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选材大都是唐诗、宋词、元曲,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如何让他们在紧张复习中轻松而又有效地攻克这一难题,是我们一线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诗歌鉴赏的题型很多,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近年常见常考的每一种题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每一种题型总结了相应的一套答题模式。以最新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展示如下:

第一节炼字型

1.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诗中哪些字眼表现(突出)了诗的某一点?

2.提问变体:

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诗中某个字(某句诗)的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某句诗)?说说(简析)诗中某个字(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

③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

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4.答题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后面三点可概括为: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

①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换作某,就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5.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示例二] (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步骤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②)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示例三] (2007年全国卷II)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分别是“明”和“出”。

(步骤②)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步骤③)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步骤④)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第二节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

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以上四步可概括为: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或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5.术语链接

①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

②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6.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5年全国卷I)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示例二](2005年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步骤①)“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

(步骤②)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步骤③)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示例三] (2007年陕西卷)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步骤①)作者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烟雨图。

(步骤②)江南暮春时节,春意仍在,细风吹动斜柳。从超然台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

满城之花虽未凋谢,但烟雨已隐约挡住城中人家。

(步骤③)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图。

(步骤④)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第三节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

①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②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③简析这首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问:“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诗人独立水边,此时山雨骤然停歇,天地间一片寂寥。

(步骤②)这句诗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步骤③)作者借景抒情,情蕴景中,使读者感觉作者的孤寂之情更是情动于衷。

[示例二]

谒金门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举头闻鹊喜。

问:试分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答:(步骤①)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

(步骤②)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庸懒。

(步骤③)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示例三] (20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问: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步骤①)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步骤②)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第四节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作家的语言风格举例

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④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⑦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⑧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诗歌名家风格特色

隋唐五代

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

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流丽坦畅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

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晴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

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幽静谐和李商隐幽婉典丽

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

宋金

梅尧臣朴素平淡陈师道雄劲幽邃苏舜卿轩昂奔放欧阳修清新疏畅

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

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范成大清新妩媚杨万里浏亮晓畅

周邦彦富丽精工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

辛弃疾沉郁豪放文天祥沉郁悲壮

元明清

萨都剌清丽俊爽王冕纯朴自然马致远清隽流畅关汉卿泼辣清新

张养浩警辟深远睢景臣新奇辛辣于谦朴直浅近顾炎武苍劲沉郁

王士祯含蓄清远袁枚空灵浮坦朱彝尊清新疏淡黄遵宪浅俗新颖

龚自珍清奇瑰丽郑燮刚劲清新纳兰性德抑郁婉约

7.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步骤①)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

(步骤②)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

(步骤③)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

[示例二] (2008年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步骤②)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

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

(步骤③)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示例三] (辽宁省沈阳市二十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玉鞭蓉·喜雨(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

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éng):茂盛的样子。

问: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些什么特点?

答:(步骤一)语言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快活泼,绕有情趣。

(步骤②)诗中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所见的乡土气息的景物(如桑麻、荞花)

(步骤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第五节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7年海南、宁夏卷)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问:作者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步骤①)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步骤②)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示例二] (2008年全国卷II)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步骤②)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示例三] (2008年天津卷)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步骤①)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步骤②)表现诗人闲适的心情。

第六节分析技巧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引人共鸣。

直抒豪情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直抒愤世嫉俗之情:“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清?诗丐《绝命诗》)

直抒悲思愁绪:“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晚唐?罗隐《自遣》)

直抒欢快喜悦之情:“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名氏《四喜诗》)

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明?文嘉《明日歌》。

②间接抒情

(1)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诗人的心志。

(2)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

⊙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绘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诗词中主要的两种景与情的关系。

第一,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是一种正衬的关系。如张继的《夜桥枫泊》。

第二,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

①触景生情:就是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如杜甫的《登高》。

②借景抒情: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弦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如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③缘情布景: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④寓情于景:是意境创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及到的是什么景,寄托的是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借事——即事感怀诗——叙事与议论或抒情结合——情在事之特点与作者之议论抒情处。

即事感怀诗:就是作者心中有某种情感,由于外界某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的)的触发,从而将其激发,引发出诗人的感情或议论。

(二)描写手法:

①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②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③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注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

黄鹂空好音”等。

④联想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⑤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⑥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⑦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

⑧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三)修辞手法:

,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

,以实代虚

,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意,启发思考。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⑨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修辞手法作用:

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拟:把物拟人化,把人拟物化,把抽象的概念拟物或拟人化,使描写的事物或抒发的情感形象生动具体,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强调和突出该事物,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等。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

互文: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

用典: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化用前人诗句: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

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设问: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

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四)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还可以分成这样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①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②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③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④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⑤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⑥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①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②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③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④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①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②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5.答题模式: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6.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4年天津卷)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1、绿绮:古代名琴。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问: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步骤①)主要用了侧面描写,

(步骤②)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

(步骤③)写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示例二] (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步骤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

(步骤②)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步骤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

(步骤②)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示例三] (2007年山东卷)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步骤①)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步骤②)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

(步骤③)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第七节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7年四川卷)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

(步骤②)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步骤③)诗人通过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家国之思。

[示例二] (2008年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问: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写了两个层次。

(步骤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步骤③)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步骤②)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步骤③)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步骤③)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示例三]

山房春事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步骤①)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

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②)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③)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第八节鉴赏景物(意象)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2.提问变体: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3.解答分析:古代的诗人常常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参见题型1);同时注意十分写景的角度,或动静结合,或由远到近,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4.答题步骤:

①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

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

③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5.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6.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8年宁夏、海南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问: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步骤①)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步骤②)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示例二] (20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步骤①)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步骤②)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示例三] (2007年全国卷Ⅱ)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氛垢:尘埃。

问: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步骤①)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步骤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第九节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提问变体: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

3.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此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4.答题步骤:

①该词在诗中的寓意。

②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

③构思上考虑。也就是诗人是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

5.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9年辽宁卷)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问: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步骤①)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

(步骤②)写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示例二] (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笛声,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步骤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步骤②)诗歌的主旨是思乡之情。

(步骤③)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示例三] (2009年山东卷)

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问: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步骤①)“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步骤②)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

(步骤③)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第十节分析情感形象型

1.提问方式: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作者表现的情感

2.答题模式:回答此类题先应该理解全诗试着用白话文翻译一遍,抓住具体体现情感之句,体现情感之词结合作者生平、诗作背景分析情感。

我们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首诗的赏析,公式为:

这是一首(?)诗,作者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塑造了一个(?)的形象。

3.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五种主要情感:

(1)忧国忧时

①揭露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如,杜牧《过华清宫》

②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③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④昔盛今衰的感叹,借古讽今的情怀如,杜牧《泊秦淮》

⑤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人生感受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恋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古典诗歌中常塑造的五种艺术形象

(1)豪迈洒脱、傲岸不羁、狂放自负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临留别》

(2)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的《饮酒》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5)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

5.答题示例

[示例题] (黑龙江双鸭山一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

鹧鸪天黄庭坚

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问: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步骤①)诗人借景抒情塑造了一个放荡不羁,玩世不恭(或“及时行乐”)、近乎“狂人”的隐士形象。

(步骤②)诗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抵触。

第十一节观点不同型

1.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2.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3.答题示例

[示例一] (2004年浙江卷)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

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示例二] (2007年江西卷)

金陵晚望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 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问: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找要点、分条述)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找要点、分条述)

[示例三] (2008年湖南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 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问: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诗的首句以写景起兴。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下句点明缘由——“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因为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可见,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找要点、分条述)“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王昌龄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找要点、分条述)

第十二节综合解答型

1.提问方式:简要分析该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超过150字。

2.解答分析:回答古诗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也如一篇议论文,有论点,有论据,最好先写论点后写论据(当然也可先写论据后写论点)。

3.答题步骤:

①指出思想内容和观点。(即诗中体现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政治观点);

②举出诗中含有思想感情的诗句来作论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③指出艺术特色及观点。(即诗歌所采用的何种表现手法)

④举出诗中所用表现手法的诗句来证明你的观点。

另外这种答题模式在解答诗词鉴赏题也可采用:

这首诗通过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思想感情,起到了……作用。

4.答题示例:

[示例一]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阅读这首词,简要分析该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超过150字。

答:这首词通过梅花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描写,表现诗人誓与世上恶势力抗争到底的志向与追求(以上是思想内容方面的论点,第一步)。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虽屡遭罢免,但志向不改,如同驿外断桥边的梅花,虽遭风吹雨打,零落成泥,依然香如故(以上是思想内容方面的论据,第二步)。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以上是艺术特色方面的论点,第三步)。

诗人塑造了一个敢于同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的梅花形象,实际以梅自喻,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志向(以上是艺术特色方面的论据,第四步)。

[示例二] (2008年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问: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步骤①)内容:1.漂泊的旅思;2.谪官的愁思;3.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4.年华易逝的伤感;5.宦海浮沉的厌倦。

(步骤②)特点:1.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2.以“羁绪”领起全篇。

以答题范式只是一种模板,它可以使广大考生明晰答题的正确指向,至于在这个框架内具体填写什么内容,还需要广大考生对全诗作悉心的品味和揣摩。只有将“正确指向”和“准确内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抢占古诗词鉴赏题的制高点。考生除了要加强陈述性知识(如

作家、作品及鉴赏术语等)的识记外,更要掌握明晰的程序性知识(如解题思路、答题模式等)。掌握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并严格按照答题模式规范作答,一方面可以使答案条理清晰,另一方面不会遗漏答案要点。

第十三节诗歌鉴赏术语

中国是诗的王国,《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历代诗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人的思想性格都是经过两千多年的诗歌沉积而养成的。高考把诗歌鉴赏作为热点的试题来设定,也就在情理之中。鉴赏诗歌,当然就要了解一系列的鉴赏术语,方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准确把握。

一、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二、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三、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语言风格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