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段注

说文解字段注
说文解字段注

【字頭】

循也

【注】

述循叠韵

述或叚借術爲之如詩報我不述本作術是也

古文多叚借遹爲之

如書祗遹乃文考

詩遹骏有聲遹追來孝

釋言毛傳皆曰遹述也是也

孫炎曰遹古述字

葢古文多以遹爲述

故孫云爾謂今人用述古人用遹也

凡言古今字者視此

【原文】

从辵术聲

【注】

食聿切十五部

【原文】

{辶+秫}籀文从秫

【注】

术者秫之省

【字頭】

{微-彳}也

【注】

{微-彳}者眇也眇今之妙字

【原文】

从糸囟聲

【注】

穌計切十五部

【字頭】

细也

【注】

细者{微-彳}也

《魏风》:“摻摻女手”。《韩詩》作“纤纤女手”。

《毛传》曰:“摻摻犹纤纤也”。

《尚书》:“厥篚玄纤缟”。郑注:“纤,細也”。

《汉文纪》:“遗詔纤七日”。《释服》服虔注:“纤,细布。”凡细謂之纤,

其字或作奸。”

《汉食货志》如此。

《荀卿子》:“纤骊。”《列子》作“盜骊”。

《穆天子传》:“盜骊。”郭注为“马细颈。骊,黑色也。”《广雅》作駣{馬+黎[左右]}

駣者,镺。{镺:换夭爲兆}修长之谓

盜駣同聲,纤駣同義也。

【原文】

从糸聲

【注】

息廉切七部

【卷十三】【糸部】纤

細也。从糸千声。息廉切

【字頭】

细也

【注】

细者{微-彳}也

《魏风》:“摻摻女手”。《韩詩》作“纤纤女手”。

《毛传》曰:“摻摻犹纤纤也”。

《尚书》:“厥篚玄纤缟”。郑注:“纤,細也”。

《汉文纪》:“遗詔纤七日”。《释服》服虔注:“纤,细布。”凡细謂之纤,

其字或作奸。”

《汉食货志》如此。

《荀卿子》:“纤骊。”《列子》作“盜骊”。

《穆天子传》:“盜骊。”郭注为“马细颈。骊,黑色也。”《广雅》作駣{馬+黎[左右]}

駣者,镺。{镺:换夭爲兆}修长之谓

盜駣同聲,纤駣同義也。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纤,细也。细者,也。魏风。摻摻女手。韓詩作纖纖女手。毛傳曰。摻摻猶纖纖也。尙書。

厥篚玄纖縞。鄭注。纖,細也。漢文紀。遺詔纖七日,釋服。服虔注。纖,細布。凡細謂之纖。其字或作孅。漢食貨志如此。荀卿子纖驪,列子作盜驪。穆天子傳盜驪。郭注爲馬

細頸。驪,黑色也。廣雅作駣。駣者,镺?脩長之謂。盜駣同聲。纖駣同義也。从糸。韱聲。息廉切。七部。

读《说文解字注》札记

读《说文解字注》札记 陆宗达先生在《说文解字通论》中谈到:《说文解字》解释字义、字形,不仅在本篆的说解里加以说明,有时在另一个篆文的说解里也涉及到该篆文,往往对该篆文的形体和字义作出不同的说解。我们称这种解释为“旁见的说解”。在初次阅读《说文解字注》的过程中,粗略发现,尤其是字义的解释,有时运用的是训释字的本义,有时却运用的是引申义,例如: 一 《说文解字》:羴羊臭也,从三羊。段注:臭者,气之通于鼻者也,羊多则气羴。故从三羊。 《说文解字》: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自。段注:走臭,犹言逐气。犬能行路踪迹前犬之所至,于其气知之也。故其字从犬自。自者,鼻也。引伸假借为凡气息芳臭之称。 《说文解字》:荤臭菜也。段注:谓有气之菜也。 齅以鼻就臭也,从鼻臭,臭亦声,读若兽牲之兽。 胜,犬膏臭也。 臊,豕膏臭也。 按: 《说文解字》: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自。这里许慎是从造意的角度进行训释,解释的是字形,“臭”由“自”和“犬”构成,因而依据字形,认为“犬”的嗅觉灵敏,因而可以根据感知气味寻觅踪迹。 段注:走臭,犹言逐气。犬能行路踪迹前犬之所至,于其气知之也。故其字从犬自。自者,鼻也。引申假借为凡气息芳臭之称。段玉裁从意义的角度进行训释的说明,犬能凭借嗅觉器官——鼻子进行气味的感知,气味不乏有如花般的芳香和如污物般的恶臭,因而,段玉裁认为“臭”本是“气味”之意,“走臭”犹言“逐气”。并且,可以引申假借为各种气味的总称。 摘选《说文解字》中五条关于用“臭”作为训释字的用例。 (1)羴羊臭也。羊臭,就是羊的气味。段注中也说得很明白:臭者,气之通于鼻者也,羊多则气羴。“臭”是通过鼻子感知的气味,羊聚集的多了,自然羊的那种独特的气味也就浓烈起来,这就是“羴”。

【9A文】说文解字序原文和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和译文 二、《说文解字序》原文如下: 《序》 1、说文解字序: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2、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3、说文解字序:《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说文解字序: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R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5、说文解字序: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6、说文解字序: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7、说文解字序: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8、说文解字序: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徵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

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与精神

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与精神 □演讲人:朱小健■演讲人简介:朱小健先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等。研究方向为训诂学理论、训诂学史、《说文解字》研究等。主编、参编《汉字标准字典》、《中华字典》、《二十四史全译》等辞书、教材、古籍译著、论文集十余种。■编者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今天仍然是我们文化生活的焦点。而要传承发展好汉字,学习、解释、理解必不可少。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千百年来为人称颂,在朱小健教授的讲述和分析中,解说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阅读提示:□说字是要分析一个形体的意义,这也需要关注形体和意义的关系。□许慎怎么样才能够完成这样一项解释汉字的工作呢?这需要对世事万 物的关注,需要追究精神、探究精神。□我们要通过解说汉字来器道兼修,过去解说汉字往往都着眼于“器”,着眼于一个字的形体、意义来解释,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关注“道”。汉字的可说解性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探讨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和精神。说解汉字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汉字既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跟文化相互作用,

解说就是一种作用。“习与性成”,这是《尚书》里面的话,使用、传承,并且能够对汉字进行解释,是中华民族独具的一种智慧和文化。怎么传承?就是要分析、认识、理解、把握、运用每一个汉字形体所蕴含的意义、理念和价值观。而意义、理念和价值观的把握需要通过解说来完成。首先我们来看汉字的可说解性,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汉字和文字;第二,造字和说字,说字就是解释。文字是什么呢?文字是人类创制的,通过视觉完成的,与语言相适应的,记录、贮存、交流思想的符号工具。首先,文字需要通过视觉意象来表达,要把意义放在形体里面,这才是它的本质。假如一个形体不能让人们通过视觉直接获得意义的话,就不是我们这里说的文字。第二,通过形体来表达意义是一种智慧,它首先需要知道客观事物,然后要能把握和抽象出形象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我们看这个字,是“牛”。还有另外一个字,是“羊”,跟“牛”有什么区别呢?角的方向有区别。造出这样两个字需要我们认识牛、认识羊,把握牛和羊的形象,同时还要对其最主要的特征进行抽取和表达。汉字形义之间的关联具有客观性,比如刚才那两个甲骨文牛角和羊角的方向。但是,把某个形体赋予某种意义又带有主观性,所以文字和语言都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它是人的文化活动,加进了人的理念。同时,这些字形都有一种通过简单形体来表达丰富内涵的联想性。说到这

说文解字序注译

周大璞《古汉语纲要》[附录一] 许慎《说文解字序》译注(1)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2),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3),近取诸身,远取诸物(4),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5)。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6),庶业其緐(7),饰伪萌生(8)。黄帝之史仓颉(9)见乌兽蹏迒之迹(10),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11),初造书契(12)。“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13),”“夬扬于王庭(14)”,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15),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16)。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17)。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18)。文者,物象之本(19);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20);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21)。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22)。 【译文】 古代庖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则观察星象于天,下则观家现象于地,又看到乌兽的纹理和地理的形状,近则取法于身,远则取象于物,于是开始作了八卦,用它来表示法定的图象。至神农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物,诸事繁杂,饰伪的事情不断发生。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乌兽足迹,知道纹理可以互相区别,始创造了文字。“百官以乂,万民以察,大概取象于分别,”“分别了,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王者朝廷里宣教明化的,是百官用以对下布施教化,增修德行,明白禁忌的。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相互结合就叫做“字”。“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写在竹帛上的叫做“书”,“书”就是“如”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时代,文字逐渐改变成不同形体。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竟然没有相同的呢。 【注释】 (1)许慎,字叔重,生于东汉,汝南郡召陵人,今河南郾城县东四十五里之地,相传郾城县尚有许慎墓。《说文解字》共十五卷,前十四卷是本书,末卷是叙目。全书是五百四十部。据许慎所说,全书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字十三万八千四百四十一。 (2)法,法象,现象。 (2)文,文理;宜,犹言仪,谓形状。 (4)诸,之于。 (5)垂,示也。宪,法也;宪象,法定的图象。 (6)统,纪也。相传神农时代用结绳来纪事:“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 (7)庶,众也;其同綦,犹极也,程度副词;緐,多也。此谓事物特别繁。 (8)饰伪,巧饰伪诈也。“及神农氏”三句言神农时代以结绳记事,因无文字可凭而且事情又很繁杂,所以巧饰伪诈之事发生。 (9)史,史官,记事之官也。仓或作苍。 (10)蹏,古蹄字。迒,《唐韵》:胡郎切,念háng,兽迹。蹏迒,近义复合词。 (11)分理犹文理。 (12)书契,文字也。 (13)上三句见于《周易·系辞》。工,官也;乂,治也;品,类也。万品,万物也。察,明也。盖,或然之词。夬,《说文》:分决也,念guài。此言“百官因此治理,万物因此明白,大概取之于分别”。 (14)此句见《周易·夬卦》卦辞。 (15)文,文字。宣教明化,即宣明教化。此二句大意是:“夬,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

说文解字序

许慎《说文解字序》注释与翻译 〔题解〕本文选自《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系东汉经学家许慎著作的一部文字学专著。在序言中,许慎对汉字的源流发展、体式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我们了解古文字的发展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作者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曾太尉南阁祭酒等职。师事贾逵攻古文经学。为正秦汉以来书体错乱和今文经派臆解经义之谬,积二十年之力撰写了《说文解字》。为我国古文字学的开山之作。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鸟兽之文:“文”指行迹。地之宜:宜者,仪也。即地理现象。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用阳爻“-”和阴爻“――” ,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远取诸物” 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 式。宪:大法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发明农具,发现药草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④。”,“扬于王庭⑤。”夬夬:《易》六十四卦中一卦。用缺一页③④⑤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带来 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⑦依类象形:按事物的种类模画外形。故谓之文:因此把所画的形迹叫做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形声相益:表形和表音互相配合而提高了表意的作用。其后:仓颉以后。指仓颉之时仅有指事、象形,后形与声相附则有形声,形与形相附则有会意文者,物 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渐多也⑨文:即象形、指事的单体字。本:原本的形象。它:形声、会意的合体字。孽乳:繁衍增生。蜪:渐渐。。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字形就如事物的形状。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经过改变,字形不同了。封于泰山者在泰山封禅祭天地,七十有二代:泛言多数,靡有同焉11。 周礼周代的制度。所引文意,见《大戴礼记·保傅》八岁入小学,保氏:官名,掌管教育教国子公卿士大夫的子弟,先以六书汉字的六种造字用字方式。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②,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同义以见指僞同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太史,官名籀人名,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与壁中书(详后)有些不同①。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那些古文的字义还能解释②。其后

说文解字注汇总

yǎn,yàn 形体演变: 异体字: 许慎《说文》:(上古,2007,p639) 匿也。从匸妟聲。於蹇切 段注:(上古,1981,p635) 匽:匿也。匽之言隱也。周禮宮人。爲之井匽。鄭司農云。匽、路廁(cì)也。後鄭云。匽豬謂下之池畜水而流之者。按二說皆謂隱蔽之地也。从匸xi。妟聲。於蹇切。十四部。 1.“周禮宮人。爲之井匽。” 《周禮·宮人》為其井匽,除其不①蠲(juān),去其惡臭。井,漏井,所以受水②潦(lǎo)。蠲猶絜也。③詩云:“吉蠲為饎。”鄭司農云:匽,路④廁(cì)也。玄謂匽⑤豬,謂霤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阮元校刻,中華,2009,p1454) (1)蠲(juān):馬蠲也。馬蠲也。从虫、目,益聲。纽,象形。《明堂月令》曰:“腐艸爲蠲”。古玄切。許慎《說文》(上古,2007,p668)

蠲:馬蠲也。馬蠲亦名馬蚿。亦名馬蚈。亦名馬蠸。見呂覽仲夏紀、淮南時則訓高注。而爾雅釋蟲蛝(xián)、馬?。郭注。馬蠲蚐。俗呼馬 zhu)。方言曰。馬蚿大者謂之馬蚰。蚰同字也。莊子謂之蚿。多足蟲也。今巫山夔州人謂之艸鞵絆。亦曰百足蟲。茅茨陳朽則多生之。故淮南、呂覽皆曰腐艸化爲蚈。高注曰。蚈讀如蹊徑之蹊是也。其注淮南云。一曰熒火。乃備異說。鄭注戴記腐艸爲熒曰。熒、飛蟲、熒火也。葢非古文古說。从虫。象形。不云从蜀者。物非蜀類。又書無蜀部也。益聲。益聲在十六部。故蠲之古音如圭。韓詩。吉圭爲饎。毛詩作吉蠲。蠲乃圭之叚借字也。唐詩。水搖文蠲動。亦尙讀如桂。音轉乃讀古懸切。朙堂月令曰。腐艸爲蠲。許所據者古文古說。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上古,1981,p665) (2)潦(lǎo):雨水大皃。从水尞聲。盧皓切。許慎《說文》(版本頁碼)潦::雨水也。各本作雨水大皃。今依詩采蘋正義、文選陸機贈顧彥先詩注、衆經音義卷一訂。曲禮釋文亦曰。雨水謂之潦。雨水、謂雨下之水也。左傳曰。水潦將降。召南。于彼行潦。傳曰。行潦、流潦也。按傳以流釋行。服注左傳乃云道路之水。趙注孟子乃云道旁流潦。以道釋行、似非。潦水流而聚焉。故曰行潦。不必在道旁也。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上古,1981,p557) (3)《诗.小雅.天保》:吉蠲為饎(xī),是用孝享。吉,善蠲絜也;饎,酒食也;享,獻也。箋云:謂將祭祀也。蠲,古玄反,舊音堅。饎,尺志反。享,許丈反。(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阮元校刻,中華,2009,p880) (4)廁cì:清也。从广則聲。初吏切。許慎《說文》(版本頁碼) 廁:淸也。淸圊(qīng)古今字。釋名曰。廁言人雜廁在上非一也。或曰溷(hùn)【混、渾】言溷濁也。或曰圊言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淸也。按凡云雜廁者、猶云溷雜。急就篇、說文敘皆曰分別部居不雜廁是也。古多假廁爲側。如史記張釋之傳北臨廁、漢書汲黯傳上踞廁視之是也。从广。則聲。初吏切。一部。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上古,1981,p444) (5)①豬:豕而三毛叢居者。从豕者聲。陟魚切。許慎《说文解字》 ②豬:豕而三毛叢凥者。凥舊作居。今正。三毛叢凥、謂一孔生三毛也。說見蘇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复习整理(大二上) 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 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 (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 (一)汉字的历史 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 (1)汉字起源于图画。 (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 (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 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 字的第二次革命。 (6)楷书:出现于汉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易写易认,完全用于交际,无美学意义。 2、(1)①最早提出古今字这个术语的是东汉经学家郑玄,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隶书的产生; ②最早的隶书产生于战国时代;③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2)隶书与篆文相比,发生了两方面大的巨大变化: ①一是大量出现了偏旁的简化和形体省变,使汉子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至许多隶书破坏了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 ②二是隶书变圆笔为方笔、变连笔为断笔、变曲笔为直笔,而且笔划有明显的粗细提顿变化,末笔出现了大量的挑势,彻底改变了从金文到小篆一贯下来的以圆转线条为特征的书写风格。篆书所遗留的象形意味被完全破坏了。 (3)中国文字史上的两个里程碑(两次革命):①西周晚期变画面笔划为线条笔划,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②秦汉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许慎-说文解字序

文选:许慎《说文解字序》 〔题解〕本文选自《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系东汉经学家许慎著作的一部文字学专著。在序言中,许慎对汉字的源流发展、体式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我们了解古文字的发展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作者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曾太尉南阁祭酒等职。师事贾逵攻古文经学。为正秦汉以来书体错乱和今文经派臆解经义之谬,积二十年之力撰写了《说文解字》。为我国古文字学的开山之作。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③。“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扬于王庭⑤。”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 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鸟兽之文:“文”指行迹。地之宜:宜者,仪也。即地理现象。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

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宪:大法。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发明农具,发现药草。结绳为治:用缺一页③④⑤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⑦依类象形:按事物的种类模画外形。故谓之文:因此把所画的形迹叫做文。⑧形声相益:表形和表音互相配合而提高了表意的作用。⑨文:即象形、指事的单体字。本:原本的形象。它:形声、会意的合体字。孽乳:繁衍增生。蜪:渐渐。⑩如也:字形就如事物的形状。11改易殊体:经过改变,字形不同了。封于泰山:在泰山封禅祭天地。七十有二代:泛言多数。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②,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 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注释〕 ①周礼:周代的制度。所引文意,见《大戴礼记·保傅》。保氏:官名,掌管教育。国子:公卿士大夫的子弟。六书。汉字的六种造字用字方式。②诘诎:③谊:同义。扌为:同挥。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说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第一篇上 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 化成萬物。漢書曰。元元本本。數始於一。凡一 之屬皆从一。一之形。於六書爲指事。凡云凡某之 屬皆从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廁也。爾雅、方言所以 發明轉注假借。倉頡、訓纂、熹及凡將、急就、元尚、飛龍、 聖皇諸篇。僅以四言七言成文。皆不言字形原委。以字形爲書。 俾學者因形以考音與義。實始於許。功莫大焉。於悉切。古音第 十二部。○凡注言一部、二部、以至十七部者。謂古韵也。玉裁作 六書音均表。識古韵凡十七部。自倉頡造字時至唐虞三代秦漢、 以及許叔重造說文曰某聲、曰讀若某者。皆條理合一不紊。故旣 用徐鉉切音矣。而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幾部。又恐學者未見六書 音均之書。不知其所謂。乃於說文十五篇之後。附六書音均表五 篇。俾形聲相表裏。因耑推究。於古形、古音、古義可互求焉。

計切。古音第十六部。 古文帝。古文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 。 古文上字。古文从一。小篆从古文上者。古今體異。必云 古上字者。明非 字也。徐鍇 曰。古文上兩畫、上短下長。一二之二、則兩畫齊等。?俗本?下有言。非也。言从?。舉?可以包言。示辰龍童 音?皆从古文上。古文示作?。古文禮作?。古文辰作?。此古文从一、小篆从 之證。然則古文以一爲二。六書之假借也。 旁溥也。司馬相如封禪文曰。?魄四塞。張揖曰。?、 衍也。廣雅曰。?、大也。按?讀如 。與溥雙聲。後人訓側。其義偏矣。从 。闕。 闕謂从?之說未聞也。李陽冰曰。?象?達之形也。按自序 云。其於所不知。葢闕如也。凡言闕者。或謂形、或謂音、 或謂義。分別讀之。方聲。凡徐氏鉉鍇 本不同、各 从其長者。如此處鍇作方聲闕。闕字在方聲下。於未聞从? 之說不瞭。故不从之是也。後不悉注。步光切。十部。 古文?。以許說推之。亦小篆从二、古文从一也。 亦古文?。李斯改一爲二。則爲小篆。

(三字经)三字经的原文及翻译.docx

三字经的原文及翻译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说文解字叙 译文

说文解字叙上 许慎 自古人庖牺氏统治国家以来,抬头看天的现象,低头看地的现象,看鸟兽的足迹,和地上的庄稼,近看自己的身体,远则看万物,于是用八卦创造了《易》用来显示万物的现象。到神农氏时期,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当各种事业很烦琐,用结绳的办法也不能解决,皇帝的史官叫仓颉,见鸟兽的足迹,看到鸟迹的纹理知为鸟,看到兽迹的纹理知为兽,由此得到启发创造文字。百官以治理,各种事物以考察明白,制造了…卦。…卦,盛行于宫庭,用来教育王室的子孙,统治者给掌握文化的人加赏禄俸,统治者要求自己是“贵德不贵文”。仓颉最初创造的文字,按照事物的形体去描摹,所以称它为文。后来用形和声互配合增益成为字。文是物有本然之象;字是孳声义相近渐渐滋生多了。写于竹子或丝织品上成为书,为文字创造之初都是如期物状,所以称为书。到五帝三王的时候,谓文字屡经改变,成为种种不同的形体,在泰山上祭典,七十二代文字都没有相同的。 《周礼》记载八岁上小学,保氏教公卿大夫的字弟。先从六书开始: 一是指事,指事是看到字的形体就能够认识它,但是需要经过观察分析才可以领悟它的意义。例字是上、下。 二是象形,象形是画成那种物体,随着那种物体的样子曲曲折折地画。例字是日、月。 三是形声,形声是用表示事类的字作为意符,用在语言中接近于该字(词)的声音的字作为声符。用声符配合义符构成这个字。例字是江、河。 四是会意,会意是把表示事类的字放在一起(比类),并且把它们的意义合在一起(合谊),从而看出一个新意义。例字是武、信。

五是转注,转注是先立共同的一类,再注上表义的字为其类之首以统一之,使这些字同受意于这个标首的字。例字是考、老。 六是假借,假借是对于某一个词本来没有表示它的字,找一个语言中的同音字用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例字是令、长。 到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有相同,也有不同处。到孔子的六经,左丘明述写的春秋传,都是古文,那些古文的字义还是能够解释说明的。后来各个诸侯凭借武力统治国家,不统一于天子,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去除那些典籍。分成七国,各国田地的亩,大小不同,亩制不统一,车的轨道大小不同,法律政令都不相同,衣服穿戴的制度也不一样,方言不同,文字相异。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丞相李斯上奏书要求统一文字,废除了不能与小篆一样的文字。李斯创作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创作《爰历篇》,掌天时星历的胡毋敬创作《博学篇》,都取用古文、籀文和大篆,间或才减其繁重改其怪奇,在古文和籀文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成小篆的。随后秦皇下令烧掉经书,清除古代的典籍,大规模地征发土卒,加重人民徭役负担,行政官吏和主管讼师法律的官吏职务复杂。才开始有隶书,趋向于简单易写,所以古文到此为止。 从此秦书有八种文字:一是大篆,二是小篆,三是刻符,四是虫书,五是摹印,六是署书,七是殳书,八是隶书,汉朝开始有草书。廷尉掌管的律令:学童十七岁以后,开始考试,能阅读背诵书九千字以上,才能成为文书史。又将八种文体作为考试内容,从郡转移到太史令,太史令要把“讽籀书九千字”和“八体”合起来考试,成绩优秀的,可以作尚书史。如果写得不正确就要惩罚。现在虽然有法律,但是不考试,语言文字都不研究了,以六书解释文字的学说不了解了。

说文叙译文

《说文解字·叙》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當作灋)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葢取諸夬。”“夬,揚于王庭。”言文者宣敎朙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明)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葢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也说的是古文字)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敎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戈+止[上下]}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及宣王大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壁中书)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是壁中书的字体),厥意可得而說。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爲七國,田疇異畮,車涂異軌,律令異灋,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1由此絕矣。(是说自从有了隶书而隶以前的古文字灭绝了。古文隶书是相对的,汉人以隶书为今文。) 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艸書。尉律:學僮十七巳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爲吏,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大史并課,冣者以爲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孝宣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爲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楊雄采以作《訓纂篇》,凡《倉頡》巳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羣書所載,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爲應制作,頗改定古文2(秦的八体),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 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於

马王堆汉墓帛书_周易_之_要_篇释文_下_

周易研究1997年第3期(总第三十三期)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 《要》篇释文(下) (日)池田知久 著 牛建科 译 第十三行上 经文A 子也日教此弟子曰,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 经文B 子也日教此弟子曰①,行亡者,神灵之趋②。知谋远者,卜筮之蘩③。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④。 第十三行下 经文A [之为也。夫子] 而不□⑤ 何以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 方也。前手而至者,弗手而巧也⑦。 经文B [之为也。夫子]⑧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 方也⑨。前手而至者,弗手而巧也βκ。 ①“也”是“他”的简划字或假借字。“此弟子”是子赣自己说的。 ②“ ”大概是“德”的简划字。“德行”是通行本《系辞》上下传里经常看到的词。“亡”如字解,但也许是“妄”的简划字或假借字。“趋”,《说文解字》有“趋,走也。从走刍声。”《广雅》释诂有“趋,行也。” ③“蘩”,大概是《广雅》释诂的“繁、多也”或“繁、众也”之“繁”的假借字。 “ 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蘩之”,是儒家传统思想的表现,“ 行、知谋”与“神灵、卜筮”是处于正好反对的关系上的东西。 ④“缗”,是《说文解字》的“ ,缰也。从攴民声”之“ ”的假借字。“缗行”与“敏行”大体上意思相同。因而,所说的“赐缗行[之为也]”,具有子赣努力实践孔子的“ 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的意义。 ⑤开头约有三个缺字。“之为也。夫子”五字,影印件因帛片整理之误而与第九行下的中间部分缀合,因是错简,故移到此处来。再是“而不□”三字,因影印件帛片整理之误,应移至别的地方。 ⑥“何以”之“以”,也许是“故”字,但看来象是“以”字。 ⑦“巧”,或者也许是“好”字。 ⑧“[之为也。夫子]”,影印件开头缺三字,加上“而不□”共缺六字,将第九行下的“之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许慎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也。三曰篆书,即小篆。四月左书,即秦隶书。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鄙夫俗儒,翫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譔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喻。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说文解字叙》全文翻译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 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六书」的名称,)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即属此例。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

《说文解字》简介

河南理工大学2013年趣话汉字结课论文

《说文解字》简介 【摘要】:两汉时期是我国语言文学成型时期,社会发展相对稳定,有利于语言文化的发展,各种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特别是汉代推崇经学,更为语言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许慎的《说文解字》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并对后世人们研究古文字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关键词】:《说文解字》六书部首价值 一、作者许慎简介 许慎(约54年~约149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万岁里人(今河南郾城),我国著名的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及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初为郡功曹,后举孝廉,入京为太尉府南阁祭酒,并从贾逵受古文经学。主要著述有:《五经异义》、《孝经古文说》、《淮南子注》、《说文解字》等。只有《说文解字》通行于今。因他博通经典,当时人称为?五经无双许叔重?。 二、《说文解字》成书条件及写作目的 整个西汉时代一直以今文学派为主,且居于统治地位。与此同时,古文学派逐渐兴起。山川鼎彝上有古代铭刻和民间藏书陆续问世由此形成了古文学派。古文学派的兴起,及其所有有关的研究成果,为《说文解字》的成书提供了条件。 当时经学家为了捏造所谓的?微言大义?,就随心所欲的解释经书。许慎对这种随心所欲地解说文字和解释经典的现象非常愤慨。他认为?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是造成典籍解释混乱的根本原因。为了纠正这一时弊,有必要对语言文字作深入的探讨。因为?文字者,经义之本,王政之史,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作《说文解字》以求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 三、《说文解字》的基本理论——六书 一、?六书?的定义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是周代晚期到汉代,人们分析周代以前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二、?六书?的起源及发展 ?六书?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由此可知六书学说的出现不会迟于战国末年。到了汉代,《汉书》首先谈到"六书"的具体名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管国子,教之六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其后郑众、许慎都分别根据刘歆的学说,具体说明了六书的所指。潘重规指出:?班固汉书艺文志是用刘歆七略做底本的;汉志的说法,可能就是用七略的原文。郑众是郑兴的儿子,郑兴是刘歆的学生;许慎是贾逵的学生,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所以许的说法也都是本于刘歆的?。 三、?六书?的内容 《说文解字.序》:?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一般学者把指事字分为两大类:?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和?在象形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的指事字?,如《说文解字》?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下,底也。指事。?便是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古文校点注译简论 著作者:范进军: 出版者:辽宁古籍出版社 版次:1997年1月第1版 定价:16.80元 作者简介:范进军,湖南长沙人,1955年生,1997年入湖南师大中文系。主要著作有《说文解字古今音读》、《词 诠校注》(与王术加合著)、《中国名人胜迹诗文碑联 鉴赏辞典》,现主要从事《说文解字》研究和古典诗 词研究。 杏子 于2008年12月 31日22:38

目录 精讲·多练·辨异·探源(代序) 绪论 第一章校勘 第一节校勘的对象(一、脱文二、衍文三、讹文四、倒文五、错简六、有意篡改) 第二节校勘的方法(一、对校法二、本校法三、他校法四、理校法五、文物校勘法六、校勘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三节校勘的用语(一、脱文用语二、衍文用语三、讹文用语四、倒文用语五、校法用语) 第四节校勘的功用(一、为阅读古书铺平道路二、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依据三、为文化传统恢复本来面目) 第五节校勘示例(一、古人校勘示例二、今人校勘示例三、今人校笺示例四、校勘记的撰写) 第二章标点 第一节标点古书的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科学性原则三、规范性原则) 第二节标点古书致误的原因(一、不明词义二、不明语法三、不明典章制度四、不明自然常识五、不明引述六、不 明姓氏名号) 第三节标点古书的步骤和方法(一、泛读全文,把握大意二、划分结构,点断白文三、反复揣摩,增加标点)

第三章注释 第一节古书注释的类型(一、传注类二、章句类三、音义类四、集解类五、义疏类六、补注类) 第二节古书注释的内容(一、解释词义二、疏通文义三、分析句读四、阐述语法五、讲析篇章六、诠释典故七、 说明背景八、考证名物九、阐明修辞) 第三节古书注释的常用术语(一、释义术语二、注音术语三、其他术语) 第四节古书注释的缺陷(一、增文成义二、望文生义三、穿凿附会四、随意破字五、误虚为实六、以今律古) 第五节注释示例(一、古人注释示例二、今人注释示例三、注释的体例) 第四章翻译 第一节古文翻译的原则(一、忠实原文的原则二、通顺明白的原则三、优美典雅的原则) 第二节古文翻译的方法(一、对译二、替换三、保留四、删减五、增补六、调整) 第三节古文常见结构及特殊用法的翻译(一、所字结构~二、者字结构~三、介词结构~四、双宾语结构~五、固定结构~ 六、使动用法~七、意动用法~八、词类活用~) 第四节翻译示例 附录一每日一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