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小儿湿疹中医临床治则举要

小儿湿疹中医临床治则举要

王 睿,孟向文*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天津300193)

摘要 中医认为,小儿湿疹多是脾虚湿热内生,复感风邪,内外相合,发溢于肌肤所致,结合小儿生理及病理特点,提出 清热凉血,健脾利湿,养血祛风 佐以消食通便,祛风润燥 慎用苦寒燥湿药 的中医治疗原则,增强脾胃转运水湿之功能,标本兼治,减少复发。同时注意:1)饮食宜清淡而易于消化,多饮温水,不宜吃辛辣、煎炸油腻等食物。2)注意多休息。3)防止因搔抓导致皮肤溃烂感染。4)尽量减少外用激素类药物,避免热水刺激患处皮肤,保持皮损部干洁。5)尽量穿棉质衣物,以免刺激小儿皮肤。

关键词 小儿;湿疹;中医治则、临床应用;清热凉血、健脾利湿;养血祛风;祛风润燥

中图分类号R25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5699(2011)10-0952-02

基金项目: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针灸学示范中心创新项目资助课题(编号:201101)

小儿湿疹是儿科常见病之一,表现为皮肤发红,出现皮疹,皮肤瘙痒,疱疹可破损,流出液体,继之皮肤发糙,脱屑,遇热、遇湿都可以使湿疹表现显著。常呈对称性出现,发病部位不一。常反复发作,迁延日久。中医称之为 浸淫疮 肥水疮 湿毒疮 奶藓 等,认为脾失健运,湿热蕴结于皮肤[1],毒邪深入血分为其主要病机。笔者近1年随孟向文老师临床治疗小儿湿疹10余例,结合中医儿科学的学习,临床根据 清热凉血,健脾利湿,养血祛风 的中医治则治疗小儿湿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中医治则

1 1 清热凉血,慎用苦寒燥湿药 小儿胃肠积热,胎毒和炽热都是湿疹的致病原因,中医认为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2]

,加之小儿 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的生理特点,心肝之火容易亢盛,肝火生心火。因此小儿湿疹常表现出皮肤红斑、丘疹,剧烈瘙痒,寝食不安、心烦、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红,或有舌尖红,苔或黄,脉细数的症状。以清热凉血为主要治则,药用:牡丹皮、生地黄、赤芍、玄参、芦根、知母各5~10g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属于稚阴稚阳之体,不耐攻伐,应慎用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等苦寒燥湿药,苦寒之品易伤阴耗血,必要时用量不宜过大,一般为3~5g,亦不可久服,临床发现过多使用此类药,反而使病情加重,干痒明显。而用牡丹皮、知母等清虚热;生地黄、玄参、赤芍清血分热毒,兼以滋阴生津润燥,防止苦寒伤阴。可加

入金银花、连翘清心火;钩藤甘、凉,归肝、心包经,具有轻清疏泄之性,清热透邪凉肝,使肝火清,心火亦无以生;槐花重在清肠毒,治胃肠积热以治本,肺与大肠相表里,肠清则肺气宣降得利,肌肤得以充养,如 灵枢 决气 所说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3]若心烦、易怒严重,加酸枣仁、远志、柴胡少量以养心安神,疏肝解郁。

1 2 健脾利湿,注重消食通便 小儿 脾常不足 ,易为乳食所伤。嗜食或不食,均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疹可见丘疱疹、水疱,甚至糜烂、渗出,药用白术、党参、茯苓、薏苡仁、甘草等各10~15g,补气健脾以利水湿,脾气健全,则水湿得以运化。由于脾胃运化功能较弱,加之小儿饮食不节,积滞于胃,进一步阻碍水湿运化,常伴有纳呆,积滞日久化火,可出现肠燥便干,故加以消导积滞药,麦芽、神曲、炒莱菔子消食化滞,以利脾胃转运水湿;加少量砂仁或麻仁,砂仁以化湿行气,两者润肠通便以清蕴于脾胃,诸药合用使湿热之邪有所出路。

1 3 养血活血,佐以祛风润燥 小儿湿疹常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病程较长,邪多已入于血分,体内除有湿热,日久多瘀,久病耗血,且风湿热郁而化火,伤阴耗血,肌肤失养,血虚生风化燥,风盛则痒[4]。小儿多表现为皮肤粗糙,皮纹加深,以鳞屑、痂皮多见,分泌物甚少或无,皮肤色暗,失去正常的柔润光泽,以干痒为主,晚上痒甚,部分患儿伴咳嗽日久,晚上加重,舌

952 2011年10月第31卷第10期 Jil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2011Vol.31No.10

红或紫暗无苔,脉细数。中医认为: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药用当归、白芍、丹参、鸡血藤、熟地黄、麦冬等各5~10g。其中当归、白芍养血以濡润肌肤;丹参、鸡血藤活血祛瘀通络,但应注意用量不宜过大,以防动血生风;熟地黄、麦冬等滋阴润燥,同时,以防活血之品辛燥伤阴之弊。 风为百病之长 ,内生湿热多兼外受风邪,或阴血虚而生内风, 风性善行数变 ,感受风邪主要表现出瘙痒症状。在方中同时加入防风、白鲜皮、白蒺藜等。少量防风以顾护肌表,防受外风;白鲜皮、白蒺藜祛风止痒,引药达表以治标。若痒甚者,加槟榔、苦楝皮、鹤虱、贯众等杀虫止痒药。

小儿肺、脾、肾三脏常不足,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同时本病多为过敏因素导致,小儿多伴有过敏性喘咳,需加入桔梗、桑白皮、贝母、沙参、百部等以止咳平喘,益气润肺。

2 病案举例

刘某,女,8岁,2009年12月2日初诊,过敏性湿疹,双肘、膝皮损,面积为6cm 10cm,干性痒,晚上睡觉加重,不食诸多食品,伴咳嗽,舌质红苔厚尖红,脉细数。中医诊断为小儿湿疹,证属血虚风燥,脾虚内热。治法:清热健脾,养血祛风。方药:知母2g,玄参10g,生地黄5g,牡丹皮5g,赤芍5g,土茯苓2g,苦参3g,茵陈3g,白术5g,薏苡仁10g,神曲5g,甘草6g,当归10g,白芍10g,丹参5g,鸡血藤5g,红花3g,麦冬10g,何首乌5g,熟地黄5g,防风3g,白鲜皮5g,6剂,2日1剂,水煎服。

医嘱:1)饮食宜清淡而易于消化,多饮温水,不宜吃辛辣、煎炸油腻等食物;2)注意多休息;3)防止因搔抓导致皮肤溃烂感染;4)尽量减少外用激素类药物,避免热水刺激患处皮肤,保持皮损部干洁;5)尽量穿棉质衣物,以免刺激小儿皮肤。

12月22日2诊:肘膝湿疹好一些,晚上痒好一些,脉细数。原方去苦参,加入芦根5g,连翘5g,金银花3g,槐花5g,地肤子3g,黄柏3g,荆芥3g,贝母3g,桔梗3g,6剂,2日1剂。

2010年1月8日3诊:大好转,只有窝皮损,晚上痒一点。2诊方中加入何首乌5g,桂枝3g,红花增至5g,当归增至15g。共4剂,2日1剂。4剂服完,窝全好,只是皮肤干,脉滑细,舌暗红无苔尖暗红。3诊方去何首乌,1日2剂,服7剂后湿疹痊愈。

3 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主要由于对食物、颜色等的过敏作用,又因为婴儿的皮肤较薄,毛细血管网丰富而且内皮含水及氯化物比较多,对各种刺激因素较敏感。治疗尚无特效疗法,多采取对症治疗,如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及外用激素类药物,虽有短期疗效,但存在副作用大,易继发感染,远期疗效不理想等缺点。中医认为由于小儿脏腑功能尚未发育健全,脾胃传输功能较弱,即 脾常不足 ,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的健运失常致湿邪内生;或因先天因素造成小儿脾胃湿热,如 外科正宗 记载: 奶藓,因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遗热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藓,流滋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 [6]即先天因素为患儿其母怀胎期间,食物辛燥而遗热于胎儿,造成小儿先天肺脾蕴热;小儿本身具有 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的生理特点,心肝火旺; 肺常不足 ,肺主皮毛,小儿肌肤脆弱,藩篱不固,抵御外邪能力较弱,此时复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客于肌肤,引发小儿湿疹。根据小儿 肺脾肾三脏常不足,心常有余,肝常有余 的特点,以 清热凉血,健脾利湿,养血祛风 为治疗原则,注重消食通便,佐以祛风润燥药。根据辨证适当加减用量,标本兼治,祛邪扶正,从根本治疗小儿湿疹,临床运用此法治疗小儿湿疹,同时注重日常饮食等方面的调理,减少过敏因素的刺激,取得良好效果,减少复发,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纠广文.小儿湿疹治疗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01,5(6):

22.

[2]何文彬,谭一松.素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8:482.

[3]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272.

[4]徐恩波.浅谈湿疹的证治[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

(6):8.

[5]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2:642-645.

[6]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2.

作者简介:王 睿(1989-),女,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医针灸推拿学。

*通信作者:孟向文,Tel:135********,E-mail:mengxiang-wen116@https://www.360docs.net/doc/5211825496.html,(收稿日期:2011-06-12)

953

2011年10月第31卷第10期 J il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2011Vol.31No.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