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施策略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施策略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施策略

教育探索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指大学生在学校的动员、组织下,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课余时间从事的创新、创造和创业活动。作为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探索、延展和有益补充,课外科技活动和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共同构成了学校创新教育的统一整体。在当前,深入探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特征,把握其运行规律和实施策略,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引导大学生养成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育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本特征

1. 全员性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全员性要求的是学校在课外科技活动方面要形成一个面向全体的环境和氛围;要求的是学生平等地使用学校的课外科技资源,才是符合知识经济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实现课外科技活动的育人目标。

2.主体性

与第一课堂的教学安排不同的是,大学生科技活动是基于第二课堂的主体创新活动。学生是课外科技活动的主体。科技活动的项目由学生自主选择、科技活动的团队由学生自行组建、科技活动的进程由学生自行掌控、科技活动的成果由学生享有完全的知识产权。

3.开放性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具有空间、时间上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既体现在学生可以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不按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自主学习、自由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可以打破学院、专业等藩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去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科研团队;可以走出校门,去从事有益于个人成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

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施原则

1.要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面向全体和关注重点是科技育人不可或缺而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因此建立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面向全体的动员机制和普适性的保障机制,加强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在校内形成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扎实的群众基础和厚重的创新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2.要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创新的关系。优良的学风是创新的前提。科技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在提高第一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引导、服务学生开发和活跃第二课堂,才能引来学生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3.要正确处理好创新与创业的关系。从实践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的主题是科技文化知识在学生第二课堂的传播和普及,这是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层次;第二层次的主题是学生创新人才和创新作品的生成和发展,这是课外科技活动的提升层次;第三层次的主题是学生创新作品的孵化推广,学生向社会创新创业人才的转化成型,这是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最高层次。这三个层次相互依存、互为影响,共同构成了课外科技活动体系。

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施策略

1.营造一个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 首先,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大学文化环境应该具备以下六方面的特质:一以人为本的理念;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三崇尚创新、追求真理的理念;四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五信任、平等、开放、合作的学术平台和人际关系;六对个别人自由探索的支持机制。[1]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施策略

□ 袁金祥

[摘要] 课外科技活动在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要引导学生处理好普及与提高、学习与创新、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要营造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要建立经常化、无障碍的师生课外联系纽带,要形成全校一体化、高效能的学生科技运行体系。

[关键词] 第二课堂 科技活动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29(2011)01(下)-0122-02

中国报业 CHINA NEWSPAPER INDUSTRY 2011.1(下)

122

教育探索

其次,要整合资源,丰富活动,努力营造一个追求科学、崇尚真知、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既取决于文化沙龙、学术讲座、学科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本身的数量与质量,也取决于学校对学生课外科技资源的配备与支持。

第三,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潜质的养成与发掘。按照素质教育和人本理念,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创新潜能和丰富个性的主体。我们要营造引导和激励学生遵循学术规范的文化氛围,引导和激励学生张扬个性,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冒尖、标新立异的创新品质。在此前提下,要特别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作用的发挥,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2]

2.建立一条经常化、无障碍的师生课外联系纽带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外联系,一个先导性的条件是要引导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切实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定位首先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身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熟悉、相互欣赏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其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要主动地与学生经常接触、经常联系、经常交流,将课堂教学与师生课外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将教育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扩展到整个大学生活。教师与学生之间课外的联系互动,“不在于教他各种学习,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4]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外联系,需要有稳定的纽带,并通过这个纽带来实现“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5]的目标。尽管对于低年级学生甚至对于本科生群体而言,组建项目团队,开展科研活动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但正如梅森校长所言,“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一个大三的学生可以从事在凯尔特语或在微积分的变分学中的研究。我非常清楚他们做不了。但却知道让他加入一个研究小组做点实事有多么重要。即便他只是为做物理实验的人搬桶水,或者只是帮忙打印整理表格或影印文档,他接触到了学术精神,然后利用条件满足一下好奇心”。[6]这就是项目和团队的价值所在。当然,要真正发挥好项目在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还需要加强教师的指导。学校应当将导师制的配备列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在全校范围内选聘一支具备较高学术修养、科研能力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并建立相应的导师评聘、考核、工作量认定、奖惩激励机制,以推动其长效运行。

3.形成一套一体化、高效能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运行体系

当前学校普遍重视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纷纷出台激励政策,资源投放的总量也很大,迫切需要学校建立、完善全校一体化的学生科技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运行平台。

组织牵引发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面广量大,涉及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涉及校院两级的联动发展。一个统一高效的组织机构对于推动全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有序有力开展,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机制激发动力。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要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第一,建立立足全员参与的动员发动机制,通过加强宣传、典型示范、提供菜单式服务等方式自下而上的层层发动;第二,建立精细化的全程管理机制,对学生课题(活动)的申报、立项、经费支持、教师指导、课题(活动)实施、总结评审验收、孵化推广等各个环节作出规范化的要求,以优化学生科技的运行流程,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精细化的全程服务。

平台支撑运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有序开展,必须要通过特定平台来实现和提升。一要搭建学生科技竞赛平台,为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提供检验、展示和交流的舞台。二要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按照“统筹规划、以人为本、市场参与、竞争发展”的原则建设,用于沉淀和打造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并为学生科技作品的孵化推广、产业化发展提供实训基地。其功能定位是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基地,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和未来企业家的摇篮。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基金项目:2010年度浙江省共青团工作、青年工作研究立项重点课题(项目编号:ZD20100122)

参考文献

[1]胡显章.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P13.

[2]新华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2006年02月09日.

[3][5]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07月29日.

[4]卢梭.爱弥尔(上)[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P223.

[6]威廉·墨菲 D.J.R.布鲁克纳.芝加哥大学的理念[M].彭阳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P163.

责任编辑:张晓燕

2011.1(下) CHINA NEWSPAPER INDUSTRY 中国报业12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