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福州大学至诚学院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4福州大学至诚学院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4福州大学至诚学院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3年度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四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一)办学定位与思路 (1)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

(三)学生基本情况 (4)

(四)本科生生源情况 (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7)

(一)师资队伍 (7)

(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9)

(三)教学行政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9)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0)

(一)专业现状与建设 (10)

(二)课程建设 (11)

(三)教材建设 (11)

(四)人才培养方案 (12)

(五)实践教学 (13)

四、质量保障体系 (14)

(一)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14)

(二)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15)

(三)以评促建,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水平 (15)

五、学生学习效果 (16)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16)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学位授予和就业情况 (16)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6)

(四)学科竞赛活动 (17)

六、特色发展 (18)

(一)专业设置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8)

(二)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和学科竞赛成果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18)

(三)以“开放办学”战略为指导,积极拓展合作办学空间 (18)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19)

前言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创办于2003年7月,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西路50号(福州大学老校区),占地600多亩,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福州大学和福州大学资产经营公司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共同举办,并按新机制、新模式运作,实施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学院设有包含17个系、1个基础教学部在内的18个教学单位。截止2014年8月底,学院共有39个本科招生专业,拥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940人,专任教师1003人。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建立健全长效性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机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贯彻国家和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根据《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编制发布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教高厅函〔2014〕35号)文件精神,编制发布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向社会展示学校风貌和办学特色、宣传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进一步担当社会责任,回应社会关切,为国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专门机构的质量监控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为社会了解学校提供基本途径。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办学定位与思路

学院的办学定位为:以本科为主体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形成以工为主,兼有经、管、文、艺、理等应用型、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以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为重点,以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兼备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围绕学校定位,学院的办学思路为:遵循“明德博学,臻于至善”的院训,视质量为生命线,强化内涵建设,严谨治学,科学办校。依托母体学校,坚持系统开放,整合社会各类办学资源,不断创新办学模式与机制,打造特色,推动学院各项事业持续、稳健、跨越式发展。

建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有影响的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是学院提出的战略目标。为此,学院提出战略发展三阶段,即:

第一阶段:创建阶段(2003—2011年),基本特征:一是教学环境的改良与完善,包括:教室、实验实训中心、图书馆、学生体育锻炼和活动场所、学生宿舍、学生食堂、行政办公场所、校园环境等。二是学生培养组织模式、学校运行机制形成与规范、先进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完善。三是教学过程的规范与创新。

第二阶段:教学型阶段(2012—2015年),基本特征:以质量提升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重点,通过内涵建设与创新,推动至诚品牌的形成。构建完善的行政、教学、后勤管理系统,拥有高素质的教学与管理团队、高效的运行模式与机制。

第三阶段:教学应用型阶段(2015—),基本特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和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建立起若干以应用研究为重点的研究机构,拥有若干专业硕士授予权。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大学功能形成和完善。建成一所具有工科特色的、富有区域影响力的一流应用技术大学。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院下设17个系。2013学年,各系开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业设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建筑学、包装工程、生物技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工程管理、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英语、日语、商务英语、汉语言文学、音乐学、产品设计等39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类专业24个、理学类专业1个、经济类专业2个、管理类专业6个、文学类专业4个、艺术类专业2个,分别占专业总数的61.54.%、2.56%、5.13%、15.38%、10.26%、艺术类5.13%,专业学科门类分布见表1-1所示,形成了以工为主,兼有经、管、文、艺、理等应用型、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表1-1 2013学年本科专业学科门类分布情况表

图1-1 2013学年本科专业学科门类分布情况图

学院历年招生专业情况如表1-2所示。

表1-2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历年招生专业情况一览表

(三)学生基本情况

学院拥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940人,历年在校生人数如表1-3所示

(四)本科生生源情况

2013年,学院面向福建、安徽、甘肃、广西、贵州、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山西、陕西、四川、天津、云南、浙江、重庆、上海、广东、新疆等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实现了立足福建、辐射全国的整体布局。全国共录取3366人,实际报到3151

人,报到率为93.94%。历年新生实际报到率如图1-2所示。其中,在福建省共录取新生1980人,文科337人,理科1524人,艺术类119人;省外共录取1386人,占招生总规模41.18%,省外生源分布情况如图1-3所示。

图1-2 历年新生实际报到率

图1-3 2013年省外生源分布情况

近年来,随着学院社会声誉提升和办学水平提高,生源质量稳中有升。学院历年新生高考平均分与本二线分差值统计(仅统计福建省生源),如表1-4、图1-4所示。

表1-4 历年新生高考平均分与本二线分差统计

图1-4 历年新生高考平均分与本二线分差统计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院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资源整合、集成创新,有效破解了新办本科院校发展的师资瓶颈,教学水平持续提升。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03名(其中学院自聘专任教师197名),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教师373名,36-45岁教师388名,46-60岁教师203名,60岁以上教师39名,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为75.87%,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如表2-1、图2-1所示;教授110名,副教授297名,讲师464名,约40.57%的教师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如表2-3、图2-3所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827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45%,师资队伍学位结构如表2-2、图2-2所示;学院聘请校外专家26名(其中,外籍教师4名),作为学院兼职专任教师。按折合在校生数计算,学院生师比为11.68:1。已建成以自聘专任教师和母体学校选派专任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的,独具特色的师资队伍。

表2-1 师资队伍年龄结构情况

图2-1 师资队伍年龄结构情况

表2-2 师资队伍学位结构情况

图2-2 师资队伍学位结构情况

图2-3 师资队伍职称结构情况

针对新办本科院校发展的师资瓶颈,学院坚持“三步走”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第一阶段,学院基础课程由自聘专任教师承担,专业课程主要由母体学校选

派专任教师承担;第二阶段,学院基础课程由自聘专任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由学院自聘专任教师为主,母体学校选派专任教师为辅共同承担;第三阶段,所有课程以学院自聘专任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承担。2013学年,学院选聘和引进专任教师38名、教辅人员15名,学院已进入师资队伍建设第二阶段,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学院注重完善教师培养机制,通过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业务培训或学术交流活动,参与科研和技能竞赛活动,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一是鼓励教师参与科研。2013学年,学院教师共申请获批科研项目29项,并首次在多个省级科研项目立项中取得突破。包括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项;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2项,教师科研立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提升。二是选拔青年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经常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业务培训或学术交流活动。其中2013年有3名教师参加半年以上国外研习,13名教师参加为期1个月的国外研习,5名教师为国内访问学者。三是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2013学年,共获省部级以上奖项40多项;如在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电子教案比赛中,基础教学部英语教研室陈娟、陈钦、李珊珊、林婧老师组队夺得唯一全国特等奖;陈育栎老师参加第二届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得三等奖。2013年,学院5项教学成果获得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实现了学院在省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福建省教学名师奖3名。

(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院逐年加大对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学,使教学工作稳步发展,教学条件逐步完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2013年度,教学经费(不含维修费、课酬等)投入3674.68万元,学生活动经费投入149.39万元(不含实习经费)。

(三)教学行政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办学硬环境,是提升办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学院强化教学场所、图书馆、实验室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办学硬环境,为学院提升办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院从2008年开始启动“温馨校园工程”建设。秉着传承与创新精神,学院对50多年的福州大学老校区进行了全面的改造装修。在已有的改造基础上,2013学年,学院投资2461.17万元,完成了“怡山园”建设工程及“梦之园”建设工程,进一步美化了校园环境;继续推进学生宿舍区装修改造工作,完成了西区公寓5号楼、西区公寓7号楼、西区公寓8号楼、西区公寓9号楼、学生公寓1号楼的装修改造;加大对学生食堂的翻新改造力度,完成了第八食堂、第九食堂的装修工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就餐环境。同时,学院还创新性在餐厅改造过程中采用BOT融资模式,成功完成第六餐厅(即“老黄牛”餐厅)的装修改造工程。竣工后的餐厅环境优美、舒适,得到了师生们一致好评;对校园电网进行了改造,完成了新北区变电所和科学楼变电所内开关柜和母线排的设备更换,

保证了图书馆、科学楼、学生宿舍和食堂的正常用电。学院继续推进与中国电信合作,完成“校园一卡通”项目建设,并在教学场所、实验室、学生社区、校园主要路段等公共场所统一安装校园监控,完善“平安校园”建设,共同打造“数字至诚”。至此,学院与中国电信的2980万元合作共建项目基本落实到位。

学院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西路50号(福州大学老校区),占地600多亩。学院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78348.74m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4.94 m2。学院拥有独立的行政办公楼,19个教学单位均拥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各类功能教室总面积159628.31m2,教室座位数13668个;多媒体教室共170间;语音实验室共11间,语音室座位数674个;教学用计算机3363台。学院学生宿舍共32栋,学生宿舍面积113211m2,楼总间数3158间。学院饮食中心下设8个餐厅,面积8562.74m2。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共有1.4万m2,藏书40余万册,期刊报纸共5010种,阅览座位座位数650个。学院运动场地总面积为36943m2。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资产3945.45万元,其中2013学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801.96万元。

学院已有先进、稳定、高效、安全的网络信息中心,有线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目前总共接入32栋学生宿舍楼,42栋教学办公楼,2栋教工宿舍楼,总共有效接入信息点达2万个,其中已接入认证平台使用的用户达1万4千多个。学院校园网具有高速、可控、相对开放、服务完善、资源丰富、交互特征明显的网络体系。为大容量的教学资源库、课件资源库、WEB、E-MAIL、FTP、BBS、视频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各种流媒体和各种应用平台提供有力的支持。以及用于满足日常教学、管理等工作,如电子教务系统、教学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校园广播、多媒体教学及音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及网上直播以及其他信息化业务应用需求。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现状与建设

学院自办学以来,以母体学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定位,专业建设以学院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开办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坚持专业建设以工科类为主的发展方向,适度发展其他门类专业,积极创办跨学科与交叉学科专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稳妥地改造市场需求面窄的传统专业,提高传统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形成以理工类为主体,兼有管理类、经济类、文学类、艺术类等相互交叉、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体系,使专业布局与结构合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需求,专业数量与学院办学规模相适应,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水平较高,专业内涵建设逐步深化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新格局。

2013学年学院新增产品设计、金融工程和商务英语、自动化等4个招生专业,招生专业数达到39个,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自教育部、省教育厅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学院院积极开展“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果显著。目前,学院已拥有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省级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获省级教学名师奖3项;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质量工程获批项目数在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

(二)课程建设

学院重视课程体系建设,强调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强调课程体系的目标性、课程的整体性、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知识的应用性。并要求,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具体特征,学院各专业每学年均制定新一届学生的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的建设重点体现以下两方面: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扎实基础知识,拓宽专业知识,突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性,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特点、专业特点摸索有利于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融合;通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整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及逻辑结构上的联系与融合,避免知识内容的脱节和重复,从而达到合理分布知识点,优化课程结构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是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通过系统设置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教学,对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地优化设计,统筹规划,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学院邀请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部门具有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双师型”人才,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和讲授专业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学院还对院级选修课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学院的院级选修课分为工程技术类、创业管理类、文学语言类、音乐艺术类、体育健身类、文化素养类、考研辅导类等七大类,聘请高职称、高学历、教学效果好的校内外教师为学生讲授,对于促进文理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教材建设

学院把教材建设和教材选用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完善教材建设、选用和评估制度,将教材选用情况作为学院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评估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学院要求各专业要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省部级重点教材以及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积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新教材。坚持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的标准,实行由教师建议、各教学单位

研究审批的教材选用程序,确保教材选用和更新的质量,使选用的教材符合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院的教材使用,均按上述程序要求和质量要求实行。学院还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材资助立项,有计划、有目的地编写或参编适合地方院校特色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教材。截止到2013年底,学院教师已编写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实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自学指导》3部教材,其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被列为“面向‘十二五’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四)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结合社会需求及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重点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为重点的实践课程体系,以提高综合素质和拓展专业外延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兼备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主体框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1.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

(1)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一是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以知识应用为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关系,扎实基础知识,拓宽专业知识,突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性;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特点、专业特点摸索有利于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专业课程教学挖掘其中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融合。

(2)加强课程结构和内容整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整合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衔接(先修后续),加强课程之间逻辑结构上的联系与融合,避免知识内容的脱节和重复,最终达到合理分布知识点,优化课程结构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合理安排课学数,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负荷均衡。

(3)实施产学结合培养模式。产学结合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有效途径。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充分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使培养方案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能体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

(4)加强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大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引入学分互认机制,积极探索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5)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职业资格课程以及各类论坛等,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就业创业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课程体系。

2.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培养

(1)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

(2)系统设置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教学,对上机、实验、实习、“两课”教学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地优化设计,统筹规划,

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注重强化基础实验教学和工程基本实践的训练,加大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改革的力度。

①加大设计类课程在理工教育中的教学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比例;

②加强实习环节,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③理工类专业应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科经管类专业应加强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

(4)制定明确的专业技能指标体系。把基础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缩短从学习到应用专业知识从事实际工作的过渡期,建立起学校同就业市场衔接的机制。

(5)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

3.强化素质教育,建立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1)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形成知识、能力、精神、素质四维结构的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辨证地处理好知识与技能、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2)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语言文明、行为文雅、诚实守信、学习勤奋,知识渊博的“全人”。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并通过实施学生学分奖励管理办法,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证书等纳入培养方案,建立与培养方案相应类别课程对接机制,并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

(4)要求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鼓励理工类学生修读人文科学类选修课,文科经管类学生修读自然科学类选修课。

(五)实践教学

学院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了科学合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项目齐全,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实习实训条件有保证,措施完善,实践教学效果好。

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设计和完善,实践教学实现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两个部分组成。实验教学(含课程配套实验和独立开课实验)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实训)和课程设计。实习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专题研究和毕业设计(论文)。

学院在共享母体学校实验实训资源的同时,大力加强自身实验实训环境条件的建设,打造具有至诚特色的集实践、创新、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性综合平台。目前,学院建有第一实验实训中心,第二实验实训中心,艺术实训中心,第三实验实训中心在拟建中,总建筑面积22212 m2。

为了优化实验资源,每个实验实训中心,建有大公共实验平台、小公共实验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

第一实验实训中心内,建有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语言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电气工程实践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EDA实验室和电路基础实验室等大、小公共实验平台;建有与中国惠普共建的动漫实验室1个,与H3C共建的网络工程实验室1个,与中国电

信共建的网络中心、数据中心各1个;还建有电气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经济管理类、语言专业类实验室。第二实验实训中心内,建有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室、生物基础实验室等小公共实验平台;还建有环境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第三实验实训中心,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此外,建筑学实验室也在筹划中。(注:上述某些专业实验室在拟建中。)

学院不断充实第一、第二实验实训中心、艺术实训中心等的实验室建设,2013学年新建了信息工程综合设计实验室、信息工程科研与创新实验室、信息工程综合基础实验室、政府管理综合实验室、物流管理模拟实验室、二维动画实验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室、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实验室、材料化学专业实验室、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等;计算机工程实验中心成功获批“福建省‘十二五’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学院通过资源整合,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办学集成创新。先后与中国惠普共建动漫实验室,与H3C共建网络工程实验室,与中国电信共建了网络中心、数据中心以及校园广播、平安校园、校园一卡通等“数字至诚”项目,与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共建图书馆,与科威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建了现代办公设备实验室,实现社会资源与学院资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2013年学院还新增了福建省邮电规划设计院、福建省东南电化股份有限公司等24个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使学院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总数达329个。

学院与驻闽陆、海、空部队共建,提高军训、军事理论、国防教育教学水平;与福州市建委、规划局、执法局共建,完善“花园式”校园建设;与福州市鼓楼区洪山镇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创新性地将学生实习实践集中进行集中管理,实现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的系统化、常态化。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学院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自身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进行修订完善,形成健全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学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有:《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本科生实习工作管理办法》、《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办法》、《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管理办法》、《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期末考试环节规范》、《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教学大纲、进度表填报规范》、《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教学事故处理实施细则》、《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教学质量奖评选办法》、《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福州大学至诚学院试卷管理办法》、《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成绩证明出具管理办法》、《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学生奖励学分管理实施办

法》、《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参见《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制度规范文件汇编》)。

学院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制度的落实。一是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举办教学秘书培训班、新教师岗前培训、新生入学教育、教学规章制度上网发布等多种措施,促进广大师生员工学习和了解规章制度,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二是建立院、系两级检查机制,加强对教学工作各环节的全程监督检查。通过专项检查、定期检查、随机检查等多种形式,对教学规章制度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在学期初、期中和期末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及时处理与解决教学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对各个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布置和总结。三是严格执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并实行定期检查,有效地提高了教学基本建设的实际效果。四是严肃查处违纪行为。对于在各教学环节中违反教学规章制度的师生,根据相关规定作出严肃处理。

由于制度健全,措施得力,执行严格,学院的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学生违纪现象逐年下降,逐步形成了优良的教风、考风和学风。

(二)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学院注重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不断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严谨教学,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过程。

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健全,服务意识强,教学管理效率高、效果好:①加强教学质量控制的组织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标准,加强新教师岗前培训,完善事前控制;②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成立教学督导,适时控制课堂教学,实现事中控制;③通过事故通报和处理,检查与测评结果反馈,约谈、转岗或辞退等方式,进行事后控制;④推行以完全学分制为主线的教学管理改革,用“看不见的手”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

⑤严格考场管理、考试纪律;⑥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激励教师学生;⑦规范实验报告、试卷、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⑧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完善各种教学管理文件,建立教务咨询部门,提供优质的“窗口”服务;⑨为相关部门设置质量指标,坚持目标管理。设置了四、六级英语通过率、省级计算机考试通过率、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考研录取率、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数、学生论文发表数、毕业率、就业率、发展党员比率、课程不及格率、违纪处分率、教学事故率、科研项目立项数、学术论文发表数、科研成果获奖数、教学竞赛获奖数等指标,通过目标管理、指标考核相关部门及人员,扎实推进了学院学风、教风、机关工作作风建设。

(三)以评促建,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水平

学院以评估工作带动学校的各项建设和发展,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建设、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等,大力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学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提供保障。学院自2011年被福建省教育厅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起,陆续有29个专业通过教育厅学士学位授权专家评审,其中2013年通过评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有网络工程、工程管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院历来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的监测,教务部每学期组织学生评教,2013学年,共有208993人次学生对3209门次课程进行评价。从评教结果看,学生评教的平均分为95.47分,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总体比较满意。

(二)本科生毕业、学位授予和就业情况

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有2719人;2714人获得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为99.82%。

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48%,相比2013年提高0.93%。其中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共105人,应届生考研录取率达3.86%,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国家地方项目21人,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共70人。总体而言,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入职薪酬水平逐年改善,大多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适应岗位需求,踏实肯干,勇于开拓,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将创新创业能力与人才培养相统筹、学科专业建设相统筹,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改革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3年5月,学院获批成为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新增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项,如表3-1、表3-2所示。

表3-1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年)

表3-2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年)

目前,学校形成了国家、省、院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对提高我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自主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已成为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学科竞赛活动

学院建有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外语、文学、艺术、健身活动中心,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截至2014年8月,学院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成绩优异,硕果累累,共获得省级以上荣誉781项及学生专利4项。包含国际级荣誉12项,国家级荣誉201项,省级荣誉568项。学科竞赛获奖情况,居省内独立学院首列。

在2013学年获得国家级以上学科竞赛荣誉中,学院计算机创新团队连续两年(2013和2014年)获微软创新杯中国区特等奖,并成为两年唯一晋级全球总决赛的中国队伍,得到微软公司的全额资助,前往俄罗斯和美国等地参加展演,得到极大好评,另有一支队伍获得2014年微软创新杯中国区一等奖;机器人创

新团队获2013国际机器人灭火比赛与家庭服务机器人冠军2项、亚军1项,成为首支夺得该赛事家庭服务机器人比赛标准组第一名的中国队伍;2014年第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学院获得B组(除985、211外高校)C++唯一特等奖,并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以总分第四的成绩,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高校一道获得决赛软件类优胜学校奖。

六、特色发展

(一)专业设置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以工为主,兼有经、管、文、艺、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39个招生专业中,有24个专业属于工学,占61.54%。根据我省鼓励增设工学专业的精神,目前学院工科专业人数比例为全省之首。学院的专业设置紧紧围绕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旨在为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和学科竞赛成果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院通过构建完善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学院还多方位的开展校企合作及产学研,使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延伸。学院重视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在相应学科领域中运用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与中国惠普公司共建动漫实验室,与H3C共建网络工程实验室;以及与福建紫荆数字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产学研项目合作。2013年,由学院学生参与紫荆数媒制作的动画片《勇敢者日记—迪小龙》已取得发行许可证(闽动审字[2013]第040号),并和中央电视台及100多家地方卫视签订了播放协议,于2014年2月在福建东南卫视播出。

此外,学院还经常选派创新中心、艺术中心、健身中心等的学生参加国际、港、澳、台各级别竞赛。特别是学院在有国际影响力的微软创新杯和机器人大赛都获得优异成绩,这些竞赛项目已经成为学院的特色品牌项目。

(三)以“开放办学”战略为指导,积极拓展合作办学空间

学院坚持以“开放办学”战略为指导, 积极拓展国际开放办学空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推动了学院办学走上新台阶。

学院与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斯大学、加拿大菲沙河谷大学、加拿大乔治亚学院、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德国凯泽斯劳滕应用科技大学、日本长崎外国语大学共同实施学生联合培养。今年学院已有38名同学赴欧美等国参加

中国农业大学2016-2017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6-2017学年

中国农业大学2016-2017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6-2017学年,中国农业大学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质量30条”)以及《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类型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层次:基本教育形式为全日制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面向国际竞争,服务农业现代化,服务农村发展,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根据上述定位,本科教育的发展思路是:控制教育规模,注重提高质量,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行业领军人才。 1、本科专业设置。本学年未新增本科专业,本科专业规模与上学年相同,仍为65个专业,分布在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七个门类的40个专业类。 2、本科招生情况。2016年我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录取普通本科学生2909名,河北、江西、国际学院计划安排在提前批,其他全部在各省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其中录取理科生2526人、文科生383人;男生1205

人,女生1704人;共产党员5人,共青团员2798人;城镇考生2170人,农村考生739人;汉族2613人,其他民族296人;英语考生2881,其他语种4人(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高考不应是外语24人)。 生源质量继续提高。录取第一志愿考生为2889人,第一志愿率为99.31%。专业志愿满足率达到92.68%,其中第一专业志愿满足率为48.40%。除部分专业特殊类考生外,理工类在26个省市区录取最低分超过当地一本线的分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比当地一本线平均高出98.56分,比2015年提高了12.26分,实现了从2008年以来的九连增。文史类普通新生的投档成绩比当地一本线平均高出66.15分,比2015年提高了7.16分,为近年来最高。 在校生规模。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19341人,其中本科生11395人(占58.9%)、硕士生4478人(占23.1%)、博士生3183人(占16.5%)、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285人(占1.5%)。学生总数与上年基本持平。 11395名本科生(女生6765)分布在58个专业和2个试验班中,平均每个专业190人,平均每年级每专业47.5人。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与授课情况 整体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1624名,其中女教师707名(占教师总数的(43.5%)。专任教师中有教授572人(占35%)、副教授827人(占51%),中级及以下228人(占14%)。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1237人(占76%),有硕士学位者271人(占16.7%)。生师比为15.0:1(硕士生按1.5计,博士生按2.0计)。教师队伍总体数量充足、层次高、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培养各类本科生、研究生的需要,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26人,“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4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学科专业之间很不平衡、差异明显。各专业平均教师数27人;教师人数最

北京联合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 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普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落实学校第四届党代会确立的“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战略和今后五年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深化教学品质提升计划,强化“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为本科生培养目标,即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各本科专业可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办学定位和特色,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服务面向是立足北京,服务首都,面向全国,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为国家特别是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目前,学校共有本科专业66个,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医、管、艺等10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专业获批北京市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及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整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初步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应用性特色初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2013年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专业建设坚持“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和“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实施“教学品质提升计划”为抓手,构建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定位的学科专业体系,将传统工科类专业逐步调整为与都市型工业、生物医药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相适应的轻型化专业,大力发展与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的专业,以适应北京地区产业(行业)布局调整需要。2013年,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旅游管理、金融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有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旅游管理、金融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历史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殊教育。有11个学院共计12个专业被选为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其中旅游管理、历史学和金融学3个专业评选为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历史学专业还被评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北京联合大学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一览表

关于做好2017-2018学年度二级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工

关于做好2017-2018学年度二级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工作的 通知 各二级学院: 为配合《2018年惠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编制工作、一年一度的本科教学状态基本数据采集工作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了更好地显示各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状态,充分反映各学院、专业自身的优势特色,展现教学的新理念、新措施、新成果。惠州学院继续实施二级学院教学质量年报制度,各二级学院要在充分分析和认真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紧扣本科教学工作,分析教学基本状态,突出教学改革亮点、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撰写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全面展示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状况。 现就做好2017-2018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工作通知如下:一、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主要内容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包括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本科专业设置及学科门类情况,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本科生源质量情况等。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二级学院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主讲教师情况、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设备情况等。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揭示教学过程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特别是培养方案

特点、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课堂教学规模、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 (四)专业培养能力(分专业撰写)。展示本科专业培养能力和发展水平,包括各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条件、人才培养等情况,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培养方案特点、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生师比、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授授课、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风管理等概况。(此项将合并到学校质量年报内对全社会公开) (五)质量保障体系:阐述二级学院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二级学院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测及运行、规范教学行为情况,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等。 (六)学生学习效果:呈现学生学习满意度、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就业情况、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等。 (七)特色发展:总结二级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特色和经验。 (八)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二、本科教学质量年报编制要求 (一)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内容要详略得当、图文并茂、报告中要用图表形式体现相应的支撑数据(见附件)。 (二)统计数据时间为2017年9月1日—2018年8月31日,不能以年度统计的数据以时点为准。

2014年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2014年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1、专业发展概况(包括专业发展历程、专业办学的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验室等基本教学条件、在校学生数、生师比、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学生转入和转出人数)。 电气信息工程系其前身是建于1978年10月的原上海师范学院分院的物理系,1992年改名为电子工程系。设有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电气技术教育、计算机应 用三个专业。至1994年10月与上师大并校时,有专任教师28名,其中副教授 5名,讲师及实验师20名,助理实验师及助教3名。设有电子、电工、电气自 动化、计算机、物理五个教研室和相应的实验室。1999年1月成立机械与电子 工程学院时,把应用电子技术和电气技术二个专业分别提升为电子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2000年又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至2000年9月设有电子应用技术教育、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电气技术教育、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六个本科专业和电子、电气、制冷三个专科专业,2002年 下半年之后,由于学校要求: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相继被并入数理信息学院。2010年月学院为考虑到教育资源的更优化配置,把电子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二个系又合并为电气信息工程系。电气信息系设有三个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14年本专业在校学生300人,生师比为20.6。第一志愿录取率为100%,新生报到率为97.78%,有3名学生转入本专业,转出人数为0。 2、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理论课、实践课、选修课的学时学分分配)。 (1)专业定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面向信息技术产业的宽口径专业。作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主要研究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问题,培养从事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维护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学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使专业

202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XX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xx年度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及《重庆师范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工作中心和重点,在学院党政班子的领导下,狠抓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和教研教改工作,进一步提高我院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使我院朝着“努力把北碚校区建设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在重庆市有重要影响,综合实力居西部地区同类学院前列的小学教师教育基地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向蓬勃发展。 一、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本科专业发展态势良好 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都将本科专业建设和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小学教育教师及应用技术人才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适当增加本科招生专业和扩大范围,xx年新增本科专业方向三个,招生范围扩大至11个省市,学生生源质量良好,报到率均在96%以上。 目前北碚校区两个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共有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2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师范类的小学教育(语

文、数学、英语)专业、小学教育(应用技术·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专业、音乐学(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书法、小学美术)专业和非师范类的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达1621人,占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总人数的77.49%。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推进北碚校区可持续发展 1、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按照学校“人才强校”队伍建设规划要求,学院采取“培养骨干、吸纳尖子、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工作方针,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旨在造就一支适应教学研究型定位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xx年学院继续全面实施和推进在职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继续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目前有6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专项经费投入,选派5名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近50人次参加全国各类学术研讨会,从整体上提升在职教师的学术层次。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力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 (2009年10月修订)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环节,为进一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关于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若干意见》(浙大发教〔2006〕46号)文件精神和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特修订本办法。 一、评价目的 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教,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为学校教学相关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包括所有全日制本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包括实习和毕业环节。 评价对象包括“教师”和“课程”,即某课程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的教学质量,即“人·课”。 三、评价指标 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和双语课分别制订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详见附件。 四、评价人员及权重 1.评价人员 参加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人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生;二是同行及管理人员,包括院系主管教学领导、教学

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 2.权重 原则上,学生评价权重占70%,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权重占30%(院系主管教学领导、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各占10%)。 五、评价方式和流程 学生评价和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均在现代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系统首先剔除每一个评价对象即“人·课”的最高5%和最低5%学生评价分,再与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分汇总,经过加权统计,得出综合评价分,并将综合评价分按类别由高到低排序。 评价工作流程见附件3。 六、评价结果及等级评定 1. 评价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按同类可比的原则分类排序,并按一定比例确定评价等级。 2.全校课程按以下类别统计评价结果。 (1)通识课程:思政类、军事理论类、公共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沟通与领导类、科学与研究类、经济与社会类、技术与设计类、新生研讨课等。 (2)大类课程: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工程类、设计及艺术类、经管类和文史哲类等。 (3)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人文社科类、理工农医类等。 (4)专业课程:按同一学院或学系分别统计评价结果。 (5)双语课程:文科类、理科类和工科类等。 每门课程只能归入其中一类,并在此类中按综合评价分由高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五年十月

目录 引言 (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 3、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2)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3) 1、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3) 2、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5) 3、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5) 4、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6) 5、教学行政用房及设备情况 (6) 6、图书信息资源及应用情况 (6)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7) 1、培养方案特点 (7) 2、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8) 3、教材建设 (8) 4、实践教学 (9) 5、毕业论文(设计) (9)

6、教学改革 (9) 7、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1) 四、质量保障体系 (12) 1、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12) 2、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 (12) 3、教学质量保障的政策和措施 (12) 4、日常教学监控及运行情况 (13) 5、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情况 (14) 五、学生学习效果 (14) 1、学生学习满意度 (14) 2、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情况 (15) 3、应届本科生就业情况 (15) 4、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16) 六、特色发展—秉承哈军工“三严”传统,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坚持工学并举,校企协同实施卓越计划,积极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7) 附件1: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一览表 (20) 附件2:学校基础数据表 (21)

引言 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各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四方共建;201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行列。学校现隶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基础设施完备,占地面积125.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13万平方米。现设有20个学院以及3个教学系、部、中心;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跻身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列,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2014年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在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过程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其中1项为参与)。1名教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探海利器——声呐》2门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4种教材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舰船动力技术虚拟仿真中心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获得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专项经费800万元。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年度) 2012年,我校积极应对医疗卫生制度和高等医学教育变革,在本专科教学工作中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和内涵建设,取得了许多新的成绩,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2012年,我校对本科教育的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将原来的制药工程专业(工学)调整为中药制药专业(理学),同时申报了药学专业(理学),目前本科教育共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工商管理(医药企业)、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10个本科专业,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个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6大学科门类。2012年,我校全日制本科生共5634人(含大陆学生4642人、台港澳学生262、留学生730人),全日制在校生共计9279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0.7%,较上一年度下降了1.49%。 2012年,我校在全国31个省市招生,实际录取1100人。其中:男生337人,占31%,女生763人,占69%;预备党员2人,共青团员1067人,群众31人;汉族977人,少数民族123人,其中政策

性招收少数民族学生43人。我校今年本科录取生源质量在往年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我校在全国26个省市本科全部为一志愿一次性投档录取;二是24个省市最低录取线均高于2011年,平均高出一本线34分,各省市平均分高出一本线59分。呈现整体上升水平;三是医学类各专业、制药工程(生物制药)达到专业志愿匹配率100%,岐黄国医实验班学生均为第一专业志愿录取;四是本科新生中男生所占比例相比2011年上升6%:岐黄国医实验班男生26人,占42%,比2011年增加25.33%;五是岐黄国医实验班学生基本素质优秀,16个省市岐黄国医实验班学生得分率高于80%。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各省市录取平均分数平均高出一本线79分,相比于2011年平均上升了9分;六是自主招生报名生源省份为历年最高水平,达到28个。 我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共862人,截止2013年8月31日教育部就业率统计时点,落实去向818人,去向落实率(初次就业率)达到94.90%,其中升学287人,占33.29%;出国47人,占5.45%;就业 484人,占56.15%;未就业44人,占5.10%。我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长期招聘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就业服务及社会需求调查》。其中问及贵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级评分,用人单位选择满意的比例占80%;选择一般和很满意的比例各占10%。 二、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和保障的发展思路和改革举措

五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3年)

二〇一四年三月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3年

目录 前言 (1) 一、学校基本概况 (2)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4)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4) (二)专业结构 (4) (三)课程结构 (7) (四)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8) (五)学业要求 (9) (六)奖学金、帮困助学金 (9) (七)本科生生源及其质量情况 (9)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11)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11) (二)生师比 (13) (三)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13) (四)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教学情况 (14) (五)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14) (六)教学行政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15) (七)国际交流 (15)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17) (一)专业建设 (17) (二)课程建设 (19) (三)教学改革 (21) (四)实践教学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3) 五、质量保障 (26) (一)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26)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8)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 (30) 六、学生学习效果 (32)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32) (二)就业率总体情况 (33) (三)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35) (四)毕业生成就 (35) 七、特色发展 (35) 八、挑战与对策 (36)

前言 2012-2013学年度,学校坚持“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特点,全面推进本科教学工作。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新增旅游管理、社会工作专业,专业总数达到41个。推进专业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培养各类教师,聘请了一批企业行业高水平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学校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协同实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大纲,引进行业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突出的案例,更新教学内容,实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以能力考核为导向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机械-电子类、纺织-化工-环境类、土木-交通类以及经济-管理类等优势专业群。成立教学评估中心,加强教学监控,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成立学生学业指导中心,提升学生学业服务水平。2013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9.54%,培养了一批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

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三年六月

目录 一、学院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 二、学院师资与教学条件3 三、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6 四、学院质量保障体系10 五、学生学习效果12 六、学院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5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院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综合性“985工程”大学中唯一的一所综合性管理学院。根据兰州大学本科生教育为“精英教育”的战略定位和重点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立足于“一切为了师生的成长成才”的崇高使命,确立了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管理精英、管理学术精英和高级管理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2.本科专业设置 学院目前开设有管理学基础理论班、会计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校本科生共950人。本科生生源具有扎实的数学和英语基础,生源质量位列全校文科类专业生源前列。为了满足国际会计化人才需求,2013年3月由教务处组织经校内外会计学专业ACCA方向班专家论证会,论证专家一致认为学院有实力开设会计学专业ACCA方向班,学校决定从2013年起从入校新生中选拔40名本科生。 (1)甘肃省管理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具有领导才能和社会责任感的管理学学术精英。毕业生主要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2)行政管理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行政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技能,能够从事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9年,全国第一批31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从兰州大学毕业。行政管理专业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3)工商管理类(含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3个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各类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毕业生主要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能够促进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是我校“创牌子、亮风采”的重点工作。从今年三月份学校发布审核评估工作进程表以来,在前期整改的基础上,理学院全体师生积极响应,按照指令时间高质量完成各项准备工作。 统一思想,深化师生评估工作认识 理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校各项工作部署,成立了由院长牵头的理学院教学工作评建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任务分工,教学副院长负责实施,教务办、学工办联动,全力以赴开展审核评估准备工作。通过党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党员大会、支部会议、全院大会、教学基层组织活动、学生党员会议、学生干部会议、学生班会、班主任会议等形式,安排与落实审核评估相关工作。要求每一位师生都充分准备,以良好的风貌接受专家的考察。 一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审核评估工作相关文件和资料,按照学校统一部署,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负责,严谨治学,从严执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大量公共课的基础学院,要求各位教师积极参与、配合和协助所服务的学院做好迎评准备工作,提前做好参加专家组织的座谈会、访谈、听课、考察等的准备,在各环节以最好的姿态展示风采。二是组织学生学习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相关知识,增强学校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要积极配合专家进校听课、座谈、参观等考察工作,礼貌、认真、积极的回答专家的各种提问。评估期间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守课堂纪律,同时表现良好的品行修养,举止文明,形象得体,展现优良的校风学风。全体师生正在共同努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迎评工作中去。 问题导向,确保教学工作秩序井然 围绕学校2017年底发布的整改清单,除了专家对理学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学院还收集了其他学院和专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对存在的类似问题以点触面, 梳理可能的问题清单,提出整改路径,主要从教师、系部、学院三个层面展开。

2019年系部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主要内容

附件1 2019年系部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主要内容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应围绕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要素,既要反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共性,又要充分反映系部自身的优势特长,展现系部本科教学的新思想、新政策、新措施、新成果。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字数不超过5千字,时间范围为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包括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全日制在校生自然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本科生自然数及所占比例(本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本科生源质量情况等。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描述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教学经费投入情况,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等。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揭示教学过程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特别是培养方案特点、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课堂教学规模、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国际化培养以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需提供典型案例) 四、质量保障体系 阐述系部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院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激励措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控及运行、规范教学行为情况,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等。 五、学生学习效果 呈现学生学习满意度、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就业情况、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成就等。(需提供典型案例) 六、特色发展 总结系部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特色和经验。(需提供典型案例) 七、挑战与对策 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

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003年度) 二○○四年一月

北京工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年度分析报告 (2003年度) 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学校占地1200多亩。有16个学院,34个本科专业,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5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与北京市共建重点实验室,11个北京市高新技术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有1个国家产学激光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数字社区工程中心。有10个本科教学基地。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64人,其中有两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111人,教授196人,副教授400人。有全日制在校生16865人。 2003年,是我校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建设的一年。全校上下高度重视评估与建设工作,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2003年11月17日-21日,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考察,这对我校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分六部分:一是明确办学思路,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二是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三是强化实践教学,构建本科实践教学平台;四是加强学风建设;五是教学质量分析;六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明确办学思路确保教学中心地位 我校的定位是:“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到2008年,把我校建设成重点学科国内一流、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人才培养质量、科学技术水平及综合办学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大学领先地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结合北京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三个为主”(人才培养以本科为主,学科专业以工科为主,人才类型以应用型为主)的办学思路。坚持“两个优先”,抓住“一根主线”,用“两个轮子”走路,确保“一个中心”。也即:坚持教学优先、育人优先;抓住人才培养这根主线;科研与教学并重,以科研促教学;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学校实行领导联系基层单位制度,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校实行干部听

【VIP专享】2011年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突破瓶颈,提升内涵,多措并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011年是学校“十二五”规划起步之年,也是国家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的第一年。学校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顶层设计制定本科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本科教学工程”实施计划、本科人才培养新方案为切入点,突破改革瓶颈,强化内涵建设,创新培养模式,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工作目标与任务,开创了“十二五”开局之年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 一.谋篇布局“十二五”发展蓝图, 凝聚培养质量提升新思路 科学制定本科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系统部署改革发展战略任务。深入分析、认真研究了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围绕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规划和系统研究制定了《本科人才培养“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完善机制,改善学风,提高质量”十六字工作方针,确立了本科人才培养战略发展目标和定位,梳理了四个方面的战略任务,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保障举措。 顶层设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本科教学工程”。确立了建设目标,部署了五个方面教学改革与建设任务,从观念更新、组织保障、政策机制、资金投入四个方面明确了具体管理措施,制定了7个配套文件。通过召开2011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再次开展全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进一步统一了“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凝聚了“要将全校各方面资源优势转化并服务于人才培养”基本发展思路,明确了任务。 修订完善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着力突破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瓶颈。组织调研十余所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了《调研总报告》,提出了“理念观念创新、制度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四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具体建议,下达了《201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修订的指导性意见》。新培养方案重点实现三个突破:一是引导学生构建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学习模式,学分压缩到155-165;二是优化通识教育与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结构,改革教学模式;三是提升内涵,在教学全过程中落实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二. 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改革试点,着力突破创新人才培养瓶颈 协同创新,探索模式,校企联合造就卓越工程人才。以“卓越计划”为载体,深化“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与12家大型企业协同创新,探索了新型“3+1+2”学业与职业全程联合培养的模式机制;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政策机制,健全8项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联合培养有效实施;校企共同参与,建设了

[精编]长沙学院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长沙学院年本科教学 质量报告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年) 长沙学院 二○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学校概况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3 (一)目标定位3 (二)本科专业设置3 (三)在校学生情况5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5 二、师资与办学条件6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6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6 (三)教学经费投入7 (四)教学用房及使用7 (五)实验实训条件7 (六)图书及信息资源8 三、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8 (一)专业建设9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情况11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12 (五)实践教学13 四、质量保障体系17 (一)领导重视,保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17

(二)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教学运行有序18 五、学生学习效果22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22 (二)应届毕业生毕业情况与学位授予情况22 (三)攻读研究生情况22 (四)就业情况23 (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23 (六)毕业生成就23 (七)学生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情况24 (八)学科竞赛情况24 六、特色发展25 七、问题与对策28 (一)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28 (二)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力度28 (三)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培养培训29 (四)进一步加强教学行政用房建设力度30

学校概况 长沙学院位于我国中部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学校的前身是原长沙大学和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长沙大学创办于1983年,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78年。1996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成建制并入长沙大学。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长沙学院”。学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339人。 办学条件校园占地面积132.5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9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350.34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8万册。校园湖光山色,风景秀美,为“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文明单位”。 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92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87人,副高职称教师20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2人,硕士学位教师426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3人,湖南省优秀教师3人,湖南省教学名师2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8人,湖南省教学奉献奖2人。 专业设置设有16个教学系(院、部),32个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工学为主体,文学、管理学为两翼,理、工、文、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XX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模板】

**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7-2018学年)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

学校概况 **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地处江西省**市,是财经院校,举办者为地市教育部门,于2001年开办本科。学院有本科专业17个,其中1个为新办专业。招生批次为第二批次招生A,第二批次招生B,第三批次招生A。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8,561人,折合在校生8,561人。全校教职工594人,其中专任教师460人。学校共有2个校区,其中1个为本地校区。 学校有党政单位17个,教学科研单位8个。 在各地校友会数量2个。 与学校签署协议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等活动的机构102个,行业机构和企业98个,地方政府4个。 ※以上数据来源:1-1学校概况,表1-2校区地址,表1-5-1专业基本情况,表1-6-1教职工基本信息,表1-8-2 科研基地,表3-1-1高层次人才,表4-1-1学科建设,表6-1学生数量基本情况 【注】:1.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全日制硕士生数×1.5+全日制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不含自考生)。 2.全日制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全日制硕士生数+全日制博士生数+留学生数+预科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进修生数。

本报告的撰写是根据国教督办[2016]75号文件中关于普通高校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现有数据资料是基于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统计的时间也与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采集时间要求一致。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3) (一)人才培养目标 (3)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3) (三)在校生规模 (3)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7) (一)师资队伍 (7)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9)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11)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1) 1.教学用房 (11)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12)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12) 4.信息资源 (12)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3) (一)专业建设 (13) (二)课程建设 (14) (三)教材建设 (14) (四)实践教学 (15) 1.实验教学 (15)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5)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15) (五)创新创业教育 (15) (六)教学改革 (16) 四、质量保障体系 (17) (一)校领导情况 (17)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 (17) (三)学生管理与服务 (17) (四)质量监控 (17) 五、学生学习效果 (19) (一)毕业情况 (19) (二)就业情况 (19) (三)转专业与辅修(双学位)情况 (19) 六、特色发展 (19)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20) (一)加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 (二)继续推进并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20) (三)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21) 附件 (22)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22)

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9年是**师范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五次教学工作大会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年。学校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任务,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规范教学管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推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坚持“大学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学科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弘校”的发展战略,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强化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舆论支持教学的良好局面,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全面落实,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学校类型定位:教学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科结构定位:充分发挥我校师范类学科专业之长,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群。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面向广西,辐射全国。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招生专业4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 3.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目前,学校共有在校生15415人,其中本科生13674人,专科生1741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学校实施“阳光工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9年,我校向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录取本科生3602人。在广西,理科录取最高分为522,最低分为439;文科录取最高分为520,最低分为453,;艺术类科录取最高分为267,最低分为197;体育类录取最高分为411,最低分为2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