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章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人格理论

04第四章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人格理论
04第四章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人格理论

第四章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人格理论

(黄121,郑101,陈63)

一、人格的动力

(一)自卑感与补偿作用

1、自卑感

2、补偿作用

3、自卑情结

(二)追求优越

1、虚构目的论

2、人格发展的目标

3、追求优越的内涵

二、人格的结构

(一)生活风格

1、生活风格的定义

2、影响生活风格形成的因素

(二)、创造性自我

(三)社会兴趣

三、人格的发展

(一)、生活风格的发展

(二)、生活风格的作用

四、人格的适应

(一)、适应的性质

(二)、治疗的目的和方法

五、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评价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家,个人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心理学的先驱。他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在阿德勒的回忆中,他的童年是痛苦的。阿德勒是家里六个孩子的老三,4岁时才学会走路,他的童年是在其哥哥的阴影下度过的。阿德勒小时候不断患病,特别是得了佝偻病,致使他的身体在体育运动和室外游戏时总落后于他的哥哥和其他伙伴。他4岁时还险些因患肺炎而丧生,有两次差点被车撞死。由于体弱多病,他得到了妈妈的特殊照料,但这一切在他的弟弟出生后就结束了。

阿德勒在学校里也被自卑感困扰着。他成绩平平,有一年数学非常糟糕,不得不重修这门课。老师劝告其父亲带他离开学校,跟鞋匠去当学徒。这件事更激发了阿德勒的动力。他发疯般地学习,不久成为全班数学最好的学生。1895年,阿德勒如愿考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

1902年,当他写了一篇评论弗洛伊德《梦的解释》的文章后,弗洛伊德邀请他加入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Vienna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阿德勒接受了这一邀请,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1910年,阿德勒出任该协会主席,但由于在很多观点上与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分歧,仅隔一年他就正式从弗洛伊德派中分裂出来。此后,他另组成他所谓的个人心理学学会,吸引了许多追随者。1926年他离开欧洲大陆赴美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后来定居美国。早在人们提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之前,阿德勒就将精神病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他说:“社会生活的适应不良,是由社会原因引起的”。

阿德勒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称为个人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以区别于弗洛伊德的理论。他所说的个人是一个整体的人,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切为“性”的动物。弗洛伊德推崇潜意识的本能决定论;阿德勒强调意识的作用,认为人格的动力是社会动机(自卑感和追求优越),并提出创造性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主张治疗的目的是发掘受压抑的早年记忆;阿德勒认为治疗的目的是鼓励将生活格调置于社会利益之上。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体系由几个主要概念组成: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作用、生活风格和社会兴趣。阿德勒用这些概念说明了人格发展的目标、动力和途径,通过个体整个的发展再现了社会因素的作用,生动地描绘了个体成长的轨迹。

个体心理学从人的整体性和能动性出发,认为人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标,奋力以求实现,但都是为了克服自卑感,志在上升到优越状态,超越并支配别人。这种自卑感不管是由实际的身体缺陷、损伤引起的,还是由主观感受到的心理或社会无能引起的,正是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它借助补偿作用去追求优越的生活目标。在补偿过程中,个体形成了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反过来又制约着个体进一步的补偿活动。另外,个体在追求优越的同时,也发展着自身的社会兴趣。

阿德勒在人格理论与研究方面的贡献是卓越的,甚至是显赫的。同时,个体心理学的影响又是十分广泛的,不仅在传统的心理治疗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教育,尤其是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尽管个体心理学的许多观点如今已不再被人赞成,但作为这种心理学体系与学派的创始人阿德勒却仍为世人所推崇。

一、人格的动力

在个体心理学理论中,动力问题是首要的问题。阿德勒从一开始就反对弗洛伊德性本能的观点,并从人与外界的关系来理解这个问题。

最初,阿德勒把人与外界的关系理解为人对外界的侵犯,因而提出侵犯驱力(aggressive

drive)的概念,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受它的驱使,为满足而战。但阿德勒的侵犯驱力概念与弗洛伊德性驱力概念不同。这一驱力不是作为直接依附于器官和它所倾向取得的快乐来理解的,而是作为从属于代表一个联系各种驱力的超级心理场(superordinated psychological field)的总体来理解的。侵犯驱力是个人在求生求胜的内在驱力驱使下,欲超越别人的表现;它是由环境要求与驱力力量的关系来激发的,并且它的目标是由原始驱力的满足以及文化和适应来确定的。这样,驱力便成为整个人格的一部分,它从人格整体中,从超级心理场中得到它自身的方向,并且能与同自我相一致的人格一起在文化与顺应中变化。

后来,阿德勒从这种侵犯驱力概念中又发展出了男性的反抗(masculine protest)的概念,泛指个体通过具备更多男性品质,使自己变得更有权力的现象。这一概念进而又把人格发展的动力理解为对自卑感的克服。早期,阿德勒把侵犯性和力量看成是克服自卑感的主要工具,但由于受当时文化条件的影响,阿德勒把虚弱、懦怯、顺从等特性等同于女性;把侵犯和力量、勇敢、自由等特性等同于男性,为了克服自卑,因此有力求男性化的倾向。

最后,阿德勒系统地发展了自卑感的观点,认为不仅实际的身体缺陷和损伤会引起自卑感,而且主观感受到的心理或社会的无能也会引起自卑感。儿童受自卑感的驱使,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当他达到此水平后,又会开始感到欠缺,并再一次发动向上的追求优越。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迹象,而是大多数人之所以进步的原因。

(一)自卑感与补偿作用

在阿德勒早期的理论中,是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联系在一起的。若身体上有缺陷,如虚弱、多病、笨拙、丑陋、残疾等,在生活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受到轻视或侮辱,因而产生自卑感。后来阿德勒从强调身体缺陷转而强调主观上的自卑,扩大这个概念的范围,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个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不完美的感觉,因而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自卑是所有个人成就背后的主要推动力。一个人有了自卑感,就想完成某事来克服此种自卑感,成功之后得到短时的满足,当看到别人的成就时,又感到自卑,又被驱使争取更大的成就,由此周而复始,永无终结。

1、自卑感

(1)定义。自卑感是个体心理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阿德勒认为,当个体面对困难情境时,一种无法达成目标的无力感与无助感,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作为和表现感到不满与失望,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缺乏重要性,对适应环境生活缺乏安全感,对自己想做的事不敢肯定,这就是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按阿德勒的理论,自卑感是人类的普遍现象,而且也是正常现象。

对自卑感的强调,是个体心理学的特色之一。阿德勒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动机的原始基础集中于性因素的说法,而认为普遍存在的自卑感才是行为产生与发展的最原始决定力量。

(2)形成。对于自卑感的形成,阿德勒认为它肇端于幼年时的无能。阿德勒认为自卑感起于依赖成人抚育的婴儿期,在成人的保护与管理之下,婴儿的心目中,成人是伟大的、万能的,自己是渺小的、无助的;为了生存,自己必须依赖成人的慈爱和怜悯,不论是想吃奶、想爬起来、想弄干净身子或是想得到心爱的玩具,都得依靠成人的帮助才能完成。这就是说,在与他人的最初交往中,婴儿就体会到了无能与自卑。随后慢慢长大,对需要满足的追求力不从心,更加重了儿童的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感是后来各种内心冲突及与他人竞争的心理根源。

(3)作用。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对个体人格的发展有积极与消极两种作用。从积极面看,个人在自卑心理作用之下,如能处理适当,可将自卑感转变为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力求补偿缺陷,取得成功,是健康的表现。例如狄摩西尼在海边口含石子练习演说,以纠正自己口吃的毛病,最终成为希腊的演说家。但若处理失当,因自卑而逃避现实,终而在不知不觉中

养成不敢面对现实的习惯,甚而导致对社会、对世界的敌对态度,这种因自卑感(意识的)而转变成内在(潜意识)心理倾向,即称为自卑情结。自卑感一旦转变为自卑情结之后,就会阻碍个体人格的正常发展。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一种变态,这是人类因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时的一种情感体验。它对个体起有利的作用,也对社会起有利的作用,因为它使得个体始终寻求改善。面对无限的宇宙,人类正是因为感到自己的无知,觉得自己渺小,所以才致力于科学,以便用更理智的思维方法去应付环境。可以说,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2、补偿作用

(1)定义。补偿作用(compensation)从广义上说,补偿即以成功的行动替换原先失败的行动,或对原来行动的不足之处加以补充,使之完美。更确切地说,补偿即指个人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方面的不幸给精神上造成很大的痛苦,感觉到低人一等,从而奋发图强,发挥个人其他方面的优势,使一定能力的缺陷由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所弥补。阿德勒认为,人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有意识的统一体。当自卑感产生时,人们会设法去克服它,以满足自己求得优越的愿望。故简而言之,个体对自卑感的对抗就叫做补偿作用。补偿作用就是推动一个人去追求优越目标的基本动力。

(2)途径。由于机体是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进行活动的,因而补偿作用可有两条途径:(1)觉知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后,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发展其功能,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例如罗斯福从事畜牧,以补救自己羸弱的身体,却成为一位有名的骑师兼探险家。(2)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缺陷,如失明者发展听觉与触觉来进行弥补,如名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因病失明且失聪,但训练敏锐的触觉来沟通,不但克服了自己的生理障碍,而且奉献一生帮助与她情况相同者及救助一些需要特殊帮助的人。

(3)性质。为了摆脱自卑感以求得优越感,人们千方百计地去追求权力,想要胜过别人,更希望支配别人或凌驾于他人之上。这种补偿有的是现实的,如罗斯福、亚历山大、拿破仑等,阿德勒喜欢用拿破仑的个性作为例子。他认为,作为统帅的拿破仑,他的特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从幼年起就有特别强烈的自卑感,而自卑感引起了力图取得优越地位的欲望。在拿破仑童年时期的最初的四五年中,这种自卑感就以好胜的目的表现出来,并调整着他的意志和行动。除了积极的作用,阿德勒也看到了补偿作用的消极性质,在很多精神失常的患者身上,这种消极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他们往往以幻想的方式去超越自己,以消灭因自卑感而带来的痛苦。这样,疏远现实,神经病患者就过着一种想像和幻想的生活,并且应用很多策略来使他有可能躲避现实的要求,并希求达到一个会使他免除任何社会劳务和责任的理想境界。

(4)超补偿作用。个人在某方面有缺陷时,为了克服缺陷,付出过分的努力,这种过度夸张的补偿作用称为超补偿作用(或过度补偿)(over compensation)。在阿德勒看来,身体器官上的缺陷确实造成了很多障碍,但是这些障碍是可以摆脱的。如果主动运用意识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则器官有缺陷的人也可能会和身体正常的人一样获得成功。从许多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器官上有缺陷的人,尽管遭受到许多困扰,但他们却经常比身体正常的人有更大的成就。而这一切都是补偿与超补偿作用的结果。但是补偿与超补偿的另一结果,是缺陷不但不能克服,反而矫枉过正,像身材矮小者,希望借运动改变自己的体型,但因过分操练而造成运动伤害。

超补偿作用一方面产生了艺术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也是神经症产生的根源。这种过度的夸张使人脱离了现实的生活轨迹,而用一种不真实的态度去应付生活的问题,他们曲解了生活的意义,歪曲了人类真正的爱情与同情,也使自己陷入了贪权与孤独的境地。

3、自卑情结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能力有限,也由于生活条件的复杂以及各种社会势力的压制,我们常因自己的目的难以达到而觉得自己渺小、无力。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必须加以改进,因为长期地忍受这种卑微之感,会使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产生人格的裂变。阿德勒称这种情况为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他从两个方面对自卑情结作了系统的说明。

第一,自卑情结是以个人自卑观念为核心,由潜意识欲望和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这里所提的自卑观念的范围很广,主要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本身或自己所处环境不如他人的观念。

第二,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由于不能或者不愿进行奋斗而形成的文饰作用。而这种文饰作用又会加深个人的自卑感,使个体愈加显得悲观、失望与逃避。

(二)追求优越

1、虚构目的论

阿德勒提出虚构目的论(fictional finalism),即指导行为的中心目标是个人虚构出来的,并将之作为人格的统一原则。他说:“一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与最终的虚构目标相联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经常听到这种虚构目的,例如“如果我能取得博士学位,就能踏上康庄大道”、“一旦有足够的钱,我就会十分幸福”、“具有重要地位,才能被人接纳”、“假如能娶一位贤妻,生活就更有意义”等等,这些假设反映出追求安全感的自我观念,也就成为奋斗目标。这种虚构目标指导行为的观点,使阿德勒的理论摆脱了弗洛伊德的决定论。

阿德勒一开始便假设个人前进的方向及奋斗的目标的重要性,显示他重视人的未来;不过他也没有忽视过去经验的重要性,并认为个人的过去经验、现今处境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都会影响个人的决定。

根据阿德勒虚构目的论的观点,健康的人和精神病患者间的重要差异在于:健康的人会依照环境情况来调整他的虚构目的,而精神病患者,却不惜一切代价固执地坚持他们的虚构目的,无视现实情况的改变。

2、人格发展的目标

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把全部的心理表现都结合到这个目标上,哪怕是虚构的目标。这个目标到底是什么呢?阿德勒认为人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一种优越,它包含着完满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人的追求总是指向优越,并且最终追求的是一种自卑感中的补偿和创造。对此,可以从阿德勒的动机等级图中看出来(见图6-1)。

(沈德灿,197)

在图中,阿德勒强调与低下感和不确定感相联系的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生活。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而且不断地要求你去克服它,只有克服了它之后,才会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这种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有了自卑感,人也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这样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止,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3、追求优越的内涵

(1)定义。在阿德勒看来,人具有寻求优越的动机,总是力图从低劣地位上升到优越地位,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优越和完美,这是人类普遍的基本活动动力。例如步行羡慕坐车,坐车又羡慕搭飞机,从儿童早期开始一直持续一生,这种动力就叫追求优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

追求优越是人追求的一种目标,它包含着完满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是一种对现实完美的寻求,是一种伟大的向上驱力,也是人的一般目的。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的实践和理论》(1927)一书中系统地论证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心灵以自尊作为它的目标。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目标,但这个目标隐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只有在欣喜若狂或精神错乱的情况下才能明确地显现出来。不论一个人希望成为艺术家、文学泰斗或是家中的暴君;不论他希望和上帝交谈或是使别人屈服于他;不论他认为自己的痛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而别人必须向他致敬;也不论他在追求着古老的神明和永难达到的理想王国,从而背离了正常生活的轨迹,在他生命的每时每刻,指导和激励他的,都是他对权力与优越地位的渴望,对自己俨若神明的想法和对自己特殊魔力的信念。正是由于这种内在驱动力,个体才达到了在人格上追求完美和完整的发展,在世事上追求成就满足与自我实现。

那么这种对优越或完美的寻求来源于何处呢?阿德勒认为它是天生的,是生活的—部分;事实上,它就是生活本身。从生到死,对优越的追求促使着人们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

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中,这种对自尊与优越的追求是内在的,是一切进步的基

础。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个体水平上,而且存在于一切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引导着人和种族永远不断地进步。

(2)生活的三大问题。在人的生活中,会遇到三个方面的问题:社交、职业和恋爱。阿德勒相信在这三方面的问题当中,追求优越以不同的面目表现出来,对人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对这三方面问题的良好适应也是人格健康发展的标志。

第一,社交:三大问题中社交问题出现得最早。在社交问题上,对自尊与优越的追求也是个体生活的基本目标。由于社会是复杂的,个体必须不断学习或修正各种社会行为类型与生活方式,以求符合该社会的标准与规范,避免成为一个被社会隔绝,被生活艰难击倒而束手无策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个体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不论是顺从与固执、直率或是言不由衷,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要胜过别人,赢得他人的尊敬或取得成功。儿童对社交问题的顺应便是他将来应付其他问题的原型。

第二,职业:伴随着个体的成长,职业问题也开始出现。能否使兴趣与职业相适应,能否在职业中尽情发挥潜能,成了个体追求优越的标准。母亲是第一个影响其子女对职业兴趣发展的人,她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对孩子的教育与感化,将对孩子成年后的职业兴趣与生活范围有相当大的影响。但对孩子职业兴趣的培养真正是从学校开始的。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及所提供的训练,为少年儿童未来从事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也已经注意到自身在这方面的重要性,除了提供各种器官协调性训练之外,也开始强调兴趣对职业成就的重要影响,这种兴趣与训练以及一般学科的教学是同样重要的。阿德勒发现,从儿童早期开始这种训练,是非常有成效的,这种效果在天才身上尤为明显。

第三,恋爱:我们生活于两种性别的环境里,所以必须训练自己对待异性的态度。倘若具有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当面对爱情时,就不能客观面对问题,荒谬地让性关系表现为自卑感或优越感的满足,例如以傲慢自大、顽强和具攻击性的征服态度来对待伴侣,以发泄其情绪。如果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我们会发现很多人所追求的伴侣,实在是一个牺牲者。在爱情与婚姻的实际情况中,需要一种格外的同情心,认同于另外一个人的特殊能力,学习如何用对方的眼睛来看、用对方的耳朵来听以及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如此才能正常地满足家庭与婚姻生活之本能。因此阿德勒认为爱情与婚姻关系惟有系于整个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幸福圆满。

总之,个体心理学把人类生活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类是和他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社交问题;第二类是与爱有关的各种问题;第三类是与职业有关的问题。这三类问题贯穿了人的一生,当一个人在某一类问题范围中有适应失调的情形时,将很难跨越至另一范围,倘若个体对社会交往的态度是压制与控制他人,那么在恋爱的问题范围内将会利用性欲作为控制他人的工具。

人格在这三类问题上的发展就是追求优越的结果。

(3)人生追求的一般方向。人生的追求多种多样,最一般的追求有以下几个方面:(1)快乐:快乐是弗洛伊德本我所遵循的原则,阿德勒继承了此观点,认为对快乐的追求是人格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活的目标之一。

(2)德性或道德:它源于弗洛伊德的超我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的三个层次中,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阿德勒进一步发展了道德原则的作用,认为对至诚之性之德性或具有正直、善良品性之道德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之一。

(3)权力与尊重:从权力意志中可以看出阿德勒对权力是何等强调,他认为每个人在克服自卑的同时,始终在追求着权力。只有拥有了权力,个体才能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同时,个体也希望自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他人的尊重,我们许许多多的行为与努力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4)胜利或成就:取得胜利、获得成就是补偿作用的结果,也是个体所追求的生活目

标之一。人们都想用自己的成功或成就证明其自身的价值。

(5)知识与财富:个体追求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富有,以使自己获得真正的快乐。人们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并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物质上的支持不仅能使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与成就。

(6)艺术与创造力:人总是追求美与善,而艺术是创造美的主要手段。因此,人们便通过艺术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艺术成就又需要人的创造力,人只有通过全面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达到艺术与现实的完善。

以上六类基本的追求,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个体对优越的追求。然而从方向上看,所有的追求不外两大类:一类是带有社会兴趣或社会情感的追求,这是正常的有效用的追求;另一类是没有社会兴趣的追求,或个人优势的追求,这会导致失败,是无效用的追求。

(4)优越情结。阿德勒后期主张人们不断追求的是优越和完善。他把追求优越作为生命的基本原则,并进一步从强调个人优越转向强调社会优越和完善。而这种追求优越和完善又是来自于天生的,所有人出生时就具有这种需要。阿德勒相信追求优越对人是有益的,但若过分注重和获取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则易产生优越情结。所谓优越情结(superiority complex)是指怀有优越感的人,其自觉之优越条件并不真实,只是以优越感来掩饰其自卑感的心理。优越感(superiority feeling)即指个人过分夸张自己的优点或条件(如相貌、学历、财富、社会地位等),借以贬低别人,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倾向。其实,怀有优越感的人,其自觉的优越条件,未必是客观真实的。自身未具有真正优越条件而却怀有优越感者,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种人可能是由于内心空虚而表现的一种防御作用。换言之,这种人所以表现优越感,其用意乃是用以掩饰自己的缺点。有优越情结的人表现为专横跋扈、自负自夸,缺乏社会兴趣,不被人喜欢。

阿德勒的权力意志或追求优越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理论,是—个中性概念,它在各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不同才有是非之分。而人的追求很容易被引入错误的方向,以致习惯上把优越的概念理解为对他人的强势,把权力的概念理解为对他人的压制,而不是理解为一般性的克服困难的优越、专业熟练与胜任等意义上的权力。这往往引起了人们对阿德勒学说本身的误解。

二、人格的结构

(一)生活风格

补偿作用是人格发展的基本事实,而补偿作用的实现却与个体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阿德勒看来,人的追求优越与权力的崇高目标是普遍存在着的。个人有多种多样的行为可以用来达到这个目标。这样,不同的人用以追求优越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这就涉及个体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有关生活风格的问题。

1、生活风格的定义

生活风格(或生活方式)(1ife style)意指个体在其环境中所表现的独特生活形态与方式,如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对生命做贡献的希望。个体的生活主要在于克服婴儿期无助的感觉并追求优越,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个人的价值,为个人带来安全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各人所采用的手段也大相径庭,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风格;这也是个人行为表现中所显现出来的动机、特质、兴趣、价值等明显独特的组合体。简言之,生活风格就是个体追求优越的方法。

生活风格是由创造性自我发展并建立起来的,大多形成于儿童的4岁或5岁之前,个人据以集合经验,渐渐塑成自己所独有的特质,也形成了个别人格的独特性,因此生活风格表现了一个人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每个人都有其个别的生活风格,正如我们不能发现两

片树叶完全一样,我们也无法发现两个人绝对相同。

2、影响生活风格形成的因素

阿德勒指出,生活风格是在儿童时代初期内形成的。

每个儿童形成什么样的生活风格有赖于他的家庭环境与幼年经验。这种早期形成的生活风格会牢固地保持下来,并且难以改变,这就为应付以后所遇到的生活问题提供了规则。生活风格并不是由遗传而强授予个人的,主要是由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如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儿童在家庭中的处境、兄弟姐妹的多少及家庭气氛(family atmosphere),指家庭成员间的情绪关系)等所决定的。例如炎雄豪杰的子女,因预期不能做出父辈所成就的伟大业绩,往往便形成了不十分努力前进的生活风格;而非常贫穷人家的子女,也许外表能力都不差,却常常怀有卑微的态度。被宠坏的儿童占有欲甚强,被冷落的儿童较为怯弱。长子处事多持保守的态度,次子与之相比则显得争强好胜。因此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企图,都是从这种特殊的情境中磨炼出来的。除了家庭因素之外,邻居的特性和各种社会的压力也决定着儿童形成什么样的生活风格。个体心理学所说的生活风格实际上就是一种儿童面对幼年挫折经验的方法。每一个人用以对付生活困境的方式是不同的,个体归纳、概括了自己所用的方法,并使之固定下来,便成为自己人生目标所特有的持续存在的生活风格。

可以看出,阿德勒像弗洛伊德一样,也强调生命早期在形成人格上的重要性。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时间里,个体忙于构建自身心理的整体性,他利用由遗传得来的材料和从环境中获得的印象,并将它们修正,以配合对优越的追求。在第五年末了,儿童的个性已经形成。他赋予生活的意义、追求的目标、趋近目标的方式、情绪倾向等等,也都已固定下来,也就是说,生活风格已初步形成。

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是人克服自卑感追求优越的手段,但在现实的追求中,每个人达到目标的方式却各异,并且每个人特有的这种反应形式是相对固定的。因此,生活风格具有独特性,人人不同。生活风格包含着一套行为方式,个体借助于它就能去补偿自身真实或想像的自卑,这种形成于生活早期的行为方式为个体解决以后的生活问题提供了准则。

(二)、创造性自我

阿德勒在晚年提出创造性自我这一概念。心理学家霍尔认为这一概念是阿德勒作为一位人格理论家的最高成就。

创造性自我(creative self)是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促使个体在能够选择的生活风格和追求目标之间,自由选择对自己最有效用、最适合的一种组合。

阿德勒认为,人类不是被动地接受由环境与遗传简单作用的结果;相反地,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环境与遗传作用的影响,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它们加以组合。因此,即使两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似、个人的人格结构相似,也绝不会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甚至同一家庭中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又像有生理缺陷者,有的人可以经过补偿作用,成为对社会极有贡献者,但也有人终其一生陷于自艾自怨的可怜情境。在阿德勒看来,差别即在于创造性自我的不同。

阿德勒的创造性自我是按照自己的创造性,构建独特的生活风格,是塑造人格中有意识的主动力量;而人格是直接参与自己的命运,并自己决定与外界的关系,提高了意识的地位,更加重视自我。这一观点与弗洛伊德认为命运系于被动地由过去经验和本我所决定完全不同。

创造性自我赋予生活以意义,为生活制造目标,并且制造达成目标的手段。总之,创造性自我体现出人生的主动原则。

(三)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人是社会动物,在本性上具有天生的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谐生活、友好相处、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生需求。社会兴趣不仅是一种情感,

而且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评价态度,一种“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的能力”。

社会兴趣的范围非常大,它不仅包括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情感,或反映人的性格特征的情感,而且还包括人对整个生活的评价态度,甚至对宇宙的情感。阿德勒重视认同感及同理心,认为每一个人都能从他人的角度去看自己和世界,与他人分享的程度以及关怀他人的程度是心理健康的指标;从社会法规、社会文化道德和社会规范的观点来评价生活情境。法的关系、伦理及美学的评价,都建立于社会兴趣之上,因为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生活的一切问题都具有社会价值。个体心理学的使命就是去帮助人认识这些价值,并以适当的方式去适应生活情境。

这样,“社会兴趣”和“追求优越”被引向同一轨道。在阿德勒的观念中,把补偿人的缺陷的功能给了社会兴趣,也给了追求优越。他强调社会兴趣是对人天生缺陷的真正和必要的补偿。在阿德勒看来,正是由于有了社会兴趣,才使个体能适应各式各样的生活情境,这种适应在社会层次上和心理层次上都是可以实现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兴趣和追求优越这两个概念属于同一序列性质。它们都产生于人的缺陷感和无能为力的基础上,两者的作用都是作为最初的刺激,以发展适应自然界和社会的机制。

虽然社会兴趣是遗传而来的,但它必须加以认识才能得到发展,并且只有当儿童处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到发展。如果这种潜能没有被认识,社会兴趣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样的人就会过着最不幸的生活。阿德勒认为:所有失败者——神经病患、精神病患、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必须解决三个重大问题:职业任务、社会任务、爱情和婚姻任务,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充分发展的社会兴趣。阿德勒提倡,我们生活的意义“应该是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和互助合作”。

阿德勒从人格早期决定论的观点出发,认为母子相互作用的性质决定了儿童社会兴趣的程度。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他把人分为四种类型:(1)统治支配型(ruling-dominant type):这种人倾向于统治支配他人。(2)索取依赖型(getting-learning type):这种人总是竭力从别人那里获得他想要的一切。(3)躲避型(avoiding type):这种人以碌碌无为、回避问题的方式在人生中避免失败。(4)社会有益型(socially useful type):这类人正视问题,试图以一种有益于社会的方式加以解决。前三种人的生活风格是错误的,因为他们缺乏社会兴趣;只有社会有益型者才有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因为他们是为人类谋取更多福利的人。

三、人格的发展

(一)、生活风格的发展

儿童发展生活风格的主要途径是模仿。儿童往往把自己周围环境中最强的、最有感染力的人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如父亲、母亲。一个人基本的生活风格虽然在四五岁时形成,以后不易变更,却能导入比较实用的及社会的方向,所以从5岁以后,则以学校学习和职业社会两阶段为主:学校学习为第一阶段,进入职业社会为第二阶段;两个阶段健康的发展形成对完美目标的追求。

1,学校阶段。在学校里,个体生活风格的发展与学校教育有密切的联系。阿德勒说,学校是家庭的延长。因为父母不能完全担负起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使他们适当地解决生活的各种问题,所以学校教育便显得必不可少。

学校生活对生活风格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人能像老师那样清楚地了解孩子们的心理。老师看到了孩子们心理上的许多层面,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所造成的错误是会持续

下去,还是会被纠正过来,完全掌握在老师手上。教师是人类未来的象征,他们的贡献是无法估计的。

2,职业阶段。离开学校进入职业生活时,个体的生活风格便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业已形成的生活风格能否与现实的职业情境相适应,是个体所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我们在学校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能顺应以后的工作。工作所要求的各种技能,有时会与我们的兴趣产生矛盾,这时,有两个解决方法:一是改变自己的兴趣,使其适应职业;二是坚持自己的兴趣与生活风格,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但后者往往难以做到,其结果常常是因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产生人格的偏离。

实际上,阿德勒并不主张追求个人的优势,正相反,他强调的是追求有效用的一面——即符合人类一般利益的一面。后来,他的儿子科特·阿德勒用图表示个体生活风格的形成发展与人生追求目标的密切关系。

(沈德灿,206)

可见,阿德勒是把完美的追求作为生活风格的正常发展,他所说的完美指的是与社会利益的结合,称为健康的生活风格(healthy style of life)健康的生活风格可以使人逐步达到完美并与他人协调相处,为礼会发展做出贡献。如果为了逃避生活问题而追求个人的优势,则其生活风格是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基础之上,它与社会目标相抵触,将会导致各种失败,例如酗酒、堕落到犯罪、自杀等,阿德勒称为错误的生活风格(mistaken style of life)。

(二)、生活风格的作用

不论是在学校阶段还是职业阶段,都可能出现病态的发展而导致失败。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可能是在健康与病态之间的交替选择,这是人格发展的规律,也是生活风格发展的规律。生活风格反映了个体的独特性,从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中我们可以了解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弗洛伊德强调性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阿德勒没有否认这一点,但他认为性因素在儿童生活中不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么重要。在儿童的生活风格之中,权力意志是无时不在的。性因素在生活风格上占有相当的位置,但若视为个人生活的中心,便言过其实了。

个体心理学不同于古典精神分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阿德勒十分重视人格发展的过程与途径。阿德勒认为,个体受自卑感的驱使,去追求优越的生活目标,这一切都是借助补偿作用来实现的,而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生活风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活风格与人格发展过程紧密相关,起着制约性的作用。它代表着一个人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决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式和水平。它既是补偿过程的产物,同时又制约着进一步的活动。

四、人格的适应

从追求优越和社会兴趣等概念出发,阿德勒阐述了人格适应的性质。在人格适应和治疗方法问题上,如何对待潜意识和性本能的角色,阿德勒与弗洛依德有明显的分歧。

(一)、适应的性质

阿德勒认为,适应良好的个人有勇气面对问题,追求优越和完美,形成健康的生活风格和社会兴趣。适应不良的个人只追求个人的优越而缺乏足够的社会兴趣。各种心理疾病都是由错误的生活风格所导致的。无论是健康的或是错误的生活风格都是在童年期形成。阿德勒认为,生理缺陷、娇宠、被忽视等童年条件都可能产生错误的生活格调。

1、身体缺陷。阿德勒认为,身体或器官缺陷乃是自卑感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个体会通过补偿作用追求优越的生活目标。另一些人并没有去追求这种积极上进的生活,而是滥用自己的弱点,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支配。从被攻击型的儿童,纤弱的女孩和多病的人们身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而且,他们以后还会不断使用同样的方法,直到他们的生活计划和生活骗局被清楚地揭露出来为止。

2、受到骄纵。这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父母或其他人的宠爱和骄纵,儿童往往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论做什么,都会要求别人为自己服务或顺着自己,他不会想到别人和社会,也不会主动地去发展与别人的关系。傲慢放纵、任性而为就造成了儿童极强的挫折感,很难适应现实生活。

3、被忽视。人之所以与别人交往,主要是这种交往能满足个体的许多需要。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被别人所忽视而不被期望时,往往会曲解生活的意义,对他人、对社会变得毫无兴趣且不信任,充满委屈与敌意,甚至会出现病态攻击。

总之,从这三种情境中长大的儿童,因残缺地长大,害怕受到攻,为逃避问题而永远学不会独立自主。他们几乎都需要帮助,以修正他们对待生活意义的偏差态度。

(二)、治疗的目的和方法

在阿德勒看来,如果不健康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格调缺乏理解,那么即使他有最多的痛苦经验也不会改变其生活格调。因此,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对自己的生活格调全貌有透彻的了解,把自己的生活格调置于社会利益之上。

而要对患者进行治疗首先要评鉴其生活格调。阿德勒评鉴一个人的生活格调的主要方法是出生顺序、最初记忆和梦的解释。

1、出生顺序(birth order)。儿童在家庭中的排行会使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因而在他们的生活格调上留下无法拭去的印记。阿德勒曾研究过长子、次子、幼子和独生子的各种生活格调,认为出生顺序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格调。其实,出生顺序对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影响,还与儿童如何对待这种影响密切相关。儿童有可能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也可能把有利因素变为不利因素。

2、最初记忆(first memories)。阿德勒认为,诊断患者生活格调的—种最佳方法是要求他说出他能够记住的最早事件。回忆出的事件无论是真实的或是幻想的,都无关紧要。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个人生活的主要兴趣都围绕着他所记住的事件上,而最初记住的事件乃表现了这个人的生活风格。

3、梦的解释(dream interpretation)。阿德勒赞同弗洛伊德关于梦在理解人格中的重要价值的观点,但不赞同弗洛伊德的解释。他认为梦是个人生活风格的反映,它定向于现在和未来,即指向目标,而不是愿望的满足或反映深层的冲突。因此,对梦的解释的目的在于确定个人的生活格调。

在了解患者生活风格的基础上,为了使患者面对自己的自卑感,阿德勒学派的治疗主要是采取鼓励和肯定,以帮助患者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阿德勒总数力图使患者打破自我偏见,鼓励他们在应付生活中的问题时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此外,阿德勒的治疗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是被动地听、问或做些解释,他除了解释之外还把主要时间用于对患者的劝告。虽然他同患者谈及过去的经历,但更强调改变现状,选择和追求未来行为的目标。他治疗儿童问题行为的疗法,最著名的是采取直接指示,改变儿童生活中显著影响的成人(父母或教师)的行为。阿德勒的治疗方法与当代的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有相当大的共同性。

五、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评价

(一)对精神分析的积极影响

(二)对心理治疗的广泛影响

(三)对人格心理学的贡献

(1)关于出生顺序对人格影响的研究

(2)重视从社会的含义去理解人、看待人

(3)创造性自我概念的提出

(4)强调人格的独特性

(5)使意识成为人格的中心

(四)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与影响

(1)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

阿德勒在批评弗洛伊德性因素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发展的个体心理学理论,阐明人格发展并非源于生物因素,而主要决定于社会因素。用阿德勒的话来说就是:人格的发展是个体通过补偿作用克服自卑感,获得权力意志与优越地位,形成独特的生活风格,并

培养自身社会兴趣的过程。

阿德勒提出追求优越的权力意志概念使人的个性增加了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素;提出的自卑感与补偿作用的概念使我们看到了人格发展的根源与途径;提出的生活风格的概念为我们理解人提供了参照;而社会兴趣的概念则使我们充分了解了人格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此外,阿德勒还突出创造性自我的概念,否定了遗传与环境的决定论,这就成了从精神分析走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环节,把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阿德勒的理论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1、首先,他在批评弗洛伊德学说的过程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偏向。例如,他否定遗传的天资因素,在人格形成的系统观上是有缺陷的,有的地方与当代生理心理研究在人格的自然因素方面背道而驰。

2、其次是,过分简单化的倾向。尽管个体心理学是一种较为实际的理论,但也严重低估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比如,过于夸大自卑感与补偿作用,并企图以此解释人的一切行为。

3、对人的社会性理解的主观抽象化。阿德勒在阐述人格发展制约因素时,特别注重个体的出生顺序,却忽视现实社会关系对塑造人格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始终没有看到众多制约因素的现实联系的基础在于人的实践获得。这是对人的社会性理解的表面化与抽象化的表现。阿德勒还认为,要了解人的心理,揭示其人格特点,就必须先了解他的生活目标。而这种目标有的是现实的,更多的则是虚构的。明显地,这种观点把人的存在变成了观念上的存在,人的行为受虚构的目标所指引,而不是以客观必然性来认识和指导人的行为,难免会带有主观的盲目性。最后,对于阿德勒提出的反映人的社会性实质的“社会兴趣”与“追求优越”,由于它们都是一开始就作为人类存在的要素,于是,阿德勒得出最后的结论:“社会兴趣是天赋的,克服缺陷的渴望也是天赋的”。表现出阿德勒对于“社会兴趣”、“追求优越”的解释,是以另一种形式重复了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潜意识欲望的天赋性观点。就这一点而言,个体心理学对人的存在的社会制约性的强调,不过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种比较温和、貌似更加合理且容易为人接受的不同提法而已。

霍尔在他的《人格理论》一书中曾表示:从某种含义来看,阿德勒在他的观点上的生物学化正如同弗洛伊德和荣格,他们三个人都认为人有一种先天的性质来形成其人格:弗洛伊德强调性,荣格强调思想原型,而阿德勒则强调社会兴趣。

第一章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努力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与外在行为模式整合的统一组织。 特质是指我们用来描述个人人格特点的描述词 相关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关程度关联的程度的实验方法 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安排、控制并实施的实验条件 因变量实验者要观察、测量和记录被试发生变化的变量 二、简答题 1、请简述人格的主要特征并举例说明。 ①整体性,正常人总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且能认识到与他人的差异 ②独特性,中华名族在表达人际交往和个人感情方面比较含蓄;即使是双胞胎人格也会有很大差异 ③稳定性和可变性,成长中的儿童人格不稳定,容易受到客观的影响,但成年后人格就比较稳定 ④人格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印度“狼孩”虽具有人的生理组织,但是并没有形成人的人格。 2、请简述观察法和实验法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是指在自认情境中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特点,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现象与规律的方法。 优点:获取的资料、信息比较真实客观,能够发现许多平时不大注意的现象 缺点: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也很难进行重复观察验证,而且会受到观察着主观经验、技能和观察仪器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无关变量,系统的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随自变量改变而受到的影响,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优点:便于控制无关变量,真实显示因果联系 缺点:安慰剂效应实验者效应 3、人格心理学的目的包括哪几方面,进行简要描述。 ①描述:客观的呈现所要研究问题的事实 ②理解:揭示事实的原因,分析现象的前因后果之间的联系 ③预测: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去估计某种事物或现象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 4、人格的心理学定义有哪五种。 ①罗列式定义②整合式定义③层次性定义④适应性定义⑤区别性的定义 5、Allport所概括的两种相对的定义 ①人格是一个人所引起的别人对他的反应,即把人格看成是一系列复杂的反应 ②人格是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这种内部机制的特质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 三、问答题 1、Mead等人对新几内亚三个民族的研究体现了人格的哪一重要特性? 独特性 2、在观察法中,为了确保观察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研究者要避免哪些现象? ①观察者效应②观察者偏差③拟人化错误 3、在实验法中,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实验过程要避免哪些现象? ①安慰剂效应②实验者效应 4、进化心理学范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两个方面? ①缺乏经过验证的理论构想,只从生物遗传的角度说明人类行为模式的演变,这使得它对

人格的特征

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人格心理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创构一种理论。通过实践研究检验这一理论。找可行的方法测量与评人格。将人格理论应用于实际 人格研究的理论派;特质论观点,精神动力论观点,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和学习论,认知观点,生物学观点 人格;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作出类似的反应。。。特质流派的特征(1)注重行为的长期稳定性,不注重特殊具体化(2)注重行为的差异性,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3)容易把人们进行比较(4) 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16根源特质表(PF) 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认为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 ⑴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⑵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性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3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上(2)神经质: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本能;来自生物体内部的一种固有的驱力,可以从根源,目的,对象和动量四个方面加以解释 本我;是人格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力比多。性本能) 自我;是人格结构的管理和执行部分(自我要伺候外在世界,本我,和超我三个苛刻的主人)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道德的一部分,限制自我,指导自我已达到理想的自我 。自我防卫机制: (1) 压抑(2) 拒绝(3) (4)理智化(5) 升华(6) 投射(7)合理化(8)反向生成(9)抵消(10)倒退 意识;人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知觉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 1、一般态度类型 2、机能类型--1)外倾思维型2)内倾思维型3)外倾情感型4)内倾情感型5)外倾感觉型6)内倾感觉型7)外倾直觉型8)内倾直觉型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霍妮;认为文化因素决定人格,重视社会环境在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作用 神经症人格类型;依从性,反抗型,退避型 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1)个体现象学,尊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经验。(2)人的责任,人对自己最终要发生的是负责,人可以做出选择。(3)此时此地,做好现在做的事,人不应该成为过去经验的牺牲品。(4)人的成长,人有一种成长和发展的倾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罗杰斯,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广泛应用于诸多社会生活领域和心理治疗实践领域,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实践者。 自我的概念;个体对所作为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行为主义,重视从学习的角度看待人格,他们使用强化,条件作用等概念来解释包括迷信行为在内的各种人格现象 斯金纳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强化,唉一种刺激情景中,人或动物的某种反应所带来的后果使得该反应出现频率的增加的过程。 罗特的内控与外控 班杜拉的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都工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 认知流派------凯利--人人都是科学家 个人构念—被个体习惯化的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构念

【心理学大师的理论】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心理学大师的理论】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别心理学”的创始者。阿德勒曾与弗洛依 德合作过十年,后因不赞同弗氏的泛性论而与之决裂,继而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 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别心理学”。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整合与完整的观点来了解。此种看法强调人们的行为有其目的,认为我们的未来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我们创造自己,而不仅受到幼年经验的塑造。阿德勒心理学与行为科学 新进的发展有显著的相似点,而目前阿德勒学派再受到重视,不只是旧学派的复苏而已。事实上是其它治疗学派一直在想法与技术上受到阿德勒学派的影响。 (一)性格阿德勒将性格(character)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作风。性格特点是一个人的整体人格(personality)在获取认

同及意义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计策,其在人格中的存在就等于是生活“技巧”。性格特点并非遗传,他们好比是一种生存模式,使人能够不经过有意识的思考而活,并在任何情况下表现其人格。阿德勒认为,“凸显于人格中的任何一个性格特点,一定切合每个自幼即开始成形的心理发展方向,它可能是一条直线,也可能转折及改道;若是第一种情形,小孩就会沿着直线努力去了解他的目标,并发展、进取、勇敢的性格,性格发展的开端通常都有积极、前冲的特点;……若是第二种情形,我们就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小孩,他知道有反对者存在,所以要小心,此时他会尝试改道(不直接接近,而是利用机巧),以达到被认同及获得一时权力的目标,他的心理发展与此改道的偏离程度有关,他是否因此变得过分小心、是否配合或逃避生活的需求,全视上述因素而定。……两个人行为表现虽不同,目标却可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小孩和环境中的任何互动,都会反映在他的人格中;因为小孩通常没办法对外界的影响表示任何批评,所以周围的大人既不了解他们、也无法帮助他们,再加上他自身对障碍的反应,就构成了他的人格。阿德勒对人类的分法有两种:分为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或攻击者与防卫者。他认为乐观主义者的性格发展大多是直接式,而悲观主义者则相反,是由儿时经验及印象而得到“自卑情结”的。同时,他认为睡眠也是衡量个人发展的绝佳标准,因为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人格心理学之父”为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和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默里的《人格研究》的出版,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美国心理学家墨菲指出人格的研究是从戏剧和传记开始的。特奥夫拉斯图斯的《性格》一书描述了30个具有各种反面性格的典型人物,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部人格心理学专著。 3.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具有哪些意义?(p34) 4.人格的基本特征(p5) (一)、整体性:各人格元素之间的协调一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一致。 (二)、稳定性与可塑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跨时间性;跨情境性。是动态的过程向静态的状态转化的结果。稳定具有相对性。 (三)、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包括共同之处和个体差异 (四)、社会性与生物性:人格的形成又是一个将社会规范和要求内化的过程,是环境与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 5.奥尔波特1924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最早的人格心理学课程“人格:它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领域”,1937年出版了他的专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该书集前人人格心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现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框架,被认为是人格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 1.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部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各遵循什么原则?(p41) (1)本我(id)—“快乐原则” (2)自我(ego)—“现实原则” (3)超我(superego)—“完美原则” 本我(id):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原则: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 满足方式:行为;幻想 自我(ego):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一仆三主) 原则: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 特点:逻辑性、符合现实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原则:道德原则(moral principle)功能:控制行为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五阶段。(p43) 3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 2.荣格的人格结构。(p56) 3.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是协调人格各部分的原型。 4.荣格的(一)一般态度类型(3种) (二)机能类型(4种) (三)八种人格类型(p65) 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p71) 8.霍妮的基本焦虑(p79) 9.弗洛伊德划分五个人格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10.()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顶点。 11.(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是协调人格各部分的原型。 12.女性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霍妮),并把神经症人格类型分成三种,分别是(依从型、敌对型和退缩型)。 13.恋父情结:生活风格:社会兴趣: 集体潜意思:在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据以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决定着人的本能。 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分界点。 自性: 基本焦虑: 基本敌意: 14.请论述新精神分析学派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观点的主要区别。(p81) 15.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并对埃里克森人格理论进行评价。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婴儿期) 这个阶段的婴儿是弱小的,对母亲或护理人员的依赖性大,如果母亲或护理人员能以慈爱和一贯方式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反之,则形成不信任感。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儿童期早期) 早期儿童形成了一些基本技能,他们希望自己决定做或不做一些事情 父母一方面要履行监护儿童的行为,另一方面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会感受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3、主动性对内疚(3-5岁,儿童期、游戏期)

现代人格心理学

现代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人格心理学以人格为研究对象,以人格的结构、发展和测量等为主要研究领域。“人格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 1、总和式定义 始于古罗马时代,他们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比如沃伦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方面,普林斯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这种定义有助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有一定启发作用。这种定义是肤浅的人格特质并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有机的整合。 2、整合式定义 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 比如卡米查尔认为人格室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克柯迪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 3、层次性定义 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看做是又组织的,并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统一性。 比如詹姆斯把自我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室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室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即对自己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 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 比如肯卜夫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 5、区别性定义 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 比如思科恩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 上述定义虽指出了人格的某些特征,但是不全面。奥尔波特指出人格室人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二、当代大百科全书和主要教科书中人格定义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的有机结合。 3、《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人格与一个人动机倾向的稳固组织有关……通常主要指情感——意动的特质。

2019级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题型举例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 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三大特征 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三大特征 性善论性习论人格的分类理想人格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1. 人格形成思想2. 人格分类思想 3. 人格鉴定思想 3 西方气质分类说 西方的气质分类说-康德气质分类体液说 多血质,这种类型的人是开朗的。他们对刺激的感受迅速而强烈,但并不深入持久。他们无忧无虑,有良好的希望,对每一件事开始都比较重视,但可能很快就会忘记。他们真诚许诺,但并不信守诺言。 抑郁质,这种类型的人具有沉静的特点。他们对刺激的感受不太显著,但很深入。他们对于自己有关的事物也都非常重视,并把注意力放在事物的困难方面。他们深思熟虑,不轻易许诺。 胆汁质,这种类型的人是热血的。他们的情绪反应具有爆发性:行动迅猛,但不持久;易发怒,但不记仇;爱面子,喜欢排场;喜欢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愿意做具体工作。 黏液质,这种类型的人是冷血的。他们不易冲动,具有正常理性;情绪反应迟缓,但持久。行事比较保守与刻板。 4人格心理学的建立(来源) 来源: 一、心理测量运动 高尔顿1883《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标志着个体差异心理学及其测量运动的开始卡特尔比纳: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二、欧洲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临床研究催眠对精神疾病进行了大量研究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三、其他来源 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影响 建立:美奥尔波特1937《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 人格理论的功能 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的核心,一方面它系统地说明或解释了各种人格心理现象,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框架。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

《人格心理学》 一、概念解释 人格、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投注、生活风格、机能自主、基本焦虑、能和外能、力比多、特质、自卑感、个人构念、现象场、集体潜意识、强化、观察学习、控制点,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途径有:、、。 2.人格的特性有:、、、。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 7.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包括、、。 8.梦的工作包括:、、、。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是:、、、。 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它按原理和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 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荣格是、阿德勒是、霍妮是。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维度、维度和维度。 19.特质理论的新进理论是和。 20.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需要、、、、。 23.凯利的CPC循环指、、。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三、简答 1.简述阿尔波特健康人格的特点。 2.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3.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4.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5.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一、知识点:【绿色不考】【红色重点】 P3:1、人格,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①外在人格,即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面; ②内在的人格,涉及一些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 P5:2、(按照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这一界定包含5层含义:①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 ②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a稳定的动机,b 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c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③人格是一种蕴于中、形诸外的统一体,由一些特质构成。。。 ④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人格的基本特性)。 ⑤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交互作用的过程。 P5:3、稳定性: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具有剖跨时间的连续

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P9:4、通过一个例子,理解几大人格理论的区别! 5、人类探索人格、构建人格理论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or改变) P10:6、人格理论要回答什么问题? 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③他是如何变成这样的?④他是健康的吗? ⑤他会不会改变? ⑥如何帮助他改变? P12:7、人格测评的用途? ①了解当事人的一种途径, ②评估心理治疗方法的效果,③临床心理诊断技术, ④人员选拔和人力资源管理。 P23:8、负相关 P27:9、什么是社会称许性?按照社会期望他们的样子来展现自己,而非依据真实状况作出选择。 P28:10、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的被试组 P31:11、相关研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实验研究方法。。。P33:12、投射测验、投射作用P99

人格心理学笔记3之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阿德勒的理论观点 阿德勒对人格方面的重要贡献:寻求优越、自卑与补偿、社会兴趣、创造性自我、父母在人格发展上的作用以及出生顺序的影响。 1. 寻求优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寻求优越的概念来说明人类的主要动机。寻求优越始于自卑,他认为每个人一出生就有着深刻的自卑感,该自卑感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在阿德勒看来,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自卑感。 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越强烈。阿德勒把商业成功看作是寻求优越感的表达。但过度自卑会产生自卑情结: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的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过度自卑的儿童和成人会拒绝或远离挑战而不是去战胜他们。他还认为,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的人通过社会兴趣来表达对优越感的寻求;相反,自我调节差的人是通过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为和追求个人名誉来寻求优越感。 为了克服自卑,一个人会通过“追求卓越”来实现人生完美的发展目标。但是,也会出现病态反应—优越情结。优越情结是指力争上游过程中一味地要高人一等,以胜过别人为人生乐趣,待人倨傲、喜人奉承,时常以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实为一体的两面,均为病态。 2. 自卑与补偿 (1)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而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自卑感驱使人产生对优越的渴望。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2自卑感起源于个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障碍,不管是真实的障碍或想象的障碍。(补偿或超补偿就是直接指向于个人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感) (3)对自卑感的补偿有两条基本途径: A. 觉知到自己的某种缺陷后,集中力量在缺陷处发展其功能。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 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B. 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例如,失明者 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 (4)阿德勒认为,个人的自卑感起源于婴幼儿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婴幼儿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所以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5)自卑感一方面是积极的驱动力,同时也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产生无助感,束手无策,心灰意懒,甚至导致万念俱灰、万事皆休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便成了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障碍力量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得太多,以至于产生一种无助感,而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情结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包括观念的和情感的)聚集在一起,缠绕在一起,

人格心理学复习材料

论述题: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性格的类型论与特质论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从与自陈测验相比较的角度,谈谈投射测验的特点。 3.如何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你现实生活中的一位亲人或朋友进行性格方面的描述。 4.试述评奥尔波特的性格特质理论。 5.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荣格的性格类型论进行述评。 6.述评测量性格的方法。 7.埃里克森自称是一个弗洛伊德主义者,你如何理解。 8.能力是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谈谈你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从某一个角度分析自己具有什么能力。 9.评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0.述评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11.简述弗洛伊德的性格理论,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理论进行评价。 12.试述成功智力理论。 13.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分歧有哪些。 14.什么是能力?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15.评述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16.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试对他提出的智力理论进行述评。 17.谈谈你对西方“Big Five”模型与“FFM”的理解。 18.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失调。”对此你怎样理解。 19.述评人格五因素模型。 20.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你对他提出的智力理论如何理解。 简答题: 1.人们对气质的含义主要有哪几种意见? 2.简要说明弗洛伊德理论中自我的功能。 3.简要说明罗杰斯提出的“机能健全的人”具有哪些特征。 4.简要说明能力和知识的关系。

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笔记

《儿童教育心理学》作者:阿德勒 书籍概况及作者:这本书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1870年2月17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富裕家庭,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因为他天生体弱多病,直到4岁才会走路。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困境束缚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敢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的一生。 第一章引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儿童的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相比成人而言,就比较薄弱。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就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的成长。下面,作者对个体心理学展开了一个总的论述。 1. 根据个体心里学的理论,个体的行为是有个体的整个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因此,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 2. 人的发展的根本事实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正是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决定了他的思想。 3. 人格的整体性极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

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的。心理学家和小说作者类似,运用一个确定的行为主线、一种生活风格或一种行为模式来构建人物的生活,以确保人物的整体人格不会被破坏。 4. 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所有的儿童都天生有一种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消除自己的自卑感。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心理补偿。自卑感可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完善,也可能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 5. 可以把那些明显具有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分为三类:衰弱或有器官缺陷、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受到父母关爱、被宠坏的儿童。 6. 父母需要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社会情感是儿童发展的晴雨表,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严重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 7. 个体心理学是围绕社会情感的根本原则来发展相应的教育方法。为了让孩子能更好为将来的生活准备,孩子的家长和教育者不应该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密切关系。 8. 人们对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问题的态度更能表现真实的自我。一是社会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如何与人交往并结交朋友,还包括友谊、合作、信任、忠诚等。二是个体如何运用自己的一生—职业问题。三是两性问题。个体的生活风格和独特目标,基本能从他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找到蛛丝马迹。个体的生活目标具有决定性意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一、人性观 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和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 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 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他认为,自卑一方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缺点。 1后来,阿德勒将强调的重点从生理学意义上的生理自卑转移到心理的自卑感。2他发现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3正常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并力求完善。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目标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4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作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向上永恒的心理原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感,个体要以补偿方式去克服自卑感。追求优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导动力,也是人类的天性。 5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方式,争取优越感。6但是有些人却订了错误的目标,使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将他们的努力转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掩盖。人类追求优越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因为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 四、人格结构 阿德勒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型,而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以描述和解释人

人格心理学1-8章

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人格 (3) 第二章人格研究方法 (4) 假设-检验方法 (4) 个案研究法 (4) 数据的统计分析 (5) 第三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5) 地形学模型(冰山模型)【The Topographic Model】P28 (5) 结构模型【The Structural Model】 (5) 力比多和塔那托斯【Libido and Thanatos】——人格动力 (5) 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 (6)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Psychosexual Stages of Development】P32(不考) (6) 获得无意识的内容【Getting at Unconscious Material】 (6) 第四章弗洛伊德理论:相关研究 (7) 梦的解读【Dream Interpretation】 (7) 第五章精神分析理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与评价(Neo- psychoanalysis). 8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P60 (8)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8) 荣格(分析心理学) (8) 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学) (9) 凯伦.霍尼(女性心理学) (10) 第六章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11) 焦虑和应对策略 (11) 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12) 第七章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Trait Approach】 (13) 特质流派P94 (13) 重要的特质理论家(奥尔波特、亨利.默里、卡特尔)P95 (13) 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寻P99 (14) 情景论与特质论之争P104 (15)

第八章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15) A型人格 (15) 情绪 (16)

人格心理学自我性格分析

一、结合佛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自我分析 (一)佛洛依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1、本我(id)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2、自我(ego) 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3、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二)自我分析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而就我本人而言,在本我上,我与其他任何人一样,具有最基本的人类需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然而这些本能的欲望满足,也需要通过自我的帮助来实现。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努力实现自我,不断学习,不能一味的放任本我的“唯乐原则”,现在并不是无忧无虑的吃了睡,睡了吃,而需要通过学习知识,做作业,来达成自我的实现。超我是按至善原则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就目前而言,在道德理想我的超我这一方面,我在很多具体的方面还是做的不够好的,这需要在未来不断改进。 二、结合艾克森人格测试的自我分析 (一)艾克森人格测试介绍 艾森克人格问卷是由英国心理学教授艾森克及其夫人根据其人格三 个维度的理论编制而成。它由三个人格维度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编制,分别为: 1.精神质(P)维度:测查一些与精神病理有关的人格特征。高分可能具有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与别、不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 1.(名解)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立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和解释个体思想、情感、意向、和行为的具有整体性的独特模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性格:是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个体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道德评价意义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 2.(大题)人格的主要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与共性: ●世界上人和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 貌。 ●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 上的共同性。 ●独特性与共性在人格中具有统一性的关系。(2)个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个性的稳定性并不排斥个性的可变性。 (3)个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4)人格的整体性:内在统一性、全面性、复杂性。 3.(小题)广义的和狭义的人格结构包括哪些要素: 广义的:从人的本质出发,把人格看成是具有生物学和社会性个体的人格。人格标志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可以从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四个方面理解。 狭义的:指人格心理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格心理: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和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4.人格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1)在自然状态下,采用观察法(最最常用); 2)发现并揭示人格与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因果 关系,采用相关研究法; 3)控制一定条件对被试进行变量比较,采用实 验法; 4)此外,还有调查法、测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第二章:(了解) 1.佛洛伊德的二部三部结构说认为人格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 人格的组成因素:本我、自我、超我2.人格形成过程中,自我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本我的冲动于超我的管理具有缓冲与调节作用功能。即自我总是根据实际情况来满足本我的要求或立即或延缓满足。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是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因素。 3.人格形成阶段,佛洛伊德认为人格已基本形成:性器期 第三章: 1.生活风格: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人们克服自卑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各不相同。 2.影响生活风格形成的三大原因: 1)器官缺陷:引起儿童的生理自卑,有可能导 致不健康的自卑情结。 2)溺爱或骄纵:儿童成为家庭的中心,他的每 一个组要都必须得到满足,长大后则容易成 为缺乏社会兴趣、自私自利的人。 3)受忽视或歧视:这种儿童感到自己毫无价 值,变得对社会和他人极端冷漠、仇视,对 所有的人都不相信。 3.霍妮认为“自我”分为哪三种: 真实自我:指个体的潜能。 现实自我:指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理想自我:指个体在头脑中所设想的理想的自我形象。 4.荣格认为人格由哪三大要素组成: 1)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 被人觉知的部分。 2)个人潜意识:由曾经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 者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的内容 所构成。 3)集体潜意识:是一个储存库,它所储存的不 是个体后天的经验,而是其祖先在漫长的生 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经验。 5.荣格把两种态度四种功能结合,提出的八种人格类型: 1)外倾思维型:遵守规则,善于思考,客观冷 静,但比较固执己见,情感压抑。 2)外倾情感型:多愁善感,思维常被情感压抑, 没有独立性,情绪易受外界的影响。 3)外倾感觉型:追求欢乐,对客观事物感觉敏 锐,情感浅薄,沉溺于各种嗜好。 4)外倾直觉型:易变而富有创造性,难以坚持 到底。 5)内倾思维型:离群索居,待人冷漠,社会适 应能力差,智商高,情感受压抑。 6)内倾情感型:沉默寡言,不易亲近,但内心

心理学家__阿德勒的生平及其主要理论 心理学史作业cl

阿德勒的生平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由于父亲经营有方,他的家境颇为富裕,一家人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阿德勒从小生活舒适安逸,物质生活相对满足,但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在6个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体格健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他自觉长相既矮又丑,与长兄有一种激烈的对抗情绪。母亲似乎偏爱哥哥,但阿德勒与父亲正处融洽。阿德勒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但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相反,这刺激了他的上进心。阿德勒喜欢交游,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也总是试图超过他的哥哥。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条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岁时的一次遭遇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医生认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但几天后,他竟奇迹般地康复了。这场病加上他3岁时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医生的愿望,他要用这个生活目标去克服童年的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尽管他很喜欢音乐,也对许多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选择了心理医生的职业,他许多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这一遭遇。 刚上中学的时候,由于他数学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老师因此看不起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让他去当一名制鞋的工人。当然,他的父亲拒绝这样做,但这事也刺激了好强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学习,在数学上有了很大进步。偶然的一个机会,他解决了一道连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成了班上的优等生,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阿德勒后来经常提到这件事,在不无自豪的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这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维也纳医学院,系统学习了有关心理学、哲学的知识,并受到良好的医学训练。 1895 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在这期间,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罗莎结婚。罗莎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拥有特权的家庭,是个能说会道、擅长交际、也很能干的女人。但她突出的个性和热烈的有点社会主义意味的激情与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贵族气质不太一致,以至他们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阿德勒在回忆录中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但后来两人还是恩爱非常,白头偕老。 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190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后,他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他认为此书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贡献。于是他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或许正是这一缘故,当1902年弗洛伊德着手建立小组织——“星期三心理学会”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请加入,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在一开始就潜伏着有朝一日会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