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副反应

抗精神病药副反应
抗精神病药副反应

抗精神病药是指控制重度精神病症状的一系列药物,传统称神经阻断剂或强安定剂,其种类繁多,化学分类不同,主要有两种药理特性:特异的抗精神病作用和锥体外系反应。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多巴胺受体拮抗作用,传统的抗精神病药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突触后多巴胺D2受体,从而改善精神分裂症状。同样,当这一拮抗原理作用于黑质纹状体则产生锥体外系症状的毒副作用。近年应用的新一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为5-羟色胺(5-HT)与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是可同时拮抗5-HT和多巴胺受体作用,而产生抗精神病药效的一大类抗精神病药,表现为对多巴胺D2受体和5-HT2受体的高选择性,与传统抗精神病药毒性反应相比,尤其以锥体外系反应较少,但氯氮平对造血系统的毒性较大。此外,抗精神病药还有阻断α-肾上腺素能受体、M受体等作用。

常用的抗精神病药分类及新型抗精神病药如下表所示:

吩噻嗪类

氯丙嗪(Chlorpromazine)、奋乃静(Perphenazine)、氟奋乃静(Fluphenazine)、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e)、甲硫哒嗪(Thioridazine)

硫杂蒽类

泰尔登(Taractan)、三氟噻吨(Flupenthixol)

丁酰苯类

氟哌啶醇(Haloperidol)、五氟利多(Penfluridol)、哌迷清(Pimozide)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氯氮平(Clozapine)、利培酮(risperidone)、奥氮平(Olanzapine)、喹硫平(quetiapine)、齐拉西酮(Ziprasidone)、舍吲跺(Sertindole)

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3-8%,年发病率0.1‰-0.4‰,病程冗长且有反复发作倾向,所以,抗精神病药应用广泛,使用不当或故意使用不当所致中毒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急诊科都比较常见。抗精神病药中毒的主要原因:自杀,精神病病人误服过量药物,医源性药物过量。近年来,抗精神病药物有用药普遍过量的趋势,由于不合理用药、合并用药增多,药物的使用剂量盲目增大,抗精神病药物致死比例有明显上升。抗精神病药物的毒性作用几乎涉及神经系统的各个方面,影响心、肝、肾等多个重要脏器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尤其是对心脏的毒性。

鉴于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广泛性和经济原因,我国的抗精神病药以吩噻嗪类和氯氮平应用最多,抗精神病药中毒也以这两类药最多见。无论是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还是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无特效解毒药。

1中毒的临床表现

(1)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出现肌肉震颤,明显的锥体外系症状(EPS)(有些患者可能存在与抗精神病药治疗无关的左侧纹状体多巴胺功能低下,EPS可能是疾病本身的一部分),静坐不能;急性肌紧张不全:颈斜或颈后斜、面肌歪斜、角弓反张、动眼危象等(重者进食时可噎呛致死);

意识障碍: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昏睡、思维内容贫乏、昏迷;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合用安坦时瞳孔不缩小);中枢性体温过低。

(2)心血管系统症状: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房室阻滞;心电图异常:QRS波宽大,Q-T间期延长,T波低平、倒置或切迹,ST段压低;体位性低血压,乃至低血容量性休克,猝死。

(3)血液系统症状: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能因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所致。

(4)消化系统症状:肝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中毒一周后才出现),肠麻痹(以服用氯氮平最为明显)。

(5)皮肤损害:光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剥脱性皮炎。

(6)恶性综合征(NMS):可出现高热、意识丧失、骨骼肌强直、心肺功能衰竭,白细胞增高等。

2 临床诊断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行心电、呼吸监护。

(2)实验室检查:检查血电解质、肾功能、葡萄糖,血气分析。怀疑有NMS时检测CPK水平,尿液分析怀疑有NMS时查肌球素。尿样加氯化高铁-硫酸试液,如有紫色反应者为氯丙嗪中毒。行毒物定性、定量分析。

(3)心电图:常可发QT/QRS延长、ST-T改变、传导异常。

(4)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3鉴别诊断

(1)三环类抗抑郁药过量

(2)抗组胺药过量

(3)可卡因过量

4 急救处理

(1)吸氧,保持充分氧的供给,出现呼吸抑制时,行气管插管,必要时呼吸机辅助通气。

(2)保温,避免发生低温。

(3)清除毒物:a 洗胃(基层医院须经充分洗胃后方可转院),洗胃后给予活性碳和导泻剂(导

泻用硫酸钠20~?30,不用硫酸镁,尤其是肾功能不全时); b 严重中毒或混合中毒者做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

(4)支持疗法

a低血压:生理盐水或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持续性低血压时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禁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有β?受体激动作用,使血液流向外周及脾,从而加剧低血压),慎用多巴胺(具有潜在的β-肾上腺素活性)。

b室性心律失常: 应用利多卡因或苯妥英,但吩噻嗪类药物中毒时禁用类抗心律失常药。

c变形性反应:可应用苯海拉明。

d促进药物排泄、消除脑水肿: 通过补充血容量,在血压稳定后可应用甘露醇、山梨醇利尿脱水。

e肝脏损害: 大量应用维生素C和葡萄糖醛酸(肝泰乐。)

f癫痫发作发安定、苯妥英钠(但是院前处理应避免为控制癫痫发作而使用镇静药物引起呕吐)。

g 昏迷、呼吸抑制:纳络酮可使患者清醒时间明显缩短,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解除呼吸抑制。应用中枢兴奋剂,如利他林,美解眠,咖啡因,尼可刹米。

对有中枢兴奋或抑制,生命指征不稳,或有锥体外系症状的病人,应收入监护病房治疗。中毒症状改善后,为防止药物排泄不全和残留药物的重吸收引起的反跳现象,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密切观察2~2天。只要及时发现,早期采取措施,抗精神病药物急性中毒的预后一般较好。

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作用机制就是阻断多巴胺D2受体,在改善阳性精神病症状的同时,也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1 急性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影响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因素有:(1)阻断多巴胺D2受体的强度越强,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越重;(2)抗胆碱能越强,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越轻;(3)抗5羟色胺2A(5HT2A)能越强,引起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越多,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越轻;(4)抗组胺H1能越强,强化抗胆碱能越强,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越轻。

急性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有3种,急性肌张力障碍出现最早(首剂量后数小时内),静坐不能次之(数日内),药源性巴金森氏征最慢。

1.1 急性肌张力障碍

个别肌群的持续痉挛,如眼内肌痉挛,出现同向斜视;颈肌痉挛,出现斜颈;喉肌肌张力障碍,出现窒息,但罕见[1]。急性肌张力障碍常影响情绪,导致害怕[2]、焦虑和惊恐,影响思维,导致影响妄想。

1.2 静坐不能

静坐不能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减少,年轻人高达90%,>65a老年人降至15%[3]。

1.2.1 机制

抗精神病药阻断多巴胺D2受体,引起静坐不能。氟西汀通过拟5HT能而激动突触前膜5HT2A受体,从而抑制多巴胺释放,加重这种静坐不能;缺铁可降低D2受体数量和活性,易感抗精神病药引起的静坐不能;心得安阻断突触前膜上的5HT2A受体,引起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改善静坐不能。脊髓去甲肾上腺素受体超敏也可引起慢性静坐不能。

1.2.2 临床表现

轻则象猫抓心一样,情绪不宁,行为无明显改变;重则表现为坐卧不安,反复走动,原地踏步或不断改变体位,以腿部不安宁为主。静坐不能可引起注意集中困难、焦虑、易激惹、情绪不良[4]、药源性抑郁、敌意行为(如攻击、谋杀或自杀[5]),常拒绝服药,精神病恶化等[5]。慢性静坐不能有3种:(1)急性持续性静坐不能,由服药数天内引起的静坐不能迁延而来;(2)迟发性静坐不能,服药数月或数年后才出现的静坐不能,与迟发性运动障碍相重叠;(3)停药性静坐不能,由停药引起的静坐不能。

1.2.3 鉴别

(1)腿不安宁综合征:该综合征与服用抗精神病药无关,多数症状仅限于下肢,可伴有针刺、蚁走感、冷感或热感。(2)激越:静坐不能性激越是随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增加而恶化,为非自愿性运动;心理性激越是随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增加而缓解,为自愿性运动[1]。(3)迟发性运动障碍:当手指轻叩时,慢性静坐不能的不安宁运动减轻,而迟发性运动障碍则加重。

1.2.4 急性静坐不能的治疗

心得安30~80mg?d-1最有效,但扩张血管,可加重抗精神病药的低血压效应[3];苯二氮艹[]卓类药物治疗静坐不能也有效,但可加重抗精神病药的镇静效应[3];安坦治疗若有效,则证明是急性静坐不能。

1.2.5 慢性静坐不能的治疗

慢性静坐不能如按急性静坐不能治疗,效果不佳。如按迟发性运动障碍治疗,对迟发性或停药性静坐不能可能有效。有报道氯硝西泮1~3mg?d-1治疗9例迟发性静坐不能有效,其中2例减量后复发,恢复剂量再度缓解。另有报道氯氮平治疗3例慢性难治性静坐不能,剂量分别为150mg?d-1、450mg?d-1和550mg?d-1,随访2a症状明显缓解,社会功能显著改善。

1.3 药源性巴金森氏征

抗精神病药阻断多巴胺D2受体,导致肌张力增强,肌纤维交替收缩,导致震颤,肌张力增强还导致运动减少和代谢增强。

长期肌张力增强导致肌肉疼痛。震颤常见于双手,表现为手抖。运动减少可引起吞咽困难,唾液下咽困难,表现为流涎;食物下咽困难,表现为进食慢,噎食。舌肌运动减少,可引起构语障碍;呼吸肌运动减少,呼吸道阻塞性疾病者可引起紫绀、气喘等。此外,动作减少还可引起智力迟钝、药源性抑郁、快感缺失、操作和绘画困难等[6]。重则表现为紧张综合征。代谢增强则表现为多汗和面部油脂增加。

1.4 治疗

首先选用抗胆碱药,如安坦4mg?d-1?Bid?Po,情急时(如急性肌张力障碍)可用东莨菪碱0.3mg?im。当抗胆碱药不能缓解时,再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如因减少药物剂量而不能控制精神症状,可添加或换用其它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或奎的平。

1.5 抗胆碱药的停用

在维持抗精神病药治疗中,如为中、小剂量,安坦可在用药3mo后试行减药或停药,如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再继续使用。因为抗精神病药长期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上的D2受体,可能导致该受体超敏和向上调节,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抗精神病药如为大剂量,锥体外系反应不可能完全耐受,故无需试停安坦。

2 迟发性运动障碍

2.1 机制与表现

长期大剂量使用高效价抗精神病药,因为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上的D2受体功能过强,导致D2受体代偿性超敏和向上调节,引起多巴胺功能相对增强,使某些肌群的肌张力过低,引起不自主的刻板性行为,如舌头不自主地在口中转,不自主地做咀嚼动作,躯干摇晃摆动。

2.2 影响因素

(1)老年人: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危险性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用于老年人时,其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生率是年轻人的10倍[3]。(2)精神状态:当情绪紧张、激动时,中枢单胺(包括多巴胺)能增强,故迟发性运动障碍加重,睡眠时单胺(包括多巴胺)能减退,故迟发性运动障碍消失;(3)阻断D2受体强度:由于阻断多巴胺D2受体强度与后来的超敏强度直接相关,故服药后巴金森氏症的严重度可直接预示后来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危险性,而迟发性运动障碍又是引起抑郁和自杀的危险因素[7],加大抗精神病药剂量能强化D2受体阻断,暂时掩盖迟发性运动障碍症状,减药或停药则弱化D2受体阻断,暴露迟发性运动障碍;(4)抗胆碱能:安坦抗胆碱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制衡已超敏的D2受体功能,恶化迟发性运动障碍。

2.3 鉴别

(1)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在客观上可表现为静坐不能,即多动,但主观上无不安宁感,后者可能与阴性症状较重有关,这种静坐不能被称之为假性静坐不能。(2)兔唇综合征:在抗精神病药治疗后期,出现一种口和咀嚼肌的快速、节律性不自主运动,频度约为5.0Hz,不伴有舌的异常运动,抗胆碱药有效。相反,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咀嚼肌是一种蠕动,运动速度比兔唇综合征慢,规律性差,可有挺舌运动,抗胆碱药无效[8]。

2.4 治疗

(1)去除诱发因素:抗精神病药物减量、停用或换用阻断D2受体弱的抗精神病药物(如奎的平),并停用抗胆碱药(如安坦);(2)抗组胺药:如非那根75~150mg?d-1?Tid?Po;(3)拟γ氨基丁酸能药:如地西泮7.5~15mg?d-1?Tid?Po,丙戊酸钠0.6~1.2g?d-1?Tid?Po;(4)抗多巴胺D2受体药物:如氟哌啶醇6mg?d-1?Tid?Po,只能掩盖症状,停药后迟发性运动障碍会更重;(5)不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对舞蹈病样迟发性运动障碍有效;(6)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对局部或部分综合征,如斜颈或向后撞(retrocollis),每几个月局部注射1次,以麻痹该肌肉,减少不适[3]。

3 恶性综合征

3.1 病因

(1)脱水:脱水的原因有饮水过少、体温过高、激越、长时间对约束的挣扎和碳酸锂引起的多尿;(2)严重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引起严重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因素包括肌内注射用药、快速增量、长效制剂剂量相对过大和停用安坦等;(3)自身素质:以前患过恶性综合征,现有酒中毒,脑器质性综合征和紧张症者。

3.2 临床症状

(1)锥体外系反应:包括肌张力升高、震颤和吞咽困难,全身肌张力过度升高导致继发性代谢增加;(2)代谢增加:包括心动过速、大汗和体温升高,高热可伴意识障碍。病程一般为2d~3w,如为长效制剂可长达1mo[9]。

3.3 实验室检验

由于肌张力增强,肌肉代谢升高,故血浆肌酸、肌酐和肌酸磷酸激酶升高;横纹肌在肌强直和脱水的双重作用下溶解,故肌红蛋白升高;因躯体处于应激状态,故白细胞升高。

3.4 导致死亡原因

(1)肾功能衰竭:在严重肌强直基础上,脱水增加了横纹肌的溶解,溶出的肌红蛋白阻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2)肺栓塞:肌强直引起全身固定不动,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3)吸入性肺炎:肌强直引起吞咽困难,加上意识障碍,可引起吸入性肺炎。

3.5 治疗

3.5.1 对因治疗

应停用抗精神病药和碳酸锂,小心选用部分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7.5~20mg?d-1,金刚烷胺200~300mg?d-1,肌肉松弛剂硝苯呋海因75~200mg?d-1,无效时加用5HT 拮抗剂赛庚啶12mg?d-1。

3.5.2 对症治疗

高热时应降温和补液;大汗时补液、维持酸碱和电解质平衡;卧床不动应预防感染和褥疮。直到精神状态稳定,生命体征和肌酸磷酸激酶正常后方可出院。

有学者主张,如果意识障碍和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较轻,且无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者,适用于地西泮和金刚烷胺;如果有明显的意识障碍和肌强直,且有肌酸磷酸激酶升高和高热者,才用溴隐亭和/或硝苯呋海因。

3.6 预防

预防脱水,避免长时间约束;预防严重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避免多次肌肉注射和大剂量用药,避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快速换成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预防恶性综合征因素,对有恶性综合征史者,不宜再用长效制剂。

3.7 抗精神病药物的再次应用

恶性综合征缓解后,因精神病未得到彻底的治疗,仍需继续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此时应选择阻断D2受体较弱的药物,如氯氮平或奎的平,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肌酸磷酸激酶浓度,以便及早确认复发。

4 高催乳素血症

4.1 机制

典型抗精神病药阻断D2受体,引起催乳素脱抑制性释放。当催乳素>20μg?L时,称为高催乳素血症。当轻、中度高催乳素血症(<100μg?L)时,可有或没有催乳素不良反应,如有常为闭经,此时催乳素水平与催乳素不良反应无显著关系。当高度高催乳素血症(>200μg?L)时,均可出现催乳素不良反应[10]。

4.2 男女敏感性

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女性催乳素升高的程度大于男性,这是因为:(1)女性雌激素水平高,而雌激素可强化多巴胺D2受体阻断,从而增加催乳素分泌细胞数量,提高催乳素基因表达水平,促进催乳素分泌;(2)服同样剂量,女性血药浓度比男性高。

4.3 情感和生殖相关症状

(1)情感:高催乳素血症抑制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部分阻断促性腺激素对性激素的激动,从而降低性激素水平。当降低雌激素水平时,降低5HT能引起抑郁。当降低孕激素水平时,降低γ氨基丁酸能引起焦虑和激惹;(2)乳房:高催乳素血症可引起男性乳房女性化,女性乳房增大、胀痛和溢乳,增加乳癌危险性[10];(3)生殖:男性高催乳素血症时抑制雄激素而引起精子减少、性欲减退、阳痿和性快感缺失[10]。女性高催乳素

血症时抑制雌激素和孕激素而引起月经延迟,甚至闭经和不孕症,导致生殖器萎缩和子宫内膜癌机率增加,并通过抑制雄激素而引起性欲减退。

4.4 代谢障碍症状

(1)体重:催乳素增加雌激素与雄激素的比值,从而激动进食中枢,增加进食和体重;(2)骨骼:高催乳素血症通过抑制雌激素和雄激素而降低骨密度,引起骨质疏松症,但通常程度较轻;(3)心脏:雌激素对心脏有保护作用,高催乳素血症通过抑制雌激素而增加女性心脏病的危险性[10],但较少被证实;(4)血糖:高催乳素血症可引起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从而升高血糖;(5)水、钠、钾:高催乳素血症可引起水、钠、钾潴留。

4.5 治疗

(1)减少典型抗精神病药剂量,或者换成升高催乳素不明显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奥氮平或奎的平)[11],David等将治疗受试者由氟哌啶醇换成奥氮平,结果发现催乳素水平显著降低,高催乳素血症消失。Breier等的研究结果显示,14例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男女有高催乳素血症(平均53.3μg?L),换用氯氮平治疗6w后正常化(12.2μg ?L)。(2)使用拟多巴胺能药物,如溴隐亭5.0~7.5mg?d-1可治疗高催乳素血症。溴隐亭是部分多巴胺激动剂。所谓部分多巴胺激动剂,是指激动D2受体性能比多巴胺弱,但比D2阻断剂强。溴隐亭通过部分激动下丘脑-漏斗通路上的D2受体而改善高催乳素血症,但由于是部分激动剂,故恶化精神症状的危险性较小。

4.6 治疗结果

当催乳素正常化后,性腺功能恢复(精子增加、排卵和月经),性欲提高,从而提高生育力。有报道典型抗精神病药换成氯氮平或奥氮平后,出现有计划性和无计划性怀孕,而无计划性怀孕导致更多的流产或无计划性生育。如果母亲不能护理婴儿,又无其他人帮助,婴儿可能处于无人照管状态[10]。

4.7 非药物原因

如果未服典型抗精神病药或利培酮的患者出现高催乳素血症,应筛选甲状腺机能减退,并通过神经成像排除垂体肿瘤[10]。

5 其他

5.1 精神运动性兴奋

主要表现为激动、凶狠和冲动,初用高效价药物时常见。故疑与阻断多巴胺D2受体引起的静坐不能有关。

5.2 体温下降

阻断多巴胺D2受体有散热效应,抗精神病药有阻断多巴胺D2受体的作用,故有体温降低效应,轻度体温降低并无临床意义[9]。

5.3 肠蠕动加快

抗精神病药阻断D2受体,肠蠕动加快,以利食物消化。但可能引起善饥和食欲增加,而食欲增加又引起体重增加,但与阻断H1受体相比,阻断D2受体是体重增加的次要因素。

5.4 多尿

抗精神病药阻断多巴胺D2受体,一方面轻度抑制抗利尿素分泌,导致尿量增加,继而饮水增多;另一方面增加血管紧张肽Ⅱ的异常释放,引起口渴[12],继而饮水增加。饮水增加引起低钠血症,后者引起认知障碍和癫痫发作。其中认知障碍表现为警醒、注意和运动性任务操作损害。癫痫发生率为0.5~0.9%,既往有癫痫发作史和快速增量都是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减药和加用抗抽搐药可控制这种发作[9]。

参考文献

[1]Hughes DH,Kleepies PM. Treating aggression in the psychiatric emergency service[J].J Clin Psychiatry,2003,64(4):10

[2]Marder SR.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with 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s[J].J Clin Psychiatry monograph,1996,14(2):3

[3]Wirshing WC.Movement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neuroleptic treatment[J].J Clin Psychiatry,2001,62(21):15

[4]Kane JM,Tamminga CA, Schooler NR,et al. Choosing among old and new antipsychotics[J].J Clin Psychiatry,1996,57:427

[5]Casey DE. Effects of clozapine therapy in schizophrenic individuals at rick for tardive dyskinesia[J].J Clin Psychiatry,1998,59(3):31

[6]Stip E.Memory impairment in schizophrenia: perspectives from psychopathology and pharmacotherapy[J].Can J Psychiatry,1996,41(2):27

[7]Meltzer HY.Suicidality and clozapine[J].J Clin Psychiatry

monograph,1996,14(2):13

[8]Sethi S,Bhargava SC. Clozapineinduced rabbit syndrome[J].J Clin Psychiatry,2003,64(2):219

[9]Arana GW.An overview of side effects caused by typical antipsychotics[J].J Clin Psychiatry,2000,61(8):5

[10]Wirshing DA,Pierre JM, Erhart SM,et al. Understanding the new and evolving profile of adverse drug effects in schizophrenia[J].Psychiat Clin North Am,2003,26(1):165 [11]Green AI,Canuso CM,Brenner MJ, et al.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orbidity in patiengts with schizophrenia[J].Psychiat Clin North Am,2003,26(1):115

[12]Mintgomery JH,Tekell JL. Adjunctive quetiapine treatment of the polydipsia, intermittent hyponatremia, and psychosis syndrome:a case report[J].J Clin Psychiatry,2003,64(3):339

作者单位:210029(江苏?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及处理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和处理措施 ( 一) 药源性精神症状(即矛盾反应) 1、主要表现 (1) 过度镇静多由于一次服药量过大、几种镇静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或对老年、体弱病人剂量调节不当所致。病人表现睡眠过多、难以醒转、软弱无力等。 ( 2)情绪抑郁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抑郁状态。其中以氟哌啶醇、氯丙嗪、利血平等较为多见。 (3) 焦虑激越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初期,病人可出现失眠、多梦、易激惹、焦虑及心神不定等症状,多发生于具有焦虑素质的人。其中以氟哌啶醇、奋乃静、维思通等较为常见。 (4) 紧张症状群往往先有锥体外系症状、肌张力增高,随即表现缄默、呆滞、直至木僵,可出现吞咽困难。常与药物剂量过大( 包括注射长效剂) 有关,老年病人特别易发。 (5) 谵妄错乱抗精神病药及抗胆碱类药均能引起。 (6) 加重原有精神症状。 2、处理措施 (1) 根据病史、症状特点、病人的反应等,详加鉴别,必要时停药观察。 (2) 出现明显药源性精神症状时,应采取措施促进排泄,足量输液,给予维生素B、C 等治疗。 (3) 采用心理治疗,进行安慰、解释。 (4) 症状治疗 抑郁状态:经一般处理无效时,可给予抗抑郁剂,如SSRI类左洛复、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SNRI类的度洛西汀。 紧张症状群:给予金刚烷胺100mg,2 次/日。意识障碍,应注意除外合并症。抗胆碱类药物引起者,可用0.1%毒扁豆碱0.5-1ml ,肌注,可每小时重复应用,至症状改善。 (二)急性锥体外系症状 1、主要表现 (1) 震颤麻痹综合征一般在治疗早期多见。主要表现有:假面具 面容、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动作笨拙、小步态及流涎等,严重时可影响吞咽动作。 (2) 静坐不能多发生于用药早期。表现为不能静坐、不能静立、坐卧不宁、来回踱步,重者可伴有烦躁、焦虑,甚至加重原有精神症状。 (3) 急性肌张力障碍通常在服药48 小时内发生,以青少年为多见。表现为面、舌、颈部的大幅怪异动作,痉挛性斜颈、动眼危象(眼球上窜)、角弓反张、脊柱侧弯、张口受限、扭转痉挛等。 2、处理措施 (1) 注意鉴别,必要时减用抗精神病药物或加用对抗药(如安坦)来治疗观察。 (2) 采用抗震颤麻痹综合征药治疗①安坦2mg, 3次/日。②东莨菪碱针0.3mg,肌注,2次/日。③苯甲托品1mg, 3次/日。④金刚烷胺100mg,2次/日。 ( 三) 迟发性运动障碍(TD)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

抗精神病的常见药物有哪些? 抗精神病药,又称强安定药或神经阻滞剂,是一组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药物。那么,抗精神病的常见药物有哪些? 抗精神病药,又称强安定药或神经阻滞剂,是一组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药物。在通常的治疗剂量并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意识,却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运动兴奋、幻觉、妄想、敌对情绪、思维障碍和异常行为等精神症状。那么,抗精神病的常见药物有哪些? 一、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1、舒必利:与氯丙嗪比拟,锥外副反应较轻。因为口服后吸收不十分可靠、因人而异,故疗效较不不乱。治疗剂量为600到1400毫克。女性服用后,往往泛起月经异常。 2、氟哌啶醇:在新药临床试验时,往往被认作是尺度的抗精神病药。与氯丙嗪比拟,锥外副反应较重。泛起TD的可能性好像也比氯丙嗪较多。治疗剂量为6到20毫克。 3、奋乃静:疗效不见得比氯丙嗪更好,只是嗜睡较轻。与氯丙嗪比拟,锥外副反应较重。泛起肝功能异常较少。治疗剂量20到60毫克。 4、氯丙嗪:是最老牌的抗精神病药。作用机理很广泛,所以副反应比较多。嗜睡较多,锥外副反应不太严峻。治疗剂量是天天400到600毫克。服药久了,有的会泛起肝功能异常。 以上这些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因为有泛起各种副反应的可能,所以在临床应用时,往往逐步增加剂量,以期逐步适应。 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1、齐拉西酮:治疗剂量为80到160毫克。疗效不理想,锥外副反应不少。对心脏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必需予以留意。长处是体重增加较少。 2、阿立哌唑:疗效不理想,副反应较少。治疗剂量10到30毫克。加大剂量后可否增加疗效,没有研究可以作此证实,所以谁也不敢超过30毫克。

《药物化学》经典作业最新版本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药物化学》课程作业答案(必做) 姓名:学号: 年级:学习中心:—————————————————————————————绪论、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化学结构与药物代谢 一、名词解释: 1. 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一门化学学科,由生物学、医学和化学等学科所形成的交叉性综合学科,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构效关系,解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创制并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药物。 2.先导化合物: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得到的具有特定药理活性,明确的化学结构并可望治疗某些疾病的新化合物。 3.脂水分配系数:即分配系数,是药物在生物相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水相中物质量浓度之比,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 4.受体:使体内的复杂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可以识别活性物质,生成复合物产生生物效应。 5.生物电子等排体:是指一组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原子、基团或片断的价电子的数目和排布,可产生相似或相反的生物活性。 6.药效团:某种特征化的三维结构要素的组合,具有高度结构特异性。 7.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识别生成药物受体复合物的能力。 8.药物代谢:又称药物生物转化,是指在酶的作用下,将药物转变成极性分子,再通过人体的正常系统排出体外。 9.第Ⅰ相生物转化:是指药物代谢中的官能团反应,包括药物分子的氧化、还原、水解和羟化等。 10. 第Ⅱ相生物转化:又称轭合反应,指药物经第Ⅰ相生物转化产生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成分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易排除体外的轭合物。 11. 前药:是指生物活性的原药与某种化学基团、片断或分子经共价键形成暂时的键合后的新化学实体,本身无活性,到达体内经代谢,裂解掉暂时的运转基团,生成原药,发挥生物活性。 12. 内在活性:是表明药物受体复合物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的能力,激动剂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范新印 1、过度镇静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镇静、乏力、头晕,发生率超过10%。氯丙嗪、氯氮平和硫利达嗪等多见,与药物拮抗组胺H1等受体作用有关。奥氮平和奎硫平治疗患者也可出现。利培酮和舒必利少见。多见于治疗开始或增加剂量时,治疗几天或几周后常可耐受,也有不少长期服用氯丙嗪、硫利达嗪和氯氮平者表现多睡和白天嗜睡。将每日剂量的大部分在睡前服用,可以避免或减轻白天的过度镇静。严重者应该减药,并告诫患者勿驾车、操纵机器或从事高空作业。 2、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与药物对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有关。临床表现为服药后常于直立位时血压骤然下降,可引起患者猝倒,多见于低效价药物,快速加量或剂量偏大时。此时应让患者平卧,头低位,监测血压。必要时静脉注射葡萄糖,有助于血压恢复,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3、流涎 流涎是氯氮平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大约64.3%的患者出现流涎。过度流涎在睡眠时最明显,患者经常主诉早晨枕头被浸湿。尽管抗胆碱能药物可以治疗这一不良反应,因为抗胆碱能药物的毒性反应,一般不主张使用。有建议外周抗肾上腺素能药物可以拮抗氯氮平对唾液腺的毒蕈碱样胆碱能效应。可乐定(0.1 mg或0.2 mg贴剂每周1次)和阿米替林也用于睡眠时的流涎,最近发现氯氮平不增加唾液流量而是减少吞咽,因此在睡眠时候流涎最明显。建议患者侧卧位,以便于口涎流出,防止吸入气管,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4、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是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震颤、类帕金森症、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等,与药物阻断多巴胺受体作用有关。该不良反应常见于高效价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的发生率可达80%,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生率也较其他抗精神病药为高。低效价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比较少见。利培酮高剂量时或个体敏感者也可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氯氮平、奥氮平和奎硫平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风险较低。有报道氯氮平可以改善迟发性运动障碍。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可发生在治疗的任何时期,低剂量起始或药物剂量滴定速度缓慢常可减少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发生;急性肌张力障碍、类帕金森症,可以合并抗胆碱能药物如安坦等治疗;静坐不能(严重的运动性不安),可通过降低药物剂量或者使用B受体拮抗剂治疗;合并使用抗焦虑药物可以控制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急性激越。 5、泌乳素水平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常引起泌乳素水平升高及高泌乳素血症相关障碍如闭经和溢乳、性功能改变。舒必利多见,高效价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也较常见。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也可导致催乳素水平增高及相关障碍。奥氮平也有暂时性催乳素水平升高(呈剂量依赖性)的报道。氯氮平、奎硫平对血浆催乳素水平无明显影响。该不良反应发生与药物拮抗下丘脑一垂体结节漏斗区DA受体有关。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可通过减药、停药、中药、DA激动剂和激素治疗。 6、体温调节紊乱(下丘脑体温调节的影响) 多见于氯氮平治疗者。氯氮平治疗头3周,部分患者出现良性发热,最多持续至治疗第10天左右。体温增高一般不会超过1℃或2℃,继续治疗几天后可恢复正常,没有临床意义。但是,偶尔也可见到体温超过38.5℃,需要监测血常规,停止氯氮平治疗。同时要鉴别诊断是药源性发热、并发感染或是继发于粒细胞缺乏症的感染,脱水、高热、休克、严重木僵或可能是恶性综合征的症状。曾出现过高热的患者可以再次给药,但加量要缓慢。如果仍然出

抗精神类药物

常见药品、常见的抗精神病药:泰尔登、高抗素(氯噻吨)、氯丙嗪、甲硫达嗪(利达新,硫利达嗪)、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五氟利多、氟哌啶醇癸酸酯(安度利可)、氟奋乃静癸酸酯、安乐嗪棕榈酸酯、舒必利、洛沙平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维思通(利培酮)、再普乐(奥氮平)、思瑞康(奎硫平)、氯氮平 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drugs)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 不良反应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和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控制躁狂发作,还可以用于其他具有精神症状的非器质性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以及有严重的全身感染时禁用,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重症肌无力、闭角型青光眼、既往同种药物过敏史也禁用。白细胞过低、老年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慎用。 1.锥体外系反应 (1)急性肌张力障碍 呈现不自主的奇特的表现,包括眼上翻、斜颈、颈后倾、面部怪相和扭曲、吐舌、张口困难、角弓反张和脊柱侧弯等。 (2)静坐不能 表现为无法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 (3)类帕金森症 运动不能、肌张力高、震颤和神经功能紊乱。 (4)迟发性运动障碍 以不由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式运动为主要特征。 2.其他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1)恶性综合征 意识波动、肌肉强直、高热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 (2)癫痫发作 3.自主神经的副作用口干、视力模糊、排尿困难和便秘。 4.代谢内分泌的副作用 (1)催乳素分泌增加 (2)体重增加 5.精神方面的副作用过度镇静 6.其他:肝损伤 7.过量中毒

抗躁狂症药(antimania drug)又称心境稳定剂(mood stabilizer),不是简单的抗躁狂,而有调整情绪稳定作用,防止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是对躁狂症具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发作的药物,专属性强,对精神分裂症往往无效。 目前所指的抗躁狂症药,实际上只有锂盐一类,最常用的是碳酸锂。氯丙嗪、氟奋乃静、氟哌丁醇和氯氮平等,虽然也常用来治疗躁狂状态,但按其主要用途划分,应归于抗精神病药。卡马西平、硫酸镁及某些钙通道阻滞剂,有时也用作躁狂症的治疗,但他们分属于抗癫痫及心血管药物。近年来发现,碳酸锂不仅可以治疗躁狂症,还可以预防躁狂抑郁的复发,因而成为十分重要的精神药物之一。 具有抗躁狂作用的其他药物 1.抗精神病药:其中以氯丙嗪、氟哌啶醇的疗效最好,三氟噻吨癸酸酯(flupenthixol da-canoate)兼有抗躁狂和抗抑郁作用。氯氮平的镇静作用可使许多患者的兴奋、攻击冲动行为等症状得以迅速控制,并很少出现锥体外系副作用,也用于治疗急性躁狂症患者。 2.抗癫痫药:卡马西平(xarbamazepine,Tegretol)的抗躁狂作用及预防郁症复发的效果和锂盐相仿,对锂盐疗效差的频发循环也有效,锂盐治疗失败的病例,改用卡马西平后获效。治疗剂量为400~800mg/d,需分次服用。副作用较少,如出现嗜睡、步态不稳、眼球震颤和复视时,提示剂量过高。偶见皮疹。 近年来,有用丙戊酸钠治疗躁狂症报告。 抗抑郁药是众多精神药物的一个大类,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各种抑郁状态。常见的第一代抗抑郁药物有两种,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常用药物有丙咪嗪(imipramine)、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多虑平(doxepine),氯丙咪嗪(Chlorimipramine)等,治疗剂量为50~200mg/d。主要适用于内因性抑郁症及其它疾病中出现的抑郁症状。还可用于治疗症及惊恐发作。严重心、肝、肾疾患和青光眼患者禁用,老年、孕妇、前列腺肥大及癫痫患者慎用。 (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MAOI)是最早出现的抗抑郁药,主要通过抑郁制单胺氧化酶(MAO),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内单胺类递质的破坏,增加突触间隙内的浓度,起到提高情绪的作用。由于MAOI的副作用较多,抗抑郁效果不及TCA,近20年来已逐渐被TCA取代。 三)四环类抗抑郁药(tetracyclica)代表药物是麦普替林(maprotiline)疗效与TCA 相似,但具有奏效快、副作用少、抗抑郁作用谱广等优点。因其对心脏毒性较小,病人对该药的耐受性较好,更适用于老年或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抑郁症患者。 用药方法同TCA,最高日量为200mg。

精神科常用药物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 氯丙嗪:(50mg)治疗剂量:一日8—12片(400—600mg)【适应症】1、对兴奋躁动、幻觉妄想、思维障碍及行为紊乱等阳性症状有较好的疗效。用于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或其它精神病性障碍。2、止吐,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或顽固性呃逆。 【不良反应】1、常见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 2、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心悸或心电图改变。 3、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 4、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5、可引起血浆中泌乳素浓度增加,可能有关的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 6、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害或阻塞性黄疸。 7、少见骨髓抑制。 8、偶可引起癫痫、过敏性皮疹或剥脱性皮炎及恶性综合征。 氯氮平(25mg) 【适应症】1、本品不仅对精神病阳性症状有效,对阴性症状也有一定效果。适用于急性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各个亚型,对幻觉妄想型、青春型效果好。 2、对一些用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好的病人,改用本品可能有效。 3、本品也用于治疗躁狂症或其它精神病性障碍的兴奋躁动和幻觉妄想。因导致粒细胞减少症,一般不宜作为首选药。 【不良反应】1、镇静作用强和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较多,、常有头晕、无力、嗜睡、多汗、流涎、恶心、呕吐、口干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 2、常见食欲增加和体重增加。 3、可引起心电图异常改变。可引起脑电图改变或癫痫发作。 4、也可引起血糖增高。 5、严重不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症及继发性感染。 治疗头3个月内应坚持每周1—2周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以后定期检查。 利培酮片(1mg)起始1-2mg,最大不超过10 mg.【适应症】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感淡漠、少语)也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 【不良反应】1、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失眠、焦虑、激越、头痛口干。 2、可能引起锥体外系症状。 3、偶尔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或高血压的症状。 4、可引起体重增加。 舒必利(0.1g) 【适应症】用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偏执型、紧张型、及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孤僻、退缩、淡漠症状。对抑郁症有一定疗效。其它作用有止吐。 【不良反应】1、常见有失眠、早醒、头痛、烦躁、乏力、食欲不振等。可出现口干、视物模糊、心动过速、排尿困难与便秘等抗胆碱能不良反应。 2、剂量大于一日600mg时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 3、较多引起血浆中泌乳素浓度增加,可能有关的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体重增加。 4、可出现心电图异常和肝功能损害。 5、少数患者可发生兴奋、激动睡眠障碍或血压升高。 6、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常见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识别与处理原则

常见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识别与处理原则 一、概念与发展历史 (一)概念 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drugs)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和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 (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靶症状 ⒈ 焦虑抑郁; ⒉ 阳性症状 ⒊ 阴性症状; ⒋ 认知症状; ⒌ 攻击敌意。 (三)多巴胺假说 ⒈ 苯丙胺致精神病; ⒉ 溴隐亭致精神病; ⒊ 早期抗精神病药均有 D2,受体拮抗作用; ⒋ 无 EPS(锥体外系反应),无疗效; ⒌ 高效价药物也具有较高的 EPS 发生率。 四)背景 氯丙嗪(1952)问世是精神病药物治疗史上的一次变革,但分裂症治疗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包括疗效不佳(尤其是对阴性症状),药物不良反应(过度镇静、植物神经系统症状、运动障碍等)。 (五)精神病性障碍药物治疗的发展 ⒈ ECT(电抽搐治疗) ⒉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氟奋乃静、甲硫达嗪、洛沙平。 ⒊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利培酮、齐哌西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 二、作用机制、分类、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传统)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⒈ 主要作用机理为阻断中枢 D2 受体; ⒉ 治疗中可产生锥体外系反应和催乳素水平升高; ⒊ 高效价:氟哌啶醇; ⒋ 中效价:奋乃静; ⒌ 低效价:氯丙嗪。 (二)(新型)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⒈ 5-羟色胺与多巴胺拮抗剂(serotonic dopamine antagonists,SDA),同时拮抗DA 与5-HT 而产生抗精神病药效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risperidone)、齐拉西酮(ziprasidone)、舍吲哚(sertindole); ⒉ 多受体作用拮抗剂:氯氮平、奥氮平(olanzapine),喹硫平(quetiapine)等; ⒊ 选择性 D2/D3 拮抗剂:阿米舒必利(amisulpride);⒋ 多巴胺受体部分拮抗剂:阿立哌唑(aripiprazloe)。

抗精神病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 药物的治疗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抗精神病作用,即抗幻觉、妄想作用和激活作用;(2)非特异性的镇静作用;(3)预防疾病复发作用。 目录 1药物的治疗作用 2分类 3常见药品 4适应症与禁忌症 5不良反应 6作用机制 药物的治疗作用 包括三个方面:(1)抗精神病作用,即抗幻觉、妄想作用和激活作用;(2)非特异性的镇静作用;(3)预防疾病复发作用。 分类 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按药理作用可分为两类: 1、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又称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代表药物有氯丙嗪、氟哌啶醇等。按其临床作用特点又分为低效价和高效价两类。前者以氯丙嗪为代表,镇静作用强,副作用明显,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较大,用药剂量较大;后者以氟哌啶醇为代表,抗幻觉妄想作用突出、镇静作用较弱、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小、治疗剂量较小。 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又称非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剂量较小,出现某些副作用的情况较少,对精神分裂症单纯型疗效较传统抗精神病药好。但大多价格昂贵。代表药物有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地平等。 按化学结构分为四类:吩噻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及其他。 常见药品 常见的抗精神病药:泰尔登、高抗素(氯噻吨)、氯丙嗪、甲硫达嗪(利达新,硫利达嗪)、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五氟利多、氟哌啶醇癸酸酯(安度利可)、氟奋乃静癸酸酯、安乐嗪棕榈酸酯、舒必利、洛沙平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维思通(利培酮)、再普乐(奥氮平)、思瑞康(奎硫平)、氯氮平 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drugs)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 适应症与禁忌症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和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控制躁狂发作,还可以用于其他具有精神症状的非器质性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以及有严重的全身感染时禁用,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重症肌无力、闭角型青光眼、既往同种药物过敏史也禁用。白细胞过低、老年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慎用。 不良反应

药物化学期末试题含答案 (2)

1.环丙沙星的临床用途是治疗呼吸道感染。 2.环磷酰胺属于氮芥类烷化剂,甲氨蝶呤是叶酸类拮抗剂。 3、当分子结构中引入极性大的羧基、羟基、氨基时,则药物的水溶性增大,脂水分配系数减小。 4.在磺胺类药物分子中芳伯氨基与磺酰胺基在苯环上必须处于对位,在喹诺酮类药物分子中的6位引入氟原子可大大增加抗菌活性。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抗溃疡 16、青蒿素是我国学者子黄花蒿中分离出的具有强效抗疟作用的药物,其分子 中的过氧键是必要的药效团。 1.通过I相代谢可使药物分子引入或暴露出(B) A.羟基、卤素、巯基 B.巯基、羟基、羧基 C.羟基、硝基、氰基 D.烃基、氨基、巯基

2.具有二氢吡啶衍生物结构的抗心绞痛药是(A) A.硝苯地平 B.硝酸异山梨酯 C.吉非罗齐 D.利血平 3.下列关于青蒿素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B) A.体内代谢较快 B.易溶于水 C.抗疟活性比蒿甲醚低 D.对脑疟有效 4.下列对脂水分配系数的叙述正确的是(C) A. C. 5. A. C. 6 A. C. 7 A. C. 8 A. 9 A.硬药 B.前药 C.原药 D.软药 10、从植物中发现的先导物的是(B) A.二氢青蒿素 B.紫杉醇 C.红霉素 D.链霉素 11、硫酸沙丁胺醇临床用于(D) A.支气管哮喘性心搏骤停 B.抗心律失常 C.降血压 D.防治支气管哮喘和哮喘型支气管炎 12、血管紧张素(ACE)转化酶抑制剂可以(A) A.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 B.阻断钙离子通道 C.抑制体内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D.阻断肾上腺素受体 13.下列药物中为局麻药的是(E) A.氟烷 B.乙醚 C.盐酸氯胺酮 D.地西泮 E.盐酸普鲁卡因

药物化学总结

药物化学重点总结 给结构写名称和作用靶点(10*1分)单独列出 给通用名写结构(5*1分)单独列出 选择(20*1)构效关系重点 填空(30个空*0.5分) 简答(4-5道,20分) 合成(2-3个,10分)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药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产生药效的两个主要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药效团:药效团是与受体结合产生药效作用的药物分子中在空间分布的最基本的结构特征(三维结构) 2、药动团:是指药物结构中决定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且参与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基团。(与药效团以化学键结合,是药效团的载体) 3、天然氨基酸:L-氨基酸或二肽在体内可被主动转运,可作为药动基团连接于药效团上,以利于其吸收和转运。 4、毒性基团:是指药物分子中产生毒性以及致突变或致癌等作用的结构基团。(毒性集团一般都有亲电性质,与体内核酸,蛋白交联)其药物分子中的主要亲电基团: ①含有环氧类的基团 ②可生成正碳离子的基团 ③β-内酯及醌类的基团 ④烷基硫酸酯或磺酸酯及β-卤代硫醚类的基团 ⑤N-氧化物、N-羟胺、胺类以及在体内可转化为含胺类的基团等。 5、药物生物转化反应

①Ⅰ相反应:水解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羰基的还原反应硝基和偶氮基的还原反应) ②Ⅱ相反应:结合反应:1.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最常见、最重要) 2.与硫酸结合 3.与谷胱甘肽结合 4.与乙酰基结合 5.与甲基结合 6、前药:是一类经结构修饰将原药分子中的活性基因封闭起来而本身没有活性的药物。 进行前药修饰的作用(一般出选择): ①改善药物的吸收性②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③提高药物的选择性④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⑤提高药物的水溶性⑥降低药物的刺激性⑦消除药物的不良味觉⑧发挥药物的配伍作用 7、软药:软药是容易代谢失活的药物,使药物在完成治疗作用后,按预先设定的代谢途径和可以控制的速率分解、失活并迅速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药物的蓄积毒性。 8、电子等排体:是指外层电子数目相等的原子、离子、分子,以及具有相似立体和电子构型的基团。如亚甲基与氧原子 9、生物电子等排体:是指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生物学活性的基团或分子。 第三章镇静催眠药和抗癫痫药物 第一节、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咪唑并吡唑类 一.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奥沙西泮,阿普唑仑) 结构特征为具有苯环和七元亚胺内酰胺环骈合的苯二氮卓类母核

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之令狐文艳创作

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 令狐文艳 1.过度镇静和嗜睡 2.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3.神经内分泌不良反应 4.心血管不良反应 5.植物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6.其它不良反应:肝功能损害、过敏性皮炎、酮症酸中毒7.严重不良反应:血象变化、恶性综合症、猝死、药物性惊厥(诱发癫痫)、5-羟色胺综合症 8.药物超量中毒 一、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机制: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对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受体的阻断作用,使得多巴胺和乙酰胆碱失去平衡。 临床类型和表现: 1.帕金森综合症:肌张力增高、肌强直(铅管样或齿轮样),运动减少、迟缓、启动困难、走路时前冲、双手不摆动、面具脸、流延、静止性震颤等。 2.急性肌张力障碍:多发生于治疗早期。多见于颈、眼、下颌肌受累,偶见躯干肌肉。表现角弓反张状、动眼危象、嘴合不拢。

3.静坐不能: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烦躁、“不宁腿综合症”(症状与体征分离,安静状态下表现严重,活动后反而消失,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主要发生在下肢,尤其是小腿有一种难以表达的特殊不适感觉,迫使患者下肢不停地运动,双侧同时受累或者在一侧表现明显。安静时发作,夜晚或者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更为严重,有时仅仅持续数分钟,严重的则整夜不停,活动下肢可以使症状明显减轻,但患者在休息或入睡以后症状会明显加重,成为严重失眠的主要原因。体征夜间安静睡眠时,从一侧下肢到另一侧下肢出现交替性的、周期性的肌肉活动亢进,可见下肢肌肉的交替性不适)。 4.1.迟发性运动障碍:不自主的口、颊、舌不规则运动,手指、手臂、腿和躯干舞蹈样动作,睡眠时消失。 4.2.迟发性肌张力障碍:持久的斜颈、头后仰等。 二、神经内分泌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和临床表现: 原因:催乳素分泌增高。 临床表现:月经紊乱、泌乳、性功能障碍、体重增加等。 三、代谢综合症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1.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110mg/dl 2.脂代谢异常:甘油三脂≥150mg/dl(1.6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1.04mmol/L(<40mg/dl),女1.3102cm,女腰围>88cm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和处理措施

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和处理措施 (一)药源性精神症状(即矛盾反应)▲▲▲▲▲ 1、主要表现 (1)过度镇静多由于一次服药量过大、几种镇静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或对老年、体弱病人剂量调节不当所致。病从表现睡眠过多、难以醒转、软弱无力等。 (2)情绪抑郁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抑郁状态。其中以氟哌啶醇、氯丙嗪、利血平等较为多见。 (3)焦虑激越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初期,病人可出现失眠、多梦、易激惹、焦虑及心神不定等症状,多发生于具有焦虑素质的人。其中以氟哌啶醇、奋乃静、维思通等较为常见。 (4)紧张症状群往往先有锥体外系症状、肌张力增高,随即表现缄默、呆滞、直至木僵,可出现吞咽困难。常与药物剂量过大(包括注射长效剂)有关,老年病人特别易发。 (5)谵妄错乱抗精神病药及抗胆碱类药均能引起。 (6)加重原有精神症状。 2、处理措施 (1)根据病史、症状特点、病人的反应等,详加鉴别,必要时停药观察。 (2)出现明显药源性精神症状时,应采取措施促进排泄,足量输液,给予维生素B、C 等治疗。 (3)采用心理治疗,进行安慰、解释。 (4)症状治疗 抑郁状态:经一般处理无效时,可给予抗抑郁剂,如多虑平25-75mg,3次/日。

紧张症状群:给予金刚烷胺100mg,2次/日。意识障碍,应注意除外合并症。抗胆碱类药物引起者,可用0.1%毒扁豆碱0.5-1ml,肌注,可每小时重复应用,至症状改善。 (二)急性锥体外系症状▲▲▲▲▲ 1、主要表现 (1)震颤麻痹综合征一般在治疗早期多见。主要表现有:假面具面容、静止性震颤、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动作笨拙、小步态及流涎等,严重时可影响吞咽动作。 (2)静坐不能多发生于用药早期。表现为不能静坐、不能静立、坐卧不宁、来回踱步,重者可伴有烦躁、焦虑,甚至加重原有精神症状。 (3)急性隆肌张力障碍通常在服药48小时内发生,以青少年为多见。表现为面、舌、颈部的大幅怪异动作,痉挛性斜颈、动眼危象(眼球上窜)、角弓反张、扭转痉挛等。 2、处理措施 (1)注意鉴别,必要时减用抗精神病药物或加用对抗药(如安坦)来治疗观察。 (2)采用抗震颤麻痹综合征药治疗①安坦2mg,2次/日。②海俄辛0.3mg,肌注,2次/日。③苯甲托品1mg,3次/日。④金刚烷胺100mS,2次/日。 (三)迟发性运动障碍(TD)▲▲▲▲▲▲ 1、主要表现 此症状多在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典型的表现为颊肌、舌肌及咀嚼肌的不自主运动,产生吸吮、咂嘴、弄舌等动作,称为"口一舌一颊"三联症。 2、处理措施 (1)停药或换药迟发性运动障碍一旦出现,应及时停药。对仍需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病人可改用锥体外系反应较轻的药治疗,如氯氮平、甲硫达嗪等。

抗精神病药物常识

抗精神病药物常识

————————————————————————————————作者:————————————————————————————————日期:

抗精神病药物常识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首先要强调的是精神分裂症的第一次发病是治疗的关键,因为这时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疗效最好、所需剂量也小,如果能获得有效治疗,病人复原的机会最大,长期的预后也最好。所以对于初发病人的治疗需引起大家的重视。其次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要强调尽早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并做到足量足疗程治疗。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疗程:?1.急性期治疗:急性治疗,在用药治疗的头2周内达到有效剂量,直到症状控制,一般需要6~8周。本期的治疗目标是尽力减轻和缓解急性症状,重建和恢复病人的社会功能。?2.恢复期治疗:巩固治疗,继续急性期治疗的有效剂量,巩固治疗一般要3~6月,本期的治疗目的是减少对病人的应激,降低复发可能性和增强病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稳定期治疗:即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剂量通常比有效剂量低,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的维持剂量可减至有效剂量的1/2左右,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除外)通常采用有效治疗剂量或略低于有效剂量维持。? 维持治疗的时间在当前尚没有公认的标准,但需要维持治疗却是大家所公认的。 --John Kane主张,首发病人5年,复发病人终生。?--Csernansky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终生治疗。 --Ben(1981年)提出,维持治疗的时间因人而异:对于急性发病、症状持续短暂(不足三个月)、经及时系统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无波动者,6~12月左右;首次发病应维持2~3年;第二次发病者应维持5年;3次或3次以上者或经各种治疗症状始终不能完全消除者应考虑终生维持治疗。?--美国《综合精神病学教科书第七版》:首次发作者药物维持1~2年;多次发作者药物维持至少5年;具有自杀、暴力或攻击行为者药物维持更长。 药物维持治疗的目的:预防复发、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阴性症状的治疗)、减轻或减少副作用。?4.停药:缓慢逐渐减量,直至停用。 妊娠妇女的精神药物使用 鉴于许多药物可以自由地通过胎盘,所以在用药前应考虑以下几点: 1.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对胎儿的发育是绝对安全的。 2.只有药物对母亲的益处多于胎儿的危险时才考虑在孕期用药。若有可能,在怀孕早期(头三个月)应避免用任何药物。3?.药物对胎儿的作用可能与预期发生在母亲身上的药理作用不同。 4.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迟发的不良反应。5?.孕期药物的代谢比非孕期明显减慢。 6.禁止在孕妇身上使用已证明有致畸性的药物。7?.禁止在孕期试验性用药。?美国药物食品管理局(FDA)将孕妇对药物的副反应分为以下几档: ?A档(孕A):经过对照研究在头三个月未能发现问题。?B档(孕B): 动物试验未发现问题,但尚缺乏人体研究数据;或动物试验虽然有阳性发现,但人

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译文)

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部分激动还是受体功能选择性? Richard B. Mailman ;Vishakantha Murthy 摘要 描述药物通过单个受体引起显著不同的信号传递被称为功能选择性(例如完全激动剂作用于一条通路,而拮抗剂作用于第二条通路)。最近已经得到普遍认识,这一现象影响到对某些药物作用机制的解释,并且与开发药物有关。这一机制具有特别重要的临床领域之一是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是根据临床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进行分类的。起初的抗精神病药物例如氯丙嗪和氟哌啶醇被称为典型或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它们具有抗精神病作用和引起许多副作用(锥体外系和内分泌的),由于其对多巴胺D2 的高度亲和力。后来开发的药物例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及其它药物避免了神经学副作用,被称为非典型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这些化合物从作用机制上被分为D2 与 5-HT2A 高度亲和力拮抗剂;D2 、5-HT2A 和其他神经递质中度亲和力拮抗剂。目前已经得到批准的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被认为其有选择性D2 部分激动作用或D2 功能选择性。虽然部分激动作用是得到广泛接受的机制,但是现有的资料与这一机制不相一致。相反,D2 功能选择性的假说能够解释阿立哌唑所有当前的资料,而且对于发现非完全性D2拮抗作用的化合物有作用。 关键词:功能选择性,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受体机制,G 蛋白偶联受体,多巴胺受体,5-羟色按受体,药物作用 A.第一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偶然观察到氯丙嗪的抗精神病作用最终导致发现这些药物的抗精神病作用是由于抗多巴胺作用。随后,开发了许多抗精神病药物,像氯丙嗪一样,主要作用为多巴胺D2 受体拮抗剂。这一类型的药物(最初称做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现在叫做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各种不同的化学结构。根据每日平均剂量,可以将这些典型药物分类为高效价、中效价或低效价药物,其临床效能通常与D2 受体的亲和力高度相关。因此,

三基培训考试精神科学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

三基培训考试精神科学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 (总分:100.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6.00) 1.SDA类抗精神病药物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SDA类抗精神病药物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其作用机制为中枢5-羟色胺和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主要代表药物为利培酮、齐哌西酮等。) 解析: 2.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与药物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DA受体有关,主要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增高、震颤、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特别是高效价类发生比例高。) 解析: 3.恶性综合征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恶性综合征属少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高热、肌紧张、意识障碍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出汗、心动过速、尿潴留等。) 解析: 4.MAOIs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MAOIs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氧化代谢而提高神经元突触间隙浓度,其代表药物为吗氯贝胺。) 解析: 5.SSRIs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SSRIs为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选择性抑制5-HT再摄取,使突触间隙5-HT 含量升高而达到治疗目的。此类药物包括氟西汀、帕西罗汀和西酞普兰等。) 解析: 6.撤药综合征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抗抑郁药的撤药症状源于长期阻断某些神经递质再摄取,其受体会适应性地下调,在停药后无法立即适应这种变化而出现撤药症状。抗胆碱能撤药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尿频、头痛、唾液增多;SSRIs 药物的撤药症状通常为感冒样症状、疲乏、肌痛、静坐不能和感觉障碍等。) 解析: 二、选择题 (总题数:25,分数:25.00) 7.关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分数:1.00) A.主要为中枢 5-羟色胺阻断剂 B.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 C.为多受体阻断作用药物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一)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是由于抗精神病药对黑质-纹状体的多巴胺通路D2受体过度拮抗所引起的一组不良反应。研究发现当多巴胺D2受体的阻断或药物对D2受体的占有超过78%时,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升高。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包括了四种表现: 1、急性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如双眼上翻,颈强直、闭口困难,吐字不清等比较常见。一般情况下可以选用肌注东莨菪碱进行缓解,可以应用苯海索等缓解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 2、静坐不能,是一种内源性紧张和不安感,以及主观要求不断运动的需要,一些患者甚至感到被一种外来的力量所驱使。焦虑和不适是常见的合并症状。这种情况可以选择苯二氮卓类药如地西泮(安定)、氯硝西泮(氯硝安定)和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等有效,而抗胆碱能药通常无效。有时需减少抗精神病药剂量,或选用锥体外系反应低的药物。 3、类帕金森症,主要表现患者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其它部分的震颤,身体失去柔软性,变得僵硬。这种情况一般服用抗胆碱能药物安坦或者药物减量或换药。 4、迟发性运动障碍,又称迟发性多动症、持续性运动障碍,是指长期,一般指在1年以上,大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另种锥体外系副作用,老年及脑器质性病患者较多见。也可见于情感性精神障

碍者。临床特点为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式运动。有的表现为口唇及舌重复地不可控制地运动如吸吮、鼓腮、咀嚼舐舌等。有的表现为无目的的抽动,如舞蹈样动作、捻丸动作、上肢抛球样动作。有的则表现为全身躯干运动不协调,呈角弓反张,全身左右摇摆等。以上症状均于睡眠时消失,情绪紧张激动时加重。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原因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功能相对增高所致。抗精神病药对多巴胺受体有阻滞作用,突触后的多巴胺受体长期被药物阻滞,处于去神经增敏状态,对多巴胺变得更为敏感,因此在抗精神病药减量或停用时,诱发或使症状加重。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首先就是减药,患有椎体外系反应小的并且停用一些抗胆碱能药物,临床上可以使用异丙嗪或安定类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欠佳。 (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在心血管系统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心律不齐和低血压较常见。特别是吩噻嗪类药物最为明显,氟哌啶醇在这方面的影响则较少,故更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三)认知损害 抗精神病药对患者的认知损害主要表现为过度镇静、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受损和谵妄等。药物的抗组胺和抗胆碱能作用可能是导致过度镇静和迟缓精神状态的原因。 过度镇静在传统的低效价药物如氯丙嗪中十分常见,一般在治疗早期,症状表现较为严重,当患者逐渐耐受后有所改善。对需要进行如驾驶、机械操控或高空作业的患者,用药前应充分告知建议暂停相

精神药理学

精神药理学 一、多巴胺(DA) 1.多巴胺的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于黑质、中脑腹侧被盖区、下丘脑等部位的DA神经元内。 2.多巴胺及其受体与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和帕金森病 精神分裂症患者DA能神经元功能亢进,D2受体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明确相关;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为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和DA合成减少。奖赏通道DA激活可强化服药行为,导致药物滥用。 3.多巴胺及其受体与精神药物 【多巴胺受体阻断剂】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药物。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主要阻断D2受体;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通过拮抗D2受体和5-HT受体等多种受体起作用,增强了抗精神病作用,减少了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帕金森病的辅助药物,促进DA的释放。 【D1样受体激动剂】可用于治疗可卡因依赖。 二、5-羟色胺(5-HT) 1.5-羟色胺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脑干和中缝核。 2. 5-羟色胺及其受体与精神药物----【5-HT及其受体与抗抑郁药】 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及新型抗抑郁药SSRIs等——通过抑制突触前神经元对5-HT的再摄取发挥作用。曲唑酮为SARIs类抗抑郁药——除抑制5-HT的再摄取外,对5-HT2A受体也有拮抗作用。米塔扎平——对5-HT的作用具有独特性,既可增加突触间隙中5-HT的浓度改善神经传递,又可拮抗突触后膜5-HT2和5-HT3受体,从而增强5-HT1A受体的神经传递,故较少引起焦虑、性功能障碍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米安色林为NARIs类——对5-HT2和5-HT3受体也具有拮抗作用。 3.【5-HT及其受体与抗精神病药】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除了阻断D2受体外,对5-HT2A受体也有很强的拮抗作用。 三、去甲肾上腺素(NE) 1.去甲肾上腺素的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位于脑桥和延髓。蓝斑核是NE能神经元比较集中的部位,并广泛投射至大脑皮层、海马和丘脑等部位。 四、γ-氨基丁酸(GABA) 1.γ-氨基丁酸的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泛,黑质是GABA 密度最高的脑区。 2.γ-氨基丁酸及其受体与精神药物 【苯二氮卓类】通过直接与GABAA受体结合激活GABA能神经通路,增强GABA能抑制突触传递的效应。【巴比妥类】的中枢抑制作用与激活GABAA受体有关。癫痫患者的发病与GABA 水平过低有关。【加巴喷丁】通过增加神经胶质细胞GABA的释放而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巴氯芬】是目前唯一应用与临床的作用于GABAB受体的药物,该药是GABAB受体的选择性激动剂,作为肌松剂用于缓解神经疾病的痉挛状态。 五、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区别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主要适应证有精神分裂和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分裂与精神病、躁狂发作、躯体疾病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病性症状、妄想型障碍等。其局限性为:1)不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2)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一般疗效不佳,甚至可引起阴性症状;3)部分患者的阳性症状不能有效缓解;4)引起椎体外系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较多;5)患者依从性较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