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习得论

母语习得论
母语习得论

母语习得论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母语习得论——一种全新的解读语文教学的理念

全国性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已经告一段落,这次讨论再一次把语文教学改革的课题更急迫、更严峻地摆在了语文工作者面前。语文教学改革如何深化,如何突破?笔者以为,必须走出过去经验总结、模式归纳的老路子,深入研究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尤其是中国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构建科学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弄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它的心理学、语言学根据是什么。母语习得论的提出是在这方面作出的尝试。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遵循母语习得规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究竟什么是母语习得?母语习得应遵循哪些原则?母语习得与语文教学改革的关系是什么?本文将从

语言学习理论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作出介绍和回答。

1、母语习得的概念

习得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是指儿童获得自己母语的过程,又译作”获得”。人类能够习得语言,是由于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习得机制,婴儿出生以后,凭借这套语言习得机制,在环境的作用下,在短短四五年时间内,就能习得母语口语。语言学家们对儿童母语习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语言习得理论。那么,儿童乃至青少年能否凭借这套语言习得机制习得母语书面语及进一步发展母语口语呢?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中小学生学习母语即学习语文有别于学习外语,他们生活在母语环境的汪洋大海之中,天天在使用母语,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都是在习得母语,这就是母语的第二次习得(母语书面语习得)。由此看来,母语习得的概念不仅应该包括儿童母语习得,还应

该包括中小学生的母语第二次习得。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效率低下费时费力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做了太多的课文分析,做了太多的各至废埃鄙儆肷畹牧担鄙僬嬲挠镅允导慈鄙倌赣锵暗谩?br>在语言学习理论中,还有一个与习得相对应的概念,那就是学习,有人把它译作”学得”。语言学家克拉申首先区别了这两个概念,他认为,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习得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在习得一种语言,而只知道他们是为了交际、实用而运用这种语言。而学习是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学习,与当前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基本上是一致的。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克拉申认为习得和学习是成人掌握语言的两种不同途径,不过,习得比学习更重要,学习只起辅助作用。同样,笔者认为在中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也有习得和学习

两种途径。过去,我们只注重学习这条途径,而完全忽略了习得这条途径。现在,我们可以明确习得不仅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起主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语文学习尖子都有大量阅读,大量写作的经历。它昭示我们,多读多写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习得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虽然目前有人认为语文教学中习得和学习两种因素,学习起主要作用,习得只起辅助作用。但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母语习得中的自然习得,即在课外学生自己进行的自由读写,没有看到母语习得中还有非自然习得。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要利用课堂时间,围绕一定的主题,大量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进行经常性的练笔,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这就是母语的非自然习得。其实,中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诵读法也是一种母语习得。因为诵读法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关注,强调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记诵,这些都是习得所具有的特点,当然,这

也是一种非自然习得。

在语文教学中,母语第二次习得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真实的阅读、真实的写作和真实的活动。真实的阅读是以关注内容为主的阅读,比如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学校图书室或阅览室里的自由阅读。真实的写作是以关注内容为主的写作,比如学生的课外练笔、日记和周记等。真实的活动是指学生自己组织的或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的各种主题的语文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文学社团活动和手抄报等。综上所述,母语习得论实际上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类别的体系,它与语言学习理论中的”学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其关系可简要概括如下:

由此可见,真正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应该是学习和习得两条腿走路,尤其是要遵循母语的习得规律,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大量真实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提高语文能力。目前,许多语文教改实验都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开设学生自由阅读课,倡导学生写日记随笔,就是按照母语习得规律进行语文教学的具体尝试。

2、母语习得的原则

母语习得与母语学习有显著区别,在学生语文学习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哪些语言活动属于母语第二次习得呢?以下是母语第二次习得应遵循的四项原则。

1)真实性原则。所谓真实性原则是指在语言活动中习得者主要关注语言的内容,关注语言所传达信息,也就是要有真实的信息输入和输出。这是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区别,因为语言学习主要关注语言的形式。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讲读教学中的课文分析,还是作文教学中指导与评讲,都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形式方面,而忽略了语言所传达信息、情感。因而就出现了在课堂上老师喋喋不休于课文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的一类抽象的分析,而学

生却很少阅读课文,即使阅读课文也是为了回答老师的分析提问,结果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却读得味同嚼蜡。同样,作文教学中也充斥着怎样审题怎样构思怎样开头等形式方面的指导,而很少真正关心学生自己想写些什么,于是学生作文中假话空话套话连篇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母语习得是把注意力放在内容方面,阅读,是为兴趣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在阅读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感、体验人生;写作,是为真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写的都是自己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情感,或者通过写作达到了某一交际实用目的。在这里,既没有繁琐复杂的分析,也没有名目繁多的检测,阅读的过程,写作的过程就是母语习得的过程,就是学生语文读写能力发展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思维发展,人格情操塑造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阅读和写作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要走”大语文”的道路,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

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读写实践活动,。

2)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指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自身的语文读写活动,发展提高读写能力。其实,习得的含义就有通过使用而获得的意思。习得的本质是实践的。多读才会读,多写才会写,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道理,却是经过了不少曲折才逐步形成共识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曾经是现在在一些地方也仍然是讲析的一统天下,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或是老师问学生答,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却很少有真正的语言实践,往往几年书读下来,真正算得上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的所占比例极少。现在,满堂灌的课文讲析法逐渐失去市场了,但是另一种作法却大行其道,那就是以大量的练习、大量的检测题代替讲析,而这种主要关注形式的练习和检测并不是真正的语文实践,真正的语言实践是指的与生活紧密相关,与学生思想紧密相关,有真实信息的输入或输出的语言

实践,即母语习得。遵循母语习得的实践性原则,我们就要把语文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主动的大量的自由读写,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才会有切实的提高。

3)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也称大量性原则,是指语言习得者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经常性的大量的读写实践活动。表面上看起来,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乃至到大学,语文课占用的课时是最多的,然而这些时间实际上被大量的讲析或大量的练习占用,学生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写作量也少的可怜,一学期下来,也就读了那么几十篇课文,写了那么七八篇作文。而课外的时间又被语文作业和其他科目的作业所占用,以致出现了学生在母语习得的黄金时期却没有足够母语习得的奇怪现象,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语文教学”花了2700多课时,却是大多数不过关”的”咄咄怪事”

了。语言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凡技能都需要”反复历练”,没有量的积累,也就没有质的提高。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可培养起阅读能力。我国传统语文学习方法中强调多读多写,强调”处处留心皆语文”,与母语习得的持续性原则是完全一致的。和外语学习相比,语文学习有丰富的母语环境,只要我们少做一些空洞的分析,少让学生做一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各种习题,充分发挥母语环境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我们的中小学生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多读一些书报杂志,多记诵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名篇佳作,达到母语习得对量的要求。今年新修订的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首次对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规定,六年制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为150万字,初中生每学年的课外阅读是80万字,可以说是对母语习得持续性原则的肯定。

4)反复性原则。反复性原则是指在母语习得中对部分语言材料反复阅读,

反复玩味,以达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积淀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等目的。这种反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精读,它不是对语篇语段的抽象分析,而是对语言材料的直觉感知。反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重读,摘抄,诵读,背诵等。在这方面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古人读书,不像现在这样分析或做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读书,讲究诵读涵泳,强调熟读成诵。在反复的诵读涵泳中,学生不仅语感会增强,对文章的理解会加深,结构文风会受到影响,而且精神人格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而通过熟读成诵形成的语言积累,也会成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近,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同志在谈到语文教材编写的时候,结合自己读书写作的体会反复强调了诵读背诵的重要性,”我主张,语文教学还是要背书”,”教材要按照可以让学生背的标准来编写”,”教材应尽量提供一些好的词汇、句子,好

让学生背会、记熟后去进行新的改进、创造”,”你必须肚子里装进很多范文,它的词汇、章法、思想,到时候才能拿得出来,才能变化组合。”在这方面,我国新老两代科学家的不同很能说明问题。苏步青、华罗庚等老一辈的科学家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卓越的建树,而且旧学功底也十分深厚,研究之余还常常吟诗作文;而杨乐,张广厚等新一代科学家,虽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人文底蕴比起他们的前辈来就显得逊色多了。

3、母语习得论与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的问题由来已久,从本世纪初现代意义上的语文学科诞生以后,对语文教学问题的讨论和探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这个原本没有解决的问题显得矛盾更加尖锐,弊端更加突出,终于引发了现在全民参加的[1] [2] 下一页

语文教育大讨论。世纪之交中国教育正在完成一个历史性的转变,那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语文教学的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而近一个世纪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已为解决语文教学这个世纪性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从众多的模式、丰富的经验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上升为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只有从众多的特殊中概括出的一般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母语习得论要做的正是这方面的工作。比如,目前全国中小学语文界有几个著名的语文教改实验,包括湖北省宜昌市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山东省高密一中”语文实验室计划”教改实验,山东省烟台市小学和初中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这些实验虽然学段不同,形式不同,但也有一些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都注重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与学生思想实

际结合,走”大语文”的道路,都倡导大量读写,把课外阅读、课外语文活动纳入语文教学的正式课堂。而这些共同点从语言学习理论的角度看都属于母语习得,即让学生在真实的母语环境中通过大量使用母语而获得母语的读写听说能力。从另一方面讲,母语习得论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虽然不提供具体的操作模式和方法,但它对具体的语文教学仍有指导作用,甚至会带来语文教学观念的革命性变化。比如,按照母语习得论,语文教学体系应由习得和学习两个部分组成,而习得起主要作用。那么,语文课堂上过多的课文分析,过多的练习检测,就要让位于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语文读写实践。这正是一些著名的语文教改实验不约而同都选择双线运行模式的原因。又如按照母语习得论,语文教学要实现从以学习为中心到以习得为中心的转换,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完成三个根本转变,那就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以讲

析为中心到以语言实践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形式为中心到以内容为中心的转变。显然,这是对现行语文教学模式的一个反动,但它体现了当代素质教育和现代教学理论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不仅如此,目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些主张和观点也可以从母语习得论中找到语言学习理论的根据,得到心理语言学的阐释。像”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点,与母语习得论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习得母语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为什么语文学习要与社会生活结合,要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因为语言能力是在语言信息和心理信息同时传递,同时加工的真实交际过程中形成的。据此原理,对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母语习得论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张志公先生曾经提出语文教学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要解决:一个是效率低下,一个是实用性差,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母语习得强调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一方面学就

是用,用就是学,从而解决语文教学实用性差不能学以致用的问题;另一方面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习得母语才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一些发达国家的语文教学情况看,也是如此。他们不仅要求在学习语文时要有”很高的现实迫近程度”,而且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检测也有”很高的现实迫近程度”,如”英国GCSE中直接提供最真实的社会材料”,”同时,学生被要求完成的任务也是真实的”。目前,在语文教学讨论中还有一个取得共识的观点就是语文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担负有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要为学生一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同时,语文教学还负有传承民族文化[1] [2] 下一页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母语和第二语言认知差异的时差性研究

第3卷第1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1 月Journal of N orthwest Sci 2T 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 orestr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 3N o. 1Ja n. 2003 母语和第二语言认知差异的时差性研究 屈社明 (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陕西宝鸡721007 摘要: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母语语言信息输入到大脑的时间与个体习得语言的关键期相吻合,有助于母语信 息网络在大脑中的构建。而第二语言信息滞后进入大脑,错过了这一关键时期难以构建语言信息网络,因此,语言信息网络能否构建是语言信息能否自然输出的关键。正是语言信息输入的时差性导致了不同语言信息网络构建的不平衡性,从而造成了个体在两种语言认知上的差异性。 关键词:母语;第二语言;时差性;语言信息网络;认知差异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3 01-0123-04 而第二语言无法借助或只能部分借助这种语言习得 冃U 言 个体对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个体对母语的习得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能达到自动无意识”的程度,而对第二语言的认知很难达到这种程度。尽管有些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也能达到相当程度的程序化,但是他们却很难达到完全自动无

意识的境界。对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以往对此现象的解释偏向于以下几个方 面:(1环境差异论。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不同。对相当一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他们使用和接触第二语言的机会十分有限,也就是说他们可被输入的信息量少。但是,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文化氛围中生活一段时间,情况又怎么样?事实证明,他们对第二语言的认知程度仍然没有对母语的认知程度高。(2个体差异说。对母语习得者而言,掌握母语和使用母语是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不存在动力问题。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则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并因人而异。(3天生语言习得机制论。有些研究者认为,母语习得依赖学习者大脑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 机制。以上三种看法从不同角度分析、比较了个体对两种不同语言认知的差异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根据信息加工理论,不同语言信息输入的时差性将导致不同语言信息网络在大脑中构建的不平衡性,从而促使个体在两种 语言认知上的差异性。 一、语言信息网络的构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信息加工理论的兴起和发 展,为研究两种不同语言的认知差异开辟了新的视野。该理论认为,人的加工过程就是对外部信息加工的过程。它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类是怎样获取信息,怎样存储、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该过程可简单图示如下: 信息输入f记忆产生f信息输出这一模式告诉人们,输入和输出是以记忆为中心的。输入是为了记忆,记忆是为了输出。记忆是架设在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一座桥梁。记忆是个体通 (In formation Bank。过输入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库”输出(export就是从信息库中提取信息,就是选择

母语能力

母语能力面临背景 本质&重要性&现状&原因&改变方法(重视教育/生活中)&方法缺陷【对比】&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母语素养;现状;应对措施 母语能力的本质与重要性 语言不只是工具,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失去一种语言,就是失去一个文化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的根本血脉相连,密不可分,除了语言技能的传授,母语更担负着塑造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功用。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延续,要靠年轻一代学子们把握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要保持民族特色,发扬民族精神,保持优秀的文化传统。保存国粹,需要年轻学子们熟练把握母语——汉文字。而这些仅有母语基础教育是不够的。只有加强母语高等教育,让大学生确立起对本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深刻了解,认清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才能建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信心,才能积极主动且富有成效地对多元文化进行比较、鉴别,从而热爱、传承并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 母语通常指人们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 方言,在本文中特指汉族的民族共同语——汉语。母语作为人在幼年时习得的语言,通常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自然工具,个人的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往往以母语为载体,依托在母语之上, 因此可以说,母语不仅仅是人的交际工具,还是人的构成部分,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失去母语,就等于失去了一种自然形态的存在方式。就民族而言,母语是一个民族得以构成的重要基础,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共同的语言,母语缺失,民族就失去了最重要 的联系纽带。同时,母语是民族文化得以存在和传承的基础,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首要载体和有机部分,母语教育对培养一个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的 意义。热爱自己的民族,首先应该从热爱自己的母语开始,失去了母语,就失去了民族文化之根。因此,母语教育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认同母语文化。母语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活动,它对培养人们的民族情操、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语习得理论中文

二语习得理论--中文

————————————————————————————————作者:————————————————————————————————日期: ?

二语习得定义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教育技巧 The definition of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Overview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itical period of second langu age acquisitio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English)infour phases ?Variousstagesof education skills 二语习得理论 目录 二语习得定义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教育技巧 第一阶段:沉默期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 二语习得定义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教育技巧 第一阶段:沉默期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 ?第四阶段:学习曲线上升期 展开 目录 二语习得定义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 各阶段的教育技巧 编辑本段二语习得定义 1960年代开始,有人研究人们获得语言能力的机制,尤其是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综合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多种学科,慢慢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叫“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编辑本段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自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人们对二语习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各具特色。有的研究侧重于描写 ,有的研究偏重于假设,有的研究则采用实验。20多年来 ,第二语言的多侧面、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导致了该领域中的理论层出不穷。目前较为流行的有: (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乔姆斯基和其支持者们认为,遗传基因赋予人类普遍的语言专门知识 ,他把这种先天知识称之为“普遍语法”。他们的主要论点是 ,假如没有这种天赋 ,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将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数据的输入(input )是不充分的 ,不足以促使习得的产生。乔姆斯基认为 ,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婴儿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有的人在运用语言时,总是用语法来进行核对 ,以保证不出错误,这就是所谓通过学习来进行监控的[ 1 ] (P19)。随着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种监控的使用会逐渐越来越少。从本质上说, 语言不是靠“学习”获得的 , 只要语言输入中有足够的正面证据,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习得语言。 (二)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在20 世纪末影响最大的二语习得理论当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 。他把监控论归结为 5 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克氏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 ,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学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本监控。通过一种语言的学习,我们发现,“习得”方式比“学得”方式显得更为重要。自然顺序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规则是按照可以预示的顺序习得的,某些规则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规则 ,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与课堂教学顺序无关。“输入假说”是“监察理论”的核心内容。克氏认为 ,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 ,其必备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 。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 ,才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作

第二语言习得中关于母语迁移的探究

第二语言习得中关于母语迁移的探究 母语迁移是指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将影响其方方面面。本文旨在从理论角度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母语正迁移和负迁移对习得的影响,并指出在教学中正确对待母语迁移,合理利用正迁移,减少和避免负迁移,从而更好地提高二语习得的效率。 标签:第二语言习得;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 1.母语迁移理论 “母语迁移” 中的“迁移” 是来自学习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名词。但是,现在“迁移”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它早已经成为一种跨语言学的现象,是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重要研究课题。心理学家将其定义为“学习者之前的语言习得对后来的外语学习和外语行为的影响”。 最早提出“语言迁移”一词的是Robert Lado,他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提出,学习者在主动学习外语或者被动接受外语的时候,他们会倾向于将第一语言及其文化中的形式、意义及它们的分布迁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去。而现在普遍为语言学家们所接受的关于语言迁移的定义是Od1in(1987 :27)给出的:语言迁移是由目的语和学习者已经习得的或者还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导致产生的。事实上,母语迁移就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的语言系统构建中,以母语为起点,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些异同点,将母语中的一些形式、规则迁移到第二语言中,从而或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2.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母语迁移有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之分。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是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是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1)正迁移的影响。母语正迁移的影响是指由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诸如语言习惯、规则和模式等的相似性或共同性,这些相似性或共同性有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 首先,母语和目的语之间语音的相似性可以产生正迁移,而这些相似性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发音的时候更快更好地掌握发音要领,提高目的语的学习效率。 其次,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的相似性或共同性,也能使母语产生正迁移的影响,而这些方面的正迁移,更有利第二语言系统的构建。

母语习得论——一种全新的解读语文教学的理念

母语习得论——一种全新的解读语文教学的理 念 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魏占峰 全国性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已经告一段落,这次讨论再一次把语文教学改革的课题更急迫、更严峻地摆在了语文工作者面前。语文教学改革如何深化,如何突破?笔者以为,必须走出过去经验总结、模式归纳的老路子,深入研究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尤其是中国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构建科学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弄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它的心理学、语言学根据是什么。母语习得论的提出是在这方面作出的尝试。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遵循母语习得规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究竟什么是母语习得?母语习得应遵循哪些原则?母语习得与语文教学改革的关系是什么?本文将从语言学习理论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作出介绍和回答。 1、母语习得的概念 习得(acquisition)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是指儿童获得自己母语的过程,又译作"获得"。人类能够习得语言,是由于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婴儿出生以后,凭借这套语言习得机制,在环境的作用下,在短短四五年时间内,就能习得母语口语。语言学家们对儿童母语习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语言习得理论。那么,儿童乃至青少年能否凭借这套语言习得机制习得母语书面语及进一步发展母语口语呢?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中小学生学习母语即学习语文有别于学习外语,他们生活在母语环境的汪洋大海之中,天天在使用母语,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都是在习得母语,这就是母语的第二次习得(母语书面语习得)。由此看来,母语习得的概念不仅应该包括儿童母语习得,还应该包括中小学生的母语第二次习得。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效率低下费时费力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做了太多的课文分析,做了太多的各种练习,缺少与生活的联系,缺少真正的语言实践,即缺少母语习得。 在语言学习理论中,还有一个与习得(acquisition)相对应的概念,那就是学习(learning),有人把它译作"学得"。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首先区别了这两个概念,他认为,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习得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在习得一种语言,而只知道他们是为了交际、实用而运用这种语言。而学习是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

汉语才是我们的母语

汉语才是我们的母语 现在如果我对别人说要重视汉语文化的学习,体现咱汉字、咱中华文化的魅力与重要性,我可能会被许多同学投来的异样的眼光所惊呆,那眼神可能在告诉我:什么年代了,还学汉语,还学汉语文化? 咱们为什么一定要学习汉语? 首先,我们是个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来学习和传承中华文明、汉语文化。 其次,咱们是个文化人,咱们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汉语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也就是我们的生命。 第三,汉语文化博大精深,深入的学习能陶冶性情、提升品位与修养。 汉语是我们的基础,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她,并且要发扬光大。而现在的年轻一代,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了,可是到了过年的时候,连几幅对联都作不出来,更不说诗词了。 ——“考英语,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不考语文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而是考太多科目会给考生带来负担。”2010年23日、24日两天,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等六所高校举行自主招生测试,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这一“学科歧视”现象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对此,一位高校招办老师就做出了之前那么一个荒谬至极的解释。而在招考现场的一位学生家长说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为什么英语是文理科学生必考的,而语文不是呢,不都是语言吗?” “取消语文教学,高考取消语文考试是个很不错的办法。现在最大的头都不是学文科的,学汉语哲学历史没用。” 2006年第三期,吴复民《透视汉语“外热内冷”之怪现状》一文中说:当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通过六级、八级,甚至托福考到600分以上者已是司空见惯。但许多人的中文水平只能和初中生打个平手。 从这其中我们看出了什么?学习外语当然不错,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大部分对我们自己的汉语却是一种漠视的态度,千军万马的人学英语,不到10岁的小学生都在考托福,只是功利主义地学,把母语搞丢了。学好外语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国外母语能力发展新趋势

国外语文能力的新视点 任桂平倪文锦(全球教育展望0512)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国外一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清楚地显示,人类的阅读已由“读文”时代走向“读图”时代。语言已由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一分为二”,发展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与视觉语言的“三足鼎立”。语文基本能力也突破了传统的听、说、读、写的框架,而增加了视像能力和发布能力。探讨各地对语文能力的诠释,比较其异同,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国外语文能力研究的最新动态,了解国际语文能力发展的最新趋势,从而转变传统的语文能力观,丰富和发展本国语文能力的内涵。 【关键词】国外语文基本能力比较研究 一、语文能力的传统释义 学校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程?语文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我们通常的语文课程文件都规定,基础教育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实施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能力就是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般的语文教学论著作也都把语文能力作如下定位:语文能力是一种从事专业活动的特殊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能力由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组成。 各种工具书对“语文能力”的解释也XX小异:语文能力是人们在进行语文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因素。 因此,传统上人们认定,语文能力是个体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现代汉语来说,是指具有现代汉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聆听能力、说话能力。从内涵上讲,语文能力是个体完成语文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从外延上划分,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既包括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即所谓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包括以认知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一般语文能力,如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力、广泛而持久的注意力、深刻而灵活的思维力、准确而巩固的记忆力等。本文所谈的语文能力是指语文学科能力。 这种传统的依据语言行为特征划分的语文基本能力,不但受到国内外语文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而且还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科书的编制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框架。所不同的,只是强点的侧重点的差异:有的重读写、轻听说;有的强调听、说、读、写宜并重,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此外,也有学者依据语言表达形式――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将语文基本能力分为口头语言能力(即聆听能力和说话能力)和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有学者依据语言传递方式――语言输出和语言接收――将语文基本能力分为语言表达能力(即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即聆听能力和阅读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影响已经滲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扩

浅谈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浅谈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3-07-16T09:11:13.433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张瑜 [导读]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 张瑜(汕头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校广东汕头515041) 摘要:母语在英语的学习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正、负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尤其我们大部分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都是在汉语环境下进行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因此,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必须正确看待母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正面积极作用,避免陷入母语的思维模式中而产生负面消极作用。我们只有重视和研究这些问题,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学习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的学习。目前,我国从小学义务教育到大学高等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英语这门课程,然而,大多数中国学生是在掌握了母语的情况下才开始学习英语,因此,已有的母语知识势必对新语言的掌握造成影响。这种影响的性质,“对比分析”理论认为有正负之分:正的影响对英语学习起积极作用,能帮助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负的则为干扰因素,给学习带来困难,是造成语言偏误的根源之一。所以,作为学生,只有首先明确汉语母语对学习英语究竟有怎样的影响,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母语而引发的各种问题。 一、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1.语音方面 汉语语音和英语语音是两个不同的语音体系,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英语语音中存在着汉语所不具有的、学生所不熟悉的语音;并且他们已经习惯了汉语发音,所以在学习英语语音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用与英语语音相似的音来代替,或用汉语语调来代替英语语调。特别是英语初学者,总是会用找出读音相似的拼音以帮助记忆。 汉语是声调语言,靠声调辨义。英语是语调语言,靠语调辨义。英语的字词有重音、次重音,句子也去升降调之分,初学者往往对其掌握不好,所以,说起英语来往往语调起伏不大,很难读出标准的英语语调来。这样也就完全没有了英语的韵味,语音上变成了地道的中式英语。 2.词汇方面 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混用,冠词、连词、介词的滥用或误用,形容词与副词的混用,单复数的混用,词义的误用。以下是两个典型的错误例子: A.She is student. B.We can speak English very good. 例A,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常常漏用冠词,所以正确说法应该是“She is a student”。 例B,原句译作汉语应为“我们可以把英语讲得很好”。在英语中,一般情况下,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动词,而在汉语中,却没有这方面的区分。因此受汉语的影响,学生错用“good”,应改为“well”。 除此之外,学生经常混淆一些词或词组的含义和用法。他们认为只要汉语意思一样,任意哪个英文单词或词组都可以使用,却不知这些词或词组在用法上有很大区别。例如,表示“听”的英语动词有“hear、listen to”,表示“找”的有“look for、find”,表示“穿”的有“put on、wear、dress”,学生使用这一类词时,受汉语影响就经常出现错误。以下是一个错误的翻译练习题: 昨天,她丢失了手表。她到处找它,但是没有找到它。 Yesterday she lost her watch.She found it everywhere,but she could not look for it anywhere. 这显然是受到汉语的影响,没有区分出look for 和find的用法,所以正确的句子应该是:Yesterday she lost her watch.She looked for it everywhere,but she could not find it anywhere. 3.语法方面 汉语语法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句型结构、否定词的用法、语序、时态等方面。 汉语中有“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句型,但是翻译成英语时就不能逐字逐句套译。例如: (1)因为他太小了,所以还不能去上学。 译成:Because he is too young,so he can’t go to school. (2)虽然他年纪很大了,但是还是每天工作。 译成:Though he is very old,but he still works every day. 由此可见,这两个句子都是受汉语句型结构的影响,犯了生搬硬套的错误,显然没有明确英语语法的一个规则,即一个句子中because和so、though/although和but不能同时使用。 另外,汉语的动词没有时态、语态和人称的变化,通常用“曾经、正在、已经、将要”等副词作状语,或用“着、了、过”等作补语体现时间意义。而英语是通过动作的时和态体现时间意义。表示被动意思时,汉语的表达习惯经常不用“被”字,通常是主动形式表示一种被动意思。如“这本书是1998年出版的”,其实表达的含义是“This book was published in 1998”。汉语中说“你最好把教室清理干净”,而用英语表达是“You had better have the classroom cleaned”,所表达的意思是“教室要被清理干净”。 而且,英语句式结构比汉语的复杂得多,有时一个句子会包括几个从句。如果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很可能一个句子中出现几个谓语动词,甚至是没有谓语。这是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会给学习者造成很大的困扰。 4.文化方面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语言的使用会受到文化的制约,各民族的语言与各民族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他们的风俗习惯、传统思想和思维方式等都体现在语言当中。所以,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本族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干扰,造成误解、歧义甚至闹笑话等。例如:“a lucky dog”的中文表达是“幸运儿”,而不是“幸运狗”;“红茶”的英文表达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还有一些我们常常引为笑谈的中国式英语,例如,中国人被别人赞扬后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那中国人就会根据母语把英语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为

国外母语能力发展新趋势

国外母语能力发展新趋 势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国外语文能力的新视点 任桂平倪文锦(全球教育展望0512)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国外一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清楚地显示,人类的阅读已由“读文”时代走向“读图”时代。语言已由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一分为二”,发展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与视觉语言的“三足鼎立”。语文基本能力也突破了传统的听、说、读、写的框架,而增加了视像能力和发布能力。探讨各地对语文能力的诠释,比较其异同,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国外语文能力研究的最新动态,了解国际语文能力发展的最新趋势,从而转变传统的语文能力观,丰富和发展本国语文能力的内涵。 【关键词】国外语文基本能力比较研究 一、语文能力的传统释义 学校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程语文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我们通常的语文课程文件都规定,基础教育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实施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能力就是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般的语文教学论着作也都把语文能力作如下定位:语文能力是一种从事专业活动的特殊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能力由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组成。 各种工具书对“语文能力”的解释也大同小异:语文能力是人们在进行语文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因素。 因此,传统上人们认定,语文能力是个体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现代汉语来说,是指具有现代汉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聆听能力、说话能力。从内涵上讲,语文能力是个体完成语文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从外延上划分,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既包括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即所谓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包括以认知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一般语文能力,如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力、广泛而持久的注意力、深刻而灵活的思维力、准确而巩固的记忆力等。本文所谈的语文能力是指语文学科能力。 这种传统的依据语言行为特征划分的语文基本能力,不但受到国内外语

浅谈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浅谈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母语都会对其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所谓母语迁移,就是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对所学语言的影响。在语言学习中,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分为负向迁移和正向迁移两种。其中,正向迁移,是指对学习有利的语言习惯迁移,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负向迁移,它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不符合目的语规则的用法。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避免母语的负迁移,以便更为高效地学习外语,学好外语。 一、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音负迁移 把walk念成walker,把blow念成below,其原因是由于汉语(普通话)里面没有以/p/,/t/, /k/等辅音结尾的字,也没有/bl/, /gr/等辅音群。另外,因为受各种乡音的影响而不分/n/和/η/, /n/和/l/等情况也长期存在着。 2、词汇负迁移 词汇负迁移有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混用;冠词、连词、介词等多用少用或误用;形容词与副词混用;词义的误用;单复数的混用;动词不同形式的误用。以下是几个典型的错误例子: a.Mr.Smith is a rich man who like collect-stamps. b.It’s clear that there is a big hole on the wall. c.He is teacher. 例 a.英语中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其后谓语应发生相应变化,但是汉语中却没有这种语法现象。所以“like”应改为“likes”。例 b.原句译作汉语应为“很明显墙上有个大洞”,学生受汉语影响把“在墙上”错译为“on thewall”,但是英语习惯用法应该用“in the wall”。 例c.受汉语影响学生常常漏用冠词或不定冠词,所以正确说法应该是“He is a teacher.” 3、语法负迁移 下列句子的正、误翻译体现了英、汉在否定词的用法、动词的含义及时态、介词的用法、词性的变换等语法规则和习惯表达上的不同。 (1)我昨天给了他一本字典。 误: I have given him a dictionary yesterday.

13、双母语语言环境

双母语语言环境 婴儿在3个月时,大脑就能辨别数百个单词的发音,比他听到的母语单词多得多。大脑开始围绕着经常听到的单词进行组织,并开始创建发音图来更有效地处理语言。这一时期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开始时,婴儿能听出许多种不同语言的发音,所以把刚出生的婴儿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够学会其语言。 如果是不用的语言,大脑中关于这些发音的连接会变弱,而他们经常听到的语言的连接会变得更强。尽管婴儿听不懂您说话的意思,但通过这种早期的对话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在婴儿一遍一遍地听您说话的时候,他们大脑中和语言、说话有关的部分会受到刺激。他们听到的语言越多,大脑这些部分的生长和发育就越好。 所以对于宝宝来说,语言只是一种声音符号,刚出生的小宝宝是完全听不懂任何语言的。可是所有的孩子,无一例外都会在2岁半左右,熟练掌握一门母语,完全学会说话,而对于成人,学习任何一种第二语言,都不可能在两年半的时间,就能达到像母语一样的程度,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宝宝在2岁半前应用的是“母语学习法”,通俗来讲,也就是靠感官来习得语言。 这段期间,也是语言刺激的一个黄金期,宝宝不用任何一种语言作为翻译,而完全通过表情、动作、情景和前后链接来理解他所听到的声音符号。这个时候宝宝听到的任何语种,对于他来说,称之为“范语言”,也就是说,是没有分别的,他不需要任何语言上的搭桥翻译,全部利用感官进行“母语学习法”来处理他听到的声音,区别只是,有些语言听到得多,更为熟悉,有些语言接触少少,较为陌生而已。 而且很神奇的是,宝宝并不会因为双语环境而产生混淆,除非是父母用错了方法,让宝宝被动接收,父母填鸭式以教授孩子单词或者句子的方式去沟通,宝宝自然吃不消。 指导师们会尊重每个宝宝的语言发育黄金期并将课程以课堂游戏的指导形式,通过形象的肢体语言传递给每个宝宝和家长,长期语言环境的熏陶下宝宝可以理解每一个游戏环节并用不同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探索欲望。所以宝宝开始就接触中文和英文这两种语言,在双母语的影响下使宝宝的语言中枢系统更发达,为2岁半语言爆发期做储备,使3岁以后的英文口语学习更加容易,从而增加了宝宝3岁后对英文的学习兴趣。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一、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外部因素决定一切,必须靠模仿、强化、重复等外 部因素去习得第一语言)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斯金纳 主张: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研究,反对研究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活动。 对语言的认识:语言是习惯的总和。是后天习得,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强调外部条件的作用,忽视认知能力的作用。 评价:(积极vs缺陷) 1. 模仿vs每句话都是新的 2.强化vs并非总是 3.人的思维活动养成习惯vs儿童言语行为的创造性 4语言外部形式vs难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二、先天论—“内在论”(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决定一切,儿童头脑里的普遍语法使他能自然内化语言的规则体系)

理论基础:“普遍语法” 代表:乔姆斯基 对语言的认识:语言是由抽象规则构成的复杂体系。语言习得是把复杂的规则“内化”,达到自动运用的程度。人的言语行为充满了创造性。 语言习得是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 评价: 1.强调人类天生具有的语言习得能力,是语言获得的根本原因。 2.语言习得是主动、积极、创造性的过程。 3.过分强调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的必要性。 三、认知论(先天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先天具有而后天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理论基础:发生认识论 代表:皮亚杰 环境 认知结构 同化:把新事物、新经验结合到原有的图式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个体对环境的作用 平衡:使认识与外界趋于一致 学习 语言习得机制 ( LAD ) 普遍语法:以待定参数 形式出现、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对所接触的实际 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母语 假设 根据在语言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反馈 运用评价能力分析、验证这些假设

浅谈针对俄语母语学生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浅谈针对俄语母语学生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汉语拼音不是汉语拼音文字。汉语拼音的主要用途是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以帮助识字、统一读音和教学普通话,目的在于便利学习和使用汉字,以及促进汉语的进一步统一,并非用来代替汉字。拼音是用于标注汉字的读法的,也就是说,通过拼音我们只能知道该字的正确发音,它表达不了字(词)的含义。因此,对于“拼音完全可以代替复杂的汉字”的观点,是根本无法成立的。由此也必须指出:“外国人学汉语可以不学汉字”的说法,同样无法成立。 标签:母语;拼音;语音教学;区别;影响 对以俄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汉语难”,难到常人无法掌握的认识已成为俄罗斯文化的普遍现象。遇到的看不懂、听不懂、理解不了的东西,他们就会用一句“这简直就是中文”来调侃,由此可见,汉语对于他们来说难度有多大便不言而喻了。因为汉语不是拼音文字,再加之四声的变化、一音多字、一字多义、汉字的个体存在及特殊写法,句子的构成与俄语的差异等,不仅给汉语初学者带来很大的困难,会“顾此失彼”,而且会使学生更增加对汉语学习的畏惧感。为了让学生克服这种对汉语学习的恐惧感,结合自身在俄罗斯三年教学实践,认为相应的汉语教学一般具备以下特点。 (1)不需要使用高难术语,这样既能减少授课教师的困难,又能减少学生理解的困难。 (2)不需要讲解高难理论,根本不从发声学角度阐述每个音的发声方法,而利用学习者的模仿能力讲述发音要领。 (3)不需要借助“发声口型图”。 (4)抓住要点多实践训练:突出错误来源的说明,指明发音位置,形象甚至略有夸张地表达正确发音的感觉,以求效果。 (5)不使用俄汉对照语音表,也不使用英语的“国际音标”。因为汉语中很多音俄文中根本不存在,使用这种对照,将导致学生永远说不出标准的汉语普通话。 汉语拼音使用的是拉丁文字母。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各国共同使用的字母,而且是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中受中等教育的人在代数、几何、化学、物理课上所必须学会的一套共同符号。像阿拉伯数字、公历纪元、公制度量衡、五线谱一样,它早已不是某一个国家专有的东西,而是全人类共有的公物。因此对汉语拼音的认读和拼读,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存在特别的困难。此外,与教材配套的还有“汉语普通话语音表”的发音(声像)光盘。便于学生直接进入“原汁原味”的汉语普通话准确发音的学习过程。

用学母语的方式学外语

?用?母语形成机制学习英语 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学习英语? 孩子们平时不会说英语,那么就尽量用英语口语围绕着孩子,鼓励他们使用 任何单词,并且不去理会他们出的错。我们大声朗读书籍,提出问题,并不断鼓励 孩子们回应。一个孩子可能从一个单词开始,例如,水,但是到了第三天,他会说, “我要水,”到第五天,“我要水。”语言是从小开始发展起来的,因为我们不断 督促孩子使用单个单词,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更长的话语。当孩子使用英语时, 我们不纠正发音上的错误。我们把这种错误看作是练习新技能的行为。通过尝试他 的新英语技能,这个学生将会提高自己。如果他每次都被纠正,他就会不愿意继续 尝试。 我们不让学生们记忆单词,我们从教授语音开始,也就是研究字母发出的声 音。语音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编码:学生们学习单个字母的发音,然后学习字母如 何在小组中工作。随着学生在语音方面的进步,他们可以自己阅读新单词,因为他 们知道单个字母可能是如何发音的。 一是从环境的浸入来说,对于年龄偏小,或者基础稍差的孩子,老师在表达 内容时,会配合丰富的肢体语言,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多感官的 刺激,帮助孩子在理解中学习英文。在非上课时间,老师在与孩子聊天或做游戏时, 也是用全英文的交流方式,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帮助孩子们进行无意识记 忆。 二是浸入的学习必须有内容载体,基于学科才能培养纯正的英语思维。所有 的语言都是有内涵的,只有以学科知识(语文、数学、科学)为载体进行英语学习, 才能联系运用,让孩子从小养成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习惯。 每年近千万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尽管很多过了四级甚至六级,可是,能轻松看懂美剧、英剧、好莱坞电影或能阅读英文小说的,绝不超过10%,而真能在工作中自如的运用英语的,不超过1%。 为什么我们学英语学得那么困难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英语学习方式是完全违反科学规律的。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首要任务是先在大脑中增加原汁原味的英语语料库的储存 量。有了这些语料,用英语学习知识、沟通交流、表达思想就容易了。 积累语料知识学习英语的第一步。不断的模仿、应用训练才能真正学会使用一 门语言。据统计,一个外语学习者听说读写要达到中等熟练程度,大约需要2500小 时的训练。 当前国内的英语教与学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翻译法”这个方法历史最悠 久,在国内应用最广泛。翻译法主要是利用对文法的理解,通过翻译手段进行教与 学的方法。其优点是学习者可以快速的通过母语记忆英语词汇和语法,迅速提高读 写能力。缺点是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被动学习,忽视听和说的训练,容易养成 学生使用英语时依靠母语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第二类是“直学法”就是直接利用外语进行学习,任何时候都不要用母语进行为中 介手段,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视、听、说三位一体,强调模仿,主张“通过 说话学说话,利用英语学英语”;从模仿到联系,直至养成英语语言习惯;广泛利 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帮助理解,尽量不用翻译,而是用 简单的英语解释引导,依靠语言实践感性认识。优点是英语与思想直接联系,符合 语言的本身特点,能较好的形成英语思维,英语交际能力较好。缺点是学习初期进 度比较慢,更适合低龄儿童从初级视听和拼读开始学习,对于应试性英语学习需求 者短期效果不明显。 综合以上两类方法,对于小学三四年级以下的初学者,采取视听、仿说、朗读 学习方法,主要通过拼读法积累词汇量;对于五六年级的高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

语言能力等级描述

二语言能力等级描述 1 语言能力等级 语言测试要区分考生的语言能力水平。考生的考试成绩通常被确定为某个等级。 不同的考试等级设定不尽相同。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部,1996 商务汉语考试(BCT)用五个等级描述应试者的商务汉语水平,这五个等级是: 1级尚未具备在商务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2级在商务活动中可以运用汉语进行基本的交流。 3级在商务活动中可以比较有效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4级在商务活动中可以比较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5级在商务活动中可以自如、得体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2 等级描述 / 标准制定的原则 2.1 面向不同人群的语言能力等级描述 描述语言能力并进而制定语言能力等级量表是为语言教学、学习和测试服务的,不同的人群对语言能力等级量表的要求有所不同。Alderson(1991)认为语言能力等级量表可以分为面向用户的(user-oriented)、面向评价者的(assessor-oriented)和面向教学与测试设计者

的(constructor-oriented)等三种,这三种量表对语言能力的描述有所不同。 面向用户的量表主要描述各水平等级上的语言学习者的典型语言行为,描述他们能做什么,即能用语言完成怎样的交际任务,描述语一般是肯定的形式。面向用户的量表通常是对语言能力进行综合性(holistic)的描述,也有一些是分技能描述的,但这种分别描述比较简略。如:

HSK(基础)和HSK(高等)的能力描述稍详细,HSK(初、中等)的描述过于简单。 面向评价者的量表是对语言能力水平进行评价的指南。这种量表往往描述语言能力的各个方面,注重评价语言能力表现是怎样的,而且经常采用否定性的描述语。面向测评者的量表,有些是对语言能力进行综合性描述的,有些是进行分析性(analytic)描述的(比如,分别从语言使用范围、准确性、流利性等方面对语言行为表现进行描述)。如,CET-SET评分标准: 标准描述

第二讲++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讲:语言习得理论 一、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1、第一语言习得: 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2、第二语言学习: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3、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对比 (1)共同点: 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3)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 4)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几个阶段。 5)语法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 6)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7)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2)不同点: 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掌握. 1)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2)学习的起点不同。 3)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不同。 4)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6)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二、儿童语言习得 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斯金纳)

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②先天论(乔姆斯基) LAD假说: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 “普遍语法”: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③认知论 ?代表人物: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 ④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三、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一)语言对比分析 1、定义: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代表人物:美国拉多 3、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迁移理论 4、观点: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对不同点加强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