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I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研究

姓名:陈都导师:谭培文教授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研究年级:2006

中文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繁荣,人类社会反而陷入了消费快乐与痛苦的二难困境。马

克思主义消费观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国内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主要从生产与消费的辩

证关系中阐释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内涵或内容。第二、从马克思消费观在处理社会主义消费的关系问题、建立合理的社会主义消费结构、树立社会主义适度消费观念等的理论意义或现实价值方面研究。第三、从消费是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的体现方面研究。第四、以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解读“消费社会”,对异化消费或消费主义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批判。可见,国内学界最主要的是在经济领域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为基本立论依据,形成自己的消费理论,从多元化视角对异化消费和消费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或批判。最具代表性的有: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等。笔者发现,以消费为视角,对消费与幸福和人

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联系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研究中明显不足,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力图运用文本学研究法、历史与逻辑方法、唯物辩证法、比较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深入研究,探明消费与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寻求克服消费困境与应对消费挑战的对策。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含义、形成、构成和当代

价值。第二部分,从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关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基本内容。第三部分,从苏俄特色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两大方面论述了其在当代的发展。第四部分,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影响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几个主要消费观念:“物化”论、消费异化论和“符号消费”论。第五部分,从当代马克思主义视域比较分析了以节俭为主线的中国消费观和以崇奢为主流的西方消费观。第六部分,指出马克思主义消费观面临的三大挑战:生态环境问题、社会伦理困境、人性难题。提出了应对挑战之策:大力提倡马克思主义幸福消费观,谨防消费误导;反对消费主义,走可持续消费之路;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推动公民合理消费;切实提高消费个体的素质,正确理解消费与幸福的关系。II

基本思路:笔者试图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消费与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为主线,

从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基本概念入手,理清其基本内容,阐释其发展和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作为科学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幸福消费观,在指导我们走出当前遭遇的消费困境,应对面临的消费挑战,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主要创新之处:一、本文从哲学高度,以消费与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切入点,探讨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消费观及其现实意义,寻找消费的本质意义和终极目的;二、尝试性提出并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幸福消费观的概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幸福观III

The Research on Marxism Consumption Viewpoint

Name:Chen Du Tutor:Professor Tan Peiwen Major:Marxism Philosophy

The Direction of Research:The Research on Marxism 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Grade:200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prosper of wealth,human society has been

caught in the difficult plight of second position,and Marxism consuption viewpoint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Educational circle has already done a lot of activ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to Marxism consuption viewpoint at home and abroad.This spreads out mainly in several aspect s in the homeland as following:First,explaining connotation or content of Marxism consumption viewpoint mainly from discriminating production and consuming in relation.Second,studing Marxism consuption viewpoint in the field of theory significance or real value handling concerning

a problem,building rational socialism pattern of consumption,setting up socialism proper consumption concept and so on.Third,studing from the aspect that consuming is people's

nature and society's nature.Fourth,understanding and explaining"consumption society"with Marxism consumpt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5e460375.html,cational circles abroad is mainly to take Marxism consumes viewpoint as fundamental argument basis,and to forme consumption theory of themselves,and doctrine has carried out comparatively incisive analysis on dissimilation consumption and consumption or has criticized from diversifying a visual angle,whose experience is worthy for us to draw lessons.West M arxist Mar Kusai’s“One-way Degree"and Bodeliya's"Consumption Society"are the most typical theories.The author finds that,from the consume visual angle,the exploration contacting with happiness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nature to consumption is not obvious in Marxism consumption viewpoint,and this book is owing to such theary backgroun and real background.I strive to apply a version to learn the method comparing with logical method,materialist dialectics,the method analysing and being tied in wedlock synthetically each other studying law,and history,and take consuming with happiness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as point of penetration and study in a deepgoing way by Marxism consumes viewpoint so that we we can ascertain the inner link consuming happiness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with person and explore the good plan overcoming the challenge of consuming.

The paper contains six sections.Part 1 has expounded import,formation,formation and

the present age value that Marxism consumption viewpoint.Part 2 has expounded theIV fundamental content that Marxism consumption viewpoint through three aspects:it has complied with consumption and the relation giving birth to a child,distributing,exchanged,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lation,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relation.Part 3 observes two big aspects from the Marxism consumption viewpoint that the Soviet Russia characteristic and China spend having discussed the person in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age. Part 4 has studied several main West Marxism consumption viewpoints affected by Marxism consumption viewpoint:the doctrine of reification,the“dissimilation consume"theory and the "sign consuming”theory.Part 5 has analysed comparatively the gleam of Chinese main current consumption viewpoint named thrifty consumption viewpoint and the main current west consumption viewpoint named luxurious consumption viewpoint from the present Marxism.

Part 6 has pointed out three big challenge facing the Marxism consumption viewpoint: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difficult position of society ethics,and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human nature.It has brought forward schemes of answering challenge:Energetically encouraging Marxism happy consumption viewpoint to free from the consumption misleading; The country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oppose doctrine consuming and make way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We should build fine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make fine public opinion

to drives citizen to form rational consumption viewpoint;We sh ould practically rise the citizens’consumption qualities and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of consumption and happiness correctly. Fundamental train of thought:The author goes ahead trying to study the achievement

basising in the prehominid and others,and give first place to happiness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starting with the basic concept of Marxism consumption viewpoint, cleaning up it’s fundamental content,discussing it’s further watches and expounding it's development and effect.On the fandament of these,we stady further on Marxism consumes viewpoint.As a science and happy consumes viewpoint,it can guide us to step off current consumption difficult position and answer the consumption challenge being confronted with,and it will give us theory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e value.

The main innovation:First,taking expends and happiness with person's all-round

development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from the philosophy altitude,the article discusses Marxism happy consumption viewpoint and it’s practical sig nificance,so that we can seek for the essential significance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consuption.Second,the author has presented and explained the concept of Marxism happy consumption viewpoint.

Key word:Marxism;consumption viewpoint;happy viewpointV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前言 (1)

一、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基本含义 (2)

(一)消费 (2)

(二)消费观 (4)

(三)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6)

二、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基本内容 (9)

(一)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辩证关系 (9)

(二)消费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 (11)

(三)消费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15)

三、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发展和影响 (18)

(一)苏俄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18)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20)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25)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典型观点 (25)

(二)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意义 (27)

五、当代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外消费观之比较研究 (28)

(一)以节俭为主线的中国消费观 (28)

(二)以崇奢为主流的西方消费观 (29)

(三)中外消费观之比较分析 (31)

六、马克思主义消费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33)

(一)面临的困境 (33)

(二)应对的策略 (35)

结束语 (40)

参考文献 (4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1

前言

(一)课题的来源和目的

消费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之一。消费的本质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目的应该

是使人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重要意义是给人一种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繁荣和需求能力的增长,个人和全体价值观的变化,物质消费并未给人带来理想的幸福生活,人类社会反而陷入了消费快乐与痛苦的二难困境,传统消费观面临着严峻的

挑战。本文试图以消费与幸福、人的全面发展为切入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深入研究,探明消费与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寻求克服消费困境与挑战的对策。(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从内涵或内容方面研究。如,尹世杰、李世清、王成祖等,他们主要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中阐释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内涵或内容。二、从当代意义或价值方面研究。如,陈瑾、黄立等,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消费观在处理社会主义消费的关系问题、建立合理的社会主义消费结构、树立社会主义适度消费观念等的理论意义或现实价值。三、从消费是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的体现方面研究。如,袁茵、李悦书、赵洵等,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是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的充分体现。这就上升到了一定的哲学高度来进行研究。四、以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解读“消费社会”,对异化消费或消费主义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批判。如,任文刚的《对消费社会的马克思主义解读》,丁佳佳等的《探析中国消费领域中消费异化的存在及其概念》等。可见,国内学界最主要的是在经济领域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为基本立论依据,形成自己的消费理论,

从多元化视角对异化消费和消费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或批判,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最具代表性的有: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等。

(三)研究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费问题不断凸显,消费面临严峻的挑战:生态环境

问题、社会消费伦理困境、人性难题等等。这些不仅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以消

费和幸福、人的全面发展为切入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深入研究,探明消费和幸福、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消费本质上是满足人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最终

目的应该是为了生活的幸福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建立社

会主义消费理论,化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消费领域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促进整个社

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

一、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基本含义

(一)消费

1、消费的含义

所谓“消费”,它最原始的含义为消耗、耗费,浪费,消磨。消费(consume)一词在英

语中最早使用于14世纪,并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意指“毁坏”、“用光”、“浪费”、“耗尽”,其潜在的含义是超过了恰到好处或恰如其分地占有和使用的范围。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消费被定义为:通过燃烧、蒸发,分解或疾病等花掉或毁掉;消耗,死亡;用完,特别是吃完,喝完,占去;花费;浪费(时间);变得憔悴,烧尽。在中国古代,“消费”是作动词使用的,其含义与“浪费”近似。“消费”一词,在汉朝可解释为“消磨、浪费”之意。之后在唐宋时期泛指“开销、耗费”。今天在《汉语大词典》中对消费的解释变为“为了生活而消耗物质财富”,已经成为一种经济行为的描述。《辞海》的解释是“人们消耗物质资料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过程。”消费作为经济学专门术语,于光远在《经济大辞典》

中对“消费”一词的解释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的消耗。这是在词源意义上对“消费”的一种界定。从“消费”的含义及演变过程可以发现,消费逐渐由带有贬义色彩的“浪费”过渡到了具有中性含义的“耗费”。

消费是动态和发展的,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定义方法:

从物理学角度看,由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是不会消失的或者说是守恒的,因此,人

类消费着物质和能量,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消费是人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

从经济学角度看,消费是这样一个过程:消费者消费物品和接受服务的过程。消费可

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生活消费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它是恢复人们劳动和劳动力再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就是指生活消费。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消费体现着消费者的社会地位、身份,具有象征意义。消费者

个人和家庭往往通过购买有一定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品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显示其身份。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消费意味着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分子,通过吸收(包括自然

和经过加工后的产品)获得能量和营养的过程,以此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从生存论角度来看,正如生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一样,消费也是人的生活中最重

要的活动之一,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一般说来,消费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获得、使用、消耗或享用某些客观对象的行为和过程。

1977年,伦敦皇家社会研究委员会和联合国国际科学学会发表了一个有关消费的联合3

说明,他们把物理学和社会学有关消费定义的整合,认为:“消费是人类对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改变,消费是实现使物质和能量尽可能达到可利用的限度,并使对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效应最小,从而不威胁人类的健康、福利和其他人类相关的方面。”1这一界定把物质、能源、信息和人类结合在一起,使消费在生物物理、生态、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过程得以完成,体现了消费的伦理回归。

总之,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消费做了不同的界定。

消费有广义的消费即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与狭义的消费即生活消费。笔者在本文中研

究的是生活消费,即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以及这些行为和过程的作用和影响。

2、消费的本质和目的

消费的本质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生活消费是一种最终消费,一般是指为满足消费

者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消费需要而使用、利用和变更各种物质资料及劳务的过程。它是马克思所说的是“原来意义上的消费”。消费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的“感性的表现,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人的现实。”2换句话说,人的消费正是人的存在状态的缩影。消费总是与人的存在状态相联系,并以人的生命本质的弘扬为根本内容的。消费应该是满足人们基本的正常生活的需要。人在消费中应该是实在的,有感觉、感情的,进行着有意义、有人情味、创造性的消费。可惜的是,在当今社会,消费却往往被异化了,背离了本来的意义,被赋予了其它的意义。它不再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不再是人的真正需求。消费异化使人变成了失落自己个性,只图贪婪的消费人,在丰裕的消费社会中,人们过着“物质丰富,精神痛苦”3的生活,人们只是为消费而消费,人不仅异化为物,进而进一步异化为商品的奴隶,成为“拜物主义者”。因此,把握消费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消费的最高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和自由全面发展。消费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之一,

人必须消费才能生存。马克思认为,作为满足需要的消费,是人的生命存在和活动的首要条件,是确保劳动力再生产的必备条件。但是消费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证明有机体“活着”的一种方式,消费的最终目标指向在于给人一种更幸福更满足的生活,在于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对消费的主体而言,消费对其对象不只是满足主体的需要,还能改变主体的素质。

3、消费的作用和意义

消费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的基本属性,又是人的基本活动,是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进行自身的再生产的途径之一,是人类生存的条件、目的和动因,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消费

1周梅华.可持续消费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3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

3[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译.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8:9.4

行为,不仅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而且还具有维持人类生存的意义、生态学意义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意义。

第一、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

费四个环节,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促进、互为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均有其重要的作用。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但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除了相互影响外,也影响生产,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起决定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它要素。……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4第二、消费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和主要因素。国民收入的增长有赖于国民消费的增长,构成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中,消费已居于最重要的位置。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消费问题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我国更具有特殊的意义。第三、消费有利于社会文明、和谐与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会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会得到升级和优化。消费结构升级意味着生存资料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所占比重逐步提高。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标志着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质量的提高,这将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发展、人类共同进步。因此从根本上说消费能提高人的素质,促使消费者科学消费、文明消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消费观

1、消费观的概念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根本的观点。消费观(作

为一种观念),是社会、经济现实等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在消费活动过

程中形成的“使用一种价值判断来衡量事物,指导消费的观念”5,它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社会与经济,并对其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消费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容因各个时代的科技、生产力及其经济基础等不同而

各有所异。农业社会的主导性消费观是节俭消费观,是由于其科技水平和生产力低下,获取消费品非常艰辛,物质资料十分匮乏,消费仅限于人的基本生存。工业社会的主导性消费观是奢侈消费观,是由于其科技水平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起来,且奢侈消费观又因其解决了当时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为人们所推崇。在科学技术、生产力突飞猛进,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一种既有利于人全面发展又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的消费观与之相适应,适度消费观受青睐,绿色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的相继提出,是时代要求的必然。

笔者认为,消费观不仅仅指人们在消费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用以指导人们消费行为的观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4.5

念,还应当是调整人们消费关系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一个人的价值观是这个人对生活与生活目标的看法,消费观是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一定的消费价值观念和规范往往是和一定的资源、财富、收入水平及生活目标相联系和相适应的。

2、影响消费观的主要因素

影响消费观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科技、生产力和人性。

第一、科技和生产力是影响消费观形成的最根本的决定力量。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

不断向技术转化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可以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产品以满足人类消费不断增长的需要。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产品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变化。

第二、人的本性对消费观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人具有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一方面,

人的自然本性总是追求享乐的最大化,体现在消费上就是要求欲望的无穷满足,这也是奢侈消费观形成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人的社会性则要求考虑消费对社会良性运行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问题,这是节俭和适度消费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此外,消费观还受到民族传统文化、个人文化素质、宗教信仰、消费心理等因素的影

响。

3、消费观对人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

消费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消费行为的先导。正确的消费观有利于人和社会的

发展,错误或庸俗的消费观则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甚至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带来危机。一种正确的消费观要与当时的科技生产力相适应,要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消费观是人们消费行为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模式与之相适

应。它引导着人类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从而影响人类的全面发展。

首先,消费观可以通过消费的作用最终引导着人类的生产。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

表现在:消费使再生产能连续不断地循环下去,它是再生产得以实现的手段,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被人们消费,再生产就无法进行下去了;消费使生产者的劳动能力再生产出来,为生产过程提供必要的劳动者,劳动者素质(包括文化素质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高低实际上取决于其消费;消费为再生产提供动力,消费激起新的更高的需求,增加为生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消费为再生产提供导向,什么样的产品畅销,什么样的产品滞销,只有通过消费才能知晓。因此,消费能引导生产投入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布局上的合理化,促进再生产的良性运行。

其次,消费观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方式具有重大影响。通过间接的,即主流的消费观

念给人们的日常消费以背景,犹如舞台对演员的影响;通过直接的,即消费观念本身规定着社会中那些产品(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可存在、可购买和可消费以及是否即时消费。再次,对生态环境发生作用,从而影响人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比如,奢侈消费观特

别是消费主义主义消费观造成的全球性的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6 威胁到了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消费及与消费相关问题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

有关消费的观点马克思没有作专门的论述,但可散见于他的著作中。特别是在《资本论》

及《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所论及的消费内容十分丰富而又深刻。

1、在对古典和庸俗消费经济思想和理论的批评、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消费观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是在对古典和庸俗消费经济思想和理论的批评、借鉴的基础上形成

的。

马克思对消费观的阐述是从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批判开始的。穆勒认为,消

费被分为“生产性消费”和“非生产性消费”,前者是生产的手段,后者则是目的;消费

随着生产的扩大而扩大等等。马克思认为,穆勒的“消费”理论在出发点上就犯了错误,即他把私有制和异化状态下的人作为一个不争的默认前提,是在这一基础上谈论消费。在马克思看来,在私有制的前提上,“生产的目的就是拥有。生产不仅有这样一种功利的目的,而且有一种利己的目的;人进行生产又是为了自己拥有;他生产的物品是他直接的、利己的需要的对象化。”6意思是说,人的利己和私利在生产与消费中占主导因素,消费活动成为人与人异化关系的契机和表现。因为,你的需要、愿望和意志“它们根本不是一种赋予你支配我的产品的权力的手段,倒是一种赋予我支配你的权力的手段!”7即人的需要的满足不但不能使人的发展实现,反而迫使自己走上奴役的道路。

古典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曾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生产脱离消费需求而

盲目扩张,以及大机器生产使小生产者破产而导致消费减少加剧了生产过剩而产生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由于工人的消费维持在很低的工资水平上,资本家有消费能力却没有消费愿望,使得消费品的有效需求的增加落后于生产的增加造成的。马克思指出,消费不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经济制度共有现象,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无产阶级的日益贫困化而言,显得过剩了。他告诉我们,消费不足是由于消费的发展落后于生产的发展。这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但是其本身不能解决这一矛盾。因此,只有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使生产真正决定消费,消费反作于生产,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

通过对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译作《国富论》)中基本思想

—“消费是一切生产的目的”和生产决定消费:“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8等观点进行批判的分析,马克思认为,消费是人类存在的一种状态和生存的基本方式,更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最终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80.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81.

8[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扉页.7

意义上讲,是一切人类社会活动目的的根本指向和最终归宿。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资本论》等重要著作中,马

克思都对消费及消费与社会生产、生活、社会活动等的联系作了经典性的论述,形成自己独特的消费观。

2、从独特的视角提出一系列消费观念

马克思本人的消费观并没有构成系统的理论,但提供了研究消费的独特视角和一些重

要概念。

第一、生产与消费的辩证观。从生产与消费直接统一,生产与消费互为媒介,消费生

产着生产三个方面阐述了生产与消费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指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9。之所以提出生产的消费的概念,是“为了把与生产同一的消费跟原来意义的消费区别开来。”10这就指出了生产和消费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创造出消费的材料,用产品为消费提供客观对象,同时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所以,生产和消费是一种相互媒介运动。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而“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11所以,消费生产着生产。

第二、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观。异化的本意是指人自己的创造物与人分离,成为一种

外在的异已力量而与人相对立,并使人的意识和活动从属于它。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人与

自己的对象处于现实的物质的对抗状态,即“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12 马克思进一步阐释,异化劳动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所发生的性质变态,即“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人的失去现实性”。从消费的角度上,资本主义造成的

最严重的异化是人的需要的异化,表现为:对商品的过分追求,为物所围,失去了在本质意义上对人的价值的追求。

第三、“商品拜物教”思想。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充满了神秘性色彩

以致使人们顶礼膜拜,形成了“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将人“物化”,使人成为金钱的奴隶,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第四、消费公平观。马克思十分关注消费的公平性。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存

在严重的不公平性,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使无产阶级日益贫困。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和无产阶级消费能力不断下降的矛盾,导致了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在评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这一观点的时候,阐述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劳动产品的分配属于劳动的社会成员而不是社会全体成员;二是社会必须为社会全体成员包括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社会保险、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40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4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40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l8

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这对我们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3、以科学的本质彰显着自身的当代价值

研究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对于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消费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建设,

特别是对于化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消费领域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目前的消费现实存在着两个突出的困境:一个是消费中存在着过度的、非生态消

费的消费主义行为,如,“活着就是为了消费”、“为消费而消费”、“为占有而消费”等的

消费主义观念在某些城市已开始蔓延。因而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另一个是消费增长落后于GDP增长,国内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这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收入结构的不平衡所致,因而必须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发展。

根据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观,只有消费规模与生产规模相适应,才能促进再生

产的顺利进行,使经济稳步前进。因此,我们必须要想方设法使国民的消费能力的增长与国家的GDP增长相适应。

按照马克思的消费公平观,要实现消费公平必须在消费前实行再分配的公平,保障弱

势群体享有平等的消费权利。目前,在我国贫富差距加大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事实。这导致了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降低,消费意愿减弱。而消费的低迷则直接影响了再生产的进行从而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实现消费公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根据马克思的消费异化观和商品拜物教思想,我们在消费中应追求本质意义上的人的

价值和尊严,而不能为物所役。因此,要提倡和实行适度消费、生态消费、和谐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使人保持与其自身,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9

二、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没有用专著系统论述消费问题,但关于消费的思想内容在其著作之中,特别是

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却十分丰富而又深刻。这些思想观点的内容主要包括: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辩证关系,消费与人的素质和

发展的辩证关系,消费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等。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基本内容,对我国当前以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重大意义。

(一)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不是就消费研究消费,而是把消费放在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作用

构成的更大的经济体系中加以研究,从而揭示消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消费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及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对立统一关系即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1、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认为:“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

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为个

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被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

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

13

在对再生产四个环节的联系作了概括描述后,马克思进而深入

分析了再生产四个环节各自的规定性和作用。

第一、消费与生产直接统一。马克思认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

就是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这里的“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是指在生产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耗费原料、燃料等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也要消耗劳动者的的体力和脑力。这里包含了主体和客体的双重消费,因此,生产行为本身就是它的一切要素直接的消费行为。“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是指通过个人消费,使得个人身体生长、脑力和体力得以恢复的过程,即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第二、消费与生产相互媒介。马克思认为,生产媒介着消费,消费也媒介着生产。所

谓“生产媒介着消费”,是指生产创造出消费品即消费的对象,没有生产,消费没有对象,消

费也就无从谈起了。所谓“消费也媒介着生产”,是指消费为生产的产品创造出消费者主体。没有消费主体,产品就无所谓产品,并且产品只有被消费者消费,才得以最后完成,成为现实的产品,并且媒介着下一轮的再生产。

第三、生产和消费相互创造。生产创造消费:生产为创造消费品即消费对象,若无生

产创造出的产品,谈消费就是一句空话。生产还规定着消费的性质和方式,马克思说:“在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39.10

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因此,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

14

这就是说,

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的方式也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创造着消费需要和消费者,生产创造出产品特别是新产品之后会引起人们的消费需求,并且人们通过消费才能生产和再生产出生产力来。

消费创造生产: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且得以最后完成。马

克思所说的:“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

现实的铁路,……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

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

15

正是此义。二是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消费在观念上提出

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

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16

这就是说,人们在现实的消费中,总是觉得消费品或消费对象

的不完美,而在自己的心目或意识中创造出符合理想的新产品,从而促使、引导生产向更

高的层次发展。

2、消费与分配的辩证关系

对于分配,马克思说认为,在产品和生产者之间出现了分配,分配借社会规律决定生产

者在产品世界中的份额,因而出现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这就是说,消费总是在一定社会分

配关系的基础之上的消费;而消费作为分配的最终实现,也反作用于分配。

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但主要指产品的分配,它是社会再生产过

程中的重要环节。产品必须通过分配和交换才能最终进人消费环节,因此,分配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中介。从消费经济的角度看,生产决定消费,但它同时又需经过分配及交换这个中间环节而对消费起作用,同理,消费也需通过交换和分配反作用于生产。“分配并不

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消极的产物;它反过来又同样地影响生产和交换”。

17

生产性质和方式决定产品的分配。马克思对生产和消费的分析并没有局限于经济过程

本身,他进一步认为,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生产者对产品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在的关系,产品回到主体,取决于主体对其他人个人的关系,生产者对消费品获得的方式和数量,取决于社会的分配方式。分配借社会规律决定生产者获得消费品的份额,因而穿插于生产和消费之间。马克思曾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及其对个人消费的影响。提出消费品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是首先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必要的社会扣除后的剩余部分。消费品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这就是说,生产的性质和方式决定产品的分配。例如,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质和方式与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性质不同,资本主义的消费品分配是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41.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42.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62.11

剥削雇佣劳动的分配形式,而社会主义的是按劳分配。分配关系影响消费。马克思认为,

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往往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

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因为,收入分配作为消费实现的前提,对消费具有决定性

作用。分配关系是否合理,分配制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合

理的分配关系,有效的分配制度,有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不合理的分配,必然导致消费的扭曲与异化。

3、消费与交换的辩证关系

对于交换,马克思说:“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同消费之间的媒介要素。”

18

交换是处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起着媒介或桥梁作用。交换的目的在于消费,消

费要以交换为条件,如果没有交换,消费也就无从谈起。马克思在经济发展历史上第一次阐

明了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与将消费和生产二者相对立或相等同的观点有着本质的不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并不是同一的东西,却构成了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同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它要素。也就是说生产不仅决定着消费,也决定着交换和流通,

交换和流通是生产和消费的媒介,生产正是通过交换和流通而对消费发生作用;反之,消

费的需要也决定着生产,消费通过需要给予生产以目的和动力。

(二)消费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

消费,虽然主要在经济学的领域中研究的问题,但作为人的和社会的活动,它也是一个

社会学和哲学所研究的对象。马克思的消费观正体现了他对消费现象的一种综合思考,即

从经济学的视角切入,展现出消费现象的多种深层内涵,从而揭示出人的社会存在状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的生存状态。最早提出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理论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等创始人在批判继承了他们理论中的一些有创建性的思想,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

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19

人类社会是一步一步向人的全面发展阶段迈进的,第三阶段

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阶段,他认为,在这个阶段人能够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人的体力和智力都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物质、文化、生态需要的满足。马克思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

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解放。”

20

物质资料的消费是人的全

面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而文化、生态的需要是人的发展需要,马克思称之为“高级的享受”和“高级活动”。物质、文化、生态三方面需要的满足,就是全面满足了人生存、享受和

发展的需要。这就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第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可分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人只有消费一定的

物质生活资料和医疗服务才能有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物质生活资料不断改善和医疗水平不

断提高的条件下,才有人的自然素质提高。然而人之所以成为人主要不在于他是一个自然人,更重要的在于他是一个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文化人格和文化追求的社会人,而人成为

社会人以及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进行文化消费。人的素质包括人的价值观、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科学文化水平、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等。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人要想得到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十分重要。

第三、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人要在生存、享受和发展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就必须

要全面提高人的能力。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是进一步取得成就的基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

21

所以,充分发挥人在各方面的能力,形成全面的能力体系,是人的全

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四、人的个性的完美发展。个性是指人的特殊属性,反映人的独特素质、能力、兴

趣、爱好等。正如马克思所说,即使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每个人都能成为出色的画家,

但这决不排斥每一个人也都成为“独创画家”的可能性。发展人的个性,符合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个性,人类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因此,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要注意的是强调“个性”也不能忘记作为人的“共性”而走向个人主义,因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22

“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提出的重大课题……个人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

前提,个人解放是人类解放的条件,日常生活的革命是社会历史性革命的基础。日常生活世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平台。”

23

只有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类才能完美地处理好人

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最终达到理想的“幸福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消费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科学合理的消费能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而愚昧非理性的消费则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甚至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人应该既会创造,又会享受;既会生产,又会消费,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8.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23谭培文.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的对话[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222.13

即人是能自由、合理、科学地支配财富的完整的全面的人。马克思主义的消费观是科学的消费观,提倡的是科学的消费,合理的消费,因而对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满足基本需要的消费,是人或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促进

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保证。人类的消费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在此基础上提升到其它需要的满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历史活动的基本条件。”

24

正是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才产生了为满足社会交往需要和精神

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恩格斯把消费资料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指出消费资料中的发展资料,最有利于发展“消费的能力”,最有利于“个人才

能的发展”。在当代,人的生命活动不只是在物质领域、精神领域中实现,还要在服务领

域中实现。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并且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类也不断地向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

第二、消费有利于提高消费质量,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综合素质,而人的全

面发展实质上就是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也迅速发展, 消费领域随着不断地扩大,因此,消费内容日益丰富。人们不仅要满足物质需要,还要满足

精神文化需要;人们不仅要满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加注重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充分认识到了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对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的重要意义:它是

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消费中的科技和文化含量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消费质量,提高“人的享受的感觉,实践

感觉(意志、爱等等)……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

觉”,

25

从而使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综合素质的提

高,就会使每个人的力量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自由自在地生产、劳动、生活、创造……从

必然王国迈向真正的自由王国。由此可见,消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入人类理想王国

的基本条件。

第三、消费有利于提高消费力和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的条件和动力。消

费,因为能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才能,提高消费力,因而能提高生产力。马克思早就指出: “……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

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

26

消费力和生产力具有对应关系,消费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生

产力;生产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消费力。科学的消费,能使消费力与生产力之间良性互

动,为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条件,把人类一步一步地推向全面发展。

第四、精神文化消费有助于发展人的个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人们消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1-32.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5.14

费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消费能够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因而精神文化消费是消费的最高层次。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也指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促进人类的完善和充分发展,实现人的自由本质。所以,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来实现。高尚的精神文化消费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防止人性异化,

因为它可以树立人的正确价值观、塑造人的优良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提高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培育人的高尚艺术修养。很多人虽然物质生活很好,但却感到生活空虚,没有达到真正自由、幸福的境地。因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才能使人成为占有自己全面本质的完整的人,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高尚的精神文化消费有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人的能力。高尚的精神文化消费,特别是

教育和技术培训等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能使人们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为了适应现代高科技对人才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和技能技术的培养,不断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因此,必须加强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正如斯大林所提出的“必须把社会的文化发展到足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使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足以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分子的教育,都能自由地选择职业,不致由于现存的分工而终身束缚于某一种职业。”

27

第五、休闲(自由时间)消费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也就是他的自

由时间理论。他认为,只有在自由时间里人们才能身心愉快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生活更有意义,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马克思从人的生产实践的角度出发,把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

即劳动的持续时间,是人们为了自身生存需要而进行物质生产的时间;非劳动时间,即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从事休息、娱乐、享受等自我发展的时间。

自由时间为每个人充分享受人类的文明成果,自由全面地发展提供保证。马克思说: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分钟自由时间,他的一生如果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的需要而引起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连一个载重的牲口还不如。他身体疲惫,精神

麻木,不过是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

28

自由时间是整个社会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每个人都有自由时间发展自己,整个

社会才会向自由王国迈进。马克思认识到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必须以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前提条件。

2、反对异化消费,提倡适度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消费时指出,在私有制范围内,“每个人都

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们做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

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新的享受方式,从而陷入经济上的破产。每个人都试图创造出一种支27斯大林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25—626.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5-226.15

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因此,随着对象的数量的增长,压制人的异己本质的王国也在扩展,而每一个新产品都是产生相互欺骗和

相互掠夺的新的潜在力量。”

29

马克思认为消费同样体现了“人的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

对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异化劳动或劳动的异化是人的本质、人的劳动产品和人的社会关系等一切现象发生异化的根源。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不足进行了批判,阐明了自己的适度消费观。他认为:真

正的经济“决不是禁欲,而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

30

在论及相对剩余价值时,他

认为:“要求生产出新的消费,……第一、要求扩大现有的消费量;第二,要求把现有的消费量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以便造成新的需要;第三,要求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的

使用价值。”

31

马克思把第Ⅱ部类即消费品部类分为必要的生活资料(Ⅱa)和奢侈消费资料

(Ⅱb)两个副类,并指出这种划分对生产结构具决定性影响。人们的收入和消费结构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的。马克思分析到了:每次危机都会暂时减少奢侈品的消费,但是在繁荣时期,人们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就会增加;连工人阶级(他们的全部后备至现在都积极参加过来)也暂时参加他们通常买不起的各种奢侈品的消费。马克思通过对各个时期人们的收入、消费结构和生产发展的关系的辩证分析,明确提出了反对禁欲,同时,也反对超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搞奢侈浪费,从而表明了他的适度消费观。

马克思主义的消费观与人的全面发展观告诉我们:人的发展一方面是物质消费水平的

提高,但更重要的是在物质消费的基础上精神消费的完善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只有在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追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三)消费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消费意味着消耗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那么,怎样看待和处理人与

自然的关系呢?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19世纪中叶科学的新成就,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于实践之中进行考察,突破了以往人与自然界对立的观点,阐明了消费与环

境的辩证关系。

1、人与自然相互渗透

人的出现,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马克思认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

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32

这就是

说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与自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人作为自然界一个组成部分,不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2.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5.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1.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16

应把自己尊奉为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而应该如实地把自己当作自然界普通的一员,至

多是重要的一员。恩格斯说得更生动:“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

33

此同时,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相统一。无论人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不能离开自然界。人与自然进行持续的物质变换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自然界,人就失去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就更无所谓发展了。

马克思还指出:“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

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

34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

活,无论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自然界它本身不是人的直接身体,但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又是人的一部分。通过人的生活、实践和创造,使自然界的东西转化成人的身体和精神的一部分。

2、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消费环境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类。消费的自然环境是指影响消费的一切自然物质

和能量,如土壤、气候、光、热、水、电、温等。自然环境对人制约最直接的表现是对人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制约,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唯一来源。正如马克思说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35

《资本论》中谈到劳动生产率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时,马克思又指出,外界的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劳动资

料的自然资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资源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人

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生产资料,归根到底都是大自然这个人的原始粮仓所提供的。我们应该感谢大自然这个生育和养育人类的母亲!没有她,不仅没有人或人类社会的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人的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自然界

的影响是最基本的,又是最频繁和重大的,特别是社会物质生产活动。随着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的迅速发展与提高,人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甚至达到惊人的程度,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

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人类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

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它只停留一年,……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36

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水平的不断而迅猛的提高,人对自然界施

加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且越来越高明,因而这种作用的性质、规模和速度也就不断地变更、3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9.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2.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0.17

扩展。例如,动植物物种的进化,在自然状态下,需要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才能完成,但在人工培育下,只用几年的功夫就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品种。

37

人的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

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马克思就曾指出,如果让耕作自发地发展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就会留下一片荒漠。例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会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引起旱灾;对地下矿藏的无节制的开采和过量地抽取地下水,会引起大面积的地壳下沉或陆

地下沉。

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关系中,必然要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随着人类

实践活动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人类仍然逃不脱自然规律的约束,人类要想肆无忌惮地“统治”自然,必然得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后果,因而,恩格斯严肃地告诫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

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

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

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

然规律。”

38

因此,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消费更加无从谈

起。所以,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要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在在优

美的自然环境中愉悦地生活,享受大自然的丰厚赐予,得到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除了自然环境之外,人的消费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

消费的社会环境是指被人类活动干预或影响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如生产力、生

产关系、社会制度、经济活动、科学文化、人化自然等。社会环境有极大的社会性和易变性。

社会环境的优良与否对人的消费水平、消费质量等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人与自然的关

系实际上受制于人与人的关系,正如生态危机实质是人的或人生存的危机一样。所以,解

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离不开调整和变革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建立一种兼顾各部分人利益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利益的社会制度,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同样十分重要。马克思、恩格斯预示:在未来的“自由联合体”社会中,人们将最终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发展。

37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3:26.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0.18

三、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发展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形成之后,在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基础上,随着时代的

变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苏俄特色的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一)苏俄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在苏俄,以列宁和斯大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根据自

己的国情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1、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要

列宁和斯大林都强调把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列宁通过

把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相比较,来论述需求不断上升这一经济规律的。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问题》一书中认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需求不断上升规律发生作用时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对抗性矛盾,并会由此产生经济危机。对于二者的关系,列宁说:“一部分生

产者从生产资料中‘游离’出来,必然以这些生产资料转入他人手中、变成资本为前提”,“这些生产资料的新占有者以商品形式生产那些原先归生产者本人消费的产品,就是说扩大国内市场;这些新的占有者在扩大自己生产时,向市场提出对新工具、原料、运输工具

的需求,以及对消费品的需求。”但是,“对市场来说,重要的决不是他们的生活水平,而是生产者拥有货币;……他们就愈加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们就愈加必须在市场上

购买自己的(即使是有限的)生活资料的一部分”。

39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运行中,竞争使生

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向,但是消费(个人消费)虽然也在增长,却极其缓慢的,人民群众的消费不可能迅速增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列宁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现象:人民需求不断上升与消费相对狭小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目的排斥人民群众的消费随着生产增长而增长,因而不能让人民群众享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所带来福利和成就。

列宁明确表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要。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

会,共同劳动的产品应该由劳动者自己来享用;超出他们生活需要的剩余产品,将用来满足人民的各种需要,以便充分发展他们的各种才能,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使他们获得自由的全面发展。这里,列宁不仅重视一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且重视劳动者才能的发展和自由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知,需求不断上升规律是受社会制度及其生产目的制约的。

2、用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9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1.19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列宁和斯大林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当作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并把与之相适应的消费品的正确的分配作为实现和发挥这种优越性的重要手段。列宁说:“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根据科学的见解来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也就是如何使分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

40

列宁还理直气壮地指出,

只有工人阶级统治时,在饥俄破产的俄国,各产粮省的大多数农民,几百年来才第一次比沙皇俄国的时代吃得好些;只有无产阶级拿出自己的产品同农民的粮食进行交换,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改善农民的生活。

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列宁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提高和发展社会主义

生产力,按照正确的分配原则进行分配,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发挥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差别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体现在生产和分配上,更表现在消费上。列宁十分重视公共

消费在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要方面的积极作用,称之为共产主义的幼芽。他认为,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幼儿园是这些幼芽的标本,正是这些平凡的、普通的、毫不华丽、毫不夸张、毫不显眼的设施,能节省人力、便利消费者、把妇女从家庭奴隶境遇中解放出来、改善卫生条件。

列宁对生产与消费、生产手段与生产目的之间相互关系认识非常深刻,十分重视利用

消费的刺激作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他反对平均主义消费思想,主张有差别的消费。他认为,为了鼓励某一生产部门特别是重点部门的优先发展,在消费上可以实行照顾的政策: “重点制就是优先照顾,照顾不包括消费,那就无所谓照顾了”,“我们毕竟是唯物主义者,工人也是唯物主义者,如果你提出重点制,那就请你给我们面包、衣服和肉类吧”。

41

他指

出奖金制比平均提高消费水平的做法要好,对优秀的劳动者的奖励,要给他们的“面包和肉”那样的物质奖励,不能光是在提纲里夸奖,即精神鼓励。列宁的充分肯定消费的刺激作用的思想,是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实行新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他认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

42

这里表明,不重视人民

群众的实际生活的改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不能长久实行或者说是根本不能实行的。列宁的这些见解和实践,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4、过度强调重工业,忽视关系人民生活的农业和轻工业有得也有失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苏维埃政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当时的苏俄在经济上仍然是落

40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6.

41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1986:208.

42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1986:211.20

后的农业国,列宁指出:“要挽救俄国……我们还必须有重工业”,

43

否则就不能成为社会主

义国家。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立即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的中心任务,即改变小

农经济,发展国家大机器工业,即发展重工业。他认为这对于改变小农国家的落后面貌,实

现苏联的工业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列宁的这些思想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论和政策基础。

列宁之后,斯大林掌握了苏共最高权力,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思想最终成为了苏联实

施工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苏联选择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在1928年到1937年最早实施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逐步建立起了部

门齐全完整的大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工业总产值已赶

超了德、英、法三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比较巨大的成功,使苏联的国际威望大振,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苏联工业化投资的增长,是以牺牲人民的生活消费作为代价的。为

保证重工业的高速增长,一是通过农业集体化剥夺农民,二是通过压低工资、限制消费品供

给、诸如倡导“爱国储蓄”等等,减少并抑制消费需求,把资金等社会资源集中到重工业部门。由于长期片面强调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相应提高,特别是对农民利益的长期漠视和侵害,严重破坏了工农关系,动摇了国家的政治基础,并最终成为导致苏联解体及其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其中的教训是十分惨痛的。

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启示:实现工业化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正确

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实现工业化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得繁荣、富强。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可分两大阶段,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消费

观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观,它们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继承和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消费,关注民生

坚持为人民谋福利,这是毛泽东一生的追求。消费和人民生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所

以为人民谋利益,首先必须为人民谋福利,给人民实实在在的经济福利。他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44

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

工作方法》一文中强调,群众的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等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注意4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4.

4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04.21

解决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在本文中,他还说:“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

45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反复强

调,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可以说,毛泽东一生所从事的重大革命活动,如土地改革、建国初打击投机活动稳定物价、“三反”、“五反”等,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奋斗。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都非常重

民众的消费问题。早在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当时他亲自领导了太行区的经济建设,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没有正确的政策,就谈不上经济建设;而这些政策的订定,必须以人民福利和抗战需要为出发点。”

46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即使在1960年之后的特

困时期,邓小平仍然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强调工作重点,必须按照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在做工作的过程中,“第一要抓吃、穿、用的问题。”

47

只有这样,才能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克服困难,使财政经济情况得到根本好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邓小平更加重视发展生产或经济必须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目的,他反复告诫我们:“按照历史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思想来源 问题2、从社会流派中获取的启发是怎样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体现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曾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从在的种种冒牌的社会主义,包括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一、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的政治学说 在政治学说方面,主要吸收了以卢梭为代表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学者的“天赋人权”说和民主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吸收了十八世纪启蒙学者上述思想中的人民主权说、自由和平等说、民主共和制主张等合理因素,吸收了他们的理论和精神,摒弃、克服了他们无法超越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彻底的发展了他们提出的各种原则。 二、英国古典哲学和法国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 在阶级斗争学说放面,主要批判的吸收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对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所作的经济分析的方法和观点,以及法国历史学家梯也尔、米涅、基佐等人的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吸收了上述有关阶级斗争的历史知识、经济分析观点,和有关国家机关、暴力的作用等大体上正确的思想,而摒弃、批判了他们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恐惧、厌恶的阶级局限性,把阶级斗争的理论、国家与暴力的作用的理论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国家学说。 三、空想社会主义着的一系列政治观点 圣西门认为但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绝不仅仅只在于贵族与资产阶级两者之间,而是一场无产者也已踏进的历史舞台,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者之间的阶级斗争。由此,圣西门认识发哦经济对于政治的作用,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实际建立在经济及经济关系之上,故而提出“政治将完全潜化在经济中”。此后,傅立叶又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所蕴藏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他预言资产阶级社会也有上升期,有它的下降时期,最后将走向灭亡。欧文在科学社会主义萌芽时期对社会主义的切身实践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有着特殊的历史贡献。恩格斯在文中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肯定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否定的态度,但同时又提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点和致命弱点。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吸收、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对暴力革命和转政的分析,对和谐社会的渴望等等。 问题1、马克思从空想到空想社会主义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也是确切意义上社会主义思潮的开始。空想社会主义前后经历三百年的历史,提出了许多闪光的思想。但是,他们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以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温斯坦来喝维拉斯坦维代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身

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广义的马克主义精神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演讲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尤其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没有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人生立场和人生态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彼此联系的,相互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我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不断地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知

识思想不断涌现,各种消极腐朽的东西也影响着学生。所以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树立科学的马克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具有重要的影响。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生在对待各种事物时缺乏理论性的指导,所以我们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与实践应用于统一,作为一名大学生从自我做起,勤于功课,精于专业,提升自我,贡献社会,做一名有用的社会人才。 2、追求高的人生目的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你确定了怎样的人生目的就决定了走怎样的人生道路,又有怎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

的人生价值标准,而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3、确立积极地人生态度 在人生实践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人生矛盾。如果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和处理,就可以正确的把握人生,取得成功,我们必须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乐观积极对人生充满自信,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自强不息,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确立积极地人生态度,旨在树立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直面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与未来。 我们必须今早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立下远大的理想与志向,朝理想目标,百折不挠,勇敢前进。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能源学院 10021051100200518 陈哲豪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视角,对时空、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诸范畴进行了解释与辨析,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时空规律和基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领分为1.以人为本 2.全面 3.协调 4.可持续 从科学发展观的这几方面在马克思基本主义的理论之上,我们可以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较为全面的讨论分析。 那么如何用马克思的相关基本原理论述可续发展观,下文中将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几个基本原理来浅谈下科学发展观。 关于“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 1、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依据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唯物史观揭开了宗教神学和唯心史观披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神秘的、唯心主义的面纱,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通过对人类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去分析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奥秘。 物史观主张以人为本,但并不认为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肆意妄为、随心所欲。马克思就指出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 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还面对着一个按照自身规律运行着的客观对象、客观实际、客观条件。实践活动过程既是人们的主体性、目的性、能动性的实现过程,又是客体、对象以其自身的规律性对主体的作用过程。人们只有把对对象、客体的改造建立在对对象、客体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只有实现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达到预想的目的。实践活动的前一特性要求人们讲以人为本、讲价值论、讲人文精神,实践活动的后一特性要求人们讲客观存在、客观规律,讲认识论、科学精神。实践活动两方面特性的统一就是以人为本与客观存在的统一、价值论和认识论的统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发展观中既有“以人为本”的内涵,又有“科学”规定的特定内涵的原因。把我们的发展观理解为不包含科学规定的纯人文发展观,或理解为排斥人文精神的纯科学发展观,都是片面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哲学的物质观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与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从实际的观点出发,实现了哲学物质观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正确阐明了意识的起源及其与物质相互关系,而且深入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整个物质世界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有规律地运动着。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客观地揭示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物质的统一体,它已经并还将不断为科学与哲学的发展所证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

马克思论文 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摘要: 一、开篇阐述基本观点:人生的目的是不断创造和奉献,其意义就体现在追求和创造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决定人生目标,正确的人生观指导正确人生的方向。 三、确定崇高的人生目的:在明确的人生观的指导下,确立崇高的人生目的,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 四、在创造和奉献中体现人生价值:创造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而奉献则是为了实现社会价值,两者的有机结合共同实现人生价值。 五、在否定中追求人生价值:不满足于现状,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改进中发展和进步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六、总结全文:以明确的人生目标为指导,坚定的信念为保障,在不断创造和奉献中体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目的、追求、创造、理想、价值、意义。 目录:引言 (3) 正文:一、开篇 (3)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三、确定崇高的人生目的 (4) 四、在创造和奉献中体现人生价值 (5) 五、在否定中追求人生价值 (5) 结语 (6)

引言:光阴荏苒,转眼我们的人生已走过二十多个春秋,我们正值青春年 少,意气风发,风华正茂。但在这人生的黄金时期,很多人在迷茫,在迷失。由此,我不禁开始思考人生的目的与意义,“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这些问题对我们至关重要,找到了它的答案就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正文: 一、开篇 人生是什么?是生到死的生命现象,还是人一生中活动的总和,还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我来说人生就是在不断创造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决定人生目标,正确的人生观指导正确人生的方向,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成就怎样的人生,除了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怎样的人生目的、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他说:“人的本质不是但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经历的事情瞬息万变,总会遇到许多大小各异的矛盾、挫折和冲突,给人带来烦恼与困扰。这时就必须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积极性,通过自我调节和控制,才能掌握与各种致病因素作斗争的主动权。 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到的就是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 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 WAY,NO ONE! 然,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 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 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 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

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 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 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 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 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 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 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 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 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马克思主义:由马恩两位天才的科学巨匠兼伟大的革命导师创立的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产生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创造的先进思想文化成果,是科学革命化,摆脱了一切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体系,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诞生:(1)产生历史条件:时代产物—自由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机器工业取代手工业创造了巨大财富,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三大工人运动)(2)思想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1)唯物主义发现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唯物史观发展历程: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1845《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基本观点A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基本观点,b阐述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揭示社会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E 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揭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观点及其矛盾运动。唯物史观揭示人类“历史之迷”的神秘面纱,实现了哲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而且为创立完整的马克思体系奠定了牢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基础。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2)剩余价值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发展历程:《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阐述了劳动价值观。剩余学说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上,‘手稿’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剩余价值学说,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转变。1867《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科学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内容》首先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和实质,1特征: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资本主义生产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实质:剩余价值生产。其次,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及其作用,再次,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必亡的命运。科学的剩余价值伦理的创立是马克思政治经济研究中划时代的功绩之一,剩余价值理论与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二列宁和列宁主义1列宁主义:1870-1924是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小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发展A唯物主义发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对物质下了科学定义。B阐述了哲学的党性原则C辩证法方面:总结例如辩证法的十大要素,揭示了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D认识论方面:强调了认识的客观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E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阐明了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发展马义关于阶段阶级斗争理论及国家学说。(2)列宁对马政治经济学的发展:A创立关于帝国主义经济的理论:明确提出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垄断是帝国主义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阐明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指出帝国主义是寄生,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及革命的前夜。B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高度概括了苏维埃俄国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的实际经验,奠定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例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还有一系列政策的制度。 3列宁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1)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的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在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一国或几个国家胜利的理论。 (2)无产阶级革命的策勒:(俄国十月革命) (3)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4)关于民族殖民地的理论:一切被压迫的民族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斗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做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种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明确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次,它指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第

三,它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突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阐明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直观性,以及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未知事物和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区别只是未知与已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实践与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会为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

行测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

行测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

第一部分政治常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及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来源: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英、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体系 1. 唯物论 2. 辩证法 3. 认识论 4. 历史唯物论 (三)根本特征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五)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唯心主义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③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意识 1.意识的产生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指意识依赖物质,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 4、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性表现为: 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对我们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对我们的启示 我们通过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其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与更深一层的体会。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就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与实践逻辑思考、理解与处理人生有关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信念与态度,即实践的人生观。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人生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集体主义。实践的人生观强调人们要从实践思考、理解与解决人生的相关问题、矛盾与发展的困惑,并为人生的实践提供出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更具有时代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概念及其价值观特征 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人与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与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即使从同一个真理性的认识出发,也可以引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行为取向。比如具有同样化学知识的人,有的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有的可以用来制造毒品危害人民。可见仅仅拥有科学知识并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马克思主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就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就是以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人生观就是指对人生的瞧法,也就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与意义的瞧法。人生观就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就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与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就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对其一生的思想、追求、道德理想、实践以及对各方面的社会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在科学的人生观的指导下,才可能实现人生的科学化。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就就是这么一个科学的人生观。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基本理论 1、人的价值只能就是现实人的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人都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社会关系中从事生产劳动或其她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只有现实人才具有价值,抽象的人就是无所谓价值的。因为,第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就是她们并不就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就是在她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就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个人的理想、抱负、个人的自我设计,只有从现实的条件出发,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得以实现。第二,人就是社会的人,人的社会关系,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规定着人的生活条件、活动范围、活动方向。因而,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说明人的价值。第三,人就是活动的人,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想的真理性,人只有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2、人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做贡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就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现实的人”与人的“衣食住行”就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第一前提;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令人折服的深刻哲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论创新实质上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诠释。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地用以指导各项工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容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丰富思想。其提出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等辩证唯物论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等内容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它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它是重要的方法论,是对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运用,是对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的结构功能方法和系统方法的具体运用。它作为科学理论,其提出反映了认识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其提出和贯彻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及两点论与重点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中。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用全面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面发展目标,还要正确处理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因此,既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掌握这个概念,关键在于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要正确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应该把握以下特点: 1.共同性 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从复杂多变、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切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 2.唯一性 除客观实在性外,变化、运动等也是物质现象的共性,而物质概念同意识概念是相对应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与意识相比较,物质所有共性中唯一特有的共性。变化、运动等共性不是物质现象特有的,意识也是运动、变化的。它们不能把物质和意识相区别,也就不能成为物质概念的本质属性。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客观实在性是在剔除物质具体形态个别特性后,对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共性的概括和抽象。但这并不是说,客观实在性可以离开物质的具体形态而存在。相反,客观实在性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不可能有客观实在的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千差万别,它们都是客观实在的具体表现形式。物质概念抽象概括出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4.永恒性 物质的永恒性指的是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这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具体形态,改变了物质的存在方式,使自然物人工化,而不是创造了物质。所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性,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如何改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特点没有发生改变。自然物人工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人们是不可能凭空创造物质的。 5.可知性 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虽然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可以认识它。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暂时还不认识的事物迟早会被认识。 (2)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马克思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 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 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 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 仅仅拥有科学知识并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就像一个具有化学 知识的人,可以制药造福大众,也可以制毒危害人民。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 的人们, 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即使从同一个真理性的认识出发,也可以引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行为取向。比如具有同样化学知识的人, 有的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 有的可以用来制造毒品危害人民。可见仅仅拥有科学知识并不能保 证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马克思主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 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正确的价 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生产方式的含义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简答题 (1 生产方式是人们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在文学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一.观点凝练 ⒈发展具有普遍性 原理内容: ①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 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③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会经历一个有不知到知,有知之不多到知 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原理内容: 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 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的考验。 ⒊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积极的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求我们果断地抓住时机,促进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⒋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①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②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文学延伸 1.成语故事 (1)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蕴含哲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水滴石穿;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蕴含哲理: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蕴含哲理:事物发展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较长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种树要十年以上才能成材,教育后代耍更长的时间,百年以上才能培育出一、两代优秀的人才。这里其实我们要重视教育,及早抓教育,要有量变的准备,才有质变的结果。(4)田忌赛马;朝三暮四 蕴含哲理:量变引起质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不同而产生质变的 具体分析“田忌赛马”: 战国时齐威王和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等马三匹,比赛时,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的马无论哪一等都比田忌的马强,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孙膑得知此事,帮他出了一个好主意,并请求齐威王再比一次。比赛又开始了,这时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结果以二胜一负取得了胜利。 这则故事包含了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不同而产生质变的哲学道理。唯物辩证认为,事物的质变,就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尺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田忌采纳孙膑的意见,马仍然是原来的马,只是改变了与对方赛马的“排列顺序”,所以就由输变赢。这就是启示我们,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的发生质的变化,不但要注意量的积累,循序渐进,而且还要把握“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杨长避短,发挥优势,这样才能夺取胜利。 2.哲思故事 (1)楚人过河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并做好标志。但澭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依旧按原来的标志在深夜里偷渡。结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军万分惊恐。原来测量时是可以渡过去的,现在河水已经上涨了,而楚国人还是按照旧的标志在渡河,因此遭到了失败。 [简要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河水时涨时落,不断变化,人的认识也应随之变化,绝不能停滞不前、头脑僵化。否则必定会碰钉子。 (2)“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 “谷堆论证”的具体内容是: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那么怎么形成谷堆呢?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的方法论意义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时间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之一的缺陷。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的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动过时间改造世界。人们要取得时间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