮食产量下降,随之影响了地理环境的() A.生产功能B.平衡功能 C.净化功能D.循环功能 解析: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的过程。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答案:4.C 5.A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6~7题。 6.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7.湖泊的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 C.稳定性D.脆弱性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该湖泊的湖底沉积物越来越多,湖底逐渐抬高,最后导致湖泊的自然消亡。第7题,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6.D7.A “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地球运行轨道、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2017年10月29日联合国宣布在全球延缓实施“地球工程”。据此回答8~9题。 8.“地球工程”旨在遏制哪种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 A.大气污染B.湿地丧失 C.特种灭绝D.全球变暖

地貌学发展史与前沿进展

地貌學發展史與前沿進展 孫然好 (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甘肅蘭州730000)email:sunra02@https://www.360docs.net/doc/5f244098.html, 簡體原文:https://www.360docs.net/doc/5f244098.html,/process/download.jsp?file=200410-73 摘要:本文簡要回顧了地貌學的發展史,認為現代地貌學的發展必須與時代發展趨勢相結合,需要深入研究地統演變與全球氣候、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地球陸地系統的關係。文中還探討了地貌學的各個發展方向,認為環境地貌、災害地貌、城市地貌、旅遊地貌、河口海岸地貌等應用地貌學分支近年來發展迅猛。主要是因為這些分支與經濟發展的需求結合較好。相比較而言,地貌學理論研究明顯滯後,需要加強。 關鍵字:地貌學數字地貌發展史進展 地貌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結構、形態成因、發展歷史、動態過程及其演變規律的科學。其研究目的是認識地貌形態的發展規律及其演變趨勢,應用於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地貌學由於其研究物件時空尺度的變化極大,大到地球本身及其它行星地貌,小到沙粒粉塵的變化移動規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統一和整合就顯得十分困難。同時,研究地貌發展歷史的沉積學方法與研究地貌發展過程的動力學方法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也日益顯現出來。縱觀國內地貌學的發展,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應用地貌學的—些分支有所新進展,但從整體學科看,依然存在著深層次的危機,如人才斷層及市場經濟的衝擊,先進實驗設備手段及現代電腦技術的欠缺,傳統地貌數理基礎的不足,理論建樹比較薄弱,對科學方法論及相鄰學科發展新趨勢的瞭解不夠等。任何學科都是在發展的,固守的結果將是“喪失”,只有不斷推陳出新、順應時代的發展才有出路。世紀之交的地貌學如何發展,是擺在每個地貌學者面前急需探討的問題。 1.地貌學發展簡史回顧 1.1 古代地貌學知識的積累和萌芽 地貌是地理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古代,人類的生產生活,乃至生存都與地貌形態密切相關。從中國的遠古神話,到西方聖經的

第五章 地貌

第五章地貌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地貌动力也称营力,有内动力与外动力之分。 内动力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 外动力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地貌发育的影响因素 1构造运动2气候因素3岩性因素4生物因素5人类活动因素 ?基本地貌类型可以分为山地和平原 山地是山岭,山间谷地和山间盆地 平原:高平原(高原)与低平原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导致地表热量复杂化2 改变降水量分布3对生物界造成影响4 对自然界地域分异影响5 对土地类型分化影响第二节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 2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 3 生物风化 二风化壳 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残留矿物是化学性质较稳定因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物质。次生矿物以粘土矿物及铁铝含水氧化物最为常见。 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即是风化壳或称残积物。 三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 1崩落与崩塌地貌 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下移,称为崩落或崩塌。崩落形成山坡上部的崩塌崖壁与坡麓的岩堆。2滑落与滑坡地貌 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称为滑坡。 3蠕动 坡面碎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称为蠕动。 第三节流水地貌 一流水作用 地表流水包括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三类。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而三者均受流速,流量与含沙量等因素制约。 二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 1坡面流水地貌 2 沟谷流水地貌 3泥石流是山区介于挟沙水流与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不包括挟沙水流与滑坡在内。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前言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地貌形态多变,地质构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样。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但对其大规模的开采,还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水文地质普查与勘探工作,对地下水的分布规律、赋存条件开始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种不同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的编制。在50年代后期,地质部水文地持工程地质局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完成了1 :3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图》的编制;60年代进行了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较大的水文地质单元的编图及全国性1:1000万比例尺图件的编制;70年代末,地质部系统各省(区)水文地质队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除个别边远及高山地区外)1:20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1979年在全国地质系统的水文地质工作者及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编制和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此后,各省范围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幅和个别省、市的水文地质图集,也相继编制完成。 这次1:4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进行的。该图是全国1:400万比例尺水文地质图系的基础图幅。其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总结、系统分析我国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我国全疆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分布规律,为深入探索地下水形成、分布变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对全国各不同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为国家经济展规划、基本建设部署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并供有关院校教学参考及专业间学术交流。 关于编图资料:水文地质方面,主要是依据各省、区、市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水文地质普查成果和中、小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等实际资料;地质资料主要参照了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并应用1:150万比例尺《青藏高原地质图》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补充;基础底图资料源自中国地图出版社第9版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另外,参考补充了全国性沙漠分布图和冰川冻土图中的有关资料。 图件的编制是在张宗祜所长的指导下,由焦淑琴、戴喜生两同志负责完成编稿,中国地图出版社李兆星同志负责地图编辑。图幅说明书曾由阎锡屿高级工程师审阅。在图件编制过程中秦毅苏主任参加过编制方案的讨论,董凤岐副所长参加了编制方案的拟定和编稿图件的审查。地矿部顾问委员会陈梦熊高级工程师和贾福海高级工程师、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辛奎德总工程师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任福弘副所长等给予了各方面的指导。另外,在编稿后期,贾建芳同志协助过编稿底图修改稿的清绘,董华同志协助统计资料、制作总色样和校对工作。

第四纪冰川概述

中国第四纪冰川概述 城环学院xxx 1 全球变化与第四纪冰川 目前世界上现代冰川覆盖着陆地面积的11%,有1 500x104km2多被冰盖和山地冰川占据,比中国陆地国土面积还大50%.但是,在一万多年以前,全世界的冰川面积则达到3 800x104km2,北欧和北美大面积陆地被巨厚冰层覆盖,莫斯科、纽约和柏林这样的世界大城市所在的地方均被冰川覆盖,许多地方气温下降5~9℃,全世界的洋面下降120~140 m.中国由于地处中低纬地区,第四纪冰川影响范围有限,除了青藏高原等西部高山高原冰川曾有大幅度扩张外,东部地区真正的古冰川遗迹十分零星.但是,目前仅分布在东北兴安岭森林中的多年冻土在第四纪冰期中范围有很大扩张,直抵长城一线,华北则成为干草原,黄土沉积一直分布到南京一带,东海大陆架几乎全部露出水面,台湾与大陆相连. 我们目前生活的全新世现代间冰期已延续了10 ka.根据极地冰芯记录,上次间冰期也仅只延续10 ka左右,是否是新的冰期将接踵而至,我们又该采取何种因应措施,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北美连续几年冬天寒冷异常,暴风雪席卷欧美发达国家,人们惊呼新的冰河时期即将到来,在美国罗得岛大学还专门召开国际会议讨论这一问题.但是, 80年代的连续高温又使人们把目光注意到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造成“全球变暖”的问题上来,国际上为此启动了“全球变化”的研究.结果认为如果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加以遏制, 21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3℃,这种升温幅度十分惊人,因而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首脑的高度关注,历次国际会议均成为讨论热点,终于达成京都世界气候变化框架协议.但是,美国总统布什拒不批准该议定书,引起许多国家的不满,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与印度等国也受到冲击,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利益,与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上展开了尖锐斗争.这说明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问题完全不是一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国家利益及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 2 中国第四纪冰川发育与构造抬升 基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冰筏沉积以及其他地球化学指标获得的各大洲冰川

冻土和冰川地貌

冻土地貌 冻土及冰川地貌 地质工程1004班 1009040424 伊磊 2013/1/1 冻土地貌 摘要: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分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研究冻土地貌,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冻土,冰川,冻土地貌,冰川地貌,实际意义。 一、引言 在高纬度及高山地区,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气降水多为固体状态,形成长年不化的积雪,且逐年增厚。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物理变化称为具可塑性的冰川冰。冰川可在其本身的压力及重力作用下流动,这种运动的冰川冰称为冰川。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巨大外力之一,冰川进退引起海平面升降,造成海陆轮廓的巨大变化,冰川流经地区由于受到冰川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冰川消失或退缩,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冰川地貌。 二.冻土 冻土概述 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冻土。 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前者指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层。后者指冻结持续多年,甚至可达数万年的土层。冬季冻结,一、二年内不融化的土层称为隔年冻土。隔年冻土是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过渡类型。 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土层。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与多年冻土层能完全衔接起来,称衔接多年冻土,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不与多年冻结层衔接,其间隔有一层未冻结的土层,则称为不衔接多年冻土。如今夏融化深度小于去年冻结深度,结果便在活动层与多年冻土层之间出现一薄层(一般厚0-20cm)隔年冻土层。隔年层可以保留一年或数年。 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最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这个深度称地温年变化深度。在此温度下地温不发生年变化,而在地热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又逐渐增加。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地温值称年平均地温,在多年冻土地区,其值为负值,其值越低,则冻土越厚。其值升高,说明冻土退化。 冻土的分布规律 我国冻土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区。冻土面积约21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2.3%。 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以分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在纬度地带性上,自高纬度向

中国自然环境演变

第七章中国自然环境演变 古地理学 研究古地理的方法:通过对组成地壳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的岩相或形成环境、地壳运动以及沉积岩中所含生物化石和对气候环境具有指示意义的矿物及岩层的综合分析来进行。 1生物地层法:沉积岩上下间的接触关系,沉积物的颗粒、质地、颜色的变化,岩层中或沉积物中所含的一些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当时的构造运动形式,古气候状况。 2放射性测年手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3同位素测定年龄方法 第一节第四纪以前古地理景观的演变 晚元古代以前(17亿年以前)已经形成一个不大古陆台。轮廓像平卧的镰刀。进入晚元古代之后,先后发生了4次较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造山—造陆运动:东安运动(武陵运动),晋宁运动(雪峰运动),澄江运动,震旦运动。生物:震旦纪初期,生物以低等海藻为主;晚期,出现硬壳的小型动物; 古气候:震旦纪初期,柴达木以北、胶辽地区(燥热)、华南(温暖或湿热);晚期,一些高山地区形成山谷冰川。震旦纪大冰期:具有世界意义的最古老一次冰期 一、古生代自然地理环境 古生代包括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 泥盆纪早期的加里东运动;二迭纪末期的海西运动; (一)加里东运动以前的环境 1.海洋>陆地: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2.生物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三叶虫是当时的代表种(约占60%)。其次是腕足类动物(约占30%);植物仍以海生菌藻类为主。末期出现少量半陆生的裸蕨植物。 (二)加里东运动的结果:加里东运动是一次造陆运动。使我国陆地范围扩大,生物界开始征服大陆。 植物界第一次大发展:蕨类时代 泥盆纪(以裸蕨为代表,“裸蕨时代”);石炭二迭(蕨类时代,我国重要的成煤期之一) 动物界两次大飞跃:从无脊椎到脊椎和从水到陆。 泥盆纪“鱼类时代”;石炭二迭,总鳍鱼,逐步演化成两栖类“两栖类时代” (三)海西运动 1是一次造山运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以及蒙古—兴安、阿尔泰等海槽都相继隆起,形成古天山、古昆仑山、古秦岭、古阿尔泰山等许多主要山脉,并伴随着广泛的岩浆活动; 2地势起伏,分异显著,山岭盆地,互相隔阻,中国出现大陆空前占优势的时代; 3气候由湿润变得十分干燥。 4环境的变化使得生物界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松柏科、苏铁科和银杏目的植物(裸子植物), 5出现了爬行动物。 二中生代自然地理环境 (一)海陆与地形的变化 1.印支运动(三迭纪中晚期):使得古秦岭、故昆仑山等重新上升,云贵高原出露,横断山脉隆起,海水西退,中国已经从海陆对立的环境发展到大部分是大陆的环境。即基本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使华南华北连成一片完整大陆。当时我国地形大势东高西低,河流向西流。 2.燕山运动(侏罗、白垩纪):这次运动对我国的大地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奠定了我国大地貌的骨架。(1)除喜马拉雅地区、台湾及东北北部外,全国陆地连成一片。 (2)在老构造基础上发生强烈的断块升降运动,造成许多断陷盆地和断块山地。 (3)造成了东部的华夏式构造,包括华夏式山地和长轴为华夏式的盆地,并伴有广泛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 我国现代构造和地貌轮廓在中生代末期,即燕山运动以后就基本上奠定基础。 (二)气候和生物的演变 1.气候转向温暖,出现明显的地带性分异。 由于白垩纪炎热的气候条件,加上燕山运动造成的断陷盆地发育红色风化壳。。。流水作用侵蚀、搬运、沉积于盆地中,发育成红层。 在广大内陆盆地和东南沿海一带小型盆地内白垩系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石膏、芒硝及岩盐等卤族元素矿产。 2.生物界:植物中松柏、苏铁、银杏类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海洋中菊石类繁盛。晚三迭纪、侏罗纪

冰川地貌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小专题之冰川地貌 典型例题一:读美国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加利福尼亚州年降水量北部约1250mm,南部不足200mm。1973年,加州调水主体工程完工,1990年达到设计输水能力。后来,加州又继续兴建大大小小的调水工程。得益于这些长距离调水工程,加州的干旱河谷地区出现了灌溉面积达2000多万亩的良田,受益人口达2300万,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全州经济实力跃居美国第一。今天,当年曾经反对这一工程计划的很多人,也为这一工程而自豪了。 材料二: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岩石会你从心底感到震撼---你会真正认识到自然的鬼斧神工。光滑花岗岩最完美的部分分布在海拔2400~2700米的地方,有的方圆达数公里,光滑的花岗岩其保存最完好的部分光彩照人,像平静的水面和玻璃一样反射着阳光,犹如“浮雕”一般叹为观止。 (1)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由第四纪冰期的冰川作用形成的花岗岩“浮雕”等冰川地貌引人入胜。试叙述花岗岩“浮雕”地貌的形成过程。

(2)简述加利福尼亚一带是震级高、破坏性强的大地震“潜伏”地区的原因。(3)美国有庞大的综合运输系统,其中铁路仍占有重要地位。但相比南北向铁路,美国东西向的铁路修路成本很高。试分析其原因。 (4)试分析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花岗岩,地壳隆起,形成山地,外力作用剥蚀表层上覆岩层,使花岗岩岩体出露,第四纪冰期表层花岗岩受冰川刨蚀(侵蚀)作用而支离破碎,成为“浮雕” (2)加州位于美国西部,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板块的交界处,(该地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多发地震);该地地壳运动活跃,有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大断层; (3)东西向距离长,有多种气候条件,尤其是北部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东西向要经过几座大的山脉和大河,地质条件复杂,多地质灾害,需要修建桥梁、隧道,建造的工程量大、难度大。 (4)实施“北水南调”后,改变了南加州缺水的自然条件,使得加州三大产业全面发展;加州成为美国灌溉面积第一、粮食产量最高的大州;使得加州的人口迅速增加,成为美国新兴的工业地区,促使美国的工业从(“冷冻”)的东北分散到(“阳光”)的西部。 典型例题二: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第四章水文、第五章地貌

第四章水文、第五章地貌 一、名词解释 凌汛、沼泽、地下水、潮汐、洋流、河床、河漫滩、阶地、喀斯特地貌 二、填空题 1、河流的水情要素主要包括等。 2、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是、和。 3、较大的河流可分等五个部分。 4、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和发育条件,现代冰川可分为和两个基本类型。 5、根据干支流分布的形状,水系主要可分 5类。 6、河流地貌形态有,喀斯特地貌形态有,冰川地貌形态有,风蚀地貌有,风积地貌有,黄土地貌有,海岸地貌有。 7、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方向流,在南半球则呈方向流。因此北半球亚热带大陆东岸沿岸是洋流,西岸是洋流。 8、海水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等。 9、硬度可分为和。 10、成规模可以利用的地下水主要有:。 11、在潮汐现象中,水位上升叫,水位下降叫。涨潮至最高水位,称为;落潮至最低水位,称为。 12、冬季北印度洋盛行季风,夏季盛行季风。 13、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在作用下,沿着一定的作的现象。 14、山地按高度可分为等4种。 15、平原按成因可分成二大类:即。 16、陆地上的流水有三种形式:、和。 17、冰蚀作用方式有和二种。 18、黄土地貌可分为两大类:即和。 19、风沙搬运的形式,依风力、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分为三种,即、和。

20、风蚀作用包括风的和。 21、在沟谷中发生的泥石流地貌,可分为上、中、下游三区。其中的上、中游为,下游为。 22、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分为海岸、潮间带与 __________。 23、风化作用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24、影响地貌的主要因素有、、和。 25、营力是地貌形成的动力,它又分为和二种。 26、外营力主要是由地外太阳能所引起,它产生岩石等。 27、外力地貌可分为等。 28、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包括岩土的容水性、、等。 29、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升降现象,称为潮汐。地球各地点的引潮力,主要决定于对地球的引力。 30、河流单位河长的落差,叫做河流的。 31、基本地貌类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 32、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称为_ 。 33、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称为。 34、潮汐可分为潮、潮、不规则潮等三种类型。 35、通常按水循环的不同途径与规模,将全球的水循环区分为循环与循环。 36、干旱半干旱区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叫___________。 37、塑造黄土地貌的外动力中,_____________ 居首位。 38、海岸是岸线以上狭长的陆地部分,以____________到达处为上界。 39、海水热量的收入以和的长波辐射最为重要。 40、冰川通过刨蚀、拔蚀、雪崩、冰崩和山坡上的块体运动获得的大量碎屑物质,称_________。 41、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就是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五章:地貌

第五章:地貌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风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地表夷平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 化。 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 质基础,某些风化产物还可形成风化矿床。 风化壳: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显著。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地势起伏和缓较稳定,植被覆盖度高,地表流水侵蚀 较弱,地下水流动显著且地下水位较低。 坡面重力地貌:是指斜坡上的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在其他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滑动和崩塌,而形成滑坡和倒石碓地貌。 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因此,坡体滑落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因素和诱发 因素。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并将侵蚀的物质搬运到山前谷口,在河流下游或河口进行堆积,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凡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成 为流水地貌。 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 流水的侵蚀作用:流动的水一方面侵蚀岩层,溶解岩石;一方面摩擦床底和两岸谷壁,同时又推动泥沙、石块,撞击坡面和床底,使岩屑崩解,为流水所运移。 流水侵蚀的方式有四种:片状侵蚀、下切、侧蚀和溯源侵蚀。 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是指线状水流向分水岭方向的侵蚀。它是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结

54734中国数字地貌数据文档

中国数字地貌数据文档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编制 2008-4-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100101,zhouch@https://www.360docs.net/doc/5f244098.html,;chengwm@https://www.360docs.net/doc/5f244098.html,)1.引言 地貌是自然地域综合体的主导要素,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其他要素的特征。地貌条件与生产建设关系十分密切。1978~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规划将“全国1:100万地貌研究”其列为全国108项重点内容之一,并立项组织全国地貌学家和相关专家共同开展中国地貌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大批宝贵的地貌资料和图集,并编制出版了其中15幅1:100万地貌图(全国陆域共64幅)。 为了推动地学信息图谱的研究工作,使其不仅具有概念和理论的探讨,而且具有明确的应用研究目标,以“中国地貌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机理”作为研究对象,试图由此而建立起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方法体系。自2001 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下,启动了《中国地貌(世纪网络版)》和地貌制图的试验研究工作,并组织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和有关的大学,再度发起百万地貌图的编制工作。之后,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005――)和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平台(2006年――)等项目的进一步支持,使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图得以持续发展。 1.1数据库名 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 1.2 编写目的 为了完整地介绍中国1:100万15幅老地貌图的收集和数字化、全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的遥感解译、集成、更新等地貌数据内容和方便用户的使用,特编写了本文档。 1.3 定义 地貌图既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地貌学研究成果综合体现,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地貌学研究的进展和水平。 中国1:100万地貌图为普通地貌图,是按照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形态成因相结合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编制的中小比例尺地貌图,该图的编制工作充分继承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地貌学家编制百万地貌图的分类规范,并进一步构建了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地貌形态成因类型数达2400多个,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以形态、成因、物质等属性的分层分级方式集成。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 一冰川侵蚀地貌 1 羊背石 羊背石正确的是: 羊背石也叫“羊额石”。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特别在大陆冰川作用区,石质小丘往往与石质洼地、湖盆相伴分布,成群地匍匐于地表,犹如羊群伏在地面上一样,故称羊背石。它由岩性坚硬的小丘被冰川磨削而成。顶部浑圆,形似羊背。具有卵形的基部。长轴延伸的方向和冰川运动的方向一致。纵剖面前后不对称:迎冰坡一般较平缓和光滑;背冰坡较陡峻和粗糙。多数羊背石分布的地区,地面呈波状起伏。原因是平的一面是磨蚀为主,而陡的一面是挖蚀作用为主,且有洞穴。 羊背石的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的方向平行,因而羊背石也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2 冰斗、刃脊和角峰 3 冰川谷和峡湾 (1)冰川谷是冰川作用区最明显的冰蚀地貌类型之一。典型的形状是槽谷,故亦称冰川槽谷或U形谷。 (2)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大陆冰盖或岛屿冰帽入海

处常形成很深的峡湾,如挪威西海岸的峡湾十分发育,以风光漪丽闻名于世。 二冰川沉积地貌 1 冰碛垄和冰碛丘陵: (1)终碛和侧碛是在冰川末端与边沿堆积起来的冰碛 垄,标志着古冰川曾达到的位置和规模。 (2)冰碛丘陵是冰川消失时由冰面、冰内和冰下碎屑 降落到底碛之上,所形成的不规则丘陵地形。它指示冰 川的停滞或迅速消亡,广泛发育于大陆冰盖地区,高数 十或数百米。在山岳冰川区其规模较小,中国西藏波密 地区古冰川谷底有冰碛丘陵,最高者为30~40米。 2鼓丘是由冰碛或部分冰水沉积组成的流线型冰川堆积 地形。平面呈卵形,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 背冰面缓。鼓丘的纵剖面形状颇似机翼,是流体中物体 为减少阻力所能采取的最佳形态。在大陆冰盖地区鼓丘 常成千地密集出现,山岳冰川地区则偶然见到。槽碛垄 是与鼓丘形成机制类似的长条垄状冰川堆积地形,在鼓丘下游因应力减低,由冰碛集中而成。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上游和博格多山四工河上游现代冰川的前沿都曾发现近一期形成的槽碛垄,高1米左右,伸延十余米至数十米,清楚地指示冰川的流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