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当下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效应及选择

应对当下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效应及选择
应对当下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效应及选择

应对当下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效应及选择

张少杰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财政政策是应对当下金融危机重要的政策手段,如何针对财政政策发挥功能的特性来选择有效的财政政策加以实施,是目前急需研究的议题。为此,以当下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特征来确定财政政策的功能和取向,进而对具体实施的财政政策加以选择,是研究财政政策应对金融危机必须涉及的几项关键性内容。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效应

作者简介:张少杰(1964—),男,黑龙江绥化人,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财政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9)03-0062-04收稿日期:2009-01-1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被人们认为是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虽然危机的中心是西方发达国家,但在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想避免全球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变得十分困难。尽管中国以过去30年成功的改革开放积累的经济实力,具备了一定的应对这场危机的能力,但是,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将是非常严重的。如何应对这场危机,这成为我国当下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而目前我们采取的最大的行动就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手段,来缓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2008年11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一项旨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总额达4万亿元、时间到2010年的投资计划。这一财政政策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如何规划财政政策的取向?具体选择怎样的财政政策手段和对财政政策作出怎样的结构安排?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并加以研究的。为此,本文的研究涉及如下几个内容:(1)当下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中国影响的程度;(2)财政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功能及取向;(3)适应当下金融危机形势的财政政策选择。

一、当下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中国影响的程度

金融危机是指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包括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超预期的恶化[1]。它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基于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而出现更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出现较大的下滑。同时还会出现,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上升等现象,甚至还会伴随社会动荡或政治危机。然而,这些特征在不同的金融危机下表现得不尽相同。正是由于各次危机不同的具体特征,决定了应对金融危机时总是难以照搬其他的经验,而且使得处理金融危机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比如,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就与本次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出现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另一个是发生于老牌的、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危机的影响范围也不相同,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要远远大于1997年的那场金融危机。再进一步讲,本次金融危机还有一个深层次的特点。

2009年5月求是学刊May,2009第36卷第3期SEEKING TRUTH Vol.36No.3

进出口总额来源于海关统计公布的数据,根据最新牌价

计算出2008年中国GDP 折合成美元的总额,进一步得到中国2008年的对外依存度。

本次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之所以被一些人认为是百年一遇的严重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次危机是由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美国爆发的危机引起的,而且是在经过长期增长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矛盾的总爆发,因此其聚集的能量相当的强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把这次金融危机比喻为“金融海啸”。如此严重的一场危机,其特殊性自然也就十分明显,而且从爆发这场危机的原因看,本次金融危机涉及美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正如有人分析的,此次空前规模的金融危机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软预算约束创新导致的证券化次贷的疯狂蔓延[2]。软预算约束是雅诺什·科尔奈在20世纪70年代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企关系提出来的。它的基本含义是,国有企业并不会根据自己的收入确定支出,因为国有企业在资不抵债时仍然不会破产,并且可以得到政府的救助。软预算约束导致国有企业可以无限制地放大道德风险,因此,这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低效和浪费的重要原因。按理说,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是不应该出现这种现象的,或者说这种现象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但是,在发达国家的经济越来越虚拟化的今天,这种软预算约束得到了最易滋生的土壤,无节制的软预算约束创新充斥了金融领域。以投资银行为代表,它们创造出一些令人眼花缭乱且难以理解的金融工具,具备一种可以超越国界调动全球金融资源的力量,而且把一些高风险的金融产品经过创新加以化解,这又加剧了软预算约束的创新。既然是软预算约束,那么一定会积累道德风险,而且随着软预算约束创新的扩大和深化,这种道德风险越积越大,最终的金融危机一定是难以避免的。

当下金融危机的这一特点对中国的影响也呈现出特殊的路径。首先,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转移对我国的影响。这是指我国金融机构购买美国金融创新产品遭受的损失。对此,普遍的观点认为,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大规模开放,这形成了一道较好的“防火墙”,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金融危机向我国扩散。当然,在这场危机中,我们的一些金融机构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其次,金融危机通过对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由于我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联系最密切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外贸易。截至2008年底,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5616.3亿美元,占GDP 的比重达

58%①。如此规模及比重的对外贸易,意味着中国

经济与世界实体经济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国经济的进出口部分首先受到冲击,尤其对出口的冲击对我们的影响更大。据海

关统计,2009年1月包括之前的两个月连续出现进出口增速下降的局面。由进出口尤其是出口速度下降带来一些出口企业经营困难,沿海地区已经出现大量外向型企业倒闭、停产或缩减生产的现象。这不仅对就业,而且对上下游企业也产生了连锁效应。这样的趋势如果得不到抑制,那么接下来的就会对国内需求产生全面的影响,进而导致国内经济的紧缩。最后,金融危机以一种外在冲击带来的影响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新的机遇[3]。任何一种危机总可能引发一个新的局面,而当受到外部危机冲击时,这种可能性会更大。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年提出许多需要变革的问题,而这样的外部冲击无疑会加速我们作出调整的抉择。对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当然,能不能很好地应对危机,以及能否把危机变成机遇,这要取决于我们的对策是否科学合理。这其中对财政政策的挑战就更为突出。

二、财政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功能及

取向

财政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手段之一。财政政策发挥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或政府想达到某种宏观经济目标时,就可以采取财政政策,有时是将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一起加以使用,有时则需要在两种政策中加以选择,或者加以组合。因此,对财政政策的使用不在于要不要采取财政政策,而在于如何正确地使用某种财政政策或科学地组合各种财政政策。

在面临金融危机冲击时,中国政府采取的最有利的举措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一笔总额达4万亿元并将在两年内完成的财政投资计划,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强大的中国具有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实力。当然,更重要的并不是要显示我们的实力,而是要用这一笔投资实现保增长、促就业的目标。这就涉及到如何正确发挥财政政策的功能或效应的问题。

在财政政策的两种手段中,财政支出是与消费、投资以及净出口并列构成国内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支出政策就是通过调整政府的支出来达到刺激经济或抑制经济增长的目的。因为财政支出也就是政府花钱,与消费者和企业花费通过出售他们的劳务和商品所得的钱不同。政府既不提供劳务,也不生产商品,而是借助国家的税收特权得到他想要花费的钱。因此,政府财政支出的效果实际上是建立在财政支出与税收变

化相互影响的基础之上,如财政政策的效果,可以是一个由财政支出支持经济增长和由税收抑制经济增长相抵消的结果。研究人员利用中国的数据(1986—2007年)测算了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总体效果是使实际的GDP年平均增长1.142%。由于这个期间实际的GDP的平均增长率约为9.75%,所以,这个期间实际GDP增长率的11.71%是由财政政策贡献的[4]。这表明,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贡献。不过,对财政政策的效应还可以把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效果分开来考虑。还是以上的测算,我国在1986—2007年间财政支出的效果是使实际GDP 年均增长2.42%,税收的效果是使实际GDP年均减少1.37%[4]。也就是说,财政支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要远大于税收对经济的抑制作用。这种对财政政策功效进行的实证分析,反映了财政政策或者作为财政政策的两方面内容的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程度。不过,这种测算是建立在修改后的汉森模型进行的,因此,反映的是财政政策的总体和两个内容各自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其实,财政政策在发挥效应时,并不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它的促进消费和投资甚至是进出口的功能更是我们在当下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不能忽视的。

在当下的金融危机中,我们为避免受金融危机冲击而出现经济衰退的关键是想尽办法扩大内需。因为金融危机对我们冲击最大的是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对此,设法保持对外贸易的规模和增速自然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面。但是,以扩大内需来补充出口的降低更是需要我们考虑的。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对外贸的较大依赖严重地抑制了国内需求的增长,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扩大内需就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从一般的逻辑来讲,扩大内需必须要增加居民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就增加居民的消费来说,除了增长居民的收入外,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工作要做,即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以及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本身是一个需要综合和系统解决的问题,其中一定不能忽视的就是政府的作用,或者政府借助财政政策发挥的作用。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的效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达到,一个是通过减税和扩大转移支付水平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如对中等收入者加以减税,对低收入和无收入者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不失为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取向。另一个是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中国的高储蓄倾向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条件,但是,并不是说中国的发展始终都必须要这样的高储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这种高储蓄需要转变,因为它会造成对国内消费需求的严重抑制作用。但是,高储蓄一旦形成会产生一种路径依赖,人们把储蓄变成一种习惯。因此,必须有一种有效的制度来冲破这种路径依赖或习惯。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都证明,这种有效的制度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然而,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不仅严重滞后,而且严重的不平衡。这种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无法承担起激活居民消费意愿或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重任。因此,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支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功能,是我们当前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取向。而就增加企业投资来讲,目前,中国最困难的企业群体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它们受各种限制,经营十分困难,而当下的金融危机对它们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拯救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业企业是目前财政政策需要发挥的重要功能。采用为其减税和补贴是财政政策的又一个取向。就保持出口增长方面来说,尽管目前的形势很不乐观,但是,过于迅速的出口下降肯定是我们难以承受的,为此,在财政政策方面采取出口退税或出口补贴的手段,也是财政政策发挥功能的一个取向。

如此表现出来的财政政策的多层次和多样化功能,充分说明为应对当下的金融危机,财政政策有着见效快、力度大的优势。当然,一定不能忘记,财政政策应用必须要对各种财政政策有针对性地选择或组合。

三、适应当下金融危机形势的财政政策选择

财政政策是应对当下金融危机不可替代的政策工具。因为在人们的信心遭受打击而一时难以恢复时,政府站出来施以积极的经济行为不仅是对人们信心不足的弥补,而且也是恢复人们信心的保障。因此,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不是财政政策是否具有效应,而是如何正确地选择实施财政政策的手段。从财政政策本身来看,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对此,进行财政政策的选择就是我们在当前的形势下,到底该实行财政支出政策,还是实行税收政策,或者是二者的某种组合。从财政政策调控的对象来看,财政政策通过调控消费、投资、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施以影响,还会对就业、通货膨胀、社会保障等产生作用。因此,财政政策的选择需要考虑这些调控对象的特点进行,或单独采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或进行这些政策手段的某种组合。

“保增长”是我们应对金融危机首先要保证

[1]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许成钢.解释金融危机的新框架和中国的应对建议[J ].比较,2009,(39).[3]乔榛.当下的金融危机是否孕育中国成为大国的机遇[J ].求是学刊,2009,(1).[4]

张龙,贾明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J ].软科学,2008,(5).

[责任编辑国胜铁]

参考文献

实现的目标。我国在之前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源于投资和出口,二者贡献大约占70%,也就是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30%左右。这样的增长动力是不太协调的,特别是在发生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们的这种增长动力结构就面临巨大的考验。出口快速减少,进一步引发投资不足,这给我们的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威胁。财政政策在应对这种局面时,应该选择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的结合。在进行财政支出时,既可以进行财政直接投资,也可以进行财政补贴消费或投资。而在执行税收政策时,在危机时当然要进行减税,不过需要设计的是减税对象和减税幅度,目的是有利于增加消费以及减少收入差距。对于这两种财政政策手段的选择,关键的是如何安排好实施它们的序列和比例。在开始一定是把财政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作为支出重点,但在私人投资有所恢复时,必须把支出的重点转移到有利于增加消费方面,如补贴、增加工资、调整收入分配等。总之,在实现“保增长”的目标时,财政政策的选择最终要起到恢复私人投资信心和增加消费规模和比重的作用。

“促就业”是我们应对金融危机最需要实现的目标。任何一次经济危机所体现的最为严重的问题都是就业问题。失业人口迅速增加,既是危机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同时也是加重危机的最

重要的因素。财政政策在应对这种现象时,首先要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吸引一批劳动力就业,还要通过增加职业培训和畅通就业渠道的投资尽量减少结构性失业。其次要通过对私人企业增加就业或不减少就业加以减税或补贴等措施,来缓解危机引发的企业解雇工人带来的影响。最后要为个人创业提供财政支持,这不仅是在危机中易于得到认同的手段,而且也是具有长远影响和战略意义的财政支持计划。

“求稳定”是我们顺利度过这场金融危机的重要保障。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很可能演化为政治或社会危机,这是处理经济危机时最不愿看到的结果。为此,如何实现恢复经济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的双重目标,是应对危机的巨大考验。运用财政政策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以上两方面的措施之外,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在这个方面,可以选择的财政政策是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出,特别是针对建设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事业的公共财政支持。

以上是在应对当下金融危机中针对不同目标进行的财政政策选择。当然,面对这样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不可能采取单一的财政政策就可以应付的。但是,财政政策具有的及时、保障性强的特点,要求我们一定运用好财政政策,对财政政策的不同手段加以科学的选择和组合。

Effect and Choice of Financial Policy against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ZHANG Shao-ji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China )

Abstract :Financial policy is a way to deal with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and it is an urgent issue to choose an effective financial policy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policy.Therefore in dealing with the fi -nancial crisis,there are several key aspects such as the definition of the function and orientation of financial policy concer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isis and the effect on Chinese economy,the choice of specific financial policy.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policy ;effect of financial policy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 我国实施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不断有研究者提出,这一宏观政策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国外也有人士表示担心,中国近年大规模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扩大支出,是否会产生挤出效应。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通过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政策,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它将使政府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消。 挤出效应并不是在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调节时必然要发生的。具体到中国近四年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来看,依据对经济运行各项指标的分析,在我国出现挤出效应的观点尚得不到有力的证据支持。这可以从增发国债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来考察: 第一,增发国债对利率的影响。我国自1996年5月以来,名义利率多次下调,但实际利率是上升的,这并不是财政扩张带来的结果。由于中国尚未实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影响名义利率的升降。实际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为物价水平下降,而中央银行出于种种考虑没有及时随物价变动调整名义利率所致,进一步看,价格水平下降也不是财政扩张的结果,相反,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水平的下降。 第二,增发国债对借贷资金量的影响。增发国债没有与民间竞争有限的资金。几年来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超过70%,存在较大的存贷差额。商业银行近年的资金过剩主要是风险意识增强、企业投资收益较低、预期不好及产业政策调整的缘故,而且这种过剩是在满足了政府借款需求之后的过剩。 从实际经济运行看,民间投资主妥受到民间资本的边际产幽或利润

率和公共投资影响,民间资本边际产出上升会引起民间投资规模的 增加。如果公共资本投向竞争领域,即与民间资本的生产可以相互替代,增加公共投资就很可能挤出民间投资。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领域主要是生态环境保护、高速公路、铁路、供水和机场、粮库、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公共支出领域,对民间投资不会形成挤出效应。相反,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改善民间投资的外部环境,提咼民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推动民间投资。 第三,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具有替代关系,即财政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可能挤出居民消费。但这要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确定。某项财政支出如招待费,的确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公共设施支出则是私人消费的互补品;还有一些公共支出既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又是互补品,比如国家用于食品和药品检验的支出,既减少了私人的检疫支出,又可增加私人对食品和医药的支出。有关部门通过财政购买支出和居民消费关系的计量模型分析发现,我国财政购买支出与居民消费总体是互补关系,扩大政府支出对需求总体上具有扩张效应。 关于国债资金使用的效益 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直接关系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总体效果问题,以及扩大举债规模的风险控制问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越高,扩张性政策的效果将越趋于“高乘数效应’的一端,同时政府扩大举债规模的安全空间越大。 要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我认为至少要掌握好如下几个层次或环节上的事项: 1.资金投入项目的合理选择和较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2.项目建设与相关方面协调衔接关系的处理,应符合科学规划和施工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案例

一、案情 1998年俄罗斯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继5月19日股价和债市价格大幅下跌后,8月份,国内经济恶化,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被迫宣布实行新的卢布“汇率走廊”,使得俄金融市场投资者的心理防线崩溃,最终引发了一场俄独立以来积蓄以久的、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1998年8月17日,俄政府及中央银行发表了“联合声明”,对俄国内出现的金融危机采取“三大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幅度。放弃1997年11月11日宣布的1998~2000年“外汇走廊”,即6.2卢布兑1美元,浮动幅度正负15%。从8月17日起,这一走廊扩大到6~9.5卢布兑1美元,卢布在此范围内浮动。外汇市场当天的成交价,即是央行的官方汇率 2.延期清偿内债。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国家短期债券转换成新的国家有价证券,期限和收益率等条件另行公布。在转换手续完成前国债市场停止交易。前些时候,俄政府曾号召国债持有者在自愿基础上将债券转换成7年期和20年期的外汇债券,利率在12%以上。但在700多亿美元的内债市场上,响应者寥寥,同意转换的债券,仅有44亿美元,没能解决内债问题。 3.冻结部分外债。俄商业银行和公司从国外银行、投资公司等处借到的贷款、用有价证券作担保的贷款的保险金,以及定期外汇契约,其支付期冻结90天。同时禁止国外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卢布资产。政府强调,“冻结”不涉及政府借的外债。 “三大措施”出台后,俄国内金融危机并未得到缓解,相反,对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金融市场上出现汇市乱、股市跌、债市瘫的局面。卢布同美元的比价由8月17日的6.3:1暴跌为9月9日的2 2.4:1,贬值257%,6天后又反弹为8.9:1。升值150%。俄罗斯交易系统股价综合指数从上年的230点跌为约40点;日交易额从危机前的近亿美元跌至最低时期的数十万美元。进入欧洲企业500强的俄罗斯14家工业企业的股票总市值由一年前的1140亿美元缩水为160亿美元。俄债市停业近4个月,4360亿卢布国债券的重组方案迟迟未能实施,政府债券在国际市上的市值仅为面值的6%。 2.受冲击最大的是尚处于“婴幼时期”的银行系统,其总资本、存款和贷款均减少了1/3。1998年第三季度,俄1500家银行中有590家亏损。在即将开始的银行系统重组中,近一半银行将被迫宣布破产。 3.金融危机使卢布贬值70%,失业人数大幅上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由年初的1/5增至年底的1/3,90%以上的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分析

二、应对经验 金融危机需要如何应对呢?一般来看,金融危机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抑制阶段,这个时候危机还没有完全展开,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借贷关系,其次是真正的危机发生过程,包括少量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重构,最后是制度改革阶段。Calomiris et al.(2005)认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可以分为危机中的短期策略和危机后的长期策略,前者主要在第一二阶段,或者主要体现在第三阶段。在短期策略中不需要建立新的机构和复杂的新机制,是为了避免和缓解危机采用的稳定信贷关系的策略。这些短期策略包括:债务冻结,即不允许债权人或者储户在一定时间内索取债务或者存款;放松监管,即监管方允许银行低估问题资本,从而高估股权资本;中央银行或者政府向银行部门贷款。不过,这些短期措施是否会产生长期不良后果还依赖于具体执行方式。同时,一旦采取了紧急措施来制止危机,那么政府还需要在长期中重新构建金融机构与贷款者的贷款关系,这可能需要设定新的会计规则、改变监管方式等。在重构中包括下面这些过程:识别和配置金融损失、重构金融系统和企业的金融要求权、重构金融系统和企业的运行方式。从这些政策中我们不难看出,应对金融危机最主要的是构建新的、稳定的信贷关系。 为了分析短期策略的效果,西方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分析。Claessens et al.(2001) 认为,既然金融危机的解决措施是为了重新使得私人部门获得活力,从而重新恢复增长,那么我们就需要从公司层面的数据来分析救助措施的结果。Claessens et al.(2001)希望讨论政府保证公众存款安全、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等短期政策对于危机深度、复苏时间等问题的影响。首先,他们讨论了短期政策对于危机深度的影响。通过687家公司层面数据,他们发现,获利性越强的企业越容易陷入危机,这可能是因为在危机发生之前都会产生大规模信贷扩张,这些信贷扩张推动了这些企业的利润,从而当危机发生后信贷紧缩,这些企业利润也就大幅下滑。同时,具有较高的短期债务和应付账款的企业也很容易陷入危机。不过,最重要的是,在实证中没有发现政府的政策对于企业盈利有帮助,从而无法帮助企业阻止危机,因此这些短期政策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三、对我国政策启示 发端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于其他国家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渠道。第一,美国经济下滑后减少对于其他国家的进口;第二,持有美国次贷衍生品的外国金融机构被迫减记资产,导致信贷紧缩。不同的国家受到影响的渠道重要性不尽相同。我国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次贷相关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很小,所以这个渠道的影响不大。但出口下滑对于我国的影响巨大。根据统计局的计算,我国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了64.5%。而从2008 年11 月,我国的外贸形势就开始呈现下滑态势,在今年的趋势更加明显(表9)。外贸下滑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自2007 年第4 季度达到13.8%的峰值后逐季下降,2008 年第4 季度降为6.8%,2009 年一季度同比增长6.1%。 在外需下降后,我国的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导致产出小于潜在产出,经济衰退同时价格水平下降(图6)。因此,我国在短期内需要拉动总需求曲线,使经济从B 点回到A 点。 B A D2 D1 P Y Y f 图6 总需求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政府实施了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包括:(1)推出总额4 万亿的投资计划,其中农村的民生工程约3700 亿,基础设施建设约15000 亿,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方面约1500 亿,节能减排、生态工程约2100 亿,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约3700 亿,汶川大地震重点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10000 亿。(2)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

2008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2008年经济危机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2008年下半年源自美国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国际经济的失衡,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内部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混乱,担忧和信心丧失,是目前全球经济和金融震荡的主要根源。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机、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关键词: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美国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一)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 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是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但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过去10年里购房实行“零首付”,半年内不用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购房按揭贷款制度,让美国人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穷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国经济辉煌的十年。但这辉煌背后就潜伏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及关联的坏账隐患。 (二)房贷证券化。 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考虑,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级按揭贷款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卖给社会投资者。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转嫁到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到全社会投资者——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种银行和机构投资者。 (三)第三个环节,投资银行的异化。 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惑而角色异化。在通过承销债券赚取中介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债券获取收益。形象地说,是从赌场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角色的异化不仅使中介者失去公正,也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四)金融杠杆率过高。 金融市场要稳定,金融杠杆率一定要合理。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杠杆率高达1:20—30甚至1:40—50。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金融机构以这个过高过大的杠杆率,炮制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比如雷曼兄弟就用40亿美元自有资金,形成2000亿美元左右的债券投资。 (五)信用违约掉期(CDS)。 美国的金融投资杠杆率能达到1:40—50,是因为CDS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险机构为这些风险巨大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若融资方出现资金问题,由提供保险的机构赔付。但是,在没有发生违约行为时,保险机构除了得到风险补偿外,还可将CDS在市场公开出售。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超过33万亿美元的CDS 市场。CDS的出现,在规避局部风险的同时却增大金融整体风险,使分散的可控制的违约风险向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变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风险。 (六)对冲基金缺乏监管。 以上五个环节相互作用,已经形成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而“追涨杀跌”的对冲基金又加速危机的发酵爆发。美国有大量缺乏政府监管的对冲基金,当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冲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场,比如把石油推上147美元的天

第九章财政政策其效果练习题

第九章练习题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现代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推行不同财政政策的基本意图在于:为了实现国家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或者为了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协调政府的有关财政经济活动以充分发挥现代财政的那些重要职能。() 2、财政政策与财政活动不同,前者是政府从事经济性活动的外在表现,而后者则是政府对其经济性活动实行有效管理的集中体现。财政政策通常可以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和控制作用。() 3、政府变动其开支水平(G)就可以取得改变IS曲线位置的效果:扩大G,使IS曲线向左移动,减少G,使IS曲线向右移动。另外,只要特定财政政策能够直接地、间接地影响私人消费与私人投资,也同样可以取得改变IS曲线位置的效果。() 4、政府变动名义货币供给数量(M s )就可以取得改变LM曲线的位置:扩大 M s ,使LM曲线向右移动,而减少M s ,使LM曲线向左移动。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 如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以及窗口指导等,取得改变LM曲线位置的效果,是政府货币政策独自发挥,或其配合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宏观经济稳定职能的重要保证。() 5、利用IS-LM模型,不仅可以解释宏观经济均衡(收入均衡与利率均衡)是如何被决定的经济原理,而且也可以解释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均衡如何产生影响作用的经济原理。() 6、在其他不变条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至少发生三种主要作用,即降低利率、提高物价,和增加产出,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会产生提高利率、降

低物价,和减少产出的作用。() 7、在经济社会中,资本投资规模,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以及技术进步速度等是改变AS曲线的重要因素。() 8、汇率(e)变动可以引起BP曲线的位置变动,一般情况下,e下降,会使BP曲线向左移,表示贸易盈余扩大;而e上升,会使BP曲线向右移,表示贸易盈余减少。() 9、财政政策时机的选择,并不会影响政策的实际效果。() 10、由于货币政策调整通常不须经过复杂的决策程序,所以货币政策时滞相对比较短。() 二、选择题(从A、B、C、D……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当今时代,大多数国家政府都要对市场实行广泛的经济干预,即借助财政政策执行其宏观调控职能。财政政策之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十分明确的:()。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 D、收入分配合理化 E、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2、作为经济危机的先兆,经济衰退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连续数月下降,私人投资大幅度减少,劳动失业剧增,进出口发生萎缩等等。针对这类经济衰退,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选择方面,主要是采用以()

积极财政政策评析_兼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总76期) 积极财政政策评析 兼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邓子基 (厦门大学 福建厦门 361005) 摘 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工具。本文从简述两大政策相互关系入手,着重评析我国 五年多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配合稳健货币政策的成就、作用与存在问题。指出今后一段时期仍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和两大政策配合运用的层次。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政策配合 1998年以来,鉴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及时出台并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五年多来,积极财政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哪些作用?存在哪些问题?今后继续实施应注意些什么?在实施积 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又该处于何种位置?这些都是大家关注或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在这里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谈起 市场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能发挥基础作用,但在自发运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其中,总供需不平衡导致的经济波动就是市场缺陷的一个重要表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政府干预,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两大工具。尽管同为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调节手段不同。财政政策主要运用税收、公债、公共支出等手段;货币政策主要运用利率、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等手段;2.作用途径不同。财政政策中的公共支出(政府购买性支出)直接构成需求,货币政策则只能通过影响公众的行为来调节需求,具有间接性;3.时滞不同。财政政策一旦采用,会迅速对经济产生作用,时滞较短。货币政策由于是间接发挥作用,时滞较长。正因此,各国在实践的中,往往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相机抉择,不断调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模式,使两种政策能够协调发挥作用,实现政策目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通常有以下几种模式:1.双松!,即扩张的财政政策与扩张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模式通常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经济疲软、通货紧缩与失业严重的情况下采用。此时,财政可以扩大公共支出、降低税率,银行可以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共同刺激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2.双紧!,即紧缩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模式通常运用于社会总需求过旺、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时期。此时,财政可以削减公共支出、提高税率,银行则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抑制投资与消费,共同压缩社会总需求,制止通货膨胀,促进经济正常发展;3.一松一紧!,即扩张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政策组合模式。此时,财政可以扩大公共支出、降低税率、扩大有效需求,克服通货膨胀与经济疲软,刺激经济增长,但若由此引起通货膨胀时,银行则须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抑制投资与消费,以调整经济发展;4.一紧一松!,即紧缩的财政政策与扩张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政策组合模式。此时,财政可以削减公共支出、提高利率、压缩有效需求;但若由此引起通货紧缩、经济疲软与失业严重时,银行则须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促进经济发展。总之,政府应根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特点在不同时期确定不同的政策侧重点。一般来说,在促?收稿日期#2003-09-11 ?作者简介#邓子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全国重点财政学科带头人,我院客座教授。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 论文题目: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姓名:孙浩 学号:914113590125 成绩: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目录 1.案例简介 (2) 2.原因分析 (6) 3.启示 (9) 4.参考文献 (11) 一、案例简介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97年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危机开始蔓延到整个东南亚。 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

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东南亚外汇市场的震荡,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港元联系汇率制也接受了严峻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对策,成功地捍卫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湾货币当局在经济状况良好,经济项目盈余,外汇储备充足,有能力维护新台币稳定的情况下,突然主动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当日,新台币兑美元的汇价即跌至29.5,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不仅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东南亚的信心,加剧了东南亚金融市场的混乱,10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再次下探,自1996年来首次跌破1万点,最低见到8775.88点,跌幅达13.7%。至此,与8月份最高点相比,香港股市跌幅几乎过半。 11月,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掀起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三波。11月20日,韩国中央银行决定将韩圆汇率浮动范围由2.25%扩大到10%,至此韩国开始成为亚洲金融风波的新热点。截至12

2008年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各国的应对策略

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各国的应对策略 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证券贱卖、摩根斯坦利并购为标志的的“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发生了,并迅速席卷全球,波及范围广、冲击力度强、连锁反应快都是前所未见,是世界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法阵和民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1形成原因 1.1 次贷危机是导火索 美联储为了应对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遏止美国经济的衰退,连续多年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货币的扩张和低利率形成了低成本的借贷环境,认为未来的房价只涨不跌,促使美国民众涌入房地产领域。但是这些房地产的销售对象主要是美国中下收入阶层。在美国制造业转移的情况下,中下阶层的收入难以提高,在金融资产泡沫推动下的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升,最终把他们逼到破产的地步,引发了世界性债务危机。金融经济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金融泡沫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高。以房地产市场和信贷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犹如空中楼阁,因次贷危机的发生而轰然倒塌。因此,这次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只是放大了“次贷”金融危机,将美国“次贷”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风暴。 1.2 美国过度消费和亚洲过度消费是实质 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过度储蓄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长期以来美国国内储蓄一直处于低位,对外经济表现为长期贸易逆差,平均每年逆差占GDP总额达到6%的水平,且这些逆差主要靠印刷美元“埋单”。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石油生产国居民则是储蓄过度,长期贸易顺差,积累起大量的美元储备。这些美国经济体外的美元储备需要寻找对应的金融资产来投资,这就为华尔街金融衍生品创造、美国本土资产价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础。 1990年代后期,充裕的全球资金涌入美国,金融业在美国的发展越来越旺盛,金融产业演变成一个大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产生大量的产值,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金融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竟达到GDP的40%。然而,由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周期已经进入IT周期波段的末尾,缺乏投资机会,而且美国已经将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国外,通过制造业信息化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机会也失去,近期又不可能有大量的科技创新项目吸纳融资。在这种情况下,华尔街金融资产的供应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支撑。全球经济实际上处于一种动态无效的状态:充裕的储蓄资金找不到与之匹配的投资项目。 1.3 国际货币体系缺失是前提 从全球区域分布来看,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美国之外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石油输出国家和某些欧洲国家过度储蓄,这种区域消费和储蓄的不对称必须依赖一个因素才能实现,即美元充当国际货币,成为硬通货的代表,储蓄过度的国家和居民将美元作为财富长期积累。因此,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和上述国家的长期顺差可以通过美元的流动来平衡,美国长期用印刷货币来平衡全球实体经济中的非均衡,迟早要出问题。因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内蒙古财经大学双学位学士论文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 内容提要 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在美国发生并蔓延到全世界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发展也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于今天的去全球经济一体化来说,由于美国造成的金融危机我国必须正视其问题,对其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来

解决全球金融危对我国造成的损失将金融危机中的危害转为利,使我国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态下,迅速将金融界快速发展起来,并对金融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面对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与在金融发展中使人们对其备受关注。 关键词:金融危机债务汇率风险 Abstract A massiv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pread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round the world, also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lso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or today's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our country must face the problem of taking the right step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losses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harm to benefit, make our economy get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this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rapid will finance developed quickly, and the financial impac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ig. 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o its attention. Key words:The financial crisis Debt Currency risk 目录 一、金融危机发展概况 (1) ㈠金融危机概述 (1) ㈡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过程 (2)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摘要: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从1636年荷兰郁金香狂热到2007年的金融海啸,几乎十年一轮回,危机像摆脱不了的魔鬼,困绕着各国经济发展,并且几乎所有的危机都从流动性过剩开始,接着出现投机热,最终形成泡沫,而后发生崩溃。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从经济发展史上几次典型的泡沫经济入手,分析泡沫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强相关关系,提出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关键词:泡沫经济;典型案例;金融风险;防范繁荣和破产,有序和无序,记忆和失忆,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历史重复上演着惊人相似的一幕。没有一次危机与前一次相同,但是有一些可以应用的普遍原则,忘记这一点就会自担风险。资产泡沫形成与膨胀导致银行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断上升。“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1]1980年以来发生在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次较严重的金融危机中,有12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产泡沫。然而,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 一、泡沫经济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从1634年的“郁金香狂热”到1719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从“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到“密西西比泡沫(MississippiBubble)”,上演了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荷兰从1634年持续到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通常被认为有记载的最初的投机泡沫。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1719年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堪称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 “密西西比泡沫”的起因可以说是金融制度变革的结果。约翰·劳(JohnLaw)在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了金融创新产品“债转股”实验和大规模的纸币发行。1717年8月,约翰·劳组建西方公司,首先以减息优惠条件替政府偿还债务,借以取得向政府发行银行券的权利,然后用政府的债务作抵押发行股票,政府用银行券向公众还本付息,公众则用银行券购买约翰·劳公司股票。在王室的支持下,约翰·劳一方面大量发行纸币,另一方面大肆扩张公司业务,并且将巨额国债转变为公司的股权,同时允诺高额的股息。因此,信用与实际经济相互促进与扩张,公司的股票急剧上升。1719年7月25日,约翰·劳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取得铸造新币的权力,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股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连续疯狂窜升了13个月,涨幅超过了20倍。由于货币的大量供应,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1720年5月股市开始崩溃,连续狂跌13个月,跌幅为95%。上演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早、最经典的泡沫经济。它最典型、最直接揭示出泡沫的本质特征,在乐观预期的刺激下,信用过度扩张和股票价格上涨相互刺激的典型特征2]。 密西西比泡沫是由货币的大量供应造成的,而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达到这个水平,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 (二)从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从1950年代起,日本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期,在1956—1973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9.3%,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代中后期,由于连年巨额贸易顺差,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缓解美日贸易矛盾,1985年9月,美日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Hotel)签定了“广场协议”,旨在降低美元对日元等货币的汇率。“广场协议”的签定直接导致了日元的急剧升值,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日元快速升值达20%。另一方面,为缓和对美贸易关系,日本必须振兴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基于以上两种原因,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

金融危机下,UPS应对策略分析

金融危机下,UPS应对策略分析 目录 1.UPS公司简介 (1) 2.金融危机下的UPS (1) 2.1概念分析 (1) 2.2金融危机下的UPS (2) 3.UPS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3) 4.小结 (4) 1.UPS公司简介 UPS(美国联合包裹速递服务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快递承运商与包裹速送公司,1907年成立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快递承运商与包裹速送公司,UPS同时也是专业的运输、物流、资本与电子商务的领导性的提供者。 2.金融危机下的UPS 2.1概念分析 在论文搜索资料与写作过程中,遇到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两种不同的说法,下面首先将两个概念予以区分: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

极端萧条中。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而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联系:经济危机的端倪通常最早发生在金融领域,而且金融领域的反应一般是最激烈的、动荡最大的;反过来金融危机一般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如果金融危机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巨大,造成社会各个方面的损失巨大,一般会称为经济危机,反之,如果其他领域没有非常巨大的损失,则称为金融危机。所以,通常情况下,两个概念不会做严格的区分。 考虑到本文的写作问题,在论文中对两个概念不做严格区分,做等同处理,文章下一节中讨论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下UPS遇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不再分开研究。 2.2金融危机下的UPS UPS自成立以来,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挫折。其中,经济危机是经济运行周期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危机的周期越来越短,而且每一次经济危机发生过后,其风暴往往袭击全球,很难幸免。 UPS在全球200多个国家运行,危机发生时对其的影响尤其的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多次危机,UPS都成功克服了,分析其成功战胜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企业文化; 第二是:企业执行力; 第三是:不断地变革。 在变革中,UPS坚持四个核心:第一是如何吸引、培养一支业务娴熟且多元化的团队;第二是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努力发展成为解决方案的领导者;第三是以客户为中心,持续不断的关注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有预见性的、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第四是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不断追求卓越、不断创新来加速我们改革的进程。 除了上述的三个方面之外,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危机,UPS采用的应对策

现代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现代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随着经济金融化日益加深,现代金融危机以多种形式出现,甚至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导致经济危机。所以,要从国际和国内不同角度探寻金融危机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思维进行创新,重构国际货币体系。 金融危机不是新生事物,自十七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九次波及范围巨大、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主要有:1637年荷兰郁金香危机、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1837年美国金融恐慌、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1987年席卷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至2010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现代经济与金融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在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中,金融无时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金融化”。银行、保险、股市、汇市等在运营过程中不断累积风险,而金融创新、经济金融化又将各类金融风险叠加、放大,一旦出现局部动荡,就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出现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涵义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资本外逃、股市暴跌、偿债困难、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

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并且金融危机越来越以混合形式呈现出来。 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往往正值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时期,国内普遍过度投资,信贷快速增长,金融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外部资金大量流入。而一旦爆发金融危机,整个经济社会就会遭受重创。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剧增,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区域内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规模缩减,经济增长减缓甚至出现停滞、倒退。人们对未来的经济预期更加悲观,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是二者有区别。“金融”是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与“消费”和“生产”相对应。“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金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其次,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又有联系。从历史上看,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通常先出现一波金融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消费与货币、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矛盾,都足以导致货币资本运动的中止,从而出现直接的货币信用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当这种矛盾在较多的生产领域出现时,生产过程就会因投入不足而无法继续,从而造成产出的严重下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 摘要:中外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其实质和根源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逻辑,根源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以金融危机为突出表现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实体经济严重过利、资本的逐利本性引起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造成投机过度从而失控、爆发危机。在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必须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下文中本人将重点阐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几个方面,并就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几点启示阐述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重要影响,中国也不例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与对发达国家的影响相比存在一定“滞后效应”;对我国出口影响较大;工业生产增速下降,产品库存增加;第三产业一些行业出现困难;股市持续低迷;就业压力增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 1.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影响明显 中国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大势所趋,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将是必然趋势。—直以来,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贸易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贸易依存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金融危机的造成美周国民财富大幅缩水,居民消费支出减少。而中美贸易占据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最大比重,美国人不消费对我国的出口带来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我国:(1)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改变以低档产品出口为主的模式,进行产品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创新和研发的力度,加强出口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贩之地。(2)扩大内需。要加大农村市场的开拓力度,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者工资,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疏通内需渠道,为农村人民消费需求提供物质基础。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一、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1971 年到1991 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 9 %,1991 年至1996 年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8 %,这种持续高出世界经济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使得泰国成为继“亚洲四小龙”之后的“第五小龙”。而且长期以来,泰国通胀率一直有效地控制在3%~6%之间。国民经济增长和运行绩效可谓骄人。 然而,1997年,泰国却爆发了金融危机。 1997 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于1997 年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 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 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 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 仅在1997 年2 月份就动用了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才初步平息。3 月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 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82. 5 亿铢(合3. 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500 亿铢(合19. 4 亿美元) 。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 日、6 日两天,投资者就从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 亿泰铢(约兑5. 77 亿美元) 。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

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进入5 月份,国际投资机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5 月7 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从5月8 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国铢,造成泰国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本地银行和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入市,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叙作泰铢对美元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 泰铢一度兑美元贬至26. 94 ∶1 的水平。面对这次冲击,泰国中央银行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力度,动用约50 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并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时,泰国中央银行又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机泰铢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在一系列措施干预下,泰铢汇率回稳,泰国中央银行又暂时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泰国前财长辞职,又引发金融界对泰铢可能贬值的揣测,引起泰铢汇率猛跌至1 美元兑28 泰铢左右。泰国股市也从年初的1200 点跌至461. 32 点,为8 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7 月2 日,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已坚持14 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央行还宣布将利率从10. 5 %提高到12. 5 %。泰铢当日闻声下跌17 % ,创下新低。泰国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试论全球金融危机下阿里巴巴应对策略的研究

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阻碍了不少地区的经济发展,阿里巴巴也陷入了危机状态。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历史数据,发现阿里巴巴在危机期间研发了“全球速卖通”、“国际GoidSupplier”等增值业务,给B2B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同时也给一些中小企业缓解了采购与销售等问题。B2B电子商务医用其低成本取得了高收益,在阿里巴巴自身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也给中小型企业提供了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关键词】金融危机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 一、引言。 2006年,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引起的风暴,进而全球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 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导致在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场涉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美国“次级房贷危机”)是次级房贷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股市的不稳,房地产、汽车制造销售等支柱产业发展放缓等情况频频出现。 很多企业自身的发展都受到影响,一些企业压力过大纷纷倒闭,而另外一些企业却利用B2B这一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将企业与客户紧密结合不断发展壮大。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这一平台的低成本给企业带来的却是高效益。阿里巴巴正是里利用了B2B电子商务平台,让很多的企业更快、更容易地利用互联网找到相应的买家或卖家,使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在金融危机中得以保障,从而达到了积极的影响及作用。 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网络公司和世界第二大网络公司,是由马云在1999年一手创立企业对企业的网上贸易市场平台(即B2B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中国站是中国领先的B2B网上交易市场。业务的侧重点主要是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 B2B电子商务的实质是把企业名录、商品目录放在网上,买方和卖方来交易,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建构的电子市场。除此之外,B2B还包括物流配送、应用服务提供商、外包解决方案、拍卖解决方案软件、内容管理软件、应用集成软件、网络商业软件、传统ERP公司等电子基础设施。 B2B的商务关系是构筑在高信任度的基础之上的,其大宗交易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电子商务的潜在效益,并通过供应的集中、采购的自动化、配送系统的高效率而得以实现。企业选择B2B电子商务的根本在于企业以互联网为手段,结合国际贸易和海外推广的综合商务服务,选择新兴市场,帮助企业实现销售,低成本开拓市场。 二、调研目的及过程。 1。调研目的。为了解此次金融危机对阿里巴巴企业发展的的影响,把握虚拟市场———B2B电子商务市场的运行情况,深入了解B2B电子商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联系,重视正确运用网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研究先前案例,探索一条有意义且能正确解决危机的发展道路。 2。调研过程。赴阿里巴巴进行实地考察,深入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实地调研其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分层次地了解各方面对于经济发展起的作用。重点掌握B2B电子商务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程度及其重要影响,总结分析企业在阿里巴巴网站运用电子商务平台时的注意点和所遇到的问题。 依靠专业优势,对调研过程中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提炼、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综合研究各个因素在企业经济发展各阶段的变化,遇到困难,评估处理方案,总结过失和先进经验,在原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结合网络B2B电子商务,并探索其先进性。综合调查结果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总结一条对缓解经济危机有参考意义和促进作用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