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第11周教案

八年级数学第11周教案
八年级数学第11周教案

编写时间:2015年 4月20日学期总第课时修改时间:2015年__月__日

学科数学

学区审核张丁龙备课人卢海鸿

授课班级教授者

课题19.1.1变量与函数(1)课时安排 1 课型新授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变量、常量的概念及相互间的关系;

2. 能找出变量间的简单关系,试列简单关系式;

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引出常量与变量的概念,由熟悉的例子系统地认识常量

与变量,有助于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认识变量与常量

教学难点对变量的判断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调整与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情

一、情境引入

一根燃烧的蜡烛随着时间的变化,它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二、探究新知

1.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路程为s千

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

①根据题意填表

t/时 1 2 3 4 5

s/千米

②思考:这个过程是一个不变的过程还是一个变化的过

程?哪个量的值是不变的?哪个量的值是变化的?数值变

化的量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第一场售出150张票,第二

教师提出问

题留一定时

间让学生思

考,讨论

多媒体出示

问题,学生观

察,分析,讨

论,写出答案

教学过

程设计知

场售出205张票,第三场售出310张票,则三场电影的票

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入为y

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思考:题中哪个过程是不变的过程?哪个过程是变化的过

程?在变化的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量?它们之间是怎

样变化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应关系?如何用式子

表示出来?

3. 什么叫变量?什么叫常量?

4.指出上述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三、课堂训练

1.写出下列各问题中所满足的关系式,并指出各个关系式中,

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1)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的面积S(m2)

与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式

(2)购买单价是0.4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购买的铅笔的数

量n(支)的关系式

(3)运动员在400m一圈的跑道上训练,他跑一圈所用的时间

t(s)与跑步的速度v(m/s)的关系式

(4)银行规定:五年期存款的年利率为2.79%,则某人存入x元

本金与所得的本息和y(元)之间的关系式

2.例题分析: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

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规律。

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设重

物质量为m kg,受力后的弹簧长度为l cm,怎样用含m的

式子表示l?

分析:首先这是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弹簧的

原长10cm是一个常量,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的长度0.5cm

是一个常量,重物质量m和受力后的弹簧长度l是两个变

量。

两个变量的关系可以用表格进行不全面的表示:

m(kg) 0 1 2 3 4 5 6

l(cm)

1

10.5 11 11.5 12 12.5 13

学生观察分

析,合作交流

后得出结论

教师出示问

题并引导点

拔,学生先自

主探索再合

作交流,写出

答案

教师出示题

目,学生读题

并分析思考

后,合作交流

达成一致后,

选代表回答

教师点拔

小结与作业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这两个变量中,一个变量变化,

另一个变量按某种规律随着变化;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

则另一个变量按照某种规律对应有唯一的值。

这个对应关系用式子表示出来,即m

l5.0

10+

=.

注意:)

10

(2-

=l

m虽然也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但这是

用含l的式子表示m,不符合题意.

四、小结归纳

1.变量与常量的概念

2.常量与变量必须存在于一个变化过程中

3.常量与变量不是绝对的,而是对于一个变化过程而言的

五、作业设计)

(一))教材106页第1题

(二).补充

1.用含圆的面积s式子表示圆的半径r_________

2.球的体积V和半径R之间的关系是3

3

4

R

=,其中的

变量是_________.

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度数为α,顶角度数为β,列式用底

角表示顶角:___________;用顶角表示底角:____________.

4.用一根10m长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设一边长为x(m),

面积为S (m2),试分析这个过程及过程中的量,并用通过表

格和式子两种方法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归纳

总结体会

反思

学生独立

完成,教师

点评。

板书设计

19.1.1变量与函数(1)

变量

一、变量与常量的定义二、例题分析

组长查阅

编写时间:2015年 4 月20日学期总第课时修改时间:2015年__月__日

学科数学

学区审核张丁龙备课人卢海鸿

授课班级教授者

课题19.1.1变量与函数(2)课时安排 1 课型新授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变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等概念

2、通过实例,确定函数关系式,并会求出函数值及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能力目标

通过从图或表格中寻找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提高识图及读表能力。

体会函数的不同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函数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合作交流意识及独

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1、掌握确定函数关系的方法。2、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领会函数的意义及列出函数式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调整与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情

一、情境引入

我国人口数据统计表中,年份和人口可记作两个变量x与y,中国人口数统计表

年份人口数(亿)

1984 10.34

1989 11.06

1994 11.76

1999 12.52

思考:对于每一个确定的年份(x)是否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人口数(y)值?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中的3个问题。

教师给出问

题,学生读

题,思考并

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探

①汽车行驶;②电影售票;③弹簧挂物.

提问:每个问题中是否各有两个变量?同一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通过以上几个问题,你能说出在这几个问题中存在

的共同点吗?上面每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其中

的一个变量取一定的值时,另一个变量就___________。

3、如何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什么叫函数值,如何确定函数值?举例说明。

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x的值为a 时的函数值.

5、出示教材中的思考。

下面是某人体检时的心电图,其中横坐标x表示时间,纵坐标y表示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它们是两个变量.在心

电图中,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

其对应吗?

归纳:每给出一个自变量的值x,y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

三、例题讲解

(一)一辆汽车油箱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L)随行驶路程x(km)的增加而减少,

平均耗油量为0.1L/km。

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分析:(1)油箱中的油量y随行驶里程x的增加而减少,

教师

引导学生

解答每个

问题。学生

写出关系

式。解答

时,关注学

生是否答

出每个问

题中的两

个变量的

单值对应。

师生共同归

纳之后教师

给出函数的

概念并板

书。

教师强调:

确定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

时,不仅要

考虑函数关

系式有意

义,而且注

意问题实际

意义。

以例1为例,

讲解当t取

值不同,值s

有唯一确定

的值和它对

应。

巩固与应用

小结与作业所以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y与x的函数解析式是

x

y1.0

50-

=;

(2)自变量x的取值,首先要考虑其表示的意义,即x

表示行驶里程,因此x≥0;其次要考虑本题的实际情

况,必须保证50-0.1x≥0,所以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500

0≤

≤x.

(3)本小题就是求x=200时的函数值,把x=200代入解

析式x

y1.0

50-

=,求得y=30,即汽车行驶200km时,油

箱中还有30L汽油.

点拨:(1) y与x的函数关系式就是以x为自变量,

以y为函数,其解析式就是用含x的式子表示y.

(2)解决函数问题或是用函数方法解决问题,最为关键

的是求出函数关系式,利用函数关系式可以求出自变量为任

意值时的函数值,也可以求出函数等于某一值时自变量的

值.

(二)练习:教材99页,练习(1)(2)。

四、小结归纳

1、函数的定义。

2、函数值的定义。

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五、作业设计

教材106页第4题。

让学生细心

阅读计算交

换意见、讨

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

生分析题

意,学生写

出表达式。

注意(1)要

根据实际意

义确定自变

量取值范围

x、y不能为

负。

(2)计算

函数值时,

注意自变

量的范围。

板书设计

19.1.1变量与函数(2)

一、函数的定义:二、自变量、函数值。

组长查阅

编写时间:2015年 4 月20日学期总第课时修改时间:2015年__月__日

学科数学

学区审核张丁龙备课人卢海鸿

授课班级教授者

课题19.1.2函数的图象(1)课时安排 1 课型新授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函数的图象概念

2.学会用列表、描点、连线画函数的图象,

3.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提高识图能力、分析函数图象信息能力,

4.学会如何使用这种工具讨论函数.

能力目标

经历了画函数的图象探索过程,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发现、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分类讨论

的思想.

情感目标

通过对函数的图象的学习,感受生活中的问题能以几何形式直观形象地表示变

量间的单值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函数的图象意义和画法,会识函数图像.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与函数解析式中的变量的对应关系,正确识函数的图象.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调整与思考

情境引入一、情境引入

问题我校想建一个正方形的花坛。面积s随边长x

变化而变化,请你写出函数关系式,并确定自变量的取值

范围.

面积s与边长x的函数关系式为:

s = x2 (x>0)

从式子 s = x2来看,边长 x 越大,面积 s 也越大。能不

能用图象直观形象的反映出来呢?

二、探究新知

教师提出

问题,学生

思考,回

答,并交

流,师生观

点达成一

致.

教师

教学过程设

教学过程设计探

(一)、函数的图象的意义

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

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二)如何画出函数s=x2(x>0)的图象?

从x的取值范围中选取一些数值,算出S的对应值.

即列表.

x …0.5 1 1.5 2 2.5 3 …

s …0.25 1 2.25 4 6.25 9 …

自变量X的一个确定值与它所对应的唯一的函数值S 是否确定一个点(X,S)呢?

把x的值作为横坐标, S的对应值作为纵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将上面表格中各对数值所对应的点画

出来.即描点.

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出的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即连线.

归纳: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一般步骤:

1、列表:列出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表.注意:自变量的

值(满足取值范围),并取适当.

2、描点:建立直角坐标系,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

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3、连线:按照横坐标从小到大的顺序把描出的点用平滑

曲线依次连接起来.

(三)、识函数的图象

1.这个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

给出函数

的图象定

义,学生齐

读.

教师

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

怎样画函

数图象,并

回答.

师生

共同归纳

用描点法

画函数的

图象一般

步骤和体

现数形结

合思想.教

师板书.

通过

知识应用

巩固与提高春季某天气温T 随时间t 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你从图象中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1)这一天中凌晨4时气温最低为-3℃,14时气温最

高为8℃.

(2)从0时至4时气温呈下降状态,即温度随时间的

增加而下降.从4时至14?时气温呈上升状态,从14时

至24时气温又呈下降状态.

(3)一天中每时刻t都有唯一的气温T与之对应.可

以认为,气温T是时间t的函数.

(4)我们可以从图象中直观看出一天中气温变化情况

及任一时刻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5)气温为0℃时大约是哪一时刻.

三、课堂训练

(一).下图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

米地锄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

他家的距离.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菜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走到菜地用了多少时

间?

2.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多少时间?

图象进一

步认识函

数意义.

体会

图象的直

观性、优越

性及变化

趋势.

教师

指导学生

找出一天

内最高、最

低气温及

时间;在某

些时间段

的变化趋

势;认识图

象的直观

性及优缺

点;总结变

化规律.

教师提出

问题,学生

思考并回

答.

教师播放

课件出示

问题,通过

小结与作业

3.菜地离玉米地多远?小明从菜地到玉米地用了多

少时间?

4.小明给玉米地锄草用了多长时间?

5.玉米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平均

速度是多少?

归纳解答函数图象题主要步骤如下:

1. 了解横、纵轴的意义

2. 从函数图象上判定函数与自变量的关系

3. 抓住特殊点的实际意义

一看坐标轴,二看特殊点,三看变化趋势;四看如果

有两个图象就看交点。

(二)教材104页练习2

四、小结归纳

1.画函数的图象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2.解答函数图象问题主要步骤.

3.解答图象信息题主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

论思想,化图像信息为数字信息.

五、作业设计

(一)教材107页7题

(二)1.已知点(1,0),(0,-1),(2,-1),(-1,2),其中

在函数y=-x+1的图象上的点有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函数①

x

y

1

=,②3

5-

=x

y,③x

y

2

1

=,④

1

2

2+

-

=x

x

y,⑤x

y2

=,其中图象经过原点的有

_____个.

3.若点(a,6)在函数y=3x的的图象上,则a=____.

4.若函数y=kx+5的图象经过(1,-2),则k=____.

5.某人进行登山活动,从山脚到山顶,休息一会儿又沿

原路返回。若用横轴表示时间t,纵轴表示与山脚距离h,

那么反映全程h与t的关系的图是()

课件演示

整个过程.

教师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

分析图象、

寻找图象

信息,特别

是图象中

有两段平

行于x?轴

的线段的

意义,学生

在教师引

导下,积极

思考、探求

答案.教师

对学生完

成情况,点

评指正.

归纳解答

函数图象

题主要步

骤.

教师

总结本节

课所学内

容,总结用

画函数的

图象一般

步骤;解答

函数图象

问题主要

步骤

6.甲、乙两人在一次赛跑中,路程s(米)与所用时间t (秒)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比乙先出发

B.乙比甲跑的路程多

C.甲先到达终点

D.甲、乙两人的速度相同

7.“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达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的行程,t为时间,则下列图象中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图象是()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19.1.2函数的图象(1)

函数的图象概念:自变量---横坐标;函数值---纵坐标

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1.列表 2.描点 3.连线

解答函数图象问题主要步骤:

一看坐标轴,二看特殊点,三看变化趋势;四看如果有两个图象就看交点. 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化图象信息为数字信息.

组长查阅

编写时间:2015年4 月20日学期总第课时修改时间:2015年__月__日

学科数学

学区审核张丁龙备课人卢海鸿

授课班级教授者

课题19.1.2函数的图象(2)课时安排 1 课型新授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

1.学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的函数图像,了解函数表达式、图像,表格之间的关

系.

2.通过实例总结函数三种表示方法。

3.了解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

能力目标

1.经历回顾思考,训练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2.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函数图像的画法,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函数图像的画法,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应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

学过程设计情

一、情境引入

问题仓库里现有1000t粮食,每天运进80t,x(天)后仓库

里一共有粮食y(t)

1、y与x之间的关系式?

2、说明y随x的变化情况吗?

3、还有什么方法可描述它们的变化情况呢?

4、怎样用描点法画出它的图象呢?

二、探究新知

1、怎样画出y=x +0.5的图象

问题:点(-2,-1.5)是否在函数图象上?

2、生独立完成画出)0

(

6

>

=x

x

y的图象的过程

教师出示问

题,学生思

考后用解析

式表达函数

关系,并描

述变化规律

学生简单

回顾所学

内容

教师引导

学生共同

教学过程设计探

问题:点(2,6)是否在函数图象上?

3、总结出画函数图像的步骤及其具体操作过程

第一步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函数值

第二步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

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

的各点。

第三步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出的各点

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4、观察 y=x +0.5与)0

(

6

>

=x

x

y的图象,两个函数图象由左到右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y是如何随 x的变化而变化

的?

5、归纳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1)、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是什么?

(2)、你认为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根据

自己的看法填表。

表示方法全面性准确性直观性形象性

列表法×√√×

解析式法√√××

图像法××√√

(3)、归纳从所填表中可清楚看到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

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呢?下面我们

通过实际问题来研究。

6、出示教材例4

一水库的水位在最近5小时内持续上涨,下表记录了这5

个小时的水位高度:

t / 时0 1 2 3 4 5

y/ 米10 10.05 10.10 10.15 10.20 10.25

(1)由记录表推出这5个小时中水位高度y(单位:米)随时

间t(单位:时)变化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2)据估计按这种上涨规律还会持续上涨2小时,预测再过

2小时水位高度可达到多少米.

分析:(1)由表中的数据可知,5小时前的水位高度为10米,

画图象但

应关注学

生:

1、引导学

生注意取

自变量的

值要合理。

2、要提示

学生根据

所描点的

发展趋势

边线(用平

滑曲线)

教师让学

生根据画

图的过程

讨论画图

的步骤。教

师并总结,

并解释平

滑的意义。

教师板书

步骤。

教师出示问

题,学生讨

论后板书。

1、列表法;

2、图像法;

3、解析式

法。

教师根据

问题设计

引导学生

找两变量

的关系。写

出函数解

析式。

教师画出

图像。

巩固与提高5小时内每小时上涨0.05米,由此推断,当时间为t时,

应上涨0.05t米,所以t时对应的水位高度y=10+0.05t。

因题中要求推出的是这5个小时中的函数关系,故应加上自

变量取值范围,所以函数解析式为y=10+0.05t

(0≤t≤5).

(画图象略)

(2)根据图象或表中数据规律都能估计出再过2小时的水位

高度为10.35米,但不如利用解析式更为简便、准确:把

t=7代入解析式,求得y=10.35米.

点拨:解决函数问题,应优先考虑求解析式,解析式确定后

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归纳:题目中只给出了列表法,我们通过分析求出解析式并

画出了图象,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函数的三种不同表示法可

以转化。

三、课堂训练

1、如图是古代计时器----“漏壶”的示意图在壶内盛一定

量的水,水从壶下的小孔漏出,壶壁内画出刻度,人们根据

壶中水面的位置计算时间。用x表示时间,y表示壶底到水

面的高度,下面的哪个图象适合表示一小段时间内y与x

的函数关系?

2、如图所示的曲线,哪个表示y是x的函数()

3、下表中的数据反映的函数解析式是___________.

学生思

考,分析。

2小时后

水位通过

解析式求

准确。通

过图像估

算直接方

便。为了

准确,通

过解析式

求出较

好。

y

x

y

x

y

x

y

x

B

A D

C

小结与作业

x -3 -2 -1 0 1 2 3 4

y 10 8 7 6 5 4 3

4、我国北方人的标准体重y(kg)与其身高x(cm)有函数关系

40

6.0-

=x

y,根据解析式,把函数关系用列表法表示出来.

四、小结归纳

1、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一般步骤有哪些?

2、你认为列表能表示函数吗?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是什么?

3、如何从图中了解函数的变化情况?

五、作业设计

教材82页习题19.1第5、6题.

板书设计 19.1.2函数的图象(1)

解析式

一、函数列表法列表

图像法描点

连线

二、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例:练习:

三、不同表示方法的优缺点

四、不同表示方法的具体选择

组长查阅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案全集(表格版 ,281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集 (表格版)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三角形的边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顶点、边、角,会数三角形的个数.(重点) 2.能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重点) 3.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点) 一、情境导入 出示金字塔、战机、大桥等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三角形,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 问: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三角形的概念 图中的锐角三角形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解析:(1)以A 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ABC 、△ADC 共2个;(2)以E 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EDC 共1个.所以图中锐角三角形的个数有2+1=3(个).故选B. 方法总结:数三角形的个数,可以按照数线段条数的方法,如果一条线段上有n 个点,那么就有 n (n -1) 2 条线段,也可以与线段外的一点组成 n (n -1) 2 个三角形. 探究点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类型一】 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2cm ,3cm ,5cm B .5cm ,6cm ,10cm C .1cm ,1cm ,3cm D .3cm ,4cm ,9cm 解析:选项A 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B 中5+6>10,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选项C 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D 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 方法总结: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判定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 【类型二】 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 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 ,那么x 的取值范围是( ) A .3<x <11 B .4<x <7 C .-3<x <11 D .x >3 解析:∵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 ,∴7-4<x <7+4,即3<x <11.故选A. 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要同时运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时还要结合不等式的知识进行解决. 【类型三】 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解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性质可得出第三边长的两种情况,再根据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从而求解. 解:根据题意可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可能是4,4,9或4,9,9,∵4+4<9,故4,4,9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4+9>9,故4,9,9能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4+9+9=22. 方法总结:在求三角形的边长时,要注意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所求出的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 【类型四】 三角形三边关系与绝对值的综合 若a ,b ,c 是△ABC 的三边长,化简|a -b -c |+|b -c -a |+|c +a -b |. 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即可. 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 -b -c <0,b -c -a <0,c +a -b >0.∴|a -b -c |+|b -c -a |+|c +a -b |=b +c -a +c +a -b +c +a -b =3c +a -b . 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5.3正方形公开课优质教案(2)

6.3正方形 【教学目标】 1、掌握正方形地概念 2、经历探索正方形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地过程,了解正方形与矩形、菱形地关系 3、掌握正方形地性质 4、掌握正方形地判定 5、进一步加深对特殊与一般地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方形地性质与判定. 难点:正方形与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地概念之间地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块方巾,它是什么几何图形?(正方形) 中国人对正方形有特殊地感情,如“坦荡方正”,“天圆地方”等词语,还有许多实物都是正方形地形状(教师可以多媒体演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正方形 板书课题:6.3正方形 二、探索新知 这块方巾是否也可以说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 与一般地平行四边形相比,它有何特殊性? 与一般地矩形相比,它有何特殊性? 与一般地菱形相比,它又有何特殊性? 根据以上知识,你能完成课本P145地图6-19吗?根据图6-19,你有何发现?

三、 梳理新知 结合学生地发现与图6-19,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几点: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地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既是特殊地矩形,又是特殊地菱形,故正方形具有矩形、菱形地性质 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 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判定:一组邻边相等地矩形是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地菱形是正方形 四、 巩固新知 课本做一做 五、 实践应用 (1)、给你一块矩形纸条,如何把它变成正方形纸条? (2)、完成课本节前图 (3)、请你用最快地速度画一个正方形,然后想一想,你所选择地画法是否经得起推敲?比一比,你周围地同学是否有比你更好地方法?教师等待学生互相交流后,请学生代表发言 六、 理论提升 例题: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ACB=900,CD 是∠ACB 地平分线,DE ⊥BC ,DF ⊥AC ,垂足分别是E 、F 求证:四边形CFDE 是正方形 证明:∵DE ⊥BC ,DF ⊥AC ∴∠DEC=∠DFC=900∵∠ACB=900 ∴四边形CFDE 是矩形(为什么?) ∵CD 是∠ACB 地平分线 ∴∠ACD=∠BCD C A D B F E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八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与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就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就是否能升学。我班优生稍少,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求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的学生思想单纯爱玩,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厌学无目标。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与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3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与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与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与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与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就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与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最优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就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出示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3.学会三角形的表示及根据“是否有边相等”对三角形进行的分类. 4.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预习导学】 自学指导:阅读教材P2—4,完成下列各题. 【自学反馈】 一、三角形 1.定义:由不在__同一条直线上__的三条线段首尾__顺次相接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有关概念 如图,线段AB ,BC ,CA 是三角形的__边__,点A ,B ,C 是三角形的__顶点__,∠A ,∠B ,∠C 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__内角__,简称三角形的角. 3.表示方法:顶点是A ,B ,C 的三角形,记作“__△ABC __”,读作“__三角形ABC __”. 二、三角形的分类 1.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相等__的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有两边__相等__的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__腰__,另一边叫做__底边__,两腰的夹角叫做__顶角__,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__底角__. 3.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不相等__的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 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合作探究】 活动1 自主学习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1)什么是三角形:

如图,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①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三条边. ②角: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③顶点: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三角形的表示: 如图,以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记作“△ABC ”,读作“三角形ABC ”. 【教师点拨】(1)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中“△”代表“三角形”,后边的字母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字母的顺序可以自由安排,即△ABC ,△ACB ,△BAC ,△BCA ,△CAB ,△CBA 为同一个三角形. (2)角的两边为射线,三角形的三条边为线段. (3)由于在三角形内一个角对着一条边,那么这条边就叫这个角的对边,同理,这个角也叫做这个边的对角.如图,∠A 的对边是BC (经常也用a 表示),∠B 的对边是AC (经常也用b 表示),∠C 的对边为AB (经常也用c 表示);AB 的对角为∠C ,AC 的对角为∠B ,BC 的对角为∠A . 活动2 跟踪训练 1.小强用三根木棒组成下列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是( C ) 2.找一找,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并把它们写下来. 解:图中有5个三角形.分别是:△ABE 、△DEC 、△BEC 、△ABC 、△DBC . 活动3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纯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公开课--

公开课-- 八年级数学教案 &t;&It;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西师版第十册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成功的体验。 2& #57360;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 #57360;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57360;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具学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表 面积? 出示一个长方体,指名摸它的表面。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也会计算每个面的面积, 今天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二、探究学习 1& #57360;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1:制作下面这样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师:请大家想一想,这道题实际上是求什么呢?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4人小组合作完成这个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汇报交流计算情况,教师总结学生的不同算法,点拨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生1 我们组是这样算的:8×4×2 +4×5×2 + 8×5×2 = 184cm2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2 +长×高×2 + 宽×高×2。 生2:我们组是把6个面的面积分别算出来后再相加。 生3:我们组是先算前面+左面+上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即: (8×4 + 4×5 + 8×5)×2 = 184cm2。 师:为什么求出这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就可以了? 生:长方体6个面可以分为3组,相对的面相等,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一半,再乘2就可以了。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 + 长×高 + 宽×高)×2。(师板书) 师:观察真仔细,归纳能力真强。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交流交流 2& #57360;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17章 分式 §17、1、1 分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认识分式,并能概括分式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代数式就是否就是分式 3、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类比地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如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 渗透数学中的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为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 (2)面积为S 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 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 (3)一箱苹果售价p 元,总重m 千克,箱重n 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就是___元; 二、概括: 形如B A (A 、 B 就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 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 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 即有理式 整式,分式、 三、例题: 例1 下列各有理式中,哪些就是整式?哪些就是分式? (1)x 1; (2)2 x ; (3)y x xy +2; (4)33y x -、 解:属于整式的有:(2)、(4);属于分式的有:(1)、(3)、 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就是零、如果分母的值就是零,则分式没有意义、例如,在分式a S 中,a ≠0;在分式n m -9中,m ≠n 、 例2 当x 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11-x ; (2)3 22+-x x 、 分析 要使分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分母不等于零、 解 (1)分母1-x ≠0,即x ≠1、 所以,当x ≠1时,分式1 1-x 有意义、 (2)分母23+x ≠0,即x ≠-2 3、 所以,当x ≠-23时,分式3 22+-x x 有意义、 四、练习: P5习题17、1第3题(1)(3)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就是整式,哪些就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38y y -,9 1-x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平面内点的坐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抽象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使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原点、横轴和纵轴等,会由坐标描点,由点写出坐标;让学生体会到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 2.经历画平面直角坐标系,由点写出坐标和由坐标描点的过程,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准确地由点写出坐标,由坐标描点。 【教学难点】 各象限内坐标的符号及各坐标轴上点坐标的特点,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 (一)回顾一下数轴的概念,及实数与数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二)情境:(多媒体显示) 如图所示请指出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直线表示一条笔直公路,向东为正方向,原点为学校位置,A、B是位于公路旁两学生家的位置,你能说出它们的位置吗?这说明了什么?

引申:确定一个点在直线上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据,这个实数可称为点在数轴上的坐标。怎样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呢? 二、观察交流,构建新知。 观察、交流、思考: (1)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什么条件? (2)既然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数,那么能否用两条数轴建立模型来表示平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边操作边讲出:为了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我们先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x 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垂直的数轴叫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O为原点,这样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有了坐标平面,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引导观察:如图中点P可以这样表示:由P向x轴作垂线,垂足M在x 轴上的坐标是-2,点P向y轴作垂线,垂足N在y轴的坐标是3,于是就说点P的横坐标是-2,纵坐标3,把横坐标写在纵坐标前面记作(-2,3),即P点坐标(-2,3)。 引导练习:写出点A、B、C的坐标。 学生相互交流,得出正确答案。 (强调点的坐标的有序性和正确规范书写) 教师提问:已知平面内任意一点,可以写出它的坐标;反之,给出一点的坐标,你能在上图中描出吗? 试一试:D(1,3)E(-3,2)F(-4,-1)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数学八年级下册《 公式法》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完全平方公式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学生在通过已有知识情况下计算、观察、分析、归纳得出完全平方公式,整个过程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 二、教材分析 在本章教学中,注意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因为本章的基础知识在继续学习、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应用,所以要打好基础。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两数和(差)的完全平方公式、公式的几何背景、简单的计算。两数和(差)的完全平方公式是运用一般多项式的相乘法则,对特殊的多项式推导出来的。从多项式乘法到乘法公式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对它的研究和学习,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 三、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多项式乘法法则并且理解幂的意义,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其知识点通过学生计算、观察、分析、归纳得出,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相信他们能很好完成本节课内容。 2、教学方法: (1)“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特点——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初步掌握探究的学习方法。 (2)在学生的主体参与互动中,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结合公式结构特点,分析式子结构,运用转化思想加以解决。 3、技术手段: 利用ppt课件及实物投影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正确叙述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它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公式的形成过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论证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体现和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完全平方公式的熟记和运用 难点:对公式特征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初二(7)班和初二(18)班两班比较,初二(7)班学生单纯,优生稍多一些,后进面较小,只有少数学生不思上进,但初二(7)学生思维虽然非常活跃,但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大多数学生不求进步只图贪玩,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概念。 第十三章:《实数》通过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开方,进而学习一种新数——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把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大

到实数。在开方里面,重点是开平方和开立方,出现的无理数都是带根号的数,只要求会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而不要求进行有关无理数的运算和化简。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五章: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四、教学措施: 1、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教学安排:(见下页教学进度登记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com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六、课堂小结 1、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和画法。 2、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及交点的位置规律。作业: 课本69面3、4;70面8、9题。 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三角形稳定性及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https://www.360docs.net/doc/582919160.html, 〔实验〕1、把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不会改变。 2 、把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会改变。 3、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扭动它, 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不会改变。 从上面的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三、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的应用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固然好,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也未必不好,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 (2)

钢架桥、屋顶钢架和起重机都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活动挂架则是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四、课堂练习3、课本68面练习。作业:69面5;70面10题。 11.2.1三角形的内角 [教学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重点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是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小学就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这个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这个命题是不是真命题还需要证明,怎样证明呢? 二、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 回顾我们小学做过的实验,你是怎样操作的? 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BCD 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0。[投影1] 图1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拼? ①剪下∠A ,按图(2)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图2 ②把和剪下按图(3)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B ∠ C ∠

初中数学八年级《轴对称》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13.1 轴对称 学习目标:1、根据实例认识轴对称,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 2、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对应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归纳能力; 学习重点: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习难点:会找特殊图形的对称轴. 学习方法:操作、归纳、练习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58---P59,你认为本节课我们要掌握哪些知识? 1、 2、 3、 4、 二、探究交流: 探究一:轴对称图形 1、思考:仔细观察下列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折叠,两旁的部分能够,这图形 就叫做;这条就是它的。 练习: 1、辨析PPT上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2、画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

探究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3、思考:仔细观察下面的每对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4、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折叠,如果它能够与,那么就说这图形,这条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叫做; 练习: 1、想一想:一辆汽车的车牌在水中的倒影如图所示,你能确定该车车牌的号码吗? 2、玩一玩推理游戏,你敢挑战一下自己吗?

探究三: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反馈: 1、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填序号) ①三角形 ②线段 ③角 ④等腰三角形 ⑤平行四边形 ⑥正方形 ⑦圆 ⑧梯 形 ⑨等腰梯形 ⑩扇形 2、如下图所示,下列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1)(2)(3)(6) B.(1)(3)(5)(6) C.(1)(3)(6) D.(1)(3)(4)(6) 4、关于对称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圆的直径是对称轴; B 、角的平分线是对称轴; C 、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D 、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 5、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有( )。 A 、1条 B 、2条 C 、3条 D 、至少1条 6、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 A 、圆 B 、正方形 C 、长方形 D 、线段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新教材】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

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湘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 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整式的乘法,相交线与平行线以及统计的一些简单知识,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至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但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最新人教版本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设计

16.1.1 二次根式 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 a ≥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 1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a ≥0)”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课本P2的三个思考题: 二、探索新知: ,都是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像这样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式子,我们就把它称二 a ≥0)? (学生活动)议一议: 1.-1有算术平方根吗? 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3.当a<0 老师点评:(略) 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 1 x x>0)、、1x y +、 x ≥0,y?≥0). 分析0. x>0、x ≥0,y ≥01x 、1 x y +. 例2.当x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 解:由3x-1≥0,得:x ≥13 当x ≥ 1 3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三、巩固练习 教材P5练习1、2、3. 四、应用拓展: 例3.当x +1 1 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11x +0和11 x +中的x+1≠0. 解:依题意,得230 10 x x +≥??+≠? 由①得:x ≥- 32 由②得:x ≠-1 当x ≥- 32 且x ≠-11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例4(1)已知,求 x y 的值.(答案:2) (2)=0,求a 2004+b 2004的值.(答案: 25 ) 五、归纳小结(学生活动,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a ≥0 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5 1,2,3,4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 A . B C D .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八年级(上)数学科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任教八年级数学,共有学生67人。2010年上期学生总体来看,成绩较差。学生到八年级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现为:基础好的同学学习兴趣大,进取心强,学习自觉主动;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学习兴趣不浓,上课爱走神,参与意识弱,不愿动脑筋,对自己缺乏信心;处于中等成绩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需要不时鞭策、激励。八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叛逆心理,自尊心强,初步展露自己个性的时期。 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有理数,这学期将学习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通称实数;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学期将学习用字母表示变量,学习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一些量之间确定性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着重学习描述均匀变化现象的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了平移和轴反射,这学期将学习旋转,并且运用平移、轴

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整理版)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 。三角形ABC 的顶点C 所对的边AB 可用c 表示,顶点B 所对的边AC 可用b 表示,顶点A 所对的边BC 可用a 表示. 三、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探究:[投影7]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为什么? 有两条路线:(1)从B→C ,(2)从B→A→C ;不一样, AB+A C >BC ①;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同样地有 AC+BC >AB ② AB+BC >AC ③ 由式子①②③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三角形的分类 我们知道,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我们把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统称为斜三角形。 a b c (1) C B A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0). (3(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a≥0)a≥0)是一个非负数;2=a(a≥0) (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a≥0)2=a(a≥0(a≥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