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本题库全背会考试80分以上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本题库全背会考试80分以上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本题库全背会考试80分以上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与教的要素。

(1)学生。学习的主体。

(2)教师。教学的主体。

(3)教学内容。大纲,教材和课程,传递的主要信息。

(4)教学媒体。内容的载体。

(5)教学环境。物质和社会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过程。

(1)学习过程。学生与教师交互获得信息,构建自己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教师用教学媒体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

(3)评价和反思过程。效果评估。

五因素共同影响三个过程。

2.布鲁纳总结的教育心理学,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

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简述认知发展的机制。

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同化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平衡是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到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个体遇到刺激,先同化如果不成功就顺应,达到认识上的新平衡,适应新的环境。

2.认知发展的阶段都有哪些?

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仅限于感知运动。

(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单向性,刻板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有了抽象概念,能逻辑推理,但需要具体事务支持。多向思维,可逆性,失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等。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拜托了具体事务束缚,内容形式区分开,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3.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或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师的启示。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强调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的制约性。

A学习内容深浅B学习方法选择C对个体学习效果产生影响;D学校教学

中,各学科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智力发展阶段,提出适当目标。(2)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A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速度可能B方法内容得当,加速认知发展。4.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儿童借助成人帮助和独自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是最近发展区。

意义:

(1)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2)教学应走在儿童发展前面。

(3)积极开发儿童智力潜能。

5.简述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又称认知风格,A场独立与场依存B冲动型与沉思型C辐合型与发散型D立法,执法,司法型。

(2)学习风格的差异。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3)智力差异。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是最一般的综合能力,差异客观存在。

(4)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八种智能,语言,数理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

6.简述认知方式差异表现有几种。

(1)场独立与场依存。

(2)冲动型与沉思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4)立法型,执法型,司法型。

7.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有哪些?

没有好坏之分,均有优劣,根据差异因材施教。

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包括:

(1)采用与学习者认知风格一致的教学策略。

(2)根据学习者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对策。

8.简述学生的性格差异。

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人人区别的主要方面,人格核心。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方面。特征: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类型:一类人公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9.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1)婴儿期(0-1.5)基本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期前(3-6,7)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6,7-12)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18)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30)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50)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50-)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10.简述自我意识的发展或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

(1)生理自我(0-3):自我意识最原始状态,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少年期):3岁后,到小学阶段,进入客观化期,获得社会自我阶段。

(3)心理自我(青春期):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11.简述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提出八种智能:语言,数理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者智能。

(1)每种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有重大作用,同等重要。

(2)每人生来具有八种智能,环境和教育对开发培育重要作用。

(3)不以整合方式存在,相对独立,各自不同规律和符号系统。

(4)不同方式有机组合一起,同一种智能,表现形式不一样。

(5)很难找出适用于所有人聪明与否的评价标准。

12.什么是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适当条件下才出现,错过时期或缺乏条件,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对以后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简述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由练习或反腐经验而引起的。

(4)没有价值标准和对错之分。

(5)人和动物共有对环境适应行为。

2.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获得与消退。获得是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意即条件反射建立。消退,是条件刺激反复出现,没有无条件刺

激相伴随,使条件刺激失去信号意义的过程。例如,灯亮出现食物,唾液

分泌导致灯亮唾液分泌。——>灯亮,不出现食物。导致灯亮唾液不分泌。(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泛化指条件反射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条件反射。分化指类似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不予反射。

3.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效果率。行为产生的满意结果导致行为重复可能增加,反之减少。个体当前行为的结果,对决定未来的行为起关键作用。

(2)练习律。反应重复的次数多,刺激反应连接就越牢固。

(3)准备率。动机原则,个体是否对刺激做出反应与是否处于准备状态有关。

4.简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由特定刺激引起,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研究的对象(狗唾液分泌)。操作性行为没有可识别的,明显的刺激,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不予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又称自发反应(箱子中随意走动的老鼠踩到机关获得实物,则表示它学习了获得食物的方法)。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自发产生的结果反应发生的频率增加的过程。强化理论指,行为之后的结果是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凡是能提高反应概率或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可以成为强化。正强化是个体行为后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使同类行为再次发生概率增加。负强化是某种行为消除不愉快刺激,从而同类行为再次发生概率增加。相反如果行为使同类行为发生概率降低,就是惩罚。消退是通过消除正强化,降

低某行为发生可能性,降低将来发生概率,达到消除某行为的目的。

5.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中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动机,结构,程序,强化。

动机原则:三种基本动机。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里。

结构原则:教学应明确学科基本结构及内部关系,教材按结构组织,结构化教学。程序原则:知识的基本结构安排教学程序,布鲁纳称为最佳教学程序。

6.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中关于教学观的理论有哪些?或论述如何上好

一堂课。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提倡发现学习,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

7.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知道名称,理解含义)

(1)认知生长及表征理论。个体认知生长经过三种表征阶段: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征。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由过去对外界事物感知,概括或经验的观念结构。

(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认知结构构建需三个几乎同时发生。

8.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非人为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的联系是合理的和有逻辑基础的。实质性的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是理解后建立的,而不是字面上的联系。

9.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理论应用。(可分为两个论述题)

基本观点:

(1)知识观。A知识都是主观的,都是自己构建的。B只是并不是概括世界的法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知识不能脱离个体单独存在。

(2)学习观。A学习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B学生不是简单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构建信息,这种过程无法由他人代替。

(3)学生观。A学习者带有原有认知结构。B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而应把原有知识作为学习生长点。C重视个体自我发展,强调学生主动性。

理论应用:

(1)支架式教学。概念框架作为“脚手架”。围绕当前主题:A建立概念框架B 进入情境C独立探索D合作学习E效果评价。

(2)情境教学。有感染里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抛锚式情境教学,建立真实场景。

(3)探究学习。做中学,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4)合作学习。通论,交流,争论,互相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有知识构建过程。

10.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客观条件——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

(1)有学习的心向,新学内容与原有知识联系的倾向性。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联系。

(3)学习者必须制动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作用。

教学中应用:

(1)遵循“渐进分化”原则和“融会贯通”原则。

(2)合理地使用“先行组织者”。

11.简述“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材料,抽象概括程度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学习任务关联。设计先行组织者目的就是增加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利于学生有意义地学习,使新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并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章学习动机

1.简述学习动机的种类。

(1)根据来源分为内部,外部学习动机。兴趣,信念等内部心理因素转化来的动机是内部学习动机。父母鼓励,老师表扬等由外在力量激发动机为外部动机。内部的强烈,稳定,持久,外部的短暂,不稳定,可大可小。

(2)奥苏伯尔: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2.简述学习动机的性质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也影响着学习效果。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一般情况下一致。现实中,动机与效果也有不一致情况,因动机与效果是间接关系,人的行为除了受动机控制调节外,还受其他主客观因素影响。因此,动机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按照出现的先后次序及强弱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生存,食物,水。

(2)安全需要。身体,情感不收侵害。

(3)社交需要。被接纳,归属感,友谊,爱情,交流。

(4)尊敬需要。内部如自尊,自主,成就感,外部如地位,认可,关注。(5)自我实现需要。最高层次,追求自我理想实现。

前四个是缺失需要,第五个是生长需要,求知欲是第五层次的需要。

4.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成败经验。影响很大,成功经验可以提高效能感。

(2)对他人的观察。获得替代性经验,有巨大作用。

(3)言语劝说。建议,劝告等。

(4)情绪和生理状态。影响着自我效能的形成。

5.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内部条件:

A学生自身需要和目标结构。

B成熟与年龄特点。

C性格特征与个体差异;

D学生的抱负水准;

E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

A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

B教师的榜样作用。

6.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性质制约学习方向和过程,也影响学习效果。动机影响效果,是因为它制约着积极性,效果也能反作用动机,因此,教师应掌握评分艺术,是学生保持成就感,为此,教师应注意:

A成就感与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差异,使每个人都体验到成功。

B难度适当,努力可完成,总不能正确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

C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

D某一课题失败时,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直接发生途径即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间接途

径是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成新的学习需要。直接途径看,应尽量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满足,教育实验证明,是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

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需要和要求,学习需要也能发生迁移。

7.举例说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难度适宜:A熟悉教材B了解学生C贯彻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动机强度和效率程倒U型关系。动机适中时效率最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学生自己和教师都能提供反馈,了解结果的学生比不了解的积极性高,进步快。双向反馈比单向反馈效果更好,教师应该正确评价,表扬能起到推动作用,表扬应多于批评。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不同归因影响极不相同。A稳定与非稳定。稳定归因失败会认为自己能力低,非稳定归因不会影响对未来

成败期望。B内外性归因。归因于内则会产生积极或消极意向,归于外因,学习结果不会对自我意向产生影响。C可控与不可控归因。归可控因,则会充满信心或犯罪感。归于不可控则产生感激或仇视情绪。

8.如何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结果归因广泛影响着后来的行为动机。不同归因,影响不同。

(1)稳定与非稳定。

(2)内外性维度。

(3)可控与不可控。

成功倾向学生更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能力和努力,失败则归因于努力不够;而失败的学生则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将成功归因于偶然的外部因素。教师应该努力纠正不正确归因,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9.简述奥苏泊尔关于动机的分类。

(1)认识内驱力。要求了解和理解,掌握知识,以及系统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为了保持他人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把工作做好的需要。10.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关系程倒U形曲线关系。学习动机强度有最佳水平。过高过

低对任务不利,应根据任务难度,设定恰当动机水平。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任务简单时,动机较高可获得最佳水平。学习任务困难时,动机水平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11.分析自我效能感理论,这一理论对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何启示?

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是否能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行为受结果因素与现行因素影响。行为结果因素即强化,包括直接,替代,自我强化;行为的现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和效能期待。

因素与对教学的启示:

(1)成败经验。影响最大,要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

(2)对他人观察。观察他人获得替代性经验,有巨大作用。教师树立良好榜样。(3)言语劝说。说服性建议,劝告,解释以及自我规劝。

(4)情绪与生理状态。情绪和生理状态消息,影响自我效能形成。教师应调节学生情绪和身体状况至最佳状态。

第五章学习迁移

1.论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他认为,一切有意义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主要内容:

(1)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上产生,新旧知识联系,新知识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新知识让就知识得到充实或改造,新知识就获得了实际意义。

(2)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三个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行,稳定性。

(3)如何利用认知结构变量促进学习迁移。提出“先行组织者”概念,设计组织者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促进类属性的学习。因此,也是在利用“现行组织者”这个概念促进学习的迁移。

2.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习迁移不是任何情况下发生,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1)相似性。共同因素是基本条件之一。

(2)原有认知结构。直接决定了可能性及程度。

(3)学习的心向定势。先前影响形成的倾向性。两重性:积极促进和校级阻碍。3.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是否有相应背景知识。迁移的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至关重要。

(3)学习者是否有相应认识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识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4.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

络化。

(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A从一般到个别,渐进分化;

综合贯通,促进知识横向联系;

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知识学习

1.简述记忆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及其认知过程。

(1)感觉登记:实质刺激停止后,仍在大脑中暂时保存的映像的记忆。特点:A保持时间短B记忆容量大C内容生动形象。

认知过程:感觉信息通过选择性知觉进入工作记忆。通过知觉和注意过程

来识别标明需进一步加工的信息。注意过程使个体关注某些特定感觉信息,忽略其他感觉信息;知觉是对通过信息赋予意义的认知过程。

(2)工作记忆:一分钟内的加工编码记忆。5秒到1分值保持。短时记忆包括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A保持时间短B容量有限,组块是有利于记忆的较

大单位。C处于工作或活动状态

认知过程:复述,组块,编码。复述避免很快遗忘,组块更大有意义片段,

编码进行与旧知识联系。

(3)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一分钟到许多年不忘。

认知过程:编码,存储和提取。A编码包括组织,精细加工,形成图式结

构等。B存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都可用表象和言语表征两种编码存储。

C提取。从长时记忆激活或回忆知识的过程。

2.简述信息加工学习原理或如何运用信息加工的学习原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

迁移。

(1)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有意义学习才发生。

(2)充分调动各种基本心理过程,包括知觉,选择性注意,编码,组块,精细加工,形成图式等。

(3)学习资料在工作记忆容量限度内。

(4)学习是主动的,由目标所引导的过程。

(5)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联系起来可以优化知识获得和应用。

(6)及时复习,必要练习。

3.试论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1)明确知识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2)学习活动与实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3)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4)进行组块化编码。

(5)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

4.简述工作记忆的教育意义。

(1)必须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用于复述。

(2)每次信息不能过多,不能超过工作记忆负荷。

(3)教授记忆策略,从而扩展工作记忆容量。复述,形成组块。

(4)形成适当程序性知识表征,有利于克服工作记忆容量有限问题。

(5)鼓励学生掌握更多背景知识,有助于提升工作记忆效能。

5.简述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于1879年对遗忘研究,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研究了遗忘进程和规律,绘制了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特点。

第七章技能学习

1.简述操作技能的定义和特点。

又称为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指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比如游泳,唱歌的技能等。

特点:动作对象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简述心智技能的定义和特点。

可称为认知技能和智力技能,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比如写作构思,言语翻译技能等。

特点:动作对象观念性,动作进行内隐性,动作结构减缩性。

3.简述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及阶段特点。

阶段:定向,模仿,整合,熟练。

(1)定向。第一个阶段,脑中建立定向映像过程,包括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和掌握操作活动的程序性知识。

(2)模仿。实际操作仿效。定向映像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特点:A品质方面,缓慢,正确性,稳定性,灵活性差。B结构方面,动作要素间相互干扰,不协调,顾此失彼。C控制方面,视觉控制占优,动觉控制弱。D效能方面,紧张,容易疲劳。

(3)整合。动作成分内在联系联结成整体,固定下来,定型的一体化动作。

特点:A品质,一定正确性,连续性,灵活性,时快时慢。B结构,区域分化,协调,有意识将分解动作练成整体。C控制,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D紧张度大大缓和,紧张感,疲劳感降低,但没消失。

(4)熟练。各环节动作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连贯稳定的动作系统,高度完善化自动化,适应性。

特点:A品质,高度灵活性,稳定性,正确性。B结构,实现联合,不干扰,简洁,多余动作消失。C控制,视觉控制减弱,有意识控制减少,动觉占主导。D效能,紧张感渐消失,疲劳感大大降低,动作有快感。

4.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有哪些?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A示范讲解相结合B整体示范和分解示范结合C适度适当。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A明确目的和要求B合理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C 适当集中和分散练习D处理好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客服“高原现象”。(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对方法目标做调整。

(4)建立稳定清晰的运动感知:起重要作用,运动知识获得前提,心理基础。

5.简述心智技能学习的过程及各阶段教学要求。

(1)原型定向。了解心智活动实践模式,原型活动结构,明确活动方向。

要求:A了解活动结构,顺序,执行方式。B了解动作要素,顺序方式的必要性,提高自觉性。C发挥主动性与独立性D教师示范正确,讲解确切,动作指令明确。

(2)原型操作。把头脑中的活动计划外显付诸实施。

要求:A动作完全展开的方式出现B直觉概括,形成表象C注意掌握程度,

向下阶段转化。D顺利内化,注意语言结合。

(3)原型内化。将时间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外显,展开形式变成观念,内隐,简缩的形式过程。

要求:A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B内化开始阶段,活动重新在言语水平上展开,然后进行简缩。C变更活动对象,活动方式得以概括,广泛适应同类课题。D转化时,要注意掌握程度,不能过早或过迟转化,注意适时。

6.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两技能是两个子系统,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

(1)活动对象不同,前者物质,后者是头脑中映像,抽象。

(2)结构不同,前者动作连锁,不能省略,后者可以省略或简缩。

(3)要求不同,前者必须掌握“刺激-反应”联结,后者掌握正确思维方法。联系:

(1)形成和发展过程特点基本相同。

(2)操作技能经常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和基础。心智技能依赖操作技能内化和外化。

(3)心智技能往往是操作技能的指导,复杂运动包含认知成分,手脑并用。7.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A建立模型B检验并修正模型C模型内化(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5)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8.辨析一下技能的各个特征。

(1)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本能是先天固有的,遗传的无条件反射。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知识解决是什么,怎么样,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技能解决会不会,熟不熟练的问题。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4)技能是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形成的,区别于习惯。

第八章学习策略

1.简述复述策略。(基本含义和内容)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的过程。

包括:

(1)利用无意识和有意识记忆。

(2)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与分段识记。

(4)多感官参与。

(5)复习形式多样化,不同形式复习相同内容,复习持久不单调。

(6)画线强调,目的是快速找到复习信息。

2.结合实际谈谈精加工策略的含义和内容,促进有效学习。

精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把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把新信息与头脑旧信息建

立联系。

包括:

(1)联想法,又称记忆术:A形象记忆B谐音记忆C缩减联想D关键字联想。(2)做笔记:常用精加工策略,简单,抓住关键词,表。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对阅读的东西产生自己的类比或表象。

(5)利用已有知识。赋予新材料更多意义,关键在于找出新旧材料间内在逻辑联系。

3.简述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与精加工策略一样,都是对知识的深加工,都强调知识点内在联系,但侧重点不同,组织策略重在新知识和新知识间的联系。常用: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等。

4.简述元认知的构成。

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具体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三个独立联系的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与调节。

(1)知识,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认识,三部分:关于个体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关于策略的知识。

(2)体验,伴随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3)监控与调节,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评价,调整,保证有效完成。

5.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或者简述元认知策略。(论述)

概括起来分为三种:

(1)计划策略。根据目标,活动之前越多材料,选择策略,谋划具体计划,并预计有效性。

(2)监视策略。认知活动中根据目标及时反馈结果,正确估计达到认知目标程度,水平。

(3)调节策略。根据监视结果,找出偏差,及时调整。校正学习行为,不就理解不足。

以上三方面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工作的。

6.简述学习策略的种类。

(1)认知策略,分为A复述B精加工C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分为A计划策略B监视策略C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分为A时间管理B环境管理C努力管理D社会利用策略。

7.简述资源管理策略的具体内容。

(1)学习时间的管理,包括统筹安排时间,高效利用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包括调节自然环境和设计学习空间。

(3)努力资源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人力资源的利用。

8.合作学习是什么?

两学生一组,不同较色,一个是学习的操作者,向对方总结材料;另一个是学习检查者,纠正对方错误。二者轮换扮演。如今已经成为学习者掌握学习策略重要模式,这是因为:

(1)学习者之间平等互促关系。

(2)学习过程就是交换认知结构的过程。

(3)合作学习重视彼此人际交往,而非竞争。

9.学习策略的训练模式有哪些?(可能会举个例子,让你回答是哪个训练模式)(1)程序化训练模式。基本步骤:A将一活动技能分解成小步骤B通过活动实例示范各个步骤C学生记忆各步骤并坚持练习。

(2)完形训练模式。

(3)交互训练模式。教师与学生轮流承担教的角色,旨在教学生四种策略:A 总结B提问C析疑D预测。

(4)合作训练模式。两学生一组,不同较色,一个是学习的操作者,向对方总结材料;另一个是学习检查者,纠正对方错误。二者轮换扮演。包括两方面具体内容:A操作者的口头报告,陈述结题思维或阅读总结;B检查者的积极反应,分为自我监控活动和信息加工活动两类反应。

第九章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1.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1)发现问题:第一步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2)理解问题:分析,抓住问题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依赖已有经验。(3)提出假设:解决方案常以假设方式出现,经过验证完善。

(4)验证假设:最有效方式是实践,积极思维与实践结合是检验假设和解决问题重要条件。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1)问题的呈现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也称心向。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4)功能固着。

(5)智力水平。

(6)动机强度。

(7)除上述因素,个体性格,情绪,认知风格和世界观也制约问题解决方向和效果。

3.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异有哪些?

(1)专家不注意中间过程,可以很快解决问题。

(2)新手先明确目的,从头到尾解决问题。专家或立即推理,或搜索信息,从头到尾解决问题。

(3)专家更多利用直觉;新手更多依赖正确的方程式解决问题。

(4)专家解决问题时自我监控能力优于新手。

4.试论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结合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联系机会。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1)环境因素。A家庭环境B学校教育环境C社会环境。

(2)智力因素。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高智商不一定有高创造力。创造力低的人智商可能底也可能高。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中等(120)以上智商。

(3)已有知识经验。

(4)动机。

(5)个性因素。如冒险精神,意志品质出众,不满足现状,善于幻想等。

6.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分为三大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回答)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A宽松心理环境B充分选择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和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A保护好奇心B解除答错问题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D重视直觉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与假设训练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7.如何从个性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与个性之间互为因果,因此,从个性着手也是培养创造性的一条有效途径: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直觉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力的榜样。

8.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变通性。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问题思考比较大弹性,思考路线并非固定一个方向,而是向多个方向发散且变化多端。

(2)独创性。行为上表现超出常规,擅长做别人从未想过和做过的事。观念新颖独特,知人所不知,见人所不见,敢于向权威挑战。

(3)流畅性。思维敏捷,灵活,迅速,口若悬河的谈吐,行为快速,对事物的反应总量比一般人多。

第十章品德的发展

1.简述品德和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两者密切相关,但不同。都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1)所属范畴不同。

(2)反映内容不同。

(3)产生的需要不同。

联系:互动过程,联系紧密,三方面。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品德形成和发展。

(3)个体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反作用。

总之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2.简述品德的实质以及心理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

特征和倾向。反应了社会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事件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是认识和行为的统一。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1)道德认识:三个主要环节A道德知识B道德信念C道德评价

(2)道德情感:A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B想象性的情感体验C伦理性情感体验。(3)道德行为:受认识和情感支配,同时对认识和情感巩固加深起促进作用。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奠基阶段。表现为:

(1)道德认知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

(2)道德行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年龄越小,认知,情感,行为各个成分之间就越

一致。

4.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态度是在社会道德生活的规范的影响下,通过个体道德实践活动,品德结构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A形成道德观念和理想B自我意识增强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D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5.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因素:A家庭环境教育B学校环境教育C社会因素D同伴群体

(2)内部因素:A认知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知,先他律后自律,循序渐进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品德培养表现在道德认知,情感,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面。

(1)提高道德认知能力。A促进对道德概念掌握B引导把道德知识转变成道德信念C发展道德评价能力

(2)激发道德情感体验。A作用,对道德认知引导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起印发和支持,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B培养,知情结合,以美育情,真情感化。

(3)注重道德行为训练。A行为过程B方式的掌握C习惯的培养。

7.论述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

(1)从他律到自律。

(2)从结果到动机。

(3)从对人到对己。

(4)从片面到全面。

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认知水平密切相关,与思维发展与心理成熟程度有关。

8.简述道德情感的作用。

对个人品德形成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是道德品质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

(2)对道德认识起引导和深化作用。

(3)对道德行为起着引发和支持作用。

(4)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

9.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品德)。

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逐步形成的;需要教育工作者

满怀热情给予引导和培养。具体途径如下:

(1)知情结合,激发道德情感体验。

(2)以美育情,丰富倒蹬情感内容。

(3)真情感化,促进道德情感发展。

10.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情境下自然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要注意:

(1)使学生了解社会意义,产生资源练习的愿望。

(2)创设良好行为情景,避免重复不良行为机会。

(3)提供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4)让学生对自己行为反思评价。

(5)注意校正不良行为习惯。

11.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下,A成熟与惩罚取向阶段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A寻求认可取向阶段B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A社会契约取向B普遍伦理取向

12.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20世纪60年代提出,人的态度和行为,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最有效是观察学习,即通过学习榜样示范的学习。

(1)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行为示范对儿童外部行为显著影响。

(2)观察学习的过程。四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3)榜样的示范作用。A行为示范B言语示范C象征示范。D抽象示范E参照示范。五个条件:特点突出生动鲜明;特点与观察者相似;行为对观察者有可行性;可信任性;感人。

13.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高扩了一条儿童道德认知阶段的总规律:

10岁前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0岁后,依据自己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具体又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

(2)权威阶段(5-8)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愿望。

(3)可逆性阶段(8-10)讲规则看做同伴间共同约定。

(4)公正阶段(10-12)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14.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将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和动机过程。

(1)注意过程:注意学习的过程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观察学习的方式和数量都由注意过程筛选和确定;影响因素有三个:A观察与榜样间具有的关系B观察者特征如觉醒水平,价值观念等C榜样的活动特征。

(2)保持过程:现将榜样行为转换成记忆表象,再转换为言语编码,表象和言语编码同时存储在头脑中,对学习者以后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3)动作再现过程: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为。这是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包括动作的认知组织,实际动作和动作监控三步。

(4)动机过程:人的活动的动机来自过去别人和自己在类似行为上受到的强化,包括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自我强化。

第十一章学校群里心理

简述群体规范的功能和意义。

如何维持班级的凝聚力?

印象形成的效应有哪些?

简述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简述人际交往中的沟通障碍有哪些。

如何理解师生有效沟通的含义?

列举一些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

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第十二章学生与教师心理健康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心理辅导的原则是什么?

心理辅导的途径有哪些?

简述团体心理辅导的历程。

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如何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简述艾里克斯的ABC理论。

第十三章教学目标与评价

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

简述标准话成就测验的优越性和问题。

简述有效教师自编测验的特征。

简述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之间的异同。

心理学考试试题

管理心理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 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0.“早熟”与“晚熟”是(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心理学试题三

公共心理学试题三 一、名词解释(共10分,每个2分) 1、动机 2、意志 3、能力 4、思维 5、注意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脑是心理的,心理是脑的。 2、分析器由、和。 3、吃过梅子的人一听到“梅子”这个词就会分泌唾液。这属于第 信号系统。 4、中枢在大脑的颞叶;中枢在大脑的额叶。 5、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这属于注意的;走神属于注意的。 6、“自知之明”属于知觉;“度日如年”属于。 7、在100克的重量上增加3克,甲同学能觉察出重量的差异;当增加5克时,乙同学能觉察出重量的差异。这说明甲同学的差别阈限比乙同学的差别阈限,乙同学的差别感受性比甲同学的差别感受 性。 8、“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属于知觉的;蓝光下的国旗我们仍然知觉为红色,这属于知觉的。 9、是一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积累经验的功能表现。它包括、、或三个基本环节。 10、情绪发生快而多变的人是的气质类型,情绪发生慢而弱的人是的气质类型。 11、道德感从表现形式上看,大致可分为的道德感、 的道德感和道德感。 12、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叫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起促进作用的,叫迁移。习惯于右脚起跳的人在学习左脚起跳的撑竿跳高就不容易,这是迁移,会骑自行车的人学骑摩托车相对较容易,这是迁移。 三、选择题(共15分,前7题是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后4题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叫()。 A、热情 B、激情 C、应激 D、心境

2、用粉笔在黑板和墙壁上画同样一个圆,但我们看起来黑板上的圆清楚分明,墙壁上的圆模糊不清,这说明了我们的知觉具有()这一特性。 A、整体性 B、理解性 C、相对性 D、恒常性 3、当人或动物面临一个新的情境时,会进行各种尝试,以求得动机的满足,这种学习属于:() A、机械学习; B、试误学习; C、顿悟学习; D、模仿学习; 4、人们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遇到高兴的,往往使人精神愉悦,心情激动;如果身体不适,情绪往往就不好,这表明 () A、人的心理活动来源于心脏 B、人的心理与生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C、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人脑 D、人的心理活动是通过人的言行来表现的 5、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无意后注意 D、有意后注意 6、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但表象比知觉() A、更具体 B、更形象 C、更清晰 D、更概括 7、人的性格的形成,主要由哪种因素决定。() A、遗传 B、社会环境 C、家庭 D、学校 (多选题) 8、按照记忆的时效可分为哪几种记忆()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运动记忆 D、长时记忆 9、请选择人与动物皆具有的心理现象。() A、感知觉 B、第二信号系统 C、情感 D、意志 E、情绪 F、具体思维 10、请选择下列现象那些是条件反射。() A、酸食物入口,唾液增多 B、小明家的小狗一听喊小虎就跑过来 C、谈梅生津 D、对钱的喜好。 11、下列哪些心理特征属于先天性的。 A、气质 B、素质 C、能力 D、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四、实例分析(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为什么A组的八条线段会感觉为四组,而B组的却首先知觉为三个长方形? 2、在我们背诵比较长的文章时,那些部分容易记,那些部分不容易记,为什么? 3、一些现代派的雕塑,有时刚开始看不出是什么,但当人家告诉你是什么时,你便会越看越像。

体育心理学试题

体育心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 、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活动。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25分) 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是三门学科。() A. 相同的 B. 认知的 C.不同的 D. 基础的 2.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A. 体育教育教学 B. 竞技运动和比赛 C.体育锻炼 D. 娱乐 3.本书所指的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研究的科学。() A. 情感和意志 B. 个性和意志 C.心理和行为 D. 认知和个性 4.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A. 一种 B. 两种 C.三种 D. 多种 5.学习体育心理学是的需要。() A. 体育实践工作和体育科学研究 B. 体育实践工作 C.体育科学研究 D. 运动训练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A. 20世纪50年代前和50年代后 B. 20世纪40年代前和40年代后 C. 20世纪60年代前和60年代后 D. 20世纪30年代前和30年代后 7.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是由Triplett于年完成的。() A. 1901 B. 1896 C.1905 D. 1898 8.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A. Scripture B. Anshel C.Griffith D. Wann 9.中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前和60年代后 B. 20世纪80年代前和80年代后 C. 20世纪90年代前和90年代后 D. 20世纪50年代前和50年代后 10.在中国,最早论述了体育心理学的有关问题。() A. 吴文忠 B. 马约翰 C.肖国忠 D. 马启伟 三、匹配题(每项2分,共18分) 发展运动心理学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 个性运动心理学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教育运动心理学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记忆过程 临床运动心理学随年龄和运动技能变化而发生的心理变化 认知运动心理学锻炼中心理问题 运动损伤心理学运动员的风格和思想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锻炼心理学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

应用心理学考研大纲分享

2017年347应用心理学考研大纲分享 千呼万唤的2016年347心理学专硕考试大纲在今天终于发布了,勤思老师第一时间为广大考生们详细解读大纲变化,点拨复习要领。 特别说明:应用心理硕士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又称为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2011年大纲发布以来,至今教育部没有发布过新的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所以,考生们在备考的过程中依然以2011年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版本为准。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目前部分院校有自己的考试大纲和参考书,所以,考生们在备考的同时一定要先选择好学校,参考招生专业目录,确定好报考学校是否有自己制定的参考书目。关于报考院校、参考书、报录比等考生疑惑,勤思347应用心理硕士的专业课程老师已经录制的专业的解析课程,欢迎广大考生们免费索取。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综合》是2011年应用心理硕士(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以解决都市压力、公共安全、灾害救助、危机防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Ⅱ、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Ⅲ、考试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主要流派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1. 变量与控制 2. 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3. 反应时法 4. 心理物理学方法 (二)观察法 (三)个案法 (四)心理测量

1. 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 心理测验的信效度 3. 心理测验的标准化 4. 人格测验 5. 智力测验 6. 常用临床心理测验 7. 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五)心理统计 1. 描述统计 2. 推论统计 (六)研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第三节感觉 (一)感觉的含义 (二)颜色视觉 (三)声音的心理维度

公共心理学题库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 单项选择题 1、()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A、1879 B、1789 C、1689 D、1979 2、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的心理现象 B、人的行为 C、人的心理活动 D、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的活动规律 3、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 A、注意 B、感知 C、思维 D、想象 4、不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 A、需要 B、兴趣 C、性格 D、动机 5、有人的粗暴急躁,有的人安祥平和,有的人谦虚谨慎,有的人骄傲自满,这 是人们在()上的差异。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人生观 6、()不属于行为的表现形式 A、内在生理性的反应 B、外在的躯体性运动 C、人的言语活动 D、应激 7、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两部分 A、大脑和小脑 B、脑和脊髓 C、大脑和脑干 D、脑干和大脑 8、反射是通过()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A、脑 B、大脑 C、神经系统 D、中枢神经系统 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具有() A、能动性 B、社会文化制约性 C、观念性 D、主观性 10、神经系统可分为() A、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B、脑和脊髓

C、大脑和神经纤维 D、大脑和小脑 11、1879年()在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华生;B斯金纳;C詹姆斯;D冯特 12、“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 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强度 13、“刀子划玻璃,感觉到冷”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 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联觉 14、“吃糖之后吃苹果,觉得苹果很酸”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 A对比;B适应;C相互作用;D强度 15、以下哪个是内部感觉: A皮肤觉;B听觉;C运动觉;D视觉 16、根据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 )、长时记忆。 A 情景记忆; B情绪记忆; C 短时记忆; D 感觉记忆 17、不属于知觉特征的是: A选择性; B个别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8、“同样一个灰色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下显得暗些,放在黑色背景下则显得亮些”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 A对比; B适应; C相互作用; D强度 19、“从太阳底下走进黑暗的房子里,开始什么也看不见,过了一会,又能隐隐约约看见东西”以上生活现象属于感觉的: A对比; B适应; C相互作用; D强度 20、下列哪些不属于情绪() A 愉快 B 悲伤 C 恐惧 D 想象 2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情感不依赖情绪 B情绪不是情感的表现 C 情绪依赖情感

体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体育心理学:研究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锻炼心理学;是对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进行研究,主要探讨身体练 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运动心理学;是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 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4,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包含多钟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包含心理学的许多传统科学,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其他学科,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能一不同角度解释身体练习中的心理问题并可以加以利用,同时也促进了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5体育活动:指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6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只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7体育能力:具有一般能力的特征,又是一种特殊能力,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综合体。 8、体育兴趣——是指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 9、体育习惯——是指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材、指导者等)和个体体育参与活 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 10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特定的体育学习情境中,为了达到体育学习目标而对学习步骤与学习方法所做的优化组合与精巧安排。 11、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如慢跑、举重等。 12,一般体育能力;指从事各种体育活动都具备的能力。 13,特殊体育能力;指从事专门体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又称专项运动能力,因体育项目的特点不同而各不相同。 14、体育团队——是指由共同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人群的聚合(教、学、运协同活动)。 。 15.特殊运动能力:从事专项运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又称专项运动能力。 16.运动表象:是指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和运动体验。它是反映某个动作技能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力量方面的特点。 17、运动兴趣: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18运动归因: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运动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11、运动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11、运动表象:是一种不需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头脑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视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 7、运动动机:推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的内部心理动因。 ⒔①直接动机指向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内容、方法或组织形式等当前、直接特征的动 ②间接动机指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延迟、间接结果的动机 ②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得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的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

公共课《心理学》+大纲2020doc

《心理学》教学大纲 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心理学(Psychology) 2.课程类别: 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他 3.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4.课程总学时:34总学分:2 5.适用专业:全校师范类专业(不包括教育系) 6.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一、课程简介 《心理学》是全校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基础理论课。课程内容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简要介绍普通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是高度简化了的普通心理学。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心理学的体系框架,形成学科思维,为后续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要正确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听课和认真思考,在教师精心的组织下,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理解学科概念和理论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整体系统学习,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正确认识心理学学科性质;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问题意识,形成正确心理观;树立正确世界观,积极主动参与生活与学习。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心理学的对象,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体系、任务和性质,树立科学的心理观。 教学重点:科学心理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难点:科学心理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时数:3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学概况 一、心理学的对象 二、心理学的任务和性质 三、心理学的体系

2012-2013学年第1学期公共《心理学》复习思考题(学生用)

一、论述题 1、论述情绪情感、意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2、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试分析自己的性格,并说明自己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4、试分析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5、结合实例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6、以自身为例,分析自己性格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7、请论述并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8、试述品德不良学生的成因与矫正。 9、为什么说情绪和情感是特殊的心理过程?请举例说明 10、谈谈自己的性格,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分析自己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11、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谈谈你对“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理解。 12、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不良情绪,请列举出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控制不良情绪。 1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14、请举例说明学生的认知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15、如何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16、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17、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 18、学校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19、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0、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2、联系实际谈一谈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事例分析题 1、试分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 是什么心理现象?举例子说明。 考点:感觉适应中的嗅觉适应。 答: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由于感觉适应导致感受性下降从而不能闻到香味。 例如,白天从阳光灿烂的大街,走进黑暗的电影厅,开始时会什么也看不见,慢慢才能辨认出过道和椅子的轮廓这是对弱光的适应,称“暗适应”,是弱光的持续作用引起感觉能力的提高;反之,从黑暗的电影院走出来,强烈的阳光几乎使人睁不开眼,过了一会才感到不眼花,这是对强光的适应,称“明适应”,是强光的持续作用引起视觉感受性的降低(明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适应现象。“戴着眼镜找眼镜”是触觉适应现象。厨师由于连续的品尝,到后来做的菜会越来越咸,这是味觉适应现象。 2、为什么某些人被称之为“神童”或者“英雄出少年”,而另外一些人被称为“大器晚成”,试从能力的角度说明并举例子。 答:这就是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性.大器晚成的人可能是由于早年没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也有可能是早期生活道路的坎坷,又或者可能是成果的创造需要长期的准备和积累.而英雄出少年则可能和教育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系,所以,能力反站是有其早晚的差异的考点:能力个体差异中的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2021年《公共心理学》题库

公共《心理学》课题库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一、填空 1、感觉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 2、内部感觉分为:运动觉、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 3、外部感觉分为:视觉、听觉、________、________和肤觉。 4、知觉分为:时间知觉、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 二、概念解释 1、感觉: 2、知觉: 3、感受性: 4、观测: 三、选取 1、黑板上写白字,符合________规律。 a、适应 b、补偿 c、感觉对比、 d、联觉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________ a、感觉对比 b、适应、 c、后象 d、互相作用 3、一支白粉笔,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人都会把它知觉为白粉笔,这种特性称之为知 觉________ a、选取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4、人在知觉时,从背景中选取出对象特性称为知觉________ a、理解性 b、选取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5、军人迷彩服运用了知觉________规律 a、理解性 b、选取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6、一副浮雕图,虽然图自身是平面,但采用它时,总会产生很强立体感,这是由于知觉

具备________ a、恒常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选取性 7、电扇有四片叶子,转动时,咱们看到是一种圆盘,这是由于感觉________在起作用 8、蓝色墙围会使狭小房间有扩大感,这是________现象 a、适应 b、对比 c、联觉 d、遗觉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B) A、选取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下列哪种是内部感觉?(C) A. 味觉B.皮肤觉C.平衡觉D.嗅觉 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能力是:(A) A.绝对感受性B.差别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D.差别感觉阈限 感觉与知觉区别在于感觉是对客观事物:(C ) A、整体反映 B、综合反映 C、个别属性反映 D、直接反映 一支白粉笔,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白粉笔,这种特性是知觉() A、选取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四、判断 1、“月明星稀“是视觉适应() 2、“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感觉对比现象() 3、感觉是人们结识世界开端() 4、知觉是在感觉基本上产生() 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大。 胖人穿竖条纹或深色衣服显得瘦,这是错觉。 五、问答

体育心理学题库(与课本配套复习资料)第七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良好的心里个性特质和稳定的情绪,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对情绪、人格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3.研究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影响之所以有较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无法排除研究中的干扰因素,因而也就无法得出智力的变化就是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的结论。 4.关于体育锻炼与情绪关系的问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点话题。 5. 体育锻炼对情绪影响的最早理论研究是詹姆斯和朗格提出的情绪学说。 6.着名的情绪心理学家坎农将其的理论归纳为刺激情境-身体反应-情绪体验。 7.以特殊的锻炼方式影响人类情绪的首次尝试,是雅各布森提出用渐进性放松法来干预焦虑情绪。 8.列出与焦虑有关的三个心理生理指标:血压、心率、皮肤电。 9.列出与健康体能有关的三个指标: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耐力。 10.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假说有:氨基酸神经递质假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脑内神经肽假说、心血管健康假说。 11.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假说有:心境状态改善假说、注意力分散假说、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

心理控制感假说、运动愉快感假说。 12. 注意力分散假说认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分散对当前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消极情感得以发泄,使紧张情绪得到松弛,并趋向稳定。 13. 20世纪70年代,人格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4.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有:个人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 15.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因素有: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特征。 16.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健康信息理论、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控制理论、跨理论模型。 17.跨理论模型分为5个不同阶段:前意向阶段、思考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 18、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包括:一是认知过程,它在阶段变化的早期比较重要;二是行为过程,它主要应用于阶段变化的后期。 19.根据HBM模型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非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锻炼动机和锻炼意识,或自己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或明白了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并且感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 20.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来决定。 21.目前采用的锻炼干预手段主要有四种:一对一的方式、小群体干预、社区范围的活动、政策干预。 22.常用的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策略有:情境安排、积极反馈、 目标设置、决策评定、社会支持。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及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第1、2节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2.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3.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4.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二、判断题(错的打“×”,对的打“√”;每小题1分,共15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1.人的行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Y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自身的态度体验。Y 3.意志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方面,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心理表现。Y 4.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思维。N 5.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在个人自我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N 6.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Y 7.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趋向和动力系统。Y 8.人的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而特有的行为反应形式。Y 9.人内在生理性的反应不属于人的行为。N 10.人的心理、意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N 11.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人脑就有人的心理。N 12.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发生于单细胞动物。N 13.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干、间脑、小脑、大脑组成。N 14.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Y 15.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是主观的。Y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1、(A)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A、1879 B、1789 C、1689 D、1979 2、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D) A、人的心理现象 B、人的行为 C、人的心理活动 D、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的活动规律 3、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B) A、注意 B、感知 C、思维 D、想象 4、不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C)

体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运动心理学: 人本主义: 反应时: 运动兴趣: 运动动机: 目标定向: 归因: 习得性无助感: 态度: 注意: 锻炼成瘾: 焦虑: 唤醒: 心境状态: 表象训练: 迁移: 运动损伤: 团体凝聚力: 敌意性攻击: 应激: 单项选择题 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是三门学科。( C ) A. 相同的 B. 认知的 C.不同的 D. 基础的 2.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提出心理学是研究人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意识的科学。() A、华生 B、马斯洛·罗杰斯 C、考夫卡 D、魏特墨 3.在中国,最早论述了体育心理学的有关问题。(B) A. 吴文忠 B. 马约翰 C.肖国忠 D. 马启伟 4.运动兴趣的直接影响到运动兴趣的性质。() A. 广泛性 B.有效性 C.倾向性 D.稳定性 5.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具有特定的内容,趋向一定的活动目标。这是运动动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所发挥的功能。() A. 发动 B. 选择 C. 强化 D. 维持 6.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理论属于_____________理论。()

A 动机理论 B 归因理论 C 本能理论 D 认知理论 7.当前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的归因理论。()A.Weiner B.Heider C.Jones D.Kelley 8.唯心论对身心关系的看法是。() A.重视大脑的存在而忽视精神的作用 B.精神控制了大脑 C.精神与大脑产生交互作用 D.重视精神的存在而忽视大脑 9.近年来研究运动损伤的主要心理因素不包括下面哪一项。(D) A 人格因素 B 应对资源 C 应激源史 D 兴奋剂 10.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信息的。() A.指向 B.集中 C.意志努力 D.指向和集中 11.在完成决断的数量少、备选范围比较狭窄、速度要求不快的运动技能,其适宜的唤醒水平就。() A. 比较高 B. 非常高 C. 比较低 D. 非常低 12.下列哪种训练属于自生训练。() A. 放松训练 B. 系统脱敏训练 C. 肢体发暖训练 D.生物反馈训练 13.是指以内心体验的形式,表象自己正在完成各种动作。() A. 视觉表象 B. 动觉表象 C. 内部表象 D. 外部表象 14.心境状态是一种。() A. 认知过程 B. 情绪状态 C. 注意状态 D. 意志过程 15.注意对运动表现的主要作用是。() A.选择信息 B.加工信息 C.激活 D.唤醒 16.下面哪一选项不属于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阶段。(D) A 否认 B愤怒 C 抑郁 D兴奋 17.归因理论是对进行认知分析的理论。() A.行为 B.自我效能C.动机 D.成就感 18.学习目标定向是_____________。() A 适应性的 B 主观的 C 非适应性的 D 非主观的 19.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是由Triplett于年完成的。() A. 1901 B. 1896 C.1905 D. 1898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A )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C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b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c)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c)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 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C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C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B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C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0.“早熟”与“晚熟”是( C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B )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a )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a )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D)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 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c )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A )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A ) A.小型群体 B.大型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a )

体育心理学论述题

四、论述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满分30分。 37、以某一专项为例阐述培养学生学习目标定向的评价方式。 学习目标定向是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平时多次考试(过程评价)和最终期末考试(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评。例如,一套16个动作的武术套路动作,教师安排6次课进行教授和考试。 第一次课:教授完前4个动作,当课堂可以留出5分钟的时间进行测试,可以不打分,但要对学生的基本完成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次课:教师教授完第5-8个动作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前8个动作的测验,并根据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以及相比第一次课完成结果的进步度综合进行打分。 第三次课:教师教授完第9-12个动作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前12个动作的测验,并根据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以及相比第二次课完成结果的进步度综合进行打分。 第四次课:教师教授完第12-16个动作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前16个动作的测验,并根据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以及相比第三次课完成结果的进步度综合进行打分。 第五次课:教师在安排了整套动作的复习后,留出大约25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整套动作的考试,并根据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以及相比第四次课完成结果的进步度综合进行打分。 第六次课:教师组织学生复习整套武术动作,之后对学生进行结果评价。 最后的成绩可以将第二次课到第六次课的成绩进行平均或按比例计算分数,最终得出的成绩即为该学生武术课的成绩。 教师在每次测试后或者每次学习完一项技术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如“我掌握了么?”“我和上节课比较提高了么?”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自我纵向比较,而不是和别人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定向的形成。139.151、试述教师在运动技能训练过程中进行心理训练的注意事项。 心理技能训练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所进行的专门化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机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 注意事项:(1)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要处理好心理技能训练和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之间的关系,应该把心理技能训练同专项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2)预防为主,调控在先:进行心理技能训练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3)长期坚持,系统训练:进行心理技能训练要有计划的进行并且长期坚持。 (4)专家参与指导:心理技能训练一开始就应在专业运动心理学人员的指导帮助下进行。 (5)积极主动,自觉配合:心理技能训练的效果,首先取决于运动员或其他受训者的自觉积极性。 (6)用量化指标评定训练效果:用量化指标评定心理技能训练的效果可使运动员或其他受训者得到及时和明确的反馈,这是维持和提高心理技能训练动机的关键。 152、谈谈对运动中行为干预方法的认识。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公共课复习提纲 第二章认知过程 关键术语 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主要是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能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本科公共课心理学试题解析

本科公共课《心理学基础》试题库 第一章 、填空 1、人的活动可以分为 个体心理 和 社会心理 两个方面。 2、 个体心理一般可分为心理过程 和个性心理 。 3、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 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4、机能主义是由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 立的。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6、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具体来说包括 描述和测量 、解释和 说明 、预测和控制 。 7、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 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 、 确定研 究对象、界定概念及测量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 结果并作出推论 。 8、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实验法 。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行为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行为还包 括机体的生理现象。 二、选择题 詹姆斯 在20世纪初创 马斯洛和罗杰斯

1、构造主义的主要研究方法是(B )。 A观察法B测量法C调查法D内省法 2、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D )。 A铁钦纳B詹姆斯C华生D弗洛伊德 3、认为意识体验和知觉大于部分之和的心理学派是( A )。 A构造主义学派B精神分析学派C行为主义学派D格式塔学派 4、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方法是(D)。 A观察法B调查法C个案研究法D实验法 5、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是(C)。 A观察法B调查法C个案研究法D实验法 三、多选题 1、人的意识活动包括(ABCD )。 A对外部事物的觉知B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C对自身的觉知D对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 2、心理过程包括()。 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个性差异 3、心理过程的稳定的心理特性有()。 A能力B气质C性格D情绪 4、下列属于社会心理研究范畴的是(ABCD )。 A人际关系B个体社会化C团体的动力与特征D人际互动 5、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AC )。

公共心理学试题一

公共心理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注意; 3、感知; 4、记忆; 5、思维; 6、定势; 7、迁移 8、智力;9、创造力;10、情绪(情感);11、情商;12、意志;13、气质;14、性格;15、学习 二、简答题 1、我们应具备怎样的学生观?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4、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有何特点? 5、教学应如何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情商发展? 6、青少年存在哪些意志障碍? 7、教师在课堂中常见的问题行为有哪些? 8、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 1、学习策略的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2、如何根据迁移原理来组织教学? 3、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意志品质? 4、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有哪些方法? 5、如何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案例分析答题思路: ?1、说明该案例符合或违背什么心理学原理。 ?2、简要阐明所符合或违背的心理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3、结合材料分析(将案和原理融为一体)。 ?实例分析: 在为高年级教师在上课中,发现班上一中队委员思想开小差,老师为促使他“醒悟”,便要这位同学用“以身作则”这个词语造句,这位同学低头不语,于是,老师带着讥讽的口吻造了一句,“中队干部上课应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纪律!”谁知,过了片刻,该学生站起来回敬了一句,“老师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学生应以身作则,怎么能挖苦学生呢?”话音刚落,全般轰动,气得这位老师脸色发白。请分析,这位老师为什么会碰壁(提示:从心理学的意志、品德、需要谈起)。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需要 2、感觉 3、性格 4、想象 5、技能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心理学是研究及其的科学。 2、反射弧由、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构成。 3、食物入口会引起唾液是反射;“望梅止渴”是第信号系统。 4、人的视觉中枢在大脑的叶;运动中枢在大脑的叶。 5、按照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需要和需要;劳动属于需要。 6、“我饱了”属于感觉;“我好冷”属于感觉。 7、在100克的重量上增加3克,甲同学能觉察出重量的差异;当增加5克时,乙同学能觉察出重量的差异。这说明甲同学的差别阈限比乙同学的差别阈限,乙同学的差别感受性比甲同学的差别感受性。 8、用刀子刮玻璃的声音会让人产生皮肤寒冷的感觉,这属于;吃糖之后吃桔子有酸的感觉属于感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