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ebks高职高专教育农学类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

Dhebks高职高专教育农学类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
Dhebks高职高专教育农学类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

|

||生活|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郭敬明

高职高专教育农学类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

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主报告

项目主持人:朱珠

项目主持单位: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

项目参加单位: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二OO五年四月

目录

一、立项背景 (3)

二、研究思路 (4)

1、指导思想 (4)

2、研究内容 (4)

3、实施原则 (4)

4、研究路线 (4)

三、项目研究工作 (4)

1、预研究阶段阶段 (4)

2、计划分工阶段 (5)

3、研究、实践阶段 (5)

4、总结推广阶段 (5)

四、主要成果 (6)

1、行业调研和比较研究的成果 (6)

2、明确了高职食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

制定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8)

3、整合、重组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10)

4、建设了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10)

5、编写出一批高质量的专业教材 (11)

6、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2)

7、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2)

8、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12)

五、项目研究与实践的自我评价 (13)

1、项目成果的自我评价 (13)

2、项目成果特色 (13)

3、项目改革与实践的体会 (13)

六、推广价值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13)

1、项目推广价值 (13)

2、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14)

七、存在问题和改革设想 (14)

1、存在问题 (14)

2、改革设想 (15)

一、立项背景

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都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系统性偏差,导致这一偏差的重要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或定位不准确,以及课程模式的陈旧。因此,人才培养规格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及所在行业情况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及其开发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教育部大力推动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教改革的浪潮推动了各高等职业院校的食品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食品专业便是其中一员:该专业1999年被评为高职高专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特色专业,2001年承担的教研课题“食品工程专业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粮高专的食品专业在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尤其是在专业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3年食品专业的主干专业课“食品工艺与设备”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也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食品工业是我国最大的工业部门之一,其行业涉及面广、分工复杂、体系庞大,企业规模不一、发展迅速而不均衡,这使得该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具有独特性。按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所培养出的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当前食品行业对高职高专层次人才的需求产生了一些偏差。

此时,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研究高职高专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和改革措施,整体推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从2000年起,教育部决定组织实施《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于是,我们基于我国食品工业现状和食品专业高职高专教育现状提出就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申请课

题立项,2002年4月该课题被教育部列入《新世纪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批准立项,项目名称为:“高职高专教育农学类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并下达了项目任务书。

二、研究思路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教育方针为依据,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建立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质量的信任为根本出发点,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本质及特征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控制、改进、实施等过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开展本项目研究。

2.研究内容

本项目主要研究和探讨在新时期高职高专食品专业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目标、思路和途径。

对课程进行整合、重组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总结出具有规律性、可操作性、先进性和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

3.实施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树立满足社会“急用”、能力“够用”、上岗“顶用”的新型人才观,坚持“行业性”与“应用性”的办学定位;

(2)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专业设臵与调整的重要前提;把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作为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主线;把符合岗位要求作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依据;

(3)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职业能力分析模式,建立适应岗位群能力结构要求的,以“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为基础,以“以综合岗位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为重点的特色质量观构建食品特色专业与课程体系。

4.研究路线

总结三院校的教学现状、明晰本次教改的实践基础→开展社会调研、比较研究和理论学习→提出人才培养规格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方案→以教材编写为切入点具体进行课程的整合、重组→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建设→总结教改的成果并查找不足,撰写项目结题报告

三、项目研究工作

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任务书》下达后,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下,在各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根据文件精神,制定了《项目实施计划》研究的实施方案。

1.预研究阶段:

对项目成员单位前期的教研成果及教改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综合研究,目的是全面了解本次教改项目进行的教学基础并总结成功经验,汲取教训,为本项目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根据项目成员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工。

2.计划分工阶段:

通过理论学习与研究,将项目细化为以下几部分内容:

通过理论学习与研究,将项目细化为以下几部分内容:

内容1:高职高专教育农学类食品专业现状调查与国内、外比较研究

内容2:吉林省食品行业现状调查报告

内容3:高职高专教育农学类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内容4:重组并优化课程结构、修订课程大纲;

内容5:编写新的教材;

内容6:高职高专教育农学类食品专业多媒体课件在教材建设中作用

内容7:食品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整体教学解决方案

内容8:高职高专教育农学类食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地研究与实践

内容9: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3.研究、实践阶段:

(1)理论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学习,对高职高专教育本质与特点、高职高专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质量评价及课程改革与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改革与实践

构建了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下大力气进行课程改革,增加实训教学时数与力度,将职业资格鉴定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

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下,努力建立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以技术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教学平台,强化关键技术训练,以“准职工”身份,较长时间的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使毕业生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上手快,适应性强。

项目组选择“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建设”的途径,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构建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及时应用于专业教学改革中。制定并完善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出版了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

系列教材,制作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4.总结推广阶段:

依据项目主要内容要求,广泛进行调查、研究,项目组各成员校通过走访、座谈、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等形式,对3个省级主管部门、4个行业协会和近200多个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查、询问,对高职高专食品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与内容进行调研,达成如下认识: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科学技术的全球化,给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就业为目标;人才需求趋势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强化动手能力。积极与食品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及毕业生交流,共同讨论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改革过程中建设性意见,为进一步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和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收集信息,确定出更加适合的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从新的起点、新的高度去跃登新的台阶,是需要作出重要抉择的大课题。

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今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专业结构调整战略,加大现代服务业建设力度;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诚信意识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项目组三所学校30多位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三年,经过预研、计划落实、研究实践、总结推广四个阶段,项目已按任务预定要求完成工作。

本项目共撰写综合性报告2篇,专题报告8篇,发表论文20余篇。三所学校改革试点专业直接受益学生705人。本项目成果已在相关食品专业院校推行。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三系合一,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系领导班子人员变动,黑龙江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机构调整。在学校体制变化、人员变动的情况下,三校项目组成员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使本项目得以顺利结题。

四、主要成果

1.行业调研和比较研究的成果

(1)行业调研

项目组各成员校通过走访、座谈、调研等多种形式,对3个省级食品企、事业部门、单位进行了调查,并查阅国内、外文献数百篇。通过对行业现状的调查为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充分依据,并获得了有益收获。

收获一:通过对食品行业调研发现,目前吉林省食品行业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行

业调查中发现,新形式下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发生了变化。食品企业的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工程技术人员、食品检验工、食品制作工和食品包装工4个职位。其中,制作工、检验工又占了绝大部分,占到食品行业需求总数的86%。这四类职位中,除食品工程技术人员供大于求外,其余均供不应求。

收获二:食品企业需要的是能适应企业生产一线的需要,能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对一百多家用人单位的问卷多项选择调查中:68.6%的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缩短培训期;54.6%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适应期应在三个月以内。

收获三:食品行业生产实践技能特点差异大,通过调查获得了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群划分情况。

收获四:校企合作缺少稳定长效的机制

吉林省70%食品企业有与学校合作进行技术和产品开发的意向,并希望学校能以技术入股和成果转让的方式与其合作。但综观食品工程专业,我国不少高职院校也在努力,但由于缺少校企合作的稳定长效机制,真正在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落实的少。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制定的少,使用企业工艺规范、操作维护技术标准的少,和企业合作编教材,使用企业资料的少;聘请企业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讲课的少;根据教学要求到企业实习实训落实带教任务的少;接企业人才订单开展教学培养培训活动的少。这些都严重损害和影响着我国高职高专食品专门人才的培养。

收获五:应加大高职高专食品专业资格认证力度

调查中发现,在应聘食品检验工的人员中,部分应聘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持有食品检验人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却不到总数的10%,说明有食品专业资格证书的检验人员市场资源严重不足。

(2)比较研究:

对国内外的职业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使我们获得了一些重要启示:

①转变教育观念,重新确定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同,侧重点不同。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

②改革专业设臵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在专业设臵上,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潜在的人才需求,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教学内容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

为中心,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训课程的比例,改革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实行弹性学制等等,探索不同专业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③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

产学合作、社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本渠道。产学双方要努力加强对话:学校应主动采取行动,积极满足产业界的需要;企业应当完善与产学合作有关的各项制度,建立完备的交流基础。只有引进产学结合的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才能真正做到成果共享,尽快地增加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④完善资格认证制度

为确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应成立一个机构来规范职业教育的管理,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格证书体系,来保证各职业资格相互间的认可。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完善学术资格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转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举的制度,增强两者之间互补的灵活性和渗透性。

⑤积极发展我国教育的“拳头项目”

德国要求其职业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我国在职业教育的某些领域,发展自己的“拳头项目”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我国若能在有些领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训练基地,将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能更好地指导、激励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2.明确了高职食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制定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行业和企业对高职高专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是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出发点和基础,坚持以职业岗位分析开发专业、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建立课程体系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制定了新的高职高专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的特点体现在:

(1)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方面

①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和岗位的针对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地提出了行业面向,并根据行业调查的结果确定了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为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指明了目标。

②体现了“知、能”并重的思想。用“掌握食品专业的基本知识”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不求“高、深”、只求“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重点强调了基本技能和较强实践能力,对学生毕业后应具有的岗位能力和在岗位锻炼后的个人发展方向作出了描述。体现了食品行业对高职高专层次人才“学科理论要求程度偏浅,广度偏宽,实践性更强“的要求。

③在培养规格中突出了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并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进行了具体要求,体现出高职高专教育鲜明的职业特色及“成人”和“成才”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④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加以细化,分为通用职业能力和专项职业能力两个层次,使其成为贯穿全学程始终的能力培养目标,并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安排加以指导。同时将取得职业技术鉴定证书写入培养规格,为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岗位工作提供了方便。

(2)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方面

本着食品专业高职高专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整合设计的原则,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要求,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考虑教学活动与行业活动规律的结合,以先进的专业技术和工艺、规范的管理和质量标准为内容,以校内、外规模企业为主要教学场地,优化组合、调整结构、突出重点,科学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初步建立起了由“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式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专项技能培养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并与职业认证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见下图。

食品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图解

制定出基础课程相对稳定、专业课程能够适应变化的新的理论教学体系。

该理论教学体系根据食品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要求,突破学科间束缚,对课程进行整合、重组、删减、增设,构建了对食品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均适用的专业技术平台课程。通过专业技术平台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具有合理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既可为后期学习专业技术核心课程打下基础,获得较为宽泛的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又可在进入某一特定职业后仍具有灵活的转岗能力。这不仅满足科技发展和职业领域变化的需要,还可满足个人职业生涯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加以调整,设计出若干专业方向教学模块课程,以适应食品行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区对毕业生专业方向需求的变化。随着职业岗位的变化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产生,专业方向模块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或增设,使其具有灵活性

3.整合、重组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体系形成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我们重新评定了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确定了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要求,进而调整课程内容,使之符合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及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同时制定了新的课程教学大纲。

在改革中,我们通过对13门专业主干课程进行认真分析,最后整合为8门课程作为食品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并将原来同时开设的多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按人才培养目标和改革的要求,增减了课程内容,形成若干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每组课程构成一个专业方向。

4. 建设了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是:以必须达到技能培养要求为标准,内外并举,优势互补,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先进性。

据此,各成员院校均加强了实践进行基地的建设。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系在校内组建模拟焙烤实训实验室、各类饮料、冰淇淋及方便食品实验室及分析检测中心;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食品工程系与三色鸽食品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焙烤实训车间”;黑龙江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投资组建小型啤酒模拟生产车间等等。同时,项目组各成员校在积极努力地与相关企业在签定实习协议的基础上,采取措施,正努力建立起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实施计划。

实训基地建设的效果:

(1)培养了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如职业道德的建立,协作精神的培养,意志力的锻炼,工作环境的了解,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通过实际的顶岗工作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2)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教学。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了校企合作,使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加强,使学校与企业的利益相同了。企业通过与学校接触,认识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两者的利益是共同的,他们愿意并主动帮助我们建立实习基地。学校通过开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加强,许多企业把学生实践教学作为企业人才培养的一部分。

(3)有利于专业教学改革。专业教学设计方案是否符合社会岗位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实践教育是最直接的检验手段。近年来我们通过实践教育信息的反馈,不断发现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不足与缺点,不断进行专业教学改革,修订并完善了教学计划,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专业教学改革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4)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目前大学生就业率已成为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学院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大大拓宽,而且增强了学生自身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5)建立了技能培训基地

加强食品企业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实施继续教育,开展职中、职后培训,是提高食品行业和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措施。3年来,项目组各成员校普遍根据岗位技能等级认证的需求,积极开展技能鉴定培训工作。

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共培训校内食品检测、西式面点师共计800余人;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食品工程执业技能培训中心”、“烹饪技术培训中心”共培训校内、外学员2千余人。

5. 编写出一批高质量的专业教材

我们的改革实践是以专业教材建设为为切入点的。在教材建设中,项目主持人反复、多次征求项目组各成员校意见,并积极与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高专分社沟通,向高等教育出版社提交第一批拟编教材大纲12份。经各校讨论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意,确定第一批计划出版5本。

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

教材名称出版单位主编出版时间

食品生物化学(配盘)高等教育出版社李丽娅2005.6

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应用(配盘)高等教育出版社翁连海2005.6

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配盘)高等教育出版社朱珠2004.12

食品工程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徐文通2005.6

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配盘)高等教育出版社刘晓杰2004.12 已经出版的专业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同于以往的专业教材。该批教材的内容经过高教专家和参加编写人员及其他课题组成员的充分论证,从过去强调单一学科的系统性改变为充分体现理论知识的应用性,适合目前的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水平,深度适当,形式活泼,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同时,融入了电子教材等先进手段,个别课程还制作了网络课程,初步体现了教材的立体化。

6.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效果的保证。在本项目的进行中,我们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各校在专业教学中普遍采用启发式教学、导学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许多课程采用了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有些实践性强的理论教学内容走出了传统的教室,在实验室和操作现场边实践边学习,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项目的改革中,我们重点研究和实践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课件建设中,我们从专业需求出发,按照培养目标,把课程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用软件的方式,通过计算机呈现给学生;给学习者提供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本门课程教育的适应性得以大大加强。

同时,在本次教学改革中,还对实验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改革,克服了实验教学环节教法单一、组织管理困难,成绩考核易流于形式、评定方法不科学等缺点,将实践环节的课程分为基础技能范型实训课程、体验中心范型实训课程、项目中心范型实训课程、培训中心范型实训课程四种教学形式并制定了科学的成绩考核办法。

7.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多次组织授课教师学习有关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知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各校均制定了师资培养规划,并确立了相关管理制度。

本项目中,我们通过以老带新、参加教研、科研活动等方式重点解决了如何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的问题。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除校内专职教师以外,我们积极聘请一批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校外食品企业专家作兼职教师,努力构建兼

职教师网络;同时,在校内教师任用、职称评聘、考核奖惩、培养进修、科研等方面的管理上制定和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组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既有较深理论造诣,又有较强实践能力;既懂教育教学管理,又有较高科研水平的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食品专业“双师型”素质教师已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98%以上。随着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8.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通过几年的教改实践,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都有了提高。

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学生具有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术应用能力,在学生的实践环节中得以体现。

与其他平行班级相比,通过多年的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食品专业的在校生无论是在学习态度上,还是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均表现出色。食品专业学生在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考试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五、项目研究与实践的自我评价

1、项目成果的自我评价

(1)改革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2)提升了项目组成员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水平

(3)建立起了“技术平台+教学模块”的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模式

(4)人才培养方案可行

(5)成果具有现实意义

2、项目成果特色

(1)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准确

(2)构建新的课程模式

(3)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

3、项目改革与实践的体会

(1)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高职高专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先决条件。

(2) 明确项目定位,理清研究思路,突出重点研究及实施工作步骤,是使项目进展顺利和取得成效的基础。

(3)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关键问题之一是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在学校领导重视的基础上,主持部、省级教研课题是实现专业带头人培养的良好载体。

(4)项目组成院校的支持,参加教改人员的团结、协作,敢于探索、勇于实

践,是完成本项目的根本保证。

六、推广价值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1、项目的推广价值

本项目是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参与的院校其食品专业均已被列入全国高等专科教改试点专业;课题组成员都是各院校的教研、科研骨干。

本项目是在较为深入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基础上,提出改革方案,通过专业改革实践,取得了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成果,对高职高专食品专业建设及课程体系改革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

本项目具体做法可操作性强,各成员校已把专业培养方案作为校内指导教学工作的依据,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初步实现了项目研究与实践成果,向有关院校更大范围应用、推广。

2、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专业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要将研究成果真正地、更深入地落到实处,还需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广大教师更加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工作中,只有这样,专业教学改革才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在本项目研究成果推广中,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以专业评估为主线,以教学督导为保障,围绕高职高专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关的规范性教学管理文件。此外,还应就建立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的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整体教学平台课程设臵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七、存在问题与改革设想

1. 存在问题

教育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需要多方面参与的工作,仅靠一两项改革课题的局部实施是不可能完成的,本项目的改革与实施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关于公共课程改革

目前,高职高专公共课程是由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管理的,因涉及课程实施、计划统一等具体情况,本项目无法对其内容、结构进行调整,目前的教改策略则只能在课程实施中进行调整及教学安排上进行探索,其课程设臵和时间安排显得比较僵化,与专业课程的改革不配套。

(2)关于人才培养方案

本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食品工程专业为例来进行研究,这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项目负责人参考了其他课题组研究过程,考虑到各校的专业培养面向不同,学校保障教学条件不同,难以制定出一个各院校都适合的既有广泛代表性,又有专科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我们提出了各校自

己的方案。

2.改革设想:

针对高职高专食品专业课程改革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设想:

(1) 关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高专教育对专业教师有其特殊要求。在知识结构方面,对整个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应良好把握;能力结构方面,具有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社交能力;同时,在“促进学生发展”、“探索素质教育新模式”方面,应具备一定的技术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甚至比较丰富的人文知识等。因此,高职高专食品专业教师的队伍总体上不尽完善,需要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规划和建设。我们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附件34)。

(2)对专业带头人要求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专业带头人。对专业带头人的基本要求应有别于一般教师,具体为:①具有教学、科研能力;

②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③具备较高职称和学历;④工作责任心强。目前,专业带头人往往缺乏前两项,这两个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培养需要数年的时间,不可能立竿见影。应当逐步建立起专业带头人负责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制定了专业带头人培养规划(附件35)。

(3)关于实践(训)教学基地建设

实验、实习、实训以及科技活动等组成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情感和意志。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现有的实验设备已不能满足需要,建立健全高职高专食品专业校内、外实践(训)教学基地十分必要。在此,我们提出了实践(训)教学基地建设规划(附件36),为达到高职高专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教学计划的不断完善、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材的陆续出版,必将推动我国高职高专农学类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多媒体课件的完善必将对食品专业教学建设过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将会极大地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就业能力的提高。

我们必须认识到:巩固和发展教学改革成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董刚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董刚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草案)中也提出“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及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性专题研究,例如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途径选择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力等,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 一、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指对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这种投资形成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与胜任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区域经济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本包括高职教育培养的各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并以此保证产品在市场有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适应性 1.高职教育人才规格以往提法的梳理 关于人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界定,目前“人才四分说”得到国内专家较大的共识,即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其中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密切相关的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研究领域的几个提法:技术型人才说:我国现在通称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理解为高等技术和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这是由人才结构类型决定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说:应用型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理论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其使命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性运用,也就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者是产品构型,并且还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应用于实践。复合型人才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批综合性职业岗位陆续产生,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又渗透日益增多,从而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

土建类专科技能测试考试要求

2015年福建省高职入学考试 土建类专科技能测试考试要求 受招生高职院校的委托,特制定土建类专科职业技能测试的考试要求。本技能测试考试要求以教育部2014年颁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导,按《2015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大纲》的要求,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目录中本专业相关教材为参考,依据现行的国家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10)的各项规定,测试考生理解《土木工程识图》相关基础理论和掌握手工绘制土木工程图样的方法。 Ⅰ测试内容与要求 一、测试项目 使用图板、丁字尺等绘图工具,绘制指定图幅的图框线、标题栏;抄绘建筑平面图(铅笔图)。 二、测试时间 90分钟 三、测试要求 1、能正确使用图板、丁字尺等绘图工具绘制图纸; 2、掌握标题栏线型线宽的要求,能在正确位置绘制指定标题栏; 3、掌握比例的概念,能根据给定的尺寸和比例绘制图纸; 4、掌握建筑平面图的内容、绘制步骤及各细部的绘制要求;

5、掌握尺寸标注各组成部分的规范要求; 6、掌握仿宋字不同字号的含义,仿宋字书写工整,符合规 范要求。Ⅱ测试形式与环境 一、测试形式 根据试卷要求,在普通教室测试环境下,使用常用绘图工具手工绘制铅笔图(无需用水笔勾描)。 二、测试环境 1、测试环境为普通教室或制图室,提供单人单桌进行考试(绘图时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不得影响左右同学的绘图); 2、主考校方统一提供图纸。 注意事项: 1、考生必须自带2号图板、丁字尺、三角板、圆规、建筑模板、铅笔、橡皮、小刀、擦图片和胶带纸等绘图工具; 2、除以上规定的工具及用品外,考生不得将任何纸张、书籍、计算器、手机等与考试不相关的物品带入考场。

2020最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排名

2020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排名 体育教育专业介绍 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 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 核心课程:体育学概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概论、体育教学论、教育心理学、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 设置背景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核心能力 1.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掌握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力法; 4.具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5.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 发展前景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娱乐、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训/院校; 2、娱乐/休闲/体育; 3、新能源; 4、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5、互联网/电子商务; 6、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7、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8、金融/投资/证券。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课程顾问、体育老师、体育教练等工作,大致如下: 1、课程顾问 2、体育老师 3、体育教练 4、篮球老师 5、教师 6、核心期刊高端写作专家 7、储备干部 工作城市: 毕业后,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致如下: 1、上海 2、广州 3、深圳 4、北京 5、郑州 6、杭州 7、南京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 (1)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 江庆翘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本文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理性认识姓“高”和姓“职”的关系,正确看待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项任务,认为对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有更全面理解,并提出职业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办学定位包括多个方面,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结构定位、服务地域和行业面向定位、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等。在这其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居于首要地位的,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属性之争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以来,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定层次规格和类型的学校,培养一定目标的人才。不同层次规格和类型的学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适用性上具有明显的区别。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办学性质和特色的基础,是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学校以教学改革为首的各项改革不可须臾偏离的“主心骨”。所以,它是办学者第一要明确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方面,它是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当前主要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它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质。这也就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通常所讲的姓“高”、姓“职”的问题。 有一种认识,认为在上述两种属性中,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姓“职”,然后才是姓“高”。这种认识产生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初期。当时这样提,一是为了防止将高职院校办成普通意义上的专科学校,办成“小本科”;二是想要突出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对此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办学实际中的各类矛盾日渐突出的时候,回头来看,这并不是一种冷静、理智的认识。 为什么非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种属性区分主次呢?我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既姓“职”,又姓“高”,两者同样重要。 姓“职”,说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质,是其教育的类别。姓“高”,说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性质,是其教育的层次。也可以认为就像是在一个二维坐标系当中,横坐标是教育类别,纵坐标是教育层次。在教育类别上,区别有义务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在教育层次上,区别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高等职业教

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考

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考 王艳雯江西省体育运动学校 摘要:文章以高校体育教学专业教学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目前教学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师能力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科目设置、教学手段、教学对象三个方面提出需要改革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Some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bstract:T 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 analyzes the current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teaching purpose, teachers' ability in four aspects of problems, and from the course setting, teaching means, teaching object three respects put forward to reform a few opinion. Keywords:College,Education teaching,Reformation 1.引言 国务院颁布的《全面健身计划(2011-2015)》中明确,2015年的总体目标是: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群众的健康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往往缺乏大量优秀的体育教育人员去引导大家进行科学的锻炼。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既能从事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又能从事学校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学科,应当能够胜任与之相应的责任,发挥专业的优势和特长。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教学内容的守旧性,制约新型教学内容的开设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关系到整个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和地位。本文从高职教育大众化、技术理性思想和企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希望可以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标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属性是由其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决定的。在高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和评价方式方面存在诸多争议,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面对社会与教育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职学校必须从根源上重新思考和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 1.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被寄予培养技能型人才精英的厚望,然而高职教育大众化的现实与人才精英的教育理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种现实面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由培养技能型精英人才向人力资源开发方向转变,之所以要做出这种转变,是基于以下原因。 高职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生源的多样化和入学方式的多元化造成了学生的成长动机和成才基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原来单一的精英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变得不切实际,同时也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才目标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突出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和角色定位。 基础教育的改革相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较为滞后,精英教育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础教育,不能为高职教育提供足够的优质生源。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精英教育分流的产物,还不具备作为学生选择性成才的一种渠道,很多高职院校的生源实际上是精英教育的被淘汰者,他们在学校里经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属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盲点区域。要想将这样的生源培养成技能型精英人才,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因此,高职教育目前还不具备培养技能型精英人才这种理想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立足于人力资源开发。 2.技术理性思想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技术理性是指对科学技术与理性的推崇,它注重操作、功能、工作效率,高职教育中技术理性的渗透虽然为职业教育带来了高效率,但它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技术理性思想主导下的高职教育混淆了教育目标与教育手段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将技术这种从属于手段和工具性的东西当成了教育的目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本).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以下简称高职高专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涌现出一批教学改革成效较大、办学特色较鲜明、办学实力较强的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但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看,发展还很不平衡,还存在着办学特色不甚鲜明、教学基本建设薄弱、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亟待改革等问题。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高专教育要全面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前进。今后一段时期,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就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不含师范)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的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 三、在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职高专院校都要根据形势的发

2015重庆中职对口高职招生土建类技能考试大纲

2015重庆中职对口高职招生土建类技能考试大纲 土建类技能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2015年重庆市中职对口高职招生土建类专业技能考试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土建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二、考试依据及要求 1.考试依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等9门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9]8号); (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 (3)《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 (4)《11G101系列平法制图规则及构造详图》。 2.考试要求 土建类专业技能考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建筑工程图的识读与绘制、工程测量、建筑主要工种操作。具体要求如下: (1)能用CAD正确绘制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 (2)能正确识读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 (3)能正确选用测量仪器进行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坐标测量与坐标放样,并能正确处理相应的测量数据; (4)能正确选择和使用钢筋工、砌筑工等工种常用机具设备; (5)熟练掌握钢筋工、砌筑工等工种的工艺流程; (6)能正确进行钢筋工、砌筑工等工种的操作。 三、考试时长及方式 1.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试方式:现场绘图和操作。 四、考试内容 (一)建筑工程图的识读与绘制 1.使用AUTOCAD2007-2010绘制指定的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 2. 梁、板、柱等结构施工图识读。 (二)工程测量 1.水准测量:利用水准仪进行普通水准测量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与计算; 2.角度测量:利用经纬仪进行测回法和全圆测回法进行水平角的观测和计算,熟练掌握利用经纬仪进行竖直角的观测和计算; 3. 坐标测量与坐标放样:基本能利用全站仪进行坐标测量和坐标放样。 (三)建筑主要工种的操作 1.砌筑工种施工操作:利用常用工具进行墙体砌筑并进行相应的质量评定; 2.钢筋工种施工操作:钢筋的下料、制作、绑扎、成型及其质量评定。 第 1 页共1 页

[体育教育,我国,专业]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量在逐渐上升,体育人才正在向市场经济的方向进行转变与适应。针对这一系列的变化以及市场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也需要开始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建立起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及专业性的设置,进而增加体育专业人才。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依据我国当前体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继续有针对性的改革,进而促使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加强体育教师的培养,推动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的使命。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受传统竞技体育模式及教育观念的影响,进而使其始终都得不到有效地提升与发展。进而就造成了体育教育专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其教育的效果较差,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对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进行改革刻不容缓,需要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的下降 近年来,国家为了普及高等教育,不断的降低高考的录取分数线,各大院校都在不断的进行扩招,进而带动教育消费,提升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时,正是由于这样的局面,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高校的承受能力。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开设的体育专业中,缺乏高资历的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较差。同时,高校中的体育场中严重的缺少进行体育锻炼的相关设施等等。这些因素会造成其高校中学生的专业素质无法得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较差。 (二)课程设置之后与现实需求 就我国目前高校体育专业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高校中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仍旧拘泥于传统的理论基础教育及相关的竞技类的运动上,对于新型的体育类型及一些民间的体育活动项目涉及较少。近年来,虽然很多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都在进行相关的改革,开设了相关的选修的课程,但是其还仍旧是在体育专业类的相关领域,很少会延伸到与其相关的其他领域中。除此之外,高校学生所学习到的很多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的发展没有关联,与社会的需求不一致。进而就会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中失去其专业优势,给学生带来了消极的负面作用。 (三)人才市场供过于求 随着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不断的完善与深入,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国家取消了对示范类毕业生的分配制度,导致了所有的毕业生都是面向人才市场的,进而给高校的毕业生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其造成了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高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觉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偏远的城镇甚至是农村那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2019-01-19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发展形态的梳理,探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进而对不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和审视,得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形态,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多形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形态 1.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录用就业”,它通常有两种培养方式:一是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训[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所需人才,企业保证录用合格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合作互利的关系。 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的英国,在我国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它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探索,它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促进和渗透,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完善,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实质上是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给予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以适当的政策扶持或资助,从而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并从中获得合理的受益,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技能培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学生为高职院校交付部分学费,从企业实习岗位中获取劳动收益,并在岗位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个人价值。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 2.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大体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人才培养宗旨的社会化。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不仅侧重于专业技能人才社会适应度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还受制于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人才培养方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还要为学生传授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口的企业提供适应的岗位和技能

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已经多年,但理论上尚缺乏科学的定义。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在199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高教司司长钟秉林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 2 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

由于多方办学,多头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状态,使得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的规模效益无法提高。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发展缓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各部门、各企业都按自己所需办学,而部门办学往往社会化程度不高,在宏观上出现结构上的不合理,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2.2 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故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2.3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外语系英语教师滕叶 在20世纪80年代初13所职业大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目前已占据了中国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跨跃发展和引导高职院校健康发展。但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还是相当短,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临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个问题仍在不断摸索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考和研究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不同历史时期关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 关于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时期的阐述不尽相同。现就不同时期关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典型表述进行梳理,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探讨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解放初颁布的《专科学校暂行规程》规定专科学校“培养高等专门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后,普通高等工业学校举办的两年制专修科的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员”。199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意见》(教高[1991]3号)中指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基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1995年8月,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这类人才一般称之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1996年,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优先满足第一线和农村地区对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需要”。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该文件首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定位问题。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2003年,党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范畴。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质教育初探 容提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主动地适应形势的发展, 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中心工作。 本文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素质教育初探为题,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部分原因 (一)缺乏对高职生整体文化素质的分析 (二)虚假的声誉及“以优掩劣”的质量观 二、高职生究竟“下哪儿去”的思考 (一)去向与定位 (二)高职生如何才能“下得去” (三)进行课程改革 三、把握素质教育的涵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 (三)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 (四)着眼社会发展实际,在高等职业教育力实施素质教 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教育质量观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去主动的适应形势的发展, 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中心工作。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清晰准确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 能够培养出岗位针对性、实用性强, 业务知识结构、文化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有所侧重的人才吗? 管理人员、策划设计、销售人员目标岗位不一样, 在课程设计、知识结构等方面能实施同样的培养模式吗? 如果缺乏对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调研, 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片面迎合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待设计培养目标, 就不可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实用人才, 也不可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首要目标是“下得去”, 然而“下得去”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职业院校对学生应该“下哪儿去”的标准认识不一和认识中存在的误区, 培养目标不清晰产生的“下哪儿去”的疑问,就会导致目前职业院校人才的“下不去”。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部分原因 (一)缺乏对高职生整体文化素质的分析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在优秀或合格基础教育对象的前提下,目前,多数省份高考总分是750 分,本科录取最低分数线平均控制在500 分以上, 而高职录取最低分数线一般在200~300 分之间,平均每科考分在30~50分的围之间,高职生的分数在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最底层,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差,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忽视他们的文化素质基础与能力实际,缺乏务实的态度,制定连优秀本科院校都很难完全实现的目标,这正是离开基础谈目标,离开起点谈终点,离开现实谈发展,在不恰当的对象身上实施错位的教育。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容建立在忽视了教学对象的基础上,那么,无论教学容多么完善,教学目标多么合理, 要真正实现也是不现实的。 (二)虚假的声誉及“以优掩劣”的质量观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社会声誉不高,受传统学历层次等级偏见的影响,生源质量远远低于本科院校。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为了生存,片面迎合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待,拔高培养目标。不可否认,的确有极少数优秀的高职生达到了这个拔高了的培养目标,但是把偶然出现的现象当成一般的培养目标和规律,以个别优秀学生的质量当成学校的整体质量,是对大多数学生的不负责。 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某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与岗位的就业方向为: 1工业企业销售业务部门的销售人员;

土木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土木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土木工程专业) 1概述 土木工程是建筑、桥梁、道路、隧道、岩土工程、地下工程、铁路工程、矿山设施、港口工程等的统称,其内涵为用各种土木建筑材料修建上述工程的生产活动及其相关工程技术,包括勘测、设计、施工、维护、管理等。 土木工程是国家重要行业和支柱产业,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各类设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物质文明的基础保障,对拉动社会经济有重要作用,满足人们不断提高需求的现代土木工程也促进了材料、能源、环保、机械、服务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在今后相当长的阶段会面临更高居住质量,更高出行需求,更全方位的空间拓展,更系统的基础设施维护、改造与升级,以及更强抵御灾害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也构成了土木工程专业长久不衰、不断创新的原动力。 土木工程是一门工程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土木工程的主干学科是结构工程学、岩土工程学等,以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为基础,与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水工结构工程,铁路、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等学科相互交叉。 土木工程专业分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培养的人才面向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即数据收集、计划或者规划、设计、经济分析、现场施工以及日常运营或维护。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工程的理论分析、设计、规划、建造、维护保养和管理、研究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经过规定的执业实践年限,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报考并获取不同等级的相关注册职业认证资格。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土木类(0810) 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土木工程(081001) 3培养目标 3.1?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 与实践 作者:邹伟文章来源: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点击数:更新时间:2009-4-9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索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本文结合国家示范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就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做如下探讨。 一、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操作,才能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通过准确定位,使学院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设 大东北的1953年,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沈阳职业职业技术学院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她的发展历史说明高职院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派生物”。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和振兴,没有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本就不可能有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今天。因此学院定位为沈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沈阳装备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沈阳大中型企业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只有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学院的自身价值,才能促进企业的兴旺和发展,才能实现学院的可持续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 势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摘要:高职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在阐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三种典型模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势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一支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独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1.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几种典型模式

(1)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迸行优势互补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校企合作模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上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能够使更多的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 (3)松散型合作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外界冗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其与企业不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无从保障。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高职院校主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因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自身独具的特征和特点。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和培养方向;(3)采取实践教学等特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5)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最新资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社会各行业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其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高职教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1.1专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其会朝着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生产、管理方向进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会为社会各行业提供合格、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专业时,社会生产的一线专家都会参与进来。 1.2技术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范围十分广泛,单从人才培养的类型看,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负责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往往会走向社会的生产、管理第一线,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技术”,培养出来的人才会通过专业的技能知识和科学技术进行社会生产。 1.3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性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的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根据社会需求,针对性培养职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实用型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同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更高、职业道德更好、创新能力更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定位于高层次、实用性、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跟职业发展相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专业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职业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步入社会后,必须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环境,快速融入岗位,如果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企业花费时间、精力进行职业培训,这就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失败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培养人才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2专科课程的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首先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认真的调查,并且要对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开设一个新专业必须保证该专业在今后最少四年内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同时还要对专业的宽窄情况进行分析,避免专业面过宽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需求,或者专业面过窄存在就业风险。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重点突出专业能力,同时要注重专业教育的完善性。一般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几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培养时,也好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2.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技术性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这些项目,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仿真性,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2.4构建良好的教师团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