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

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
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2-1329(2003)01-0050-07

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

3

曹小曙 阎小培

【摘要】首先阐明走廊的概念,走廊是一种地域经济空间系统,是由高度发达的多模式的交通网络连接至少两个以上的大中城市或城市群而形成的廊道状地域经济空间系统。然后综合了国内外关于走廊和交通运输走廊的研究,总结了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的发展演化、特征及其功能。指出,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空间概念,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走廊与交通运输走廊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三个层面:城市尺度、区域尺度、国家或国际尺度。最后,对国内走廊与交通运输走廊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关键词】走廊;交通运输走廊;城市;城市连绵区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40201018),中山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A RE VIEW OF CORRI DOR A ND TR A NSPORT CORRI DOR CAO X iaoshu ,Y AN X iaopei ABSTR ACT :C orridors are conver 2gence places of transactions and spatial accumulation in a buffer space between articulation points ,hub centers of multi -modal trans 2portation networks.This paper an 2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its fea 2tures and functions on the corridor and transport corridor.The corri 2dor and transport corridor as the notion are neither temporally nor spatially inimitable.Though from single transport corridor to multi -modal corridor have been a long

time ,there are several basic fea 2tures

about

transport corridor.C orridor

and

transport

corrid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 2ment of regional economy.There are three scales of trans port corri 2dor :urban scale ,regional scale ,and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scale.Also we analyze the latest develop 2ment in studies of corridor and transport corridor.

KEY WORDS :corridor ;transport corridor ;review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由于走廊在区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早在1949年,泰勒(Taylor ,1949)在其城市

地理学的专著中已提到了走廊的概念,这是一条沿着Adige 河,由几个城镇与村庄组成的100km 长的廊道。1969年出现了第一篇系统研究走廊的文章“走廊:城市系统的一种理论”,走廊被描述为通过交通媒介联系城市区域的一种线状系统。韦勃

(Whebell ,1969)指出,一般而

言,走廊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历史阶段:初始阶段;商业化的农业阶段;铁路运输阶段;公路运输和都市化发展阶段。每一阶段,交通运输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瑞莫和康土斯(Rimmer &

C omtois ,1997)基于自己的研

究,提出了多模式走廊的概念。

芝(Y eates ,1975,

1984,

1991)、奴克拉

(Nookala ,1983)、奴克拉和可

汉(Nookala &Khan ,1987)、

万斯(Vance ,1995)等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加拿大最主要的走廊:温萨—魁北克城市走廊。尽管在早期部分学者并未使用“走廊”这一概念,他们将其描述为轴线或其他名称,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作为走廊的实质。

1989年,由莫思卡(Mus 2cara ,1989)、里夫乌(Lefebvre ,1989)、斯托若

(Storchil ,

1989)、塞林特(Celant ,1989)

和卡若(Carey ,1989)组成的研究小组,以罗马—那不勒斯

(Rome 2Naples )走廊为例,重点

探讨了交通运输政策与城市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近年来,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区扩展与都市区内部的走廊问题的研究文献比比皆是(Mc G ee ,1991;Ro 2

drigue ,1994;Mc G ee 和Robin 2son ,

1995;

Rimmer ,

1996;

Lin ,1999)。

1970年代以来,由于交通

管理技术的不断强化,走廊规划也因此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交通走廊规划的概念迅速从美国传向其他国家,随着发达国家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过程中亦有一定的借鉴,至今依然是学者们所关注的话题(C ox ,1975;

Elias ,1976;G akenheimer

等,1987,

1990)。奴而

(Knowles ,1993)提出了发展走

廊的概念。

2 走廊

211 走廊的特征

走廊是以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来度量的。走廊一词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空间概念。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个不同的走廊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他们具有相

2003年第27卷第1期

50 

同的基本特征。

(1)自然地理特点。就其字面意义而言,走廊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具有廊道的几何特征。在地域上体现为基本具有相同地形、地貌特征的狭窄地带。世界上几个著名的走廊,如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Boston2Washing2 ton)走廊、加拿大的温萨—魁北克(Windsor2Quebec)走廊、英国的利物浦—曼彻斯特—利兹(Liverpool2Manchester2Leeds)走廊、日本的大阪—东京(Osaka2 Tokyo)走廊等无一例外,均是如此。

(2)社会经济特征。所有的走廊是由几个大城市或者城市簇沿着交通走廊所形成。走廊一般具有两个或几个具有一定规模人口的大城市作为增长极,一系列小城镇和中等规模的城市分布于交通沿线两侧。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因素,这些城市之间的联系对于周围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重要作用之一是沿着交通走廊或其他地区分布的城市之间具有密切的经济相互作用。凡成为走廊的地区均具有高密度人口特征。通过顺畅的交通运输通道达到物流与人流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随着走廊的发展,走廊具有复杂的土地利用形态,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交通用地,以及其他形态相互交错。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走廊的土地利用具有不同比例。绝大多数成形走廊的土地利用形态是由持续发展的城镇用地所占据。

(3)走廊地带均具有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货物和人口的移动是通过交通网络来实现的。在走廊发展的初期阶段,大部分走廊与水是紧密联系的,这是因为人类早期的发展过程中,水运的可行性与便利性。线状的交通基础设施吸引了非农产业在其周围的集聚,在城市与区域的点轴系统中,成为最高级别的发展轴,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为走廊内部的社会经济联系提供便捷的通道,支撑着走廊的运转、延伸和发展。

212 走廊的功能

走廊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

中,担当相当重要的角色。从某

种意义上说走廊可以被看作为区

域发展之轴。走廊最初作为一个

重要的概念是与“核心”,或者

“心脏地带”这样的区域经济地

理概念紧密相连的。正如麦克恩

(McCann,1987)所描述的加拿

大温莎—魁北克城市走廊是加拿

大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地理上的核

心。事实上,所有的走廊均可看

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关于走廊本身的探讨,其中

重要议题之一是人口的分布。一

般而言,走廊地带的人口密度高

于其它地区。一方面是人口的自

然增长,最主要的是人口的迁

移,从走廊外围地区的迁入是人

口高密度的直接原因。随着人口

的积聚,资金、技术、物流等等

也相应地被吸引,直接刺激走廊

地带的发展。人口与经济活动在

走廊地带的集聚,产生的结果是

城市的快速增长及城市走廊相互

作用的加强。

走廊地带的城市化的速度与

人口在主要城市的集聚紧密相

连。可以说城市的发展是走廊

“核心”功能作用在地域上的直

接结果,城市发展的不同速率与

走廊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变化直

接相关。相对于“核心”概念,

走廊必须具有“腹地”范围。腹

地位于走廊的周边地区,其发展

变化依赖于自身与走廊的关系的

紧密程度。走廊与腹地之间的相

互作用表现在经济、社会、文

化、政治等各个方面,具有区域

的特征。一般说,腹地的发展依

赖于走廊的发展。城市在走廊的

发展及其它区域的发展中起到基

础的作用。

213 走廊的等级和形态

走廊是一个持续的历史概

念,也是城市体系的一种重要形

态,根据不同的指标可以分为不

同的类型。如就功能而言,有城

市走廊、信息走廊、技术走廊和

交通运输走廊等等不同的形态。

尽管这些不同形态的走廊强调的

重点不同,但可以从等级上做一

区分。

走廊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概

念,其等级分类只能是暂时的、

静态的。根据区域尺度大小,可

以划分为三种等级尺度:第一是

洲际或国家尺度,典型的例子是

太平洋沿岸的西欧城市带,连接

荷兰(Netherlands)和德国都市

区(K reukels和Polle,1997);

第二是区域尺度,象珠江三角洲

地区的广州至香港走廊,加拿大

高密度的温萨—魁北克走廊;第

三是地方的或更小尺度的走廊,

英国主要的零售商业区Oxford

大街,美国的M-95公路走廊

等均为典型代表。

214 交通运输走廊

交通运输走廊又称交通走

廊。就一般意义而言,交通运输

走廊是走廊的形态之一。但由于

走廊的形成过程与交通运输走廊

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实际上交

通运输走廊与走廊之间很难划分

出明确的界限。交通运输走廊具

有与走廊相同的基本特征。但是

有两点值得进一步强调:第一,

交通运输走廊限制在交通基础设

施沿线的较为狭窄的范围内,因

为交通运输走廊是走廊形成的必

要条件之一,其范围不会超过同

一区域内的走廊;第二,交通运

输走廊最主要的功能是连接作

用,所有发生的空间相互作用如

人员、货物、信息的流动等等均

要通过交通运输走廊来完成。

所谓交通运输走廊是由巨大

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多条基本平行

的高效率交通干线组成的,承担

所有空间相互作用的廊道状地域

空间系统。交通运输走廊作为一

个概念,既不是暂时的也不是空

间上不可改变的。作为一个空间

上的基本概念,交通运输走廊可

以在各种地理尺度的广阔的范围

中存在,从城市到区域,到国家

以至于国际范围(Slack,

1993)。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

早期的发展阶段,大多数交通运

输走廊显示出高度的亲水性,随

后陆运和航空运输愈益重要,发

展至今已形成了多模式的交通运

输走廊。多模式的交通运输走廊

51 2003年第27卷第1期

 

 

μυ

可以分为三种尺度:洲际之间的多模式走廊;区域之间的多模式走廊;多模式的分支走廊

(Rimmer 和C omtois ,1997)。

交通运输走廊是两个中心结点之间的各种运输方式,如航运、内陆水运、陆运和航空运输的积聚(Rodrigue ,1994)。相互作用的枢纽中心之间的客货流的集聚方式形成了交通运输走廊的模式。根据枢纽中心的特性,可以分为五种模式:航运、水运、陆地运输、航空以及多模式复合运输走廊。

交通运输走廊同样具备集聚和辐射两种功能。所谓集聚是指空间上某些区域具有相对的集中

优势。集聚使克服距离的成本和费用达到最低,而使生产效率和相互往来频率达到最大。在不同尺度区域中,交通运输走廊具有最优的通达性,从而使资源、物流、人流、基础设施及资金沿交通走廊集中。由于出行时间的减少和通达性的提高,交通运输走廊中运输成本和费用相应降到最低,使得集聚的产生不可避免。辐射是经济活动的一种过程。交通运输走廊的经济影响常常是部门与部门之间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相对辐射作用而产生的。交通运输走廊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3 走廊与交通运输走廊研究的

三种尺度

311 城市尺度的交通走廊研究

城市交通走廊意味着向中心区域集中的一束平行的道路系统

(G akenheim er 和Meyer ,1990)。城

市交通走廊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交通运输走廊的演化研究;交通运输走廊与土地利用研究;交通运输走廊与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交通运输走廊规划研究。

交通运输走廊的演化研究与总体交通发展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从城市交通发展的角度,纽曼和肯沃思(Newman and K en 2

worthy ,1996)对交通影响城市

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将城市发展划分为三个

阶段:(1)传统的步行城市(The Walking City ,始于人类历

史时期—1850年)。其特征表现为人口的高密度,土地的复合利用,出行目的地均可在半小时内到达,城市范围很少有超过5km 的。

(2)工业化时代(The

Transit City ,1850—1949)。由

于火车和电车的出现,人们的出行距离大为增加,城市限制在

20~30km 的范围内,人口表现

为中密度。(3)战后的“汽车城市”(The Automobile City )。城市范围扩展于50km 以外,低密度的人口,低密度的土地利用为其基本特征。瑞赤蒙德(Rich 2

mond ,1998)认为交通系统的

历史是一个动力发展的过程,交通充当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交通工具的进步引起城市形态的演变。霍尔(Hall ,1997)的文章中亦涉及了欧洲的交通变化与城市形态等问题,对纽曼和肯沃思的研究持肯定态度。

拜尔沃特

(Baerwald ,

1978)选取美国I -494(美国

公路走廊编号)公路的7km 长的路段,探讨交通运输走廊的发展并总结出走廊发展演化的模式。他认为交通运输走廊的发展导致新的商业区的出现,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后住宅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变化和商业扩展阶段;第三阶段是由于房地产业引起的投机阶段;第四阶段是零售商业由于功能、价格等变化后的再发展阶段。在随后的研究中,拜尔沃特(1982)对走廊和集束发展模式进行了区别。不同于线状发展的走廊,集束模式的发展是围绕关键点(node )而进行,土地利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走廊的土地利用形式具有显著的变化性。伊瑞可森和詹垂(Erickson

&G entry ,1985)认为郊区发展

是集束发展围绕主要公路交叉路段的具体体现。拜尔沃特、伊瑞可森和詹垂的研究成为办公区位研究(Smith 和Selwood ,1993)和郊区(Cervero ,1986)研究的先河之作。,另一方面交通本身

是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复杂产业。苏腾(Sutton ,1999)检查了美国丹佛I -225公路走廊对其周围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办公用地的长期影响作用。土地利用的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伴随着少量商业和办公用地的发展,住宅用地渗透于走廊地带;住宅发展的蔓延和商业、办公活动的渗透;商业和办公活动的蔓延及其重新定位于走廊地带。

哈特(Hart ,1992)研究了美国和欧洲从1960年代以来交通政策和城市形态的关系,认为从1960-1984年,交通运输政策刺激经济活动,提高了运输机动性,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联系,同时他也预测了到2010年的发展。霍伊尔(H oyle ,1993)通过对加拿大运输技术和空间变化关系的探讨,得出运输实际上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的一种表现的结论。

卡特(Cater ,1983)研究了M4高速公路(伦敦—布列斯托尔)对住宅区位的经济影响。林奈克和斯宾塞(Linneker &

Spence ,1992)评估伦敦市M25

环状公路通达性的影响,指出通达性的加强是由于时间的缩短,但通达性的方向、强度和大小等等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改变。勃亚(Bryan ,1997)等人运用投入-产出理论研究A55公路的发展对北Wales 经济增长的影响,强调公路发展的经济作用是处于中间状态。另一个关于走廊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案例是对美国的I -75走廊的研究

(Moon ,1994)。据估计美国制

造业资金的15%是发生在I -75走廊地带的(Finn ,1987)。费恩(Finn ,1987)同时指出日本在美国投资的25%是在走廊内。

312 区域尺度的交通走廊研究

区域尺度的交通走廊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交通走廊的基础设施研究;交通走廊与大都市发展。墨卡若(Muscara ,1989)基于交通运输网络结构的理论,为罗马—那不勒司(Rome -Naples )走廊设计了可促进城市

2003年第27卷第1期

52 

小曙 阎小培 μυ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

内部联系的结构。叶芝(1975)对温萨—魁北克城市走廊进行详细的研究,他分析了走廊相互联系的通道,包括8个方面:走廊内部不同交通线路的区位基础;主要航空集散地;最大车流量;主要港口;货流;铁路客运量;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增长;路网密度图。叶芝同时指出,温萨—魁北克走廊的出现更多的是由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而非合作。运用成本—效益的两种模式分析走廊的6条交通线路的技术选择方式(Nookala,1983; Nookala和Khan,1987)。近几年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区快速扩展,在两个较大结点之间沿交通走廊形成了农村地区与非农村地区的融合,即城乡一体化的都市走廊(Mc G ee,1991; Mc G ee和Robinson,1995;Rim2 mer,1996;Lin,1999)。周一星(1991)研究了中国东部沿海的四个地区,他认为在两个增长极或增长极与港口之间便利的联系通道起到了发展走廊的作用,沿走廊两侧分布一系列中小城镇。亚洲都市区是沿交通走廊扩展的认识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Mc G ee,1991;Rimmer,1996; Lin,1999)。

313 国家或国际尺度的交通走廊研究

在国家或国际尺度,关于交通走廊的研究集中于理论及交通走廊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两个方面。

全球尺度的交通运输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的空间模型。基于对美国东部海岸的研究,万斯(Vance,1970)提出五个阶段的“商贸”模型,描述北美交通联系的发展与城市等级增长的关系。他指出内在的交通联系是有限的,但如果交通联系的方向是一致的,其结果将产生线状的交通模式,事实上线状交通模式就是交通走廊的初始状态。交通运输与发展的内在关系模式研究,最早以专著方式表达其研究成果的当属特菲、莫尔和古尔德(Taaffe,Morrill,G ould,1963;H oyle&Knowles,

1998),根据1960年代在尼日利

亚、东非、巴西和马来西亚等国

的实地研究,他们指出发展中国

家的交通网络是以从沿海向内地

深入性的扩展为主要形式的;这

一发展模式也显示了运输网络进

化与城市发展的互为动力特征。

在交通发展的六阶段中,最后主

要交通线路连接主要集散地和内

陆中心,形成所谓的交通走廊

(Main Street)。司雷克(Slack,

1990)建立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多

式联运(Intermodal)网络模式,

包括三个发展阶段:广泛的市场

调查;积聚的开始;枢纽网络。

与特菲模式主要的不同之处在

于:主要交通线路中不包括以前

不作为枢纽的集散地。经济、人

口、地理空间服务市场、连接市

场的功能是在与交通走廊的紧密

作用中产生的。交通走廊与经济

活动的联系是至关重要的方面。

贸易的自由化与全球化使得加拿

大的交通走廊的重组成为必然,

交通走廊亦成为国家的人口走廊

(Slack,1993)。

盖特瑞和阿本(G uiterrez&

Urbano,1992)的研究评估了未

来贯穿欧洲的公路网络的影响。

由GIS进行的分析结果中,有

一点值得重视:走廊内部区域是

评估1992-2002年网络变化的

一个重要参数。欧洲共同体公路

网络的走廊有一个简单的度量方

法(G uiterrez和Urbano,

1992),沿公路线路40km的范

围内均可作为走廊范围,但其中

有一个重要条件是到达时间不能

超过一个小时。

4 国内走廊与交通运输走廊研究

411 理论研究

关于走廊和交通运输的概念

多种多样,如产业带、产业密集

带、运输通道、交通经济带

(Traffic Economic Belt)、开发走

廊等等。

费洪平(1993,1994)认

为,产业带是建立在一个巨大经

济空间中、企业彼此之间联系的

基础上的,并由众多的彼此配合

协作密切的产业部门,围绕资源

富集区、中心城市或交通方便的

区域(或结点)集聚,形成由线

状基础设施束彼此联结的若干大

小不等的、相互联系密切的中心

共同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

集聚区域。同时认为企业是产业

带组成的最基本微观单元,也是

产业带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微观机

制,各类企业或企业组织的空间

行为、相互联系在宏观上表现为

各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产业带

的任何变化都应是这些企业的空

间行为、联系作用的结果。产业

带内部各中心之间及其与周围地

区,在职能上由于共同参与区域

产业活动和提供能源、原材料、

半成品、劳动力和销售市场等而

彼此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地域

上集中分布、在功能上互为关联

的产业密集区域。产业带的形成

与发展始终存在着两种过程:极

化过程和扩散过程,两种过程既

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

产业带概念以主要工业中心

的相互功能联系为依据,它主要

强调产业活动的重要性、连续

性、密集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包

括了进行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共同

的区域服务基础设施和统一的交

通运输网。

关于产业带空间边界划分的

问题,费洪平(1994)认为,产

业带作为一个完整区域,是基于

其内部各组成单元的内在经济联

系和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产业带划分的四个原则:企业

联系和企业组织空间扩展行为所

确定的运营空间;保持经济网络

的顺畅;适当照顾行政区划;考

虑未来的重大变化以及划分的一

系列指标。

国内有学者认为运输网结构

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运输通道

(许庆斌,等,1995)。运输通道

可以理解为满足两地之间客货交

流的运输线路。一条运输通道可

能只由某一种运输方式,也可能

同时包括平行的几种运输线路,

有若干条可供选择的运输线,形

成运能强大并适应多种运输需求

的综合性运输大通道。运输通道

53 2003年第27卷第1期

 

 

μυ

有不同的规模,国家最高级别的现代运输大通道一般都由这种综合性通道组成,它们往往成为一宽阔的长条地带,承载着共同方向的交通流,把主要交通流的发生地连接起来,有时候也被称作“运输走廊”或“交通走廊”。

郭振淮(1995)从系统论的角度对产业密集带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产业密集带是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典型形式。它表现为产业、人口和城市在特定的大地域空间内沿线装的各种基础设施束

(多种交通运输线路、输电线路、

水源供给线路、通讯联络线路等)呈带状的高度集中,并形成庞大的空间巨系统。它具有内部

组织的有序性和对周围地区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吸引力。产业密集带是一个空间的经济巨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发育成熟的社会经济有机体,它具有自己的进化过程,自身的边界,具有新陈代谢功能,可以变异和创新,也会有病变、诊断和治疗,亦可以衰老和死亡。韩增林等学者(2000,

2001)认为交通经济带是以综合

运输通道为发展主轴,以轴上或其紧密吸引域内的大中城镇为依托,建立在沿线经济部门技术联系和生产协作基础上的,由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客货流等集聚而成的带状空间地域综合体。交通干线、以二、三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城镇群是交通经济带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交通干线是交通经济带形成发育的前提条件;大中城市及城镇群是交通经济带的依托,是其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增长极核;产业集聚、扩散及其结构的演进、升级是交通经济带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是推进其发展的动力。按照交通轴线的不同,交通经济带可划分为沿海型交通经济带、沿江(河)型交通经济带、沿路型交通经济带、综合运输通道型交通经济带四种形式。并且认为交通经济带的基本性质有以下几点:交通经济带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空间经济系统;是具有明显生命特征的社会经济有机体;

交通经济带的演化具有可知性、宏观调控具有可能性。交通经济带具有生命周期,包括起步雏形期、起飞膨胀期、成熟扩展期、融合消亡期。

实际上上述的产业带、产业密集带、运输通道、交通经济带、开发走廊等等,均包含在走廊的概念内,只不过各种概念强调的侧重点有所差别而已。就其本质而言,应该说与走廊的概念是具有同一性的。

412 交通走廊与都市连绵区的

相互关系

周一星(1991)在对都市连绵区形成的理论分析中,提出都市连绵区形成的五个必要条件,即:(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

(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

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他同时提出了划分交通走廊的方法:以中心城市为中心,50km 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当然这种划分是较为粗糙的,没有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与实际情况会有很大的出入。高度便利的综合交通走廊是都市连绵区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经济开发沿着最小的方向延伸的基本规律。珠江三角洲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京津唐区域、辽中南区域四块城镇密集区域,也是我国区域交通网最发达,有着最便利的综合交通走廊的地区。

5 结论及评述

走廊与交通运输走廊的研究并非新兴的研究热点。交通运输地理学所包含的研究内容几乎涵盖了走廊和交通运输走廊研究的所有方面。走廊与交通运输走廊的研究息息相关,从理论上讲是不可分割的。但在具体的研究中是可以从各个侧面分而治之的。虽然走廊与交通走廊的研究具有不同的区域尺度,而且各个尺度所研究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有其一

致性。首先,从研究内容上讲,沿袭了交通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向:(1)历史演进的研究;

(2)

计算分析和解释现状、预测未来并进行规划。具体的研究包含了走廊与交通走廊的演化及其在这种演化过程中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有人口、土地利用、工业和商业发展以及走廊与交通走廊与城市化的发展等等,对于城市交通走廊则集中在交通走廊的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影响方面。其次,从研究方法上讲,从传统的实证研究到理论总结,发展至现在定量研究,以及目前更多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运用等等。

交通走廊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但具有基本的几个步骤,其中最为重要的步骤之一是确定所研究的走廊。确定走廊的边界需要考虑一些基本的要素:人口密度;自然地理边界,如河流等;已建的交通基础设施;经济活动的集中;人口的集中;政区界限以及资料的可获取性和使用性。一般衡量的标准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圆形辐射区域。

虽然交通运输走廊具有不同的模式,但由于在国外的交通运输走廊的形成中,高速公路起了主要作用,所以国外对于交通运输走廊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公路走廊方面,微观研究占绝大多数。对于如何将宏观背景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分析交通运输走廊的空间演化方面相对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国外对交通运输走廊的微观研究,其视线聚集在交通运输走廊的小区域影响方面,而对交通运输走廊内部的交通结构和通达性变化缺乏探讨,特别是对于在一定的通达性空间格局下,交通运输走廊内旅客的运输行为缺乏分析。

国内学者对走廊的研究大多数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效应研究较多。对交通运输走廊或者说走廊本身的交通结构及其演化很少研究。而且国内学者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前提:在某一区域走廊已经存在,在此前提下

2003年第27卷第1期

54 

小曙 阎小培 μυ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

侧重点在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探讨,对于交通走廊的交通运输本身很少涉及。因为有了即定的前提,所以对走廊范围的划分基本上以定性方式进行说明。对于走廊和交通运输走廊的范围划分问题由于需要考虑的因素往往很多,难于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比较国内与国际对于走廊和交通运输走廊的研究,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国际上对走廊和交通运输走廊的研究,第一步是根据一些具体要素精确的界定所研究的走廊范围,国内研究往往因为客观因素的限制,只能以较为宽泛、粗疏的范围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本身的非精确性限制了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ALJ ARAD,S&BLACK,W., 1995.Modeling Saudi Arabia-

Bahrain C orridor Mode Choice.[J].

Journal of T ransport Geography.3,

(4).257-268.

2 BAERWALD,THOMAS J.,1978.

The Emergence of a New‘down2

town’.[J].The Geographical Re2

view.68,(3).308-318.

3 BAERWALD,THOMAS J.,1982.

Land Use Change in Suburban Clus2

ters and C orridors.[C].T rans2

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N 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 ashi ngton, D.

C.7-12.

4 BERRY,BRIAN J.,1960.The im2 pact of expanding metropolitan commu2

nities upon the central place hierarchy.

[C].A 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 merican G eographers.50,(2).112

-116.

5 BERR Y,BRIAN J.,1970.C om2 muning Patterns:Labor Market Par2

ticipation and Regional Potential.

[J].Grow t h and Change.1,(4).

3-10.

6 BRITTON, E.K. B.,1978.

Transport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in Europe:The Research Results.

[C].Ecoplan I nternational Center

f or Economic Research and I ndust ri2

al Planni ng of T ransportation,

W ashi ngton D. C.

7 CAREY,G.W.,1989.Accessibil2 ity,Urbanization and Transporta2

tion:Towards an Operationalized

Model Transport Policy and Urban

Rank:A Model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s.[A].

In:KNOWL ES,R.D,(ed.)

T ransport Policy and U rban Devel2

op ment:met hodology and eval ua2

tion.[C].The Transport G eogra2

phy Study Group at the Department

of G eography,University of Salford.

73-77.

8 CATER,E,1983.The Impact of

the M4Motorway on Residential Lo2

cation in the Reading Sub-Region:

The Application of a Disaggregated

Residential Location Model.[A].

In:BU TTON,K.J.&GILL IN G2

WATER, D.(ed.).T ransport,

L ocation and S patial Policy.[C].

G ower Publishing C ompany Limited,

England.82-121.

9 CELAN T,A.,1989.Demographic

Dynamics and Activity Changes.

[A].T ransport Policy and U rban

Develop ment:met hodology and e2

val uation.In:KNOWL ES,R.D,

(ed.)T ransport Policy and U rban

Develop ment:met hodology and e2

val uation.[C].The Transport G e2

ography Study Group at the Depart2

ment of G eography,University of

Salford.42-54.

10CERV ERO,R.,1986.Suburban

Gridlock New Brunswick.[A].NJ:

Center for Urban Policy Research.

11COX,M.,1975.Reserved Bus

Lanes in Dallas.[M].T ransporta2

tion Engi neeri ng Journal.101,

(TE4).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s,H ouston.

12ERICK ON,R A,1981.C orpora2

tions,Branch Plans,and Employ2

ment Stability in Nonmetropolitan

Areas.[A].In:J.Rees&G.J.

Hewing&H. A.Stafford.(ed.).

I ndust rial L ocation and Regional

S ystems,New Y ork:J. F.Bergin

Publishers,Inc.135-153.

13ERICKSON,RODN EY A.&

GEN TR Y,MAR Y L YNN,1985.

Suburban Nucleations.[J].The Ge2

ographical Review.75,(1).19-

31.

14FINN,EDWIN A,1987.Cruising

into the21st Century.[J].Forbes

August24.80-83.

15G A KENHEIMER,R.et al,1987.

N ational S urvey of T ransportation

Actions i n S uburban Corri dors.

[M].MIT Center for Transporta2

tion Studie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mbridge,Mas2

sachusetts.

16G A KENHEIMER,R.&MEY2

ER,M.D,1990.Urban Trans2

port C orridor Planning.[A].In:

Dimitrou,H.T.Routledge(ed.)

T ransport Planni ng f or Thi rd

Worl d Cities.11Hew Fetter Lane

London.319-347.

17GU TIERREZ,J.&URBANO,

P.,1996.Accessibility in the Euro2

pean Union:the impact of the Trans2

European road network.[J].Jour2

nal of T ransport Geography.4,

(1).15-25.

18GU TIERREZ,I.&G OMEZ,G.,

1999.The Impact of Orbital Motor2

ways on Intra2Metropolitan Accessi2

bility:the Case of Madrid’s M-

40.[J].Journal of T ransport Ge2

ography.7,(1).1-15.

19HO Y L E,B.&KNOWL ES,R.,

1998.Modern T ransport Geogra2

phy.[M].Wiley&S ons Ltd.Eng2

land.KNOWL ES,R. D.,1993.

Research Agendas in Transport G e2

ography for the1990s.[J].Journal

of T ransport Geography.1,(1).3

-11.

20KREU KEL S,T.&POLL E,E.J.

1997.Urbanization and Spatial

Planning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2

tive.[J].Journal of Housi ng and

t he B uilt Envi ron ment.12,(1).

135-163.

21L EFEBVRE, C.,1989.Produce

services and U rban Typology.[A].

In:KNOWL ES,R.D,(ed.)

T ransport Policy and U rban Devel2

op ment:met hodology and eval ua2

tion.[C].The Transport G eogra2

phy Study Group at the Department

of G eography,University of Salford.

55-65.

22L IN,G. C.S.,1999.Trans2

portation and Metropolitan Develop2

ment in China’s Pearl River Delta:

The Experience of Panyu.[J].

Habitat I ntl.23,(2).249-270.

23L INN EKER, B.J.&SPENCE,

N.,1992.An Accessibility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M25London Or2

55 2003年第27卷第1期

 

 

μυ

bital Motorway on Britain.[J ].Re 2

gional S t udies.26,(1).31-47.

24MCCANN ,L. D.,1982.Heart 2land and Hinterland :A Framework for Regional Analysis.[A ].In :Mc 2Cann ,L.D (ed.)

Heartland and

Hi nterland :a Geography of Cana 2

da.[C].1-23.

25MCGEE ,T.G.,1991.The E 2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 in Asi 2a :Expanding a Hypothesis.

[A ].

In :G insburg ,N.etc.(ed.).The

Extended

Met ropolis

Settlement

T ransition i n Asia.[C].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 onolulu.3-25.26Moon ,Henry ,1994.The 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 eographers ,Washington D. C.

27NOO K ALA ,M.

&KHAN , A.

M.,1987.C ost 2E fficiency of Inter 2

city Bus Technology

Innovations.

[A ].

T 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125.[C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National Research C ouncil.Washington , D. C.57-63.

28REGGIANI ,A.et cl.,1995.To 2

wards a Typology of European Inter 2Urban Transport C orridors for Ad 2vanced Transport Telematics Applica 2tions.

[J ].

Journal of

T ransport

Geography.3,(1).53-67.

29RIMMER ,P.J.

&COM TOIS ,C.,1991.Transforming the Asia 2

Pacific ’s

Strategic

Arthitecture :

Transport and C ommunications Plat 2forms ,C orridors and Organisations Asia 2Pacific

Security.

[A ].

In :

Nexus.(ed.).The Economic 2Poli 2

tics [C ].Harris ,S.&Mark , A.

206-226.

30ROBERTSON ,K. A.,1980.The

Impact of Transportation on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J ].

T raf f ic Q uarterly.34,523-538.31RODRIGU E ,J.

P.,1994.

The Overview of

T ransportation Corri 2dors i n Asian U rban Regions.[R ].Center for Research on Transporta 2tion.University of Montreal.32SLACK ,

B.,

1990.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in North.[J ].Pro 2

f essional Geographer.42,(1)72-

83.

33SLACK ,B.,1993.Transport C or 2

ridors of Canada.[OL ].http ://www.crt.umontreal.ca/CRT/.34SMITH ,J. A.,1988.

The Beria

C orridor Project.[J ].Journal of

t he Geographical Associatiation.73,

(3).258-261.35SMITH ,W.

R.

&SEL WOOD ,

D.,1983.Office Location and the

Density 2Distance Relationship.[J ].

U rban Geography.4,(4).302-

316.

36SU TTON ,C.J.,https://www.360docs.net/doc/5414675538.html,nd Use

Change Along Denver ’s I -225Belt 2way.[J ].Journal of T ransport Ge 2

ography.7,(1).31-41.

37TAAFFE , E.J.

&G AU THIER ,

H.,1973.

Geography of

T rans 2

portation.[M ].Prentice 2Hall ,Inc.

Englewood.Cliffs ,N.J.38TAAFFE , E.J.

&G AU THIER ,

H.L.&O ’KELL Y ,M.

E.

1996.

Geography

of

T ransporta 2

tion.

[M ].Prentice 2Hall ,Inc.

New Jersey.

39TA Y LOR ,G.,1949.U rban Geog 2

raphy 2a st udy of

site ,

evol ution ,

pattern and classif ication i n vil 2lages ,tow ns and cities.

[M ].

Methuen &C o.Ltd.,London.

278-300.

40ULL MAN ,E.L.,1956.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and the Bases for Interaction.[A ].In :Thomas ,W.L.J R.

(ed.).

Man ’s Role in

Changing the Face of the Earth.[C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862-880.

41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

Bureau

of

Transport

Statistics.

[OL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4675538.html,.42VANCE ,J. E.J R.,1995.The

Growth of Canada ,The Mercantile Model ,and the C orridor of Exploita 2tion.

[A ].In :W ong ,S.T (ed.)

Person ,

Place and Thi ng 2i nterpre 2

tation and Em pi rical Essays i n Cul 2t ural Geography.

[C].Department

G eography and

Anthropology

Louisians State University.145-175.

43WHEBELL ,C. F.J.,1969.C or 2

ridors :A Theory of Urban Systems.[J ].A nnals of t he Association of

A merican Geographers.59,(1).1

-26.

44WORLD BAN K.,1985.

T rans 2

portation i n U rban M anagement and Planni ng.

[C ].IBRD.Washing 2

ton ,D. C.

45YEATES ,M.,1975.M ai n S t reet :

W i ndsor To Q uebec City.

[M ].

The Macmillan C ompany of Canada Limited.Ottawa ,Canada.

46YEATES ,M ,1984.Urbanization

in the Windsor 2Quebec City Axis ,1921-1981.[J ].U rban Geogra 2

phy .5,(1).2-24.

47YEATES ,M.,1991.

The Wind 2sor 2Quebec C orridor.[A ].In :

Bunting ,T

&Filion ,P (ed.).

Canadian

Cities

i n

T rans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79-208.48ZHOU

YIXIN G ,

1991.

The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In China :A Preliminary Hypothesis.In G insburg ed.

The

Extended

Metropdis :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

[C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H onolulu.89-111.

49费洪平.产业带空间演化的理论研

究[J ].热带地理,1993,13

(3):274-280.

50费洪平.产业带边界划分的理论与

方法[J ].地理学报,1994,49(3):215-225.

51郭振淮,等.论产业密集带[J ].

经济地理,1995,15(1):1-9.52韩增林,等.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

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2000,20(4):295-300.

53韩增林,等.高速公路经济带形成

演化机制与布局规划方法探讨[J ].地理研究,2001,20(4):295-300.

54许庆斌,等.运输经济学导论

[C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曹小曙,男,讲师,博士,中山大学交通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阎小培,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

【收稿日期】2002-10-20

2003年第27卷第1期

56 

小曙 阎小培 μυ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

物流运输管理实务复习重点教案资料

——————————————————第一章——————————————————1.运输方式的分类:(1)公路运输(2)铁路运输(3)水路运输1)沿海运输2)近海运输3)远洋运 输4)内河运输(4)航空运输(5)管道运输 2.实现运输需求的方式:第一,可以使用私营的车队设备;第二,与专业运输公司签订运 输合同;第三,一个企业可以向各种提供以单独装运为条件的运输承运人预定服务。这三种即私人运输、合同运输和公共运输 3.物流的分类:(1)宏观物流(2)微观物流(3)社会物流(4)企业物流(5)国际物流(6)区域物流(7) 一般物流(8)特殊物流 4.运输的的两大功能:产品转移和产品储存 5.运输的原理:指导运输管理和营运的两条基本原理分别是规模经济和距离经济。规模经 济的特点是随着装运规模的增长,每单位重量的运输成本下降;距离经济的特点是指每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6.物流运输的地位和作用如下(1)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2)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 的必要条件之一(3)运输可以创造“场所效用”(4)运输是“第三个利润源”的主要源泉7.不合理运输的表现:(1)对流运输(2)倒流运输(3)迂回运输(4)重复运输(5)过远运输(6)运力 选择不当(7)托运方式选择不当 8.迂回运输与过远运输的区别:过远运输是指选择供货单位时,不就地就近获取某种商品 或物资,而舍近求远从外地或远处运来同种商品或物资的运输。迂回运输是本可以选取短距离进行运输而不办,却选择路程较长路线进行运输的一种不合理形式。两者虽然都属于拉长距离、浪费运力的不合理运输,但两者不同的是,过远运输是因为商品或物资供应地舍近求远的选择延长了运输距离,而迂回运输则是因为运输线路的选择错误延长了运输距离。 9.物流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1)提高运输工具的实载率(2)减少劳动力投入,增加运输 能力(3)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4)开展中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在公路运输经济里程范围内应利用公路运输(5)尽量发展直达运输(6)配载运输(7)提高技术装载量(8)进行必要的流通加工 10.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所谓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 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续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章——————————————————11.运输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在货物和旅客空间位 移方面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其具备两个条件:一有购买运输的服务的欲望或要求;二是具有购买能力。 12.运输需求的六要素:(1)对象(2)流量(3)流向(4)运程(5)运速(6)运输价格 13.运输需求的特征:(1)广泛性(2)派生性(3)多样性(4)个别需求的异质性(5)时间特定性(6) 空间特定性(7)部分可替代性(8)总体需求的规律性 14.物流运输需求的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3)运输网 的布局与运输能力(4)市场价格的变动(5)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6)人口增长与分布15.运输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 的数量。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者有出售商品的愿望;二是生产者有生产的能力。 16.运输供给的特征:(1)非储存性(2)不平衡性(3)部分可替代性(4)外部性 17.运输供给的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社会因素(4)技术因素 18.物流运输企业的生产特点:(1)运输生产不改变劳动对象的属性或形态(2)运输产品的生 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3)运输企业生产力三要素有特殊的组合形式(4)运输产品的

《物流管理》第四章运输管理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的用A表示,错误的用B表示) 1.人类社会的交通运输活动是和生产活动同时开始的。() 2.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系统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四个部分组成。() 3.国际多式联运(MultimodalTransport)是一种以实现货物整体运输的最优化效益为目标的联运组织形式。() 4.海空联运又被称为空桥运输。() 5.公路汽车运输是速度最快的运输方式。() 6.国际多式联运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运输方式进行联运的运输组织形式。() 7.公共成本是指承运人代表所有的托运人或某个分市场的托运人支付的费用,包括诸如端点站或管理部门之类的费用。() 8.海陆联运是国际多式联运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远东/欧洲多式联运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 9.国际多式联运通过一次托运,一份单证,一次保险,由各运输区段的承运人共同完成货物的全程运输,但要按各种运输方式的要求缴纳不同运费。() 10.一般来说,运输量越大,运输距离越远,运输的高速率都会使运输成本升高。() 11.微桥运输与小陆桥运输基本相似,只是其交货地点在大洋地区。() 12.航空运输比较适宜于时间性强的鲜活易腐和高价值货物的中短途运输。()

13.在评价某种运输方式的速度指标时,还应适当考虑运输的频率(或间隔时间)和运输经常性对送达速度的影响。() 14.运载工具的容量和可行的运行密度决定了运输线路的运输能力。() 15.基础设施成本在运输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铁路运输中的线路、电力机车、汽车、轮船、飞机、集装箱等。() 16.营业成本是指在交通运输的始发、中转和终点所发生的编组、整理、装卸、储存等作业而发生的各类费用。() 17.运输密度也是影响运输成本的关键因素,密度大,成本会降低;密度小,成本会上升。() 18.一般地,航空能耗最高,其次是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通常能耗较低。() 19.通常情况下提供的服务速度越高的运输方式,其运输成本就越低。() 20.运输系统网络中,连接运输线路的结、节之处称为结点或节点。() 21.运输价格主要由运输成本、税金两个部分组成。() 22.制订计划是运输企业运输计划编制的最后一道程序。() 23.运输业是国家基础产业,属于服务业,具有公益性和竞争性双重特征。() 24.现场控制法就是对港口在计划年度的各项计划按照时间要求分别走出不同的计划进度,通过对实际完成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发现偏差来实施控制的方法。() 25.运输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在货物与旅客空间位移服务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运输管理实务》期末考试卷B

09(1)《运输管理实务》期末考试B卷 班级:0851 学号: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一.不定项选择:(共45分,每题3分) 1.组织两站整零车时,按零担办理的危险货物:() A、可以配装到第一到站 B、可以配装到第二到站 C、不得装载2.下列各种贸易术语中,风险划分以货交承运人为界限的,而且适用于以集装箱为载体的多式联运的有() A、FOB B、FCA C、CIP 3.铁路对整车货物规定的运价计量单位有() A、每箱?公里 B、每轴?公里 C、每10公斤?公里 4.托运人或收货人要求赔偿的期限为:() A、半年 B、180天 C、60天 5.拼箱货可以采用:() A、门到门交接 B、场到场交接 C、站到站交接 6.申请经营多式联运业务企业的注册资金不低于:() A、10万元 B、100万元 C、1000万元 7.内河运输托运货物时,托运人主要做的三件事是:() A、提出运单、提交货物、办理保险 B、提出运单、提交货物、支付费用 C、提出运单、办理保险、支付费用 8.水陆联运主要办理:() A、整车 B、零担 C、集装箱 9.水陆联运运到期限中的运输期间,各省沿海船舶:() A、每150公里为1天 B、每150海里为1天 C、每250海里为1天10.国际铁路货物联运运单组成的张数为:() A、4张 B、5张 C、6张 11.北京、香港航线是:() A、国际航线 B、国内干线航线 C、地区航线 12.主要项目基本一致的单据是:() A、托运单、装箱单和提单 B、托运单、装箱单和提货单 C、托运单、装箱单和收货单 13.人工费属于汽车运输企业全部费用中的:() A、固定费用 B、变动费用 C、管理费用 14.国际货运代理的建立,关系到()人的法律地位。 A、第三方 B、委托方 C、货运代理人 15.下列包装储运图示标志中,表示货物怕热的是(),表示堆码层数极限的是()。 A、 B、C、D、 二. 填空题:(共15分,每空1分) 1. 运价主要由运输成本、和三项费用构成。 2. 汽车集装箱运输的车辆一般分为和两种。 3. 按照托运的货物是否保险或保价,可分为不保险(保价)运输、 和。 4. 租船业务流程主要包括、、、和签定租船合同 《物流运输实务》期末考试B卷1-3

物流运输管理实务复习重点汇编

---------------------------------- 第一章----------------------------------- 1. 运输方式的分类:(1)公路运输(2)铁路运输(3)水路运输1)沿海运输2)近海运输3)远洋运 输4)内河运输(4)航空运输(5)管道运输 2. 实现运输需求的方式:第一,可以使用私营的车队设备;第二,与专业运输公司签订运 输合同;第三,一个企业可以向各种提供以单独装运为条件的运输承运人预定服务。这三种即私人运输、合同运输和公共运输 3. 物流的分类:(1)宏观物流⑵微观物流⑶社会物流⑷企业物流⑸国际物流⑹区域物流⑺ 一般物流(8)特殊物流 4. 运输的的两大功能:产品转移和产品储存 5. 运输的原理:指导运输管理和营运的两条基本原理分别是规模经济和距离经济。规模经 济的特点是随着装运规模的增长,每单位重量的运输成本下降;距离经济的特点是指每 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6. 物流运输的地位和作用如下(1)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2)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 的必要条件之一(3)运输可以创造“场所效用”(4)运输是“第三个利润源”的主要源泉7. 不合理运输的表现:(1)对流运输⑵倒流运输⑶迂回运输⑷重复运输⑸过远运输⑹运力选 择不当(7)托运方式选择不当 8. 迂回运输与过远运输的区别:过远运输是指选择供货单位时,不就地就近获取某种商品 或物资,而舍近求远从外地或远处运来同种商品或物资的运输。迂回运输是本可以选取短距离进行运输而不办,却选择路程较长路线进行运输的一种不合理形式。两者虽然都属于拉长距离、浪费运力的不合理运输,但两者不同的是,过远运输是因为商品或物资 供应地舍近求远的选择延长了运输距离,而迂回运输则是因为运输线路的选择错误延长 了运输距离。 9. 物流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1)提高运输工具的实载率(2)减少劳动力投入,增加运输 能力(3)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4)开展中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在公路运输经济里程范围内应利用公路运输(5)尽量发展直达运输(6)配载运输(7)提高技术装载量(8)进行必要的流通加工 10. 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所谓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 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续贯通、布局合理的交 通运输体系。 ---------------------------------- 第二章----------------------------------- 11. 运输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在货物和旅客空间位 移方面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其具备两个条件:一有购买运输的服务的欲望或要 求;二是具有购买能力。 12. 运输需求的六要素:(1)对象⑵流量⑶流向⑷运程⑸运速⑹运输价格 13. 运输需求的特征:(1)广泛性⑵派生性⑶多样性⑷个别需求的异质性⑸时间特定性(6)空间 特定性(7)部分可替代性(8)总体需求的规律性 14. 物流运输需求的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3)运输网 的布局与运输能力⑷市场价格的变动(5)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⑹人口增长与分布 15. 运输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 的数量。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者有出售商品的愿望;二是生产者有生产的能力。 16. 运输供给的特征:(1)非储存性(2)不平衡性(3)部分可替代性(4)外部性 17. 运输供给的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⑵经济因素⑶社会因素⑷技术因素

七年级地理下册4.4《交通运输》练习题中图版

《交通运输》一课一练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关于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公路运输具有机动灵活、速度较快、适应性强,可以满足“门对门”的服务要求,是我国主要的运输方式 B.铁路运输具有速度较快、运载量较大、运价较低的特点,是一种适宜长距离运送客、货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C.水运具有运载量大、投资省、运费低的特点,是一种适宜于运输量大、距离长、时效性不是很强的大宗货物的运输方式 D.航空运输具有速度快、舒适、安全的特点 2.上海需从洛杉矶进口一批CPU,最佳运输方式是() A.水运 B.航空 C.管道 D.铁路 3.下列各种交通工具中,哪一种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A.公路 B.铁路 C.水运 D.航空 4.要将山西省大同煤田的煤炭运输到上海,最为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和公路运输 B.铁路和海运 C.内河和海运 D.公路运输 5.下列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中,对自然条件适应性最强的是 A.海运 B.铁路 C.公路 D.航空 6.在下列运输方式中,运量小,运费高,受天气影响最大的是()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公路运输 D.内河运输 7.下列客货的运输方式选择正确的是() A.从武汉运一万吨大米到上海——水运 B.从拉萨护送重伤员到北京——铁路 C.从天津塘沽运海鲜到北京——航空 D.从大同运煤到秦皇岛——河运 8.有关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交通促进了货物的流通和人员的流动 B.公路修好后,山区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在提高

C.青藏公路已能运输80%的进入西藏的物资,没必要再花钱修青藏铁路了 D.南昆铁路建好后,农民们可以很方便外出打工挣钱了 二、综合提升 1.将下面的地理事件与最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用直线连接起来。 A.新疆的天然气供应到上海市公路运输 B.“邮件、包裹快递”公司业务员上门投递管道运输 C.天津的一箱急救药品运送到昆明海上运输 D.秦皇岛的煤炭运到珠海内河运输 E.从南京到重庆观光旅游铁路运输 F.十万吨钢材从鞍钢到长沙航空运输 2.把下列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与其特点进行连线。 公路运输最快速 水路运输最机动灵活 铁路运输最安全可靠 航空运输最廉价

(完整版)运输管理真题及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物品由生产地运达最终使用地,中途经过一次以上落地并换装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C) A.直达运输 B.门到门运输 C.中转运输 D.联合运输 2.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公路运输的最大特点是( D) A.速度快 B.成本低 C.货损率低 D.门到门服务 3.在诸种运输中以(B)的成本最高。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4.(C)是影响运输合理化最基本的因素 A.运输环节 B.运输工具 C.运输距离 D.运输时间 5.同一货物在违背近产近销情况下,沿两条平行线相对方向的运输是(D) A.重复运输 B.过远运输 C.单程空载 D.对流运输二.填空题 1.运输是(第三)利润源的主要源泉 2.配载运输指的是(轻重产品混合)搭配 3.“四就”直拨是指就厂、就库、就站、(就车船) 4.运输可以创造(时间和空间)效用 5.(空载)是最不合理的运输方式 三.简答题 1.运输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运输具有转移功能,可以消除产与销之间的空间背离,让效用价值低向效用价值高的转移,实现运输增值功能。运输具有储存功能,改道运输可以延长在途时间,占用运输工具临时储存。 2.运输合理化的五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五要素是运输距离、运输环节、运输工具、运输费用、运输时间,其中最重要的是运输费用。 四.案例分析题 有一条公路AD ,全长400千米,其中B 、D 为煤炭供应点,以“△”表示,A 、C 为煤炭的销售点,以“□”表示,各站点煤炭供求数量及站间距离如图所示,请问如何组织运输最合理? 结论:B 到A 500吨 D 到A 2500吨 D 到C 500吨

物流运输管理复习2计算题

运输管理期末复习2 一、计算题 1, 一批棉织品,毛重为1.02公吨,尺码为3.04M3,目的港为一基本港,基本费率为37元人民币,W/M,燃油附加费为每运费吨人民币8.5元,港口附加费10%,求运费总额. 解: ?基本费率37 ?燃油附加费8.5 ?港口附加费37*10%=3.7 ?合计:49.2 ?运费吨W/M 1.02<3.04 取M ?总运费=49.2*3.04=149.57元. 2,某20英尺整箱货运,规定的最低运费标准为:尺码吨22吨、重量吨18吨。现内装有电器,其尺码吨20立方米,重量吨12吨,费率USD23.5M,则该集装箱运费应为多少? 解:1)此票货未达最低运费标准,应按最低运费标准计算 2)运费吨M 3)运费=23.5*22=517USD

3、某公司从甲地向乙地某配送中心运输150台计算机监视器,其价值为292 500元,其转运确定的标准中转时间为2.5天,如果超出标准时间,每台监视器每天的机会成本为48元。现有三个运输方案,请评估一下每个运输方案的成本,并选取最佳方案。 1)A是一家长途卡车货运公司,可以按照合同费率,每车每公里12元来装运这批监视器。从甲地到乙地为1940公里。A公司估计它能够在3天内把这票货送到目的地。一辆卡车能装载192台监视器。 2)B公司是一家铁路公司,能够在工厂的站台提取货物,然后直接送到指定地点。每辆铁路车收取12000元,但要5天时间。 3)C公司是第三方承运人,可以利用汽车和铁路两种运输。它用卡车在工厂提货,然后送到一家联运铁路站,在那时拖车装到平板车上,再运输到乙地的一个联运铁路站,再用卡车送往配送中心。它的报价是2万元,时间是2.5天。但根据以往经验,有3%的产品灭失损坏,要弥补这些损失很难,通常只能得到33.3%的补偿。 答案: 1、运输方案总成本=运输费用+机会成本 2、A方案的成本:12*1940+0.5*48*150=26880 3、B方案的成本:12000+2.5*48*150=30000 4、C方案的成本:20000+292500*0.03*2/3=25850 5、结论:C方案成本最低,选择C方案。 4、某货主托运一批瓷砖,重4538kg,承运人公布的一级普货费率为RMB1.2/t.km,吨次费为RMB16/t,该批货物运输距离为36km,瓷砖为普货三级,计价加成30%,途

运输管理题型和重点

题型: 判断题:15题 单选题:10题 多选题:10题 简答题:4题 计算题:2题 运输管理复习题 1、物流运输的功能及原理 在物流管理过程中,运输主要提供两大功能:物品移动和短时储存。 原理: 规模原理——随着一次装运量的增大,每单位重量的运输成本下降 距离原理——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每单位运输距离的费用减少 2、合理运输的五要素、不合理运输的表现 1)合理运输五要素:运输距离、运输环节、运输工具、运输时间、运输费用2)不合理运输表现在 ○1与运输向有关的不合理运输 空驶、交叉运输、对流运输、倒流运输 ○2与运输距离有关的不合理运输 迂回运输、过远运输 ○3与运量有关的不合理运输 ○4与运力有关的不合理运输

3、运输需求和运输供给。 ○1运输需求:在一定时期,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在货物和旅客空间位移面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应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有购买运输服务的欲望或要求;二是具有购买能力。六个要素:对象、流量、流向、运程、运速、运输价格 特征: 广泛性、派生性、多样性、个别需求的异质性、时间特定性 空间特定性部分可替代性总体需求的规律性 类型:按围不同——总需求=个别需求+局部需求 按运输需求——客运需求、货运需求 货运需求产生的来源:地区间商品品种、质量、性能、价格上的差别 生产力与消费群体的分离 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2运输供给:在一定时间、空间,一定运输水平下,运输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运输产品或服务。 应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运输生产者有提供运输产品或服务的愿望;二是运输生产者有提供这种运输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特征:非储存性不平衡性可替代性外部性 类型:个别供给:是指特定的运输生产者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能够并愿意提供的供给。 总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某一区域所有个别供给的总和。 4、影响运输需求与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交通运输经济》复习题及答案

《交通运输经济》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1935年出版的《运输经济学》,标志着运输经济学从福利经济学等学科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该书的作者是: A. 李斯特 B. 马克思 C. 洛克林 D. 库普斯曼 2. 运输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运输需求量对运价变动的反应程度。通常,在旅客运输需求中生产性旅行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在货物运输需求中价值大、季节性强的货物价格弹性分别为: A. 较小;较大 B. 较小;较小 C. 较大;较小 D. 较大;较大 3. 若物品A被生产,另一物品B如果与A一起生产要比单独生产所用的成本小,这说明物品A和B之间存在: A. 机会成本 B. 固定成本 C. 联合成本 D. 变动成本 4. 客观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可以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和对客观事物的作用程度,预测未来状态。这是预测中的: A. 惯性原理 B. 类比原理 C. 类推原理 D. 相关原理 5. 现代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组织形式。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最早的现代工商企业的行业是: A. 铁路行业 B. 公路行业 C. 水运行业 D. 航空行业 6. 某公路项目购进钢材50万元,钢材价格中有20%的工商税,购进水泥80万元,水泥价格中有10%的国家补贴,则钢材和水泥的经济成本分别为: A. 41.7万,72.7万 B. 41.7万,88.9万 C. 62.5万,72.7万 D. 62.5万,88.9万 7.土地为稀缺资源,如计划修建一条公路,占用土地10000亩,该土地为国民经济提供的可能价值如下,则土地的影子价格应确定为: A. 种蔬菜,6亿元 B. 修建公共设施,5亿元 C. 种水果,9亿元 D. 开发房地产,14亿元 8. 送达速度是对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进行评价的一个方面。一般来说,在短途运输中,在送达速度方面较有优势的运输方式是: A. 铁路运输 B. 公路运输 C. 水路运输 D. 民航运输 9. 当内部收益率等于贴现率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效益成本率>1,净现值>0 B. 效益成本率>1,净现值<0 C. 效益成本率=1,净现值=0 D. 效益成本率<1,净现值<0 10. 关于需求曲线,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完全非弹性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纵轴的直线 B. 完全弹性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纵轴的直线 C. 单元弹性需求曲线上的各点弹性相同且均大于1 D. 直线型需求曲线因其上各点斜率相同故各点的弹性也相同 11. 以部门正常营运时的平均单位成本为基础,再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润和税金而形成运价的定价方法称为: A. 边际成本定价法 B. 平均成本定价法 C. 次优定价法 D. 统一定价法 12. 综合考虑运量、能耗、载重量、运距等各种因素,在运输成本方面居于有利地位的运输方式是: A. 铁路运输 B. 公路运输 C. 水路运输 D. 民航运输 13. 普通货车适运货物范围广,在运输市场上的调配较为灵活;油罐车的专用性强,较难转移到其它货类市场。可得正确的结论是: A. 普通货车的供给价格弹性较小 B. 油罐车的供给价格弹性较小 C. 二者的供给价格弹性均较大 D. 二者的供给价格弹性均较小 14. 客观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往往表现出它的延续性,从而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过去和现在的状态,预测未来状态。这是预测中的:

物流运输管理实务试卷考卷及答案

物流运输管理实务试卷考 卷及答案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大学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物流运输管理实务出卷人 院(系)部专业班级姓名 _ 学号 公路运输 2. 运输的基本功能是产品转移和()。 A. 产品加工 B. 产品增值 C. 产品销售 D. 产品储存 3. 下列不属于航空运输的缺点的是()。 A. 运载能力低、单位运输成本高 B. 受气候条件限制 C. 可达性差 D. 安全性低 4. 下列哪项属于危险货物()。 A. 毒害货物 B. 集重货物 C. 低温货物 D. 超长货物 5. 易腐货物适合选用以下哪种类型的集装箱() A. 罐式集装箱 B. 冷冻集装箱 C. 开顶集装箱 D. 台架式集装箱 6. 下列()不是铁路运输的主要运输种类。 A. 整车运输 B. 集装箱运输 C. 散杂货物运输 D. 零担运输 7. 与运输距离有关的不合理运输是()。 A. 迂回运输和过远运输 B. 重复运输和无效运输 C. 对流运输和倒流运输 D. 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 8. 下列,()不是运力选择不当的形式。 A. 线路交叉 B. 铁路、大型船舶的过近运输 C. 弃水走陆 D. 运输工具承载能力选择不当 9. 铁路运输的经济里程在()。 A. 100km—300km B. 300km—500km C. 500km以上 D. 无限制

10. SF表示(),如果SF越大,表示货物越()。 A. 货物衡重,重 B.货物积载因数,轻 C. 货物积载因数,重 D. 货物衡重,轻 11. 班轮公司运输的集装箱货物的交接方式通常是()。 A. CY/CFS B. CFS/CFS C. CY/CY D. CFS/CY 12. 管道运输区别于其他运输方式的最显着的特点是()。 A. 运量大 B. 能耗小 C. 速度快 D. 专用性强 13. 联合运输按照组织方法可分为()和()两大类。 A. 单一方式联运,多种方式联运 B. 国内联合运输,国际联合运输 C. 协作式联运,衔接式联运 D. 接力式联运,网络式联运 14. 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的经营形式主要包括独立经营方式、两企业间联营方式和()。 A. 代理方式 B. 合作方式 C. 协作方式 D. 邀请方式 15. 关于运输表述错误的是()。 A. 运输是指人或物品借助于运力在空间产生的位置移动 B. 每单位运输距离的成本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C. 利用运输工具对货物进行临时储存是为了降低成本 二、多选题 (本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 运输时常见的参与者包括()。 A. 托运方 B. 运送工具提供方 C. 承运方 D. 中介方 2. 下列属于集装箱运输的特点的是() A. 高效益 B. 高效率 C. 高投资 D. 高风险 3. 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公路运输的优越性体现在()几方面。 A. 机动灵活 B. 可得性高 C. 能耗低 D. 可达性强 4. 原材料等大批量的货物,价格低廉或容积形状庞大的货物运输适合于那种运输方式()。 A. 公路运输 B. 水路运输 C. 铁路运输 D. 航空运输 5. 用综合评价法选择运输方式,评价的尺度有()。 A. 经济性 B. 迅速性 C. 安全性 D. 便利性 6. 零担货运班车主要采用()。 A. 直达式零担班车 B. 中转式零担班车 C. 沿途式零担班车 D. 接力式零担班车

交通运输法规复习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参考答案 交通运输法规 一、单项选择题 1、《铁路法》、《公路法》、《民用航空法》是属于()。 ①行政规章②地方性法规③行政法规④法律 2、在经济法行为中,当事人没有任何积极行为,也没有用口头书面形式进行意思表示,但习惯 上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已为大家所公认了。这种形式称作()。 ①履行合同行为②当事人的法律行为③推定形式④默示形式 3、国际货物运输中,对航空运输的承运人损坏赔偿责任在《海牙议定书》中是采取()。 ①完全过失责任制②不完全过失责任制③严格责任制④责任分担制 4、我国的国际铁路货物运输采用的法律依据是()。 ①《国际货协》(CIM)②《国际货协》(CMCC) ③《国际商事合同规则》④《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5、民事责任的核心是()。 ①确定违约②诉讼③订立合同④归责原则 6、国务院制定的“办法”“条例”“实施细则”属于()。 ①行政规章②技术标准③法律④行政法规 7、法人超出其经营范围进行活动,恶意串通规避法律,乘人之危签订显失公平的合同都属于() ①无效经济法律行为②经济管理行为③司法行为④经济纠纷行为 8、国际货物运输中,《海牙规则》对海上运输承运人的损毁赔偿责任的认定是采用()。 ①不完全过失责任制②完全过失责任制③严格责任制④责任分担制 9、《公路法》规定国家依法允许设立收费公路,同时对收费公路的数量进行控制。收费公路设立 的条件是()。 ①国家财政需要②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贷款集资所建公路 ③厂矿所建公路④乡镇所建公路 10、海上货物运输提单收货人一栏内写“凭指示”等字样,承运人按此交货的称()。 ①记名提单②不记名提单③指示提单④记名无背书可转让提单 11、在经济法行为中,当事人用语言、文字以外的,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积极行为,表示意思 的形式,称作()。 ①推定形式②默示形式③履行合同行为④当事人法律行为 12、不可抗力作为一种法律事实,亦可称为()。 ①法律行为②司法行为③行为④事件

运输管理期末复习题

运输管理期末复习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D )运输适用于体轻、贵重、易损、鲜活或急需的商品。 A、铁路运输 B、管道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空运输 2、零担货物以( A )为一批。 A、每张运单 B、每车货物 C、每箱货物 D、每张货单 3、“近路不走走远路”是对( B )运输形式的描述 A、重复运输 B、迂回运输 C、过远运输 D、对流运输 4、零担货物以( A )为一批。 A. 每张运单 B. 每车货物 C.每箱货物 D.每张货单 5、运输线路成本最低的是( B )。 A、公路运输 B、水路运输 C、铁路运输 D、航空运输 6、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全天候、成本低等优势的运输形式是( C )。 A、公路运输 B、水路运输 C、铁路运输 D、航空运输 7 ( C )的优点是可以采取“门到门”的运输形式。 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管道运输 8、目前( A)主要以集装箱船舶运输、大型散货船运输和大型油轮运输为主。 A、远洋运输 B、近海运输 C、内河运输 D、沿海运输 9、( D )指航空营运限定的最大客货重量。 A 基本重量 B 最大起飞重量 C 最大滑行重量 D 最大业务载重量 10.( C )经过记名背书或者空白背书才能转让。 A 记名提单 B 清洁提单 C 指示提单 D 不记名提单 11、目前国际航空运输中最快捷的运输方式是( D )。 A、包机运输 B、集中托运方式 C、联合运输方式 D、航空快件传送 12、目前世界上载重量最大的船舶类型是( A )。 A、油船 B、矿石船 C、全集装箱船 D、豪华客轮 13、有一批机器要从南京运往长江三峡,最经济和便利的运输方式是( B)。

交通运输安全管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

《交通运输安全管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 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课程代码:07264 使用教材:《交通安全工程》,肖贵平、朱晓宁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年2月北京第二版。 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本考试大纲供交通运输安全管理考试课程使用。 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课。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掌握交通安全基本理论,学会运用交通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以及交通安全技术、交通安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综合分析和处理各类交通安全问题的基本能力。 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交通安全工程概述 了解:安全工程的含义,安全工程学科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交通安全工程学科的含义和主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安全系统工程相关概念 了解:系统的概念、特性;系统工程的特点;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含义;系统界面的SHEL模型;安全保障系统的含义。 掌握:安全保障系统中的人、机、环境和管理的作用。 第三节安全的内涵和特性 了解:安全、危险、风险、事故、隐患、危险源的含义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对安全观和绝对安全观;两类危险源与事故之间的关系;安全问题的基本特性。 掌握:安全定义的具体阐述;安全问题的基本特性;事故的特征、动态发展过程;两类危险源与事故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交通安全与交通事故 了解:道路交通事故的定义、构成条件和分类;职工死亡事故率;铁路交通事故的含义;铁路事故损失、事故件数、安全天数和事故率的含义;铁路交通事故中的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及一般事故的具体构成条件;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指标。

掌握:铁路交通事故的分类及铁路特别重大事故构成条件;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 第二章交通安全基本理论 第一节可靠性理论 略 第二节事故致因理论 了解: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轨迹交叉论;管理失误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含义;心理动力理论等事故致因模型各自的理论内涵、提出者;事故致因系统理论含义。 掌握:瑟利模型和安德森模型的内容;博德、亚当斯和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造成的事故或伤害主要取决的方面和两类伤害内容;工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 第三节事故预防理论 了解:事故预防目标和技术原则;海因里希工业安全公理;本质安全化方法;人机匹配法 掌握:事故预防组织管理原则;事故预防的3E准则;事故法则的概念。 重点掌握:事故预防工作五阶段模型;事故法则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第三章交通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 第一节交通安全分析 了解:安全分析方法的分类、特点及适用范围;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法的简称和分析程序;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简称和含义;事故树的简称、概念、特点、分析步骤;最小径集在事故树分析中的作用;事件树分析法的简称、含义、分析步骤和定性分析。 掌握:因果分析图的示意图;安全检查表的定义、分类、编制方法和应注意的事项;事故树的编制原则。 重点掌握:排列图法的组成和因素分类。增加系统安全性的途径;求最小割集、最小径集的行列法;利用布尔代数化简事故树的方法以及求顶上事件发生的概率;结构重要度、概率重要度、临界重要度分析和三种重要度之间的关系;最小割集在事故树分析中的作用。

交通运输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交通运输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零担运输是指托运人一次托运的货物计费总量在()以下的货物运输 A.1吨; B.2吨; C.3吨; D.4吨。 2.公路技术等级的划分依据主要是() A.地形; B.交通量; C.路面等级; D.行车速度。 3.对于大多数流向分散的零担货物,()是一种具有较大现实意义的零担货物运 输组织。 A.直达零担班车; B.中转零担班车; C.沿途零担班车; D.定线零担班车。 4.对于发送量小的货主来说,不适宜采用()。 A.随时受理制; B.日历承运制; C.预先审批制; D.计划承运制。 5.公路运输综合反映车辆运输生产效率指标是()。 A.车辆营运率; B.车辆完好率; C.车辆工作率; D.车辆生产率。 6.综合反映车辆行程与装载能力利用程度的指标是()。 A.里程利用率; B.吨位利用率; C.实载率; D.拖运率。 7.若实载率为50%,吨位利用律为80%,则里程利用率为()。 A.62.5%; B.40%; C.60%; D.55%。 8.车辆运行作业计划是()的具体化。 A.车辆运行调度; B.运输生产计划; C.车辆维修计划; D.生产经营计划。 9.()是专门作为计算吨位和交纳费用依据的尺度。 A.船舶尺度; B.船型尺度; C.登记尺度; D.最大尺度。 10.决定船舶纵向强度的主尺度比是()。 A.长度比; B.长深比; C.长度吃水比; D.型深吃水比。 11.()海上外堤不会影响传播航行。 A.混合式; B.透空式; C.浮式; D.压气式。 12.港口装卸生产的基础是()。 A.装卸工艺方案; B.装卸操作方法; C.单船作业计划; D.生产组织程序。 13.港口生产组织过程的核心是()。 A.生产准备过程; B.基本生产过程; C.辅助生产过程; D.生产服务过程。 14.船舶在港口的主要作业是()。 A.平舱作业; B.清舱作业; C.搬运作业; D.装卸作业。

《物流运输管理》试卷及答案

高职《物流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期末试卷A)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综观世界运输发展史,29世纪50年代以来,运输进入了()阶段。 A、铁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水路运输 D、综合运输 2.我国将运输业列入为() A、其他产业 B、第一产业 C、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 3.各运输方式中,货运量最大的()。 A、公路 B、管道 C、水运 D、铁路 4.管道运输的特点() A、运输时间短 B、具有广泛性 C、机动灵活 D、永远是单方向的运输5.宜短途运输的方式是() A、铁路运输 B、海洋运输 C、大陆桥运输 D、公路运输6.()运输可以及时地提供“门到门”的联合运输服务。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水路运输 D、航空运输 7.目前世界上载重量最大的船舶类型是() A、油船 B、矿石船 C、全集装箱船 D、豪华客轮 8.运输就是使用运输工具对物品进行运送的活动,实现物流的()效用。 A、时间 B、空间 C、经济 D、直接 9.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最高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运输 B、管道运输 C、航空运输 D、水路运输 10.一次托运时,下列属于零担货物运输的是()。 A、重量不足2t B、重量不足3t C、重量不足4t D、重量不足5t 11.巴拿马运河船闸对船宽的限制是()米。 A、18.5 B、23.2 C、30 D、32.2 12. 班轮运输的特点之一是() A、船、货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豁免,以船方签发的提单条款为依据 B、一般仅规定船级、船龄和技术规范 C、船舶的一切时间损失风险完全由租船人负责 D、租船人负责船舶的营运 13. 班轮运费包括()。 A、港口费和海运费 B、基本运费和附加费 C、运价指数和包干运费 D、海运费和运杂费 14.对铁路货物运输,发货人凭以向银行结汇的运输单据为()。 A、铁路运单正本 B、铁路运单副本 C、承运货物收据 D、上述三种单据都需要 15.使用不同运输工具共同完成货物全程运输的提单是()。

《交通运输》练习题2(可编辑修改word版)

《交通运输》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我国东西铁路干线的是() A.陇海─兰新线B.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C.京广线D.宝成线 2.我国交通运输线相互交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其分布特点是() A.东部密度大B.西部密度大 C.平原稀疏D.ft区稠密 3.在现代运输工具中,速度最快和最慢的是() A.火车、船舶B.飞机、火车C.飞机、船舶D.火车、汽车4.京九线的起止点是() A.北京─九江B.北京─九华ft C.北京─九龙D.北京─长江 5.“川气东输”使湖北黄州许多居民用上了产自四川的天然气。天然气从四川运到湖北黄州最好的运输方式是() A.水路B.铁路C.公路D.管道6.2006 年7 月建成通车的海拔最高的一条铁路是() A.成昆铁路B.南疆铁路C.青藏铁路D.贵昆铁路7.下列各组铁路线中,不属于东西走向的是() A.京哈线B.陇海线C.湘黔线D.沪杭线8.下列各组铁路线中,不属于南北走向的是() A.哈大线B.兰新线C.焦柳线D.京沪线9.运量最大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A.航空运输B.公路运输C.海运运输D.铁路运输10.下列铁路线中,两条线都相交于北京的选项是() A.陇海线、京沪线B.京哈线、京沪线 C.兰新线、包兰线D.哈大线、京哈线 11.下列铁路干线中,交汇于徐州的是() A.京广线、陇海线B.京广线、湘黔线 C.京沪线、陇海线D.兰新线、陇海线

12.下列情况乘飞机最合适的是() A.一位藏族的政协委员去北京参加人民代表大会 B.从重庆到武汉沿途游览三峡 C.一位大学生从武汉到郑州探亲 D.十万吨煤炭从天津到上海 13.下列关于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公路运输的特点是灵活方便,机动性好 B.铁路运输的最大特点是连续性强,运载量较大 C.水路运输的最大特点是运价低廉,运量较大 D.航空运输的最大特点是速度快,成本低廉 14.属于亚欧铁路大陆桥的铁路线是() A.京沪线、京包线B.陇海线、兰新线 C.京哈线、京广线D.浙赣线、宝成线 二、综合题 1.读“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把下列铁路枢纽名称填到图中的相应位置上。 兰州、徐州、焦作、商丘、贵阳、株洲 (2)填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铁路线名称。 ①线;②线; ③线;④线。 (3)如果有一批货物从连云港出发,通过铁路运抵贵阳,请设计一条最便捷的路线,依次写出经过的铁路线及枢纽站的名称: 2.下列货物需从起点运到终点,用什么运输方式最合适(在表中用√表示)。

物流运输管理考试重点

物流运输管理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5*2 换算周转量,是指将旅客周转量按一定比例换算为货物周转量,然后与货物周转量相加成为一个包括客货运输的换算周转量指标。 1.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经 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续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 2.班轮运输:是指船舶在固定的航线上和港口间按事先公布的航期表航行,从事客、货运 输业务并按事先公布的费率收取运费。 3.集中托运:是指航空货运代理公司把若干批单独发运的货物组成一整批,向航空公司办 理托运,采用一份航空总运单集中发运到同一到达站,或者运到某一预订的到站,由航空货运代理公司在目的地指定的代理收货,然后再报关,并根据集中托运人签发的运单分拨给各实际收货人的运输方式。 4.成组运输: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把分散的单件货物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规格化、标准 化的运输单位进行运输的一种运输自动化大生产方式。 5.国际多式联运:一种以实现货物整体运输的最优化为目标的联运组织形式。 6.运输成本:是指生产者(或供给者)为完成客货位移所造成的费用总和,包括直接运输 费用和管理费用两部分。 7.运输一致性:在若干次装运中履行某一特定运次所需的时间与原定时间或前几次运输所 需时间的一致情况。 8.网状责任制:指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责任范围以各区段运输原有责任为限的责任制。 简答:6*4 1.物流运输的地位和作用: (1)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 (2)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 (3)运输可以创造“场所效用” (4)运输是“第三个利润源”的主要源泉 2.不合理运输的表现 (1)对流运输(2)倒流运输(3)迂回运输(4)重复运输(5)过远运输(6)动力选择不当(7)运输方式选择不当 3.物流合理化的有效措施: 1.提高运输工具的实载率 2.减少劳力投入,增加运输能力 3.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 4. 开展中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 5.尽量发展直达运输6.配载运输7.提高技术装载量8. 进行必要的流通加工 4.运输需求的特征: 广泛性、派生性、多样性、个别需求的异质性、时间特定性、空间特定性、部分可替代性、总体需求的规律性 5.物流运输需求的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运输网的布局与运输能力、市场价格的变动、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人口增长与分布 6.物流运输企业的生产特点: 运输生产不改变劳动对象的属性或形态、运输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运输企业生产力三要素有特殊的组合形式、运输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强、运输产品的价值的特殊构成、运输企业生产活动空间广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