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重点作家

外国文学重点作家

索福克勒斯 Sophocles (P33)

一、Sophocles’ life and works

1、Three ancient Greek tragedians(古希腊三大悲剧家):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2、Athenian democratic politics ideology(雅典民主政治意识形态)

Mythology and legends (神话传说)

Conflict between heroes and fate (英雄和命运的冲突)

Ajax《阿贾克斯》 Antigone《安提戈涅》 Oedipux the king《俄狄浦斯王》

3、生平简介

索福克勒斯,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出身于兵器制造厂厂主家庭。生活于雅典极盛时期,是雅典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的朋友,曾任雅典税务委员会主席,被选为雅典十将军之一。但他在艺术上的成就远远胜过政治上的业绩。他从事戏剧创作60多年,写了120多部剧本。获奖24次。但是流传完整的剧本只有7部悲剧。其中最著名的是《俄底浦斯王》。他既相信神和命运的无上威力,又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雅典民主政治繁荣时期思想意识的特征。和另一位戏剧家埃斯库罗斯不同,他认为命运不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他以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人物形象,即使在命运的掌握之中,也不丧失其独立自主的坚强性格。

4、《俄狄浦斯王》作品分析:P37

(1)内容简介:一向繁荣的忒拜城突然遭到了厄运,土地荒芜,庄稼歉收,牲畜瘟死,妇人流产,城邦在血红的波浪里颠簸不定,全城到处是求生的歌声和苦痛的呻吟。无尽的痛苦折磨着众人,也令爱民如子的国王俄狄浦斯忧心如焚。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俄狄浦斯派人请来了阿波罗的神示:由于多年前一个人所犯的杀死前王拉伊科斯的罪孽,城邦才遭此劫难。只有严惩凶手,才能拯救城邦。

(2)背景:它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剧作家无法摆脱当时浓重的命运观念,使俄狄浦斯逃脱不了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示”的罗网。但他对命运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认为俄狄浦斯并不是有意杀父娶母,本人非但没有罪,反而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受人爱戴的君王。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继而,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了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对于这样一个为人民、为国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运,剧作家深感愤慨,发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控诉命运的不公和残酷,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因此,尽管结局是悲惨的,但这种明知“神示”不可违而违之的精神,正是对个人自主精神的肯定,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先进思想意识的反映。(3)主题:

①阐明了人类命运的多悲剧性;

②揭示了人对自己命运的主宰力有限;

③俄狄浦斯是献给诸神的祭品——代罪羔羊

中心主题:描写个人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与命运的冲突,表现善良的英雄在力量悬殊的斗争中不可避免的毁灭。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剧,影射着雅典奴隶主民主派英雄的历史悲剧。剧本热烈歌颂了俄狄浦斯的坚强意志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并对当时流行的命运观提出了怀

疑。

(4)人物:俄狄浦斯是诗人理想化了的英雄,但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流露出了诗人对盛极而衰、矛盾日烈的民主制无力挽救的悲愤情绪。俄狄浦斯是个双重的谜语般的人。在剧中,他的心理状态和道德观念是始终如一的一个果断、不屈不挠、智勇双全的人,人们无从职责他有任何不道德和触犯法律的行为。然而,他所不知道,不愿意而且不应得到的是,到头来,他在社会、宗教、人格等诸方面,都与他作为一城之主所表现的正好相反。科林斯的异乡人实际上出生在忒拜,猜破谜语的人自己却是一个猜不破的迷,支持正义的人是凶手,明察秋毫的人是瞎子,城邦的拯救者是它的祸根。——这标志着人类状况的两重性。

(5)艺术:《俄狄浦斯王》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在情节的整一、结构的严密、布局的巧妙等方面,堪称希腊悲剧的典范。故事集中写俄狄浦斯追查杀害前王凶手这一中心事件。究竟谁是凶手?形成戏剧的“悬念”。接着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发现”、“突破”,使矛盾一个个地揭开,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惊心动魄的结局,紧凑生动,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索福克勒斯不写神而写理想化的人,而且把人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使之动作性强,性格鲜明。他把演员从两个增加到三个,这样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扮演各种人物,表现人物的多方面性格。他又以对白代替合唱成为戏剧的主要成分,使悲剧成熟为真正的戏剧艺术。由于索福克勒斯对希腊悲剧的卓越贡献,赢得“戏剧界的荷马”的美称。

作者一方面表现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一方面也表现人类心智的局限和命运的强悍有力。俄狄浦斯的遭遇是悲惨的,但他的自我结构上首创倒叙式的范例,剧情从故事将近结尾处展开,在向高潮推进的同时向前回溯,布局谨严,结构紧凑,情节起伏跌宕,发现、突转、悬念等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十四至十七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

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已湮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故有“文艺复兴”之称。

人文主义(Humanism)思想的内容:1、以人性反对神权2、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3、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P38)

一、概况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世界戏剧之王:1、培根说 2、马洛说 3、集体说 4、肯定说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The so-called hesitation of Hamlet 哈姆雷特所谓的犹豫

“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为,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

“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徙、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用一把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Better a witty fool than a foolish wit . 宁为聪明的愚夫,不作愚蠢的才子

A light heart lives long. 豁达者长寿

The time of life is short ; to spend that shortness basely, it would be too long . 生命是短暂的;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The empty vessels make the greatest sound . 空的容器总是发出最大的声音。

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 真爱之路永不会是平坦的。

What a piece of work is a man, how noble in reason, how infinite in faculties, in form and moving, how express and admirable 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le in 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the paragon of animals…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二、主要作品

1、长诗两部:《维纳斯和阿都尼》(1593) 《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

2、十四行诗154首主题:歌颂爱情和友谊、赞美真善美统一、人文主义

(5)十四行诗Classification(分类)

① Italian Petrarchan(意大利比特拉克)

② English or Shakespearean sonnet(英国十四行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③ Spenserian sonnets(斯宾塞十四行诗)

三、戏剧创作

莎的编剧工作从改编旧剧开始;自1590-1612共20多年中完成,戏剧37部。

第一时期(1590-1600)历史剧和喜剧时期

第二时期(1601-1607)悲剧和悲喜剧(阴暗喜剧)时期――创作高峰期

第三时期(1608-1612)传奇剧时期

1、历史剧和喜剧时期

历史剧:爱国热情和对开明君主的向往;

喜剧和诗歌:热情讴歌男女冲破封建羁绊、争取恋爱自由、婚姻幸福;

创作基调:乐观、明朗、激越、充满和谐欢快的气氛

Historical plays(历史剧):9

①《亨利六世》第二部(1590)

②《亨利六世》第三部(1590)

③《亨利六世》第一部(1591)

④《理查三世》(1592)

⑤《理查二世》(1595)⑥《约翰王》(1596)

⑦《亨利四世》第一部(1597)

⑧《亨利四世》第二部(1597)

⑨《亨利五世》(1598)

Comedy(喜剧):10

“爱征服一切”

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反映人文主义的生活观和幸福观主题;反禁欲主义、将爱情同反封建伦理道德、争取个性解放联系起来;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和为获得爱情所进行的斗争;

喜剧的主题:歌颂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属抒情性的浪漫喜剧。

①《错误的喜剧》(1592)

②《驯悍记》(1593)

③《维洛那二绅士》(1594 )

④《爱的徒劳》(1594)

⑤《仲夏夜之梦》(1595 )⑥《威尼斯商人》(1596)

⑦《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

⑧《无事生非》(1598)

⑨《皆大欢喜》(1599)

⑩《第十二夜》(1600)

Tragedy(悲剧):3

①《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593)――复仇

②《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爱情

③《裘力斯·凯撒》(1599)――野心

2、悲剧时期(1601-1607)

①《哈姆莱特》(1601)

②《奥瑟罗》(1604)

③《李尔王》(1605)

④《麦克白》(1605)⑤《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7)

⑥《科利奥兰纳斯》(1607)

⑦《雅典的泰门》(1607)

喜剧――阴暗喜剧、问题剧、悲喜剧:3部

①《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602)②《终成眷属》(1602)③《一报还一报》(1604)

Great Tragedies(四大悲剧):《 Hamlet》(哈姆雷特)(1601)《Othello》(奥赛罗)(1604)《king Lear》(李尔王)(1605)《Macbeth》(麦克佩斯)(1605)

3、传奇剧时期(1608-1612)

传奇剧:3部①《辛白林》(1609)②《冬天的故事》(1610)③《暴风雨》(1612)

历史剧:1部《亨利八世》(1612)

四、《Hamlet》(哈姆雷特)作品分析

1、《哈姆雷特》是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它的人文主义特

点在于:

(1)通过哈姆雷特的形象表达出对人的问题的深入思考,其中包括对人的终极问题,对人

和万物的关系等等的思考;

(2)刻画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具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主人公,这个世界可以无限发掘,因

而又有说不尽的哈姆雷特之说;

(3)作品将哈姆雷特和克劳迪斯之间的斗争升华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从而在哈姆雷特和

他老父亲身上体现出理想君王的人文主义理想

2、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

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

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

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

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3、人物形象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

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

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

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

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

行动不起来。

(3 )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

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 )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

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4、主题:对于颠倒混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呼唤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

社会理想。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向往、对现实中被欲望和罪恶玷污的人性的深刻批判。

5、Features of Shakespeare’s Dramatic Works(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

①Realism 现实主义

②The life and death depicted in his tragedies are typical of those newly rising bourgeoisie. 悲剧中描述的生活是新兴资产阶级生活

③The stories of Shakespeare’s play are often borrowed from either other histories or playwrights’. 莎士比亚戏剧的故事经常从其他的历史剧中取材

④The characters are depicted in typical situation. 人物形象在典型的环境中塑造

⑤The dramatic form fits the contents of his plays well.戏剧形式非常符合剧情需要

⑥Master of English language. 语言的灵活运用

浪漫主义文学 Romanticism English Poetry

“romantic”一词源于古法语的“romant”,原指用拉丁语方言罗曼斯语写的传奇故事,因其内容主要是中世纪骑士的空想和冒险经历,故用来表示新奇惊异之意。

在现代法语中,源自“romant”一词的有“roman”、“romance”与“romanticism”等词,分别表示传奇小说或长篇小说,抒情歌曲或浪漫曲,浪漫主义等等。

文艺史上,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被认定为浪漫主义时期,但其影响在整个十九世纪持续不衰。

1、思想特征: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喜欢从理想出发批判现实或将其理想化,肯定个体对社会的反抗;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

2、艺术特征:强烈的主观性;采用民间题材;惯用对比和夸张;忧郁感伤的情调。

3、代表人物:英国浪漫主义:彭斯、华兹华斯、济慈、拜伦、雪莱

德国浪漫主义:诺瓦利斯、海涅、格林兄弟

法国浪漫主义:雨果、大仲马

俄国浪漫主义:普希金、莱蒙托夫

美国浪漫主义:超验主义者、惠特曼、霍桑

4、浪漫主义诗人大多受卢梭思想和法国革命的影响,他们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强调情感(emotion),关注个性化(individuality),推崇想象力(imagination or fantasy),热爱大自然(Nature),每人都热衷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真实(truth)。

William Wordsworth华兹华斯(1770~1850)(P44)

All good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所有的好诗都是炽烈情感的自然涌流,而这种情感又是经过在宁静中追忆的。

一、生平简介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诗人,他与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

“湖畔派”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为华兹华斯。他于1789年和柯勒律治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从拥护法国革命变成反对,于是前者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找慰藉;后者神游异域和古代,以梦境为归宿。两人的诗歌合集,题名《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

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主张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与感情,被誉为

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他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对以18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二、代表作品

(1)抒情诗:《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旁》(4)《不朽颂》

(2)长诗:《序曲》(5)《远足》

(3)自传体叙事诗:《革命与独立》

三、主要特点

华兹华斯的小诗清新,长诗清新而又深刻,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泼的浪漫主义诗风。华兹华斯关于自然的诗歌优美动人,他的这类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寓情于境,情景交融.这种风格的体现是作者通过对诗歌的题材、诗歌所用的语言以及对诗歌所用的格律、诗体和作者对诗歌词汇的选择体现出来的。

四、《我好似一朵云》作品赏析(P45)

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

越过山谷飘过天边

木然间我看见

一大片,金黄的水仙

在湖畔,在树下

随微风摇曳起舞

如银河繁星

不停歇的闪亮连绵

连绵不断

沿着水湾的岸边

一眼瞥见一万朵

枝头摇曳轻盈起舞

粼粼波光也跳着舞,

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

诗人怎能不满心快乐!

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

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

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

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

那是孤独之中的福;

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是华兹华斯抒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804年。据说此诗是根据诗人兄妹俩一起外出游玩时深深地被大自然的妩媚所吸引这一经历写成的,体现了诗人关于诗歌应描写"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这一诗学主张。全

诗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写景和抒情。诗的开篇以第一人称叙述,格调显得低沉忧郁。诗人一方面竭力捕捉回忆的渺茫信息,另一方面又觉得独自漂游,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赏大自然所赋予的美景。他把自己比作一朵流云,随意飘荡,富有想象的诗句暗示诗人有一种排遣孤独、向往自由的心情。在他的回忆中,水仙花缤纷茂密,如繁星点点在微风中轻盈飘舞.

五、Comment on Wordsworth 评价

1、华兹华斯是被动浪漫诗歌的代表,表达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愿望。

2、他用新的视角来看大自然和人。他的所有作品都在试图传达新的愿景。

3、他的诗歌以简洁、纯洁被区别出来。他在诗文创作的理论和实践始于社会现实和资本主义的不满,暗示了“回归自然”、“回归旧社会的宗法制度”。

Robert Burns 彭斯(1759~1796)(P51)

But to see her, was to love her; Love but her, and love for ever. ---Robert Burns 一、生平

罗伯特·彭斯(1759-1796)苏格兰浪漫主义农民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复活并丰富了苏格兰民歌;他的诗歌富有音乐性,可以歌唱。彭斯生于苏格兰民族面临被异族征服的时代,因此,他的诗歌充满了激进的民主、自由的思想。诗人生活在破产的农村,和贫苦的农民血肉相连。他的诗歌歌颂了故国家乡的秀美,抒写了劳动者纯朴的友谊和爱情。诗歌内容:爱情;苏格兰乡村普通生活;时政;和普通人的交往

二、作品简析:

(1)A Red, Red Rose (P52)

啊,我的爱人象红红的玫瑰,

在六月里苞放;

啊,我的爱人象一支乐曲,

乐声美妙、悠扬。

你那么美,漂亮的姑娘;

我爱你那么深切;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一直到四海涸竭。

直到四海涸竭,亲爱的,

直到太阳把岩石消融!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只要生命无穷。

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

再见吧,小别片刻;

我会回来的,我的爱人,

即使万里相隔

The theme of the poem 诗的主题

○1The poem is a celebration of love, spontaneous and untroubled by doubt or difficulties or by any sense of the complexities of life. 这首诗是对爱情的赞颂,自发的,未被怀疑、困难、生活复杂观念打扰。

○2Here the speaker seems to say that the real love could not be stopped by any hardships and obstacles(障碍). 真正的爱情不会被任何困难和障碍阻断。

(2)Auld Lang Syne (往昔的时光)

老朋友哪能遗忘,

哪能不放在心上?

老朋友哪能遗忘,

还有往昔的时光?

为了往昔的时光,老朋友,

为了往昔的时光,

再干一杯友情的酒,

为了往昔的时光,

你来痛饮一大杯,

我也买酒来相陪。

干一杯友情的酒又何妨?

为了往昔的时光。

我们曾邀游山岗,

到处将野花拜访。

但以后走上疲惫的旅程,

逝去了往昔的时光!

我们曾赤脚瞠过河流,

水声笑语里将时间忘。

如今大海的怒涛把我们隔开,

逝去了往昔的时光!

忠实的老友,伸出你的手,

让我们握手聚一堂,

再来痛饮—杯欢乐酒,

为了往昔的时光!

现实主义文学 Realism in the19-century

一、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1、思想特征

(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3)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2、艺术特征

(1)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2)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具有外倾性和内倾型两种倾向。

(4)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二、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40s and in the early 50s.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great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

They creates pictures of bourgeois civilization, describing the misery and sufferings of the common people. They also showed profound sympathy for the common people.

1、Main writers: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姐妹;简·奥斯丁;哈代、萧伯纳

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P60)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希望长有翅膀,栖于心灵之上

一、Dickens’ life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Dickens’ works

Dickens’first novel is “The Pickwick Papers”《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 which made him a national success. His main works : “Oliver Twist”《雾都孤儿》(1838),“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1849), “Hard Times”《艰难时世》(1854), “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1854), “Great Expectation”《远大前程》(1860)etc.

Charles Dickens describes many striking and particularistic(个性鲜明、形象独特)characters successfully. His works reflected widely the life of common people.

Dickens keeps his sympathy for the poor people and exposes and condemns(揭露和谴责)the greed, hypocrisy and bribery(贪婪、虚伪和腐败)of bourgeois(资产阶级). The novels of critic realism of Dickens’moved one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readers.

三、Dickens’accomplishment

1、He accomplished over twenty novels, some of which are remembered and a few of which can be taken as masterpieces, for instance, Oliver Twist in the early period and David Copperfield in the second period, Bleak House and Great Expectations in the third period.

2、Greatly with his efforts and accomplishments,:Critical Realistic tradition was firmly established, like, critical attitude toward the reali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sympathy with the poor and the lower, and vivified and typical narr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life.

3、He successfully portrayed a number of characters, not only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his very carefully interwoven novels can we fi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but in almost every one of his works we inevitably meet several minor figures, for instance, Fagin in Oliver Twist. The reason why he could achieve so much is because he presented a lot of exact actions and words that fit these characters in their positions and in their environments.

四、《双城记》作品赏析(P60)

★(一)A Tale of Two Cities

1、Pre-class Questions

The two citie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refer to ______.

C. London and Paris

2、Background Information(背景;法国大革命)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3、Character List(人物):Charles Darnay、Doctor Manette、Lucie Manette、Madame Defarge

第一类是以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

第二类是德法日夫妇等革命群众。

第三类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义解决社会矛盾、以博爱战胜仇恨的榜样(马内特父女达尔奈洛里先生等)。

梅尼特医生是狄更斯笔下人道主义的典型形象和代表。为了揭穿厄弗里蒙地兄弟虐杀农民的残酷现实,仗义执言的梅尼特医生忍受十几年艰辛困苦的牢狱非人般的生活,从中体现了他正义坚毅,不畏强权威慑的刚直一面。出狱后他在女儿的感化下成为仁爱和宽恕的化身,更是狄更斯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仁爱宽恕的高尚品质同样体现在露西的身上,她不辞劳苦,辗转于英法两国,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成功接回她那被关押十几年的父亲梅尼特。在亲情巨大力量的感召之下,她尽善尽孝照顾自己已是精神近乎崩溃的老父亲,并最终使其恢复精神和理智。温柔贤淑,仁爱朴质的品质在露西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另一位被狄更斯所极为赞美的人道主义典型便是卡尔登了。作为一名律师事务所的小职员,他精明能干,心地善良,却怀才不遇。他开始厌恶社会的阴暗面,却又无力反抗,逐渐变得放荡不羁,玩世不恭,自甘堕落。然而这表面的颓废并不能掩饰其内在纯洁高尚和深处存在的一种伟大的利他精神,而这一精神在他代替代尔那上断头台,为自己暗恋已久的露西的幸福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此壮举可谓是爱的精髓和价值的终极体现了。

代尔那身为凶残荒淫贵族的后代,不仗势自己贵族的特殊身份,毅然改名换姓,移居英国,以教授法语而自食其力。他善解人意,极富同情心,为人真诚,毫不利己,也正是因为这些品质深深地吸引了露西。即使他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代尔那所关心的并不是自己,而是自己挚爱的妻子和岳父的安危。代尔那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品质正是狄更斯心目中纯洁美好的理想青年所应具有的。

狄更斯笔下的得伐石太太是个坚定的革命者,但又是一个被仇恨驱使的偏执狂和复仇者。她于侯爵一家有杀父,杀兄,杀姐的不共戴天之仇,她英勇无谓,组织领导攻打巴士底狱,表现出勇敢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出众的组织力和号召力。可她复仇成性,把无辜的贵族后人代尔那送上断头台,致使代替他的卡尔登为爱牺牲。她缺乏对正义和邪恶的理性判断,一味偏执地受感性意识的支配,最终失去理智走上极端的道路。很显然,这一点是和狄更斯所倡导的人道主义与宽仁品质是相悖的。

最后讲到社会邪恶势力的典型代表,厄弗里蒙地兄弟两生性阴险,虚伪,残忍,他顽固坚持

贵族特权,横行霸道,无恶不作,视生命如草芥,鄙视弱势群体生命的价值,随意压死贫民的孩子,强奸农妇,杀人灭口,其恶毒的的卑劣行径闻之发指,实乃天理难容。善良正义的梅尼特医生同样不能幸免受其迫害,只要是对他不利的一切事物,他都会想尽办法进行排斥和扼杀。而侯爵的慌奢凶残的形象恰好是之前狄更斯所推崇的人文主义关怀与宽容仁爱的思想是及其相背离的,之中无不体现双方尖锐的矛盾冲突和鲜明对比,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正邪品质的强烈对照,进而升华了作品的整体思想意义和主题。

4、Theme:

(1)The Ever-Present Possibility of Resurrection, The Necessity of Sacrifice, (2)The Tendency toward Violence and Oppression in Revolutionaries.

复活 resurrection

牺牲 sacrifice

小说主题暴力 violence

压迫 oppression

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这种反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即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

5、简述《双城记》的历史背景和它所反映的狄更斯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小说的基本主题是革命。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来理解和反映革命斗争,把法国革命前后紧张尖锐的阶级矛盾和人物命运纠结在一起。小说通过得伐石太太一家的惨死、梅尼特医生的被囚和无辜者被害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的刻画,生动展示了人民群众贫困无靠的状况,描绘了巴黎人民攻打巴士底狱、惩治压迫者的正义的革命行动,揭示出法国革命必然到来的历史趋势,同时还真实地反映了18世纪后半期法、英两国的社会生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但是,狄更斯对革命的态度是矛盾的,他在否定反革命暴力的同时,又把人民群众的革命歪曲为一场以暴易暴的血腥报复,把革命群众歪曲为报复者,抹杀了反革命暴力与革命暴力的本质区别。他的理想人物在革命后继续受到新的迫害,这些描写表现出对一切压迫和暴力的否定。小说最后以预言的形式,特别是通过得伐石太太的结局表明压迫者必然毁灭,而人道主义理想则最终胜利,这是狄更斯的思想局限。

6、Generalization (泛化)of Dickens

(1)Character: unforgettable impressions

(2)Humor and satire (讽刺)

(3)Children images

(二)David Copperfield

David Copperfield: The protagonist and narrator of the novel, innocent, trusting, and naive even though he suffers abuse as a child. He is idealistic and impulsive and remains honest and loving.

五、Defects(缺陷) of Dickens

1、The improbability of the plot

2、The unconvincingness of some characters Or the lack of depth of certain characters. 现实剧作家:萧伯纳、易卜生

萧伯纳 George Bernard Shaw (P66)

Without art the crudeness of reality would make the world unbearable.

没有艺术,现实的粗俗将会使这个世界难以忍受。

一、生平简介

萧伯纳是英国借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他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受亨利?乔治的影响,萧伯纳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积极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884年,他加入了费边社。重要的作品有:《鳏夫的财产》(1892)、《华伦夫人的职业》(1895)、《人与超人》(1903)、《巴巴拉少校》(1907)、《皮革马利翁》(1913)、《伤心之家》(1917)、《圣女贞德》(1923)等。

萧伯纳在戏剧发展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反对19世纪末的迎合大众口味的虚假的浪漫主义戏剧,他同样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主张。他常常利用舞台来批判资本主义的邪恶。192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34年获爱尔兰文学院奖章。1933年,萧伯纳访问中国,受到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歌名作家的热情接待。

二、《皮革马利翁》:(Pygmalion) 作品赏析(P74)

《皮革马利翁》是萧伯纳最受欢迎的喜剧。皮革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有名的雕塑家。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地期待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挚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皮革马利翁因此获得了爱情。

此剧的主人公、语音学家希金斯进行了一次实验:在六个月之内将一位满口伦敦土音的女孩训练成谈吐优雅、高贵的淑女。萧伯纳通过此剧讽刺了上层阶级的虚伪,表达了对下层社会人们的同情。

《皮革马利翁》虽然是部喜剧,但是主题严肃,它探讨了严肃的社会问题——上等人与下等人之间的区别。萧伯纳也借此剧来讽刺中产阶级的虚伪,揭示了以希金斯为代表的中产阶级以貌取人的弊端。剧本中对话机智诙谐,人物描写出色。(现实意义)

易卜生 Henrik Johan Ibsen(P104)

一、生平简介

亨里克?易卜生是挪威重要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是挪威的“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作品通常审视掩盖外表背后的现实,他的作品中揭露现实的性质往往让同时代的人感到不安。

易卜生在莎士比亚的影响下,开始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展现现实。易卜生以批判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当时生活状况和道德问题,开创了现代戏剧之河。他勇于挑战他所处时代的观念和信仰,极大地粉碎了观众的幻想。易卜生一共创作了25部戏剧,其中重要的有《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和《野鸭》。

二、《玩偶之家》:作品赏析(P113)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剧中女主人公娜拉经历了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

1、人物:女主人公娜拉温柔美丽,外柔内刚。为了给丈夫海尔茂治病,她瞒着丈夫以父亲的名义去银行贷款,恰逢当时她父亲也重病在身,为了不让父亲担忧,她冒着自己代父亲签名,当时的银行经手人是柯洛克斯泰。后来,柯洛克斯泰被海尔茂解雇,便以借据为要挟,得知真相的海尔茂因事业受到威胁而勃然大怒,对娜拉破口大骂。最终,曾经得到娜拉帮助的林丹太太说服柯洛克斯泰交还了借据,海尔茂对娜拉的态度立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毅然离开了丈夫。

(1)娜拉是一个具有叛逆性,勇敢的追求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具有新思潮、善良、活泼、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

(2)海尔茂是一个自私、传统、大男子主义的人,是典型的男权中心的代表人物!

2、主题与结构:剧本结构紧凑,情节集中。全剧采用追溯的手法,通过债主的要挟,海尔茂收到揭发信,交代剧情发展的关键事件——娜拉伪造签名,然后集中刻画他们的冲突、决裂的过程。《玩偶之家》深刻地批判了挪威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同时赞美了娜拉的独立意识和反抗精神。

现实意义:《玩偶之家》是现代妇女解放宣言,是向男权社会发出的一枚重型炮弹,提出女性的社会、家庭地位。《玩偶之家》揭露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和家庭等方面的假象,揭露了妇女在幸福美满的家庭等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并提出了妇女解放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它是一篇抨击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的控诉书”,不仅捍卫妇女的人格尊严和权益,而且还呼唤社会大众尤其是妇女一起来讨论资产阶级的妇女出路问题。

现代主义文学:詹姆斯?乔伊斯、福克纳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

一、Life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爱尔兰小说家,生于都柏林。詹姆斯·乔伊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Works

In 1907, Joyce published his first work, a volume of poetry named Chamber Music 《室内乐》 and his first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Dubliners《都柏林人》, appeared in 1914. Then Joyce published a largely autobiographical work,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1916). His masterpiece Ulysses《尤利西斯》became a center of controversy on its publication in 1922 but it has been called “a modern prose epic.” Joyce made even further experiments with his writing technique in his last novel, Finnegans Wake《菲内根守夜》 (1939).

三、、Writing style

1、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

2、意识流小说大师, which directly shows, through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interior monologue, the disordered and vague inner world of the characters.

四、Literary Term:

Epiphany(顿悟) is a sudden realization or comprehension of the essence(本质)or meaning of something.

Stream-of-consciousness writing technique 意识流写作技巧

Features of the Story

Paralysis 瘫痪

Death

Corruption 腐败

Symbolism 象征

Storytelling craftsmanship 讲述技巧

五、意识流

1、意识流: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乔伊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

2、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

3、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点

(1)描写潜意识:

(2)运用内心独白、蒙太奇和象征手法

(3)多角度的叙述、多层次的结构

六、作品赏析

(一)The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主要描写都柏林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如何试图摆脱妨碍他的发展的各种影响——家庭束缚、宗教传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去追求艺术与美的真谛。乔伊斯通过斯蒂芬·迪达勒斯的故事,实际上提出了艺术家与社会、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并且饶有趣味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斯蒂芬·迪达勒斯本人恰恰就是他力图逃避的都柏林世界所造就的,都柏林无形中报复了反叛的青年艺术家。

1、“My intention was to write a chapter of the moral history of my country and I chose Dublin for the scene because that city seemed to be the centre of paralysis.

I have tried to present it to the indifferent public under its four aspects: childhood, adolescence, maturity, and public life. The stories are arranged in this order.”———James Joyce

“我的目标是要为祖国写一章精神史。??对于冷漠的公众, 我试图从4个方面描述这种麻痹: 童年、少年、成年, 以及社会生活。这些故事正是按这一顺序撰述的”

2、Stephen Dedalus 成长过程:主要是对孤独、背叛和对自由的追求

经历了:无知( Ignorance) →堕落(Degradation) →忏悔(Repentance) →复活(Resurrection) →流亡( Exile)

3、Introduction to Major Characters

小说的主人公史蒂芬是个聪明的爱尔兰年轻人,在经历了痛苦的心理煎熬和斗争,决心放弃他一直以来信赖的天主教。于是,他离开了爱尔兰,开始全身心地追求他的艺术生涯。他希望能够通过艺术来自由地表达自己。小说的情节象征了西方社会中艺术家和社会以及艺术和流放之间的关系。小说描述了史蒂芬从少年到中年的成长历程,所使用的语言、习语等也完全适合主人公不同年龄段的特点。

4、Themes: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个人意识的发展

The Pitfalls of Religious Extremism 宗教极端主义的陷阱

The Role of the Artist

The Need for Irish Autonomy 爱尔兰自治的需求

(二)《都柏林人》(1914)

A nation is the same people living in the same place.

短篇小说集,包括有15个有共同主题的短篇,描写本世纪初都柏林形形色色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作家着意突出反映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闭塞停滞、毫无生气的气氛,对爱尔兰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尚表现了极大的蔑视和反感,同时,也展现了普通人的善良、纯朴和他们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感悟。

1、Ulysses《尤利西斯》

(1)弗吉妮娅·沃尔夫:这是一本“没有教养的”书,一本“自学成材的工人”写的书仿佛“一个惴惴不安的本科生在搔痒痒”

埃德蒙·高斯:这本书写得“乱七八糟,趣味、文体、所有一切都臭极了”

保尔·克洛岱尔:这是一本“恶魔般的”书

纪德:这本书是一个“假冒的大作”

尚恩·莱斯利:《尤利西斯》在总体上是无法阅读的,也是让人不愿引用的,书中的内容“与高雅的趣味、美好的道德格格不入”,它的主要目的是要“愚弄读者甚至优秀的批评家”,它完全是“没有道德观念的”、混乱的、没有形式的。

(2)小说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故事,作者描绘的是斯蒂芬和布卢姆两人从1904年6月16日早晨8点到次日凌晨两点这18个小时内在都柏林的经历。

斯蒂芬—帖雷马科斯

布卢姆—奥德修斯

玛丽恩(莫莉)--潘奈洛佩

(3)尽管小说所写的是极其平凡的人物和他们在不到一昼夜中的及其平凡额生活和内心活动,但他们过去的全部经历和精神生活,都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他们的意识流之中,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爱尔兰乃至整个西方社会中现代人面临的精神危机,这使《尤利西斯》成为一部有丰富思想意蕴的作品。乔伊斯在这部作品中进行了广泛的、新颖的艺术探索,是西方现代小说中最具实验性、影响最大的杰作之一。

(4)“唉我真是伤透了心我琢磨我不该用我流着眼泪织的那件小毛衣给他下葬……我很明白我以后不会再生了……我们从那以后就不一样了”

不,她不要什么。这是他又听到更轻的一声深沉叹息,热乎乎的。她翻了一个身,床架上铜圈已经松了,叮叮当当地乱响。这毛病非治不可了,真的。可惜。老远从直布罗陀运来的。她原来懂的一点西班牙语现在全忘了。不知道她父亲花了多少钱。古老的式样。想起来了!当然。是在总督府拍卖时买的。快槌敲定的。讨价还价可是一点也不含糊的、老忒迪。对,您哪,是在普列符纳。我是行伍出身,您哪,而且我引以为荣。不过他还是有头脑的,所以才能搞那次邮票抢购了。那可是看得够远的。

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1897-1962)

to learn the pleasure of snobbery—male—and retaliation—female.

学会男人势利的乐趣,以及女人报复的乐趣。

一、生平简介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美国作家,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Yoknapatawpha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描绘了一副复杂的美国南方社会的图景,表现了150年来美国南方社会的变迁、各阶级阶层人物的浮尘起落,以及各种人物的命运与精神面貌,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

在描绘南方的同时他又表现了20世纪西方知识分子所关切的重大问题,如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罪恶与赎罪,金钱的污染与良心的纯洁、精神出路等问题。

大胆试验与创新小说的技法。将“意识流”手法向前推进,试验“多角度”叙述方式,运用时序颠倒手法,运用象征隐喻,语言上会故意运用晦涩朦胧的文体,从而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

二、Works

19 novels and 4 collections of short stories

Soldier’s Pay (1926)《士兵的报酬》Sartoris (1929)《沙托里斯》

The Sound and the Fury (1929)《喧嚣和骚动》As I Lay Dying (1930)《我弥留之际》Sanctuary (1931)《圣地》

Light in August (1932)《八月之光》Absalaom, Absalom! (1936)《押沙龙,押沙龙》

Go Down, Moses (1942)《去吧,摩西》

三、Writing 主题

American South :History and racialism(种族歧视)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hite and the black.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意识流

multiple points of view :experimentation with narrative techniques

四、作品特点:

福克纳笔下的剧情浸染着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细腻的感情描写穿插其中。他的作品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绵延婉转及结构极为繁复的长句子和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取的精巧词汇。他一生多产,令很多美国作家艳羡不已,不过也有很多人对其持批评态度。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福克纳深受家庭传统和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有南方人特有的幽默感,深入刻画黑人与白人的地位、相处、矛盾等敏感问题,生动描绘出惟妙惟肖的南方人形象。

五、作品赏析

(一)A Rose For Miss Amily

“这儿有一个遭遇悲惨的女人,她的悲剧是无法改变的,任何人也无能为力。我可怜她,这是向她表示敬意,就像你在这种情形下要向人做出某种姿势,行个礼什么的一样。对一个男人,你会敬他一杯酒,而对一个女人,你则会献上一朵玫瑰花”

背景:历时四年的美国南北战争以南方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之后,历经百年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庄园主的王国也随之土崩瓦解。建立在这个王国基础之上的文化、信仰、价值和道德精神的系统也随之崩溃,而新的社会和精神体系远未形成。在两个时代的交汇处,社会的本质、矛盾以及新、旧势力尖锐的斗争比任何时候都更明显地暴露出来;在历史裂口处,人性的光辉泄漏出比任何时候都更璀灿的光芒,野蛮也露出它狰狞的面目。正如许多作家一样,福克纳在这社会的纷争与动荡,人们命运的辗转浮沉之中努力地探索历史的方向和人类的前途。但这种努力却成为他痛苦和矛盾的源泉———一方面作为一个南方庄园主的后代,他的感情无不倾注在了那块养育他的土地上。另一方面在理智上他又清楚地看到了它们腐朽的本质和注定灭亡的命运。

主题:艾米丽的悲剧可以看做是南方传统势力没落的象征,她用顽固和古怪对社会变化进行抵制和抗争。在描写南方衰落的同时,小说又揭示了艾米丽的内心矛盾。她孤傲倔强,不肯屈服,既不怕别人的讥笑,又不接受怜悯,终于偏执到不能接受被抛弃的事实,甚至不能接受死亡本身,竟然能守着情人的尸体一直过了四十年。艾米丽孤傲、怪诞的心态和那个令人窒息的家庭传统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二)"The Sound and the Fury"喧哗与骚动

心血、“感到最亲切”,“最充满柔情”

《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the Compson family (Benjy , Quentin , Jason , Caddie ,Mr. and Mrs. Compson) 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1899-1961)(P166)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一、概况:(P166)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凭借《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成名作:1926年发表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作品表现战后青年人的幻灭感,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1954年,被称为“现代叙事大师”

二、the Lost 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

含义:迷惘的一代(TheLost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现代派文学的一种。那时,美国有一批青年作家陆续登上文坛。他们不仅年龄相仿,而且经历相似,思想情绪相近,在创作中表现出许多共同点,逐渐形成一新的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约·多斯·帕索斯、菲兹杰拉德,和诗人肯明斯等。

背景

他们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故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这一流派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如菲兹杰拉德、艾略特和沃尔夫(1900~1938)等。特别是菲兹杰拉德,对战争所暴露的资产阶级精神危机深有感触,通过对他所熟悉的上层社会的描写,表明昔日的梦想成了泡影,“美国梦”根本不存在,他的人物历经了觉醒和破灭感中的坎坷与痛苦。沃尔夫的作品以一个美国青年的经历贯穿始终,体现了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的激动和失望,是一种孤独者的迷惘。迷惘的一代作家在艺术上各有特点,他们的主要成就闪烁于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了。

特点

(1)首先是语言上的简约主义和口语化倾向。

(2)“迷惘的一代”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形式上勇于创新。

(3)“迷惘的一代”的作家虽然在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悲观情调,对战争抱着消极、厌恶的态度,缺乏积极的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行动,但他们的作品无论在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突破了传统的束缚。

三、Some Important Life Experiences

(1)Hemingway and Turgenev (1818-1883) 海明威和屠格涅夫

(2)Ernest Hemingway’s Journeys to War(海明威的战争旅行): the fascination (魅力)Hemingway had with war and the influences it made on his writing. (3)Ernest Hemingway as a Food Writer(美食作家): Hemingway loved to eat (and drink). (4)His death complex. (死亡之复杂)

四、The Old Man and the Sea老人与海作品赏析

(一)简介

老人与大马林鱼在海上周旋了三天之后,第一次见到了这条庞大的鱼。他虽然已经筋疲力尽,但还是靠非凡的勇气和精神把鱼杀死,绑在了小船边。就在归航的路上,鲨鱼嗅到了血腥气,第一条鲨鱼游了过来,他张开大嘴,咬掉了一大块大马林鱼的肉。老人用鱼叉奋力向它扎去,鲨鱼被杀死后沉下水去。老人看见40 磅鱼肉被鲨鱼咬去,非常痛心,可是他想:“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老人继续航行,他预感到第二条鲨鱼即将袭来。

海明威善于用内心独白和细致的人物行动来塑造孤独的主人公。他通过细致地描写老人与大马林鱼、鲨鱼搏斗的动作过程,以及老人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一个真正的老人是如何不屈服于自己身体上的虚弱,同比他强大的真正的鱼做斗争。海明威正是用这种细致入微但直截了当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老人这一人物,使一个活生生的硬汉子形象跃然纸上。(三)writing style (写作风格)

1、简单的散文风格赢得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用简短直接的句子使他的作品容易理解。提出的思想深刻,但是语言相对简练。

2、Important Writing Technique of the Author (写作技术):“Theory of Omission”or “Iceberg Principle”(冰山法则)

“If a writer of prose knows enough about what he is writing about he may omit things

that he knows and the reader, if the writer is writing truly enough, will have a feeling of those things as strongly as though the writer had stated them. The dignity of movement of an iceberg is due to only one-eighth of it being above water.”如果一个散文家足够了解他写的作品,他会省略他和读者都知道的事情,如果作者真正在写作,他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事情即使作者表达了。冰山的高贵就在于它只有1/8在水面上。An author shall only write 1/8 and the 7/8 part shall let the reader to imagine.An author should provide imaginative space for the reader.

作者应该只写1/8,7/8应该让读者想象,应该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即有目的的省略。

4、Theme: Code Hero(硬汉形象)

According to Ernest Hemingway, the code hero is a man who lives correctly, following the ideals of honor, courage and endurance in a world that is sometimes chaotic, often stressful, and always painful.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就是正确生活的人,他们追随着这个有时混乱、有压力、痛苦的世界的荣誉,勇气和耐力。

川端康成(P196)

一、生平简介:

他是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主张极端的唯美主义文学,是一位东西合璧的作家。“新感觉派”“余情美”和“物哀”。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

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忧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了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1972年4月16日他在工作室里用煤气自杀。孤儿体验,内向的性格,畸形的家境,寂寞的生活,给川端留下了永远挥不去的人生虚幻感。

2、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1925)、《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

创作分期:战前时期(1921-1932),代表作品有《伊豆的舞女》。

战争时期(1933-1945),代表作品有《雪国》。

战后时期(1945-1972),代表作品有《古都》。

5、诺贝尔荣耀:“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标举新感觉,写出传统美”,以浓郁的日本传统文化为氛围,小说贯穿始终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凄凉的美丽,把以“物哀”为代表的“余情美”的文学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6、“新感觉派”:

川端康成有关新感觉派的理论大致如下:主张主观是唯一的真实,否定现实生活的可观性,注重文学的主观色彩。主张感觉即文学内容,强调文学应该表现自我感受和情感。主张全盘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反对继承日本传统文学。

川端康成主张:新感觉派作家要采取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维方法。以前是把眼睛和蔷薇作为两个东西分开写的,写为“我的眼睛看到了红蔷薇”。他则把眼睛和蔷薇合为一体,写成“我的眼睛就是红蔷薇”。

主张文学革新,反对自然主义文学

7、禅宗:这与其说是表现主义的理论主张,不如说是以禅宗为核心的东方传统的物我合一的宇宙观和认识论。

川端敏锐地发现了表现主义与东方思想的契合点,那就是强调主观感受、主观精神的绝对性和直觉的力量,而不把再现客观现实作为自己的任务。

8、物哀:物哀为“对所感之对象表现一种爱怜和同情混成的心绪”,这个“对象”可以是“人或物”,亦可扩大为“社会世相”,但都与所感之对象同位思考,以“泯灭小我”达到“物心

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物哀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引起的深沉的哲思般的感触。日本人对花开花落,草木荣枯,四季更迭等自然现象非常敏感,认为代表了韶华易逝,人生无常的相态。

“物哀”实质上是日本式悲剧的一种独特风格。它不像古希腊悲剧那样有重大的社会主题、宏大的气魄、无限的力度和剧烈的矛盾冲突,它也不像中国悲剧那样充满浪漫的激情和深重的伦理意识,而是弥漫着一种均匀的、淡淡的哀愁,贯穿着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从而体现了人生中和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由于平安王朝佛教盛行,紫式部本人也笃信佛教,这就使得这种悲剧性建立在了佛教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基础之上。它努力表现“前生自业”、“前世因缘”、“因果报应”和“轮回”等的佛教观念。

9、幽玄:日本传统美的主流,重视“心”的表现,即精神的表现,以从中寻求空寂的内省,保持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这种幽玄的美,包含着神秘、余情和幽艳三个要素,其中心是余情,即重视气韵,这是一种纯粹精神主义的审美意识。

10、《千纸鹤》:川端将人物放在道德与非道德的矛盾冲突中,从而表现人物内心的悲哀。他们都违背了道德,却又都因此产生了悲哀。而在作者笔下,悲哀和爱情是一回事。正如菊治所说:“悲哀和爱情是相同的”,而悲哀就是美。于是,《千鹤》就形成了其基本的美学公式:背德的爱=悲哀=美。

11、《雪国》中的虚无是远离现实,摆脱世俗的系累,从而发现和追求更高远的美的境界、精神的境界。正如岛村所做的那样,远离家眷,到世外桃源般的“雪国”去体味精神的逍遥、体悟精神的虚空。这种虚空是主体与客体的交融,从而灭我为无。

岛村:岛村在梦幻的人生境界里尽兴地谛观人生的。他对现实人生采取的是一种东方式的虚无态度。他坐食祖产,游手好闲,耽于想象,喜欢沉溺于非现实世界的幻想之中去追求和捕捉瞬间的美感。

驹子*叶子:在岛村的感觉里,驹子肉体的、现实的美,一旦被占有就失去了魅力,以往的追求“如同一场幻梦”。叶子精神的、非现实的美,则始终是不可企及的,最终还是归于虚空。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人生无常、灭我为无、虚无即是解脱的思想。

12、《伊豆的舞女》:一个20岁的高中学生,和一位14岁的卖艺舞女薰子,在伊豆汤岛邂逅相遇,结伴而行。两个倩窦初开的男女之间那种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爱情,犹如一曲悠扬飘渺的乐曲,形成了如诗如画的意境。——《伊豆的舞女》可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初恋。

那真是一幕清清淡淡、影影绰绰的寻觅,充满强烈的抒情色彩。川端康成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学中的缠绵悱恻的哀怨情调,借旅途漂泊、萍水相逢中的男女之情抒发了人生的无常感。

“《伊豆的舞女》的创作手法有了新的突破,它既不同于作家初期的写实文学,也有别于新感觉派时期的追求华丽文体的小说,它在重新开拓和发展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即开始运用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和表现这种美的传统技法,从精神与技法两方面来具现日本文学的特质,在形成和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上取得了成功。对于川端后来的创作影响是很大的。恐怕可以说,川端康成成长为充分体现日本文学特质的作家,也是以《伊豆的舞女》为界,迈出了第一步的。”

13、《睡美人》:其中有着性的陶醉,更有青春与衰老、美与丑、生与死的强烈反差。江口老人由此更感到临近死亡的恐怖,丧失青春的悲哀。它所抒写的是人生垂暮的悲歌,是面对着青春和美的自惭形秽,是对人生虚幻无常的惋叹。

14、《飘零》:优雅而孤独的男人,在繁华喧嚣中透出的幽暗与淡雅,是那些追求名利星光的人一生无法体会的。他的死是令人惋惜的,但却是完美的。他的灵气让人沉服,不失为造物主的杰出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