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化三人谈读后感

法律文化三人谈读后感
法律文化三人谈读后感

法律文化三人谈读后感

《法律文化三人谈》是何勤华、贺**、田涛三位教授关于法律文化的“锵锵三人谈”现场实录。三位教授以漫谈的形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对法律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讨论。读者可以从三位学者充满智慧的言谈话语中品味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以及在对中国法律文化的演变历程、中西法律文化的移植与借鉴的经验得失中,感受到对历史的反思。以下是法律文化三人谈读后感,欢迎阅读。

法律文化三人谈读后感1 一

刚看完一本旧书,XX年出版的《法律文化三人谈》,是贺**、何勤华、田涛三位老师联袂上演的“锵锵三人行”的文字实录。三人以法律文化为题,在上海、北京、重庆三所高校漫谈法律文化特别是中国法律文化的渊源流长,对观众、读者而言,是一种很美好的享受。就如贺**老师所言,当眼前展示出知识的海洋时,有一种“没有见过大海的人突然见到大海时”的惊喜。这或许也像发现桃花源时的豁然开朗吧。总之,眼界为之一宽,天地亦为之一宽。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倾听,准确的说是因为开放,打开了自己,随时接纳新鲜的知识养分。而“开放”这个字眼,也正是读《法律文化三人谈》的最大感受。

谈起现代的法治观念,有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它

几乎是源于西方,而很难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典籍中找到源头。中国过去几乎是有法家而无法学家,有律学而无法学,有法制而无法治。贺**老师说的更为直接,“中国的法制史是外国法制史”。可以这么说,在一个讲究慎终追远的国度,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尴尬:构建现代法治,却很难找到它的“根”与“源”。于是在法治意义上,既没有往圣之绝学可继承,也就没有万世之太平可开创,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的历史遂陷入了某种循环。

到了近代,东西方相遇、碰撞后,中国第一次放下了“老大帝国”的姿态。这时,如何看待自身以外的西方文明,就成了中华**重新发现自己所无法绕过的课题。先是开火,但冷兵器很快就败下阵来;接着开门,签订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也由此进入了世界;之后开放,学习西方开始从器物上升到制度,再触及文化。其中,法律文化又占有相当比重的部分。但也就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种纠缠与纠结。在很多时期,“开放”总感觉还有些精神紧绷和扭捏作态,既不像自卑又不像自信。

这带给我一个疑问,到底该如何“开放”是好?

面对“开放”之问,往往有这么几种“答案”,而且中国似乎都尝试过。第一种,基于没有根底的“优越感”而产生的排斥。在很长时间内,“老大帝国”都没有意识到“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