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常本章学习,要求学生:

(1)掌握会计的概念与基本职能

(2)了解会计的法规体系

(3)掌握会计要素的概念、内容和分类

(4)掌握静态和动态会计等式,理解并掌握会计等式的恒等性

【教学重点】

会计要素的概念、内容、分类

会计等式及其恒等性

【教学难点】

会计要素的概念、内容和分类

会计等式恒等性的理解与应用

【学时安排】

本章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概念

会计(accounting):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连续地、系统地、完整地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二、会计的职能

1.核算职能:又称反映职能,是指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

2.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反映经济活动时,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对会计事项的合理性、合法性所进行的检查与审核。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会计的新职能:

参与预测参与决策参与控制参与分析与考核

三、会计的对象

工业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图示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一个单位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四、会计法规体系

1.《会计法》会计工作的基本法规1985年5月1日起施行

现行为2000年7月1日起施行的第二次修订2.《会计准则》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

第二章借贷记账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

(1)掌握会计科目的概念,并熟练记忆常用会计科目的名称、了解各科目的核算范围以及按经济划分所属的类别,掌握按隶属关系对科目的分类,了解对各级科目的习惯称法;

(2)掌握会计账户的概念,理解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借贷记账法下会计账户的一般结构,熟练掌握各类及各常用账户的具体结构。

(3)了解主要复式记账方法及其特点;掌握借贷记账法的概念、记账符号、记账规则,掌握会计分录、简单会计分录、复合会计分录的概念及编制方法;理解并掌握借贷记账法下总分类账户的试算平衡原理及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方法;掌握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概念及关系、平行登记的要点、相互核对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主要会计科目的名称与类别

借贷记账法下各类账户的结构

借贷记账法下会计分录的编制

总账科目的试算平衡方法

总账与明细账的平行登记

【教学难点】

主要会计科目

各类账户的结构

试算平衡的理论依据

总账与明细账的平行登记的应用

【学时安排】

本章为10学时

【学时安排】

第二章借贷记账法

第一节会计科目

一、概念

会计科目:account title是指对会计要素按照其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标志或项目。

二、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会计科目必须根据相关会计法规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企业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报告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但需要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设置:

?必须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

?要保持会计指标体系的完整与统一;

?必须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

?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一般可分成六类(P24,企业主要会计科目表):

?资产类会计科目

?负债类会计科目

?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

?成本类会计科目

?损益类会计科目

?共同类会计科目

在会计制度中,往往将会计科目进行统一编号,如“库存现金”科目的编号是1001,“银行存款”科目的编号是1002等。现行制度对会计科目的编号是按照四位设计,第一位代表会计科目的类别,如资产类用1表示,负债类用2表示,后三位则是顺序号;为了满足新的会计业务需要,会计科目的编号通常都不是连续进行的,而在中间会预留一些空号对会计科目进行统一编号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可以大大提升会计工作效率。

四、会计科目的分类

1、按反映的经济内容

资产负债共同类所有者权益

成本损益

2、按详细程度

(1)总分类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的总括分类,反映会计核算

资料总括指标的科目。

(2)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的经济内容所作的进一步分类,用来辅助总

分类科目反映会计核算资料详细、具体指标的科目。

第二节会计账户

一、会计账户概念

会计账户:account 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的结构,用来分类、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增减变化过程和结果的工具。

注意: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的关系

联系:科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是根据科目设置的

区别:科目只是一个分类核算的项目

账户除了包括会计科目名称以外,还有具体的结构和格式,按照会计科

目所确定的经济内容来记录该项目的增减变动过程及结果。

在实际会计工作中,往往将会计科目视同账户,不加仔细区分。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由于账户是用来反映某一类经济业务变动情况和结果的工具,而经济业务的变动不外乎是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所以一个账户通常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

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在账户中登记,对于增加业务应当登记在同一个方向,而减少的业务则在另一方登记,这样可以便于对经济业务进行汇总反映。

在一个账户中,可以反映某一类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动过程和结果,通常在一个账户中可能提某一类经济业务的供四项指标,两项动态指标和两项静态指标:

动态指标是: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

静态指标是: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

在上述库存现金账户中,如果左方登记增加,右方登记减少,则可以反映本期库存现金的四项资料: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这四项资料服从如下关系: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用“借方”表示“左方”,用“贷方”表示“右方”,所以实际工作中账户的结构如下:

第三节借贷记账法

一、复式记账法:double-entry bookkeeping system

是对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同时在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中进行相互联系地登记的

记账方法。

二、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对每一笔

经济业务,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

户中以借贷相等的金额进行相互联系地登记

的复式记账方法。

1.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是“借”和“贷”。

作为记账符号,“借”和“贷”本身没有确切的含义。“借”通常表示账户的左方,而“贷”则表示账户的右方;

在结合具体性质账户时,“借”和“贷”则有了明确的含义

2. 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各类账户的结构:

◆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

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余额在借方

◆负债类账户的结构是:

借方登记减少、贷方登记增加、余额在贷方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是:

借方登记减少、贷方登记增加、余额在贷方

◆费用类账户的结构是:

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期末一般无余额

收入类账户的结构是:

借方登记减少、贷方登记增加、期末一般无余额

3. 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4. 会计分录与帐户对应关系

会计分录是指用来记录某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到的科目的名称、记账方法和金额的记录形式。

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称为简单会计分录,一借多贷或多借一贷的会计分录,称为复合会计分录;

通常,一个复合分录可以转化为多个简单分录。

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到的账户之间的借贷关系,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而具有对应关系的账记,则称为对应账户

为了使账户之间保持清晰的对应关系,在借贷记账法下,一般允许编制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也可以编制一借多贷或多借一贷的会计分录,但尽量避免编制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5. 试算平衡

试算平衡: trial balance

通过验算账户之间数量平衡关系来检验账户记录是

否正确的方法.

试算平衡公式:

全部账户期初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初贷方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试算平衡的方法:

编制总分类账户试算平衡表

试算平衡,说明记账基本正确,但不是绝对正确。

下列账户登记错误,试算平衡表无法发现:

(1)漏记或重记某项业务;

(2)一笔经济业务的借贷双方,在编制会计分录时,金额上发生同样的错误。

(3)一笔业务在编制会计分录时,应借应贷的账户颠倒,或用错了账户。

(4)一笔业务过账时记账方向相反登录,或账户登录错误,或将借贷方金额同时多记或少记;

(5)两笔或多笔经济业务金额登录错误,但借方金额合计正好等于贷方金额合计,或恰好相互抵消。

6.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账户的平行登记

(1)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general ledger

又称总账账户,指按照总分类科目开设,

用来反映某一类经济业务总括资料的账户。

明细分类账户:subsidiary ledger

又称明细账户,指按照明细科目开设,

用来反映某一类经济业务详细资料的账户。

关系:

?总分类账户是对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的总括,起着控制和统驭作用;

?明细分类账户是对总分类账户的进一步细分,对总分类账户起着补充、说明作用,每个

明细分类账户所反映的资料,都是其总分类账户的组成部分。

(2)平行登记

平行登记是用来登记总账账户与明细账户的方法,凡是涉及到明细分类账户的同一笔经济业务,要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记入相关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记入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

平行登记的要点是:

?同时登记:指对同一笔经济业务,在登记到总分类账户的同时要在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

户中登记;

?同方向登记:指对同一笔经济业务,如果登记到总分类账户的借方,也要登记到所属的

明细分类账户的借方;反之,如果登记到总分类账户的贷方,则也应当在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的贷方登记;

?等金额登记:指对同一笔经济业务,在登记到总分类账的金额应当等于登记到其所属的

明细分类账户的金额,如果同时涉及到多个明细分类账户,则多个明细分类账户金额的

合计数应当等于登记到总分类账户的金额。

(3)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核对

为了检查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登记的正确性,需要编制“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表”来核对,编制“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表”后,如果符合下列要求,则登记总账账户与明细账户基本正确:

?某一总分类账户的期初余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期初余额合计;

?某一总分类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

?某一总分类账户的本期贷方发生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某一总分类账户的期末余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期末余额合计

3.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工作所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

第二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

1.资产(asset):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

(1)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2)非流动资产(long-term assets):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一般不能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变现或者耗用。

2.负债(liabilities):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1)流动负债(current liabilities):是指预计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2)非流动负债(long-term liabilities):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一般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

3.所有者权益(owners’ equity):又称业主权益,是指企业的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称为股东权益。

(1)特征:

①不具有偿还性

②是所有者借以分配企业利润的重要依据

(2)来源

①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②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③留存收益

(3)构成

投入资本:

①实收资本(paid-in capital):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②资本公积(capital surplus):指归所有者所共有的,非收益转化而形成的资本。

留存收益:

③盈余公积(Surplus):指企业按税后利润一定比例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以及按投资者确定的比例从税后利润中计提的任意盈余公积。

④未分配利润(undistributed profits):指企业历年来结存的尚未分配的税后利润。

4.收入(revenue):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主营业务收入(income from main operations):企业日常活动中主要经营活动获得的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income from other operations):通过主营业务外其他经营活动获得的收入

按经济业务收入性质分:

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5.费用(expenses):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6.利润(profit):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营业利润(operating profit):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利润,由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合并后的确定的数额。

利润总额(total profit):又称税前利润,是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再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净利润(net profit):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又称税后利润。

二、会计等式及其恒等性

资产 = 权益(assets = equities)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Assets = liabilities + owners’equities)

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费用 )

基础会计教案—会计核算程序

第十章会计核算程序 【教学重点、难点】 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和意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应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第一节会计核算程序的概念与选择 一、会计核算形式的概念(重点) 会计核算程序就是指会计凭证、帐簿、会计报表和账务处理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也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账务处理程序或者记帐程序。 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规定了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不同步骤和方法。 二、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 合理的、适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一般应符合以下三个要求: 1.要适应本单位的经济活动特点、规模的大小和业务的繁简情况,有利于会计核算的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 2.要适应本单位、主管部门以至国家管理经济的需要,全面、系统、及时、正确地提供反映本单位经济活动情况的会计核算资料。 3.要在保证核算资料正确、及时和完整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地简化会计核算手续,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节约核算费用。 三、会计核算形式的种类 我国各经济单位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一般有以下六种: 1.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2.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3.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 4.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5.日记总账核算形式; 6.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 六种会计核算形式主要区别,即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我们主要讲述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和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第二节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一、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特点 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特点是:直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 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设置的会计凭证和账簿 (一)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设置的会计凭证 的依据。 (二)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设置的账簿 一、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账务处理程序(重点) 1.根据原始凭证编制汇总原始凭证。 2.根据各种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包括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3.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4.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 5.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

基础会计学教案(大专)

基础会计教案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就是会计学科得入门课程,也就是财务会计专业得专业基础课,就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得基础。对于其她相关专业得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就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得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得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得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得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得定义、会计核算得职能、会计核算得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得基本前提与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得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与账户得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得填制、账簿得登记与会计报表得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得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得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得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得教学方法进行相关得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得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与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得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得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得互动。根据多年得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得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得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得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得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得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得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得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得现场化、实验资料得标准化、实验手段得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得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得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得基础。 四、本课程得总要求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 基础会计教案 一、课程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docx

《会计学基础》课程授课教案 第一章总论 教学内容: 会计含义和特点,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会计对象,会计基本前提和信息质量要求,会计的核算方法与任务。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会计的含义和对象;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与特点;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信息质量要求;熟悉会计的核算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是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及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信息质量要求。讲授中应注意对会计概念和会计对象的理解、分析。同时,应注意对会计职能、会计核算的前提和信息质量要求中难点问题的扌巴握。 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通过习题练习加深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本章共3学时。 第一节会计的基本概念 引入:同学们印象中的会计是什么?(要求大家畅所欲言,然后引入正题)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必然关心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关心生产活动中所发生的一切劳动耗费和取得的劳动成果。即必须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大的劳动成果,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进行记录、计算比较与分析,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用来记录、计算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的行为就是会计活动。自从人类社会有了生产,就产生了会计活动。它是管理生产经营过程,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会计的发展 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并不断得到发展的科学。生产力水平不同,会计活动的范围和方法不同。 1.古代会计 原始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对于自己从事的生产活动最初只能用头脑来记忆。随着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和劳动成果的不断增多,人们开始用石子、树枝来计量,后来发展到“结绳记事”,在木板和石板上刻契等。此时的会计只是生产者的一种附带职能,核算相当简单。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需要记录的事项日益增加,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职能。封建社会时期,主要核算朝廷官府的钱、粮、财、赋、税等收支活动。清代学者焦循这样来解释“会计":“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唐宋两代是我国会计全面发展的时期。在宋朝出现了第一个比较完备的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司”,在会计结账方法上采用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清册”是我国古代会计

《会计学基础》双语教案

《会计学基础》教案 时间:周一第二大节(上午9:40---10:25;10:30---11:15) 单周周四第一大节(上午7:50---8:35;8:40---9:25) 地点:康庄506 学时:48 班级:会05-1.2.3.4 学分:3 答疑时间:周一上午:11:15---12:00 考试方式:英文。闭卷 考试时间:第21周周四第三大节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80%。 Part 1 Basic Concepts and the Balance Sheet 所需课时:3课时 课程目标: 1.让学生对“会计”一词有初步的认知,明确会计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2.了解财务报表的作用,明确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构成要素; 3.对会计基本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有初步认识;并正确理解和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4.了解三个会计基本原则的含义及对意义。 ---复式记账原则 ---货币计量原则。 ---会计主体原则。 课程设计: 第一课程段:师生交流(30分钟) 1.通过点名及自我介绍与学生沟通,相互认识。并询问同学选择学系会计专业的理由以及对会计的认识程度,通过这种交流了解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Q::What ‘s your name? Where are you come from? What’s you hobby? Are you interesting in Accounting? Why you chose accounting be your major? 2.在交流的基础上,列举国内外企业的实例,以及会计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阐述学好会计的重要性。 Q: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 accounting is? 3.介绍目前国内、国外与会计专业有关的职业及考试类别,增强学生学好该课程的信心,提高学生今后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Q:Being a student graduated in accounting, what kinds of job he can do? Or how many choices he has? Such as which company? 4.向学生介绍所选教材的特点及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便于学生课后自学,提高学习效果。 Text book : Introduction How to use this book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设计

基础会计教案 课程责任教师刘晓菲-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五、本课程总课时:总学时72学时,4学分,一学期开设。 第一章总论

《基础会计》完整版优质教学教案

一、个人简介 经济管理学院 二、课程要求 会计学科体系简介 “会计”这个词,早在我国西周时代(约在公元前1 100年到770年之间)就已经出现。但是,会计作为一种专业知识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过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 会计学的分支: 从应用范围上看,可分为: 1.宏观会计学 反映和监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情况。 2.微观会计学 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或组织的经济活动情况。 微观会计学,按照其所服务主体的性质,可以分为: 1.预算会计(也叫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反映和监督政府的财政收支以及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活动。 2.企业会计(也叫营利组织会计) 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情况。 企业会计,按照其服务对象,可以分为: 1.管理会计 提供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关于未来的经济信息。 2.财务会计 提供为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服务的、关于过去的经济信息。 财务会计,按照其所应用的行业,可以分为: 工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农业企业会计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等等。 会计学基础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章总论(绪论) 一、会计的含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

二、会计的职能 (一)基本职能: 1. 核算 2. 监督 核算是基础,监督是保证 (二)其他职能 预测经济前景 参与经济决策 评价经营业绩等 三、会计对象 特定主体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四、会计目标 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 五、会计基本假设 1. 会计主体 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 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 2. 持续经营 3. 会计分期 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 4.货币计量 记账本位币 六、会计基础 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 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可靠性 相关性 可理解性 可比性 实质重于形式

基础会计第四版教案

第一章概述 学习目标 ◆ 了解会计的概念。 ◆ 能说出会计的对象。 ◆ 能解释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 了解我国现阶段会计管理体制结构。 ◆ 能区分集中核算与非集中核算的关系。 ◆ 能举例说明会计机构的内部牵制制度。 ◆ 能说出会计岗位的划分。 ◆ 了解会计法规的组成,能说出会计法的基本内容。 ◆能解释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习时数 ◆讲授:4学时。 第一节会计的概述 什么是会计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任何社会的经济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管理越要加强,会计就越重要。 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会计学科的分类

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的职能来实现的。会计的职能就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固有的、内在的客观功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亦称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核算的时间看,它既包括事后的核算,也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核算的内容看,它既包括记账、算账、报账,又包括预测、分析和考核。 会计的基本职能可归结为核算和监督两个方面。

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就是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工作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监督的核心就是要干预经济活动,使之遵守国家法令、法规,保证财经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还要从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出发,对每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监督,以防止损失浪费。会计监督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第一,以国家的财经政策、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为准绳,对即将进行或已经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进行监督。 第二,从单位内部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将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全过程,以评价各项经济活动是否有效,能否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对贪污盗窃、营私舞弊等违法犯罪活动进行监督,以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职能关 系十分密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核 算是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就无法进 行监督,只有正确地核算,监督才有 真实可靠的依据。而监督则是核算的 继续,如果只有核算而不进行监督, 就不能发挥会计应有的作用,只有严 格地进行监督,核算所提供的数据资 料,才能在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 用。

(完整版)基础会计综合实训教案

基础会计综合实训教案 一.基础会计模拟实训目的 本试验按照会计核算基本步骤,以某企业9月份经济业务为例,分环节安排了整个会计循环过程模拟试验操作,设计了从建账、制证登账到编制会计报表全部过程的会计资料,体现了一个综合完整的会计循坏过程。通过学生仿真练习与实际操作,不仅能掌握会计书写基本规范,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帐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的全部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能以切身体会初步尝试出纳员、记账员等不同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从而对企业会计核算全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达到加强对所学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二,模拟实训的内容 1. 原始凭证的填制 2. 原始凭证的审核 3. .记账凭证的填制 4.记账凭证的审核 5.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 6.明细分类账的设置与登记 7.科目汇总表编制和总账登记 8. 对账与结账 9. 资产负债表模拟 10.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模拟 11.会计凭证装订与保管 三,模拟实训考核办法 为了使实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加强对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考核,对学生实训成绩和教师工作量要进行严格考核并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实训教学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为全面公正地评价其效果,必须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两方面双向考核,即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着重对技能整体水平的评估. 在实训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要求是:态度端正,实训认真,掌握实训方法,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教师的考核要求是:教学态度好,耐心指导学生,具有指导学生实训的能力,能够执行实训计划. 以下是对学生考核的具体方法: 1.日常操作情况占总成绩20%,由指导教师不定时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 检查评定出成绩. 2.凭证,账簿,报表完成情况占总成绩50%,指导教师检查凭证,账簿,报表完 成情况并进行成绩评定,检查时应注意这些实训资料的正确性,及时性,和规范性等. 3.出勤占总成绩的20%,按学生的实际出勤情况进行成绩评定. 4.实训报告占10%,通过批阅学生的实训报告,了解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并评定出成绩.

基础会计教案—会计要素

基础会计教案—会计要 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章第一节会计要素 【教学重点、难点】 会计六要素的概念、特点、包含的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配以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给大家介绍了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会计的对象,那么,会计究竟核算些什么呢?可以说形形色色,名目繁多,但归纳起来,就是六大类,即我们今天将给大家讲解的会计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新课讲授: 一、会计要素(重点/难点) 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它是会计对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报表内容的基本框架,也是账户的归并和概括。 企业会计的基本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一)资产 1、概念:资产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的特征。 第一,资产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 第二,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它必须具有能力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第三,作为一项资产,应当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 3资产的内容: 资产按照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货币资金:指货币资金存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它货币资金等。 ②短期投资:指各种能够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它投资。 ③应收及预付款项:指应收而尚未收回的账款和预付的购货款,属于短期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等。 ④存货: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 商品、产成品 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种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2)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长期投资:指不准备在一年以内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权投资和其它投资。 ②固定资产: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和工具器具等。 ③无形资产: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 (二)负债 1、负债的概念: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 回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负债的特征: 第一,负债的本质是一种现时经济义务。

基础会计教案(教学设计)

基础会计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会计的概述(一) 【授课教师】 阚龙彪。 【授课班级】 2013级财会一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这个中心,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加深对会计概念及其涵义的理解。 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3、德育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职能这个中心,教育引导学生踏踏实 不做假账。 【教学重点、难点】 参见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P1 1(教学重点:会计的概念、职能。 2(教学难点:会计的概念和两大职能。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财会专业课的第一堂课,本节课影响整个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学生对企业、对会计都比较抽象。对会计的学习比较茫然,所以本节课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 【教学媒体】 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给学生看一些关于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图片。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有满足衣、食、住、行等需要的物质资料,因而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时人们有个良好的愿望:希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尽可能节省的劳动占用,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生产活动加强管理。当社会再生产活动日益复杂,人们单凭头脑记忆来管理生产活动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时,在人类社会中就首先产生了原 1 始计量、记录行为,继而产生了会计。 会计最初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录 下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会计才逐渐地从生 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 经济越发达~会计越重要。举例……~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不做假账。二、新授课 (一) 什么是会计 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7分钟) 学生自学,教师归纳: ,1,会计的产生

基础会计-生产过程的核算教案

第六章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第三节生产过程的核算 课题序号授课班级13会计对口授课时数 2 授课形式新课 授课章节名称第六章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第三节生产过程的核算使用教具投影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企业生产过程的核算 教学重点生产过程设置的主要账户 教学难点生产过程设置主要账户的核算内容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学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回顾 二、生产过程业务核算的财务处理 (一)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假设企业生产AB 两种产品,本月产品的生产业务如下: 材料耗用汇总表 项目 甲材料 乙材料 合计 生产产品耗用 其中:A 产品 B 产品 40000 26000 14000 20000 13000 7000 60000 39000 21000 车间一般耗用 600 600 行政管理部门耗用 300 300 合计 40600 20300 60900 借:生产成本 ----A 产品 39000 ----B 产品 21000 制造费用 600 管理费用 300 贷:原材料 60900 直接人工 计入成本 的费用 不计入成 本的费用 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 生产费 用

(二)工资及福利费的归集和分配 企业本月应付职工工资如下: 生产工人工资 42000 其中:生产A产品工人工资 24000 生产B产品工人工资 18000 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2000 行政人员工资 16000 合计 60000 借:生产成本——A产品 24000 ——B产品 18000 制造费用 2000 管理费用 16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60000 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 借:生产成本——A产品 3360 ——B产品 2520 制造费用 280 管理费用 2240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 8400 (三)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1、一是制造费用归集过程,即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管理人员 的工资及福利费、机物料消耗、车间固定资产折旧费、车间的水 电费、修理费、低值易耗品的摊销等记入“制造费用”账户; 2、二是制造费用分配结转过程,即将制造费用按照一定的方 法分别计入各种产品成本中,月末将“制造费用”账户分别转入“生产成本”各明细账中,“制造费用”账户期末无余额。 通常情况下,企业按照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的工资比例为标

会计学基础学习指南教案教学大纲

《基础会计学》课程学习指南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基础会计学分:3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学时:51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 二、课程性质和地位 会计知识是任何经济管理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管理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学习该门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会计信息的产生、分析、使用的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强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是学生学习本专业其他后续课程所不可缺少的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管理者的视角认知会计信息对决策相关人的重要应用价值以及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为进一步掌握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会计的概念框架,如会计的含义及其目标;会计的对象,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假设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 2.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如账户设置、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报告等; 3.掌握会计信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4.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到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与会计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会计信息在微观、宏观经济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技术方法,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方法、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财产清查的方法和成本计算的方法等; 2.具备阅读和使用会计这一门“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能力;着重把握分析方法,形成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框架。初步形成业务辨析能力、跨专业知识运用能

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1.树立遵守财经法规、廉洁自律的职业价值观; 2.拓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会计视野。 四、学习方法 1.搭建课程知识框架。本课程是一门理解记忆内容较多的课程,知识点多且较为零散,应当以从财务报表的大局观进行学习。 2.做好课前预习,以保证在课堂上更能够有针对性的学习。课后做好复习,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预习时要带着“问题”预习知识点,学习要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深入和扎实的学习效果。 3.本课程涉及许多习题,在解题时首先理解题目所涉及的概念及题目设置的目的,通过练习题达到更好理解知识点的目的。同时要做到融会贯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4.制定学习目标与规划,将课程学习与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联系起来,通过资格考试不断提高知识层次。 5.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上市公司案例的分析与应用,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推荐使用教材 本课程使用的主教材是由程培先教授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学》。该教材以“初识基本财务报表、再现报表编制过程”为脉络安排篇章结构。前两章总论、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初识会计及其工作成果;设置账户、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财务报告、账务处理程序等8章内容围绕会计核算方法展开,用来阐述财务报表编制过程;最后一章从宏观角度介绍会计工作组织的基本要求、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会计法规体系等。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本书每一章的篇首设有学习目标、引导案例,章中穿插知识链接、思考、二维码等栏目,章后附有思考与练习。

基础会计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会计的概述(一) 【授课教师】 阚龙彪。 【授课班级】 20XX级财会一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这个中心,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加深对会计概念及其涵义的理解。 3、德育目标:围绕会计概念、职能这个中心,教育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不做假账。 【教学重点、难点】 参见配套教学用书《基础会计教学参考书》P1 1.教学重点:会计的概念、职能。 2.教学难点:会计的概念和两大职能。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财会专业课的第一堂课,本节课影响整个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学生对企业、对会计都比较抽象。对会计的学习比较茫然,所以本节课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 【教学媒体】 配套多媒体课件《基础会计》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给学生看一些关于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图片。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有满足衣、食、住、行等需要的物质资料,因而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时人们有个良好的愿望:希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尽可能节省的劳动占用,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生产活动加强管理。当社会再生产活动日益复杂,人们单凭头脑记忆来管理生产活动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时,在人类社会中就首先产生了原

始计量、记录行为,继而产生了会计。 会计最初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录下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会计才逐渐地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 经济越发达,会计越重要。举例……,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账;不做假账。 二、新授课 (一)什么是会计 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7分钟) 学生自学,教师归纳: (1)会计的产生 会计是适应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使用配套光盘——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看演示: 从开始的堆积石块、刻木记事、结绳记数到刻契记数一步步向前发展。 (2)会计的发展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起源于生产实践,是为管理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会计在中国的发展 西周——出现“司会”官职 西汉——出现“计簿、薄书”的账册 宋代——官厅会计(四柱清册) 明末清初——龙门账 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四脚账 清后期——借贷记账法 二十世纪——电算化会计 会计在世界的发展 远古——印度的农业记账员 1494年——意大利的复式记账法 二战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分化

《会计基础实训》教案第五单元会计报表的编制

《会计基础实训》教案 第五单元会计报表的编制 5.1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课时:2学时●教学目的 ?熟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理 ?掌握资产负债表的报表结构 ?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教学重点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教学难点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中的分析填列 ●教学方法 ?讲解和演示 ●教学用具 ?教案及教学用财务软件 ●知识回顾 复习资产负债表的有关理论知识: 1.资产负债表的时间以什么时间为标准? 2.资产负债反映哪些会计要素? 3.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原理是什么? 4.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是什么? 5.资产负债表与哪些会计报表有相互联系?如果联系? 6.资产负债具体项目的填列有哪些情况? ●本单元知识点讲解 (一)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年初数为上年末余额。 (二)期末余额: 1.根据总账科目余额填列的科目:短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工资、应付职工福利(应付职工薪酬)。 2.根据明细账科目余额计算填列:应付账款、应收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

应收账款=80,000+600,000=680,000 预收账款=420,000+100,000=520,000 预付账款=160,000+400,000=560,000 应付账款=180,000+60,000=240,000 3.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余额分析计算填列:长期借款、长期期债权投资等。 1,000,000+2,000,000=3,000,000.00(元)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4,000,000.00(元) 4.根据有关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科目。 5.综合运用上述填列方法分析填列:如存货需要根据原材料、委托加工物资、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发出商品、材料成差异等总账科目期末余额的分析汇总数,再减去“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思考与训练 根据所给期初资料和已记好的账簿资料编制主要会计报表

大一会计学基础练习题 解答 2

《会计学基础》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会计要素是对__会计对象___进行的基本分类。其中:表现资金运动静止状态的会计 要素是_资产_负债_所有者权益_三项;表现资金运动显著变化状态的会计要素是_收入 _费用_利润_三项。 2.会计基本假设中,__会计主体___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_持续经营_与_会 计分期_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 3.会计科目是指对_会计要素_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而账户是根据_会计科 目_设置的。 4.复式记账法是指对_每一项经济业务_,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_在互相联系的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_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5.借贷记账法是以_会计平衡公式_为理论基础,用_“借”、“贷”两字_作为记账符号, 它的记账规则是_“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_ 6. 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的程序与用途不同,分为_原始凭证_与_记账凭证_两类。 7.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_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_,按照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 并据以确定_会计分录_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它是_登记账簿_的直接依据。 8.企业财产物资盘存制度,按照确定财产物资账面结存数的依据不同,分为_永续盘存制 _与_实地盘存制_两种。 9.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_某一特定日期_的_财务状况_的会计报表。按财务报表数据 性质分类,资产负债表属于_静态_报表。 10. 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栏内各项目的数据,一般应根据_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_ 类账户的_期末余额_计算分析填列。 11.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的特点是_直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_。该核算组织 程序一般适用于_规模小、经济业务少_的单位。 二、单项选题 1.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 B ) A.预测与核算 B.核算与监督 C.控制与监督 D.核算与分析 2.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应当以( B )为基础。 A.客观性原则 B.权责发生制 C.收付实现制 D.配比性原则 3.确定会计核算工作空间范围的前提条件是 ( A) A.会计主体 B.会计分期 C.持续经营 D.货币计量 4. 下列构成企业收入要素的是( B) A.收回以前月份销售产品的货款 B.收到本期产品销售的货款 C.预收的货款 D.从银行提取现金 5.一项资产增加、负债增加的经济业务发生后,都会使资产与权益原来的总额( B ) A 发生同减的变动 B.发生同增的变动 C.不会变动 D.发生不等额的变动 6.会计科目是对 ( B ) 分类所形成的项目. A.会计对象 B.会计要素 C.会计内容 D.会计账户 7. 对每项经济业务指明其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称为(A) A.会计分录 B. 会计科目 C. 会计账簿 D.会计报表 8.“生产成本”账户期末有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B) A.期末库存商品成本 B.期末在产品成本 C.本月生产产品总成本 D.本月完工产品总成 本

基础会计情景模拟教学设计

《基础会计》 情景教学整体教学设计(2014~ 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基础会计学 所属系部:经济管理系 制定人:马帅 制定时间: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情景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目的、任务、目标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阶段。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用于实践,这也是《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两个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为其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理论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基础会计实习,将会计核算理论运用于实践,按照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使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从企业和社会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将来就业创造条件。 三.教学实施的基本思路 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体现职业岗位的特征,学生完成学习是一个“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过程。学生同时扮演学徒工的角色,教师同

时扮演师傅的角色,实训室既是学生学习的教室,同时也是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 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按照教学讲授和工作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基本方法知识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工作过程管理—工作质量控制—工作效果评价。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岗位的划分可锻炼学生的分工与合作的团队意识,会计工作的过程要自觉遵守,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每一个工作任务必须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在深刻理解基本规律的同时,取得实际的经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学的过程要照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练习的时间安排上有一定的弹性,充分照顾到能力差的学生,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努力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成功,逐步建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特别是实做项目的完成,是通过他个人的努力,看到了某一会计工作过程的实现,这样的成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极大热情。 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内容制定详细的计划,课时可分散可集中使用,在开学初教师、学生、场地管理教师、教学督导部门都能够拿到本门课程的学期教学计划,并严格贯彻执行。 四.教学环境的整体设计 教学场地主要集中在教师和实训室,实训室的文化氛围体现办公室的特征: (1)手工会计实训室内集中办公用桌凳45套,安装投影,配备配套的办公用品:尺子、算盘、印章、装订机等,学生具有完成学习和实际操作任务的活动空间。 (2)墙壁悬挂有关会计工作流程、会计岗位职责、实训室安全要求等图表。 (3)学生教师统一在实训室完成岗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建议和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简单的质量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会计学基础课程标准

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代码:03024 课程名称:会计学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计划学时:99学时 本学期学时:88学时讲课学时:52学时实验(训)学时:36学时 学分:6学分 适用对象: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会计类专业(三年制) 先修课程: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一)课程的性质 会计学基础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对会计职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应用和操作。其功能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账务处理的基本知识,具备处理会计业务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具备基本的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职业能力,使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 (二)课程定位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和规定,基础会计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应限于学习会计的基础知识,解决学习会计学的入门问题。 所谓会计学的基础知识,或称会计原理,学术界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即都是指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亦称会计的“三基”。至于“三基”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准则;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会计的目的和任务。(2)会计等式和会计平衡理论;复式记账原理;会计凭证和会计帐簿;存货盘存和财产清查方法;成本计算方法;财务报表。 (3)会计循环理论,会计从分录、过帐、试算、调整到结帐、编表的全过程及其基本操作技能。

会计学基础的基本教学目的要求,就是要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会计的“三基”,以便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明确课程的性质、地位及其教学的目的要求,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案的基本依据。 二、课程基本理念 会计学基础遵循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必须够用为度”的课程设计理念。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传授会计工作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要目的。重点传授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复式记账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基本会计核算程序与方法。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是在行业专家对财会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设置以会计循环流程为主线,根据高等职业院校财会类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展示教学内容。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情景模拟、角色互换、仿真操作、分组讨论等形式展开教学,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会计人员在会计循环中所需的职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胜任会计业务操作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该岗位实际运用需要,并为学习掌握其他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做好铺垫。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99学时,其中实训课时数40学时。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开设该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确立会计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明确会计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培养会计岗位兴趣,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要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要熟练掌握会计核算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知识铺垫。 二、分类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结合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强调不是简单培养学生了解和应用会计业务技术,而是重点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会计所生产的信息的经济含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应该通过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会计基础的相关知识,掌握处理会计基本业务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