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史大纲

中国外交史大纲
中国外交史大纲

《中国外交史》大纲

一、教学目标和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熟悉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外交事件,掌握中国政府在处理各类外交问题时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外交外事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主要内容和关键词

《中国外交史》主要讲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当代外交现状。本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系统地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史实。

关键词:中国外交、中美关系、中苏(俄)关系、中日关系、中欧关系、中印关系、“一边倒”、“中间地带”、“三个世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

三、教学提纲

第一讲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建立

一、确立对外立场和总政策

二、“另起炉灶”与谈判建交

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与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四、“一边倒”与中苏结盟

第二讲抗美援朝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

二、从战争爆发到中国决定出兵之前的中国的外交活动

三、中国决定参战及参战期间的外交斗争

四、抗美援朝的意义及影响

第三讲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

一、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

二、日内瓦会议谈判的症结与中国代表团的贡献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四、“求同存异”与万隆会议的成功举行

五、万隆会议后中国同亚非国家关系的发展

第四讲两次台湾海峡危机与对台政策的转变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及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

三、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初设想

第五讲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双重国籍问题

一、建国初期边界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基本主张

二、中国同缅甸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三、中国同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等国谈判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

问题

四、中印边界冲突

五、中国与印尼谈判解决双重国籍问题

第六讲中苏关系恶化

一、50年代上半期中苏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

二、苏联的外交新战略和中苏战略利益的分歧

三、中苏两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分歧和论战

四、反对苏联在军事上控制中国的无理要求

五、两国关系全面恶化

第七讲“文革”前后的中国外交

一、中法建交

二、第二次亚非会议的筹备及其无限期延期

三、“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外交的严重干扰

四、改变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和同许多国家修复和改善关系

第八讲中美大使级会谈与中美关系的缓和

一、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由来

二、大使级会谈的内容及意义

三、“三个世界理论”

四、中美关系的解冻与《上海公报》

五、中美建交谈判的曲折与《建交公报》

第九讲中日民间外交与中日建交

一、中日民间交往

二、半官半民、官民并举

三、中日建交

四、《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

五、中日关系中的一些问题

第十讲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曲折历史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三、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逐步介入和全面开展

第十一讲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与中苏关系正常化

一、美国售台武器事件与中美“八·一七”公报

二、中国执行对美苏都不结盟的政策

三、中美关系的发展及问题

四、勃列日涅夫的塔什干讲话和中苏关系的解冻

五、戈尔巴乔夫的海参崴讲话和中苏接触的增多

六、戈尔巴乔夫访华和中苏关系正常化

第十二讲谈判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一、“一国两制”的提出

二、中英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三、中葡谈判解决澳门问题

四、中印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五、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第十三讲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一、苏东剧变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政策的提出

三、“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的贯彻应用

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政策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讲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建立

重点:新中国三大外交决策的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理解“一边倒”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第二讲抗美援朝

重点:中国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

难点:抗美援朝的意义和影响如何?

第三讲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

重点:1、日内瓦会议关于印支问题的症结及中国代表团的贡献

2、万隆会议在中国打开与亚非国家外交关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意义

难点:如何评价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政府的外交活动?

第四讲两次台湾海峡危机与对台政策的转变

重点:两次台湾海峡危机中中国政府的策略

难点:中国政府在处理两次台湾海峡危机问题上的策略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

第五讲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双重国籍问题

重点:1、中缅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经过和意义

2、中印发生边界冲突的原因

难点:中缅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对中印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影响如何?

第六讲中苏关系恶化

重点: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因素

难点: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同盟关系?

第七讲“文革”前后的中国外交

重点:1、中法建交谈判过程中对台湾问题的处理

2、文革对中国外交造成的冲击

难点:中国领导人是如何消除文革对外交所造成的影响的?

第八讲中美大使级会谈与中美关系的缓和

重点:1、中美大使级会谈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导致中美关系缓和的因素

难点: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缓和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当前中美关系的启示?

第九讲中日民间外交与中日建交

重点:1、中日开展民间外交的背景

2、中日建交谈判中的焦点问题及解决

3、影响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问题

难点:1、民间外交对中日建交的影响如何?

第十讲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重点:1、中国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挠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

难点:目前中国在处理与联合国关系方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

第十一讲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与中苏关系正常化

重点:1、20世纪80年代初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及原因

2、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

难点: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大调整的动因及影响如何?

第十二讲谈判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重点:1、一国两制的提出

2、中国在南沙群岛和中印边界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难点:香港问题与澳门问题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在谈判过程中有何体现?

第十三讲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重点: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政策的背景和主要内涵

难点:如何看待目前各界关于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这一政策的讨论?

五、配套教学材料

1、珠海电视台与外交学院联合制作的30集大型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片《新中国外交风云》

2、广东电视台制作发行的20集记录片《中国外交官纪实》

六、研讨题目

见教学难点部分

七、参考文献

综合类

(一)文件集、条约集、发言汇编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一至十集,1949—1963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1965。

我国对外关系文件选编(1972—1983)新华通讯社编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条约集(第一集)外交部领事司,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一至三十七集)(1949—1990)外交部编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多边条约集(第一至五集)外交部条法司,法律出版社,1987—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领事条约法律出版社,1983

中华人民共和国缅甸联邦边界条约文件法律出版社,19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尼共和国关于双重国际问题的条约、换文及实施办法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编印,1961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条约集车志敏,周乃国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中国外交概览(1987—1995,共9册)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1995

中国外交(1996)外交部政研室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文件集(1972—1983)世界知识出版社,1976—1985

邓小平团长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人民出版社,1974

乔冠华团长在联合国大会第二十九届全体会议上的发言人民出版社,1974

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第三十届全体会议的发言人民出版社,1975

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第三十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发言人民出版社,1976

黄华团长在联合国大会第三十二届全体会议上的发言人民出版社,1977 黄华团长在联合国大会第十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世界知识出版社,1978 新中国领事实践《新中国领事实践》编写组,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新中国外交四十年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中国对外关系大事记(1972、1973—1978)新华社国际资料组,1980—198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田曾佩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中国外交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2004

(二)外交回忆录

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1950—1958)伍修权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

外交舞台上的新中国领袖李越然回忆,权延赤整理、解放军出版社,1989

新中国外交风云(1—3辑)中国外交官回忆录,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我的大使生涯刘晓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鸿爪遗踪罗贵波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第一辑)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不寻常的谈判(新中国大使丛书)王殊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出使岛国——在南太的风雨岁月符浩、李同成主编,徐明远著,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

第七大陆——外交官世界纪行符浩、李同成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

开启国门——外交官的风采符浩、李同成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

外交风云——外交官海外秘闻符浩、李同成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

中国外交秘闻英子编,团结出版社,1993

出使苏联八年刘晓著,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费德林回忆录(俄)尼?费德林著,周爱琦译,新华出版社,1995

外交十纪钱其琛,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三)有关中国外交的专著

毛泽东外交思想研究裴坚章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裴坚章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邓小平外交思想研究王锦侠,张奇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周恩来的外交艺术季明、刘强编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邓小平国际战略研究金羽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陈毅的外交艺术王景科编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

纵横世界宦乡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 裴坚章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当代中国外交《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的外交政策张光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 谢益显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79—1994 谢益显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折冲与共处——新中国对外关系40年谢益显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外交智慧与谋略——新中国外交理论和原则谢益显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孙友葵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1949—1989 石志夫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稿郑宇硕,石志夫编著,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4

中国外交50年曲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中国与联合国甄言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国与联合国王杏芳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中国重视与联合国的合作新星出版社,1996

“黄祸论“历史资料选集吕浦,张振路等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中国外交成就孙彦创撰写,北京出版社,1994

和平外交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中好主编,青岛出版社,1993

中国国际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李素侠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全球开放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新抉择田志立著,东方出版社,1990

外交谋略——在崭新的世界格局中运筹帷幄席来旺著,红旗出版社,1996

全球的中国风——新中国外交风云录徐建清等编著,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金镛、孙文良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个中原委——中国边疆诸问题樊明方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神秘之门——共和国外交实录曹英编,团结出版社,1993

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

觉醒中的巨人——一个外国人看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外交政策卡普尔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开放中的中国——国外专家对我外交政策调整的分析卡普尔著,光楚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中国的走向——独存的社会主义大国(日)中江要介著,李乃成译,时事出版社,1994

眺望中国(美)费正清著,傅光明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聚焦中国外交傅耀祖周启朋主编,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1—3册)外交部情报司编,1954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1—2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中美关系(文件和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71

历史性的大事—中美建交和邓小平副总理访美人民出版社,1979

中美关系资料选编(1971—1981)冬梅编,时事出版社,1982

中美关系的轨迹——建交以来大事纵览刘连第,汪大为编著,时事出版社,1995 中美会谈九年回顾王炳南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鹿死谁手——中国外交官在美国符浩、李同成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 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 陈敦德著,昆仑出版社,1988

两个伟人和两个大国刘德喜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

中美关系的新思想和新概念丁幸毫,(美)托马斯?罗宾逊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中美关系史论丛汪熙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一辑)中美关系史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重庆出版社,1985

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三辑新的视野南京大学一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美关系史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中美关系史——1911—1950 陶文钊著,重庆出版社,1993

1945—1949年美国对华政策和中共建国方略邓泽宏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时殷弘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跨越鸿沟——1968—1979年中美关系的演变宫力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中美关系十年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中华美国学会编,商务印书馆,1989

中美关系五十年季鸿生编著,上海:百家出版社,1993

中美关系二百年李长久,施鲁佳主编,新华出版社,1984

简明中美关系史蒋相泽、吴机鹏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中美关系演化张其昌、王国钧主编,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0

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袁明,(美)哈丁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中国与美国——迈向新世纪的回顾熊志勇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举世关注的中美关系席来旺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

中美交往实录席来旺编著,京华出版社,1995

大洋季风(上、下)席来旺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克林顿对华政策趋势王曰庠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走向21世纪的中美关系夏旭东、王书中主编,东方出版社,1996

美国对华战略纵横谈周文琪著,人民出版社,1993

最惠国待遇与中美关系武桂馥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中美建交中的台湾问题周忠菲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朝鲜战争中的美国与中国赵学功著,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

中国为什么说不?——论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误区彭谦等著,新世界出版社,1996

中国通——美国一代外交官的悲剧(美)卡恩著,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0 美中关系的现状与前景(美)哈丁著,柯雄等译,新华出版社,1993

二十世纪的美国与中国(美)谢勒著,徐泽荣译,三联书店,1985

美中关系未来十年——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对华政策论文集(1983—1993)社

科院美国所编译组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美国与中国——第四版(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商务印书馆,1987

美国对中国的反应(美)孔华润著,张静尔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抉择与分歧——英美对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的反应(美)马丁著,美中才等译,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毛泽东的胜利与美国外交官的悲剧——美国对华外交秘录(美)卡恩著,徐随林、刘润生编译,群众出版社,1990

未实现的和解:中美关系的隔阂与危机贾庆国,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11月

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苏格,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中苏(俄)关系

中苏友好文献人民出版社,1953

中苏关系外交部情报司,1954

关于中苏边界问题的声明(1969.5.24,10.7)人民出版社,1969

中俄边界条约集商务印书馆编印,1973

中苏战争中的毛泽东朱湘编,桂林:漓江人民出版社,1993

台湾与前苏联交往秘录李健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从尼布楚条约到叶利钦访华——中俄中苏关系300年胡忠礼等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早期中俄东段边界研究对远图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苏中关系(1945—1980)(苏)鲍里索夫等著,肖东川,谭实译,三联书店,1982

关于苏中边界问题(苏)A普罗霍罗夫著,北京印剧三厂等译,商务印书馆,1977

龙与熊——中苏争端始末(美)洛乌著,南生译,兵器工业出版社,1989

中苏关系内幕记事——1949—1984 (英)琼斯?凯维尔著,郭学德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杨奎松,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十年论战——1956-1966年中苏关系回忆录吴冷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走向冰点——中苏大辩论与1956-1965年的中苏关系蒲国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中日关系

日本问题文件汇编(1—5辑)(1955年1月—1964年12月)世界知识出版社

中日关系史的新篇章人民出版社,1972

中日友好关系的新阶段人民出版社,1978

华国锋总理访问日本人民出版社,1980

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的新发展——胡耀邦总书记访日言论集人民出版社,1984

江泽民总书记访问日本——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扩大合作人民出版社,1992 战后中日关系史年表——1945—1993 田恒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2)林代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当代中日关系四十年1949—1989 杨正光主编,张暄编著,时事出版社,1993 当代中日关系1945—1994 吴学文等著,时事出版社,1995

中日关系简史杨正光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1932—1982)张蓬舟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日关系史纲杨考臣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中日关系史论文集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中日友好史话杨家振编,商务印书馆,1985

中日友好史略葛新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花束、友谊、21世纪刘德有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中日关系20年——“90年代中日关系的课题”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华日本学会,中日友好协会编,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

走向21世纪的中日关系俞彭年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回顾与展望——中日学者笔谈录李家振主编,济南:黄河出版社,1991 中日关系研究的新思考——中国东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马兴国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了解、理解与合作——中日关系如何走向成熟中国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等编,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3

一衣带水话沧桑——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学术论文集潘邦富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

中日现代化、21世纪展望——中日青年学者论坛李廷江,(日)国分良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日中友好运动史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正统)中央本部编,吴晓新等译,商务印书馆,1978

寄语可爱的日本和中国(日)中田庆雄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日中谈判建交纪实(日)永野利信著,顾汝钰译,时事出版社,1989

日中关系十八年——古井喜实回忆录(日)古井喜实著,田家农、田红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周恩来的决断——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来龙去脉日本NHK 采访组著,肖红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中国与欧洲国家关系

华国锋总理访问欧洲四国人民出版社,1980

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欧洲四国言论集胡耀邦著,人民出版社,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法律出版社,1985

香港问题文件人民出版社,1985

从香港割让到女王访华——中英关系1840—1986 朱宗玉等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中德关系史文丛赵振玫主编,中国建设出版社,1987

中德关系史文丛刘善章,周荃主编,青岛出版社,1992

中德关系史译文集刘善章,周荃主编,青岛出版社,1992

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 吴景平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中罗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万岁——罗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文献人民出版社,1971

华国锋主席访问罗马尼亚人民出版社,1978

中南两国人民友谊的新发展——热烈欢迎铁托总统访问中国人民出版社,1977 华国锋主席访问南斯拉夫人民出版社,1978

把反帝反修斗争进行到底(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文件集)人民出版社,1966

中阿战斗友谊的新高峰(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阿文件集)人民出版社,1966

欧洲与中国,(英)G ? F ?赫德逊著,王遵仲等译,中华书局,1995

中国与亚洲邻国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外交部情报司,1954

亚洲国家(地区)与中国的关系新华社国际部,1965

2000年前后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展望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中国与周边周边主要国家关系张政文著,南京出版社,1993

中国与亚太地区变化中的政治经济关系(新加坡)黄朝翰著,张乃坚等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谈判的文件人民出版社,1953

刘少奇主席访问朝鲜人民出版社,1963

进一步加强中朝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和伟大团结(金日成访华文件集)人民出版社,1975

华国锋主席访问朝鲜人民出版社,1978

中朝友谊史上新的一页——胡耀榜总书记访朝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

朝鲜问题文件汇编(1—2集)(1943—1958)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

中国对朝鲜和韩国政策文件会编(1949—1994)刘金质、杨维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中朝边界沿革及界务交涉史料汇编杨昭全,孙玉梅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中朝关系史论文集杨昭全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中朝关系简史杨昭全、韩俊光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

中朝边界史杨昭全,孙玉梅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抗美援朝战争回忆洪学智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0

抗美援朝纪实柴成文,赵勇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韩战内幕——彭德怀和他的志愿军(美)罗索?斯伯尔著,罗圣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刘少奇主席和胡志明主席联合声明人民出版社,1963

中越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战斗团结万岁——中国党政代表团访越文件集人民出版社,1971

关于越南驱赶华侨问题人民出版社,1978

中越边界冲突的真相人民出版社,1979

我国对越自卫还击战资料集(1979.2.17——3.19)新华社国际资料组编印,1979

中越关系资料集(1979.4.3——6.7)新华社国际资料组编印,1979

中国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无可争辩,评越南外交部关于越中关系的白皮书人民出版社,1980

现代中越关系资料选编1949.10——1978 郭明等编,时事出版社,1986 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上、下)萧德浩、黄铮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中越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陈修和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中越关系史简编黄国安等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郭明主编,杨立冰等撰,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在神秘的战争中——中国军事顾问赴越南征战记钱江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越中友好与黎笋的背叛(越)黄文欢,人民出版社,1982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人民出版社,1981

越中情义深(越)黄文欢,人民出版社,1990

越南与中国关系史年表(日)山本达郎著,秦钦峙译,云南东南亚研究所,1983 关于中国和印度边界问题文件选集(1958.12——1962.2)外交部编印

我国外交部1959年12月26日就边界问题给印度政府的照会福建人民出版社,1960

中国政府就中印边界问题和缔造新的通商交通协定问题致印度政府照会集(1996.1.12——1962.3) 外交部编印,1962

中印边界问题人民出版社,1962

一个印度侵华将军的自由(印)普拉沙德著,汇芩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中印边界秘史(印)古普塔著,王宏伟、王至亭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

中国反对外国侵略西藏地方斗争史杨公素,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

喜马拉雅山情节—中印关系研究王宏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

进一步发展中老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革命友谊和团结(老挝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文件集)人民出版社,1976

热烈欢迎柬埔寨战友——波尔布特书记率民主柬埔寨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人民出版社,1977

中缅人民世代友好(中国友好代表团访缅)人民出版社,1961

中国和印尼人民的友谊关系和文化交流朱契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

外蒙古独立内幕师博主编,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中国与其它国家关系

90年代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陈和丰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国同南太平洋五国友好合作关系新发展——胡耀邦总书记访南太平洋五国言论集人民出版社,1985

中国和伊朗关系史稿朱杰勤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

华国锋主席访问伊朗人民出版社,1978

中国和阿拉伯人民的友好关系南开大学历史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58

澳中关系史(澳)安德鲁斯著,高亮等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国与加拿大——中加关系的历史回顾朱家绗,董林夫著,济南:齐鲁书社,1993

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沙丁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史论丛北大历史系亚非拉史教研室,北大东语系亚非历史组编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英文参考书目

Allen S. Whiting, China crosses the Y alu: the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 NewY ork: Macmillian,1960.

David M. Lampton ed,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1978-2000, Stanford Universtiy Press, 2001

Eugene K. Lawson, The Sino-Vietnamese Conflict, Praeger Publisher, 1984

Harry Harding,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2

Harry Harding,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1980s, New Haven, Conn,: Y 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James C. Shing ed, Beyond China’s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Challenges for the U.S. and Its Allies, Preager Publisher, 1985

John W. Garver, China’s Decision for Rapprochement with the United States, 1968-1971,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2

John W. Garver,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1993

King C. Chen, China’s War with Vietnam: Issues, Decisions and Implications, Stanford, Cali: Hoover Institution, 1987

Lu Ning, Dynamics of Foreign Policy Making in China, Boulder, Colo: Westview, 1997

Nayan Chanda, Brother Enemy: War after War,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 1986

Samuel Kim ed, China and the world , Westview Press, 1984,1988,1992.1999

Sergei N. Goncharov eds, Uncertain Partners: Stalin, Mao and the Korean Wa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3.

Thomas W. Robinson and David Shambaugh eds,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相关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591464419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91464419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91464419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91464419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914644199.html,

浅谈中国外交文化

浅谈中国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需要发展文化外交,同时文化外交的开展也会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外交的含义与历史实践 文化外交是为了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积累了丰硕的文化成果。文化外交正是文化成果之一。文化外交实践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两汉时张骞、班超出西域,开辟了陆路的“丝绸之路”的创举,在海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沟通了海上文化与贸易交流,近代历史上梅兰芳的赴美京剧演出,为中美外交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1972 年的“乒乓外交”堪称中国文化外交的经典。近年以来,随着我国影响力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热”,突出表现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二个方面。截至2006 年9 月中国已在46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8 所孔子学院来推广中文和中国文化。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己任,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中国文化外交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从改善自身形象、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及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出发,中国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开展文化外交的经验,不断探索自己的文化外交战略。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的文化外交模式还很不完善,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外交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化展示、语言推广和文化交流方面成效显著。 (一)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 “文化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外交形式,是国家根据对外关系的整体工作格局与部署,在双边国家约定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以文化为载体,以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为手段来开展的国家公关活动。“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文化展示与沟通”的标志性活动。自2003 年始,中国成功地举办了英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法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美国“中国文化节”(2005)、“中印友好年”(2006)、俄罗斯“中国年”(2007-2008)意大利“中国文化年”(2008-2009)及俄罗斯“汉语年”(2010)等文化年(国家年)项目,这些项目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给相关国公众带来了一次中国文化的“集中轰炸”,使他国公众在与中国文化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和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从“心灵”上感知中国,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吸引力。 文化年(国家年)对中国来说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中国文化年”项目的广泛开展,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的沟通,将中国的文化理念内化在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准则理念中。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协和万邦”的理念,不仅对中国社会本身有着内化的功能,而且,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必将为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做出贡献,起到“化天下人”的作用,这将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最大的贡献。

新中国外交史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中国人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抗争与奋斗,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新政府废除了过去的满清政府及国民党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的条约,同时拒绝承认以前的一切屈辱外交,按照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扫清屋子再请客”的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新中国的外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00字论文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应环境变化和历史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外交新理念。 落实“中国化”或“中国特色”。为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全面深入地总结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当代外交实践中积累的极其丰富的经验,以奠定牢固的实践基础。我们要以中国外交历史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和出发点,以中国外交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为素材。在总结外交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还要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倡导中国式外交理念和价值观,这是实现外交学中国化的民族文化基础。 在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过程中,还必须落实“系统化”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按照系统方法来全面地总结外交实践经验,构建完整的而不是片断的、互相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系统化还要求我们在大力发掘中国优秀思想宝库的同时,能够海纳百川,具有开放性,充分吸收国外特别是西方外交学的积极成果,使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内涵更加深厚丰富。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必须符合“科学化”的要求,理论概念和范畴要十分严谨,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科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规律,解释现象,预测未来,指导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科学理论需要用科学方法来构建,在研究程序上至少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概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外交学应当是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科学理论体系。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外包括西方的外交学著作还是中国已经面世的外交理论体系,多数更加注重的是外交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而缺少高度的学理性、科学性。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格局。现阶段,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各个国家利益集团的斗争暗流涌动,中国的外交布局已然发生了变化。特别在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更是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强调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和平发展,要始终不渝地走好和平发展这条道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要切实地维护好自己的核心利益,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决不会屈服于任何的外来压力。可以说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概括起来是四句话,大国是首要,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关于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这面旗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间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1+1 >2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首先,中国在积极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近两年,习近平主席多次同美俄领导人会晤,为中国同美俄的新型大国关系发展规划了路线图。新型大国关系核心在于坚持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理念,抛弃冷战思维。中国同美俄等大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合作,开放合作是现代国家特别是崛起中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往经验告诉我们,闭门造车是永远行不通的,中国经济已然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在一些地方“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但只要中国保持和平发展的势头,在与其他大国开展外交关系中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就一定有信心赢得新型大国关系的未来。其次,在与周边的外交关系上,中国致力于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目前,中国周边形势并不平静,无论是“钓鱼岛”问题还是南海问题,都是目前摆在中国政府面前最棘手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导致周边地区的不安,“中国威胁论”依然在某些周边国家盛行。加之某些域外大国的干预和挑拨,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能否和平发展还存有疑虑。然而,只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繁荣稳定的方针,诚心诚意地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交流,夯实睦邻关系的社会基础,终有一天会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

中美关系史读书笔记

中美关系史读书笔记 随着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华拉开中美关系史的序幕,两国的交往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手变得愈发频繁与密切。 早期的中美关系是和平友好的,但是地位却不近相同。中国当时是闻名于世的物产丰富的大国,小农经济下的自给自足和重农抑商的政策,让千里迢迢来到富庶东方寻求经济支持的刚刚独立的美国尝到了甜头的同时,也饱受贸易逆差之苦。而外来的传教士在中国也屡屡碰壁。 直到19世纪初,美商开始为了谋取高额利润而开始向中国贩卖鸦片,中美关系史由早期的友好开始有了冲突。不知是受传统文化“与人为善”的思想熏陶已久还是闭关锁国的中国不识人心险恶,中国仅凭美国表面上的顺从和配合将其列为“恭顺”“守法”。而“恭顺守法”的美国却在暗暗的利用中英矛盾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和利益。写到这里,我仍旧和几百年前的老祖宗一样,用善意来揣度为什么受人尊敬的麦迪逊总统会对友好的中国做出这样的举动。当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积累也许就可以解释这些事情。毕竟在国际舞台上,促使各国奋斗的就是本国利益。但是一方面暗地帮助英商脱手积压货物,听任英国炮舰凌辱中国,在英国获得特权之后也坐享其成,另一方面继续保持温和态度以赢得清政府的好感,这种做法未免太不人道。也许这样可以使本国的利

益最大化,但同时也损害了国家的声誉和形象。 从鸦片战争之后,中美关系的地位就开始了慢慢的转变。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密切注视中国情况的美国眼见英国获取了大量利益,也决定派遣使团来华签订条约。本来使团进京是以平等的谈判态度,国务卿的指示连叩头问题也放宽,“视实际情况自行甄办”,“不可冒犯中国人”。但是荒唐的是,清政府竟然在进京问题上犹豫了起来,理由是“与旧制有乖”!本来几乎对等的谈判,被美国人抓住了一个现在看来很可笑的把柄,生生的变成了含有威胁的不对等谈判。甚至到后来,清政府竟然表示“只要使团不坚持进京,清政府对签约一事原则上不表示反对”。而条款的内容,由于清政府没有事先准备,草约完全由美方提出。由于主管谈判的耆英对国际事务的无知,识别不出条约各款的危害性,将严重侵害中国主权的领事裁判权等轻易送给了美国。望厦条约的签订为其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提供了蓝本,“成为中国在下一个十年当中直到天津条约签订之前国际关系的法律模式”。中国也从此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1856年,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美国在列强的侵略中坐收渔利,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和特权。至此,清政府仍然天真对美国保持着良好的印象,并且将任期已满的驻华大使蒲安臣聘为中国全权特使。蒲安臣为了美国利益擅自越权签订了《蒲安臣条约》后,由于美国的“合作政策”使清政府安然度过了修约的危机时期,美国竟然再一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105 课程总学时:48 课程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秘书工作文化与传统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的秘书工作的基本素质。该课程先导课程有秘书理论与实务、公共关系学、中外秘书比较、中国文化概论等。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了解秘书职业在纵横时间上的背景,掌握秘书职业的优良文化传统与发展过程,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基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秘书史研究的对象之一是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秘书活动与秘书工作变化规律,专业知识较为系统,在教学内容上侧重选取各个时期秘书机构的设置、秘书人员的来源、秘书工作的内容等方面来探讨历代的秘书工作发展变化,探讨中国秘书史的发展规律。本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中国秘书工作的基本脉络和框架,认识历代秘书工作的变迁和规律,从而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思路,为当前的秘书工作服务。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秘书工作历史的考察,亦能加深对今天秘书工作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更好的角色和素质意识。 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历代秘书机构的设置、职能、作用、地位及演进过程,历代秘书人员的名谓、来源、选用、素质及传统,历代秘书工作的基本制度。 (2)理解和把握我国秘书工作的萌生及形成理论,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与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 能运用秘书工作发展的相关规律与理论,分析以往与当前秘书工作。

高一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 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一历史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能力是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知识点大家要重视起来。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必修一新... 高一历史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能力是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知识点大家要重视起来。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 1.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②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③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了独立;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革命运动。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这一建交原则是: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 3.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1)"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3)"一边倒":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4.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成就:(1)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2)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练习题 1、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宣布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必须遵守的原则是( ) (1)平等互利 (2)和平共处 (3)互不干涉内政 (4)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A、(1)(2)(3)(4) B、(1)(4) C、(2)(3) D、(3)(4) 2、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不包括( ) A、"一大片"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一边倒"

浅谈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浅谈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经济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当然不排除一些小的波澜。与此同时,世界的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继续在曲折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的综合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前进,致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就局部来讲,并不和平。但世界需要和平,这更是世界上每个人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意识潮流。 以下是鄙人就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些拙见。主要就4方面的问题来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对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积极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是中国的态度也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态度。发展中国家要结成友好联盟,共同奋进,充分利用这把双刃剑,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世界竞争力,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进军。 二、世界多极化发展 二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的两极格局,支配世界场大半世纪之久。但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彻底被打破,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转化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并且逐步形成了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共存的多极化格局。 面对多极化发展,中国作为其中的一级该如何面对,并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塑造大国形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以此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 《人民日报》 课本《形势与政策》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 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 (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 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3)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中国对美政策的演变 第一,联美反苏的“一条线”政策(1971-1982)。 第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1982-1989)。 第三,“韬光养晦”政策(1989-2000)。 邓小平提出战略策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

当代中国外交史重点

当代中国外交史 1. 新中国外交三原则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思想和方针,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这三个原则是开国元勋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在冷战已经开始、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新中国领导人为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确立了以“一边倒”为核心的外交三原则。 “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领导层放弃了中间地带理论,接受两大阵营理论。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宣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教给我们,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然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中、苏结盟就是“一边倒”的落实。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主席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做普通侨民而不当做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要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要与各国在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的新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胜利后的对外关系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这两项原则的目的都是巩固独立和主权,奠定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新中国外交三大原则的提出,解决了新中国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 ①“一边倒”,解决了我国如何正确处理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②“另起炉灶”,解决了如何在新的基础上同外国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了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国家的问题。 新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和势力;争取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承认,并同其他一些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争取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中国秘书史试题

7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中央秘书机构呈不稳定状态相反,政府各部门内及各级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却沿袭两汉,相对稳定。汉代设立的三公府中的长史,从三国至南北朝一直沿置,无甚变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单位的建制为州,郡,县三级,各级政府部门中设有秘书机构。汉代设置的州府主薄,魏晋时成统兵开府大臣的重要幕僚,由大臣自行聘任,负责上下行文,保管印鉴,总领府内日常事务,作用权力都颇大,为秘书首脑。郡县衙门中仍又郡丞,县丞监管秘书工作。各设有主薄,郡府主薄一职一直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县府主薄一职一直被沿用到清朝末年 72.简述文笔的区别和意义:曹操之后不久,公文成为一种正式的独立文种。当时,文章有了文笔之分,文即文章,诗赋,必须有情辞声韵。笔即公文,不需要有韵,也不必具有文采,只要直叙,着眼于述事达意,施于实用,凡表,奏,书,檄都称笔,它有一定的格式,类似于近代的文牍。文笔之分:说明公文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技能,有它独特的要求,规格。这无疑大大有助于提高公文的质量,它是文书工作史上的一大飞跃。 73.诸葛亮从哪个方面对秘书人才进行考察:1.是“问只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向对方提出相互矛盾的问题,看对方的辨别能力2.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反复同对方辩论一个问题,看对方的辩才和机智应变的能力3.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变”就是请对方就某一问题出谋划策,提出咨询意见,以看对方申时度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是“告之以难而观其勇”就是将面临的危险告诉他,看他勇敢程度和献身精神5.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就是在开怀畅饮的场合,观察对方的自制能力和酒醉以后显示出来的本色6.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就是让对方面临有利可图的机会,看对方是否廉洁奉公7.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是从同对方约定某件事上看对方是否守信用 74.为什么说唐,宋时期是秘书工作的成熟时期:在隋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朝,其朝廷的秘书机构分置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一度设置政事堂为朝廷中枢的秘书机构,皇宫秘书机构则有翰林学士院,信访机构有匦使院,地方各级秘书机构健全。唐朝的秘书人员来源多样,素质颇高,职责分明,作用明显,对秘书官吏的考核制度化。唐朝以律令的形式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秘书工作制度,文书工作和档案开始分流,公文文体整齐,划一。在宋朝,朝廷三省中的秘书机构专业化,形成为系列。皇宫的秘书机构翰林学士院继续发展,信访机构演进为鼓院,检院两个系统。秘书人员的选拔制度更趋专业化,文书,档案工作全面分离,秘书工作制度较唐朝又有发展 75.唐朝中书舍人的职责是:1.初读中央政府各司和各地官员的奏章表议并提出处理意见,然后呈进皇帝。同时,凡上报的大事件,也由中书舍人转呈。2.负责起草诏,制,敕,玺书,册命等皇帝颁发的文书,进呈皇帝批准后,按规定发有关部门执行。3.下达的制,诏,敕等文书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有误差,有责任向皇帝奏明,并加以政正,起到信息反馈的作用。4.逢有百官聚会,朝廷大典时,中书舍人须侍从皇帝左右,代表皇帝接受百官的奏状。 5.皇帝在朝廷上册封,赏赐大臣时,由中书舍人宣读册封,赏赐的诏命;作为特使慰问有功的将帅和国家的贵宾。中书舍人名义上隶属中书省,实际上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其地位和作用都很大

新中国外交表

新中国外交表时期政策、方针外交活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十年代)1、政策:独 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 2、方针:另 起炉灶、一边 倒、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A、时间:1950年2月。 B、意义: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 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时间:1953年12月, B、事件: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是提出的。 C、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D、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基本准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 加重要国际会议。对周恩来的努力下,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 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4、参加万隆会议: A、时间:1955年4月。 B、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C、会议期间矛盾产生的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 与会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 D、周恩来提出解决方法:“求同存异”方针。 E、同与异的含义:异: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同:刚获独 立,面临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任务。 F、结果:会议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会 议圆满结束。 G、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 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 七十年代1、政策:独 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 1、重返联合国 (1)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主要);亚非拉国家的支持。 (2)事件: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中国外交战线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2)过程: A、“乒乓外交”: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

浅谈民间外交的发展及其意义

浅谈中国民间外交的发展 【摘要】民间外交作为外交中的特殊形式,在国际关系的发展历史中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人们日益认识到主权国家委派的代表之间正式的、官方的、政府对政府的互动,未必是保障国际合作、消除分歧或者平息冲突的最有效方式。本文就中国的民间外交探讨其历史发展及意义。 【关键词】民间外交国际关系 对民间外交的界定和称呼没有非常统一和确定的解释,一般认为,所谓“民间外交”是指“在复杂多元的国际社会中,由不具有国家外交正式资格的法人组织或自然人为本国国家利益、本同官方外交目标或补充官方外交行为不足或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利益而主动进行的对外交往或交涉活动。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世界体么一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事国际事务的政治行为主体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非官方的跨国行为体和次国家行为体在外交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特别是民间外交旱现出强劲发展的状态。 一、民间外交兴起的原因 冷战后民间外交的兴盛,是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所引起的,其中既有同际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有官方外交的主观需要;既有历史的经验,也有现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国际政治民主化促进了民间外交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国在相互交往中加强协调合作,并通过国际组织按照国际惯例、国际规则解决彼此间的合作和争端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始终伴有文化渗透、制度移植等现象,以及与其发展进程相适应的政治变迁,这就使世界形成一个超越国界的“社会世界”。“社会世界”的本质足公民社会在令球的拓展,它容纳,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国际行为体,推动着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国际政治民主化反过来又使新的“文化”、身份和民间力量进入了以前封闭的国际政治体系,以往参与外交和国际事务的国家主体越来越多地被非国家主体补充或代替。这一切使民间外交作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对国家问关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其次,弥朴外交工作中“政府失灵”的需要。所谓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有效”。为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就要发展由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构成的“第三部门”来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民间外交的出现也有着“政府失灵”的动因:一是对于某些国际敏感的问题,官方来应对处理常常比较尴尬,进退空间不大;二是对一些长期性、全局性 1徐大超,<论民间外交的勃兴及其发展困境——兼论对中国外交的启示>,载于《当代世界》2009年第12期

论文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

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1895-1945) 一.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 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 1.晚清政府(1840-1912) 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洋 务运动即将步入正轨,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 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 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 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 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 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 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 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 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④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是近百年 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部分被侵略的权利。 4.国民政府(1927-1949) ①1927年,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勾结,成立南京国民 政府,充当侵华工具,卖国求荣。 ②1928年,国民政府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 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结果不了了之。 ③1931-1945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日益扩大的侵略,国民政府先后推

第26课.新中国外交

新中国外交 2015.9.16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梳理及识记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背景 1.国际: 2.国内: (二)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基本原则:三大政策:(具体见课本119页“阅读与思考”) (三)成就: 1、建国第一年: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 原因与目的: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 首次提出: (3)内容: (4)意义: ①国内: ②国际:特点:作用; 3、日内瓦会议:时间:特点: 作用: (★“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周恩来) 4、亚非会议:时间:提出的方针及作用: 意义: (★“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二、70年代的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 (一)国际背景: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为何称恢复? 1、原因与条件: a.美国; b.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c.中国

2、标志:时间、提案国 3、意义:是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标志,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标明美国长 期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布什) (三)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与条件: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美国: a.美国二十多年“遏制和孤立”中国外交的政策难以继续下去。B.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霸权地位相对衰落。C.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中国: a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c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2)、概况: a.准备:1971.7基辛格秘密访华 b.1972年尼克松访华: 成果: 意义: c.1978.12 ; d.1979.1 2.中日邦交正常化: a.直接原因: b.时间:成果: 3.中美、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见课本中间一段) (2)缓和了世界紧张局势,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三、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一)国内外形势: 1. 国际形势:(1)政治上 (2)经济上 2.国内情况: (二)外交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良的国际环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外交活动与成就 1.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1)政策、原则: (2)成就 1)同发展中国家。 2)在多边经济经济领域: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外交活动 ①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意义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结盟。 (2)成就: 1)改善发展同大国的关系: 2)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 开展“反恐”外交,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浅谈中国目前的外交关系

浅谈中国目前的外交关系 现代的中国,从相对近的历史沿革来说是在辛亥革命后在清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华民国以及后来通过解放战争所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统一)。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阶段,同时期的世界,西方正值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中国相对与世界,社会经济与科技等综合实力正在被西方拉开差距,以至于在1840年以后饱受外辱。但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还是有不少历史功绩的,如清朝满族统治者通过对蒙古的和亲与积极协调满汉关系,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可以说它在世界东方建立统一了统一的多名族国家,奠定了我国现今版图在国际上的法律地位,建立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轮廓,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今天,我们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特别是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是要以我国古代历代王朝特别是清朝的历史为依托。但是进入十九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局势在动荡中前行,使的国际关系一体化加强。特别是通讯和交通等新技术与事物的发展,使一地发生突发事件,远隔重洋的大国领导层迅速了解情况并干预局势成为可能。这就使国际局势溶为一体,地区界限渐趋模糊。迫使我们必须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由于近代文明在西方起源,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迅速成长为世界强国,进而在全球殖民扩张,并且侵略势力很快染指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又经过解放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外国侵略势力才基本上退出了中国。日本通过侵略所得中国领土,悉数归还。沙俄所割中国领土则由于有政府间协议,只能是暂时搁浅。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新领导层奉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与“一边倒”的政策。一方面,使所谓西方民主国家在华势力暂时退出中国大陆,并得到苏联一定帮助;但另一方面,却导致西方对我进行封锁和禁运达二十年左右的时间。 后来中苏关系破裂,说明意识形态领域一致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面前,国家利益仍然高于一切。可见,国家利益仍然是外交之阿基米德杠杆的唯一支点。一般说来,国与国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并存,但从根本上说,竞争是本质的,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竞争,当竞争所产生的矛盾冲突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时,也许就已经不远了! 我国在邓小平新政前,依靠自力更生,发展了“两弹一星”,也发展了除印度以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独立的、齐备的工业体系。虽然它是相对落后的,是计划经济的,但它毕竟是有了这样的工业体系。这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各种努力引进了一批具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并通过合资等多种方式使自身工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过二十五年的努力,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也与第三世界国家保持了一段距离。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我国经济增长率高,但由于基数小,所以绝对生产总值仍然在拉大。 我们现在谈如何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那么我们以前的,现在的地位又如何呢?从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武帝统治时的强盛及“昭萱中兴”到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我国是世界上是一流的大国,强国。就算到了清朝,也还有“康乾盛世”,在世界上虽然已谈不上强,但绝对是一流大国。可是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在划分“三个世界”时,我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赫然列在“第三世界”国家名册里。这虽有历史之原因,也是实事求是之表述,但还是让人感到十分的悲凉。因为“第三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