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问题

浅谈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问题
浅谈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问题

浅谈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问题

【摘要】本文从2006年颁布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本文简称“新准则”)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从审计的角度探讨审计人员如何真实公允地执行审计、实现审计的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审计真实公允

一、引言

新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中,在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此新准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操纵利润的问题。审计人员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如何真实公允地执行审计、从而实现审计的目标,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资产减值准则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新资产减值准则较以往的相关准则有了新的调整或增加了许多规定,如在资产减值测试的频率、明确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方法、引入资产组的概念、规定总部资产和商誉的减值处理、禁止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等方面,给予企业在实务操作的过程中更明确和严格的指南与规范。但是,在实际应用资产减值准则时,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新准则并没有明确资产减值的具体确认标准,存在较大的可操纵空间。

新准则中规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其中,“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在确定可收回金额以及减值金额时,对公允价值、现值、处置费用等的估计有较大的人为操纵空间。虽然准则就如何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及预计处置费用、如何预计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等提供了操作指南,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健全和规范,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没有形成活跃的资产交换的二级市场,市场价格评估随意性大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在估计公允价值时具有不稳定性、操纵性和任意性,仍给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留下较大的操纵空间。同样,企业在确定

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的风险上,亦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2. 关于“资产组”的确定问题,新准则缺乏明确的划分标准、缺乏精确的职业判断依据等。

针对实务中有些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的问题,新准则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先前的问题,但同时,由于企业在划分资产组时,如采用不同的划分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以及计提多少,在某种程度上亦容易导致企业操纵利润。

3. 对于禁止“转回”的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不能如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企业通过处置已经计提减值的非流动资产亦能在当前实现巨额收益,从而实现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

4.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准则要求企业披露资产减值的分类、影响和原因,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关于资产减值的情况,但是资产减值的披露内容缺乏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对各项资产减值情况的分析和判断过程、计算可收回金额的标准,信息使用者难以知晓企业是否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从这个角度看,审计人员有必要进行合理公允地核查。

三、从审计的角度分析如何有效地规避上述问题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给企业提供了操纵利润的空间,因而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也是审计过程中备受关注的内容。本部分将从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目标和审计过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其内容分布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1. 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目标

总地来说,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规性和公允性发表

审计意见。而实现审计的总体目标,需要建立在具体审计行为的实施和根据特定项目细化的具体审计目标的实现基础上。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中的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细化目标,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计提比例或额度是否符合合规性和合理性;

(2)确定资产减值准备发生和转销的记录是否完整,依据是否充分;

(3)资产减值准备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

(4)对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是否恰当。

在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应当保持谨慎、怀疑的职业态度,从上述几个具体目标出发,作出恰当的职业判断,提出正确的处理建议或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2、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过程

2.1 审计准备阶段

在对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准备阶段,审计人员应当在掌握企业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企业是否存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整利润的情形及其动机何在。

在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时,审计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①企业近年来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是否有变化以及变化幅度如何;②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频率是否发生明显的变化;③企业近年的利润率是否出现异常,以及该异常情况是否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相关;④其他与企业所在行业的特定情况的考虑。

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需求,主要在于某些与企业利润直接相关的利益驱动,比如降低税收、促成上市、止亏“保壳”、实现融资、管理层薪酬保障等等。当企业利润出现异常情况时,为了避免亏损、或实现盈余平滑、业绩表现平稳等,企业管理层则出现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强烈动机。除了这些来自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动机外,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的缺陷也是造成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审计人员具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是进行审计的基础,但并不能局限于此。在从相关的制度规范和从业经营经验的角度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系统判断的同时,审计人员还应较深入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寻找并把握管理当局的主观动机可能性。

另外,企业管理人员的变更,亦是一个关键的信号。通常情况下,新的管理当局的上任,必然会对企业的利润进行管理,其是否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来调整企业当期的利润、以便实现往后的盈利性逐步增强,也是值得审计人员关注的方

面。

通过初步判断,若发现企业存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应该进一步分析企业如何计提准备以及调整利润的目的何在。例如,企业是否为了粉饰经营业绩从而不计提或少计提减值准备;企业是否为了规避税收从而多计提减值准备;或企业是否为了避免“三连亏”而采取“一次亏足”计提准备的方法等等。

审计的准备阶段围绕着审计目标并在上述思路的指导下,具体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减值准备项目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了解,并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

2.2 审计实施阶段

在审计实施阶段中,审计人员对相关内容的“客观性和公允性”的把握尤为重要,一方面因为会计、审计上的公允,本身就是一个富含主观性的判断结果,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在审计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主观上的职业判断。审计人员也无法百分百地做到精确,但应当做到“合理保证”。针对第一部分提出的资产减值准则的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审计人员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审计。

2.2.1对“公允性”和“重要性水平”的把握

关于企业确定可收回金额时获取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的把握,不仅需要审计人员能从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一般规定中找到合理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审计人员如何能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有独到且公允的见解。

根据新准则,对于“既不存在资产销售协议又不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企业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根据在资产负债表日假定处置该资产,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公平交易愿意提供的交易价格减去资产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作为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其中,企业财务人员对于“最佳信息”的理解和把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公允价值的估计,而审计人员对此“最佳信息”的判断,又影响其审计质量的高低。

笔者认为,审计人员应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衡量其判断:横向指在同等经济环境下其他相关行业的处理情况;纵向是指同一领域在不同时期资产价格的波动情况进行考虑。对此,审计人员有必要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提取方法以及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或类似机构的批准文件进行详细核查,并根据所处的经济环境,对企业计提的准备进行合理、比较判断。

另外,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把握亦影响其判断的准确性。所谓的重

要性,从审计的角度看,指的是财务报告中存在错报的严重程度,这一错报的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预期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重要性原则的运用贯穿于审计执业过程的始终。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作出的“公允程度”给预期信息使用者造成的可能影响,应当定出一个最低可接受的水平。在“最低原则”的范围内,审计人员通过审查审计证据、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相关财务人员的进行有效的“沟通”,结合具体的审计对象(资产项目)的性质以及市场情况,合理估计企业所计提的减值准备是否可接受。

2.2.2 对“资产组”的判断

对于存在“资产组”的判断问题,如前所述,亦可能成为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根据新准则的规定,“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那么审计人员在进行相关判断时应该着重对“现金流的独立性”作为首选依据,这是与新会计准则相一致的。此外,由于某些企业管理层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其证据一般较为严谨而难以被轻易察觉。比如在利用资产组进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从而操纵利润时,如果审计人员缺乏相关行业的知识,即便专业知识扎实、经验丰富,也很难发现企业的某些不规范的行为。这给审计人员带来了挑战,审计人员需要借助其他相关行业的专家的帮助,以使其“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从而能更准确做出判断。

2.2.3对“转回”的理解

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准则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但同时也存在其他的问题。因为,即使不通过减值准备的转回,企业也有可能通过前期一次性大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便在后期减少资产的折旧或摊销,从而对后期的利润平滑甚至上涨都产生有利影响。从这个角度上看,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阶段中,应当将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作为审核的要点,而不是关注“转回”的问题。在多大范围内进行减值的计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财务人员对资产价值的估计,而这种估计,又难免存在误差、甚至是故意弄虚作假。审计人员对此的判断,不仅需要以专业的分析判断,同时亦要综合其他的因素共同考虑。在取得企业相关资料等审计证据时,审计人员应当充分利用该证据,核实其计提减值准备的合理性、系统性以及完整性;对企业财务的会计处理进行严格的审核。

2.2.4对“披露”的审视

关于资产减值的披露问题,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为:“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资产减值有关的下列信息:①当期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金额;②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③提供分部报告信息的,应当披露每个报告分部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等”。

然而所披露的内容质量如何,是否存在不真实的成分,因缺乏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对各项资产减值情况的分析和判断过程、计算可收回金额的标准,信息使用者难以知晓企业是否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审计人员的工作之一便是,通过对所披露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专业的核实,以作出审计报告,保证信息的可靠性。笔者认为,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披露,应当予以重视,审计人员应当对此发表单独的意见,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 3 审计的报告阶段

审计的报告阶段是审计对前面几个阶段的一个总结,审计报告是审计执业过程的最终结果,它在整个独立审计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因为,“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审计执业的整个过程无异于一个‘黑箱’,他们所能够理解和运用的只是最终的审计报告。”

一般而言,审计人员应依据审计证据所估计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与企业会计报表等财务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如有差异应判断差异是否合理。若不能接受这种差异,审计人员应提请企业管理层进行调整或将其视为一项错报,据以考虑对审计报告的影响。若企业管理层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合理或披露不充分,审计人员应从重要性的角度判断,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若缺乏客观数据审计人员无法判断被审计单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合理性,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小结与建议

在如何界定资产减值以及如何计提减值等时,都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做出主观的职业判断,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而判断所依据的条件和衡量的标准各不相同,因此有关人员可能会利用这种会计规范的不确定性进行盈余管理。即使企业接受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地表达了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布意见时,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其自身的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其标准难以客观确定,因此仍存在错报的风险。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是审计的一个目标,然而审计的结果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保证绝对准确,只能最大限度去追求“合理的保证”。

以下笔者欲从审计人员本身、社会监管、以及会计准则的完善等方面谈谈如

何提高资产减值准备审计的质量。

1. 从审计人员的角度

从审计人员的角度来看,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规范其职业道德等有助于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质量的提高。首先,审计人员在审计的执业过程中,始终将“独立性”视为其核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与被审计单位的“独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实质上的独立”——即保持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其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需要审计人员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革来学习、完善;最后,职业道德的规范,是审计人员从事工作的基本原则,它作为一种约束,从道德的层面上体现出审计人员的素质。

2.从社会监管的角度

虽然审计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审计机构作为社会监督的机构之一,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起到监督的作用;然而,对审计职业的法律约束等的完善与严格执行,则是社会从法律的高度,向社会公众树立起对审计的合法性、合理性的形象。另外,社会公众的积极监督也可以促成审计人员从社会大众的利益出发,体现“公允性”。

3.从会计准则完善的角度

新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本身存在的可操纵空间,从客观上造成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那么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如对相关的会计处理进行细化、增强准则的可操作性等,则从制度上能减少企业的不规范的作为,同时也为审计提供了准则上的依据,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2006年2月15日颁布)

[2]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

[3] 刘明辉主编:《高级审计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5

[4] 伊虹. 资产减值准备审计[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6.3 (08)

[5]李茹. 对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制度的思考和建议[J]. 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6]李梅,崔小芳. 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此研究[J]. Commercial Accounting, 2010.5 (11)

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思考

逐项判断其是否发生减值,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工作量相当大,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减值判断。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 —资产减值》第五条的规定,准则列出了七种迹象用来判断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这七种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利用可量化的标准,如市价、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利用有关人员的判断或相关证据,如对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市场的判断;对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的判断;对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的判断,以及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的企业内部报告等。对于利用可量化的标准来判断固定资产减值与否,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信息透明度也较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会计信息的不对称。而对于利用有关人员的判断或相关证据来判断固定资产减值与否,则对企业的管理层,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企业操纵利润留下了空间。 2.确认和计量的难度较大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固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采用的是经济性标准,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即当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然而,合理的确定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因为从我国目前的市场发展来看,市场经济尚处于发育阶段,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不十分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这样就使企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等难以确定。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何确定的问题 合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需要准确判断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而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因此准确判断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涉及以下两个因素: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这两个因素确认与计量的难度较大,成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应用难点。 ①公允价值的计量难度大 “公允价值(Fair value)”一词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 )第32号公告中是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由熟悉情况并自 。”在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7号概念公告中是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最大的特点是在公平交易的市场,参与市场交易的双方在理性地考虑了市场信息之后对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所达成的共识,本质是交易双方基于市场信息而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 —资产减值》第八条的规定可以看出资产公允价值可以按照以下顺序确定A.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B.资产的市场价格。对于固定资产而言,这两个价格的取得都要求相关固定资产活跃市场的存在,而从我国的现状来看,生产资料市场,以及固定资产市场并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其价值,绝大多数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取,这与国际财务报告所依托的“成熟市场经济”的环境并不相符。其次,在会计实务中到底选择公允价值的哪种表现形式,除了准则的界定和指引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因为会计准则只是一个会计信息的技术规范,它解决的是“该如何办”的问题,而对于会计准则的恶意误用则属于准则实施中“人”的问题。 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难度大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 —资产减值》第九条规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可见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确定需要正确计量以下两个因素: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合理的折现率。 A.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计量难度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 —资产减值》第十一条的规定,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取得是需要企业管理层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其中预计的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固定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如销售量,以及售价的预测;为实现固定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飞 40

固定资产审计抽盘小结

************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盘点小结 索引: 审计基准日:2010年12月31日公司结账日:2010年12月31日盘点时间:2011年1月3日下午15:00-16:30左右 盘点人员:公司全体财务人员以及仓库管理人员 监盘人员: 盘点范围:放置于**基地的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存放地点:**生产基地 盘点方法: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及固定资产会计于2010年12月1日---12月17日已经进行固定资产初盘和复盘,2010年12月20日—12月25日进行复查。2011年1月3日我们在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及固定资产会计陪同下实施抽盘,对抽盘的固定资产实施拍照记录,并与公司盘点数字进行核对,有差异查找差异原因。 盘点目标:确认固定资产实物是否存在(真实性),是否所有的固定资产都已经在财务账面反映(完整性);了解固定资产的状况(计价和分摊) ;财务部门是否对资产履行了必要的管理监督责任,管理责任制度是否有效执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 盘点过程:在盘点中我们发现: 1、各固定资产均有标签,摆放整齐(按生产放置,固定资产人员能熟练找到各 固定资产以及从盘点表上挑选样品能熟练找到实物),我们监盘部分的固定资产见底稿(监盘的盘点表部分已标示清楚)。由于公司固定资产管理有效,且我们监盘部分未出现重大异常,故我们未进行扩大监盘范围。

2、盘点差异: 盘亏*****元,发现待报废资产*****元。其他与账面核对基本相符;盘点过程未发现重大异常状况,获得固定资产盘点报告及固定资产盘亏处理申请表。 盘点结论:我们盘点的固定资产数量与公司账面一致,未发现重大异常情况,确认公司盘点数据,进而推断公司金额数据账上与实物一致。 编制人:*** 日期:2011年1月3日 复核人:*** 日期:2011年3月15日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常见问题及审计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常见问题及审计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常见问题及审计方法 投资决策方面 常见问题 投资项目先建后批,审批程序不规范。 拆分项目规避上级单位审批。 案例 (1)投资项目先建后批,审批程序不规范。 ABC公司离子膜烧碱、PVC树脂于2012年3月、7月两次向其总 公司提交开工请示报告,未予以批复,项目实际于2011年7月25 日已经正式开工。ABC公司4万吨三聚氰胺项目于2013年3月开工 建设,而该项目在次年2月15日才取得总公司对该项目初步设计的 批复,开工时间早于批复时间。 (2)拆分项目规避上级单位审批。 某集团公司总经理任期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众多且规模较大,审计发现二级子公司ABC公司,为了规避投资概算1亿元以上项目 需报集团公司审批的规定,将2013年计划投资1.99亿元建设的甲 醇项目拆分为投资概算9,928万元联醇及投资概算9,981万元甲醇 两个项目,规避了上级单位的审批。 审计方法 常见的审计方法包含但不限于: (1)取得项目审批资料,核对项目审批流程,查看项目上报时间、审批时间以及具体实施时间;

(2)取得项目资料,检查项目实施具体内容,重点关注工程项目 内容相似、临界审批金额、实施时间相同、实施人员相同等疑似项目。 投资执行方面 常见问题 无项目管理建议书、项目可研报告等,存在边设计边施工的问题; 招标程序不合规,合同签订不规范; 项目管理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项目资料不完整、档案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未及时转增固定资产; 试车收入确认、费用性支出资本化、利息资本化等财务核算不规范,影响资产核算准确性。 案例 (1)无项目管理建议书、项目可研报告等,存在边设计边施工的 问题。 ABC公司烧碱和聚氯乙烯装置项目、甲苯、离子膜烧碱等项目无 管理建议书,未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开工前施工图纸不完整,在施 工过程中设计变更频繁,存在边施工边设计的情况,导致项目成本 增加,项目工期、质量以及总预算不可控等问题。 (2)招标程序不合规。 ABC公司A产品项目总包给甲设计院,合同价格1200万元,达 到公开招标额度,未进行公开招标。ABC公司B产品项目招投标过 程中有4家单位参与投标,开标前有3家单位主动弃标,该公司直 接将未弃标的一家单位确定中标单位,未进行重新招标的程序。ABC 公司2011-2013年度大部分工程项目和中小修理支出均由该公司股 东的下属单位进行施工和修理,虽然履行了招标程序,但是审计人 员在查阅招标文件中发现,招标代理公司为其母公司所属招标公司,

浅谈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能够最大程度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内部审计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财政审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对审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审计费用较高而审计质量较低的传统审计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审计制度只有适应社会经市场济发展,才能够有效发挥其监督、评价以及鉴证作用。当地政府应协助审计机关,对审计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积极探求对策并认真解决。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审计,不仅对固定资产投资能够进行规范管理,而且能够有效控制企业投资成本与提高企业投资效益。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能够最大程度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内部审计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财政审计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也不断出现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相关设计机构工作人员的观念与意识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以及经费等因素,导致审计机关监督权力得不到有效实施,以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很多问题。 (一)建设项目审计问题 1、企业建设项目中财务和设计同监理以及质检等单位之间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企业建设项目设计水平较差、存在很多缺陷,以致项目设计不完善,导致项目施工不能够顺利实施。其次,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监理与质检单位监督控制不到位,相关人员不负责任,工作中存在纰漏,致使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存在问题、造价结算不能够顺利进行。第三,建设项目审计收费不按规定进行。同时,很多建设项目没有进行有效勘察等工作,就实施设计与施工,导致设计不断变更、工期延长,甚至建设项目合同终止。 2、招投标文书以及合同内容不完善,引起工程结算纠纷 建设单位工程没有对结算方式与造价调整予以有效审计,就会出现合同内容不严密、不全面等问题,不仅给建设工程结算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也会导致审计工作量加大与监督难度。 3、建设工程结算超过造价 建设投资项目整体造价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直接受到竣工结算准确度影响。建设工程施工中,施工单位随意虚列项目、施工材料以次充优、施工记录不规范等情况,导致工程结算时造价超过预算,都是审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致加大了审计难度。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决定,不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会给造成审计困难。 (二)审计机关自身问题 首先,审计机关审计方式不正确,审计内容不全面,审计技术与方法不科学。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程中,借助的规范与标准,与相关规定发生冲突。第三,审计结构不科学、组织机构欠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逐渐增大,而审计机关审计内容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不相匹配,容易出现审计盲区。审计机关监督职责得不到有效明确,以致审计监督职责难以开展。审计机关缺乏技术力量,难以开展有效审计工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而且需具有相应的财会知识、工程专业知识等。然而,相关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不能够胜任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同时,审计机关不仅缺乏技术力量,而且缺乏相应的IT审计师,以致难以开展有效审计工作。第四,审计范围不明确。传统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只是对建设项目及资金使用与管理予以有效审计。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施工以及竣工结算等都需进行审计与监督。同时,国家建设项目与政府主管部门都应接受审计。第五,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背景下,实施审计证

累计折旧和资产减值准备区别

一、两者的性质目的不同 两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目的也不完全一样。 累计折旧是“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它把固定资产的价值按照一定标准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的期限内,以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属于成本的分配手段或分摊过程。折旧表示的固定资产价值的减损,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价值转移,它可以从商品销售中得到补偿。 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质上是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可收回金额与帐面价值进行定期比较。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时,确认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整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以使帐面价值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价值。固定资产减值所表示的价值减损,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与生产经营的关系不大,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计提折旧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分摊,并不表示固定资产价值的实际减少。折旧不能及时反映与调整可收回金额与帐面价值的偏差; 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正是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基础上,以一种更灵活、更及时的方式,确保固定资产现时价值计量信息的有用与相关。 因此,计提减值准备是对历史成本的修正,反映固定资产当前价值,是一种计价手段。 二、两者的核算范围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2)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帐的土地。”

而计提减值准备的核算范围则规定:“企业应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发现存在下列情况,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1)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2)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如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或者产品营销市场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3)同期市场利率等大幅度提高,进而很可能影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折现率,并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4)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发生实体损坏时;(5)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方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企业计划终止或重组该资产所属的经营业务、提前处置资产等情形,从而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6)其他有可能表明资产已发生减值的情况。” 同时,《企业会计制度》第59条还规定了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形:(1)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2)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3)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4)已遭毁损,以致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5)其他实质上已经不能再该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可见,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比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范围要大得多。 三、两者的核算时间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是按月进行的,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的成本或当期费用,属于因正常时间推移在不同会计期间的成本或费用,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通常是在年末或指定的核算期末根据实际情况来进

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

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注册会计师受托实施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时,往往会遇到两种偏向:一是被审计单位为了粉饰经营业绩、夸大当年利润或少报当年亏损,不提或者少提按规定应计提的减值准备;二是被审计单位为了调节年度利润和均衡股利分配,计提的减值准备高于预计损失数,也就是所谓计提秘密准备。这两种偏向的结果都使报表不实、会计信息虚假。为了保证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注册会计师必须对企业年终计提或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以下简称减值准备)实施重点检查;同时,审计减值准备会计处理和税收处理的正确性。 一、减值准备计提的审计 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经营者依据有关因素做出的估计,发生错报的风险较大,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实施审计工作。必要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专家工作,比如请专家对关键设备、成套设备和重要建筑物的销售净价或使用价值进行鉴定等。以下就审计

中几个关键概念的把握阐述笔者的观点。 1.关于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对减值准备计提数进行审计认定的前提,只要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的帐面价值,其差额就是减值准备的应提金额。可收回金额,《企业会计制度》解释为:“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中称为“使用价值”,本文为叙述方便,也将其简称为“使用价值”。 对于如何处理可收回金额中销售净价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提出的一些主张,可以作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可收回金额时的参考:(l)“如果资产的销售净价与其使用价值中的任何一项超过其帐面金额,资产没有减值,因而没有必要估计其他金额”。(2)“如果没有理由相信资产的使用价值远远超过其销售净价,则资产的销售净价可视为其可收回金额”。(3)“有时候不可能确定资产的销售净价,……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的使用价值可视为其可收回金额”。 同时,除销售净价和使用价值外,“可收回现金净流量现值”也是可收回金额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应收款项、委托贷款、长期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一般不宜用销售净价或使用价值表述,而以“可收回现金净

审计常用定性表述及适用法规向导-投资司

实用标准 文档 审计常用定性表述及适用 法规向导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试行) 审计署法规司 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 2013年3月 编纂及使用说明 固定资产投资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调整产业结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主要实现途径,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认真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对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宏观经济管理,揭露和查处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维护市场运行秩序,促进有关单位加强管理、节约投资和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查出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定性和处理处罚尤为重要,在适用法律法规时需要严 谨细致,以确保审计质量。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因建设行业和专业的不同,在项目前期、建设期、竣工期的审计重点及发现的问题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围绕产业政策和规划落实、基本建设程序、财务收支、工程招投标、设备材料采购、工程质量与建设管理、征地拆迁、环境保护、运营效益等方面展开。因此,我们总结了以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现的常见问题,依据《审计署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的有关分类,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汇总,确定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现问题的类别和主要表现形式,并对每一类问题的定性、处理、处罚法规进行了研究分析,筛选出适当的条款,编纂形成了《审计常用定性表述及适用法规向导——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下简称《法规向导》。 本《法规向导》由违反基本建设程序的行为,违反建设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规定的行为,违反工程和设备物资材料采购招标投标及合同管理规定的行为,违反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的行为,违反项目建设管理规定的行为,违反工程投资管理有关规定的行为,违反建设征地拆迁和移民有关规定的行为,违反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文物保护等有关规定的行为等8个类别组成,每个类别由常见表现形式、定性依据和处理处罚依据3部分组成。 为了便于审计人员更好地使用本《法规向导》,特作如下说明: 一、本《法规向导》所列内容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常见的违法违规问题, –1–

[浅谈,如何,提高,其他论文文档]浅谈如何提高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 论文关键词:政府项目国有固定资产质量提高措施 论文摘要:当前,招商引资已成为各级政府发展的重要手段,城乡居民实现小康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各地经济发展的主要体现。随着招商引资硬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改善需求,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并且每年成翻番趋势。因此,提高国有资金利用率和减少投资自然就成为各级政府和关注的焦点,这就使得提高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领域和审计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审计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民众的关注。它是审计工作的生命,是审计工作的立足之本,事关审计事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所以,提高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把握好审计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质量。 一、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 领导重视是改善审计监督环境,从而提高审计威信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政府把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作为政府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审计的地位和作用[1]。随着政府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强,各自管辖范围内的硬件设施需不断提高和完善,由此形成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成倍递增。为了有效地提高国有资金的利用率和防止国有资金流失,政府制定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相关性文件,规定凡使用本级政府国有资金投资建设项目的工程结算必须由各级政府审计部门审计,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报告作为政府部门拨款或付款的唯一依据[2]。另外政府还出台有关政策,确定审计部门应从事后审计,变成事前审计、事中审计,积极参与项目从可行性研究、立项、设计、招投标到施工一系列过程。在具体工作中,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审计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都作出重要批示,对于一些重要和普遍性的问题,都要召开涉及有关部门参加的会议,听取审计汇报并要求逐项研究落实。审计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抓住党政领导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审计工作,发挥耳目和参谋作用,才能引起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审计部门的威信才能不断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各级政府范围内的审计监督环境,并提供良好的审计氛围,为审计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二、制定审计质量规范标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审计工作的质量标准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标准的制订必须遵循以下两条根本性原则:一要依法独立审计,保证审计工作不受外界客观条件的干扰。二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证审计工作在“以事实为依据,以为准绳”的基础上进行。审计质量标准符合如下几点要求:首先,审计程序必须合法。审计的全过程要符合审计法规定的审计工作程序,并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审计工作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其次,审计人员要订立周密完备的审计方案。确定审计项目制定审计方案时,审计人员要围绕审计的目的、范围、时间及要求等方面周密地制定出审计方案,明

固定资产减值及其认定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这里的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年限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其中,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处置资产所发生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以判定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企业在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时,如发现下列情况,则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 1. 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 2.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如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或者产品营销市场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3.同期市场利率等大幅度提高,进而很可能影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折现率,并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4.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发生实体损坏等; 5.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方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企业计划终止或重组该资产所属的经营业务、提前处置资产等情形,从而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6.其他有可能表明资产已发生减值的情况。 在上面的情形出现后,经过计算的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低于其账面 价值,企业则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对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 有时,企业的固定资产实际上已毫无价值,按照规定应以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准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判断的条件如下: 1.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2.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 3.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 4.已遭毁损,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5.其他实际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如果有证据表明,企业的在建工程已经发生了减值,也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当在建工程存在下列一项或若干项情况时,可以认为已经发生了减值: 1.长期停建并且预计在未来两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在建工程; 2.所建项目无论在性能上,还是在技术上已经落后,并且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其他足以证明在建工程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资产损失核销专项审计报告

资产损失财务核销专项审计报告 Xx专审字【2014】第号 Xx公司: 我们接受委托,对贵公司向朝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申报核销的资产损失进行了专项审计。按照《XX市国有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其他有关规定进行资产损失财务核销,保证会计资料和资产损失财务核销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是贵公司管理当局的责任;我们的责任是在审核贵公司提供的以XX年XX 月XX日为基准日的资产损失财务核销资料的基础上,对贵公司资产损失财务核销的相关事项发表审核意见。 我们的审计是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XX市国有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其他有关规定进行的,在审计过程中我们实施了包括检查支持各项资产损失核销的证据等我们认为必要的审计程序。我们相信,我们的审计工资为发表意见提供了合理的基础。审计工资业已完成,现报告如下: 一、企业基本情况 介绍企业基本情况----参照会计报表附注中基本情况内容表述。 二、资产损失财务核销概况 (一)资产损失财务核销范围及内容 按照贵公司提供的申报核销的申请,本次贵公司申报核销的金额为XXXXX元,分类明细如下:

(二)资产损失财务核销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 (1)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问题解答》;(2)国资发评价【2005】67号《中央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工作规则》; (3)XX市国资委XX国资委统【200*】***《**市国有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工作的实施意见》 (7)**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审批事项操作规程》。 2、其他依据 (1)业务约定书; (2)XX公司XX号《关于申报资产损失财务核销的请示》。三、资产损失财务核销专项审计情况 (一)主要审计程序 1、培训参加专项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协助贵公司做好资产损失财务核销基础工作; 2、对贵公司基准日的会计报表的相关科目进行审计,以确认申报核销的资产损失的基准日账面数的准确; 3、按照国家资产损失财务核销的有关政策和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对贵公司申报核销的资产损失进行审核。 (二)审核结果 经审核确认,贵公司符合资产损失财务核销申报条件的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特别是近几年,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拉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刺激需求、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特别是近几年,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拉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刺激需求、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投资决策成功的项目,但也存在一些严重失误的投资决策,其造成的损失让人触目惊心。主要表现在: 一些建设项目管理上存在较大的漏洞,“三边”工作较多,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面超过资金筹资能力,盲目上项目,造成半拉子工程使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资无法发挥经济效益,一些项目投资可研深度不够,项目一建成就开始亏损,造成较大的投资损失。为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节约工程建设资金,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作为项目的投资方必须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和项目投运后的效益评估与分析,正确评价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水平。下面我就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进行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的必要性。

二、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的原则。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投资项目,其风险程度、外部环境和不确定因素也不同,应当采取相应的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真实反映项目的投资效益是项目投资效益分析与评估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项目评估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投入与产出的观念。评价时不能只考虑项目的直接投资,还要考虑相关投资,大型项目还需考虑主体项目的配套是否同步建设,以发挥综合效益,产出必须大于投入,获取最大的投资效益是项目投资的最终目的, 2、建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不同时段其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不同的,可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及行业平均收益率来计算项目的投资净现值和投资收益率,以正确反映项目的盈利能力,评估其投资风险。 3、建立项目机会成本及边际收益的观念。机会成本就是投资本项目放弃其他项目投资的损失,边际收益就是考虑项目建设所需材料和设备及生产稀缺的主要原材料和主要产品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价格波动对投资成本和经营效益的影响,这对于选择投资项目决策时十分重要。 4、建立合理的判断标准。在进行投资审计效益分析与评估投入与产出时,应以国内现行市场价格为基础,同时还应考虑供求关系、销售运输方式、建贷利率、营销方式等因素对投资收益的影响程度。 5、要考虑投资风险。任何投资决策都有风险,一般来说项目投资风险越大,投资收益率越高,我们要通过趋势分析进行概率测算,估算项目投资实际存在的风险水平。

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几点思考(精)

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几点思考 2001年起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首次规定固定资产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2年起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又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并在股份有限公司中首先得到执行。从这两年的执行效果来看,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于夯实企业资产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挤走了一些上市公司业绩水分,使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趋向于真实。但由于准则仅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一些原则性的内容进行了规定,对于何时计提、如何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如何确定等操作细节均未作出具体规定,这样给了上市公司运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时较大的选择空间。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均根据自己的理解及需要实施,在计提与否的判断标准、计提比例等诸多方面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上市公司报表的可比性。如2001年度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中,由于首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以作为会计政策变更进行追溯调整,所以据统计有70%以上的上市公司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但2002年度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比例就远少于2001年。因此,准则制定部门应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出台做进一步的规定或相关解释,以规范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笔者下面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以供探讨。 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两种确定方法之间的联系 根据固定资产准则,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以下简称“未来现金流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由于未来现金流现值的计算难度较大,目前可收回金额一般采用销售净价的方法来确定,但实际上两种方法是有内在联系的。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总体上是与固定资产未来可能形成的现金流量是正相关的,这一点也可以从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的定义得到证实。某项固定资产未来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量大,表明其对于企业的价值高;当固定资产价格与其价值一致时,则该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也高。若固定资产的价格偏离其对企业的价格时,则销售净价与现金流量不一定能成正相关关系。 如何理解并应用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现值 目前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减值通常采用销售净价的方法,而很少考虑其未来现金流现值,若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低于其账面价值则判断固定资产已发生减值,上述做法是不全面的。企业购置固定资产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生产经营并且期望未来不断产生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是为了用于出售而获取差价。故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不能光考虑其销售净价,而是首先要考虑该固定资产对企业未来收益的影响。由于要计算出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现值的具体

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

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注册会计师受托实施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时,往往会遇到两种偏向:一是被审计单位为了粉饰经营业绩、夸大当年利润或少报当年亏损,不提或者少提按规定应计提的减值准备;二是被审计单位为了调节年度利润和均衡股利分配,计提的减值准备高于预计损失数,也就是所谓计提秘密准备。这两种偏向的结果都使报表不实、会计信息虚假。为了保证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注册会计师必须对企业年终计提或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以下简称减值准备)实施重点检查;同时,审计减值准备会计处理和税收处理的正确性。一、减值准备计提的审计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经营者依据有关因素做出的估计,发生错报的风险较大,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实施审计工作。必要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专家工作,比如请专家对关键设备、成套设备和重要建筑物的销售净价或使用价值进行鉴定等。以下就审计中几个关键概念的把握阐述笔者的观点。1.关于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对减值准备计提数进行审计认定的前提,只要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的帐面价值,其差额就是减值准备的应提金额。可收回金

额,《企业会计制度》解释为:“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中称为“使用价值”,本文为叙述方便,也将其简称为“使用价值”。对于如何处理可收回金额中销售净价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提出的一些主张,可以作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可收回金额时的参考:(l)“如果资产的销售净价与其使用价值中的任何一项超过其帐面金额,资产没有减值,因而没有必要估计其他金额”。(2)“如果没有理由相信资产的使用价值远远超过其销售净价,则资产的销售净价可视为其可收回金额”。(3)“有时候不可能确定资产的销售净价,……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的使用价值可视为其可收回金额”。同时,除销售净价和使用价值外,“可收回现金净流量现值”也是可收回金额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应收款项、委托贷款、长期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一般不宜用销售净价或使用价值表述,而以“可收回现金净流量现值”表述为宜。对于可收回金额与应计提减值准备的认定,根据《制度》规定和会计惯例,可按下列原则处理:(1)短期投资以市价作为可收回金额计提跌价准备;(2)存货以可变现净值为可收回金额计提跌价准备;(3)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使用价值为可收回金额计提

固定资产管理审计-问题汇总

关于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与管理的审计 问题汇总 (一)未建立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制度。 未建立与固定资产相关的资产预算管理;未编制固定资产预算的汇总、审核程 序、审批权限未形成有效规范手册等; (二)固定资产采购不规范、不透明、审批不完整。 (1)未进行询价采购、招标采购方式办理固定资产采购业务,不同类别、性质、 不同金额等级的固定资产的采购方式未明确采购流程。 (2)固定资产申购表审批部门意见不完整,未有效执行审批流程。 (三)资产的验收、移交和保管不完善。 (1)未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未明确门店资产管理部门,未对固定资产数量、质量等符合使用要求及其他内容进行验收,出具验收单,编制验收报告。 (2)门店资产未设立资产管理员,未明确责人管理制。 (四)账面不清晰,疏于日常管理,缺乏定期监督性。 (1)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不完整;对购置或调拨的固定资产未登记入账或严重滞 后,致使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门店固定资产登记不明没有建立固定资产账目、台账、 缺少实物登记账。 (2)管理责任不明确,固定资产缺乏制度健全性,未建立资产卡片标示管理。 (3)缺少固定资产的定期清查盘点制度,长期不对账、不清点,监管不力,账 面反映的固定资产与账实不符。

(五)资产管理不善、会计核算体系不完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未按会计政策计提折旧核算。 (1)公司资产存在体外循环、侵占公司资产迹象。 (2)各门店相关资产未建立固定资产财务账及台账,未按照会计政策计提折旧,资产折旧年限存在随意性,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和资产状况,不符合收入与其相应成本、费用的配比原则。 (3)会计政策中电子设备未单独列示不符合公司经营范围范畴及所属行业特质。(六)未建立固定资产投保制度、维修保养制度及抵押、质押管理制度。 (七)未建立固定资产处置制度。 (1)资产的报废未列明相应资产编号、规格、使用年限等与财务与之相关信息, 审批环节不严谨未经相应权限审批。 (2)报废资产出售门店权利过大,操作处置款可操作性过强,固定资产报废相 关数据不能够及时报送财务。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基本经验和做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4508239.html,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基本经验和做法 作者:汉中市审计局 来源:《现代审计与经济》2011年第02期 近年来,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民生、灾后重建等方面安排了大量的政府投资项目。在投资审计项目多、任务重、工作量大、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我市积极探索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审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效地防范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风险,提高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 一、全面发挥审计职能作用,把建设项目程序资料是否完备、合理合法作为投资项目审计的基本内容 建设项目程序性资料涉及立项决策、合同约定、招标投标、建设规划、土地征用、工程监理、资金管理、设备物资采购、环境评价、信息公开、竣工验收等多个方面,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应当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几年来,我们在审计中要求投资管理单位必须提供完整有效的建设项目程序资料,并对建设程序资料进行认真审查、询证。通过审计,纠正了一些建设单位程序不完备、合同约定不规范,设计变更未报批,随意超概算、超规模等问题,规避了只注重财务决算和工程结算方面审计的潜在风险,使投资审计的内容更加全面和规范,同时,对促进投资项目规范运行也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二、强化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审计。确保投资项目审计质量 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三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但从近几年来的审计情况看,大多数建设项目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财务决算,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建设项目单位未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核算不规范。审计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指导督促建设单位会计按制度设置会计科目,规范核算建设支出,正确归集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则依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严格审查建设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和各项支出的合法性、真实性,把建设单位管理费和其中的招待费支出是否超比、往来款项是否真实、支付工程款的方式和进度是否合规、甲供材料是否存在漏税等作为审计重点,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效果。近三年来,通过审计,共剔减建设单位非建设成本挤占待摊投资578.2万元,不仅有效保证了审计质量,也为国家节约了建设资金。

浅谈如何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浅谈如何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摘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真实、合法、效益所实行的监督行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具有政策性强、专业性强、时间跨度长、影响面大等特点,笔者认为,审计监督应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开始,对工程项目的论证、立项、招投标、预算、合同条款的订立、资金来源、增减工程和隐蔽工程的变更签证手续、设备、材料的采购、工程进度款的拨付、工程竣工结算等各方面进行审查与监督,并对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等多方面进行中肯的审计评价。简历大全/html/jianli/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概述: 近些年来,国家对于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已逐渐成为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笔者结合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中的实践,改变传统的以查错纠弊为主要目标的审计理念,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的建设项目开工前的合法性审计、建设过程中的监督审计、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审计、工程竣工后效益性审计等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建设项目开工前的合法性审计 建设项目开工前,应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情况,立项情况,招投标情况,预算编制情况,施工、设计、监理合同条款的订立情况,资金来源的合规、合法性情况进行审查。

1、审查建设项目是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项目论证是否充分,是否存在“一人拍板、一人说了算”的现象,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盲目投资、过度投资、重复建设等建设行为,在投资回收期及投资效益等方面的评估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高估冒算等现象。 2、审查建设项目是否履行了国家基建项目审批程序,建设项目的立项是否经计划管理部门批准,是否存在绕过计划管理部门仅向主管部门报批现象后直接动工建设的现象,是否存在套用其他工程项目名义进行立项,是否存在“张冠李戴”的现象。开题报告/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3、审查建设项目是否进行了公开招投标,招投标程序是否合规、合法,有无暗箱操作现象,有无将建设项目“化整为零”以逃避招标现象,招投标程序是否流于形式,是否存在层层转包和违法分包现象。 4、建设项目的工程预算的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套用定额是否准确,套用定额项目是否准确,材料单价是否合理,套用费率是否准确,相关费用估计是否合理,工程预算是否存在错项、漏项等现象。 5、审查建设项目施工、设计、监理等合同条款的订立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存在有失公允的条款。特别应留意施工合同关于价款订立的准确性,内容条款的完整性等方面。 6、审查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是否合规、合法,是否存在非法集资现象。资金来源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存在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盲目上马工程项目,造成单位沉重债务负担现象。 二、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监督审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