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溯源_韩晋芳

1945年7月1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从成立伊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就被定位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工会,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学术团体”[1]。1949年,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中国科学社和中华自然科学社共同发起召开“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科代会”),组织成立了“全国科联”与“全国科普”两个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功成身退,于1950年宣布结束,但它曾如历史天空中一颗启明星,照亮并指引着黎明前夜中国科学工作者的行程。2015年,距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已过去70周年,2016年又将迎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九大”,值此科协历史发展的关键之际,对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成立历史进行梳理,回顾中国科协的前身,铭记科学前辈的丰功伟绩,更好地把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宗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奉献力量,显得尤为重要。一、成立背景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成立是中国科学工作者表达民主呼声,维护民主权益的需要。抗战后期,国内政治形势日益严峻,面对美英参战和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力量的崛起,蒋介石政府不再关心在日本侵略下的存亡问题,而更关心自己政权的未来,政府也变得保守而倾向于镇压。《华西日报》一篇社论曾指出,“政府官员腐败,法律任其滥用,人民生活日益悲惨绝望。尽管国困民贫,一小撮贪污腐化分子却愈益富有,生活愈益奢华”[2]。极度的通货膨胀让科学工作者三餐不继,更缺少从事科学研究的设备。在学术团体里,营养不良几乎成为普遍现象。据《大公报》报道,教员和学生双方都生活在“饿死的边缘”。中华自然科学社第61期《社闻》上曾“为全国科学家向政府呼吁”,指出科学家存在精神和生活上的双重痛苦。在精神上,市面上尽管各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溯源

韩晋芳

(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8)

[摘要]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是“科代会”的发起者之一。1950年,在“科代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两个组织,并于1958年合并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本文通过探寻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的背景,梳理其组织体系与主要工作,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全国科联以及在此基础上组织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科学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有其特殊的历史根源。

[关键词]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背景组织体系主要活动

种洋货奢侈品应有尽有,却独缺乏一个落后国家所急需的科学仪器,大部分科学家都变成了赤手空拳,没有用武之地;在生活上,大学教授入不敷出,被迫典卖书物,寻觅兼差,牺牲宝贵的研究时间,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力”[3]。在重庆和昆明等大学和学术社团较为集中的地域,一些知识分子组成民主社团同盟来反抗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如1944年组织起来的“民主科学座谈会”,经常以聚餐形式讨论民主与抗战问题,主张“团结民主,抗战到底”,发扬“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为实现人民民主与发展人民科学而奋斗[4]。同时,大家也意识到有必要成立科学工作者的组织来反映他们的诉求。正如涂长望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中指出的,“‘科工’是一个职业团体,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工会,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学术团体。‘科工’的第一个任务是争取科学工作者待遇之提高与研究环境之改善。”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成立,也反映了中国科学家对战后建国需求的科学判断。科学在战争中的运用以及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让社会各界人士更清楚地认识到科学的重要作用。正如法国《费加罗报》的一篇文章所描绘的,20世纪带给我们的将是科学进入社会和私人生活,科学将赋予我们行为的准则,它将是一种光辉灿烂的前景。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主席、麻省理工学院副校长和工程学院院长、华盛顿卡内基学院院长万尼瓦尔·布什在《科学——

—无尽的前沿》中也指出,科学对于国家安全的意义已经在二战期间得到充分的证明,科学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同样不可忽视,科学不能只是站在舞台的两侧,“它应该被推到舞台的中心”[5]。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失利也引发科学家的思考,他们认为,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已与人民生活建立了密切联

系,过去那种为科学而科学的纯学院作风和狭隘观点不宜再继续下去,应该组织一个团体以唤醒中国科学工作者的自觉并发挥科学社会任务的需要[6]。这也成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原定三项宗旨之一——

—“联络中国科学工作者致力抗战建国工作”[7]。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成立也是为了促进科学的合理运用。过去,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科学在本质上是进步的、是有益于全人类的,科学家“为科学而科学”的目的是满足求知欲和造福世界。而二战中各国政府全力动员科学界为战争服务,尤其是一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生化武器的运用,导致与军事研究相关的伦理问题集中而全面地爆发,科研成果被滥用所暴露的社会责任危机造成科学家在职业道德的困境中泥足深陷[8]。这让科学家们意识到要将科学研究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并成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第二大任务[1]。

根据上述考虑,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确立其宗旨为:一是联络中国科学工作者致力科学建国工作;二是促进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三是争取科学工作条件的改善及科学工作者生活的保障。

二、英国对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的影响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成立同时亦受到英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影响。英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18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家团体之一。它是一个类似于医师公会的职业团体,主要目的是表达科学家的诉求,保障会员们的职业和经济权益,推动科学研究和促进科学的进步。与一般的职业团体和科技团体不同,英国科学工

作者协会还将影响政府决策作为自己的使命。英国科学家认为,不仅是工业界急需科学化的组织,而且在整个社会组织里,从政府最高机构到一般人日常生活,都需要应用科学与科学方法。科学工作者协会有责任保证科学和科学家在社会生活和国家决策上的地位,其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主要有:科学家的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运用科学解决如公共卫生、营养、农业、燃料等社会问题;对科研机构与其经费进行规划;与其他科学团体举办科学讲座来教育民众。此外,英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还成立了一个科学委员会作为有关科学知识和利益的事务对政府的代表[9]。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成立也产生了深远影响。1943年,受英国科学文化委员会委派,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生物学家李约瑟来华工作。李约瑟本人不仅是英国共产党党员,同时受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是一个“科学进步论”的坚定信奉者。他对社会问题倾注极大的热情,并相信科学是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10]。李约瑟抵华后筹备组建中英科学合作馆,为中国科学家提供帮助,并到迁居大后方的各个科研机构调研,以了解战时中国科学发展的情况。李约瑟的支持与鼓励,推动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成立。署名“东海”的作者曾在中国科协上海分会成立时撰文指出,“中国科协的成立,还由于战时在后方尽瘁中国科学事业的英国文化使节,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博士的鼓励”[11]。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重要发起人和总干事涂长望在英国留学的经历也对该组织的成立产生了一定影响。1931年,涂长望赴英留学,在英学习期间,他热心于民主进步事业,加入英国共产党华语支部,还参加了留英进步学生组织的“反

帝救亡大同盟”和第三国际领导的秘密活动,结识了杨秀峰、邹韬奋等进步人士,且受到他们的思想影响。通过长期的政治斗争工作,涂长望认识到,“凡工会组织均富有相当之战斗精神与革命情绪,盖经济斗争乃政治斗争之初步,在争取经济改善的过程中,必然的会牵涉到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利益冲突,引起封建势力与反封建势力的斗争”[1]。因此,涂长望规划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参与政治斗争的路径是科学工作者团结一致,结成科学工作者的工会,以集体的力量争取适当的报酬与合理的研究环境,以经济斗争为手段,实现政治斗争的目的。

三、组织体系

1945年7月1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重庆沙坪坝借中央大学召开成立大会的机会,公推任鸿隽为大会主席,涂长望、潘菽报告筹备经过,中国科学社代表张孟闻、中华自然科学社代表沈其益、中华农学会代表梁希、中国工程师学会代表顾毓瑔分别致辞,英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会员、李约瑟夫人李大斐(Dorothy Needham)报告英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情况并致贺词。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科学技术团体,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是一个综合性的组织,“鉴于我国科学技术之急切需要,由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华农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等科学团体,以及其他研究科学技术人士共同发起组织”,它的定位是“科学工作者的同业工会”[12]。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会员为“国内实际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二年以上之人员”,但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第二次年会筹备会期间,部分会员认为,原定普及会员资格过狭,宜加改订。因

此,在第二次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年会上,将会员资格改订为,“为凡国内实际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二年以上或国内外大学理工农医学院毕业继续服务科学技术工作者。”

为扩大组织基础与社团的影响力,更好地团结国内外的科学工作者,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始终重视地方分会建设,也可谓是“哪里有科学工作者,科协组织就建到哪里。”从1945年以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先后设立了重庆分会、北碚分会、成都分会、兰州分会、西北工学院分会、上海分会、南京分会、杭州分会、北平分会以及武汉分会等地方分会。国外方面则设立了英国分会、美国分会、法国分会。

国外地方分会主要是美国的“美中科协”和“法国的科协分会”。1946年上半年,中国科协总干事涂长望赴美推动组织中国科协美国分会,但是由于留美科技人员流动性大、分布广,短期内很难组织起覆盖全美的科协团体。后经中共在美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先以小组形式发展为区域性的中型组织,再扩大成立横跨美国东西两岸的大型科协组织。1946年初至1947年夏,由薛葆鼎、侯祥麟、陈冠荣、李恒德等人发起,在匹兹堡成立“建社”。据薛葆鼎回忆,“建社”这个名字是周恩来亲自定的,意思是建设社会主义。1949年1月29日,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芝加哥成立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美中区)(Associ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Workers in America(M id West)”。留美科协成立后,会员发展很快,到1949年2月至6月间,美国各地区分会已发展至13个,会员340人;到8月,有地区分会19个,会员410人;1950年3月,区会发展到32个,几乎遍及全美主要地区,会员718人;至9月留美科协解散时,会员已达到800多人[13]。“留美科协”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引导留学国外的科学工作者回国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已有很多相关的文章,如傅琳的《留美科协成立始末》[13]、段异兵的《留美科协回国会员名考》[14]、钱保功的《留美科协发起经过》[15]等文章。留美科协史料公布的也较多,有《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章程》[16]、《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会员名录》[17],此处不赘。

在内部管理制度上,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设立了理事会与监事会。其中,理事会由11人组成,并设由7人组成的常务理事会主持社团的日常工作。监事会由3人组成,成员独立于理事会,并设常务监事1人。由于抗战期间以及战后交通不便,理事会和监事会的选举主要通过通讯方式进行。1945年8月,选出第一届理事会与监事会,涂长望、曾昭抡、潘菽、卢于道、任鸿隽、黄国璋、竺可桢、丁燮林、梁希、林可胜、吕炯等11人为理事,李四光、李学清、艾伟3人为监事,并由理监事联席会议推选常务理事7人,为竺可桢(理事长)、涂长望(总干事)、吕炯(秘书)、潘菽(财务)、黄国璋(业务)、卢于道(福利)、梁希(文化),常务监事1人,为李四光①[18]。1947年7月,举行第二届理监事会选举,并增设了候补理事与候补监事。这届当选的理事为涂长望、竺可桢、吕炯、曾昭抡、袁翰青、丁瓒、梁希、黄国璋、潘菽、丁燮林、卢于道。候补理事为蔡翘、朱章庚、沈其益、沙学浚、吴承洛。监事为李四光、任鸿隽、郭沫若,候补监事为林可胜、艾伟。其中常务理事为竺可桢(兼理事长)、吕炯、袁翰青、丁瓒、潘菽、涂长望(兼总干事)、卢于道。1948年12月20日召开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第三届理事会,涂长望、袁翰青、钱三强、曾昭抡、张孟闻、严济

慈、卢于道、潘菽、李四光、丁瓒、黄宗甄、梁希、黄国璋、吕炯、侯德榜为理事;周建人、姚克方、吴觉农、裘维裕、干铎为候补理事;监事为竺可桢、卢作孚、任鸿隽;候补监事张含英、林可胜[19]。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会与监事会的主要成员来看,其中有不少人是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以及其他科技社团的重要成员,其中还有一些人是1944年在重庆成立的“民主科学座谈会”的主要人物,如潘菽、梁希、涂长望、黄国璋等。

四、主要活动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以英国进步科学家贝尔纳等组织的英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为模式,声明不是“学会”那样单纯的学术团体,而是要求会员积极参加社会进步活动,促进科学技术的正确发展,并以集体的力量保障科学工作者自己的利益[20]。自成立以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致力于科学工作者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的改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借助报刊等媒体多次向政府和社会呼吁改进科学人才的待遇,为他们开展研究创造条件。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还开展了科学工作者医药保险服务,并在各大城市聘请律师作为会员的法律顾问。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还试图建立一个科学合作公司来解决协会的经费问题,但最终却以国内通货日益膨胀、会员所得入不敷出、大量资金难以筹集而告终。针对科技工作者受迫害事件,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联合其他学术团体开展了抗议活动,如抗议美国扣留居里夫人事件及康顿博士事件(1948年5月9日),抗议北平党政当局对袁翰青的无理恫吓,在工潮中被害的钟泉周事件和被捕的陈维稷、苏延宾被捕事件等。

发表宣言呼吁国内团结,国际和平。1946年冬,国内形势异常严重,大规模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联合中华自然科学社等5个科学团体通电全国呼吁和平,还多次举行演讲会、座谈会,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关系,反对科学为战争及寡头金融服务。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还派人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科学与人类福利”会议,并参与发起组织了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1946年7月底,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在伦敦正式成立,约里奥·居里当选为会长,涂长望当选为常务委员,代表远东区[21]。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还向联合国建议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45年秋,联合国文教预备会议在伦敦举行,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联合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理学会提议联合国机构内应设置科学组织,或将联合国文教组织扩大为联合国文教科学组织,提案在该次会议上获得通过,联合国文教组织扩大为联合国文教科学组织,英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赫胥黎(Ju-lian Huxley)担任联合国文教科学组织秘书长,李约瑟担任自然科学组组长,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叶渚沛担任自然科学组秘书。

组织动员科学家回国参加建设工作。1948年发起“留美科协”的目的和意义,即团结广大的留美科技工作者把所学到的最新科技知识带回祖国服务[15]。留美科协多次发动了回国运动,他们采取召开讨论会、座谈会、学术报告会,出版《留美科协通讯》等方式,组织留学生学习毛泽东著作和其他进步书刊,开展形势学习讨论,介绍国内情况,广泛团结群众,取得了显著效果。1949年5月14日,中国科协香港分会负责人曹日昌教授,奉命通过在芝加哥大学的“美中科

协”负责人葛庭隧,邀请在美国的著名航空火箭专家钱学森教授回国工作。1950年1月,中国科协给“留美科协”去函表示,“新中国诞生后各种建设已逐步展开,每方面都迫切需要人才。诸会友学有专长,思想前进,政府方面觅盼能火速回国参加工作。”同时,又写信给全体留美同学,“我们谨此向你们伸出热情的手,欢迎你们早日归来,共同为人民服务,为我们新中国的生产和文化建设而努力。”这些信件刊登在留美科协所办刊物《留美科协通讯》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22]。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中国科协及其分会的工作,大量科技人才从海外归来,加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还有计划科学工作和调查科学人力的一些初步构想。如涂长望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一文中呼吁,“科学建国不但需要各科学团体的精诚合作,并且需要极完善的计划。因此,我们主张计划科学以促进各门科学的协调并进,对于科学建国尤主张集合全国科学家的力量作通盘的筹划”[1]。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成立大会上,英国文化委员会科学组主任萨亦乐(Dr.R.A.Silow)也曾建议,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应着手调查中国的科学人力,发动一个对全国所有可用的、训练过的科学资源和将来训练时最迫切需要的科学家的普查[9]。这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开展科技人力资源调查和科技工作者调查的开端。当时,涂长望曾以中英科学促进会理事的身份,征得该会负责人教育部次长杭立武的同意,开展调查科技人才工作,实际由科学时代社成员谷长禄负责,但后来这项工作因谷长禄去解放区而中断。此外,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一些会员还提议设立科学工作者联谊会,加强国内科学团体及科学刊物的密切合作,以促进科学发展。如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第二届年会上,施雅风、钟功甫、吕东明、蔡铨瑞提出国内科学团体虽多,但力量分散,步骤不齐,不能在社会起重大作用;科协以团结科学工作者为任务,自应负各科学团体联系促成合作之责;各科学刊物经费稿件莫不困难,如能集中力量当可减少困难。大会决议推选李春昱、朱章庚、涂长望、姚克方、郑集、沈其益负责筹备,但因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这些工作设想并未实现,调查科技工作者、有计划地发展科学、促进科学团体的合作、加强科技社团期刊之间的联合等由全国科联,以及1958年以后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来完成。

综上所述,正是众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促成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成立,独特的成立背景与组织宗旨,初步奠定了它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起和组织之一的地位。而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关于中国科学工作的一些设想,也影响到全国科联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为他们的重要工作内容。1950年7月14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总会发布告全国会员书,指出,随着“科代会”的召开,全国科学界将就我国的科学工作与科学组织作全盘的、周详的讨论,全国的科学界将从此开展一个新局面,负起新中国科学建设的光荣任务[23]。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宣告解散,退出了历史舞台。

注释

①《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缘起》中也指出,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是我们所需要的建国工作的中心干部。我们发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组织,目的在以群策群力、互助合作,发挥我们最大的力量,遵循最有效最适当的途径,以服务于我们的国家民族。因为,唯有集体的合作的方式才能发挥出巨大无比的力量,并且也唯有在集体合作的组织之中,个人才能免于孤陋寡闻和偏缺之见,并保证

自己的努力不致于趋向错误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涂长望.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J].科学大众,1948,4(6):256.

[2]费正清,费维恺,刘敬坤,等.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中华自然科学社[J].社闻,(年份不详)(61):1.

[4]许德珩.回忆抗战[J].近代史研究,1985(2):1-40.

[5]李正风.塑造二十世纪科学的重要文献万尼瓦尔·布什与《科学——

—无尽的前沿》[N].科技日报,2000-08-02.[6]又严.在苦难中产生,在艰苦中生长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J].科学工作者,1949(3):3.

[7]何志平,等.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缘起,中国科学技术团体[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8]刘轶丹,曾华锋,张煌.二战与科学家的道德困境[J].伦理学研究,2011(1):72-76.

[9]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成立大会[J].科学,1946,28(3):80-81.

[10]刘钝.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2):155-169.

[11]东海.科学力量的汇流——

—记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成立大会[J].科学,1948,30.(3):80.

[12]何志平,等.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筹备经过概要.中国科学技术团体[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13]傅琳.留美科协成立始末[J].北京党史研究,1998(2):40-45.

[14]段异兵.留美科协回国会员名考[J].中国科技史料,2000(1):13-25.

[15]钱保功.留美科协发起经过[J].中国科技史料,1988(1):56.

[16]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章程[J].中国科技史料,2000(1):92-94.

[17]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会员名录[J].中国科技史料,2000(1):26-33.

[18]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J].科学,1946,28(3):167-168.[19]本届理监事的选举[J].科学工作者,1949(3):6.

[20]施雅风.沧海一粟——

—对解放前“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南京活动的回忆[J].金秋科苑,1995(2):26-27.[21]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一年半来之工作报告[J].丁瓒等著,科学与军事,文汇丛刊第6辑.上海文汇报馆发行,1947,29-30.

[22]李灵革,赵文远.建国初期争取海外留学生归国工作的回顾[J].天中学刊,2003(6):99-101.

[23]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致全国会员书[J].科学通报,1950(4):221.

A Study o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Workers

HAN Jin-fang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100038,China)

[Abstract]Associ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Workers was one of the sponsors of the First National Natural Scientists’Congress of China to call upon the country’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ty to dedicate all their efforts to the building of New China.The meeting led to the birth in1950of two new national organizations: All-China Feder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Societies and All-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In September1958,this two organizations decided at their joint congress to merge into a unified single organization—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reviews the foundation background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Association of Ch inese Scientific Workers,analyzes the main activities of this special social organization,and conclude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ll-China Feder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Societi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China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 gy is not only a need for the foundation of democracy,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nstruction,but also has its special historical roots.

[Key words]Associ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Workers;establishing background;organization structure;main activit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