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第一章

一、填空

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于(1879年)

2.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现象)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根本指导性原则是(客观性原则)

4.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借助专门以期对被试者进行实验的方法是(实验室实验法)

5.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人是(冯特)

6.在研究心理活动时,反对把心理现象看作是凝固的、静止的、孤立的东西。这是根据(发展性原则)

7.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言语,行动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观察法)8.通过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和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9.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指(认知)

10.一方面要求心理学研究实践中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这是根据(实践性原则)

11.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定的调查提纲或者言简易答的问题直接访问被试或有关人员,将访问结果统计处理或文字总结,进行心理分析的方法是(调查法)

12.按一定时间间隔进行的观察,每周一二小时或十几分钟,到一定时期,对观察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叫(定期观察)

13.在教育,教学,游戏,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创设条件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叫做(自然实验法)

14.对被试在较长时间里(一年、几年或更长的时间)连续进行了解,以研究其心理的发展变化。这种方法是(个案研究法)

15.心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即具有社会学的性质又属于(自然科学)

16.人的一切行为动力的源泉是指人的(需要)

17.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注意从人的外部活动的客观事实出发,努力反映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这是指(客观性原则)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借助专门仪器对被试进行实验的方法。

三、简答题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①探索心理规律,科学地解释人的心理现象②运用心理规律,有效地调节人的心理活动③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

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哪些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实践性原则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人的“生命中枢”是(脑干)

2.人的视觉中枢在(枕叶)

3.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4.成语“谈虎色变”是指(第二信号系统)

5.当全神贯注看书时,人们对周围正在发生的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现象属于(负诱导)

6.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的是(小脑)

7.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叫(动力定型)

8.由身体传入到脑的信息和由脑传出到身体的信息都要经过的地方,即神经通路的“中转站”是(间脑)

9.人的听觉中枢在(颞叶)

10.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叫做(反射)

11.实现发射活动的通路或神经机构叫(反射弧)

12.由词和语言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发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13.由抑制过程引起活加强兴奋过程叫(正诱导)

二、名词解释

1.无条件发射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发射。

2.条件发射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发射。

3.动力定型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

4.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的活动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活动,叫做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脑是心理的器官?①日常生活经验证明②医学临床经验证明③科学实验证明

2.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①兴奋与抑制的扩散和集中②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叫(感觉)

2.刚刚能觉察出引出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

3.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是(真动知觉)

4.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耳不闻其香;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现象)

5.将实际上不动的静止之物,知觉未运动的一种现象叫(似动现象)

6.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

7.从明亮处进入已灭灯的电影院,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段时间,就能分辨物体的轮廓,这是(暗适应)

8.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叫做(知觉)

9.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叫(诱导运动)

10.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做(绝对感觉阈限)

11.先吃糖后吃苹果感觉是酸的,先吃杨梅再吃苹果感觉是甜的,这是一种(感觉对比)

12.人们把感觉最小差别量(即最小变化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觉阈限)

13.我们在知觉在任何事物时,总是根据已有的认知或经验来解释它,并用语言,词把它标志出来,这一特点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14.尽管客观事物具有各种不同属性,由各种不同部分组成,但我们总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这一特点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15.从黑暗处到光亮处,开始是耀眼发眩,什么都看不清,稍过几秒钟就能看清周围的物体,这指(明适应)

16.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是(反比关系)

17.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征是知觉的(选择性)

18.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是指知觉的(恒常性)

二、名词解释

1.感觉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3.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三、简答题

1.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1.联系: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②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③感觉和知觉都属于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

2.区别: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②感觉是单一分析其活动的结果,不同的感觉,有各自不同的分析器。而知觉往往是多种分析器时或相续活动的结果。③经验在感觉中可有可无,而在知觉中是必不可少的。

2.说明观察与感知的联系和区别

3.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②对象的活动性③刺激物的新颖性④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以语词所概括出来的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是(逻辑记忆)

2.第一个研究遗忘规律的人是(艾宾浩斯)

3.通过对材料的理解,找出材料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果关系或者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之后而进行的那种识记是(意义识记)

4.人们接受知识经验的速度,即在大脑中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程度叫(记忆的敏捷性)

5.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叫(过度学习)

6.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叫(后摄抑制)

7.有预定的目的,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并在必要时经过一定的努力所进行的识记(有意识记)

8.没有预定的目的,不必经过任何努力,也没有运用任何专门的方法所进行的识记叫做(无意识记)

9.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遗忘曲线)

10.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人们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叫做(前摄抑制)

11.对所识记的知识经验保持的时间,即在大脑中已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牢固性叫做(记忆的持久性)

12.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被称为(机械识记)

13.对识记的知识经验能否及时提取,灵活运用,这反映的是记忆的(记忆的准备性)

14.保持时间在2秒至1分钟的记忆是(短时记忆)

15.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就是(形象记忆)

16.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是指(运动记忆)

17.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是指(情绪记忆)

18.保持时间在一秒钟左右的记忆是(瞬时记忆)

19.保持时间长,从一分钟到几年甚至终生是指(长时记忆)

20.对识记的知识经验准确无误是指记忆的(正确性)

二、名词解释

1.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的心理过程。

2.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3.遗忘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的现象。

4.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5.联想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

三、简答题

1.如何减少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

①让先学习或复习的材料达到100%的巩固②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

③避免回忆材料时的顺序干扰④注意科学用脑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

①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②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

3.简述如何进行复习。

①复习要及时②复习要多样化③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第五章

一、填空题

1.人通过已有的经验或以其他事物为中介来认识事物,这是指思维的(间接性)

2.在人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整理成层次分明的系统的思维过程叫(系统化)

3.人在思维过程仲,善于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深入事物的内部本质,这是指思维的(深刻性)

4.对头脑内部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和调控叫(元认知)

5.在人脑里把同类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而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叫(抽象)

6.以一般为根据二推演处特殊事物并得出肯定结论的思维方法叫(演绎法)

7.不受别人的暗示与干扰,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这样外显行为表现处其思维的(独立性)

8.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有一定的刺激引起的,不由自主进行的想象叫做(无意想象)

9.在人脑里把事物分解成若干属性、方面、要素、组成部分、发展阶段,而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叫(分析)

10.以观察到的许多事例为根据,而推演出某个新原理,定理的思维方法叫做(归纳法)

11.人在思维活动中能主动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机动灵活地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探求问题的新方案,这是指思维的(灵活性)

12.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形象思维)

13.在人脑里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若干本质属性联合起来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叫(概括)

14.从两个对象的部分属性相似推演出这两个对象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似的思维方法叫(类比法)

15.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序去解决问题是指(思维定势的影响)

16.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黎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叫做(再造想象)

17.在人脑里把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方面,要素和发展的阶段等按照一定关系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的过程叫(综合)

18.人在思维过程中能快速地在短时间内找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这是指思维的(敏捷性)

19.以类似事物为原型,经过类比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叫做(原型启发)

20.根据一定目的在人脑里独特地构思新表象的过程叫(创造想象)

21.在人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叫(具体化)

22.按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叫(分类)

23.在人脑里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过程叫(比较)

24.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防止思维的片面性,是指思维的(广阔性)

25.创造性思维的结构十分复杂,形式多样,但主要是指(求异思维)

26.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可能实现的幻想叫做(理想)

第六章

一、填空题

1.我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课,突然从教室外闯进一个人来,这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朝向他,这种现象是(有意后注意)

2.同一时间内人们清晰地觉察到的事物的数量是指(注意的广度)

3.有明确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后注意)

4.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是指(注意的分配)

5.在较长时间内,人们把注意保持集中在某种食物或某种活动上,这是指注意的(稳定性)

6.下列哪个心理现象不能称为心理活动过程(注意)

7.能使注意对象得到清晰,准确,深刻的反映,并能把事物的这些映像和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直到活动目的完全实现为止。这是指注意的(保持功能)

8.有预定目的而且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注意)

9.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是指(注意的转移)

二、名词解释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策略指对自己有意注意的认知和调控。

三、简答题

1.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的因素有哪些?

①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②新的活动和任务的特点

③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④人的神经类型和生活习惯

2.简述注意的外部表现。

①产生适应性运动

②无关动作被抑制

③呼吸的变化

第七章

一、填空题

1.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人是(马斯洛)

2.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加反应频率叫(正强化)

3.生活中人们常说“愈合熊掌不能兼得“,这是指(双趋势冲突)

4.一个人面临两个威胁性的目的并且必须接受其一时的心理矛盾状态是指(双避式冲突)

5.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如对学生来说给予批评就是(Ⅰ型惩罚)

6.人的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是(执行决定阶段)

7.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是指(习得性无力感)

8.一个人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善于支配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品质是指意志的(自制性)

9.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如对儿童来说禁看动画片就是指(Ⅱ型惩罚)

10与盲从性和独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自觉性)

11.在活动过程中,使人经常意识到目标,不断提醒自己为达到目标而不懈努力,从而使活动起到加强的作用,这是指动机的(强化功能)

12.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叫(负强化)

13.一个人在意志行动中所表现的善于适时地,坚决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的心理品质是指意志的(果断性)

14.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机叫做(学习动机)

15.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叫做(自我效能感)

16.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这是指(动机)

17.当一个人对同一目的抱有趋向和退避两种不同动机而进行选择时的心理矛盾,这是指(趋避式冲突)

18.个人为完成即定目的善于百折不饶,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品质,这是指意志的(顽强性)

19.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探求真理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的认

识倾向叫(认识兴趣)

20.一个人经常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活动的目的及其社会意义,并随时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行动目的和意义的心理品质是指意志的(自觉性)

二、名词解释

1.动机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三、简答题

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①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观念意识

②规范管理教育,养成自觉,自控的习惯

③加强行为练习,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④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

⑤根据学生意志表现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2.简述意志行动的特征。

①自觉目的性

②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③受意识的能动调节支配

④克服困难

3.简述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①是语言提示的方式

②是活动的方式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八章

一、填空题

1.失去自己心爱的对象或自己所追求的愿望破灭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是指(悲哀)

2.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是(理智感)

3.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叫(激情)

4.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情绪状态指(愤怒)

5.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叫(心境)

6.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叫(应激)

7.所盼望的目标达到或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其紧张性解除时的情绪体验是指(快乐)

8.由于食物或对象不断产生妨碍和干扰,使个体不能达到目标而产生与愿望相违背的状况,从而逐渐积累紧张性情绪体验是指(愤怒)

9.企图摆脱危险情绪时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指(恐惧)

10.个人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感知,比较与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属于(道德感)

二、名词解释

1.情绪与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道德感个人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感知、比较与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都属于道德感。

三、简答题

1.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有哪些表现?

①积极动机(增力)作用与消极阻力(减力)作用②肯定与否定性质③激动与平静状态④紧张与轻松作用⑤情绪的强弱两极状态

2.简述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情绪,情感和认识过程的联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②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有动力作用。

(2)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

①反映的对象不同②随意性程度不同③机体表现不同

3.怎样控制激情?

①自我意识调控②理智调控③合理释放④艺术升华⑤适当转移

4.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①正确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②正确认识和判断他人的情绪、情感③协调人际关系能力与水平

5.简述情商的含义?

①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②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③自我激励的能力④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⑤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

6.简述人的外部表情的变化?

①面部表情②言语表情③身段表情

第九章

一、填空题

1.一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言语能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起着核心作用的是(思维能力)

2.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者是(加德纳)

3.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叫做(特殊能力)

4.在创造活动中能产生出具有价值的,独特的,新颖的思想和事物的能力叫做(创造能力)

5.成功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的能力叫(一般能力)

二、名词解释

1.智力使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三、简答题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如何?

(1)知识、技能与能力紧密联系。

①知识、技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是能力发展的基础。②能力又制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2)能力与知识,技能又相互区别

①掌握知识,技能基本属于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而能力属于人格心理特征。知识即使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又是心理活动的对象和内容。技能是一种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方式,是实际操作技术,是训练的结果,基本上属于心理过程的范畴。

②知识是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2..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①言语—-言语智能②逻辑——数理智能③视觉——空间智能④身体——动觉智能⑤音乐——节奏智能⑥人际关系智能⑦自知自省智能⑧自然观察智能

3.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②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③能力类型的差异

4.影响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

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②教育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③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十章

一、填空题

1.与气质类型粘液质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强、平衡、不灵活型)

2.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叫(性格)

3.与气质类型多血质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强、平衡、灵活型)

4.人格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即在人的人格中起着核心作用的是(性格)

5.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的心理学家是(巴甫洛夫)

6.与气质类型胆汁质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强、不平衡类型)

7.与气质类型抑郁质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弱型)

二、名词解释

1.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和态度的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

2.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三、简答题

1.简述影响中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

①家庭教育影响②学校教育影响③社会教育影响④自我教育影响

2.简述性格的结构特征。

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意志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理智特征

3.简述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①具有一种“成人感”②发现“新的自我”③具有强烈的自尊心

第十一章

一、填空题

1.借助于某种媒介而开展的咨询活动形式叫(间接咨询)

2.在医院或咨询机构按照门诊的方法进行进行的咨询形式叫(门诊咨询)

3.通过和咨询对象的商谈,讨论,帮助,启发和教育等活动,以使咨询对象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专门技术叫(心理咨询)

4.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这种行为改变的方法叫(强化法)

5.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这种行为改变的方法叫(行为塑造法)

6.学生由于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学习,学习效率下降,学习兴趣降低的一种不良心理现象,是指(学习疲劳)

7.不能通过听,说,读,写,算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去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现象,这是指(学习障碍)

二、名词解释

1.考试焦虑

焦虑是一种对环境无把握,对不知的未来感到威胁时的一种恐惧,忧虑,烦躁不安的情绪紊乱状态。

2.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者通过和咨询对象的商谈,讨论,帮助,启发和教育等活动以使咨询对象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身健康的一种专门技术。

三、简答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2.心理咨询的原则有哪些?

①长善救失原则②委婉启发原则③尊重信任原则④整体性原则⑤具体分析原则⑥预防性原则⑦保密性原则

3.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①面向全体的原则②预防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③尊重和理解的原则④学生主体性的原则⑤个别对待原则

第十二章

一、填空题

1. 教师工作态度的核心是(感情)

2. 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威望和信誉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的(威望)

二、名词解释

1.教师的威信

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的威望和信誉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

信誉。

三、简答题

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智力正常②情绪稳定③意志健全④人格完善⑤自我意识客观⑥人际关系协调⑦反应适度

四、论述题

一、试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2.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

3.加强对记忆材料的理解。

4.对记忆材料的充分应用。

5.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

6.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7.科学用脑,合理用脑。

8.树立记忆的信心。

二、论述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1.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维活动

3.提高元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

4.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

5.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6.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7.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

8.提高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

三、试述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①要尽量防止哪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的干扰。②新颖的教学内容。③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④培养学生的兴趣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健康的体魄,防止疲劳等。

2. 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②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③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④正确组织课堂教学。⑤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3.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有意注意容易疲劳,不能长时间地坚持,注意缺乏目的性而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两种注意交替运用,恰当地安排教学。

四、※试述如何激发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动机。

1.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1)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性。

(2)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①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某科知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这是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

②某一学科知识的积累是产生对该科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

③创设一定的任务条件,使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中,不断增长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3)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4)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5)创设各种条件,以满足学习需要。

2.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明确每个课题的具体目的和意义

(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3)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儿童积极思维

①语言提示的方式。②活动的方式。

(4)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五、如何对中小学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适?

1.矫正错误的观念

2.不要简单禁止,应善于疏导。

3.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

4.科学正面引导,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

5.帮助学生扩大胸襟。

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有哪些?

(一)教师的认识能力

1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2.教师要有分配的注意力3教师要有巩固的记忆力4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5教师要有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6教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二)教师的情感

1.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2.教师要热爱学生

(三)教师的意志

1.教师要有坚定性

2.教师要有果断性

3.教师要有自制力

五、案例分析

1.教室布置太过花哨的效果会怎样?

①作为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这种做法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

②根据无意注意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他们更容易对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从而影响了认真听讲。

2.在中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与教师有感情或对他教的学科有兴趣,学习成绩就好些;相反,则差些。这是为什么?这对你未来从事教育工作有和启发?

①这是因为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影响,理智感产生于认识活动基础上,它反过来又推动人的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是认识活动的强大推动力,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好奇以及体验到获得知识的乐趣

②教学中的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课,使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愉快和充实感,并要满腔热情地帮助、鼓励学生,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诱发其学习的情感动力。

3.关于老师说“买卖”的问题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4.关于记忆中间总是忘掉的问题

①这主要是因为前后记忆的材料之间发生抑制而造成的。遗忘中的抑制现象有两种,前摄抑制,后摄抑制。②学习材料开始部分很少或几乎没有前摄抑制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材料结尾部分很少或几乎没有后摄抑制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材料中间部分要受两种抑制的共同影响。

5.漏一补十,错一补十

①这种做法违背了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的实际效果与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习材料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

②同时,“漏一补十,错一补十”的做法,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丧失记忆的信心和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制造了心理障碍。

6.胆汁质学生的案例。

这是因为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影响,理智感产生于认识活动基础上,它反过来又推动人的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是认识活动的强大推动力,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好奇,以及体验到获得知识的乐趣,教学中的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讲课,使学生体验到获得

知识的愉快和满足感。并要满腔热情地帮助鼓励学生激励其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诱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 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B.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C.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D.引导学生协调发展 1.【答案】A。 2.依据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培养学生特长 B.发展学生潜能 C.尊重学生个性 D.私拆学生信件 2.【答案】D。 3.“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论依据是( ) A.个体需求具有层次性 B.气质类型具有多样性 C.人类智能具有多元性 D.人类发展具有共同性 3.【答案】C。 4.董老师上游戏课时,小明总爱举手,但答题经常出错,小强不爱举手,但老师点名提问却总能答对。老师下列做法中,最合适的是( ) A.批评小明总出错,表扬小强爱思考 B.表扬小明爱举手,批评小强不发言 C.批评小明总出错,批评小强不发扬 D.激发小明勤思考,鼓励小强多举手 4.【答案】D。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对中小学教师实行( ) A.每两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B.每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C.每七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D.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5.【答案】D。 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句话体现的原则是( ) A.国家性原则 B.公共性原则 C.方向性原则 D.强制性原则 6.【答案】B。 7.学生小涛经常旷课,不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对小涛进行教育的恰当方式是( ) A.将他交给家长批评教育 B.了解情况后耐心教育他 C.等待他自我醒悟并改正 D.批评教育无效果开除他 7.【答案】B。 8.李老师就校务公开问题向学校提建议,李老师的做法是( ) A.行使教师权利 B.履行教师义务 C.影响学校的秩序 D.给学校出难题8.【答案】A。 9.课间,小莉正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小娟的日记,被走进教室的小娟发现,小娟找到班主任诉说此事,班主任最恰当的做法是( ) A.制止小莉这种行为 B.批评小娟总是告状 C.劝说小莉不要声张 D.劝说小娟宽容小莉 9.【答案】A。 10.教师对解除收容教育,劳动教养后回校复学的未成年学生,应当( ) A.限制其与其他同学接触 B.限制其使用学校的设施 C.按其以往表现评价品行 D.允许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10.【答案】D。 11.班主任张老师按照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调整座位,将考试成绩后5名的学生安排在教师的最后一排。张老师的做法( ) A.是激发学生的重要手段 B.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C.是管理班级的有效手段 D.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1.【答案】B。 12.某县中学教师李某对学校给予他的处分不服,李某可以提出申诉的机构是( ) A.学校教工代表大会 B.当地县级人民政府C.当地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D.所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12.【答案】C。 13.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育威信来自于( ) A.教师高尚的教育人格 B.社会尊师重教的

新整理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

最新202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最新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1.权威型教师往往严厉地管教学生,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忽视了( )。 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B.学生是独特的人 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D.学生是有创造性的人 2.平时嗓门很大的小强,在回答老师提问时声音却很低,老师批评说:“声音这么小,难道你是蚊子吗?”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该老师的做法( )。 A.合理,有助于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B.合理,有助于激发幼儿主动反思 C.不合理,没有体现对幼儿的尊重 D.不合理,歧视幼儿的生理缺陷 3.某幼儿园在其教学计划中大量增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该幼儿园的做法()。 A.正确,有利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 B.错误,背离了幼儿教育的的基本目标 C.正确,有利于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水平 D.错误,只能适量增加小学教育的内容 4.王老师在教室里贴了一个“坏孩子”榜,哪些爱讲话爱打闹的小朋友都榜上有名,汪老师的做法()。 A.合理,有助于维护教师权威

B.合理,体现了对幼儿的严格要求 C.不合理,没有认真备课上课 D.不合理,没有尊重幼儿人格 5.在某幼儿园,当王老师刚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时候,他教的班级有个淘气的幼儿。每当教师讲课时,他总爱低头玩他桌子上放的“宝贝”横笛儿,有时候还会轻轻地吹一声“嘟——嘟——”。对此,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 A.从该生喜爱音乐,擅长乐器入手,采取鼓励措施,使该生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认真学习 B.联系家长,让家长严加管束 C.对该生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进行批评训斥 D.让他到教室外面吹奏,以示惩戒 6.在教学中要做到“文以载道”“教书育人”,这体现了下列哪一项教学原则?(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D.直观性原则 7.竞争有可能使一部分学生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真正目的 D.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8.“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2018的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已经结束了,如果没有考过的同学,也不要气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明年再战,要坚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下面就来和中冠老师一起来坐坐明年考试的试题吧~~ 1.古人云:“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这句话提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 ). A.学生的行为培养 B.学生的能力培养 C.学生的人格养成 D.学生的情感体验 2.某学校组织活动方案设计比赛,张老师给予小红同学的评语是:你的设计方案很棒,并且在如此激烈的比赛中,你能够保持实力,在活动实施方面设计的很新颖,值得表扬,但在结束环节过于潦草,望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关于张老师的评语,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张老师关注学生的比赛成绩 B.张老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C.张老师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 D.张老师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 3.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指出: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是( ). A.终身学习 B.爱岗敬业 C.爱国守法 D.热爱学生 4.据调查,教师对学生拳打脚踢的情况现在已经较少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心罚”.比如:对于成绩不好的罚做题目、罚抄单词一百遍;对于不遵守劳动的学生罚站、罚值日等.教师这样的行为( ). A.是正确的,教育中适当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

B.是正确的,老师没有侵犯的学生的身体健康 C.是不正确的,老师没能做到依法执教 D.是不正确的,老师没能做到团结合作 5.刘老师作为班主任,只关心本班学习好的学生,将成绩差的学生座位全部排在最后,并且经常上课言语讽刺这些学生.该老师() A.做法不正确,没有履行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 B.做法不正确,没有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C.做法正确,能够严格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D.做法正确,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 6.下列选项中既属于教师的权利又属于义务的是() A.在学校管理问题上正确批评、建议 B.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C.参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D.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7.教师应享有的基本物质利益权利是() A.报酬待遇权 B.学术研究权 C.进修培训权 D.教育教学权 8.下列武器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首次研发成功,并用于战争的是(). A.坦克 B.重机枪 C.原子弹 D.潜水艇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教育学》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在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及其作品观点等知识点历来是考试命题的重点之一。中公教育教师考试辅导专家周君老师分析各地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对该类考点进行总结梳理,供大家学习。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2.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3.“有教无类”——孔子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7.“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8.因材施教——孔子 9.“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0.“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1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1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15.“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16.“君子之教,喻也”——《学记》1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18.“学不躐等”——《学记》19.教学相长——《学记》20.循序渐进——《学记》 21.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2.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23.《大教学论》,“泛智教育”夸美纽斯(捷克) 24.“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25.《教育漫话》;“白板说”;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26.“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27.《爱弥尔》——卢梭(法国)

28.“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德国) 29.《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 30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31.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 32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33.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34.教育即生活——杜威35.“在做中学”——杜威 36.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37.《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38.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39.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40.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霍尔、格赛尔 41.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 42.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43.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44.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45.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46.“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47.“学而时习之”——孔子——巩固性教学原则 48.“温故而知新”——孔子 49.“不陵节而施”——《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2.“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3.“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54.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55.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 56.“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 57.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

二、材料分析题 30、材料 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时,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下面是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 教师甲对学生说道:“一上课就发呆,开小差。你到学校干什么来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真是一个笨蛋。”事后,学生非常沮丧的坐下,整节课都无精打采。 教师乙和蔼的对学生说:“不着急,我们一起回忆学过的内容和昨天的实验课,昨天你们小组实验很成功,你还能想起来实验过程吗”学生思考片刻,答对了一部分,教师很兴奋的说:“对,只要我们动脑筋,就有思路,再想想,还有补充吗”学生思考了一下,做了补充,教师又点了点头,“很好,请坐”,“其他学生还有不同看法吗”该生听的很认真。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以上两位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30、【解析】 甲老师的做法不值得认可,我认可乙教师的做法。(1分) 从学生观的角度来说: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5分) (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不能就认为学生笨,给学生贴标签,而应该像乙教师那样,进行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哪怕学生真的回答不上来,也应该从其他角度去引导或者鼓励学生继续思考,而不应该像甲老师那样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学生是发展的主体。(3分)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启发激励学生。 3、学生是独特的人。(5分) (1)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在教学时应承认学生的独特性,可能有的学生对于问题需要细致思考,这时教师应有耐心,如果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无法回答,老师在提问之前也应该了解学生的基础,避免学生回答不上来的尴尬。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重要考点1:素质教育的内涵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重要考点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重要考点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重要考点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简答题 记忆内容: 重要考点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记忆内容: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总结:三爱两人一终身。 重要考点6:教师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重要考点7:学生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学业证书权。 (3)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4)隐私权: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不得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5)人身自由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模拟 2010年《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的观点。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杜威 D.瓦?根舍因 2.()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A.洛克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亚里士多德 3.下列哪一说法是夸美纽斯的观点?()。 A.美德是否可教 B.教学的教育性 C.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D.“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即教育 4.为了防止考试焦虑症的发生,学校咨询人员提前对这些学生进行集体指导,讲授自我放松、缓解紧张的方法属于()。 A.早期干预 B.缺陷矫正 C.发展指导 D.问题预防 5.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 A.教师职业的出现 B.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 C.教育立法的规定 D.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 6.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A.神话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7.为全体人民服务,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 A.公共性 B.生产性 C.科学性 D.未来性 8.学校的基本功能是()。 A.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B.为繁荣文化服务 C.能实现人口的控制 D.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9.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段性 10.下列哪一特征与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不符?()。 A.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问的法律行为 B.公开、直接、透明 C.平等自愿双向选择 D.聘任合同是有法律效力的 11.不在教师资格认定程序之列的是()。 A.提出申请 B.受理 C.参加资格考试 D.颁发证书 12.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规定。 A.国务院 B.国家教育部 C.省教育行政机关 D.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13.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体现出来。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培养目标 14.“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15.技能是按照规则、程序、基于练习而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下列与技能的三种类型不符的是()。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汇总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 汇总 一、教育观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2)爱岗敬业——本质要求(教师应有“鞠躬尽瘁”的决心和“蓬勃向上”的工作热情,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采取发展性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这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的要求,教师不仅应给予更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全人”。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学生的向师性与教师的示范性,要求教师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学习中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水”。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三爱两人一终身”方显教师本色,也会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鞭策自己,精心培育桃李满园春。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3)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巩固性 口诀:寻(循序渐进)直(直观)发(启发)巩(巩固)俐(量力)联(理论联系实际)姻(应材施教) 七、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口诀:老佛爷(弗洛伊德)弄(孟子)不懂(董仲舒),格格(格赛尔)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干嘛要微服私访八、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2020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

2020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 共80题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6周岁的公民 B.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是有一定期限的,即从出生直至能够独立生活为止 C.父母或者其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如其不想继续学业,可以遵从未成年人的意愿 D.对于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学校可视其情节开除其学籍或勒令其退学。 【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第十三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 【答案】A。解析:教育具有永恒性,是指教育的产生于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即教育会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消亡而消亡。国家的出现晚于人类,故教育不会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劳动是教育的起源。 4.我国唐代设立“六学二馆”主要反映了古代教育的( )。 A.阶级性 B.等级性 C.宗教性 D.民主性 【答案】B。解析:唐朝的国子学仅收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女;太学招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女,而“二馆”崇文馆和弘文馆则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一品相国的儿子。这反应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等级性。 5.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标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爱弥儿》 D.《教育学讲授纲要》【答案】A。解析: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其中《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学讲授纲要》是对《普通教育学》的补充。 6.教师未经学生同意按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或让学生分发试卷,即侵犯学生的( )。 A.隐私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人身自由权 【答案】A。解析:学生主要享有三大权利,包括学习权、人身权和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2013全国统考中小学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 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2.依据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d ) A.培养学生特长 B.发展学生潜能 C.尊重学生个性 D.私拆学生信件 3.“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论依据是( ) A.个体需求具有层次性 B.气质类型具有多样性.人类智能具有多元性 D.人类发展具有共同性 4.董老师上游戏课时,小明总爱举手,但答题经常出错,小强不爱举手,但老师点名提问却总能答对。老师下列做法中,最合适的是( ) A.批评小明总出错,表扬小强爱思考 B.表扬小明爱举手,批评小强不发言 C.批评小明总出错,批评小强不发扬 .激发小明勤思考,鼓励小强多举手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对中小学教师实行( ) A.每两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B.每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C.每七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句话体现的原则是( ) A.国家性原则 .公共性原则 C.方向性原则 D.强制性原则 7.学生小涛经常旷课,不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对小涛进行教育的恰当方式是( ) A.将他交给家长批评教育 .了解情况后耐心教育他C.等待他自我醒悟并改正 D.批评教育无效果开除他 8.李老师就校务公开问题向学校提建议,李老师的做法是( ) .行使教师权利 B.履行教师义务C.影响学校的秩序 D.给学校出难题 9.课间,小莉正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小娟的日记,被走进教室的小娟发现,小娟找到班主任诉说此事,班主任最恰当的做法是( ) .制止小莉这种行为 B.批评小娟总是告状C.劝说小莉不要声张 D.劝说小娟宽容小莉 10.教师对解除收容教育,劳动教养后回校复学的未成年学生,应当( ) A.限制其与其他同学接触 B.限制其使用学校的设施 C.按其以往表现评价品行 .允许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11.班主任张老师按照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调整座位,将考试成绩后5名的学生安排在教师的最后一排。张老师的做法( ) A.是激发学生的重要手段 .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C.是管理班级的有效手段 D.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2.某县中学教师李某对学校给予他的处分不服,李某可以提出申诉的机构是( ) A.学校教工代表大会 B.当地县级人民政府 .当地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D.所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13.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育威信来自于( ) .教师高尚的教育人格 B.社会尊师重教的传统C.教师的社会地位优势 D.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 14.有位学生讲几片纸屑随意扔在走廊上,王老师路过时顺手捡起并丢进垃圾桶,该学生满脸羞愧。王老师的行为体现的职业道德是( ) A.廉洁奉公 .为人师表 C.爱岗敬业 D.热爱学生 15.右图漫画讽刺了某些教师的行为。这种行为所违背的师德规范是( )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试题与答案

2016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试题及答案(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数学课上,老师在讲解例题的解法。小明突然举手说,他想为大家演示例题的另一种解法。老师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 A.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 B.稍作停顿,批评学生影响课堂秩序 C.请小明上讲台为大家演示 D.跟小明说下课谈论 2.教师素质的核心是( )。 A.教师的人格素养 B.教师的知识水平 C.教师的专业能力 D.教师的科学素养 3.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A.生活环境 B.社会环境 C.实际问题 D.现实问题 4.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 )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A.可以 B.不得 C.应当 D.适当 5.我国原《义务教育法》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的时间分别是( )。 A.1986年9月1日和2006年9月1日 B.1986年7月1日和2006年7月1日 C.1986年7月1日和2006年9月1日

D.1986年9月1日和2006年7月1日 6.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实行( )。 A.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B.校长负责制 C.教职工代表大会负责制 D.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7.师德的灵魂是( )。 A.关爱学生 B.提高修养 C.加强反思 D.提高业务水平 8.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 )。 A.四条 B.六条 C.八条 D.十条 9.“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行为规范,这是由教师职业道德的( )决定的。 A.示范性 B.责任性 C.继承性 D.特殊性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 )。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C.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D.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11.“月有阴晴圆缺”,用科学的观点看待这件事,原因是( )。 A.人有悲欢离合 B.地球绕太阳转动,月球绕地球转动,两者转速不一样,出现偏角,使地球挡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历年核心考点: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 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每日一练: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10.4)

每日一练: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10.4)敏试教师资格带大家直击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练习题。 【幼儿园】 1.(单选题)幼儿园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 )。 A.社会环境 B.精神环境 C.城市环境 D.局部环境 2.(单选题)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主要是指( ) A.购买大型玩具 B.安装望胶地板 C.合格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精神环境 D.选择较清静的场所 3.(单选题)下列关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幼儿园的学习内容对幼儿没有任何强制性 B.幼儿是以学习间接的知识和经验为主的 C.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教师创造和体验的过程 D.幼儿园教学活动具有游戏不能取代的作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4.(单选题)某幼儿在手工活动中吵闹不休,班主任一怒之下用胶带粘住该幼儿的嘴巴。此班主任的做法()。 A.正确,班主任有维护班级秩序的职责 B.正确,班主任有批评教育幼儿的权利 C.不正确,违反了不得体罚幼儿的规定 D.不正确,侵犯了幼儿的言论自由权 5.(单选题)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处罚。 A.免除 B.从轻、免除 C.从轻、减轻

D.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答案: 1.正确答案:B 解析:从幼儿环境中构成内容的特质性差异来分,幼儿园环境分为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大类。 2.正确答案:C 解析: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的要素的总和。一般认为,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主要是指合格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精神环境的创设。 3.正确答案:B 解析:幼儿是以学习直接的知识和经验为主的。 4.正确答案:C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班主任用胶带粘住该幼儿的嘴巴”属于体罚学生,是不正确的做法。 5.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4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故选D。 【小学】 1.(单选题)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 A.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B.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C.艺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实践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单选题)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差距很大,为了是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这体现了()教学原则 A.启发性原则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及答案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①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②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③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

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④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⑤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言语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⑥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①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处理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②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教师处理其与教师事业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③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教师处理其与学生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关爱学生的范围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一部分。关爱学生的核心是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的关键是做到对学生平等公正。 ④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教师在处理其与职业劳动的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要求。教师的头脑中必须明确,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是教师职业行为明确禁止的。 ⑤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⑥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发展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一般认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关爱学生是最基本内容。 6、教师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7、学生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学业证书权。 (3)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4)隐私权: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不得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5)人身自由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8、不同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 【学校】 (1)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 (2)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3)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试题 2013年9月3日,教育部宣布,2015年起,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不再由地方组织,将首次实现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不再终身有效,而是只有3年有效期限;当老师的教师资格证也必须每5年一审;师范生不再毕业就能拿教师资格证,后年开始也必须参加全国统考。 教育部决定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范围,新增山西、安徽、山东、贵州4个省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试点,至此,试点省份达到10个。2015年,力争全国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教师资格证实行“国考”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而在这新设的“门槛”面前,受影响的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统考省份汇总 11年:浙江、湖北 12年:上海、广西、河北、海南 13年:山东、山西、贵州、安徽 统考考试科目分类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分为《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2个科目(均为计算机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分为《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2个科目(均为计算机考试)。 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分别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3个科目。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字、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政治(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学科。其他学科暂不开考。 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人员参加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参加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和能力两科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考试结合面试进行。 科目介绍与报考条件 1、非师范类学生要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加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 学,所以你必须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考试或者去考自考考试 相关的科目。 2、教师资格证全国通用,不管你在哪里任教,都是可以的。 3、教师资格证只是从业证书,只要你能通过三门考试,就可以 得到你想要的专业资格证书。具体的申报要求:1,、普通话 水平应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 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或以上标准。2、各级各类学校非师 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按省教育厅部署补修教育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教育观习题答案

2019年5月27日综合素质教育观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D。解析: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素质教育同时贯穿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 3.B。解析:教育观中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体现在教育目的观上。 4.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5.D。解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A。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A。解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8.B。解析: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9.A。解析:素质教育的外延,从纵向来看,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从横向来看,素质教育涉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因此,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 10.C。解析:1999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素质教育列为第一项跨世纪工程予以重点实施。 11.D。解析: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2.A。解析: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13.A。解析: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题干所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14.D。解析: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即“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 15.C。解析: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 16.C。解析: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7.B。解析: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所以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18.B。解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9.A。解析: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0.B。解析: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