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建筑艺术

传承与交融

导语:文章以近现代建筑的艺术为切入点,根据历史的发展变

化,整理了一些近现代中国建筑的实践活动资料,通过建筑艺术

的表现来剖析近现代中国建筑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所致,

并且以此来体现中国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西方建筑风格

的交融。文章共分五个时段,配合照片以及手绘图。

一、清末民国的建筑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进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建筑转人近代时期, 开始了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进程。而近代

中国建筑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主要体现现在没有取得全方位的

现代化转型,明显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如竣工

于1919年的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

这幢由美国建筑师史摩尔设计的教

学楼,大楼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

式设计,同时又糅合了西方的建筑

风格:中部建有一座5层高的正方

形塔楼,将整座建筑分成对称的东

西两半;塔楼顶部是十字形脊顶,

实际上为西洋式钟楼的变体;楼体

由明代城墙砖砌筑而成。

二、现代主义风格的派生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的两点史实。其一,现代建筑式样

的出现,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

其二, 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

城市, 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

正是在这里诞生。1929 年9 月5日, 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

路口落成, 从其形式来说,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 它

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 腰部及檐口部位仍

然有几何图案装饰, 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 但与周围沉

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 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

幅度简化, 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西方的建筑师以及西方培养

的中国建筑师在上海

开埠以后引进了欧洲建筑文化, 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建

造了一大批富有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建筑, 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建

筑型制和建筑空间。从新古典主义、哥特复兴式、折衷主义到盛

行欧美的现代主义建筑、装饰艺术派建筑、复兴中国传统建筑艺

术的中国新古典建筑等。如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汇丰银行,由英

商公和洋行设计,建于1921—1923。大楼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高6层,外立面模仿砖石结构,处理威严的新古典主义形式。全

楼分五段,中部有贯穿3层楼高的仿罗马科林斯式双柱。哥特复

兴建筑有中国通商银行大楼(1893)等;中国古典传统复兴的代

表作如原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1931—1933)等, 以及一

些具有中国传统装饰的商业建筑;折衷主义的代表作如马勒住宅

(1936)等;二三十年代流行全世界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对上海

的影响使上海成为国际上装饰艺术风格的中心之一, 其代表作

有沙逊大厦等;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则有国际饭店(1931—

1934)等。

——之中国近现代建筑

沙逊大厦

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

上海汇丰银行

有摆脱中国和西方的古典构图体量和装饰元件的沿用、改造。

广州的建筑在建筑风格的探索上勇敢地迈出创新的步伐。如造就了富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郁民族意蕴的建筑年代的新趋向

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 建筑事业逐西南大会堂

长春地质宫 中国美术馆

广州白云宾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