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高考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作用、影响及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区分宗法制与分封制。

第一单元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目标:了解秦的统一过程。皇帝制度和中央政府的确立。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能力目标:利用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目标: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高考考点:秦朝中央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通过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考考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易错点:区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

第一单元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目标: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掌握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目标: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教学难点: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高考考点:明朝内阁的设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第二单元第五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目标:爱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及表现。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内涵、表现。城邦的主要特征,其政治体制分类及主要特点。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能力目标:问题探究,通过问题层层展开,学生合作参与课堂讨论,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影响。情感目标:体会到古代希腊罗马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认识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文明各有千秋,都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各有利弊。

教学重点:爱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及表现。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内涵、特征及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希腊城邦不同政体的差异及对公民政治的分析。

高考考点:古希腊文明的组成,地理环境与城邦形成的关系。

易错点: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第二单元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目标:掌握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发展历程,影响。理解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实质。

能力目标:通过对希腊地缘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的重要内容,感受古代希腊的辉煌,分析古代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重点:古希腊民主制的内涵。

难点:古希腊民主制产生的根源、实质和历史作用。

高考考点:古希腊民主制产生的根源、实质和历史作用。

易错点:雅典主要民主机构的产生方式、性质及职能。

第二单元第七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目标:掌握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和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产生、主要内容、特点、作用及影响。理解罗马法的演变实质。

能力目标:以案说法、问题探究、情境再现,来全面理解罗马法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罗马法不仅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学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罗马法的影响。

高考考点:古代罗马法的内容、发展、影响。

易错点: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别。

第三单元第八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知识目标:掌握1688年光荣革命及1689年《权利法案》的内容、实质、影响。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特点及其对英国历史及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近代社会民主制度取代专制制度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是国情所致,是历史的必然,树立民主与法制的意识。理解君主立宪制的与封建君主制的明显区别、意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

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注意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教学重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特点及影响。《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君主、议会、内阁的关系及各自的权限、作用。

高考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特点及影响。《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

易错点:英国代议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单元第九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知识目标:了解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了解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能力目标:通过史料研读、问题探究去广泛的联系、对比分析出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情感目标:三权分立体制是防止出现专制独裁的制度安排,它为美国崛起奠定了制度基础。

教学重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作用、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总统和联邦制。

教学难点: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高考考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作用。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易错点:美国1787年宪法遵循的三大原则。

第三单元第十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知识目标:掌握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理解《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国1871年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影响。了解德国的统一历程。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能力目标:分析材料,通过学习,搭建知识框架;反思历史,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目标:民主制度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长期斗争的信念。

教学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作用、影响。

教学难点:对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理解和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的体现。“德意志特色”的历史原因。高考考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作用、影响。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易错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鸦片战争

知识目标:林则徐禁烟。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和结束。《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鸦片战争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英雄的原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原因。

高考考点: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易错点: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的建立、灭亡、特点、意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作用及影响。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太平天国企图用基督教改造中国,而洪仁玕企图用英国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都因为条件不允许而失败。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失败及意义。《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高考考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易错点:区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第四单元第十四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目标: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作用、影响。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结束。

能力目标:利用史料研读、问题探究的方法,广泛联系历史史实,深入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危害。

情感目标: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族的灾难和屈辱,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894年到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高考考点: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

易错点:列强对华侵略的阶段特征。

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辛亥革命

知识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历史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高考考点: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作用及影响。

易错点: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五四爱国运动

知识目标:掌握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理解“五四精神”。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能力目标:联系中外史实,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通过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的分析,理解五四运动的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五四运动作为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所体现的爱国精神、民主与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体会民族精神的觉醒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结果及五四精神。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影响。

高考考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结果及影响。

易错点:认识五四精神。

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知识目标: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思想主张。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思想核心。《钦定宪法大纲》颁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容。“皇族内阁”的形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规定。“宋教仁遇刺案”。

能力目标:阅读史料,归纳近代早期探索改革中国政治的代表性意见,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归纳维新派思想主张的核心,分析其进步性,并比较维新派前后两种不同的主张,探讨在当时改革采取激进方式或渐进方式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主要规定,认识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宪政的不同。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近代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让学生认识到:有宪法比无宪法是进步,但有宪法,却未必有宪政。从君主制到君民共主制,再到民主制,是中国政体变化发展的必经的几个阶段,以此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从宋教仁为宪政流血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到仁人志士们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认识到中国民主宪政道路之艰难与曲折,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积极进取,不惜牺牲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民国时期的宪政。康有为对君权态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不同。君民共主制与君主立宪制的差异。

高考考点:早期探索改革中国政治的时代背景、代表意见及带来影响。

易错点: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历程。

第五单元第十八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理解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掌握巴黎公社的措施和历史教训对后来革命的影响。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剖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和经验教训。

情感目标:通过对国际共运史的学习,激发学生树立起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信心。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教学难点: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高考考点:《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及失败原因。

易错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五单元第十九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知识目标:掌握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影响以及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措施。

高考考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措施。

易错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比较。

第五单元第二十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二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经过及失败,中共八七会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道路的确立的基本史实和历史意义。掌握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日本侵华的开始和国共从对峙转向合作的转变,抗日战争的经过,日军侵华暴行,抗战相持阶段,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内容。了解三大战役和国民政府统治覆灭的历程。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形成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在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准确整理历史发展线索。

情感目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体会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历史的选择,体会新中国得以建立的伟大意义。学习抗战历史,正确认识、评价日本侵华,正确认识国共双方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体会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意识。

教学重点: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井冈山道路、抗日战争及抗战胜利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为何以和平解决。能准确把握本课中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过程。

高考考点: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井冈山道路、抗日战争及抗战胜利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影响。

易错点: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知识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政协的作用和职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基本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资源,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体会。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建立。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高考考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易错点:区分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知识目标:“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及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

识的养成和提高。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高考考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

易错点:“文化大革命”的实质。

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祖国统一大业

知识目标: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及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内容、作用及意义。

能力目标: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教学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高考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易错点:理解“一国两制”。

第七单元第二十四课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知识目标:理解“冷战”的概念,分析“冷战”形成的原因。了解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理解“冷战”和“热战”的关系。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学会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辨证地看待“冷战”对世界和平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而形成的遏制和对抗不符合世界发展的需要,只有和平合作才能实现国家间的共赢。

教学重点:“冷战”兴起的原因;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教学难点:“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高考考点: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表现、影响。

易错点:区分“冷战”和“热战”。

第七单元第二十五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知识目标:了解西欧走向联合的背景,并能简述欧共体建立的过程。了解战争对日本经济的破坏,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了解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及过程,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认识到经济发展对各国政治外交的作用,理解国际地位变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创设情境的思考,体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理解历史学习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情感目标: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国家外交方针的制定,世界政治格局变化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世界由两极走向多极,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走向和平与稳定的需要。

教学重点:各种力量崛起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西欧能走向联合的原因。

高考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易错点:各种力量崛起的原因及影响。

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

知识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成果。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归纳概括出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通过阅读教材,能归纳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目的和意义。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目的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情感目标:通过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进程及原因。

教学难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确立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对中国的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高考考点: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进程及原因。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

易错点: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

第七单元第二十七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知识目标: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波兰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国际关系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教学重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联盟形成与扩展。世界多极化趋势。

教学难点:东欧为何剧变、苏联为何解体、和平与动荡出现的原因。

高考考点: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易错点: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闭关锁国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秦朝的法家思想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顾恺之画圣吴道子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马夏的残山剩水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D.国王与议会的矛盾2.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这一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 A.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B.国王与议会共商国是成为一种制度 C.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D.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 3. 17、18世纪,英国的重要制度创新主要有 ①责任内阁制②君主立宪制③共和制④两党制⑤代议制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4. 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评价的是 A. 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B.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C.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近代德国宪法与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5.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的文件是 A.《权力法案》 B.《权利法案》 C.《大宪章》 D.《人权宣言》 6. 美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A.独立战争B.南北战争C.反抗殖民统治战争D.体制改革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留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共和制 B.联邦制 C.分权制 D.“权力制衡” 8.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美国政体是 A.邦联政体 B.君主立宪制政体 C.民主制共和政体 D.联邦制的总统共和制 9.下列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背离了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10.“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 11.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点有 ①政权的本质②国家元首的称谓和产生方式③国家元首掌握的权利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②③ 12.能够影响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事件是 A. 新文化运动 B.美国南北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 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 D.德意志的统一战争 13. 英国的漫画家针对法国政体的演变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 帽子了”的漫画。漫画中的房间内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 【--高中入团申请书】 学习高中的历史,知识的记忆非常关键,课后要把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还记得必修一学过的哪些知识吗?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 __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 __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 __。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诸城繁华中学高一历史学案(0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小结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描述从夏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其中,第 1 课讲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2、3、 4 课讲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1、原始社会 : 2、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3、封建社会 :战国→ 秦→ 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第1 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前 2070—前 1600)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二、商朝(前 1600—前 1046)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商朝还是一 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 770)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 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 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服从 政令、朝觐述职、纳贡、随王作战等义务。 4、分封制的影响: 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层层分封,形成“周王----- 诸侯 ------ 卿大夫 ------ 士”的等级序列。 ③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二)、宗法制 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政治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的特点:①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③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2课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第11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鸦片战争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辛亥革命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第17课*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20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O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2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 生产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高考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作用、影响及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区分宗法制与分封制。 第一单元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目标:了解秦的统一过程。皇帝制度和中央政府的确立。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能力目标:利用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目标: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高考考点:秦朝中央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通过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考考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易错点:区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 第一单元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目标: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掌握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目标: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8课教案

<英国的制度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重要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的名称及主要内容。 2.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3.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4.正确分析英国代议制在其政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英国是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强国之一,同学们知道现在是谁在统治着英国吗?(由学生回答,再投影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布莱尔的相片),为什么英国是由女王和首相共同掌权?英国究竟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实英国的这种政治制度在近代已经确立,并沿用至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溯英国这种政治制度是如何确立、发展、完善的。 (二)讲授新课: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投影:《大宪章》签署的背景——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英国国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国王把国家的土地分赐给贵族,贵族必须向国王提供劳役和赋役。13世纪初,英国国王在对法兰西的战争中失利,为了夺回失地,英王向贵族进一步征税征兵,加重了贵族的负担,如果有贵族拒绝的,就会遭到国王的秘密杀害。在这种背景下,1215年,贵族起兵,迫使英王签署了《大宪章》。 让学生阅读课本32页有关《大宪章》片段内容,结合背景,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教师讲述: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逐渐形成并壮大。英国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不断进行指责,在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他们支持《大宪章》,积极要求限制王权。从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并制定了《权利法案》作为国王登基的条件。 让学生看《权利法案》部分内容,完成53页思考题:《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 答: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运用法律的方式限制国王的权力,这是《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重要部分。 教师总结讲述:《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也就是确立了英国沿用至今的政体,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可见,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过渡的历史就是政治权力进一步从国王向议会转移的历史。 过渡:《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加强了议会的权力,议会具有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但《权利法案》还没有解决国家的行政的决策和执行问题,这是《权利法案》的一个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阁逐渐独立出来,英王逐渐成为一个“统而不治”的君主,责任内阁制逐渐发展成熟。

[高一政史地]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一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起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 2、内容:①中央:王位世袭制;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②地方:侯、伯。(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 3、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③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4.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⑴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⑵内容: 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对象:①王族(燕、鲁、卫、晋、吴)、②功臣(齐) 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 C、义务与权利 ①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⑶评价: A、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⑷特点: 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⑸崩溃的时间、原因、表现: A、时间:西周后期 B、原因: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要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宗法制和分封制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 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 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 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 里等基层机构) 3、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历史必修一岳麓版

必修一岳麓版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P课本第2-3页) ⑴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⑵目的:巩固统治。 ⑶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异姓诸侯国; ③周王的亲族、姻亲和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但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⑷作用: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②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P课本第3-4页) ⑴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⑵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⑶内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 ⑷作用: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⑸工具: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⑴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⑵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 总结:宗法制的特点:⑴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⑵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二)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1、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P课本第6页) 意义:⑴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⑵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2、中央集权的确立——(P课本第7页) A、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⑴皇帝制: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⑵三公九卿:①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②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⑶评价: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B、废分封,置郡县——(P课本第8页) ⑴目的:吸取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⑵地方机构:分郡、县两级。 3、影响: ⑴积极影响 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一、客观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3.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内容。 宋太祖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不同措施是() A. 强干弱枝以加强中央权力 B. 用和平方式消除地方威胁 C. 设专职人员管理地方财政 D.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4.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 () A. 皇帝能直接指挥中央官员 B. 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C. 军机处能迅速处理政务 D.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5.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首先进行的是哪方面的改革() A. 军事 B. 政治 C. 文化 D. 经济 6. 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 B. 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 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 D. 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力 7. 对罗马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 B. 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C. 罗马法本质是保护资产阶级的权利 D. 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8. 古罗马与古希腊相比,在政治制度上的最大贡献在于() A. 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民主的政体 B. 创立了“轮番而治”的民主运作方式 C. 实现了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

D.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 9. 巴黎公社客观上实践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A. 工人武装通过起义夺取政权 B. 成立公社委员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 C. 政府全体成员均由市民选举产生 D. 公社委员会没收私营企业 10. 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B. 使所有美国人都拥有平等权利 C.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D. 有效地维护了共和制度 11. 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A. 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 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 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12. “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这是因为林肯() A. 巩固了北部资产阶级统治 B. 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 消除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D. 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 13. 美国的以下选举受两党操纵的有() ①总统选举②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③州长选举④市长选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4. 179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该宪法() A. 规定法国为共和制国家 B. 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C. 确立了无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 D. 是各革命派别一直严格遵循的纲领 15.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的不同在于() A. 国家元首 B. 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C. 对议会负责 D. 提名组成内阁政府 16. 根据各国宪法,有权解散议会(国会)的是() ①英国国王②美国总统③法国总统④德国皇帝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③④ 17.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它并不是为了维系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 有的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对这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2017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精彩试题-(含问题详解)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试题 班别_____姓名_____ 一、选择题:(每题一分) 1.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 A.神权色彩 B.血缘色彩 C.平等色彩 D.民主色彩 2.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 A.封邦建国 B.宗法世袭制 C.礼乐制度 D.封建社会 3.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敌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4.分封制的主体是() A.殷商旧族 B.殷商降族 C.古老方国 D.同姓亲族 5.《礼》曰:“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C.“国”与“家”的结合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6.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缶:古代的一种乐器)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从中可以看出( ) ①礼乐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②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宗旨 ③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④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窗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 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 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 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 8.《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 1 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二、商朝: 1、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 行宗法制; 3、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三、西周 (一)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4、内容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②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等 6、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 7、影响 ①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 地方的控制, 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 扩大统治 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 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 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二)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分配政 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3、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 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4、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5、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 结,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 ③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 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 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第 2 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 控制,绝对 服从中央。 一、战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1、理论:法家思想 2、实践: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口二府三司力、元朝中书省、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等相关知识,提高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如察举制、征辟制、科举制等,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步演进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认识唐代中枢权力机构的设置,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研习原始资料,初步学会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3)通过让学生搜集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君主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枢权力体系的发展变化,认识专制皇权的加强在我国古代曾经对历史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消极作用也日益凸显,进而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使学生初步认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省六部的确立及其演变。 难点:科举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的角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凌烟阁、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 根据史料记载,唐太宗一朝仅有名的宰相就有29位,凌烟阁内更是供奉着贞观年间的主要功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名相。 试问,唐太宗一共在朝23年,为何仅有名的宰相就有29位之多呢?这和当

时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关系? 新课学习 【板书】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板书】1.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教师:自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来,皇帝们竭尽心力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把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避免出现皇权旁落的现象。这样,他就要解决好两对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纷争,这点上节课已学习过;另一对矛盾是皇帝与权臣的矛盾。那么,秦始皇是如何解决与权臣的矛盾的呢?汉武帝又是采取什么手段来加强皇权的?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 秦始皇通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来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各种事务,三公中的丞相拥有很大的权力。到汉武帝时,他通过设置中朝,用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来参加决策的方法削弱宰相的权力。这种方法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教师:根据课本上给出的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思考皇帝是怎样通过三省六部制来控制中央权力,防止权臣专权的。 学生:看图,看课文,思考答案,教师巡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主要中枢机构,控制着中央的权力。那么,皇帝是如何控制三省六部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分权。三省的职能各不相同,他们谁也没有办法真正掌握所有的权力,只有通过皇帝才能使一件事执行下去,这样,就使皇帝牢牢地控制了中枢权力机构,皇权得到了加强。具体的,就是中书省根据皇帝的意思草拟诏令,但是中书省草拟的诏令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核,所以,门下省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审核中书省的意见。如果中书省草拟的意见得到了门下省的同意,那么,它是否就能够执行了呢?不能,为什么?因为他要经过皇帝的批准。这样,决策和执行机构分离,皇帝成为三省六部制良好运转的重要一环。权力牢牢地控制在了皇帝的手里,相权被分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强化版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特点:农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但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历史特征 农业铁犁牛耕、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耕下的小农经济为主 手工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长期领先,远销海外;官营、私营和家庭经营并存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紧密相关;发展艰难、不平衡;官府控制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与小农经济结合,阻碍商业发展;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禁私而不禁官 经济形态目的特点评价 自然经济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自给自足 闭塞性和迟滞性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 商品经济交换开放性和进取性近代社会的标志 易错点: 1,西周受封诸侯对土地享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买卖; 2,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井田制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无权支配劳动产品;个体农耕下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4,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与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是汇票,不是货币。 山东历史: 1,春秋时期齐鲁的税制改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2,农业书籍: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王祯《农书》; 3,手工业:齐国盐铁纺织业发达;西汉设“三服官”;西汉丝绸之路的源头; 4,商业:战国秦汉时临淄和陶是著名经济都会;

考点一:农业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小农经济成为封建基础组织形式 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结合,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 3,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组织形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石器锄耕奴隶制贵族土地国有制 春秋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封建土地所有制个体农耕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历程: 时期表现评价 春秋公元前7世纪齐国相地而衰征 公元前6世纪鲁国初税亩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制合法化,井田制瓦解 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北魏至唐均田制(授田官)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封建统治; 唐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瓦解宋朝田制不利,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 明朝政府编制登记土地使用情况 (黄册和鱼鳞图册)土地买卖盛行,土地兼并严重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1,铁犁牛耕,开垦私田;2,战争频繁,遭到破坏;3,税制改革,承认私有。 土地兼并: 原因: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买卖制度 影响:政治上政府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工商业者买田置地,影响工商业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小农经济成长因素: 有利因素: 1,生产工具的使用:铁犁牛耕; 2,封建政府的扶植:重农政策; 3,农民自身的努力:拥有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产产量。 不利因素: 1,规模小,条件差,剥削重; 2,天灾人祸,土地兼并,人口增加,威胁破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