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专业学位研究生政治入学考试

复习大纲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最早是资产阶级创立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逐渐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的生产力代表登上历史舞台并进行强大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科学因素的基础上,突然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根本变革的产物。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受实践检验,并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

2、政治经济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政治经济学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各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因此,政治经

济学既要研究每一个社会经济制度所特有的规律,又要研究一切社会经济制度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3、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科学技术发展可以促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可以改进和变革工艺工程,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

(3)当代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由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的,因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怎样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1)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暄生产关系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制定、改造和消灭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人们认识经济规律是为了更好地按经济规律办事,能动地改造世界。

5、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1)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人们在特质资料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2)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这表现在:第一,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第二,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第三,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

(3)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这表现在:第一,分配和直接生产者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适合生产发展的分配形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第二,交换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展]能够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第三,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需求增长为生产发展创造动力;反之,则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6、为什么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这是因为,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第一,要成为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有用物品。第二,它必须是从前付出劳动的物品。第三,它还应该是满足别人或社会消费的产品。第四,它还是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

7、什么是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之间是互相依存又彼此对立的辩证统一关系。

(2)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

品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具有特殊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形成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8、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由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量,与包括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1)货币是商品交换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经历了从偶然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发展过程。

(2)货币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的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哪些作有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内容是:商品的价

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为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也受到市场上商品供求关系等因系的影响,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从长时期看,价格上涨和下降部分会互相抵消,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相等。同时,商品价格总以价值为基础而变动。

(3)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竞争和价格的波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供求关系而实现的。但这种调节作用具有自发性、滞后性和诱发短期作为的局限性,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第二,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刺激作用主要是通过价值量差别,由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下的个别价值与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下的社会价值的差别,从物质利益上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也存在引发技术保守的局限性。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这种小商品生产者的贫富分化在封建社会末期,破产的小商品生产者成为雇佣工人,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产关系?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两者的区别是:首先,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

式,与此相对的是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与它对应的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另一种方式——计划经济。其次,两者发生的时间先后不同。有商品经济不一定就有市场经济。只有当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能发展为市场经济。

(2)两者的联系是: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生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商品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原因:第一,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经济规律为内在根据的。第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普遍化阶段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

12、什么是市场调节?

(1)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市场机制就是市场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既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2)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价格由价值决定,又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关系变动引起价格波动,而价格波动又会引起供求关系变动。此外,价格还受纸币发行量和国家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的状况,并为生产者和经营者传达市场信息,调节生产投资方向和规模,调节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从而成为推动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同一个生产部门的竞争,可以促进生产同类产品的生产者围绕商

品质量和价格进行比较和较量;不同生产部门的竞争,可以促进各部门的商品生产者围绕资源配置的流向进行比较和较量。此外,还有买者之间的竞争。竞争还会引起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动又引直竞争。竞争机制会促进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有利于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各地区和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实行优且劣汰,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第一次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确良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1992年中共十四从九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科学概括: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走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邓小平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或者说,要一切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

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掉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同经济、政治改革相适应,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我国现代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上,强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要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行台阶式的发展战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不可能,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

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改善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依靠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含义

所谓理论的科学体系,是指在理论研究的某一领域,能够反映该研究对象的深层次、完整性和结构性,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并由相关的概念、范畴、观点、原理等结合而成的逻辑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可以归纳为: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础问题,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所构成的科学体系。它贯通哲学、焉得虎

子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坚持解解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批判了主观主义特虽是教条主义,通俗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从哲学上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科学的表述:“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本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法宝,但是,我们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偏离了这条思想路线。

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此间,邓小平把“解放思想”纳入思想路线中,为党的思想路线增添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解放思想本是实事求是中应有之义。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把“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来强调,是邓小平的创举,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同时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全部观点之中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在邓小平理论中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理论内容本身的阐述。这方面邓小平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支持倡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第二,把实事求是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根本点”,确立了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第三,把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相联系,将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概括为“最基本的思想方法”。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他认为,所谓解放思想,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实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四,注重实践,讲究实效,发扬务实作风。邓小平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假大空现象,多次告诫全党,现在摆在我们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事情,就是要鼓实劲,要切实解决问题,

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切表面文章,不讲求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

其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所有思想和观点中,自始至终渗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邓小平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科学的世界和方法论,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系列新观点。如以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论这一根本观点为基准,科学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创立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新观点,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理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

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同时,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力方式转变。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业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当代中国,发展行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社文明。牢宾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同时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中有共产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统一关系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物质基础。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行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开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是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改革开施工25年来,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在是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今后,我们必须依靠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依靠发展,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必须依靠发展,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保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形势逼人,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就会落后,甚至会处于被动挨打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始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