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二物理2-4章教案

沪科版初二物理2-4章教案
沪科版初二物理2-4章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

美岭中学林传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 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3. 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与静”。

〔教学方式〕交流与讨论。

〔教学重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这个运动的世界:人在林阴道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飞机在天空中翱翔;小鸟在树林中飞翔;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整个宇宙的成千上万个星系都在运动。

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这里让学生再列举自己认识的一些运动现象,结合多媒体展示和学生举例自己得出:世界是运动的。

二、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地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这个

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充分鼓励学生说出描述运动的诗词、音乐、绘画、词汇等。

例如在诗词方面举出他们学过或看过的各种诗句。教师可依据学生说出的一些诗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如绝句·登天门山等)。

在音乐和绘画方面学生可能举出得少些,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古曲《流水》、梵高的《星夜》、毕加索的《沐浴的玩球者》或祖国的传统国画等。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音乐和绘画所表现出的运动情景。

在词汇方面学生可以说出“上升、下落、跑步、转动、飞奔”等。

教师活动:展示诗词、音乐、绘画等,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验运动的各种形式。

学生活动:讨论和交流,说出描述运动的诗词、词汇等,能说出古曲《流水》中是如何描述运动的,能描述绘画中表现运动的各种方式。

三、科学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的呢?

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同学们,你们对科学上所说的运动是如何认为的呢?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能说出物体位置的改变就称为运动。

教师指出:物理学中所说的机械运动(mechanical motion)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这里说的另一个物体,即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reference object)。

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

用多媒体展示动画:一女孩站在树的对面静止不动或从同学身旁飞驰而过的火车等。

再用多媒体展示动画:另一个男孩向女孩走来。问:男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以女孩为参照物,男孩和她之间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说男孩在运动。顺势提出:如果男孩来观察女孩,以男孩为参照物,女孩和他之间的位置在变化吗?可不可以说在男孩看来女孩是运动的?还可不可以认为在男孩看来,树木也是运动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看来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来说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因此,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在此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动画:潘冬子站在竹排上向下游运动,配上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激起疑问: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竹排”是运动的?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青山”是运动的?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为我们服务。

多媒体展示一些动画(如电梯、联合收割机、同步通信卫星等)。

学生讨论回答:以为参照物,电梯里的乘客是运动的;以为参照物,电梯里的乘客又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收割机是的;以卡车为参照物,收割机又是的。说同步通信卫星是静止的,是以为参照物。

最后师生或学生共同小结本堂课的内容。

四、作业

1. 课后练习1、2。

2. 请设计一个与运动有关的图文并茂的生动有趣的画面。

第二章 第二节 测量的初步知识

1、知识结构

长度的测量长度测量最常用的基本工具刻度尺的使用正确地选用刻度尺正确地使用刻度尺正

确地读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

2、长度的有关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

常用的一些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等, 它们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1千米 = 103米; 1分米 = 10-1米

1厘米 = 10-2米; 1毫米 = 10-3米

1微米 = 10-3毫米 = 10-6米

另外, 长度单位还有光年、英尺、英寸、海里等等, 它们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我们可以自己去想办法得到。

3、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之前要弄清:

(1)刻度尺的零刻线在哪里, 是否已磨损;

(2)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即它一次所能测量的最大长度;

(3)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多少。即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时要注意:

(1)“平行”。即摆放刻度尺时, 要让刻度尺带刻度的边与被测物体的被测边平行, 不能歪斜。如图1所示。

(2)“贴近”。由于刻度尺本身有一定的厚度, 所以应考虑读数时的准确性, 使刻度与物体的被测面贴近, 如图1中甲图所示, 而图2就不对了。

(3)“零点”。完整地说应该是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个整刻度线做为起点要与被测物体的边沿对齐, 如图1中甲图所示。而图3就不对了。

(4)“垂直”, 是指用眼睛观察始边、终边所对准的刻度时, 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如人教版的教材中图1—7所示。

4、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记录测量结果时, 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只写数字而忘记写单位, 那么这个结果就毫无意义。因此, 在今后的学习中, 大家要时刻想着单位问题。用不同的单位, 数值不同, 但不影响测量的结果。

读取的数值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要读取最小刻度以上各数值, 这部分数值叫准确值; 二是还要估计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 这个数值叫估计值, 估计值的出现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更加接近物体的真实长度。

5、关于误差

当我们分别对同一物体进行独自测量时, 发现测量结果中的估计值不尽相同。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不可能估计得非常准, 这就必然会使得测量值和物体的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 这个差异就叫误差。

由于测量工具不可能制造得绝对准确(人们总可以制造出比目前手中使用的更加准确的测量工具来)、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的影响等等, 又必然会造成误差。

所以, 误差是不能避免, 不能消除的。

但是, 我们设法减小误差是可以做到的。同一个长度, 多测量几次, 由于其中

几次的估测可能偏大些, 另外几次的估测可能偏小些, 所以它们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 误差较小,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是我们今后物理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减小误差的方法。

误差不是错误, 二者有本质的区别。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是不能避免的, 而错误是由于测量者的疏忽大意而产生的过失或者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而造成的, 这一点是可以避免的, 也是不该发生的。

“秒”, ……等一套单位, 叫国际单位制。我国现在也正式采用国际单位制。

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2. 要求学生能用速度描述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法设计〕探究型新授课:比较玩具小车的快与慢(1课时)。

采用边探究、边研讨的方式课堂教学,学生分4人一组,在实验室进行。学生在分组探究活动中亲身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各种方法,并在教师适当引导下,归纳分析、构建自己有关速度方面的知识,适时进行速度简单计算练习。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本节教材内容,以便学生建立速度的前概念,增强课中探究实验操作规程的指向性。

〔教学用具〕玩具小车(每组一辆)、停表(每组2块)、卷尺(每组一把)、桌面。

〔教学方式〕

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运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当一个被研讨的物理量同时与几个不同的物理量有关时,可以先控制一些有关量的变化,只突出探讨其中一个物理量与研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此再逐个研讨每个相关量与被研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再归纳出总的规律。

2. 玩具小车出发要与计时同步配合。

3. 玩具小车的快慢程度要能够明确区分出。

〔教学重难点〕

1. 知道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 明确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3. 知道速度单位的组成和由来,会对不同速度单位进行换算。

4. 会用速度公式求速度,能对不同单位的速度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1. 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各组就如何比较玩具小车的快与慢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 在教师的帮助下,修订实验方案,组内进行分组实验的操作分工。

3. 依照拟订计划进行实验,同时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将结果填入表格中。

实验次数〖〗玩具小车通过路程s/m〖〗玩具小车运动时间t/s〖〗玩具小车运动快慢〖〗玩具小车速度v=s〖〗t1〖〗s=1m2〖〗s=1m3〖〗〖〗t=2s4〖〗〖〗t=2s56

实验次数1、2的运动路程相同,测此运动时间。

实验次数3、4的运动时间相同,测此路程。

实验次数5、6的运动路程、时间都不相同,测此速度。

4. 实验探究

(1) 汽车通过路程相同时,所用时间越短,汽车运动越快,速度越大。

(2) 在所用时间相同时,通过路程越长,汽车速度越快。

(3) 在所用时间和通过路程都不相同时,运动越快,速度越大。

与邻组相互观摩,互通数据、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5. 实验结论

(1) 速度大的物体运动得快,速度小的物体运动得慢,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比较快与慢的方法

① 路程相等比时间;

② 时间相等比路程;

③ 路程、时间都不等时,利用v=s〖〗t求出速度再比较。

6. 完成实验报告。

课堂实录

一、引入实验

师:同学们,你们在体育课上跑60m的时候是怎样比较跑步快慢的?

生:同时跑,谁先到终点,谁就跑得快。

师:张华骑车,李明步行,同时运动2min,哪个走得远?

生:张华骑车走得远。

师:他们俩谁运动得快?

生:是张华。

师:刚才说都跑60m,现在一人跑100m,另一人跑60m,如何比较他们的快慢?

生:就比他们的速度。

师:对,比速度。因为速度就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板书:公式v=s〖〗t

师:请同学说说速度的定义。

生: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师: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生:米每秒(m/s),还有千米每时(km/h)。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测玩具小车的速度来重现前面讨论的比较快

慢的方法,亲身感受一下物体运动快慢与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并测算出相应的速度值。同学们能不能做到?

生:能。

二、开展实验

师:请同学们说说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生:一是提出问题。

师:这次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测玩具小车的速度。

生:二是制定计划。

师:根据v=s〖〗t,我们需要测哪几个物理量?

生:测距离s,测时间t。

师:需要哪些器材?

生:玩具小车——运动的物体;电子表——用来测时间;卷尺——用于测量距离。

师:还有没有呢?

(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师:要有场地嘛!这次实验玩具小车运动的场地就是实验室的实验台。

师:实验共做三组,第一组限定路程为100cm,第二组限定时间为2s,第三组由同学们自行规定时间和路程,每组快慢各做一次,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好,开始分组。每组组长对组内同学进行分工,建议计时一人,启动玩具小车一人,测量距离一人,第二计时兼记录一人。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实验室的停表,你们会用吗?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教师巡视)

生:我们来不及测时间。

师:玩具小车不能太快,只要有快慢区别就行。

师:你们的玩具小车的运行路线应尽量保持直线,要对准终点。

生:老师,距离不好测量。

师:我做一次给你们看。玩具小车到起点线时就放手。一到2s,立即按住玩具小车,标出终点。你们要注意相互配合。

师:让我看看你的表格。

(学生送上表格)

师:怎么不写单位?你测量的估计值怎么没有?

(学生进行相应的订正)

三、得出结论

师:刚才进行了实验,请每组将记录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与处理,并填入表格中相应的空格内。

(学生进行计算、填表等活动)

师:请各组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各组纷纷发言、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然后推出代表进行大组交流)

生:速度大的物体运动得快,速度小的物体运动得慢,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师:比较快与慢的方法呢?

生:在路程一定时,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师:很好。记住这是第一种方法,路程相同时,看时间。

生:在时间相同时,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师:对。记住这是第二种方法,时间相同时,看路程。

师:当路程、时间都不同时,怎么办?

生:测算出他们的速度再进行比较。

师:很好。这是第三种方法,当路程与时间都不同时,用v=s〖〗t求出速度再比较。现在会不会利用上述三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了?

生:会比较快慢了。

师:很好,今天的实验很成功,大家都有所收获,请同学们填好实验报告。如果还有什么建议、想法和问题都请写在实验报告中。

第二章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共二课时)

教学设计

〔探究课题〕学生50 m快速跑速度控制测评(学生分组实验)。

〔设计思想〕

1. 改变物理学科本位,探索物理与体育学科的教学整合。把“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扩展成“50 m快速跑速度控制测评”,使单纯验证性实验提升为探索性实践活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注:实验教材提供了2个探究活动方案给参试老师选用,经实验区内兄弟学校及本校的实地试用,结果不甚理想:“斜面滚球”球速太快,来不及计时,更不说分段了,所测值不足为信,无法提供讨论和交流;“百米跑”路程太长,易疲劳,注意力易向外游离,同时也吃不准各人在跑动中的速度变化情况,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无法体现教学标准的要求。)

2.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在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也深化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3.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更大的发挥空间,并设法创造难得的相互协作的条件,把实验扩展到操场,把实验组扩充到10人。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教学目标〕

1. 加深对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会应用速度规律来实测50m跑各段的平均速度。

2. 依据《体育达标》要求,比照学生50m快速跑的实况,对快速跑的速度控制进行实地评估。

3. 体验探索实验的有关过程;学会使用停表计时。

4.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实验原理〕v=s〖〗t(s:用卷尺可测,t:用停表可测)。

〔实验器材〕停表、卷尺、笔、记录表格、自制多媒体课件。

〔探究课时〕物理实验课一节,活动课一节(共2课时)。

〔教学准备〕

1. 事先选好实验场地,画好跑道,标出相应5个计时点的位置。

2. 事先对各班实验组长进行实验全过程操作培训,以利学生实验稳妥顺利地开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目的的讲解,操作要点的引导

体育教师:50m快速跑技术要领;50m快速跑速度控制指标。

1. 起跑:普通采用蹲踞式,前脚离限制线一脚半,后脚离限制线三脚距离,两手放在限制线后沿(多媒体显示)。

2. 速度控制:

(1) 0~10m:加速跑。在最短时间内发挥出最快速度。要求:男生在2s内完成,女生在2.5s内完成。

(2) 10~40m:中途跑。正确跑姿快速完成,后蹬充分,“趴地积极”,身体保持正直线稍前倾。要求:男生在4s内完成,女生在4.5s内完成。

(3) 40~50m:冲刺跑。保持或尽量保持中途跑的速度,以最快速度冲过终点。冲线时不要急于停下来,要有缓冲过程,逐渐降低速度直至停止,

以免发生事故。

物理教师:为每个学生50m跑的速度控制做客观的评测,利用测量及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的方法来考查v=s〖〗t。

速度控制指标参照附表(多媒体显示)。

二、实验分组

每10名同学为一实验组,组长一名,再分成甲、乙两队,每队5人。甲、乙两队相对站立,发记录表格纸,每人在自己表格的运动员栏中依次写下对面5位同学的姓名。

三、实验过程

1. 进入50m跑场地:甲队5人在起跑线后列一路纵队,准备跑步;乙队5人领到停表后(学会用法),依次站到各自计时位置准备计时。

2. 组长发令甲队第一人跑出同时,5名计时员同时按表开始计时。当第一人依次跑过每个计时员面前时,各计时员立即停表,并把时间记录在表格的相应栏中,如此继续直至甲队跑完。担任计时学生最后在计时员栏中签名以示负责。

3. 甲队跑完后与乙队互换,由甲队计时,乙队跑步,重复第2步骤。乙队跑完后,交回停表给老师。

4. 甲、乙两队都跑完后,仍成两行相对站立,相互交换手中记录表格。这时各队学生都可以在手中的表格中看到自己的姓名和其中一次时间记录,再和本队交流就可以抄齐自己其余4次的时间(实验过程多媒体显示)。

第一课时结束(离开场地回班级做数据处理、评估和交流活动)。

第二课时

四、实验研讨(教师在课堂中组织活动、答疑、参与研讨指导)

1. 各人按表格内要求算出自己的各段平均速度,填入表格中,同时也把本队其他学生已算出的他们各自的平均速度,抄入自己表格内相应位置。

2.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估,写入实验报告:

(1) 50m快速跑速度控制情况。

(2) 50m快速跑全程平均速度,速度最快的时段。

(3) 测时准确,计算无误,填表正确。

(4) 实验认真负责,善于配合,有团队意识。

3. 每队根据上述条件评出本队优胜者1名,每组评出2名,组长在每个学生报告上写出简明评估。

4. 实验组之间互相交流评出实验优胜组(1组),优胜者(4人)。

五、实验小结

1. 体育老师:就实验实况从体育角度做简要小结。

2. 物理老师:从实验各环节进行情况,从物理角度做简要小结,格外强调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3. 学生将实验内容写成实验报告,并在实验报告中写出参加实验的体会、收获、改进意见和设想,交课代表。

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学生个性的培养〕根据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适时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学生现状〕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对物理探究课的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的地方,如同学间的合作、师生间的交流还不够熟练,不够大胆,这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偏离或与生活常识矛盾时,应如何对待,也需要教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总之,培养学生尽快适应探究课的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更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

〔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

1. 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将本章后面的声音知识提出来。如:响度、音调、音色、次声等。对于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并告知大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探究的课题,只是本堂课可能时间不够,需留待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并对学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

2. 学生可能得到有错误的认识和结论。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

可建议学生反复实验、收集证据、查找资料以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让学生自己纠正前面的错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3. 学生可能提出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赞赏学生的勇气,并建议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弄清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哪些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 可能将实验探究当作游戏。教师可利用物理知识,帮助学生将这个游戏变得更加有序和有趣。使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会使平淡的活动变得更有乐趣,从而引导学生逐步走上科学探索之路。

5. 出现教师也未曾预料的实验方法、现象。赞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究。

〔教材分析〕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可能提出超出本节课内容的问题,可以作为下一节课的研究内容。所以把第三章整体处理,分节研究。

〔教学用具〕

1. 音叉、烧杯、水、纸屑、录音机及周围可以用来发声的物体。

2. 学生自制自带的发声器具。

3. 演示用的扬声器、土电话、声音的传播演示器。

4. 教师自制CAI课件。

〔教学方式〕可交流的分组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前播放音乐,创设情境。上课时先播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声音,请

学生加以辨别,由此进入声的世界。

二、新课教学

1. 声音的产生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物体或自带器材发声,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醒学生注意发现问题。

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扬声器的振动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

利用学生可能提出的有关声的传播的问题,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

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

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随着空气的减少,引入“真空”概念。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规律。由于一些同学对于声音在水中、固体中传播的实例经历较少,有的同学可能没注意此类现象,演示声音在水中、固体中传播的实验。

观看声音传播的相关录像,了解声音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微观现象和实例。

请学生通过列举实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并观看“声音的速度”的录像。

三、作业

1. 课本上的习题。

2. 将你在本节课有关声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作业本上。

第三章第二节

一、教学过程

学完本章要常识性的了解到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使人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就是乐音。

声音的三个特性:

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

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

④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波、次声波。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它由物体的振幅

决定。

教师比较频率和振幅的不同。

C.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如二胡、小提琴,无论在白天、黑夜、人们都能区分,就是它们的音色不同之使然。

例题6:2006年福州市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来判定的。

例题7:(江苏省宿迁市2006)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无关

例题8:浦东新区2006花匠在挑选花盆时,常常将新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主要根据声音三个特征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三个特征全都有。

二、动脑动手

填空题

1、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系,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系,人们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________。

2、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06黑龙江)编钟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用相同的方法敲打大小不同的编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4、(06河南)小提琴发出的悠扬的琴声是靠振动产生的。演奏前,演员们常常要调节一下琴弦(拧紧或放松),这主要是为了调节琴声的。

5、(06江苏)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震耳欲聋”,这是指声音的;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不同。

6、(06江苏常州)刚竣工的三峡大坝经过超声波检测,无一结构性裂缝。超声波探伤仪发出超声波时,人耳不能察觉,原因是超声波()

A、速度太快

B、响度太小

C、频率太高

D、频率太低

一、教学反思:

第三章第三节

一、教学过程

学习本章要求能常识性地了解噪声和它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1.噪声:

①物理定义: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②环保角度上的概念:影响人们学习、休息、工作、谈话的声音。

③噪声强弱的表示:用分贝(dB)表示。教师讲一讲保证工作、学习的声强级、保护人听力的声强级等知识。

④噪声的控制:从三个方面实施。

声的利用:

①声音中含有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②回声:回声定位

③声音中含有能量:超声波除结石,城市噪声中声能的开发(研究中)。

例题9:(江苏省淮安市2006)如图所示,城市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两侧设有3m 左右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的目的是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

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

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

例10:广州市2006(l)小明学了“电磁波”和“声波”这两部分内容后做了如下的知识归纳表,表

中和的说法是错的.(填写表中序号)

波的种类电磁波声波

传播速度①真空中所有电磁波的传播速

度都是 3 ×108m/s ②声波在固、液、气三态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传播介质③电磁波的传播一定要有介质④声波传播一定要有介质

应用事例⑤用于无线电通讯③超声波用于清洁物品

(2)车门车窗己关闭的汽车内的乘客几乎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这是从途径减少噪声;广州市区内禁鸣喇叭是从途径减少噪声。

例11:绵阳市2006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摩托车的消声器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B、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是防止噪声产生

C、道路旁植树是阻断噪声的传播

D、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防止噪声的产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