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可研编制大纲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可研编制大纲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可研编制大纲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1.1 概况

项目单位法定名称:惠州市源资农业有限公司

企业性质:

股东构成:公司股东由两人出资,出资情况如下

胡彦仁 600.0000万元人民币 90.09%

翟文华 66.0000万元人民币 9.91% 公司发展历程:

主营业务:

主导产品:

获得的主要业绩、荣誉等。申报连续扶持的,须对原有项目的基本情况(建设、运行和资金使用、管理等)予以说明。

1.1.2 财务状况

近两年项目单位资产总额、固定资产净值、流动资产、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营业(销售)收入、纳税额、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

1.1.3 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年龄、学历、职称、业绩以及主要社会兼职等,有无破产、银行欠资或其他需要说明的有关社会形象和诚信问题等。

1.1.4项目建设目标

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点,项目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根据项目区实际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广泛吸纳和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推进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积极培育发展具区域比较优势的蔬菜和水产两个主导产业,在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和明显提高的目标下,以广东省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臵和推广应用优良品种与先进实用技术,构建由生物、信息、材料、管理、营销、培训等要素综合集成的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体系,大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高效化。把项目区建成“布局合理化、种养科学化、作业机械化、加工标准化、产品安全化、管理民主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环境良性化”的大型农业现代化项目区,成为推动本市、省乃至我国粤南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生产基地。

1.2 项目基本情况

1.2.1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惠州市仲恺高新区6000亩种(养)殖及冷藏物流配送基地

建设性质包括新建。

建设地点:位于五村村6000亩、山塘350亩、三和村650亩、黄屋村占地300亩。

1.2.2 产品方案及规模

1.2.3 品种、技术、设备方案

主要品种、数量、产量、产值、技术等。

主要设备名称、数量等。

1.2.4 土建工程

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名称、类型、工程量等。

1.2.5 建设期限

1.2.6 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

说明项目总投资及其构成,包括建设投资(包括工程费用、生产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用)、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等。

资金来源应说明申请中央财政投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企业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及其他资金等。

1.2.7 项目效益

经济效益:简要列出项目单位自身获得的销售(营业)收入、利润、税金等绝对指标及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相对指标。

在社会效益方面:将①提供本县及辐射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样板,

促进沿海地区率先进行并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②为社会提供优质无公害农畜(水)产品,其中:无公害优质蔬菜??万吨、畜牧??吨、水产品??吨,丰富菜篮子,满足人民生活需要;③引导并吸纳农民进入高效的二、三产业,年可提供劳务收入近??万元;④促进项目区农村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大辐度提高农民绿色证书获得率;⑤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带动农户达60%以上。

在生态效益方面:①项目区通过科学规划和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蔬菜、畜牧、水产业生产,并促进农畜水结合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②通过监测项目区水、土安全生产有关参数,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减少水体、土壤污染,提高农(水)产品安全性,提供洁净饮用水;③通过项目区防护林建设,改善抗风灾能力,防止水土流失;通过灌排体系的合理分布和沃土工程,降低埭田次生盐渍化,提高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4 综合评价

可行性(从技术、经济、环境和市场等方面),

风险评估,带动作用,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案,

结论与建议等。

简要概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符合地区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

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农业的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品种质量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项目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情况,并结合当地资源特点,确定以优质和特色蔬菜、牲畜、水产为主导产业的主要建设内容,既适应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也符合国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战略方针。惠州市对该市2011-2020年农业结构与布局作了全面规划,提出惠州市扩大“八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建设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粤港澳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生态农业观光科普旅游基地、农产品加工流通基地和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农业必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出发,继续优化农业结构。计划把项目区建设成为一个集农业科研、技术引进、旅游观光、教育、推广、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农业现代化形象工程,以此带动惠州市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展蔬菜、牲畜、水产等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促进惠州市乃至广东省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2、充分的完善了区域内的农业产业链条

本项目的建设将极大的提高农副产品的安全性,确保市民吃上“放心米、放心菜、放心肉、放心水产品”,同时由于农产品物流配送业和批发交易的发展,进一步形成可靠的农产品需求等信息系统,将带动农户的种植方向、时间、品种等,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工配送平台建设也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的

后向产业,直接关系到农产品中间需求的扩张,只有中间需求得到扩张,农业生产才有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才能蒸蒸日上。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初级农产品与最终消费的中间环节,其发展不仅关系到扩张农业的中间需求,而且直接关系到满足最终消费的需求,对农业生产、批发、零售、消费和对外贸易都有重大影响。农产品生产也是经济发达地区防止农业萎缩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维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惠州市农业经济的特点是分散化、小生产化,农产品商品标准化工作还很不完善,项目的建立有助于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形成蔬菜、肉类、水产类商品批量生产、批量加工和批量销售,引导本区域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延伸农业链,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并逐渐形成农产品的商品标准,尽早实现与国际农产品商品接轨,以此保持农业经济的稳定性。

3、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惠州市是广东省沿海的重要城市,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惠州市发展外向型农业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本项目根据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资源状况,在加强基础设施、投入要素、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建设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有力的措施提升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这为农户

生产优质农产品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带动农户按国际标准的要求去生产和加工,使其产品尽快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在项目区内形成以无公害蔬菜、牲畜和水产产业化农业技术体系,逐步达到在品种选育、种(养)技术、农药使用、施肥料、灌溉及产品检测等技术符合国际规范要求,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4、有利于促进惠州市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项目本着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水、土地、能源的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生态农业的世纪,要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和生产无公害的健康绿色食品。因此,探索农产品的无公害化生产技术,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本农产品项目的实施,均采用无害化农业先进实用技术,通过无公害蔬菜、牲畜和水产生产技术生物与化学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机生物复合肥料和绿色饵料的使用、以及沼液无害化应用技术、节水灌溉和水质调控等先进实用科技的应用,将使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食物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证,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农业生产系统,为惠州市的农业逐步向节约、高效、保护环境和无害化的可持续方向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5、项目的建设是保障深莞惠三地农产品的供应需求

随着深莞惠三地的发展,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人口数量极巨增加,相应的,人口增加的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由于深圳和东莞两地自身发展空间受区域限制,已无多少空闲之地发展农产品种养植,现惠州还处在发展阶段,有充分的开发空间。本项目看准时机,抓住机会,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种养植项目,已立足深莞惠、流通粤南、面向广东省、辐射周边城市为目标,因此,对保障深莞惠农产品的供给需求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

包括人口、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

2.1.1惠州市经济状况分析

1、人口

【户籍总户数和总人口】 2009年末,惠州市总户数90.19万户,比上年87.06万户增长3.59%。户籍总人口324.36万人,比上年318.84万人增长1.73%。其中:男性165.09万人,增长1.60%;女性159.27

万人,增长1.87%。非农业人口(按公安部门统计口径,惠城区、惠阳区及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全部计作非农业人口)187.07万人,比上年增长0.48%;农业人口137.29万人。

【暂住人口】年末全市暂住人口72.85万人,比上年增长-1.38%。

【常住总人口】据统计部门统计,惠州市2009年末常住总人口397.21万人,比上年末的392.7万人增加4.51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经市计划生育部门抽查、验证、认可,年末人口出生率为10.95‰,自然增长率为6.35‰,比上年上升0.31‰,政策生育率为97.05‰,仍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

2、产业结构

惠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2005年的9.3:56.7:34调整到2010年的6:59:35,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适度重型化特征日益突出,轻重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52.9:47.1调整为2010年的25:75。石化、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其中,2010年,石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3.1亿元,增长41.2%;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81.5亿元,增长18.7%。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光电产业基地列入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2006年以来,西湖、罗浮山等旅游景区建设和环大亚湾五星级酒店群建设全面推进,新增五星级酒店4家、4A级旅游景区7个,引进银行10家、证券保险机

构42家,房地产、商贸、物流、会展、传媒等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实力明显增强,2006-2010年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68个,建成国家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10个,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家、广东省名牌农产品11个。

图1-2 2005、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

惠州市决定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大力发展特色型种植业、循环性养殖业、生态林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业,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园区。

(1)特色型种植业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以优质稻种植为重点,建设博罗、惠东和龙门三个省级产粮大县。加快甜玉米、马铃薯、梅菜、荔枝、龙门年桔、石湾韭黄、特色蔬菜以及花卉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带,特色效益农业面积稳定在210万亩以上,特色主导农产品从8个拓展为12个以上。打造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50个以上。

建设高标准节水型农田灌溉系统,重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3万亩以上。建设机械化作业高效农业示范区,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万亩以上。

(2)循环型畜牧业

以生态健康养殖为发展理念,按照适度集中的布局原则和畜(禽)—沼—鱼—果(菜、粮、花)的立体种养方式和沼气综合利用等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科学规划设臵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重点促进龙门县、惠东县畜牧业的发展。重视农牧产业链耦合功能,促进畜牧业结构优化及畜牧业生产与大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打造现代化畜牧业基地,建设和完善现代畜牧业生产基地60个以上。

(3)生态渔业

强调“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和“生态养殖”,用现代化渔业工程技术推进名优、珍稀鱼类的引种、繁育和工业化高产养殖。在全市范围内的山塘、水库和池塘,视水源保护控制情况以分散粗养和集中精养、网箱养殖等方式,安排淡水养殖。打造特色优质水产养殖基地,改造低产鱼塘5万亩,新建渔业标准化示范基地50个,建立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区20个。

3、经济发展水平

2010年是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

划纲要(2008-2020年)》为动力,积极实施“调结构、促转变,扩内需、促增长,推创新、促升级,惠民生、促和谐”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五大基地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GDP)17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6亿元,增长5.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9%,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5亿元,增长23.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拉动GDP增长1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04.8亿元,增长10.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0.1%,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4:55.8:37.8调整为6:59:35。

图1

来源于惠州的财政总收入573.1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1.2亿元,增长29.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5.3亿元,增长37.4%。其中,教育支出32.1亿元,增长25.2%;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4亿元,增长35.2%;医疗卫生支出10.6亿元,增长30.8%;农林水事务支出14.6亿元,增长10.1%。税收总收入466.7亿元,增长33.9%。其中,国税362.7亿元,增长36.2%;地税104亿元,增长26.9%。

图2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3.2%。其中食品类上涨6.5%,居住类上涨5.4%,交通和通讯类价格指数上涨1.4%,文教娱乐及服务上涨1.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2%,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2%,衣着类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4%。

图3

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7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万人。全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有2204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比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山区、贫困地区的发展较为缓慢。

(2)农业

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0.2万亩,比上年下降0.3%;粮食总产量58.7万吨,增长0.1%;蔬菜总产量201.7万吨,增长6%;水果总产量54.9万吨,增长6%。

全年肉类总产量20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猪肉产量14.8万吨,增长4.3%;禽肉产量4.8万吨,增长1%。全年水产品产量14.3

万吨,增长1.9%。其中,淡水产品产量7万吨,增长3.5%;海水产品产量7.4万吨,增长0.5%。

2.1.2深圳市经济状况分析

1、人口

2、产业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

2.1.3东莞市经济状况分析

1、人口

2、产业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

2.2 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围绕项目涉及的内容说明本地区相关产业发展的现状。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符合地区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

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农业的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品种质量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项目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情况,并结合当地资源特点,确定以优质和特色蔬菜、牲畜、水产为主导产业的主要建设内容,既适应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也符合国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战略方针。惠州市对该市2011-2020年农业结构与布局作了全面规划,提出惠州市扩大“八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建设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粤港澳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生态农业观光科普旅游基地、农产品加工流通基地和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农业必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出发,继续优化农业结构。计划把项目区建设成为一个集农业科研、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教育、推广、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农业现代化形象工程,以此带动惠州市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展蔬菜、牲畜、水产等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促进惠州市乃至广东省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2、充分的完善了区域内的农业产业链条

本项目的建设将极大的提高农副产品的安全性,确保市民吃上“放心米、放心菜、放心肉、放心水产品”,同时由于农产品物流配送业和批发交易的发展,进一步形成可靠的农产品需求等信息系统,将带动农户的种植方向、时间、品种等,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工配送平台建设也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的

后向产业,直接关系到农产品中间需求的扩张,只有中间需求得到扩张,农业生产才有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才能蒸蒸日上。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初级农产品与最终消费的中间环节,其发展不仅关系到扩张农业的中间需求,而且直接关系到满足最终消费的需求,对农业生产、批发、零售、消费和对外贸易都有重大影响。农产品生产也是经济发达地区防止农业萎缩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维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惠州市农业经济的特点是分散化、小生产化,农产品商品标准化工作还很不完善,项目的建立有助于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形成蔬菜、肉类、水产类商品批量生产、批量加工和批量销售,引导本区域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延伸农业链,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并逐渐形成农产品的商品标准,尽早实现与国际农产品商品接轨,以此保持农业经济的稳定性。

3、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惠州市是广东省沿海的重要城市,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惠州市发展外向型农业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本项目根据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资源状况,在加强基础设施、投入要素、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建设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有力的措施提升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这为农户

生产优质农产品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带动农户按国际标准的要求去生产和加工,使其产品尽快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在项目区内形成以无公害蔬菜、牲畜和水产产业化农业技术体系,逐步达到在品种选育、种(养)技术、农药使用、施肥料、灌溉及产品检测等技术符合国际规范要求,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4、有利于促进惠州市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水、土地、能源的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生态农业的世纪,要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和生产无公害的健康绿色食品。因此,探索农产品的无公害化生产技术,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本农产品项目的实施,均采用无害化农业先进实用技术,通过无公害蔬菜、牲畜和水产生产技术生物与化学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机生物复合肥料和绿色饵料的使用、以及沼液无害化应用技术、节水灌溉和水质调控等先进实用科技的应用,将使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食物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证,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农业生产系统,为惠州市的农业逐步向节约、高效、保护环境和无害化的可持续方向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5、项目的建设是保障深莞惠三地农产品的供应需求

随着深莞惠三地的发展,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人口数量极巨增加,相应的,人口增加的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由于深圳和东莞两地自身发展空间受区域限制,已无多少空闲之地发展农产品种养植,现惠州还处在发展阶段,有充分的开发空间。本项目看准时机,抓住机会,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种养植项目,已立足深莞惠、流通粤南、面向广东省、辐射周边城市为目标,因此,对保障深莞惠农产品的供给需求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3.1 建设地点选择

选址原则、地理位臵及具体建设地点、土地类型、来源方式、占地面积等。若项目建设涉及多个地点,应具体到乡、镇、村分别列出。

3.2 建设条件

3.2.1 自然条件

包括土壤、地型及气象条件对项目产品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

3.2.2 资源、科技支撑条件

项目所涉及到的资源量、品质、价格情况及其对项目的影响;

企业技术研发力量或技术依托单位及团队力量、相关成果及与项目的关联情况等。

3.2.3 基础设施条件

水、电、路、气等现状及对项目的保障情况。

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4.1 市场分析

4.1.1 市场供求现状及前景分析

项目产品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和销售价格,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布局、生产能力和销售情况等。

项目产品的目标市场、市场需求、市场前景等。

4.1.2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产品质量、特色、性能、价格、商誉、认证情况等。

4.2 营销策略、方案、模式

说明项目单位目前采取的营销策略、模式、销售渠道及项目实施后准备采取的营销策略、模式、销售渠道等。

4.3 市场风险分析

4.3.1 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4.3.2 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对策

第五章建设方案

5.1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种植类项目包括种植面积、作物种类、产量、季节安排等。

养殖类项目包括养殖种类,畜禽存栏数、出栏数及畜产品产量(水产项目包括水产养殖面积、种类、产量、季节安排)等。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创建农业合作社联合社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建农业合作社 联合社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广大人民群众,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己任,本着“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现企业+农户+超市的产业组织形式,发展“市场连接型、龙头带动型、专业协会引导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我镇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镇现拥有耕地面积75000亩,旱地面积10000亩,山林13000亩,河流总长度368公里,渔船总数348艘。我镇虽然在保障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取得较大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龙港的农业与工业间、城乡与城区间的发展仍有差距,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传统的耕作方式依然存在,农户缺乏对土地流转法律观念的了解,农田抛荒现象屡有出现,粮食生产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二是营销人员缺乏,销售信息不畅,出现流通环节多,中间销售资金份额大的问题。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产品生产附加值不高。

四是配套设施不健全,缺乏最基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保鲜贮藏室,形不成商品经济。 二、创建农业联合社的重要意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联合社)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的整合。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方法,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职能和作用 (一)完善组织,创新模式 我镇以联合社为龙头,以“企业+农户+超市”的模式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着力完善组织体系,探索发展新模式,努力落实上级有关文件政策要求。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组织各专业合作社兴办实体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资金互助,逐步扩大生产领域,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发展,构建适应我镇城乡统筹发展需要的经济实体体系。着力提高联合协作,共同辅设致富路。作为一个跨行业,跨区域,跨实体的联合性团体组织,以扎实工作作风,有效的服务理念,积极联合,吸纳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涉农经济组织和经济股份加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

关于编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时间:https://www.360docs.net/doc/5d8281444.html, 高级工程师:高建

关于编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建设项目可 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模版型) 【立项 批地 融资 招商】 核心提示: 1、本报告为模板形式,客户下载后,可根据报告内容说明,自行修改,补充上自己项目的数据内容,即可完成属于自己,高水准的一份可研报告,从此写报告不在求人。 2、客户可联系我公司,协助编写完成可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跟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专 业 撰写节能评估报告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 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概要 (1) 1.1.1项目名称 (1) 1.1.2项目建设单位 (1) 1.1.3项目建设性质 (1) 1.1.4项目建设地点 (1) 1.1.5项目主管部门 (1) 1.1.6项目投资规模 (2) 1.1.7项目建设规模 (2) 1.1.8项目资金来源 (3) 1.1.9项目建设期限 (3)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3) 1.3编制依据 (3) 1.4编制原则 (4) 1.5研究范围 (5)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 1.7综合评价 (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7) 2.1项目提出背景 (7)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7)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7) 2.3.1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8)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8)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8)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8)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9)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9)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10)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10) 2.4.1政策可行性 (10) 2.4.2市场可行性 (10) 2.4.3技术可行性 (11) 2.4.4管理可行性 (11) 2.4.5财务可行性 (11) 2.5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概况 (12)

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前景和措施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的现状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有效途径,实施产业化战略可以推动农业的大发展,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进入市场的需要。如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如何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如何抵御市场风险,这些问题在 90 年代以后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之后变得日益突出。二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效益不高,比较利益低下,严重影响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是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农业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但主要是农业政策、农业投入以及科技在农业中的运用。如果对这些因素进一步细分和具体化,除了农产品价格水平及其与工业品的比价关系这一影响农业比较利益高低的重要因素外,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农业专业化分工状况,以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等因素,都对农业效益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这些已经为我国农村走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所证明。 山东省自 1993 年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来,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 1.3 万个,连接 700 万个农户,带动基地 5500 多万亩,全省已确立 18 个主导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推动山东农业出现新突破,农业经济全面增长。过去农民只得到生产环节的收益,而实行农业产业化,还可以从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和流通利润中分享一部分。而黑龙江省由于近年来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各地对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收到了显著成效。如双城雀巢公司投资4.3 亿元,日处理鲜奶530 多吨,带动了全市27 个乡镇和附近市县乡镇奶牛饲养业的发展。现在黑龙江省的经济作物也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加工企业增多,市场竞争能力增强。海南省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抓住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海淡水养殖几个主导产业,组织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贸工农、产加销有一体化,同时下大力气解决了运输流通环节严重妨碍农产品市场实现的难点,推动了海南市场农业的大发展,农业比较利益大为提高。实现了农业增加值、农业纯收入连续三年以两位数增长,粮食连续三年夺丰收。 近年来政府尽可能地采取了一些支持、加强农业的措施,但是,目前我国财政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可以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创造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地方小气候”,但是从全国广大农村以及庞大的农垦系统来看,至少在近期内是不可能得到这种资金投入的。因此,在我国现阶段,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主要应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来实现。可以说,事实证明,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农垦企业的兴旺发达是确定无疑的。 (二)、广东农垦热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分析广东垦区自改革开放后,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加速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 “八五”以来,进一步实施“巩固提高农业,主攻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方针,广东农垦热区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速度有较大较快的扩大及进展。 1 、建立了一批区域商品基地。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环节,也是“龙头企业”依托和赖以生存的条件,目前,已建成或初步建成的区域性基地有:湛江垦区的糖蔗、剑麻、橡胶、水果茶叶和禽畜饲养、养殖基地,茂名垦区的水果、橡胶、蔬菜、茶叶、禽畜饲养和水产养殖基地,阳江垦区的水果、橡胶、海水养殖和生殖和生猪饲养基地,揭阳垦区的水果、高档茶生产基地,汕尾垦区的海水养殖、优质稻生产基地,总直的乳制品、无公害蔬菜和花卉生产基地等。其中大部分“基地”可以为广东农垦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奠定得天独厚的基础。 2、“三高”农业规模不断扩大。至 1997 年底,其累计面积达到 106.05 万亩,年出栏 5000 头以上的养猪场 13 个,万头以上的猪场 5 个,生猪饲养量 44.2 万头,鸡 300 万只,饲养奶牛 2000 头,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

编号(学号): 文献综述 (2012届本科) 题目: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学院: 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2年 4 月28 日 注:[封面的文献综述编号统一填写学号]

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是国家增税、企业增利、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农业基础薄弱,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加之地区间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为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性,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现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对此问题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链;模式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此后的中央文件也多次提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从政府高度重视,到各项促进措施可以看出,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工程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近2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综合增长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历史跨越。但是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迫切需要在体系上进一步创新,在质量上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是1993年在山东潍坊提出来的。它是指在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各种类型的龙头组织的带动,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用利益机制联结成一体的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则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和“第二次飞跃”的有效途径,是农村经营形式的重大改革和创新,也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便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现将学者们的相关观点和研究成果梳理如下: 1关于农业产业化内涵界定的研究情况 第一种观点是:国外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的美国,美国哈佛大学的John M.Davis 和Roy A.Goldberg 出版的著作开创了农业产业化研究,但是, 当时他们提出的概念是Agribusiness, 我国翻译为农业综合企业, 简称农工综合体[1]。它是以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赵泽红 沾益县农业局 655331 摘要:本文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成为应对入世挑战,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近些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是公司、农户等市场主体在经营服务环节上的联合,充分体现了农业合作经济的本质。农村改革以来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公司根据客户的需要,组织指导农户种植养殖,并负责产品的推销,起到了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作用。事实上,公司与农户的结合是所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根据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定义,农业合作经济,就是农户联合起来办企业为自己服务。这个企业可以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是农产品销售企业,也可以是农业生产资料购销企业,或者综合经营的企业。公司是合作组织成员联合投资、共同拥有并民主管理的,可以说是“农户+公司”,许多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农户+公司”;我国目前的产业化经营中,公司是农户以外的市场主休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是“公司+农户”。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做大,所联系的农户越来越多,如果龙头企业与每一农户都签订合同,运作成本就会很高,还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需要一个中介服务组织,协调公司与农户的关系。正因为这个现实的需要,目前我国有众多的知名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化运作方式,已从“公司+农户”向“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如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户走上通过饲养“草原兴发羔羊”、“草原绿鸟鸡”脱贫致富的道路。“农户+公司”中的公司,是农户投资兴办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实行传统合作经济的原则,形成“共享、共担”机制。“公司+农户”中的公司,投资主体不是农户,完全采用合作经济原则是不切实际的,但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如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无偿或低偿地向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确定保护价,包销农产品等,使公司与农户形成“共享、共担”机制。本文主要讨论“公司+农户”这一组织形式。 2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龙头企业拉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长期以来,有一些地方农村经济一直依靠烤烟、油菜等有限的支柱产业,而烤烟的指导性种植计划和指令性收购计划两种体制矛盾十分尖锐,油菜价格偏低。一些地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着力发展经果林种植及畜禽养殖等,而届时如没有相应的贮运、加工及营销企业的拉动,难免会出现种果园到毁果园等隐忧。谷贱伤农。某些地方,畜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或冷或热的

农业产业化经营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农业产业化经营》课程作业 姓名:杨挺挺学号:714086392001 年级:2014秋畜牧兽医学习中心:象山学习中心————————————————————————————— 第一、二、三章 1.试对照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分析当地农业当前的发展重点。(第一章第一节)20世纪,世界农业取得辉煌成就,也遗留诸多问题。21世纪,世界农业如何发展,众说纷纭。只有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并充分考虑农业自身特点,才能对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做出相对正确的预测。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结合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在21世纪,我市农业将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一、农业生产高度集约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世界人均占有资源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要充分利用地球的各种资源,养活、养好世界人口,只有改变目前大多数国家存在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走向集约型农业发展的模式,世界农业才有出路。世界农业走集约化增长的路子,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集约化、生产资源集约化和生产技术密集化等方面。二、农业生产多元化。农产品市场的一体化使农产品经营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增强各自的竞争力,农业经营“多元化”将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农业经营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作物种类多元化、生产模式多样化、生产技术多样化、生产技术多样化、生产目标多元化。三、农产品经营全球化。农产品经营全球化成为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之一,农产品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农业跨国公司不断扩展。四、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将使未来世界农业的特征,使资源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信息化作为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快传统农业信息化改造,发展农业科技、商贸信息市场,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农业数据库,充分发挥农业数据库作用,信息技术为未来农业科技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2.试析确立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物质基础薄弱,地区差异悬殊,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因此,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组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经营新模式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一、CSA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从字义上看,“社区支持农业”指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CSA的概念是不要中间商来操纵当地的食品经济。它可以恢复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友好关系。CSA的重要原则是农民在具有生态安全的农业系统中生产能带来健康的食物,消费者也是“股东”,也要承担生产耕作的风险,比如可能遇到自然灾害等等。CSA背后所蕴含的理念是建立起本地的食品经济体系并创造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农民和消费者一起工作来实现食品保障和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CSA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每个社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素和条件,因此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模式。通常,CSA是由一群消费者发起的,这些消费者一般都关心自己的食品、健康和环境。他们承诺支持一个或一群农民生产有益健康的食品,食品的价格应该使农民能够持续地经营自己的农场。 优点:1、城市社区居民一次性交付一年的菜钱,与农民共同承担风险,增强彼此的信任,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城乡交流。 2、农民预先收到订金,有利于农业资金运转。 3、社区居民直接从农民手中预订蔬菜,解决了农村蔬菜的销路问题。 4、方便社区居民更直接的吃到清洁绿色有机蔬菜。 二、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

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引起了各国普遍重视,且发展势头很快,大有不可阻挡之势。 优点:1、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减少生态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物质和能量损耗,使相同的生产原料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2、通过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增大生产效益。 3、通过食物链与食物网模拟自然的生态系统,生产出的农产品更清洁无公害。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优点: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以来,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但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

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答案

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答案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 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 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 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 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 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 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单选(共10小题,总分:40分) 下列不属于超大建立的“五个统一”模式的是? A. 统一提供水果和蔬菜良种 B. 统一蔬菜和水果的栽培标准和技术规程 D.统一品牌认证 A. 经营规模大 B. 经营的成本比较低 C. 产出比较高 D. 投入比较大 A. 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运行 B. 改革创新管理的技术 C. 全面招商引资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D. 以现代高科技为支撑,提高园区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1. fi- C.统一销售渠道 2. 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民有高效益原因不包括? 3.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珠海模式的特点?

4 现代农业的特征,下列错误的是? .

A. 生产要素不断变化 B.有商标 C.有品牌 A.产量高 B.效益好 C. 立体种植,创新性强 D. 具有普遍性 A. —个企业群 B. 两大市场 C. 四大企业 D. 五大基地 A. 无机农业研发团队 B. 有机生产资料开发保障系统 C. 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持和研发系统 D. 遍布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生产供应系统 A. 科学规划 B. 加强技术 8. 寿光模式的特点不包括? fi- D.有统一价格 5. 韩国高产辣椒的特点下列错误的是? 6. 梧州模式的1245实验工程不包括? 7. 超大模式建立的保障系统不包括下列哪项?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点

一、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点 近年来,各地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以下特点: 一)主导产业日趋明显。近几年来,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各地充分发挥农业区划的成果,因势利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等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大力挖掘和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传统特色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全省有60多个县开展了土地流转,面积达340万亩,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势头良好,有各类种养专业大户23万余户,其中种植业专业大户16万户,经营面积408万亩。全省以粮油、水产品、茧丝绸、果品、竹木、畜禽、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等十大主导产业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如衢州市每县都形成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品牌的主导产业,全市粮油、生猪、白鹅、水产、柑桔、食用菌、笋竹、名优茶、蔬菜等9个主导产业产值达36.8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80%,农民收入的65%来自主导产业。三)市场体系初具规模。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促进了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和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14年底,全省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362个(据省工商局统计),年成交368亿元。从城乡布局来看,位于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2个,2014年成交210亿元,农村的230个,成交158亿元。全省以销地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重点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开始形成。市场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到9月底,13家市场拥有资产10.29亿元,其中固定资产7.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3%和17.6%。1—9月份成交各类农产品371.4万吨,成交额148.1亿元,同比增长51.4%和33.4%,带动农户54万户,建立基地221.2万亩。有15家农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极影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5、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6、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十企业十农户),7、其他组织模式(主要以以上几种模式衍生而出) 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企业或 农户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头,对某一农产品实行系列化生产经营,带动农产或相关的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龙头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与农户利益直接对立的状况,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③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龙头企业负责技术、资本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交由农户负责,形成新的生产力。龙头企业与农

户结合,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在经营环节上的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双层经营。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 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②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②农村流通中介组织还未发展完善,还需要培育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及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投资少、易起步、风险小,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②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专业村、专业乡。③形成产、加、运、销为一体的产业群体。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资源比较优势战略的影响,不容易把握市场需求。②产业层次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③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对市场的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不强, 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②较好地解决了农户生产规模小与市场大的矛盾。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有些服务以盈利为目的,不考虑农民利

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优化提升

柳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优化提升 今年以来,柳州市充分发挥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优化提升。 记者从市农业部门获悉,1月至9月,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产值57.97亿元,同比增长28%;销售收入45.81亿元,同比增长1.94%;实现利润4.33亿元,同比增长22%。到9月底止,全市已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726家,入社农户1.4万户,带动农户数15.8万户;销售各类农产品183421吨,销售收入6.7亿元。 粮食、甘蔗、水果、蔬菜、桑蚕、茶叶是柳州市6大优势特色产业。根据发展规划,柳州市围绕“十大农业工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技术集成展示、“三品一标一名牌”示范建设、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建设等方面大力实施支农项目,打造一批产业基地和良种扩繁基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带动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在“十大农业工程”中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的7大工程14个子项目中,《百亩柑橘无病苗木繁育基地》《10万亩双季葡萄基地》《万亩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等6个项目已提前完成年度计划,《千亩糖蔗良种基地》、《农业五站建设》等5个项目完成90%以上进度,其余项目正在加紧实施。 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柳州市还将重点扶持一批有基础、有潜力、势头好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重点龙头企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延长产业链,打造名优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持桑蚕、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等精深加工项目,带动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将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与品牌建设结合,打造一批著名企业和驰名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生产,培育发展生产性和服务性合作组织,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推广柳北区石碑坪镇凉亭屯为代表的土地流转推动产业发展的经验,推动产业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切实解决大市场和小生产的矛盾。 苍梧县2011年财政收入增幅逾四成 去年,苍梧县注重扶持企业壮大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助推财政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据统计,2011年该县实现财政收入8.92亿元,同比增长40.46%,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2011年,该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亿元,同比增长32.75%,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年计划目标任务;攻坚项目全年完成投资97.5亿元,完成年任务95.71亿元的101.2%。 该县以园区为载体,采取多项有力措施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截至2011年底,苍梧工业园区入园企业120多家,已建成投产企业有90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1.35亿元,同比增长45.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5.38亿元,同比增长31.04%。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同比增长126.4%,实现财政收入8020万元,同比增长250.63%。为进一步巩固支柱财源,苍梧县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有关原材料、资金等问题,去年共为26家企业落实19个贷款项目,融资1.5亿元,促进了企业生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财税增长。 苍梧县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特色经济收到实效 绿色的树林下,鸡棚前后一群群三黄鸡有的在晒太阳,有的在树底下追逐嬉戏,有的则窝在鸡棚喝水进食……这是笔者日前到苍梧县新地镇雁村返乡农民工陈进奇的生态养鸡场采访时看到的情景。“别看我在这荒山野岭养的山地三黄鸡不起眼,它们一年能为我赚近5万元。”在占地约10多亩的养鸡场里,陈进奇自豪地向笔者说。 “以前认为养殖是副业,赚不了大钱,现在依靠政府引导、科技指导,我也走上致富路了。”陈进奇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中央电视台的《致富经》栏目里了解到,养殖土鸡的经济效益不错,在自然环境放养的鸡更受到市场青睐。2007年上半年,县里科技人员下乡开班培训,听了几回课的陈进奇有了养殖山地三黄鸡的想法,他通过到周边县、市多家特色养殖基地考察,并做了市场调查后,更坚定了养殖山地三黄鸡的信心。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陈进奇投资5万元建起了养鸡圈,从岑溪引进5000多羽鸡苗,第一年他就赚回了本钱。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如今有4年养鸡经验的陈进奇已成了雁村山地三黄鸡养殖户中的师傅了。在扩大养殖规模的过程中,陈进奇想办法把群众带动起来,他联系好养殖公司与养殖户签订好购销合同,并为养殖户提供鸡苗、饲料一条龙服务,待到肉鸡出销再扣除成本,同时积极在技术上帮扶村民发展养殖。在他带动下,雁村及附近的20多户农户养殖山地三黄鸡。 “我们在山林里养的山地鸡特别好卖!”村里另一位养殖户李特虹喜滋滋地告诉我们,在林地里养殖山地三黄鸡采食林地的杂草、昆虫,辅以适量的玉米和稻谷,不仅节约饲料,而且禽粪可肥林地,减少了投资保护了环境,最关键的是林地里长大的山地鸡味道特别鲜美。言谈中,李特虹对养鸡场的前景充满信心。 在新地镇都梅村,46岁的莫有飞从“林下经济”中瞅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致富新路。2007年,他在村上的松树、砂糖橘果树下建起了自己的养鸡场,养殖规模从以前不到1万羽扩大到现在的6万羽以上。赚钱、看家两不误,莫有飞感慨地说:“政府引导我们抓特色,发展林下经济促增收,如今收到了实效,这条路我选对了。”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1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 5、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 6、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企业+农户); 7、其他组织模式(主要以以上几种模式衍生而出)。 1.1 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企业或农户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头,对某一农产品实行系列化生产经营,带动农产或相关的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龙头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与农户利益直接对立的状况,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 ③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龙头企业负责技术、资本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交由农户负责,形成新的生产力。 龙头企业与农户结合,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在经营环节上的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双层经营。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 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 1.2 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 ②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①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 ②农村流通中介组织还未发展完善,还需要培育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及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1.3 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投资少、易起步、风险小,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 ②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专业村、专业乡。 ③形成产、加、运、销为一体的产业群体。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农业产业化经营答案

农业产业化经营试卷 一、判断题(每小题3分) 1.龙头企业的基本类型是由加工企业做龙头。(×) 2.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应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 3.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应依靠外部市场的一系列一次交易,实现群众经营一体 化。(×) 4.生产基地是主导产业在地域上的表现形态。(√) 5.生产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简要地说,就是“围绕龙头建基地,连片开发扩基 地,突出特色强基地”。(√) 6.按生产基地联结农户的方式对生产基地进行分类的好处在于,能够了解不同 生产基地的产品特性,并根据不同产品的产业链长短,选择适宜的产业化方式。(√) 7.主导产业的运行机制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8.所谓收入弹性,或者叫需求的收入弹性,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 求数量的相对变动对消费者总需求量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9.农业产业化是开放型的,是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甚至是跨省市、跨越 国界的。(√) 10.在选择和确立农业产业化项目时,应首先选择那些纵向联系深远,横向联系 广泛的项目。(√) 11.跨省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项目,应由有关省区协调规划。(×) 12.农业产业化市场体系是指以商品市场为中心,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 信息等多种要素市场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13.市场功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范围,取决于市场的性质以及社会生产、流通的 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 14.市场主体是指参加市场活动的有自身经济利益的人或集团,它包括参与市场 活动的全部生产者、经营者。(√) 15.批发市场的投资者与管理者是可以合二为一的。(×) 16.供销合作社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应对其进行改造,使其脱去 “官办”外衣,还其本来面目。(√) 17.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国家各级有关部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服务机 构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为农业提供各项产中服务。(√) 18.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是指组成产业化经营系统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运转的条件和功能。(√) 19.龙头企业带动型适合在市场风险大、技术水平高、分工细、专业化程度高以 及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生产领域实施。(√) 20.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带动型要求农民及其领导有较高的素质,能创造品牌和 名牌。(√)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 1.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在纵向一体化方面,最典型的模式是( A )。 A.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B.农民合作社+农户 C.专业市场+农户 D.行业协会+农户 2.最受农民信赖和接受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是( B )。

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次作业答案(1-3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次作业(一、二、三章) 1.试对照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分析当地农业当前的发展重点。(第一章第一节) 答: 20世纪,世界农业取得辉煌成就,也遗留诸多问题。21世纪,世界农业如何发展,众说纷纭。只有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并充分考虑农业自身特点,才能对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做出相对正确的预测。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结合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在21世纪,我市农业将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一、农业生产高度集约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世界人均占有资源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要充分利用地球的各种资源,养活、养好世界人口,只有改变目前大多数国家存在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走向集约型农业发展的模式,世界农业才有出路。世界农业走集约化增长的路子,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集约化、生产资源集约化和生产技术密集化等方面。二、农业生产多元化。农产品市场的一体化使农产品经营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增强各自的竞争力,农业经营“多元化”将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农业经营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作物种类多元化、生产模式多样化、生产技术多样化、生产技术多样化、生产目标多元化。三、农产品经营全球化。农产品经营全球化成为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之一,农产品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农业跨国公司不断扩展。四、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将使未来世界农业的特征,使资源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着提高,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信息化作为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快传统农业信息化改造,发展农业科技、商贸信息市场,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农业数据库,充分发挥农业数据库作用,信息技术为未来农业科技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2.试析确立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第一章第二节) 答: 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物质基础薄弱,地区差异悬殊,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因此,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组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试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分析农业产业化和传统农业的区别。(第一章第五节) 答:农业产业化与传统农业具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基本内涵、生产组织形式、生产管理方式、产品形式和销售等的不同。 一、基本内涵的区别。传统农业是一个产品生产部门,是人类特别是农民谋生的物质生产部门,而不是产业,其本质特征是自给性和封闭性。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起来的包括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基础、产品加工和商贸等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和五位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是一个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利益共同体。它的本质特征是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企业化。 二、生产组织形式的区别。传统农业的生产是一家一户分散的,超小规模家庭生产方式,农工商、供产销是分离的。而农业产业化通过调整农产品结构,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规模化布局。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资源配置,确立主导产业,实行连片开发,建立生产基地,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种养联合成千家万户的专业化生产,创造区域性的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 三、生产管理方式的区别。传统农业生产的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有很大的差异。传统农业是一个由千家万户经营者构成的一个生产部门,不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与产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汇报材料

农业产业化经营汇报材料 农业产业化经营汇报材料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促进绍兴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有效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矛盾;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利于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有机统一;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近年来,绍兴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以市场的手段经营农业,以开放的思路拓展农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成效显著,势头好,也创造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初具。到20**年底止,全市特色农业面积达244.6万亩,其中“万字号”特色基地92个,面积100多万亩。 20**年茶叶等六大主导特色产业产值达13 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8 6.8%。目前全市已拥有300多个特色专业村、34个专业乡和13个全国特色之乡,特色优势产业块状日益明显。如诸暨市珍珠产业,养殖遍布全国10多个省,总面积已达38万亩,年产珍珠700吨,占

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0%。二是产业化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已拥有各类农业企业1110家,20**年实现销售额18 9.6亿元,实现利润1 8亿元。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06家,其中亿元以上达41家。各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合作经营等形式,联结农户176万户,联结基地73 6.5万亩。三是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目前,全市正在建设1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累计总投资达29.85亿元,建成投产企业达97家。其中投产的97家企业20**年实现销售收入60.8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3 1%,集聚效应初现。自去年以来,为进一步解决农产品受加工“瓶颈”制约,缓解要素制约,全市各地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抢抓机遇,积极做好新一轮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扩容与升级。据调查,全市农产品加工园区意向扩容面积近3420亩,计划投资近20亿元,其中已落实征地1325.1亩,意向入园企业达30家。如嵊州市通过创建一批名茶加工集聚区,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扩容与升级。据不完全统计,贵门、谷来等乡镇相继建了32家名茶加工集聚区,有600多户茶农进入集聚区。四是农业外向度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绍兴市坚持“四外并举”,着力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农业外向度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已还有500多家企业在全国设立4000多个农产品销售中心,其中有2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在日本、美国、摩洛哥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产销分公司和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保持15%以上。到20**年底止,全市农产品外贸供货值达6亿美元以上,其中自营出口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