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15号考生杨小水。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高》。

首先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登高》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本单元所选的都是唐诗,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的发展对诗歌也产生了不同的积极影响,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风格多样,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艺术成就。本课三首诗都是诗圣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借山川风物表达自己人生感慨的诗作。致君尧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化为泡影,国家动荡,半生潦倒,晚境更惨。悲从中来,《秋兴》抒发了人生之悲、家国之悲;《咏怀古迹》寄寓怀才不遇之悲;《登高》饱含浓得化不开的人生悲叹。三首诗都是杜诗的代表之作,文质兼美,尤其是《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以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高一的孩子是一种熟悉的陌生。程度稍好的孩子可能会模糊感觉到美,但难以言传。程度稍差的孩子,只能是茫茫然,难知所云。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洋,实现上述目标,教会学生驭船之法,让他们自己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叶圣陶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我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出示课件)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通过对杜诗的学习,感悟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爱国爱民情怀。

2、知识目标: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

(三)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接下来,我将对本节课的教法进行分析。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

1、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情感共鸣。

2、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与秋日登高、落木萧萧的图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登高所感。

3、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接下来谈谈学法。

三、说学法:

根据“教学相长”的原则,我们知道,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接下来我重点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首先我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学生在对工整的对联赏析中,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为鉴赏诗歌做好感情准备。

(二)介绍写作背景

古人读诗,讲究“知人论世”,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学生已经通过第5课杜甫前两首诗的学习,对杜甫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介绍《登高》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对理解这首诗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不仅符合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也符合诗歌鉴赏的一般原则。

(三)整体感知诗歌

1、播放录音朗读,让学生通过对录音效果的感知,从而感受诗歌的主体情绪。

2、教师提问,学生说出感受,教师总结分析诗歌情感,学生自己通过酝酿情绪自主朗读诗歌。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并初步感悟诗中景色特点和情感内容。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首先让学生比较三首诗的异同。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比较中进行整体感知,几首诗互为参照,学生体会的会更准确。引导学生的比较中了解背景,把握情感,分清类别。结合课下注释,通过读和比较学生不难明白三首诗都是杜甫漂泊西南时间代表作,都表达了杜甫的人生之悲、家国之悲。第一三首是借景抒情,第二首是咏史怀古。

让学生用一个字分别概括每首诗的情感内容,进行进一步细化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深入诗词,把握情感的差别。《秋兴》由“故园心”很容易总结出“思”字;《咏怀古迹》由“分明怨恨曲中论”不难总结出“怨”字;《登高》由“万里悲秋常作客”可以轻易找出“悲”字。情感各异,但悲以贯之。

(3)三读,展开想象,找出诗歌中用到的意象,教师提问,学生边读边思考,并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古人云“立象以尽意”“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是意象,诗歌鉴赏的关键。科林伍德说“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我们读者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而感受体验则是以全部身心投入

作品,心灵与心灵相沟通,感情与感情相交流,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因此,在引导意象解读中,我先让学生点击这一个,就是通过抓修饰词、依据感情基调、展开想象具体分析本诗中每个意象的情感意蕴和审美意蕴,使学生明白意象在每首诗中的独特性。再由局部到整体,感悟诗中雄浑苍凉的意境美。

然后,链接那一个,使学生明确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相似性。还刷新另一个,使学生明白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迥异性。又点到面拓展,借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透彻理解。(4)四读,品评词句,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和引导,通过对颔联和颈联的分析,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词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体会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

(四)最后,归纳赏诗之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比较分析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五)课堂小结

通过对杜甫《登高》感情主题的分析,在感情分析和领会中,感悟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六)结束语。让学生在有感情的齐读之中结束课程。

附:板书设计

登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其一《登高》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目标是鉴赏唐代诗歌。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过李白的古体诗和杜甫的两首诗歌。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本节课结合以上三首诗歌讲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赏析.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涵,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根据大纲要求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以读代讲。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去读,调动学生读的兴趣。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品评语言。 2点拨议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讨论,平等对话,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规律总结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规律总结,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学生特点分析:我校普通班的学生特点,聪明,不好学;积极,不主动;想学,习惯不好。因此学习中需要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渗透式指导法:在教学中将鉴赏诗歌的规律方法不断的提出,使学生在自觉中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杜甫《登高》说课稿子

《登高》说课稿 省市满城中学皮占辉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中国被称为诗词国度,千百年来源远流长。今天我提交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登高》,说课的类型是课后说课。 第一说教材: 1.单元要求:《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容,单元容为中国文学中的“珠穆拉玛峰”唐代诗歌,它上承必修2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下接必修4中国文学的“明珠”宋词,是中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代诗歌重要的一环。单元要求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容与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2.单元容及目标: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容涵盖了唐代各个时期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根据新课标“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的进行诗歌联读与扩读”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以 盛唐气象—谪仙白大唐惊乱---诗圣杜甫 中唐格调—诗魔白居易晚唐风韵—商隐 为抓手,引领学生深刻品味大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诗人的代表作品,引领学生“立体化了解诗人”,达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目标。 3.作品地位及作用:《登高》是《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古人称之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悲秋绝唱’”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透此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二:说学情

1.从心理的角度来说:高一的学生在思维和想象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他们迫切需要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诗歌。 2.从知识积累方面来说: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已经初步懂得在诵读合作探究中把握诗歌容,体会作者感情。 3.从鉴赏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还仅限于读背,只能把握浅显的容,感受表面的感情,难以透过文字深入挖掘诗歌的意蕴和情感,对优秀诗人的认知比较平面,难以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第三:根据学情及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我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感知:悲秋绝唱“绝”何处 二探究:千秋诗圣“圣”何处 第四:为了高效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 1.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优秀诗作,丰富语言积累。 2.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 在授课过程中我采用了: 1吟诵法。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⒉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⒊合作探究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

登高 说课稿省一等奖

《登高》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六个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涵盖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的4位诗人的7篇作品。 其中《登高》是盛唐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是教学重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用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重难点。 同时也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 (一)导入。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孟子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我将从让学生回顾曾经学习过的杜甫诗歌入手,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来说说他们心中的杜甫。 同时借助对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进一步走进杜甫其人,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二)研读课文 初读《登高》,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再读《登高》,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这个答案就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 三读《登高》,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空间上一广阔,一辽远,远观近看,触目皆悲。 这一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四读《登高》,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在学生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万里做客,百年多病,空间上,其一生从北到南都在路上,时间上,从青年到老年都在漂泊。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彬县范公中学张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登高》,我将从这七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说课。 第一:说课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2018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A)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D)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 根据大纲要求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①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学习难点:②体会作者深沉的忧思。 第二: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过李白的古体诗和杜甫的两首诗歌。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本节课引导学生掌握写景类诗歌的答题方法。 第三:说学情 这堂课我授课的班级是高一(14)班,学生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存在答题语言不规范,层次不清楚的问题;对课文的“机械式”记忆也达不到近年来“情境式默写”题型的要求。 第四:说教法 1、提问法和点拨法。《登高》这首诗,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置了梯度性的问题,并进行简要的点拨,突破这一难点。 2、讨论法。 语文教学很大一部分在于兴趣教学,这堂课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规律总结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规律总结,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学习: 1、小组合作。本诗中作者选取的意象众多,让学生与同学合作交流,挖掘和体会景物的特点。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由于《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应通过粗读与仔细揣摩、

登高_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选自高一语文教学第三册的一首近体诗,下面我就将从六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说课。 第一:说教材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本课重点难点三方面进行说明 (一)《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高一语文课本第三册第7课《近体诗六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而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二)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能力目标①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②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方法与过程目标①掌握品析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三)对于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由于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基于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诗歌景、境、情的关系即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难点: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悲国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第二说学情 这堂课我将授课的对象属于城市中学中的高一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知识面、视野较为宽阔,思维也较为活跃。 第三:说教法 1、演示法。在这堂课中我将采用《唐之韵》中《一代诗圣》上下集作为新课切入的窗口,并且在我将采用配乐诗朗诵帮助学生获得诗歌节奏、格律上的整体感知。 2、提问法和点拨法。对于《登高》这首诗。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设置梯度性的问题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突破这一难点。 3、讨论法。语文教学很大一部分在于兴趣教学,这堂课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第四: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潜心把玩,发挥学生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登高》,我将从这六方面加以说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重点要讲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而《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和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杜甫其人其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过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诗歌解读的方法,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本节课主要结合以前鉴赏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赏析。 三、说教学目标 所以我的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不讲展示) 1.知识与能力: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诵读吟咏、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是教学重点。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本课我主要从情景再现、诵读吟咏、合作探究三方面来进行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登高》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情感的运用都如何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进入欣赏诗歌的佳境?对此,我利用多媒体设置一组秋景图和如下导语,引发学生思考: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柳永的《雨霖铃》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的萧瑟凄凉;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领略杜甫的内心的深秋世界。设置这样的导语,一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 (二)研读课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杜甫的诗歌一向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韵之美。因此我选择以诵读法贯穿整个课堂。 1、首先,视频范读并展示悲秋之景,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认真体会悲秋之境使学生进入情境。也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独自品味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再读课文:深入体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要求学生找出诗眼,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4、接着就要突破本文的重难点,品读诗歌。在这里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去体验意象,进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一些小问题做以提示。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诗歌前两句的意境。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登高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浊酒杯”中展现的诗人形象,思考“万里”“百年”在诗歌中的作用。这一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和辩驳深化对诗歌的认识,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5、背诵是完成语感体验的重要环节,也是新的语感体验的生发点,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背诵,可以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完成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三)归纳赏诗之法

杜甫登高说课稿(终审稿)

杜甫登高说课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登高》说课稿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中学皮占辉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中国被称为诗词国度,千百年来源远流长。今天我提交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登高》,说课的类型是课后说课。 第一说教材: 1.单元要求:《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内容,单元内容为中国文学中的“珠穆拉玛峰”唐代诗歌,它上承必修2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下接必修4中国文学的“明珠”宋词,是中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代诗歌重要的一环。单元要求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2.单元内容及目标: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内容涵盖了唐代各个时期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根据新课标“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的进行诗歌联读与扩读”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以 盛唐气象—谪仙李白大唐惊乱---诗圣杜甫 中唐格调—诗魔白居易晚唐风韵—李商隐

为抓手,引领学生深刻品味大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诗人的代表作品,引领学生“立体化了解诗人”,达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目标。3.作品地位及作用:《登高》是《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古人称之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悲秋绝唱’”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透此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二:说学情 1.从心理的角度来说:高一的学生在思维和想象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他们迫切需要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诗歌。 2.从知识积累方面来说: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已经初步懂得在诵读合作探究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从鉴赏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还仅限于读背,只能把握浅显的内容,感受表面的感情,难以透过文字深入挖掘诗歌的意蕴和情感,对优秀诗人的认知比较平面,难以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第三:根据学情及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我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感知:悲秋绝唱“绝”何处 二探究:千秋诗圣“圣”何处 第四:为了高效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

《登高》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登高》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 《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 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 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 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 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 非凡。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 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 一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2、过程 与方法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 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 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我确立了本课 的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 教学难点则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

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 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 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三、说教法 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 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 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 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 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 点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 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 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 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培 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 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四、说学法 学生也将采用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开展学习活动。 五、教学程序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首诗选自语文必修三诗歌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这是 学生在中学时期的课堂上接触到的最后一首杜甫的诗歌。当然这 首诗也是杜工部的问鼎之作。从诗歌语言到诗歌情感都可以说是 杜诗的精品,也是深入了解杜甫其人其事的极佳入口。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过杜甫的诗作。对他 有一定的认知,至少知道他是一位爱国诗人,情感内容侧重于忧 国忧民,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但对于杜甫的理解层次因年龄与 阅历的关系可能不够深入,对于杜诗的情感流变也难以准确把握。针对以上现状,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其人其事,纵览杜甫生平,学会知人论世的 赏析角度 2. 分析意象探究意境氛围

3. 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内蕴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诗歌透过意象来分析意境的基本方法 2. 学会全面把握作者深层次的情感内容 教学方法 1. 诵读会意法 2. 小组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杜甫心系苍生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三、说程序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会当凌绝顶———————— 2. 朱门酒肉臭————————

3. 国破山河在———————— 4. 晓看红湿处———————— 5. 安得广厦千万间—————————— (回顾学过的杜甫诗作,唤醒学生知识积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此外这五首是选自杜甫不同的人生时期,借此可深入介绍杜甫的人生轨迹)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35岁 前读书漫游自抒抱负,乐观自信落地谋仕,生活悲辛 35-44 长安十年批评时政,讽刺权贵 陷贼睹乱,为官遭贬 45-58 安史之乱记录见闻,成就史诗 避世入蜀,漂泊动荡 59岁后人生暮年平安喜乐,思乡忧国 (二)诵读感知,引入情境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山东省沾化县第二中学邵欣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XX号选手邵欣。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教学资源的开发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五册。《登高》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六课《唐诗三首》的第二首。本册书共设置四个单元,依次是“人生的五彩梦”“爱的生命的乐章”“深邃的人生感悟”“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学生通过本册书的学习努力成为一个有追求、有爱心、会思考、勇担当的栋梁之才。 第三单元“深邃的人生感悟”包括《逍遥游》《唐诗三首》(《蜀道难》《登高》《锦瑟》)四篇文章和自读文本《读<伊索寓言>》。学习这一单元侧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鉴赏时,要注意知人论世。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进行解读;同时要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伤心伤己的诗人形象。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诗歌语句,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 (2)通过练习,学会运用术语,规范答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体味诗歌意蕴深远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讨论探究诗歌中的的情感,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 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深沉感情。 (2)通过课后作业,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的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精神养料。 二、学情分析 (一)已有知识:学生在必修三:《氓》《行行重行行》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雨巷》《错误》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诗歌解读的方法。(二)已有经验:初中时学习过杜甫的《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对杜甫的个人经历,所处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 (三)已有学习习惯:阅读诗歌可抓住意象;会结合诗人经历把握诗歌主旨;鉴赏方法掌握较少,主旨不能全面概括。 三、教学模式 本节课我将采用我校一直推行的“三段(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融升)五步目标教学”模式和我们语文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小组合作,当堂达标”的理念指导下的“目标教学”教学模式。 【设计意图】:这种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创设出了和谐、开放、平等的课堂。 四、教学设计 设计本堂课时,兼顾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登高》说课稿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登高》说课稿 一.说数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八课,第八课由三首诗歌组成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琵琶行》,杜甫《登高》即景伤怀七言律诗。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欣赏唐朝这三位伟大诗人创作的不同风格诗歌,还能了解学习古体诗,近体诗、歌行体各自特点。本单元诗作都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时,我们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体会诗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课程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这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发挥自己的想象,抓住诗歌的关键诗句,设想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从而品位诗歌的意境。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了解杜诗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杜甫的感时伤世的情怀。 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

境、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伯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三.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我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拔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心灵沟通的过程。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四.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登高》 说课稿,DOC

欢迎阅读 《登高》说课稿 山东省沾化县第二中学邵欣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XX号选手邵欣。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教学资源的开发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五册。《登高》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六课《唐诗三首》的第二首。本册书共设置四个单元,依次是“人生的五彩梦”“爱的生命的乐章”“深邃的人生感悟”“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学生通过本册书的学习努力成为一个有追求、有爱心、会思考、勇担当的栋梁之才。 第三单元“深邃的人生感悟”包括《逍遥游》《唐诗三首》(《蜀道难》《登高》《锦瑟》)四篇文章和自读文本《读<伊索寓言>》。学习这一单元侧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鉴赏时,要注意知人论世。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进行解读;同时要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伤心伤己的诗人形象。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诗歌语句,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 (2)通过练习,学会运用术语,规范答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体味诗歌意蕴深远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讨论探究诗歌中的的情感,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 到悲国家之秋的深沉感情。 (2)通过课后作业,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爱国爱民 情怀中汲取精神养料。 二、学情分析 (一)已有知识:学生在必修三:《氓》《行行重行行》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雨巷》《错误》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诗歌解读的方法。 (二)已有经验:初中时学习过杜甫的《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对杜甫的个人经历,所处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 (三)已有学习习惯:阅读诗歌可抓住意象;会结合诗人经历把握诗歌主旨;鉴赏方法掌握较少,主旨不能全面概括。 三、教学模式 本节课我将采用我校一直推行的“三段(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融升)五步目标教学”模式和我们语文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小组合作,当堂达标”的理念指导下的“目标教学”教学模式。 【设计意图】:这种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创设出了和谐、开放、平等的课堂。 四、教学设计 设计本堂课时,兼顾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课前准备:为了知人论世,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影片《唐之韵?一代诗圣》,并让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料收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作品。

杜甫《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中学皮占辉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中国被称为诗词国度,千百年来源远流长。今天我提交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登高》,说课的类型是课后说课。 第一说教材: 1.单元要求:《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内容,单元内容为中国文学中的“珠穆拉玛峰”唐代诗歌,它上承必修2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下接必修4中国文学的“明珠”宋词,是中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代诗歌重要的一环。单元要求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2.单元内容及目标: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内容涵盖了唐代各个时期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根据新课标“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的进行诗歌联读与扩读”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以 盛唐气象—谪仙李白大唐惊乱---诗圣杜甫 中唐格调—诗魔白居易晚唐风韵—李商隐 为抓手,引领学生深刻品味大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诗人的代表作品,引领学生“立体化了解诗人”,达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目标。 3.作品地位及作用:《登高》是《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古人称之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悲秋绝唱’”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透此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二:说学情 1.从心理的角度来说:高一的学生在思维和想象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他们迫切需要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诗歌。 2.从知识积累方面来说: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已经初步懂得在诵读合作探究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感

高中语文《登高》说课稿(示范文本)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中语文《登高》说课稿(示范 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中语文《登高》说课稿(示范文本) 以下是高中语文《登高》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尽快掌握写说课稿的思路!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

《登高》说课稿3

《登高》说课稿3 导读:《登高》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唐之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说学法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的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这一单元为唐诗单元。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在历代诗歌中独领风骚。它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主义和审美价值。而李白与杜甫又是唐诗中的“绝代双骄”,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我们学习诗歌,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领会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高考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初步具有鉴赏诗歌的能力。而每年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高考试题中的答题难点,也是诗歌鉴赏类题型。综观考试大纲中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内容无外乎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鉴赏诗歌的语言(即炼字);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即炼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观点态度。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进行循序渐进,有侧重点的诗歌鉴赏训练,是不容忽视的。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让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圣杜甫及其作品特点。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 在正确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恰当地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通过对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来感知诗歌意境。 思考感悟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3、德育目标: 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轨,增强学生心中的祖国意识并培养其爱国情怀。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个人审美情趣。 学习体会诗人“位卑末敢忘忧国”的博大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 根据杜诗的内容主题和风格特点,我将本课学习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1、学习重点: 在反复有感情地吟诵诗句中体会诗人的情怀。 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情景再现,从而体会诗歌意境。 2、学习难点: 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名句。 揣摩本诗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初步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二、说教法

杜甫登高说课稿

杜甫登高说课稿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登高》说课稿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中学皮占辉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中国被称为诗词国度,千百年来源远流长。今天我提交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登高》,说课的类型是课后说课。 第一说教材: 1.单元要求:《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内容,单元内容为中国文学中的“珠穆拉玛峰”唐代诗歌,它上承必修2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下接必修4中国文学的“明珠”宋词,是中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代诗歌重要的一环。单元要求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2.单元内容及目标: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内容涵盖了唐代各个时期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根据新课标“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的进行诗歌联读与扩读”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以 盛唐气象—谪仙李白大唐惊乱---诗圣杜甫 中唐格调—诗魔白居易晚唐风韵—李商隐 为抓手,引领学生深刻品味大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诗人的代表作品,引领学生“立体化了解诗人”,达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目标。

3.作品地位及作用:《登高》是《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古人称之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悲秋绝唱’”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透此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二:说学情 1.从心理的角度来说:高一的学生在思维和想象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他们迫切需要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诗歌。 2.从知识积累方面来说: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已经初步懂得在诵读合作探究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感情。3.从鉴赏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还仅限于读背,只能把握浅显的内容,感受表面的感情,难以透过文字深入挖掘诗歌的意蕴和情感,对优秀诗人的认知比较平面,难以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第三:根据学情及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我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感知:悲秋绝唱“绝”何处 二探究:千秋诗圣“圣”何处 第四:为了高效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 1.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优秀诗作,丰富语言积累。 2.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 在授课过程中我采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