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简答论述题

2013年简答论述题
2013年简答论述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2013年版)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0.10简答题)

(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3、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表现。(z10.7简答题)P3

乾隆后期,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军事上;对外关系上。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2.7论述题)

(1)资本-帝国主义不仅操纵中国财政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力量。(2)中国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工具。(3)中国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产阶级有所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缓慢,力量很软弱,他们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5、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

(1)产生: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

(2)资产阶级的两部分:

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它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

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

6、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资产阶级的特点)(10.4简答题)

(1)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

(2)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7、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z09.7;11.10;12.1简答题)

(1)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最强。

(2)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3)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8、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z09.7论述题)

(1)两对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最主要的矛盾。

(2)两对矛盾的关系:

①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②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9、论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09.10;12.4论述题;11.1简答题)

(1)两大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两大任务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

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

10、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10.1简答题)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2)经济技术的落后。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11、甲午战争之后,严复提出的救亡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1.7简答题)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的喊出了“救亡”的口号,此后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他大声疾呼,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10.4简答题)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性质: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内容:

(1)《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2)《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分配。

2、《资政新篇》的性质和主要内容。(11.4论述题)

性质: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内容:

(1)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

(2)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奖励科技发明。

(3)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改革弊政。

(4)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

3、论述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0.1论述题)

(一)意义:(09.4论述题)

(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二)原因:(z09.7;12.10简答题)

(1)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2)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此外,太平天国领导人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

(三)教训:

太平天国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4、简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09.7;z10.7;11.10;12.7简答题)

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

(4)此外,清朝统治集团的顽固势力多方阻挠,“一闻修建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

5、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及其指导思想和主要目的。

(1)兴办近代企业。有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指导思想:冯桂芬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主要目的: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6、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及其意义。

论战的主要问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论战的意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7、简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教训。(09.4;11.7简答题;12.1论述题)

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4、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原因:

(1)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自身的弱点(19世纪末,维新派对封建主义妥协的主要表现):(10.10简答题)

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③脱离人民群众。

教训:

戊戌维新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要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8、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活动。

(1)向皇帝上书。“百日维新”

(2)著书立说。

(3)介绍外国的变法。

(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第三章辛亥革命

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历史局限。

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2)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

人民的利益。

局限:

(1)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外债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2)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

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

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3、北洋军阀统治对中国的黑暗统治。

(1)在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4、简述清末实行“新政”及其破产

清政府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新政”涉及的内容:

(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2)改革兵制,训练新兵;(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迫于内外压力,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预备立宪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5、述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08.10简答题;09.7论述题)

内容: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反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意义:

(1)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

(2)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3)它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6、简述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意义及其局限性(09.1;09.4;09.7;11.7简答题;11.1论述题)

内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意义:

(1)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局限性:革命派未能对中国民主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做出完全正确的回答。

(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的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2)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7、1911年保路风潮发生的原因。(11.10简答题)

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一场事关民族权利和个人利益的保路运动就这样兴起了,四川省尤其强烈。

8、论述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以及局限性。(11.4简答题;12.10论述题)

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局限: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9、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发动的。

(2)组织中华革命党。

(3)发动护国战争。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影响。

(1)十月革命给中国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新道路)(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新思想)

(3)十月革命工人和士兵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新方法)

2、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09.10简答题)

(1)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3、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09.7;12.7简单题)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4、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

组织: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南陈北李”

开展的活动:

(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2)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5、简述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

(1)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2)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3)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

6、论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09.1;

10.4论述题)

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意义:

(1)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以磅礴的气势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3)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7、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z10.7简答题)

(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3)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倾向。

8、论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9、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代表人物。(11.1简答题)

(1)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

(2)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人物是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以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为代表。

10、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10.10;11.10论述题)

(一)历史特点:

(1)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

(2)它是在半殖民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二)伟大意义:

(1)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总之,正如毛泽东指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11、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其意义。

内容:党的二大宣言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当前阶段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

(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3)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的新阐释是什么。(12.4简答题)

(1)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3)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13、论述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08.10简答题)

(1)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2)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的革命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败的原因:

客观上:

(1)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

(2)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策,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

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脱离群众,放弃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教训: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1927年建立的国民南京政府政权实行的独裁统治的主要表现是什么。(12.4简答题)

(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2、简述八七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

(1)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3)阐述了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对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

意义:

(1)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2)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是什么?(09.4简答题)

(1)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2)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比重大。

(3)民族资本主义主要是以轻工业为主,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4)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4、简述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z10.7;12.1简答题)

(1)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2)它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3)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5、简述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意义(12.10简答题)

(1)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

(2)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6、简述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11.7论述题)

(1)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2)国民革命的影响。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执行。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主观条件。

7、简述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屡次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明又时时搬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

(3)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丧失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8、简述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1)国民党统治的建立,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来的大门。

(2)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3)国民党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9、简述三湾改编的内容及其意义。(10.1简答题)

内容:

(1)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

(2)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

(3)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意义: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10、简述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1)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11、试述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及其意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多数人同意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09.10简答题)

(1)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2)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12、试述长征的伟大意义(10.10简答题)

(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通过长征,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13、试述中国工农红军铸就的长征精神(09.7论述题;11.4简答题)

(1)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2)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简述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1)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2、简述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族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学生们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意义:

一二·九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计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瓦窑堡会议的内容及其意义。

1935年12月,长征到达陕北不久的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意义:

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的到来作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与张、杨以及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终于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扭转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5、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级抗战。

6、国民党正面战场溃退的原因。

(1)蒋介石集团在决心抗战的同时,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

(2)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7、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1)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2)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3)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8、简述抗日战争两个战场及其关系

(1)抗日战争中存在着战略上相互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2)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3)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并为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9、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抗敌的主要表现。(10.1简答题)

(1)在战略防御阶段,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

李宗仁领导的台儿庄大捷。在北平南苑的战斗中,佟麟阁、赵登禹先后阵亡;淞沪会战中,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仓库,被誉为“八百壮士”。

(2)在战略相持阶段,组织了桂南、枣宜、中条山、三次长沙会战。在枣宜会战中,张自忠殉国。远征军中,二00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

10、中共洛川会议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主要内容。(12.1简答题)

(1)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2)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3)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11、试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内容和意义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抗日战争历史进程的阐述。(12.10简答题)

(1)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其内容是分析了:

四个特点:(11.1简答题)

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前途和规律: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这一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进程和方针:

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2)意义:

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12、平型关大捷的意义。(11.7简答题)

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击毁汽车100多辆。

这是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有力的配合了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作战。

13、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关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表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1)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这是整个策略的中心环节。

(2)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09.1;09.10;12.7简答题)

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三方面条件(巩固和扩大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条件)

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

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

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取得胜利。

(3)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不破裂统一战线为底线。

14、述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意义

20世纪4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

主要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意义:

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整风运动基础上,1945年中共七大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15、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08.10论述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民族自尊品格、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英雄气概、民族自强信念、民族创造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16、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09.10;10.4简答题)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国民党的爱国官兵也为反对日本的侵略作出了贡献。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17、试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09.4;11.10简答题)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出民族先锋队和阶级先锋队的作用,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戴。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18、如何看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2)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中华民族在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同时,也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国国际地位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得到提高。

19、试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2)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3)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4)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1、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和国内新形势。(12.1简答题)

(1)国际格局:

①帝国主义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

②逐步打破了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

(2)国内新形势(12.1简答题)

①中国人民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②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从其根本利益出发,坚持独裁统治,坚持内战方针,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

③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z09.7;11.7简答题)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建国方案背离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其建国方案是: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一方案是引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开辟道路的科学的建国方案2、为什么我们必须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

(1)必须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场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之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

(2)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暂时的现象和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的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人民解放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败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3、简述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和总路线。(12.4简答题)

(1)三大经济纲领:

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②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③保护民族工商业

(2)新民主主义总路线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4、简述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总结了土改的经验,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5、简述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出现的新面貌(08.10;10.1简答题)

(1)广大农民对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2)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明显改观。(3)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6、简述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的原因。(09.1简答题)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从而使更多的民众期望破灭。

(2)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7、简述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11.1论述题)

(1)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2)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有的为此流血牺牲。

(4)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8、简述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1949年3月,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

(1)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2)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3)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

9、简述《论人民民主专政》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主张

(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2)在上述联盟中,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80%-90%。

(3)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有哪些重要内容?

1956中国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前,《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规定了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国体和政体的规定,是《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2)规定了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12.7简答题)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少数民族均有其发展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

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

“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3)规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11.4简答题)

《共同纲领》规定:“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

目的”。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

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规定了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

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1、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党的领导: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

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

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2)人民的广泛参加: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

产党靠拢。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3)国际的帮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主要内容是什么? (10.10论述题;11.10简答题;及其相互关系12.10论述题)

(1)统一战线存在着两个同盟:

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

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

的暂时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

(2)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

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予政治教育;对同工人阶级争

取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13、试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

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

个联盟。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

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须深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培

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1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和性质

特点:

(1)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存在三种基本阶级力量,即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3)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即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性质:过渡性。

12、简述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09.10简答题)

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13、试述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方针及其意义。原则方针:(11.7论述题)

(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2)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

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办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意义:

中国农村在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

14、简述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

(1)初级形式的有: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司联营。(2)高级形式就是公私合营。分为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5、试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z09.7;11.1;12.10简答题)

(1)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2)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

(3)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意义:

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符合于客观需要的,是一件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设想。十月革命后,列宁打算在俄国采取这种做法,但俄国资产阶级不接受。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想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公开表示接受这样的方案。邓小平说:“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绪论 1、什么是人力资源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 答: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得总和。它应该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这个定义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是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一项重要要素,离开了人力资源,也就无所谓社会生产、社会财富的创造。 2)、人力资源是指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能力,离开劳动者,就无所谓人力资源。 3)、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的存量,表示该国该时期人力资源的多少,同时也以一定的指标衡量人力资源的质量。 4)、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有两种存在形式,正在被使用和尚未被使用的人力资源。 2、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答:1)、获取,对职位和人员进行测评,选拔出与组织中的职位最为匹配的任职人员的过程。 2)、整合,指通过培训教育,使员工具有与企业一致的价值观,最终成为组织人的过程。 3)、保持,保持包括保持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保持员工队伍相对稳定两个方面。 4)、开发,指提高员工知识、技能以及能力等各方面资质,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过程。 5)、控制与调整,这是对于工作行为表现以及工作达成结果情况作出的评价和鉴定的过程。 3、简述(美国人力资源专家诺伊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 答:1)、经营能力,即了解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根据尽可能精确的信息作出对公司的战略规划具有支持作用的理性决策。 2)、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职能中涉及的工作分析、组织设计、招聘甄选、绩效评价、培训开发、薪酬等技术和方法,还要不断掌握新技术和方法。 3)、变革管理能力,即在诊断问题、实施组织变革以及进行结果评价等方面掌握变革过程管理的能力。 4)、综合能力,必须能够看到人力资源中的各项职能之间如何才能有效配合在一起。 4、简述人力资源战略的概念和类型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答:指组织中一切与人有关问题的方向性的谋划,它是一种旨在充分合理地运用企业各种人力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优势,以符合企业的战略需求,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人力资源使用模式和活动的综合。 人力资源战略类型可以分为累积型、效用型、协助型三种 1)、累积型战略:即用长远观点看待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人才培训,通过甄选来获取合适的人才。以终身制为原则,以公平原则来对待员工,员工晋升速速慢;薪酬是以职务及年资为标准,高层管理者与新员工工资差距不大。 2)、效用型战略:即用短期的观点来看待人力资源管理,教少提供培训。企业职位一有空缺随时进行填补,非终身雇佣制,员工晋升速度快,采用以个人为基础的薪酬。 3)、协助型战略:介于积累型和效用型之间,个人不仅需要具备技术性的能力,同时在同事间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培训方面,员工个人负有学习的责任,公司只是提供协助。 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1)、整体型。企业战略制定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力资源战略制定的过程。 2)、双向型。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分开的,但是是同时制定的。 3)、独立型。企业先期已经单独制定了企业战略,然后再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一个过程。 5、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1)、以劳动关系改善和劳动效率提高为中心的阶段。主要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人的劳动效率。 2)、以工作为中心的人事管理阶段。以工作为中心展开,工作分析、心理测验、绩效考核、职业生涯、管理开发为主题。 3)、人与工作的相互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这一时期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与传统的人事管理有质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中心。 4)、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 6、.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答:1)、人力资源管理全面参与组织的战略管理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中事务性职能的外包和人才租凭。 3)、直线管理部门承担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 4)、政府部门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渐趋一致。 7、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 答:1)、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使组织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促使企业间并购与重组;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对头的挑战。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实证分析:他是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特点是他对有关命题的逻辑分析,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将会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和是否公平的评价,中间不包含任何的价值判断,实证分析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 规范分析:他是进行经济分析的另一种重要方法,经济学常常需要对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结果作出评价,回答经济过程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此时进行的分析为规范分析,其显著特点在于,经济学家进行规范分析时,往往都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得出对还是错的结论 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在需求曲线图中,需求量是需求曲线上的一个点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是不同价格水平时不同需求量的总称,是一种关系,指整条需求曲线 需求的变动: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商品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或价格水平,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则被称为均衡数量 需求价格弹性:是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动百分率之比 蛛网模型:是西方经济学家建立的一个动态的价格分析模型,用以解释某些商品,特别是农产品、生猪等的价格和产量一旦失去均衡时所发生的波动情况,该模型因所描述的价格运动图示形同蛛网而得名 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减少)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减)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无差异曲线: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价格效用: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使消费者为能够获得更多效用而增加其购买量的现象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正常商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的商品 成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大题:简答题 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分) 2:(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分) 3:(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3分) (2)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3分) 4:(1)马克思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2分) (2)这一划分具有的重大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4分)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分)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各种国私合资合营企业;(2分)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国家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引导私人企业向既定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2分) 6:(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2分) (2)实践是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2分) (3)实践是能动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1分) (4)实践是社会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1分) 7: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分)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2分)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方法。(1分)

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及解答(第1-10章)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一、简答题 1、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2)机构设置;(3)人员构成;(4)权责体系;(5)制度规;(6)资金设备;(7)技术;(8)信息沟通;(9)团体意识;(10)环境。 2、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的特征有: (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自发的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部分成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3、简述非正式组织及其特点。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是:(1)自发性。(2)聚性。(3)不稳定性。(4)领袖作用较大。 4、简述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1)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2)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协同效应,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3)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5、与其它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哪些特点? (1)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2)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3)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4)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5)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6、简述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4)权变性和规性的统一。 二、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1)行政权力不断扩,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2)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3)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向;(4)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加强;(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6)重视社会的目的;(7)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向。 2、试论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3、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2)组织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3)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4)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5)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4、试论学习和研究行政组织学的目的和意义。 (1)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的规律;(2)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3)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4)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5)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电子政务考试简答论述题

1.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 1.传统的政务处理是以政府机构和职能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的处理方式是以公众的需求为中 心的 2.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一般有哪几个步骤? 答:1) 实现政府内部管理电子化是电子政务的基础。内容包括:内部网(Intranet)的建设,OA(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等。目标:内部网络化,办公无纸化。 2) 推进政府网站的建设与管理是电子政务的必要组成部分。要求建成一个界面友好、设计美观、功能齐全、信息丰富并且更新及时的政府网站,并与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数据库连接,实现信息的网上发布与在线查询等功能。(详细要求参见第五章) 3) 建立电子化的政府管理系统使政府管理部门的业务和范围逐步从政府内部拓展到政府外部,实现政府内网、外网和互联网的有机整合。打破政府不同部门之间长期存在的壁垒,构筑起集成化的电子政务处理系统。 4)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推进电子政务的实施坚持以公众为中心的理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构筑起网络化、集成化的电子政务系统3.门户网站评估指标组成 答:(1)内容建设指标组成;(2)网站功能指标组成;(3)网站建设指标组成;(4)网站运营指标组成。 4.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指的是怎样一个过程?依次分哪几个层次? 答: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在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中,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对分散在不同层次和机构的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有机的集成,实现相互渗透、高度协同和有效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政府信息资源价值的过程。 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从低级到高级进行划分,可以分成四个层次:(1)基础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2)基本单位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3)重点业务系统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4)全方位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 5.影响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1)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 2)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程度 3)政府人力资源状况 4)电子政务相关法律 5)电子政务组织与管理 6.电子政务规划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主要内容有:(1)背景分析;(2)目标和任务分析;(3)实施方案分析;(4)实施保障分析;(5)评估与改进分析。 7.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优劣评价有哪些指标? 答: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完备度;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整合度;电子化公共服务可使用度;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度。 8.实施电子税务有何现实意义? 答:(1)显著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税收征纳成本;(2)电子税务有利于税务公开,更好地实现“依法治税”;(3)电子税务有利于税务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4)电子税务有利于税收知识的普及和税收环境的改善。 9.政府信息资源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1)政府部门为履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职责而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资源;(2)政府部门在业务过程中产生和生成的信息资源;(3)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以及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信息资源。 10.电子政务实施应处理好那些关系。 答:正确处理统一领导和部门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市场行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电子政务规划和实施计划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新建项目和原有资源整合的关系;正确处理加强监管和改善服务的关系;正确处理电子政务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电子政务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系统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11.政府电子化采购的意义(与传统的政府采购相比,政府电子化采购有哪些独有的价值?)。 答:(1)降低政府采购成本;(2)提高政府采购效率;(3)优化政府采购管理;(4)促进政府廉政建设;(5)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12.电子政务实施要坚持哪些原则? 答: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2、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建设;3一把手重视和群众参与相结合;4分步实施,以点带面;5实用为主,适度超前; 13.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实施目标是什么? 回答要点:(1)为公众提供高水平的政府服务,即:能对公众的服务请求作出快速的回应;

药理学重点简答题论述题

阿托品的药理作用: 1.抑制腺体分泌 2.对眼的作用,包括散瞳、升眼内压、调节麻痹 3.松弛许多内脏平滑肌 4.对心脏的作用:治疗量的阿托品可使部分病人出现短暂的心率减慢;较大剂量可使心率加快;促进房室间和心房内的传导 5.对血管与血压的影响。大剂量时能扩张外周及内脏血管,解除小血管痉挛。 6.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及抗炎抗风湿 2.影响血栓形成 3.减少白内障的形成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药理作用 1.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第一、二代弱 2.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更强 3.对多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4.对肾脏基本无毒 5.较易通过血脑屏障,部分药物t1/2延长 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和临床医用 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书非特异性抗炎症作用2,免疫抑制作用:几乎对免疫过程的各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 3,抗内毒素作用:能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4,抗休克作用:对各种休克都有一定的疗效 5,血液及造血系统:影响骨骼造血机能,使红细胞、血红蛋白、中性白细胞、血小板数目增加,前卫蛋原浓度增高,使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凝血时间缩短6,中枢作用: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7,提高食欲,促进消化。 临床医用:1,替代疗法 2,严重感染 3,自身免疫性及过敏性疾病 4,休克 5,血液病 6,局部应用 硝酸甘油抗心绞痛的作用主要包括: 1,降低心肌耗氧量 1)舒张静脉血管,降低心脏前负荷 2)舒张动脉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 2,改善心肌缺血区供血 1)选择性扩张动脉较大的输送血管和侧支血管,对小阻力血管舒张作用弱 2)降低左室舒张压,增加心内膜血流量 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举例 I类,钠通道阻滞药,又分Ia,适度组织钠通道,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 Ib,轻度阻滞钠通道,有利多卡因、苯妥因纳等 Ic,明显组织钠通道,有普罗帕酮、氧卡尼等 II类,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有普萘洛尔等 III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有胺碘酮等 IV类,钙通道阻滞药,有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等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作用机制: 有机磷酸酯类多易挥发,脂溶性高,可进入机体内生成难以水解的拎酰化AChE,造成ACh在体内大量堆积,从而出现明显中毒症状。

马克思重点(简答,论述题)汇总

识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简单运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随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理解:意识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语改变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简单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简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的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综合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重要意义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就得矛盾解决了,新的事物又产生了是,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特殊性:不同的事物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个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获得新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更加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理论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管理学简答论述题

《管理学基础27870》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企业成为决定社会经济活动和人类生存活动的基础性力量的原因。(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答:第一、企业是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 第二、企业是技术产业化的平台; 第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第四、企业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微观基础; 第五、企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社会化和国际化的主体。 ! 2、简述人事管理的内容和任务。 答:第一、根据企业活动的特点,选聘符合一定素质和技能要求的劳动者; 第二、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根据劳动力的特点分配适当的工作,明确工作责任,据此考核工作情况和分配劳动成果,并努力提高和维持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积极性; 第三、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和思想政治、科学文化素质,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准备力量。 论述题: 1、论述管理的二重性。 答:管理具有二重性是由生产过程本身的二重性决定的。一方面,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具有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也称管理的生产力属性或一般性,它是由生产力引起的,反映了人同自然的关系,它只受生产力决定,而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无关。管理的社会属性也称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或管理的特殊性,它反映的是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性质,它是由管理所处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带有明显的政治性。管理的二重属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试述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原因。 \ 答:管理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存在着客观规律性。管理作为科学,就是指人们发现、探索、总结和遵循客观规律,在逻辑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并在管理实践中应用管理原理与原则,使管理成为在理论指导下的规范化的理性行为。如果不承认管理的科学性,不按规律办事,违反管理的原理与原则,随心所欲地进行管理,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导致管理失败。管理虽然可以遵循一定的原理或规范办事,但它绝不是按图索骥的照章操作行为,管理理论作为普遍适用的原理、原则,必须结合实际应用才能奏效。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千变万化的管理对象,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创造性地运用管理技术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管理的艺术与技巧,这就是管理是艺术的含义。把管理只当成科学,排斥管理的艺术,完全按管理原理与原则去刻板解决管理问题也必然是碰壁,不能取得成功的。所以,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说它是科学是强调其客观规律性,说它是艺术是强调其灵活性与创造性,两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变 1、简述分工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

简答题及论述题

【简答题及论述题】 1.《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2.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3.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①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②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③“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 4.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5.《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6.分析《项羽本纪》项羽形象的性格特征:(1)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2)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 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8.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9.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形象,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知书识礼,勤劳能干,忠于爱情,不能忍受无理逼迫,对事情有清醒的认识,有反抗性;(2)仲卿反抗性逊于兰芝,对问题的认识远不如兰芝。10.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1)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2)引用《诗经》成句,巧妙表达自己的愿望。(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参见前:《短歌行》第8题具体说明】 11.曹丕《燕歌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萧瑟悲凉的秋景烘托凄清寂寞的氛围,燕雁南归对照丈夫不归。(2)秋夜景色,牵牛织女,表达无限悲伤。 12.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1)第二章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对前途的忧惧。(2)第四章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3)“归鸟”“孤兽”情景交融,感物伤怀,抒发生离死别的悲哀。 13.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艺术特点:(1)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2)比兴手法的运用。(3)章与章蝉联的顶针形式。(诗除第一、第二章外,为首尾相接的辘轳体。如第三章结尾:我马玄以黄;而第四章开头:玄黄犹能进;结尾:抚心长太息;第五章开头:太息将何为。以此类推,构成辘轳体) 14.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以涧底松、山上苗的对比发端,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间不平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庸才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的不合理现象,为古今受压抑者鸣不平。 15.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描写田园风光的特点,表达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1)质朴、宁静、平和,充满生活气息。(2)热爱田园,田园生活悠闲,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16.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开头“心远地自偏”四句的哲理:心远地偏,重在把握自我。内心超脱。远离争名夺

国际金融重点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

******************************************************************************* Wangdi不要你钱!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动词大慈,动词大慈…… ******************************************************************************* 国际金融重点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马歇尔-勒纳条件: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会引起本币贬值,本币贬值会改善贸易逆差,但需要的具体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即(Dx+Di)>1. 外汇:狭义的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债权债务结算的支付手段. 间接标价法:用1 个单位或100 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基准折算成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 J 型曲线效应:在现实中,货币贬值导致贸易差额的最终改善需要一个"收效期",收效快慢取决于供求反应程度高低,并且在汇率变化的收效期内会出现短期的国际收支恶化现象. 这种现象用曲线表现成J字形. 自由兑换货币: 指该货币是国际交易中被广泛使用的支付货币; 该货币是主要外汇市场上普遍进行交易(买卖)的货币.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 IBF:是指国际银行设施,是在美国境内的美国银行或外国银行开立的经营欧洲货币和美元的账户,此体系资产独立于总财产分开. 欧洲货币市场:在一国境外进行该国货币借贷的国际市场. 票据发行便利: 票据发行便利是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签定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由银行以承购,连续性短期票据的形式向借款人提供信贷资金的协议,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 远期利率协定:指交易双方在未来的结算日,针对某一特定主义本金,参照贴现原则,就协议利率与参考利率差额进行支付的远期合作. 择期:是指远期外汇的购买者(或出卖者)在合约的有效期内任何一天,有权要求银行实行交割的一种业务. 交易风险:经营活动中的风险,也称转换风险,主要指由于汇率变化而引起资产负债表中某些外汇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 折算风险:又称会计风险.是指是经营活动中的风险,主要指由于汇率变化而引起资产负债表中某些外汇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 经济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是预期经营收益的风险,只有与外汇汇率发生波动而引起国际企业未来收益变化的一种潜在的风险. 购买力评价说: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有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 利率评价说:投资者可以将本币投放到国内市场,按国内利率获取收益,也可以将本国货币按即期汇率换成外币, 投放国外, 按国外利率获取收益, 再将这一收益按远期汇率折成本币. 外国债券:指外国借款人所在国与发行市场所在国具有不同的国籍并以发行市场所在国的货币为面值货币发行的债券. 欧洲债券: 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行的以市场所在国家以外的货币所表示的债券为欧洲债券. 国库券:国库券是一国政府为满足季节性财政需要而发行的短期政府债券. 承担费:承担费是指贷款协议签订后,对未提用的贷款余额所支付的费用.

自考马克思2015十月简答论述题

一、简述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1、“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那种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二、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这时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的关系。 2、认识关系。这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相互作用关系。无论是实践关系还是认识关系,都不是主体或客体各自独立进行的,惹事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第一,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第二,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四、简述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形成、主要标志和内容 1、资产阶级民主制作为资本注意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实在17世纪和18世纪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逐步建立的。此后,资产阶级民主制成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手段,并通过宪法和法律形式,把资产阶级民主制原则加以确定。 2、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议会制为核心和主要标志。 3、资产阶级民主制以“三权分立制”、普选制、两党制以及公民享有各种权力为主要内容。 五、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1、劳动是人的本质。所谓劳动是人的本质,是指劳动是一切人所共有的一般本质。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所讲的不是一切人所有的共同本质,而是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本质,即人的具体本质。 3、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里所讲的是人的需要是人的具体本质。个人的具体本质的形成,与个人的需要密切相关。

教育学部分重点简答、论述题

教育学 重点简答题 第一章 1、简述教育本质的含义。P6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简述教育本质的特性。P6 ①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②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③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3、简述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P27 ①启发教育实验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②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③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④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 ⑤为成为研究的教师打下基础。 4、列举《学记》中概括总结的教学原则。P31 ①藏息相符; ②教学相长; ③师严然后道尊; ④主张启发式教学; ⑤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5、简述20世纪初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主要交易理论流派。P35 ①实验教育学; ②文化教育学;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 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⑤批判教育学。 第二章 1、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P52 ①人口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②人口质量影响制约教育的质量; ③人口的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P58 ①教育的文化转递、保存功能; ②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⑤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⑥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3、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P60 ①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③教育能够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 4、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P62 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胜利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5、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P67 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②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③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第三章 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P84 ①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 ②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和谐发展”; ③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人的“多方面发展”; ④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自由发展”。 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P92 ①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②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保准; 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④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P96

第一章简答论述题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一、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答案: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二、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案: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三、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 答案: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四、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案: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攀高枝”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搅浑水”

第五章简答题参考答案

1.What factors make it difficult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overall effects of FDI are sufficiently positive? Answer MNEs may affect countries' balance-of-payments, growth, and employment objectives.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these effects may be positive or negative for either host or home countries. a.Home-country gains—Countries want capital inflows because they allow them to increase their imports. However, because FDI brings both capital inflows and outflows, countries worry that the balance-of-payments effect may be negative. Unlike balance-of-payments effects, the effects of MNEs on growth and employment are not necessarily a zero-sum game among countries. The argument that both the home and the host countries may gain from FDI assumes that resources are not necessarily fully employed and that capital and technology cannot be easily transferred from use in one industry to another. b.Home-country losses—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home country for the largest amounts of foreign licensing and direct investment. Therefore, its policies understandably invite criticism. One of its critics is organized labor, which argues that foreign production often displaces what would otherwise be U.S. production. Critics also cite many examples of highly advanced technology that has been at least partially developed through governmental contracts and then transferred abroad. In fact, some MNEs are moving their most advanced technologies abroad and in some cases producing abroad before they do so in the United States. c.Host-country gains—Most observers agree that an inflow of investment from MNEs can initiate greater loc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employment of unused labor and other resources. A company will want to move resources such as capital and technology abroad when the potential return is high—especially in an area where they are in short supply. Most observers also agree that an inflow of investment from MNEs can initiate an upgrading of resources by educating local personnel to use equipment, technology, and modern production methods. d.Host-country losses—Some critics have claimed that there are examples of MNEs making investments that domestic companies otherwise would have undertaken. The result may be the displacement of local entrepreneurs and entrepreneurial drive. Or they may bid up prices by competing with local companies for labor and other resources. Critics also contend that FDI destroys local entrepreneurial drive, which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development. Another argument is that investors learn abroad by observing foreign companies closely. This may give them earlier access to technology abroad that they may copy in their home countries. Critics also say that MNEs absorb local capital, either by borrowing locally or by receiving investment incentives. 2.Explain why the argument that "anything that is legal is ethical" is insufficient. Answer a.The law is not appropriate for regulating all business activity because not everything that is unethical is illeg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