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繁体文

伤寒论繁体文
伤寒论繁体文

辨太陽病脈証并治上

(一)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悪寒。

(二)太陽病,發熱,汗出,悪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三)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悪寒,体痛,嘔逆,脈陰陽倶緊者,名為傷寒。(四)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静者,為不伝。頗欲吐,若躁煩,脈数急者,為伝也。(五)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証不見者,為不伝也。

(六)太陽病,發熱而渇,不悪寒者,為温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温。風温為病,脈陰陽倶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黄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薫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七)病有發熱悪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悪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数七、陰数六故也。

(八)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経尽故也。若欲作再経者,針足陽明,使経不伝則愈。

(九)太陽病,欲解時,従巳至未上。

(一〇)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一一)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髄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髄也。

(一二)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悪寒,淅淅悪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一三)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悪風,桂枝湯主之。

(一四)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悪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一五)太陽病,下之後,其気上衝者,可与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与之。(一六)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温針,仍不解者,此為壊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観其脈証,知犯何逆,随証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一七)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一八)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一九)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二〇)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悪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二一)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満者,桂枝去芍薬湯主之。

(二二)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薬加附子湯主之。

(二三)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状,發熱悪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悪寒者,此陰陽倶虚,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黄各半湯。(二四)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却与桂枝湯則愈。

(二五)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与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湯。

(二六)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渇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湯主之。

(二七)太陽病,發熱悪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二八)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満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二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煩,微悪寒,脚攣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

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姜湯与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薬甘草湯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気不和,譫語者,少与調胃承気湯。若重發汗,復加焼針者,四逆湯主之。

(三〇)問曰:証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増劇,厥逆,咽中乾,両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両脚当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虚,風則生微熱,虚則両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間,増桂令汗出,附子温経,亡陽故也。厥逆,咽中乾,煩躁,陽陰内結,譫語,煩乱,更飲甘草乾姜湯,夜半陽気還,両足当熱,脛尚微拘急,重与芍薬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気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辨太陽病脈証并治中

(三一)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悪風,葛根湯主之。

(三二)太陽与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三三)太陽与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三四)太陽病,桂枝証,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連湯主之。

(三五)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悪風,無汗而喘者,麻黄湯主之。(三六)太陽与陽明合病,喘而胸満者,不可下,宜麻黄湯。

(三七)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満脅痛者,与小柴胡湯;脈但浮者,与麻黄湯。

(三八)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悪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竜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悪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三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軽時,無少陰証者,大青竜湯發之。

(四〇)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気,乾嘔,發熱而咳,或渇,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満,或喘者,小青竜湯主之。

(四一)傷寒,心下有水気,咳而微喘,發熱不渇;服湯已,渇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竜湯主之。

(四二)太陽病,外証未解,脈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湯。

(四三)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四四)太陽病,外証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四五)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当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四六)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証仍在,此当發其汗。服薬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気重故也。麻黄湯主之。(四七)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四八)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転属陽明,続自微汗出,不悪寒。若太陽病証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縁縁正赤者,陽気怫鬱在表,当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気怫鬱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処,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気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渋故知也。

(四九)脈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虚。須表裏実,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五〇)脈浮緊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仮令尺中遅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栄気不足,血少故也。

(五一)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黄湯。

(五二)脈浮而数者,可發汗,宜麻黄湯。

(五三)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栄気和,栄気和者,外不諧,以衛気不共栄気諧和故爾。以栄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栄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五四)病人蔵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気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五五)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黄湯主之。

(五六)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与承気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当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五七)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数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五八)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五九)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少便利,必自愈。(六〇)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内外倶虚故也。

(六一)下之後,復發汗,昼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嘔、不渇、無表証,脈沈微,身無大熱者,乾姜附子湯主之。

(六二)發汗後,身疼痛,脈沈遅者,桂枝加芍薬生姜各一両,人参三両新加湯主之。(六三)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六四)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六五)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六六)發汗後,腹脹満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湯主之。

(六七)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満,気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沈緊,發汗則動経,身為振振揺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六八)發汗,病不解,反悪寒者,虚故也。芍薬甘草附子湯主之。

(六九)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七〇)發汗後,悪寒者,虚故也。不悪寒,但熱者,実也。当和胃気,与調胃承気湯。(七一)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与飲之,令胃気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渇者,五苓散主之。

(七二)發汗已,脈浮数,煩渇者,五苓散主之。

(七三)傷寒,汗出而渇者,五苓散主之;不渇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七四)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証,渇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七五)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両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虚故如此。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七六)發汗後,水薬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虚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気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七七)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七八)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七九)傷寒下後,心煩,腹満,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八〇)傷寒,医以丸薬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姜湯主之。

(八一)凡用梔子湯,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八二)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八三)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八四)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八五)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八六)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陥,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八七)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八八)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陰疼,与禹余糧丸。

(八九)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蛕。

(九〇)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九一)傷寒,医下之,続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当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九二)病發熱,頭痛,脈反沈,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裏,宜四逆湯。

(九三)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倶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裏未和,然後復下之。

(九四)太陽病未解,脈陰陽倶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気湯。

(九五)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栄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九六)傷寒五六日,中風,往来寒熱,胸脇苦満,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渇,或腹中痛,或脇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渇、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九七)血弱気尽,腠理開,邪気因入,与正気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蔵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渇者属陽明,以法治之。

(九八)得病六七日,脈遅浮弱,悪風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満痛,面目及身黄,頚項強,小便難者,与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渇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与也,食穀者噦。

(九九)傷寒四五日,身熱,悪風,頚項強,脅下満,手足温而渇者,小柴胡湯主之。(一〇〇)傷寒,陽脈渋,陰脈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一〇一)傷寒中風,有柴胡証,但見一証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証而下之,若柴胡証不罷者,復与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却復發熱汗出而解。

(一〇二)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一〇三)太陽病,過経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証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与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一〇四)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満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証,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薬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実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一〇五)傷寒十三日,過経,譫語者,以有熱也,当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医以丸薬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当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内実也,調胃承気湯主之。

(一〇六)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気湯。

(一〇七)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満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尽重,不可転側者,柴胡加竜骨牡蛎湯主之。

(一〇八)傷寒,腹満,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乗脾也,名曰縦。刺期門。

(一〇九)傷寒發熱,濇濇悪寒,大渇欲飲水,其腹必満,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

此肝乗肺也,名曰横。刺期門。

(一一〇)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余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従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悪風,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気下流故也。

(一一一)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気流溢,失其常度。両陽相熏灼,其身發黄。陽盛則欲衄,陰虚小便難。陰陽倶虚竭,身体則枯燥,但頭汗出,剤頚而還,腹満,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一一二)傷寒,脈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薬加蜀漆牡蛎竜骨救逆湯主之。

(一一三)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渇,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当汗出愈。

(一一四)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経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一一五)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実。実以虚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一一六)微数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虚逐実,血散脈中,火気雖微,内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従出,因火而盛,病従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一一七)焼針令其汗,針処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気従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湯,更加桂枝二両也。

(一一八)火逆下之,因焼針,煩躁者,桂枝甘草竜骨牡蛎湯主之。

(一一九)太陽傷寒者,加温針必驚也。

(一二〇)太陽病,当悪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悪寒、發熱,関上脈細数者,以医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一二一)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当悪寒,今反不悪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内煩也。(一二二)病人脈数,数為熱,当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気微,膈気虚,脈乃数也。数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一二三)太陽病,過経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満,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与調胃承気湯。若不爾者,不可与。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証,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一二四)太陽病,六七日表証仍在,脈微而沈,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当鞕満,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随経,瘀熱在裏故也。抵当湯主之。(一二五)太陽病身黄,脈沈結,少腹鞕,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証諦也。抵当湯主之。

(一二六)傷寒有熱,少腹満,応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薬,宜抵当丸。

(一二七)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辨太陽病脈証并治下

(一二八)問曰:病有結胸,有蔵結,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関脈沈,名曰結胸也。

(一二九)何謂蔵結?答曰:如結胸状,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関脈小細沈緊,名曰蔵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一三〇)蔵結無陽証,不往来寒熱,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一三一)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状,下之則和,宜大陥胸丸。

(一三二)結胸証,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一三三)結胸証悉具,煩躁者亦死。

(一三四)太陽病,脈浮而動数,浮則為風,数則為熱,動則為痛,数則為虚。頭痛,發熱,微盗汗出,而反悪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動数変遅,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気動膈,短気躁煩,心中懊憹,陽気内陥,心下因鞕,則為結胸。大陥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処無汗,剤頚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黄。

(一三五)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実,脈沈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陥胸湯主之。(一三六)傷寒十余日,熱結在裏,復往来寒熱者,与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陥胸湯主之。

(一三七)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渇,日晡所小有潮熱,従心下至少腹鞕満而痛不可近者,大陥胸湯主之。

(一三八)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陥胸湯主之。

(一三九)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一四〇)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両脇拘急;脈細数者,頭痛未止;脈沈緊者,必欲嘔;脈沈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一四一)病在陽,応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渇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実結胸,無熱証者,与三物小陥胸湯,白散亦可服。

(一四二)太陽与少陽併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間、肺兪、肝兪,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当刺期門。

(一四三)婦人中風,發熱悪寒,経水適来,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遅,身涼,胸脇下満,如結胸状,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当刺期門,随其実而取之。

(一四四)婦人中風,七八日続得寒熱,發作有時,経水適断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状,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一四五)婦人傷寒,發熱,経水適来,昼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状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気及上二焦,必自愈。

(一四六)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悪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証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一四七)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満微結,小便不利,渇而不嘔,但頭汗出,往来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姜湯主之。

(一四八)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悪寒,手足冷,心下満,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脈沈,亦在裏也。汗出,為陽微。仮令純陰結,不得復有

外証,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脈雖沈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与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一四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証具,而以他薬下之,柴胡証仍在者,復与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満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陥胸湯主之。但満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瀉心湯。

(一五〇)太陽、少陽併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一五一)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気痞耳。

(一五二)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満,引脇下痛,乾嘔,短気,汗出不悪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一五三)太陽病,医發汗,遂發熱,悪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倶虚,陰陽気併竭,無陽則陰独,復加焼針,因胸煩,面色青黄,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一五四)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関上浮者,大黄黄連瀉心湯主之。

(一五五)心下痞,而復悪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一五六)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渇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一五七)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脇下有水気,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一五八)傷寒中風,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満,乾嘔,心煩不得安。医見心下痞,謂病不尽,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虚,客気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一五九)傷寒,服湯薬,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薬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一六〇)傷寒吐下後,發汗,虚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脇下痛,気上衝咽喉,眩冒,経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一六一)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気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一六二)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一六三)太陽病,外証未除,而数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参湯主之。

(一六四)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悪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黄黄連瀉心湯。

(一六五)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一六六)病如桂枝証,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鞕,気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一六七)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蔵結,死。

(一六八)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倶熱,時時悪風,大渇,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湯主之。

(一六九)傷寒無大熱,口燥渇,心煩,背微悪寒者,白虎加人参湯主之。

(一七〇)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湯。渇欲飲水,無表証者,白虎加人参湯主之。

(一七一)太陽、少陽併病,心下鞕,頚項強而眩者,当刺大椎、肺兪、肝兪,慎勿下之。(一七二)太陽与少陽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湯。若嘔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一七三)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気,腹中痛,欲嘔吐者,黄連湯主之。

(一七四)傷寒八九日,風湿相搏,身体疼煩,不能自転側,不嘔,不渇,脈浮虚而渋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一七五)風湿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気,小便不利,悪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一七六)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裏有寒,白虎湯主之。

(一七七)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一七八)脈按之来緩,時一止復来者,名曰結。又脈来動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来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辨陽明病脈証并治

(一七九)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実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実,大便難是也。

(一八〇)陽明之為病,胃家実是也。

(一八一)問曰:何縁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転属陽明。不更衣,内実,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一八二)問曰:陽明病外証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悪寒,反悪熱也。

(一八三)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悪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悪寒将自罷,即自汗出而悪熱也。

(一八四)問曰:悪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帰,無所復伝。始雖悪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一八五)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転属陽明也。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此転属陽明也。

(一八六)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一八七)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温者,是為繋在太陰。太陰者,身当發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為陽明病也。

(一八八)傷寒転繋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一八九)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満微喘,發熱悪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満、小便難也。

(一九〇)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一九一)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一九二)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状,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気,与汗共併,脈緊則愈。

(一九三)陽明病,欲解時,従申至戌上。

(一九四)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熱必噦。

(一九五)陽明病,脈遅,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癉。雖下之,腹満如故。所以然者,脈遅故也。

(一九六)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一九七)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欬,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欬、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一九八)陽明病,但頭眩,不悪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一九九)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黄。

(二〇〇)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黄。

(二〇一)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盗汗出。

(二〇二)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此必衄。

(二〇三)陽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鞕,当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二〇四)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証,不可攻之。

(二〇五)陽明病,心下鞕満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二〇六)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二〇七)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与調胃承気湯。

(二〇八)陽明病,脈遅,雖汗出不悪寒者,其身必重,短気,腹満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気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悪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与承気湯。若腹大満不通者,可与小承気湯,微和胃気,勿令致大泄下。

(二〇九)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気湯,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気湯,湯入腹中,転矢気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転矢気者,此但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満不能食也。欲飲水者,与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気湯和之。不転矢気者,慎不可攻也。

(二一〇)夫実則譫語,虚則鄭声。鄭声者,重語也。直視,譫語,喘満者死、下利者亦死。

(二一一)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二一二)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悪寒,独語如見鬼状。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渋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気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二一三)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譫語,小承気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二一四)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気湯主之。因与承気湯一升,腹中転気者,更服一升;若不転気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渋者,裏虚也,為難治,不可更与承気湯也。

(二一五)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気湯下之。

(二一六)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随其実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二一七)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経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乱,以表虚裏実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気湯。

(二一八)傷寒四五日,脈沈而喘満,沈為在裏,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虚裏実,久則譫語。

(二一九)三陽合病,腹満,身重,難以転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二二〇)二陽併病,太陽証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気湯。

(二二一)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満而喘,發熱汗出,不悪寒,反悪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温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虚,

客気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

(二二二)若渇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湯主之。

(二二三)若脈浮,發熱,渇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二二四)陽明病,汗出多而渇者,不可与猪苓湯,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二二五)脈浮而遅,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二二六)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二二七)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二二八)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温,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二二九)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満不去者,与小柴胡湯。

(二三〇)陽明病,脅下鞕満,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気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二三一)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気,腹都満,脇下及心痛,久按之気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続浮者,与小柴胡湯。

(二三二)脈但浮,無余証者,与麻黄湯。若不尿,腹満加噦者,不治。

(二三三)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内竭,雖鞕不可攻之,当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為導。

(二三四)陽明病,脈遅,汗出多,微悪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二三五)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黄湯。

(二三六)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黄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剤頚而還,小便不利,渇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黄,茵蔯蒿湯主之。

(二三七)陽明証,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黒者,宜抵当湯下之。

(二三八)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満,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気湯。

(二三九)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二四〇)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状。日晡所發熱者,属陽明也。脈実者,宜下之;脈浮虚者,宜發汗。下之,与大承気湯;發汗,宜桂枝湯。

(二四一)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満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気湯。

(二四二)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気湯。

(二四三)食穀欲嘔,属陽明也。呉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属上焦也。

(二四四)太陽病,寸緩,関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悪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悪寒而渇者,此転属陽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渇欲飲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渇者,宜五苓散。

(二四五)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実,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絶於裏,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二四六)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気生熱,其陽則絶。

(二四七)趺陽脈浮而渋,浮則胃気強,渋則小便数,浮渋相搏,大便則鞕,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二四八)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属胃也,調胃承気湯主之。

(二四九)傷寒吐後,腹脹満者,与調胃承気湯。

(二五〇)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気湯,和之愈。

(二五一)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証,煩躁,心下鞕,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気湯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気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気湯。

(二五二)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証,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実也。急下之,宜大承気湯。

(二五三)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気湯。

(二五四)發汗不解,腹満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気湯。

(二五五)腹満不減,減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気湯。

(二五六)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気湯。

(二五七)病人無表裏証,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数者,可下之。仮令已下,脈数不解,合熱則消穀喜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湯。

(二五八)若脈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便膿血也。

(二五九)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裏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湿中求之。

(二六〇)傷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満者,茵蔯蒿湯主之。

(二六一)傷寒,身黄,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二六二)傷寒,瘀熱在裏,身必黄,麻黄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辨少陽病脈証并治

(二六三)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二六四)少陽中風,両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満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二六五)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属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属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

(二六六)本太陽病不解,転入少陽者,脅下鞕満,乾嘔不能食,往来寒熱,尚未吐下,脈沈緊者,与小柴胡湯。

(二六七)若已吐下發汗温針,譫語,柴胡湯証罷,此為壊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二六八)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関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二六九)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二七〇)傷寒三日,三陽為尽,三陰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二七一)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二七二)少陽病欲解時,従寅至辰上。

辨太陰病脈証并治

(二七三)太陰之為病,腹満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二七四)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脈陽微陰渋而長者,為欲愈。

(二七五)太陰病,欲解時,従亥至丑上。

(二七六)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二七七)自利不渇者,属太陰,以其蔵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輩。

(二七八)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温者,繋在太陰。太陰当發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

能發黄,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実,腐穢当去故也。

(二七九)本太陽病,医反下之,因爾腹満時痛者,属太陰也,桂枝加芍薬湯主之。大実痛者,桂枝加大黄湯主之。

(二八〇)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続自便利,設当行大黄、芍薬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気弱,易動故也。

辨少陰病脈証并治

(二八一)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二八二)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渇者,属少陰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二八三)病人脈陰陽倶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属少陰,法当咽痛而復吐利。

(二八四)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気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二八五)少陰病,脈細沈数,病為在裏,不可發汗。

(二八六)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虚,尺脈弱渋者,復不可下之。(二八七)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温,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二八八)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悪寒而踡臥,手足温者,可治。

(二八九)少陰病,悪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二九〇)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二九一)少陰病欲解時,従子至寅上。

(二九二)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壮。(二九三)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二九四)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従何道出,或従口鼻,或従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二九五)少陰病,悪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二九六)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二九七)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二九八)少陰病,四逆,悪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二九九)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三〇〇)少陰病,脈微細沈,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三〇一)少陰病,初得之,反發熱,脈沈者,麻黄細辛附子湯主之。

(三〇二)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証,故微發汗也。(三〇三)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黄連阿膠湯主之。

(三〇四)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悪寒者,当灸之,附子湯主之。

(三〇五)少陰病,身体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沈者,附子湯主之。

(三〇六)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三〇七)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三〇八)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三〇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呉茱萸湯主之。

(三一〇)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満,心煩,猪膚湯主之。

(三一一)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湯。不差者,与桔梗湯。

(三一二)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声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三一三)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三一四)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三一五)少陰病,下利,脈微者,与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猪胆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続者生。

(三一六)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沈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気。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三一七)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絶,身反不悪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三一八)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三一九)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渇,心煩不得眠者,猪苓湯主之。

(三二〇)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気湯。

(三二一)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気湯。(三二二)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気湯。

(三二三)少陰病,脈沈者,急温之,宜四逆湯。

(三二四)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温温欲吐,復不能吐,初得之,手足寒,脈弦遅者,此胸中実,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湯。(三二五)少陰病,下利,脈微渋,嘔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辨厥陰病脈証并治

(三二六)厥陰之為病,消渇,気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蛕。下之利不止。

(三二七)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三二八)厥陰病,欲解時,従丑至卯上。

(三二九)厥陰病,渇欲飲水者,少少与之愈。

(三三〇)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三三一)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三三二)傷寒,初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気尚在,必愈。恐暴熱来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続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与厥相応,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数,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気有余,必發癰膿也。

(三三三)傷寒脈遅,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湯徹其熱,脈遅為寒,今与黄芩湯復除其熱,腹中応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三三四)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三三五)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応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三三六)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当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三三七)凡厥者,陰陽気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三三八)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蔵厥,非蛕厥也。蛕厥者,其人当吐蛕,今病者静而復時煩者,此為蔵寒,蛕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蛕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蛕。蛕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三三九)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満者,其後必便血。

(三四〇)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満,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関元也。

(三四一)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三四二)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気退,故為進也。(三四三)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三四四)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三四五)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三四六)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三四七)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虚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三四八)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三四九)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三五〇)傷寒脈滑而厥者,裏有熱,白虎湯主之。

(三五一)手足厥寒,脈細欲絶者,当帰四逆湯主之。

(三五二)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帰四逆加呉茱萸生姜湯。

(三五三)大汗出,熱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悪寒者,四逆湯主之。

(三五四)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三五五)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満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須吐之,宜瓜蒂散。

(三五六)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湯,却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三五七)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沈而遅,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黄升麻湯主之。

(三五八)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転気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三五九)傷寒本自寒下,医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姜黄芩黄連人参湯主之。

(三六〇)下利,有微熱而渇,脈弱者,今自愈。

(三六一)下利脈数,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三六二)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温,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三六三)下利,寸脈反浮数,尺中自渋者,必清膿血。

(三六四)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満。

(三六五)下利,脈沈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数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三六六)下利,脈沈而遅,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虚故也。

(三六七)下利,脈数而渇者,今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三六八)下利後脈絶,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温者生,脈不還者死。

(三六九)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実者,死。

(三七〇)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三七一)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三七二)下利腹脹満,身体疼痛者,先温其裏,乃攻其表。温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三七三)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三七四)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気湯。

(三七五)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虚煩也,宜梔子豉湯。

(三七六)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尽自愈。

(三七七)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三七八)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呉茱萸湯主之。

(三七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三八〇)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虚,復極汗者,其人外気怫鬱,復与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三八一)傷寒,噦而腹満,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辨霍乱病脈証并治

(三八二)問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乱。

(三八三)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悪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三八四)傷寒,其脈微渋者,本是霍乱,今是傷寒,却四五日,至陰経上,転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気,仍不利者,此属陽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経尽故也。下利後,当便鞕,鞕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経中,頗能食,復過一経能食,過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陽明也。

(三八五)悪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湯主之。

(三八六)霍乱,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三八七)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三八八)吐利,汗出,發熱,悪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三八九)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内寒外熱,脈微欲絶者,四逆湯主之。

(三九〇)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絶者,通脈四逆加猪胆汁湯主之。(三九一)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虚不勝穀気故也。

辨陰陽易差後労復病脈証并治

(三九二)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体重,少気,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挙,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焼褌散主之。

(三九三)大病差後,労復者,枳実梔子豉湯主之。

(三九四)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沈実者,以下解之。

(三九五)大病差後,従腰以下有水気者,牡蛎沢瀉散主之。

(三九六)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薬温之,宜理中丸。

(三九七)傷寒解後,虚羸少気,気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三九八)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与穀,脾胃気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总论 1、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作者:张机,字仲景 共有:十卷,二十二篇,一百一十二方 2、首次整理;魏晋王叔和 首次校正:宋朝林亿 首次注解:宋金成无己 通行本:宋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 3、“伤寒”的涵义: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 发的疾病。 4、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发病于三阴。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并病:若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之分者,称为“并病”。 两感:有表里关系的阴阳两经同时受邪发病。如太阳少阴两感。 太阳病篇 病邪:寒邪 八纲:表、实、寒——阳证 病位:在表 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受邪 【纲要】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 1、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一种变证。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不同。 直视:双目前视,眼球转动不灵。 再经:第二经。 【中风表虚证】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2、桂枝汤煎服法: ①微火煮;②啜热稀粥;③温覆;④发汗适度;⑤根据病情用药;⑥禁忌。 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凤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针药并用)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灵活运用) 4、桂枝汤类方 方证名主症药物组成桂枝汤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桂枝加葛根汤+项背强几几+葛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下之微喘+厚朴、杏仁 桂枝加附子汤遂漏不止+附子 桂枝去芍药汤脉促胸满-芍药

千字文繁体版

千字文 天地玄黃孙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製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帄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蓋此身發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女慕貞潔男效才良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複器欲難量墨悲絲染詩贊羔羊景行維賢

克念作聖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臨深履薄夙興溫凊似蘭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淵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辭孜定篤初誠美慎終宜令榮業所基籍甚無竟學優登仕攝職從政存以甘棠去而益詠樂殊貴賤禮別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婦隨外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猶子比兒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仁慈隱惻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顛沛匪虧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孚真誌滿逐物意移堅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華夏東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據涇宮殿盤鬱樓觀飛驚

圖寫禽獸畫彩仙靈丙舍傍啟甲帳對楹肆筵設席鼓瑟吹笙升階納陛弁轉疑星右通廣內左達承明既集墳典亦聚群英杜稿鐘隸漆書壁經府羅將相路俠槐卿戶封八縣家給千兵高冠陪輦驅轂振纓世祿侈富車駕肥輕策功茂實勒碑刻銘磻溪伊尹佐時阿衡奄孛曲阜微旦孰營桓公匡合濟弱扶傾綺回漢惠說感武丁俊逸密勿多士寔寧晉楚更霸趙魏困橫假途滅虢踐土會盟何遵約法韓弊煩刑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九州禹跡百郡秦並岳宗泰岱禪主雲亭雁門紫圔雞田赤城昆池碣石巨野洞庭曠遠綿邈岩岫杳冥治本於農務資稼穡俶載南畝

我藝黍稷稅熟貢新勸賞黜陟孟軻敦素史魚秉直庹幾中庸勞謙謹敕聆音察理鑒貌辨色貽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譏誡寵增抗極殆辱近恥林皋幸即兩疏見機解組誰逼索居閒處沉默寂寥求古尋論散慮逍遙欣奏累遣戚謝歡招渠荷的歷園莽抽條枇杷晚翠梧桐蚤凋陳根委翳落葉飄搖游 獨運凌摩絳霄耽讀玩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屬耳垣牆具膳餐飯適口充腸飽飫烹宰饑厭糟糠親戚故舊老少異糧妾御績紡侍巾帷房紈扇圓絜銀燭煒煌晝眠夕寐藍筍象床弦歌酒宴接杯舉觴矯手頓足悅豫且康嫡後嗣續祭祀烝嘗稽顙再拜悚懼恐惶箋牒簡要顧答審詳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 伤寒杂病论序(桂林左德序) 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余聆训之下,始亦疑之,及读至伤寒例一卷,见其于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法,尽载其中,于六经已具之条为并不重引,法律谨严,始知坊间所刻之辨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以及发汗吐下后各卷,盖后人以读书之法,错杂其间,而未计及编书之法固不如是也,不然孔氏之徒,问仁者众,问政者繁,何不各类其类,而惮烦若此耶!吾师讳学正,自言为仲氏四十六世孙,自晋以后迁徙不一,其高祖复初公,自岭南复迁原籍,寄居光州,遂聚族焉。吾师虽承家学,不以医名,亦不轻出此书以三示人,余得之受业者,殆有天焉。余宿好方术,得针灸之学于永川邓师宪章公,后随侍先严游宦岭南,与吾师同寅,朝夕相过从,见余手执宋本伤寒论,笑问曰:“亦嗜此乎?”时余年仅弱冠,答曰:“非敢云嗜,尚未得其要领,正寻绎耳。”师曰:“子既好学,复知针灸,可以读伤寒论矣,吾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向不示人,得人不传,恐成坠绪。”遂历言此书颠末,及吾师家世滔滔不倦。先严促余曰:“速下拜。”于是即席拜之,得师事焉。今罗生哲初为吾邑知名人士,从习针灸历有年所,颇能好余之所好,余亦以所得者尽授之,余不负吾师,罗生亦必不负余,故特序其原起,罗生其志之,罗生其勉之。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三月桂林左盛德序

伤寒论明赵开美摹宋刻本

伤寒论明赵开美摹宋刻本 伤寒论校注 (以上按姓氏笔画为序) 内容提要 医经典著作,为历代习医者必读之书。但该书年代久远,文 字古朴,为 便于读者习研,特篇本书,名曰《伤寒论校注》。 本书以明赵开美摹宋刻本为底本校注而成。全书共十卷。卷 劉渡舟 主编 錢超塵 副主编 毛雨澤 郝萬山 写 裴永清 劉渡舟 錢超塵 编 裘裴然李培生歐陽錡 李克紹湯萬春审定 《伤寒论》系汉张仲景所著, 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 孫志潔

为平脉法、辨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喝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并治;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 每卷各专论均有“提要”,钩玄全篇大意宏旨。各条设“校注”,对原文逐条进行校注,正字形,辨讹误,明字音,释辞句,训诂解难。设“按语”,对原文探微索奥,阐发新义。正文前附“校注说明”,介绍本书版本和校勘方法;书末附有“校注后记”,文献丰富,考证翔实,尽其理致,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既保持了宋本《伤寒论》原貌,又体现了近代学者研究 《伤寒论》的新成就,是目前学习研究《伤寒论》的最佳版本。 校注说明 《伤寒论》是汉末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一部伟大的医学经典著作,他把理法方药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在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和辨证方法,为祖国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千七百多年来,《伤寒论》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它不但对中医学 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本书原名《伤寒杂病论》,撰毕后,大约没过多长时间,这部著作就开始散乱了。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曾对它加以“搜採” 和整理,编纂成《伤寒论》,才使得这部不朽的医学著作流传下来。从王叔和整理以后,到

千字文 竖排 繁体 无标点

1 千字文 敕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 次韻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 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 露結為霜 金生麗水 玉出崑岡 劍號巨闕 珠稱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薑 海鹹河淡 鱗潛羽翔 龍師火帝 鳥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讓國 有虞陶唐 弔民伐罪 周發殷湯 坐朝問道 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邇壹體 率賓歸王 鳴鳳在竹 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 賴及萬方 蓋此身髮 四大五常 恭惟鞠養 豈敢毀傷 女慕貞絜 男效才良 知過必改 得能莫忘 罔談彼短 靡恃己長 信使可覆 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 詩讃羔羊 景行維賢 克念作聖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傳聲 虛堂習聽 禍因惡積 福緣善慶 尺璧非寶 寸陰是競 資父事君 曰嚴與敬 孝當竭力 忠則盡命 臨深履薄 夙興温凊 似蘭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淵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辭安定 篤初誠美 慎終宜令 榮業所基 籍甚無竟 學優登仕 攝職從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詠

2 樂殊貴賤 禮別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婦隨 外受傅訓 入奉母儀 諸姑伯叔 猶子比兒 孔懷兄弟 同氣連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規 仁慈隱惻 造次弗離 節義廉退 顛沛匪虧 性靜情逸 心動神疲 守真志滿 逐物意移 堅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華夏 東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據涇 宮殿盤鬱 樓觀飛驚 圖寫禽獸 畫綵仙靈 丙舍傍啟 甲帳對楹 肆筵設席 鼓瑟吹笙 陞階納陛 弁轉疑星 右通廣內 左達承明 既集墳典 亦聚羣英 杜槀鍾隸 漆書壁經 府羅將相 路俠槐卿 戶封八縣 家給千兵 高冠陪輦 驅轂振纓 世祿侈富 車駕肥輕 策功茂實 勒碑刻銘 磻溪伊尹 佐時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營 桓公匡合 濟弱扶傾 綺迴漢惠 說感武丁 俊乂密勿 多士寔寧 晉楚更霸 趙魏困橫 假途滅虢 踐土會盟 何遵約法 韓弊煩刑 起翦頗牧 用軍最精 宣威沙漠 馳譽丹青 九州禹跡 百郡秦并 嶽宗泰岱 禪主云亭 雁門紫塞 雞田赤城 昆池碣石 鉅野洞庭 曠遠綿邈 巖岫杳冥 治本於農 務茲稼穡 俶載南畝 我藝黍稷 稅熟貢新 勸賞黜陟

千字文(繁体竖版无标点)

千 字 文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閏馀成歲 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 露結爲霜 金生麗水 玉出昆岡 劍號巨阙 珠稱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鹹河淡 鱗潛羽翔 龍師火帝 鳥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讓國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發殷湯 坐朝問道 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一體 率賓歸王 鳴鳳在竹 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 賴及萬方 蓋此身發 四大五常 恭惟鞠養 豈敢毀傷 女慕貞潔 男效才良 知過必改 得能莫忘 罔談彼短 靡恃己長 信使可複 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 詩贊羔羊 景行維賢 克念作聖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傳聲 虛堂習聽 禍因惡積 福緣善慶 尺璧非寶 寸陰是競 資父事君 曰嚴與敬 孝當竭力 忠則盡命 臨深履薄 夙興溫凊 似蘭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淵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辭安定 笃初誠美 慎終宜令 榮業所基 籍甚無竟 學優登仕 攝職從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詠 樂殊貴賤 禮別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婦隨

外受傅訓 入奉母儀 諸姑伯叔 猶子比兒 孔懷兄弟 同氣連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規 仁慈隱恻 造次弗離 節義廉退 顛沛匪虧 性靜情逸 心動神疲 守真志滿 逐物意移 堅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華夏 東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據泾 宮殿盤郁 樓觀飛驚 圖寫禽獸 畫彩仙靈 丙舍傍啓 甲帳對楹 肆筵設席 鼓瑟吹笙 升階納陛 弁轉疑星 右通廣內 左達承明 既集墳典 亦聚群英 杜稿鍾隸 漆書壁經 府羅將相 路俠槐卿 戶封八縣 家給千兵 高冠陪辇 驅毂振纓 世祿侈富 車駕肥輕 策功茂實 勒碑刻銘 磻溪伊尹 佐時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營 桓公匡合 濟弱扶傾 绮回漢惠 說感武丁 俊乂密勿 多士寔甯 晉楚更霸 趙魏困橫 假途滅虢 踐土會盟 何遵約法 韓弊煩刑 起翦頗牧 用軍最精 宣威沙漠 馳譽丹青 九州禹迹 百郡秦並 嶽宗泰岱 禅主雲亭 雁門紫塞 雞田赤城 昆池碣石 巨野洞庭 曠遠綿邈 岩岫杳冥 治本于農 務資稼穑 俶載南畝 我藝黍稷 稅熟貢新 勸賞黜陟 孟轲敦素 史魚秉直 庶幾中庸 勞謙謹敕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称为东汉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之世传抄本,历来未见于世。直至清末,世居岭南的张仲景六十四世孙——张绍祖方始传书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传予其徒罗哲初。尔后于1934年罗哲初借予黄竹斋抄写成《白云阁藏本》(略称《白云阁本》),1939年由张伯英资助而方校刊公世。因为本书在民国之前未见记载,学者对此版本的真伪,仍有争议。现在通行版本包括了:1939年黄竹斋《白云阁本》。1956年罗哲初之子罗继寿将世传抄本(直排)原稿献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不完全简体字化的直排版;1980年出版简体字横排版。1980年由黄竹斋高足米伯让,补刻三页书版“勘误表”,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称“《白云阁本》重刻版”。1986年,台湾正体字版书籍与电子档(直排)是由中医整合研究小组赖鹏举医师等人所推行,主要参考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2006年由民间自动发起校正的民间中医网校正版本(横排),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为底本,参以中医整合研究小组版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注脚说明不一致处。 【特色】根据《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称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现存宋本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第七稿,而《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一至二卷,为脉学;三至五卷,讨论温病。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数文字略有改动,与后世传本大致相同。《桂林古本》与传统版本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温病的内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条文不矛盾)上来说,《桂林古本》较为齐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认为它才是真正善本。《桂林古本》较通行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者合参,多出篇章:“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共两卷奇经八脉病脉证并治,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脉法第二”篇。温病脉证并治。六淫病脉证并治——伤暑病、热病、湿病、伤燥病、伤风病、寒病。 【条目差异】《金匮要略》中的黄疸病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补宋本所缺之五藏结处方,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宋本四逆散在《桂林古本》的名称为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一“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桂林古本卷三《伤寒例》前有“六气主客”一篇,黄竹斋1935年手抄罗哲初珍藏原本,无此内容。故于1939年所刊白云阁藏本及1948年自印《伤寒杂病论会通》,均无此篇。早于此前(1932)公世之《长沙古本》亦无此篇。不知何时何人补入“桂林本”中,目前无法查考。 【争议】现代中医学者如刘渡舟认为《桂林古本》乃伪书,写作时间不早于明清二代,是后世伤寒派医家增补伤寒论条文而成。 【方剂差异】以汤、散,剂型的使用上,桂林本的散剂是药物打成散而煮汤,而后去滓服之(如五苓散),变成所谓的“煮散”。煮散在宋朝时相当盛行,《梦溪笔谈》说:“汤、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殊少。煮散古方无用者,唯近世人为之。”若《梦溪笔谈》所说为真,从剂型来看,桂林古本的时代可能不早过宋朝。存在类似后世医家的治方:《桂林古本》卷十六“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篇黄耆当归汤方类似金元四大家李杲的当归补血汤,惟《桂林古本》黄耆:当归=6:1,而李杲所用比例为5:1。 【药名差异】今版伤寒论或是康平本伤寒论,乃至杨绍伊先生根据《千金方》与《脉经》等书所考的《伊尹汤液经》这三个版本中的当归四逆汤(在康平本为当归回逆汤),皆是以通草为名;唯独桂林古本以木通为名。木通之名最早是在唐朝陈士良的《食性本草》中才出现,故桂林古本的着作时间可能不早于唐朝。 【方名差异】玄武汤在宋真宗年间,因避讳而改称真武汤。唐本及康平本伤寒论皆称玄武汤,但是桂林古本则沿用传统真武汤之名。 【病名差异】大量使用温病学派的病名。如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举出的八种温病病名及分类,全部被承袭使用。

千字文全文带拼音

千字文全文带拼音 天地玄黄(tiān dì xuán huáng),宇宙洪荒(yǔ zhòu hóng huāng)。日月盈昃(rì yuè yíng zè),辰宿列张(chén xiǔ liè zhāng)。 寒来暑往(hánl ái shǔ wǎng),秋收冬藏(qiū shōu dōng cáng)。闰余成岁(rùn yú chéng suì),律吕调阳(lǜ lǚ táo yáng)。 云腾致雨(yún téng zhì yǔ),露结为霜(lùjiéwéishuān g)。 金生丽水(jīnshēnglìshuǐ),玉出昆冈(yùchūkūngāng)。 剑号巨阙(jiànhàojùquè),珠称夜光(zhūchēngyèguāng)。 果珍李柰(guǒzhēnlǐnài),菜重芥姜(càizhòngjièjiāng)。 海咸河淡(hǎixiánhédàn),鳞潜羽翔(línqiányǔxiáng)。 龙师火帝(lóngshīhuǒdì),鸟官人皇(niǎoguānrénhuáng)。 始制文字(shǐzhìwénzì),乃服衣裳(nǎifúyīshāng)。 推位让国(tuīwèiràngguó),有虞陶唐(yǒuyútáotáng)。 吊民伐罪(diàomínfázuì),周发殷汤(zhōufāyīntāng)。 坐朝问道(zuòcháowèndào),垂拱平章(chuígǒngpíngzhāng)。爱育黎首(àiyùlíshǒu),臣伏戎羌(chénfúróngqiāng)。

遐迩一体(xiáěryītǐ),率宾归王(shuàibīnguīwáng)。 鸣凤在竹(míngfèngzàizhú),白驹食场(báijūshíchǎng)。化被草木(huàbèicǎomù),赖及万方(làijíwànfāng)。 盖此身发(gàicǐshēnfà),四大五常(sìdàwǔcháng)。 恭惟鞠养(gōngwéijūyǎng),岂敢毁伤(qǐgǎnhuǐshāng)。女慕贞洁(nǚmùzhēnjié),男效才良(nánxiàocáiliáng)。 知过必改(zhīguòbìgǎi),得能莫忘(dénéngmòwàng)。 罔谈彼短(wǎngtánbǐduǎn),靡恃己长(míshìjǐcháng)。 信使可覆(xìnshǐkěfù),器欲难量(qìyùnánliáng)。 墨悲丝染(mòbēisīrǎn),诗赞羔羊(shīzàngāoyáng)。 景行维贤(jǐngxíngwéixián),克念作圣(kèniànzuòshèng)。德建名立(déjiànmínglì),形端表正(xíngduānbiǎozhèng)。空谷传声(kōnggǔchuánshēng),虚堂习听(xūtángxítīng)。祸因恶积(huòyīnèjí),福缘善庆(fúyuánshànqìng)。 尺璧非宝(chǐbìfēibǎo),寸阴是竞(cùnyīnshìjìng)。 资父事君(zīfùshìjūn),曰严与敬(yuēyányǔjìng)。

千字文【繁体 竖版 仿宋】

千字文 【 後 梁】敕員外散騎侍郎 周興嗣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馀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金生麗水玉齣崑岡劍號巨阙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鹹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蓋此身髮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女慕貞絜男效才良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複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詩贊羔羊景行維賢克念作聖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臨深履薄夙興溫凊似蘭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淵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辭安定笃初誠美慎終宜令榮業所基籍甚無竟學優登仕攝職從政存以甘棠去而益詠樂殊貴賤禮別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婦隨外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猶子比兒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仁慈隱恻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顛沛匪虧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堅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華夏東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據泾宮殿盤郁樓觀飛驚

圖寫禽獸畫彩仙靈丙舍傍啓甲帳對楹 肆筵設席鼓瑟吹笙升階納陛弁轉疑星右通廣內左達承明既集墳典亦聚群英杜稿鍾隸漆書壁經府羅將相路俠槐卿戶封八縣家給千兵高冠陪辇驅毂振纓世祿侈富車駕肥輕策功茂實勒碑刻銘磻溪伊尹佐時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營桓公匡合濟弱扶傾绮回漢惠說感武丁俊乂密勿多士寔甯晉楚更霸趙魏困橫假途滅虢踐土會盟何遵約法韓弊煩刑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並嶽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門紫塞雞田赤城昆池碣石鉅野洞庭曠遠綿邈岩岫杳冥治本於農務兹稼穑俶載南畝我藝黍稷稅熟貢新勸賞黜陟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称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之世传抄本,历来未见于世。直至清末,世居岭南的张仲景六十四世孙——张绍祖方始传书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传予其徒罗哲初。尔后于1934年罗哲初借予黄竹斋抄写成《白云阁藏本》(略称《白云阁本》),1939年由张伯英资助而方校刊公世。因为本书在民国之前未见记载,学者对此版本的真伪,仍有争议。现在通行版本包括了:1939年黄竹斋《白云阁本》。1956年罗哲初之子罗继寿将世传抄本(直排)原稿献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不完全简体字化的直排版;1980年出版简体字横排版。1980年由黄竹斋高足米伯让,补刻三页书版“勘误表”,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称“《白云阁本》重刻版”。1986年,台湾正体字版书籍与电子档(直排)是由中医整合研究小组赖鹏举医师等人所推行,主要参考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2006年由民间自动发起校正的民间中医网校正版本(横排),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为底本,参以中医整合研究小组版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注脚说明不一致处。 【特色】根据《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称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现存宋本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第七稿,而《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一至二卷,为脉学;三至五卷,讨论温病。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数文字略有改动,与后世传本大致相同。《桂林古本》与传统版本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温病的内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条文不矛盾)上来说,《桂林古本》较为齐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认为它才是真正善本。《桂林古本》较通行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者合参,多出篇章:“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共两卷奇经八脉病脉证并治,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脉法第二”篇。温病脉证并治。六淫病脉证并治——伤暑病、热病、湿病、伤燥病、伤风病、寒病。 【条目差异】《金匮要略》中的黄疸病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补宋本所缺之五藏结处方,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宋本四逆散在《桂林古本》的名称为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出现在《桂林古本》卷十一“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桂林古本卷三《伤寒例》前有“六气主客”一篇,黄竹斋1935年手抄罗哲初珍藏原本,无此内容。故于1939年所刊白云阁藏本及1948年自印《伤寒杂病论会通》,均无此篇。早于此前(1932)公世之《长沙古本》亦无此篇。不知何时何人补入“桂林本”中,目前无法查考。 【争议】现代中医学者如刘渡舟认为《桂林古本》乃伪书,写作时间不早于明清二代,是后世伤寒派医家增补伤寒论条文而成。 【方剂差异】以汤、散,剂型的使用上,桂林本的散剂是药物打成散而煮汤,而后去滓服之(如五苓散),变成所谓的“煮散”。煮散在宋朝时相当盛行,《梦溪笔谈》说:“汤、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殊少。煮散古方无用者,唯近世人为之。”若《梦溪笔谈》所说为真,从剂型来看,桂林古本的时代可能不早过宋朝。存在类似后世医家的治方:《桂林古本》卷十六“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篇黄耆当归汤方类似金元四大家李杲的当归补血汤,惟《桂林古本》黄耆:当归=6:1,而李杲所用比例为5:1。 【药名差异】今版伤寒论或是康平本伤寒论,乃至杨绍伊先生根据《千金方》与《脉经》等书所考的《伊尹汤液经》这三个版本中的当归四逆汤(在康平本为当归回逆汤),皆是以通草为名;唯独桂林古本以木通为名。木通之名最早是在唐朝陈士良的《食性本草》中才出现,故桂林古本的著作时间可能不早于唐朝。 【方名差异】玄武汤在宋真宗年间,因避讳而改称真武汤。唐本及康平本伤寒论皆称玄武汤,但是桂林古本则沿用传统真武汤之名。 【病名差异】大量使用温病学派的病名。如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举出的八种温病病名及分类,全部被承袭使用。

千字文繁体字版

千字文(繁體字版)千字文(简化字版)敕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次韻敕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次韵 天地玄黃,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辰宿列张。 4 寒來暑往,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 闰余成岁, 律呂調陽。 律吕调阳。8 雲騰致雨,云腾致雨,露結為霜。 露结为霜。 金生麗水, 金生丽水, 玉出崑崗。 玉出昆冈。12 劍號巨闕,剑号巨阙,珠稱夜光。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果珍李柰, 菜重芥薑。 菜重芥姜。16 海鹹河淡,海咸河淡,鱗潛羽翔。 鳞潜羽翔。 龍師火帝, 龙师火帝, 鳥官人皇。 鸟官人皇。20 始制文字,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乃服衣裳。 推位讓國,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有虞陶唐。24 弔民伐罪,吊民伐罪,周發殷湯。 周发殷汤。 坐朝問道,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垂拱平章。28 愛育黎首,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臣伏戎羌。 遐邇壹體, 遐迩壹体, 率賓歸王。 率宾归王。32 鳴鳳在樹,鸣凤在树,白駒食場。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化被草木, 賴及萬方。 赖及万方。36

蓋此身髮,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四大五常。 恭惟鞠養, 恭惟鞠养, 豈敢毀傷。 岂敢毁伤。40 女慕貞絜,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男效才良。 知過必改,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得能莫忘。44 罔談彼短,罔谈彼短,靡恃己長。 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 信使可覆, 器欲難量。 器欲难量。48 墨悲絲染,墨悲丝染,詩讚羔羊。 诗赞羔羊。 景行維賢, 景行维贤, 剋念作聖。 克念作圣。52 德建名立,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形端表正。 空谷傳聲, 空谷传声, 虛堂習聽。 虚堂习听。56 禍因惡積,祸因恶积,福緣善慶。 福缘善庆。 尺璧非寶, 尺璧非宝, 寸陰是競。 寸阴是竞。60 資父事君,资父事君,曰嚴與敬。 曰严与敬。 孝當竭力, 孝当竭力, 忠則盡命。 忠则尽命。64 臨深履薄,临深履薄,夙興溫凊。 夙兴温凊。 似蘭斯馨,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如松之盛。68 川流不息,川流不息,淵澄取映。 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 容止若思, 言辭安定。 言辞安定。72 篤初誠美,笃初诚美,慎終宜令。 慎终宜令。 榮業所基, 荣业所基, 藉甚無竟。 藉甚无竟。76 學優登仕,学优登仕,攝職從政。 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 存以甘棠, 去而益詠。 去而益咏。80 樂殊貴賤,乐殊贵贱,禮別尊卑。 礼别尊卑。 上和下睦, 上和下睦, 夫唱婦隨。 夫唱妇随。84

《千字文》全文(繁体)

《千字文》全文(繁体)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閏馀成歲 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 露結爲霜 金生麗水 玉出昆岡 劍號巨阙 珠稱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鹹河淡 鱗潛羽翔 龍師火帝 鳥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讓國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發殷湯 坐朝問道 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一體 率賓歸王 鳴鳳在竹 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 賴及萬方 蓋此身發 四大五常 恭惟鞠養 豈敢毀傷 女慕貞潔 男效才良 知過必改 得能莫忘 罔談彼短 靡恃己長 信使可複 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 詩贊羔羊 景行維賢 克念作聖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傳聲 虛堂習聽 禍因惡積 福緣善慶 尺璧非寶 寸陰是競 資父事君 曰嚴與敬 孝當竭力 忠則盡命 臨深履薄 夙興溫凊 似蘭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淵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辭安定

笃初誠美 慎終宜令 榮業所基 籍甚無竟 學優登仕 攝職從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詠 樂殊貴賤 禮別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婦隨 外受傅訓 入奉母儀 諸姑伯叔 猶子比兒 孔懷兄弟 同氣連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規 仁慈隱恻 造次弗離 節義廉退 顛沛匪虧 性靜情逸 心動神疲 守真志滿 逐物意移 堅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華夏 東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據泾 宮殿盤郁 樓觀飛驚 圖寫禽獸 畫彩仙靈 丙舍傍啓 甲帳對楹 肆筵設席 鼓瑟吹笙 升階納陛 弁轉疑星 右通廣內 左達承明 既集墳典 亦聚群英 杜稿鍾隸 漆書壁經 府羅將相 路俠槐卿 戶封八縣 家給千兵 高冠陪辇 驅毂振纓 世祿侈富 車駕肥輕 策功茂實 勒碑刻銘 磻溪伊尹 佐時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營 桓公匡合 濟弱扶傾

千字文繁体版(根据欧阳询书整理)

千字文 (梁) 敕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撰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金生麗水玉出崐岡劍號巨闕珠稱夜光菓珎李柰菜重芥薑海鹹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蓋此身髮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女慕貞絜男效才良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覆噐欲難量墨悲絲染詩讚羔羊景行維賢剋念作聖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尺璧非寶寸陰是竸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臨深履薄夙興溫凊似蘭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淵澄取暎容止若思言辭安定篤初誠美慎終宜令榮業所基籍甚無竟學優登仕攝軄從政存以甘棠去而益詠樂殊貴賤禮別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婦隨外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猶子比兒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仁慈隱惻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顛沛匪虧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堅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華夏東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據涇宮殿盤鬱樓觀飛驚圖寫禽獸畫綵仙靈丙舍傍啟甲帳對楹肆筵設席鼓瑟吹笙陞階納陛弁轉疑星右通廣內左達承明既集墳典亦聚群英杜稿鍾隸漆書壁經府羅將相路俠槐卿戶封八縣家給千兵高冠陪輦驅轂振纓世祿侈富車駕肥輕策功茂實勒碑刻銘磻溪伊尹佐時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營桓公匡合濟弱扶傾綺廽漢惠說感武丁俊乂密勿多士寔寧晉楚更霸趙魏困橫假途滅虢踐土會盟何遵約法韓弊煩刑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九州禹跡百郡秦并嶽宗恒岱禪主云亭鴈門紫塞雞田赤城昆池碣石鉅野洞庭曠遠綿邈巖岫杳冥治本於農務茲稼穡俶載南畝我藝黍稷稅熟貢新勸賞黜陟孟軻敦素史魚秉直庶幾中庸勞謙謹敕聆音察理鑑貌辨色貽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譏誡寵增抗極殆辱近恥林睾幸即兩疏見機解組誰逼索居閑處沉默寂寥求古尋論散慮逍遙欣奏累遣慼謝歡招渠荷的歷園莽抽條枇杷晚翠梧桐早彫陳根委翳落葉飄颻遊鹍獨運淩摩絳霄耽讀翫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屬耳垣牆具膳餐飯適口充膓飽飫烹宰飢厭糟糠親戚故舊老少異糧妾御績紡侍巾帷房紈扇圓潔銀燭煒煌晝眠夕寐藍筍象床弦歌酒讌接杯舉觴矯手頓足悅豫且康嫡後嗣續祭祀蒸嘗稽顙再拜悚懼恐惶牋牒簡要顧答寨詳骸垢想浴執熱願涼驢騾犢特駭躍超驤誅斬賊盗捕獲粄亡布射遼丸嵇琴阮嘯恬筆倫紙鈞巧任釣釋紛利俗竝皆佳妙毛施淑姿工顰妍咲年矢每催曦暉朗曜璇璣懸斡晦魄環照指薪脩祜永綏吉劭矩步引領俯仰廊廟束帶矜莊徘徊瞻眺孤陋寡聞愚蒙等誚謂語助者焉哉乎也

伤寒论总结终极版_

概述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证论治的临床医著,目前以明赵开美复刻宋本为通行本,共10卷,22篇,其中太阳病3篇,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共5篇,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2篇,这是全书核心内容,是理法方药、六经辨证最核心的体现,共398条原文,113方(如包括有名无方则有115方),也称中十篇(或洁本)。此外前有八篇,后有四篇,具体包括辨脉、平脉、伤寒例、辨痉湿暍、辨不可发汗、可发汗、发汗后、不可吐、可吐、不可下、可下、发汗吐下后等12篇。 (1)学术成就 1.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典籍。《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是公元3世纪以前中国医药学成就的总结,继承了《内经》、《难经》的精华,确立了临床治疗的多种原则,开创八法应用和多种疗法综合治疗的先河,载方112方,用药76味。 2.创造性提出六经辨证体系。六经辨证辨析了外邪伤人后所导致病证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详察病情变化,细析邪正盛衰,确定病变部位,辨明病证性质,并据此确定治法,选择方药。既适用外感病辨证论治,也适合杂病的辨证论治。《内经》六经局限在热证、实证,治法局限在清法、下法。张仲景借用《素问.热论》六经概念,利用这一模板对当时疾病重新归纳、提炼、整理,其内涵已发生很大变化,证型方面有热证、实证、寒证、虚证、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 3.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这些治则包括:治病求本,本于阴阳;调

和阴阳,以平为期;祛邪扶正,分清主次;明确标本,分清缓急;观其脉证,随证治之;注重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治疗方法包括:八法,药物、针刺、艾灸、饮食疗法,针药、药灸、药食并用,内服外用等。 4.创制和保留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剂,称为“方书之祖”。这些方剂选药精当,组方严谨,配伍优化,药量恰当,疗效可靠,至今仍在广泛应用。 5. 剂型丰富,为制剂学做出一定贡献。具体包括汤剂、丸剂、散剂、含服剂、灌肠剂、肛门栓剂等。 (2)伤寒内涵 1.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古人将一切外感热病均称伤寒,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日本中西惟忠《伤寒之研究》“谓邪而为寒,盖古义也”。寒字在古代有邪之意,伤寒就是伤邪。 2.狭义伤寒,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在致病邪气方面,强调风寒,发病特点,强调感而即发。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虽也是感受寒邪,却伏而后发,则不属于狭义伤寒。 3.更狭义伤寒,指太阳伤寒表实证。即原文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病,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六经辨证 1.六经是对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三阳经的简称,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是一个整体网络。六经实际总领十二经脉及其所属脏腑以及阴阳、气血、津液、精神的生理功能,是将人体分为六大功能体系,虽用六经命名,非专指经络。自然界昼属阳,夜属阴,昼分三阳,夜分三阴。少阳言阳气弱小,为一阳,主时寅卯辰,正值清晨,阳光初照,其阳气不亢不烈;太阳言阳气强大,为三阳,主时巳午未,阳光当头照,

《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伤寒沦》是中医讲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好书,是中医 的理论基础。辨证论治,首重八纲,《伤寒论》首先说明了八纲辨证的方法。虽然它并没有明文提到八纲,但实际上处处都是讲八纲辨证,而且讲得非常具体,一一都出诸实践,有理、有法、有方、有药,不落空谈;是中医书籍中最切合实际的一部著作,所以历代中医师都非常重视,注释者亦最多,这些注家,对仲景的精义各有发挥;但也正因注家繁多, 人自为说,因而莫衷一是,反晦原意,致有注释看得越多反 使人有糊涂之感,我认为这是得失相等的。其实,伤寒论》的原文,除个别句文外,一般还是很好懂的,与《内经》不同。《内经》是古代韵文,例如“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 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等。《伤寒论》则是古代白话文,譬如“啬啬恶寒,浙渐恶风,翕翕发热” 等句,都可能是当时的俗语、形容辞,都给保留下来了。可见作者的本意,就是要使人易于了解,而不是故意使人费解。 当然,其中也有部分是韵文式,那是另一回事。因此我主张读白文,不读注解本,尤其是西医师学习中医,对医学与文学都有一定的基础,不看注解,多读原文,不为一家之言所拘,则更能发挥独立思考的作用。读的方法,可拣为数约占 之六七的、容易看得懂的先读;然后拣约占十之二三的、

不易懂的读;最后再读那些很难读的条文,为数不过占十分之一;老实说,这些难读的条文,实在已属可有可无的了。 这是一。 伤寒论》的八纲辨证方法,是以六经为基础的。 讲到六经,就必须承认两点:第一点是承认经络学说,寒论》的六经,是与经络学说分不开的,详言之则分手足 经,合之则为六经。第二点是承认《伤寒论》六经与《内经热论》 六经的一致性。有些中医同道,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思想上很混乱,他们似乎承认经络学说,又似乎不承认经络学说;似乎承认《伤寒论》是《内经》之发展,又似乎与《内经》不同,这是不对的。尽管《伤寒论》中在某些枝节地方 与《内经》有些不同,但它的思想发源、理论指导,是与《内 仲景在他所著的《金匮》中,如《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等篇内,也说明这个问题。 其意义即是:外邪侵犯,由肌腠经络而腑而脏,是其常;由经犯脏,或径犯脏,是其变。常者轻,变者重;常者缓,变者速,各有其一定的过程。故离开经络而谈六经,其弊也浅;分割《伤寒论》与《内经》中的六经为两回事,其弊也拘。 要知《内经-热论》是根据经络来讲的,它所举的六经症状,虽然不够完全(《伤寒论》作了很大的补充),但毕竟是根据 经络而表达的,其具体症状,在临床上都可以看得到,怎么 可以说它是不同呢?其中最大的误会点,是在《内经》说“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的两句话。人们认为《伤寒论》的三阴病多是宜温,三阳病也不尽可汗,无法解释《内经》的两句话,遂认为仲景《伤寒论》是特创的见解,与《内经》不同,不是一个体系,其实完全不合。 要知道《内经?热论》是单论热病在六经的变迁,它始终是

千字文Unicode版千字文繁体字版千字文简化字版勑员外散骑

千字文(Unicode版)千字文(繁體字版)千字文(简化字版) 勑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次韻 敕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次韻 敕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次韵 天地玄黃,天地玄黃,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孙宙洪荒。 宇宙洪 荒。 日月盈 , 日月盈昃,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辰宿列張。 辰宿列 张。 4 寒來暑往,寒來暑往, 寒来暑往,秋收冬蔵。 秋收冬藏。 秋收冬 藏。 閏餘成嵗, 閏餘成歲, 闰余成岁, 律吕調陽。 律呂調陽。 律吕调 阳。8 雲騰致雨,雲騰致雨, 云腾致雨,露結為霜。 露結為霜。 露结为 霜。 金生麗水, 金生麗水, 金生丽水, 玉出崐崗。 玉出崑崗。 玉出昆 冈。12

劒號巨 ,劍號巨闕, 剑号巨阙,珠稱夜光。 珠稱夜光。 珠称夜 光。 菓珎李柰, 果珍李柰, 果珍李柰, 菜重芥薑。 菜重芥薑。 菜重芥 姜。16 海醎河淡,海鹹河淡, 海咸河淡,鱗潛羽翔。 鱗潛羽翔。 鳞潜羽 翔。 龍師火帝, 龍師火帝, 龙师火帝, 鳥官人皇。 鳥官人皇。 鸟官人 皇。20 始制文字,始制文字,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乃服衣裳。 乃服衣 裳。 推位讓國, 推位讓國,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有虞陶唐。 有虞陶 唐。24 吊民伐罪,弔民伐罪, 吊民伐罪,周發殷湯。 周發殷湯。 周发殷 汤。 坐朝問道, 坐朝問道, 坐朝问道, 拱平章。 垂拱帄章。 垂拱平 章。28 愛育黎首,愛育黎首, 爱育黎首,臣伏戎羗。 臣伏戎羌。 臣伏戎 羌。 遐迩壹體, 遐邇壹體, 遐迩壹体, 率賔歸王。 率賓歸王。 率宾归 王。32

鳴鳳在樹,鳴鳳在樹, 鸣凤在树,白駒食塲。 白駒食場。 白驹食 场。 化被草木, 化被草木, 化被草木, 頼及萬方。 賴及萬方。 赖及万 方。36 盖此身髮,蓋此身髮,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四大五常。 四大五 常。 恭惟鞠養, 恭惟鞠養, 恭惟鞠养, 豈敢毀傷。 豈敢毀傷。 岂敢毁 伤。40 女慕貞絜,女慕貞絜,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男效才良。 男效才 良。 知過必改, 知過必改, 知过必改, 得?莫忘。 得能莫忘。 得能莫 忘。44 冈談彼短,罔談彼短, 罔谈彼短,靡恃己長。 靡恃己長。 靡恃己 长。 信使可覆, 信使可覆, 信使可覆, 噐欲難量。 器欲難量。 器欲难 量。48 墨悲絲染,墨悲絲染, 墨悲丝染,詩讃羔羊。 詩讚羔羊。 诗赞羔 羊。 ?行維賢, 景行維賢, 景行维贤, 剋念作聖。 剋念作聖。 克念作 圣。52

千字文 方正北魏楷书繁体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旁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盘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义密勿,多士实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诚。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