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论文-论可持续发展

马哲论文-论可持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渊源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并不断被张扬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过“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思想既是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理论得以形成的历史观念基础,又是我们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理论的深厚的思想平台。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蕴涵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的连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预示人类社会的“两次提升”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预设、“两个和解”是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判断、“两种尺度”是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两次提升”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预设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预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经历两次提升,这两次提升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预设。恩格斯在谈到未来社会的走向时曾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经历两次提升,即“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以下简称“物种提升”)和“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以下简称“社会提升”)。这里的“物种提升”,凸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标志着人在自然界的地位;这里的“社会提升”,凸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标志着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两次提升”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人的生存环境,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对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演进来说,“物种提升”是前提和基础,“社会提升”是关键和灵魂,“物种提升”与“社会提升”之高度统一所表现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是核心和归宿,“两次提升”的高度统一所指向的终极目标就是人本身的全面发展,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归宿和核心,是社会发展目标的最高层次。只有当“两次提升”被规约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时,人类的发展才是健康的,从而是可持续的。通过实现“两次提升”,建构“人化自然界”、“自由人联合体”和“全面发展的个人”,社会才可能被不断引导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之上。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两个和解”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归宿

“两次提升”的社会发展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矛盾体之间的某种分离为前提的。也只有通过这种分离,人的生命价

值和主体地位才得以提升。但这种分离是有限度的,它必须以统一为基础,是统一中的分离,是为了更好地统一的分离。没有统一的绝对分离,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紊乱和中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较之以往的社会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它的生产力发展较之以往的社会具有无比的扩张性。但是,这种扩张在性质上受资本的驱动,在经济上不断被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打断,在政治上和社会上不断被两大阶级问的斗争所打断,并且最终在范围和程度上受到“增长的极限”和全球化社会的限制。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扩张性发展是对抗性的,不是可持续性的。

资本主义社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历史基础、制度基础和文化基础。正是基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了“两个和解”的思想,认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两次提升”是以“两个和解”为基础的,实现“两个和解”,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归宿。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实质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㈤。这种“和解”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协调发展过程。人类本身的和解,是要建立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建立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新的社会制度或体制,这是一种“革命性实践活动”,它是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两种尺度”是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

“两次提升”的社会发展目标,意味着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不断战胜自然和自我的过程。它要求的是一种对来自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可避免性限制的超越与消解,“两个和解”的社会发展实践标准,意味着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尊重自然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它要求的是一种对来自自然和人类本身的不可避免性限制的认同与消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表现的是人的一种能动性,“和解”表现的是人的一种受动性,但这种受动是以“提升”为基础的能动的受动,“因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这种受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世界的存在状态、固有本质、运动过程和发展规律,它们作为一种物的尺度,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外在尺度;二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方式、内在需求和能力结构,它们作为一种人的尺度,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尺度。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是以发展尺度的多样性为基础的。

关于衡量社会发展的“两种尺度”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

统一。合规律性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是衡量社会发展的“物的尺度”或“客体尺度”;合目的性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之维,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人的尺度”或“主体尺度”。从人类的诞生直至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发展总体上是在事实与价值的分裂、对立乃至对抗中进行的,这正是不能持续发展的思想根源。要保证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随时用“两种尺度”来衡量社会的发展方式、发展进程及发展成果,核心是摆正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演化、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科技发展等各方面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蕴涵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原则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坚持从一定社会关系的总体出发来理解发展,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社会发展的基础,并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而其发展是一种整体的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关于社会发展的“有机体论”、“整体论”和“历史论”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阶段结构和主体平衡的理论基础,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有机体论”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机制必须是建立在一个活的有机体基础之上,它由其特定的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本质上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人们的生产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进一步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概念和理论。列宁指出:“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它把生产关系划为社会结构,并使人有可能把主观主义者认为不能应用到社会学上来的重复性这个一般科学标准,应用到这些关系上来。??一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不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人们在交换产品时彼此发生生产关系,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里存在着社会生产关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性,把各国制度概括为社会形态这个基本概念”(73。社会“有机体”是关于社会持续发展的概念,反过来它也成为指导人类找到一种合适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提倡的持续性原则,反对不顾后代人的需要,拼命消费环境资源的“世纪末心态”和“竭泽而渔”式行为,强调“当代人的发展不应当危及后代人发展的权利”,不仅要在经济基础、生态环境方面不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而且在文化层面上也要弘扬文化精华,使传统资源、价值系统和道德伦理等“可再生资源”

得到传承和再生,否则就会因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造成现代化过程的“中断”。这正是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有机体”发展模式相吻合的。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整体论”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就是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一个整体,共同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发展的系统,任何对象都是一定的具体整体,这个整体总是处于一个更大的整体中,对作为确定认识对象的该具体整体的认识,取决于对该对象所属的更大整体的认识,因为该对象的性质是由其所属更大整体决定的。这一“整体论”的方法论意

义在于它是对具体对象的整体分析,局部的改变必然影响到

整体的改变,而且局部的改变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和关于资本的认识就足整体性的,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

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电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是指各国都有责任、有能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文明生活生产方式,只要“黑人不变成奴隶”,“纺纱机不变成资本”,各国就能平等协商,共同参与。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只注重本地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不顾及别的地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足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一个国家内的各个地区、单位都必须实施町持续发展战略,各个国家必须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采取一致行动。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范围更大的国际性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论”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历史是人的活动过程。现实中人们面对的任何认识和实践的对象都是前一代人活动的结果,都是历史的产物。按照“历史论”观点观察社会,遵循“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思想,那么这个世界是超越任何狭隘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的整个人类活动、交往所及的范围。同时,也从这样一种世界历史观出发,科学判断一定阶级、民族、国家和地区在整体的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方位,指明其发展的方向和现实道路。由上可见,发展观“历史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一贯原则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以历史发展观为内容的马克

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显然,现代化不是当代人所能完成的,也不是一代人的目标,它是一个代际传承的过程。人类是由世代延续的代际人群有机组成的生物群体。每一代人都从一代人那里继承既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自己的改造,在满足自己消费和享乐的基础上,为后代人留下历史遗产和发展条件。这种历史遗产和发展条件决定_『后代人是在一个比较丰富的物质积累与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未来,还是在一个缺乏发展后劲的物质环境和破损的自然环境、衰败的文化模式上来从头发展自己。可见,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正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论”。

三可持续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发展的考察,看到了人类对自然的无节制开发给自然生态带来的破坏,尽管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态问题还不十分突出,但他们已经意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从对人类进步形式的理解出发,他们一方面讲人与自然的区别和对立,另一方面也讲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凹。恩格斯也指出:“自然界中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包含着和谐和冲突;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标榜片面的‘斗争”’。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是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看作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更高形式,表明他们初步形成一种社会协调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回应,也是对人类现实发展状况的理性反思,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作了重要的完善和补充。

首先,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当代社会发展的完整模式,标志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从横向联系看,它把自然生态纳入社会发展范畴,把它看作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甚至看作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这无论是对人类认识的自然

观而言,还是对人类认识的历史观而言,都是一次大的升华。二是从纵向联系看,它把人类及其社会的未来发展纳入现实发展的视野,又是人类理性的一次跃进。把人类未来发展的可能纳入现实发展的视野,这不仅是一个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问题,一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问题,更是一个人及其社会本身的可持续存在与发展的问题。善待自然归根结底是善待人类自己。可持续发展观终究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其次,可持续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整体发展观念和协调发展观念。这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观念渗透到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观念中,就使整体和协调范畴和人的实际行动有了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规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人的一切活动的“普照的光”,在客观上就有可能造成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更加合理、和谐的状态,使和平与发展真正成为现实,而不只是人的一种理想和诉求。

再次,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对于发展有更高要求的理念,它的实行实际是一种利益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意义在于,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要求当代人考虑后一代或后几代人的要求,不能只顾本代人的需求,不能只追求本代人的利益最大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产生的《地球宪章》和《2l世纪行动议程》正是国际社会对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普遍认同和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应该看到,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一个国家的内部,要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理念和战略选择,成为一致性的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原因在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实际是一个重大利益关系问题。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的出发的自然资源开发的限制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以眼前利益的一定损失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观实际是以一种普遍价值观为其哲学基础,在行动七是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实际是对行为主体是否具有和在多大程度上具有这种普遍价值观的检验,特别是在国家行为中,它的实现程度又往往与一定国家的社会制度性质相联系。所以,可持续发展观就不仅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而且是一种进步的发展观。

最后,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质是解决社会怎样发展的问题。

处理好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关键是要建立实现和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所谓有效,就是一套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有效保证作用的机制。这当然是一种合理的进步的制度和体制建设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

全会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体制改革与建设,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所揭示的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经济、政治与文化,人与自然,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的社会大系统关系,足源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时又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增添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丰富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