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法“用笔”“象形”之探究

六法“用笔”“象形”之探究
六法“用笔”“象形”之探究

摘要:六法是品评中国画的六项标准,是中国画术语。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个方面。六法的提出为后世传统中国画的品评定了一个总纲和品评标准。在这里我想以一个现代人的看法着重论述六法中“骨法用笔”“应物象形”这两个方面在国画中的运用等。

关键词:中国画;六法;笔墨;形象;造型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3-2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列为首要之法。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则认为“以六法言,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我认为“气韵”“位置”固然重要,但是用笔、造型才是整个画面的基础。在这里我就以一个现代人的看法着重论述六法中“骨法用笔”“应物象形”这两个方面。下面先简单地介绍下“六法”,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去理解“骨法用笔”和“应物象形”。

一、何为六法

(一)气韵生动

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二)骨法用笔

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因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三)应物象形

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地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四)随类赋彩

指色彩的应用,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五)经营位置

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六)传移模写

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六法”的其他几个方面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二、骨法用笔之笔墨形象

上面所说,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下面就笔墨形象浅谈下我的看法。

如果说气韵是中国画的灵魂,那么笔墨就是展现中国画的躯干肉体。中国画是线的艺术,没有线便失去了中国画的韵味。画面上要有线的主次、长短、粗细、疏密、虚实、干湿、浓淡、松紧、快慢等变化,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才会有生命。中国画一直重视书法用笔,要运用书法中的起笔、行笔、收笔、回锋、长锋、侧锋等笔法,追求各种笔法产生的味道,反复锤炼,才会产生笔墨趣味。画线要像用犁耕田一样用笔一定要追求毛、涩,沉着入纸,有一种涩、沙的感觉,用笔过光,总感觉浮在纸上。李可染用笔干涩、苍劲,即使用焦墨画树,线也会产生一种空灵感,所画的线是两边毛,与纸紧紧连在一起。

纵观历代绘画,从战国楚帛书、两汉帛画开始,其线条就有书法“写”的意味。其后,东晋顾恺之、张僧繇、唐代吴道子、五代董源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地从书法中获得灵感和笔意。墨的用法是丰富多彩的,传统的积墨、泼墨、破墨以及宿墨画法在水墨画中都是常用的表现手法。绘画的全过程都伴随着情感的冲动,它既是绘画的动力,又是艺术形象的构成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使绘画者具有独创性和审美性。

三、应物象形之造型基础

历来绘画者都把精力放在了笔墨上,这就束缚了中国画的发展。造型是基础,是关键,没有个人独创性就是千人一面。一般人看中国画先看造型,后看笔墨,最打动人的还是有形状的东西。就像上面说的,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历史上但凡在造型上有突破的人,就显得非常突出,像八大、石涛、贯休、陈老莲,他们在造型上都有自己的绘画语言,绘画风格。但是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格,并不单单是那几下笔墨。一幅绘画作品就是一个整体,要求绘画者在情感的统领下,通过对画面造型、笔墨、构图等相关因素的有机结合,营造出画面的整体氛围。绘画作品是以其整体与人对话,所以对画面的整体把握是十分重要的,而画面的整体氛围来自于情感统领下的造型关系,作为欣赏者,万万不可第一眼就去识别所画何物,也不能一开始就陷入局部品味,它只能导致“整体把握”的丧失和整体氛围的淡化。水墨画的最高境界是实现物我二者的高度统一,它是绘画者修养的综合体现。

在中国画的绘画史上,一直贯穿着以线描为主流的造型手段。中国历代画家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在纸、墨、笔、砚等不断的演进中,创造和发展了这种线描的形式和功能,使看来简单的线描变得诡异谲诡、臻丽灿烂。从而逐渐形成了白描法、工笔重彩法,没骨法、写意法等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对世界艺术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万变不离其宗”,虽然形式不同种类繁多,但总是离不开造型这个基础的。

四、总结

中国绘画的笔墨语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我们要继承发扬,要提高它的表现力,为时代服务。那么如何既能继承传统的笔墨语言,又能丰富它的表现力,去反映这个多种形象存在的时代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在想,作品的优劣是作者的修养、与笔墨、造型的总和,只有相互结合,才会体现出它的精神、力度、张力、个性等。中国古代绘画,主要用线去组合画面,如画面上增加部分面的效果,会增强它的份量感,那么面怎样与线去统一呢,既要保持线的优美,又要强调画面的整体效果,只有线面同时以“骨法用笔”去统一它的格调,才会增强画面的整体气氛。在刻画主题方面,首先是要有造型形象,然后用多种方法、多种笔法去表现,可以说“不择手段”地去塑造它的精神内涵。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随着农业社会在消失和工业科技文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时代。作为时代的艺术语言,如何反映时代,如何与时俱进,这是值得思量的。我认为,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吸纳和融合多种艺术之长,经过消化丰富我们的绘画语言,才能很好地反映我们这个光辉灿烂的时代。

作者简介:

韩洋,郑州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美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人物。

儿歌、顺口溜识记同音字和形近字

儿歌、顺口溜识记同音字和形近字 我们祖国的汉字十分神奇,几个简单的笔画就可组成有灵气的汉字。关于汉字的构造规律,古代人把汉字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汉字造字法。其中大部分汉字是形声字,而且有些字非常相像,这些被称为形近字。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容易把形近字和同音字混淆。为此,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用一些形近字和同音字编儿歌或顺口溜,通过诵读儿歌或顺口溜的形式来熟记汉字。 一、形近字辨析 1.“兔”和“免” “兔”与“免”,作对比,有点无点各有理。“兔”字为啥多一点?点儿就是“兔”标记。“免”字无点啥道理?是“免”点就要免去。加点“免”字不高兴,去点“兔”儿要生气。小朋友,细区别,白兔不免夸奖你。 2. 辩、辨、瓣、辫 辩论要用言,辨别加撇点,花瓣、豆瓣都用瓜,女孩用丝扎小辫 3.间、问 间、间,小日回家大门关。问、问,小口敲门别开门。 4. 针、钉 针里有钉,钉里有针,修凳用钉不用针,补衣用针不用钉。 5.左、右左下工,右下口。 6. 噪、躁、澡、燥 乱喊乱叫有噪音,乱发脾气是急躁,身子脏了要洗澡,天不下雨地干燥。 7.衷、衰、哀 “口”中有竖读作“衷”zhōng,“口”中有横读作“衰”shuāi,“口”中横竖都没有,就把此字读作“哀”āi。 8. 渴、喝 渴时需水一口喝, 有水方解渴, 用口始能喝. 9. 间、闯、闪、闭、闲 日字进门挤时间,马字进门闯大祸,人字进门一闪过,关字进门闭上嘴,木字进门有空闲。 10. 戌、戍、戊 横‘戌’点‘戍’‘戊’里空 11. 己、巳、已 ‘己’开‘巳’闭‘已’居中。 12. “臣、藏、卧”与“颐、姬、熙” 奸臣藏在卧车里,想去京城看大戏。颐和园演《蔡文姬》,熙熙攘攘人拥挤。 13. 挠、烧、浇、绕、饶 身上痒,用手挠;做饭菜,火来烧;花要水,快来浇;织锦缎,把丝绕;有粮食,才富饶。 二、同音字辨析 1.“长”和“常” 同音字,“长”和“常”,字形字义不一样。长度长短和长远,各有所长比特长,都要用到这个“长”。“常”字用处也很广,时常反常和常识,常青经常都用“常”。 2.叮、钉、盯、订、厅 有口细叮咛,有金墙上钉,有眼盯着看,有言可订正,有厂进大厅,该用哪个字,仔细要分清。 3. 秒、吵、炒、抄、钞、妙 有禾时分秒;有口真吵闹;有火炒菜香;有手抄文章;有金钞票多;有女真奇妙。 4. 青、清、情、请、晴、睛

谢赫“六法”

谢赫六法 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 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历代又是怎样理解与发展的,这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释义。谢赫原文和古代的辗转传抄是不标点断句的,后人点句不同,六法的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区别。但不论哪种点句法,所包涵的基本内容却是大体一致的。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种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

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画论中出现类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气韵与传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化。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

谢赫-六法

谢赫 谢赫作品 谢赫 1.历史人物(画家) 谢赫(公元479—502年)中国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事迹不可考。善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评价了3世纪至4世纪的重要画家。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 1 艺术成就 ? 2 六法论 ? 3 参考资料 谢赫-艺术成就 谢赫,南齐时代(公元479—502年)的人物画家。他能画时装的妇女。但他的画不如他的理论著作有影响。他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 《古画品录》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就是指出了:通过真实的描写收到教育的效果。这一理论认识的出现是进步的现象。

谢赫的作品 他提出绘画的“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气韵生动”是指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顾恺之的关于绘画艺术的言论,以及魏晋以来人们对于人物的鉴赏评论所一致强调的人的精神气质的生动的表现。这些言论是谢赫提倡“气韵生动”的根据。“骨法用笔”主要的是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从古代画论中可见古代画家和评论家对这一点的重视。“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构图。“传移模写”是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也是复制的方法。关于临摹,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技术,是一个画家所必须熟悉的。由此可见,“六法”是古代绘画实践经,提高为理论的。关于“六法”,过去存在着若干混乱的看法。或有意的加以神秘化,例如说:五法可以学,而气韵只能先天的。或者用气韵生动否定其余诸法的必要性,而流为形式主义的掩护。或者把“六法”当作创作实践的技法,用以证明古人的写实技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诸如此类混乱的看法,都有待用历史观点加以澄清。 谢赫的“六法论”之重要,乃在于他作了这一整理集中的工作。虽然“六法”之间的正确的科学的逻辑的关系没有完全明确起来,然而由于反映了绘画艺术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完整的认识,而此认识既肯定了根据对象造型的必要性,也提出了理解对象内在性质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笔墨是表现对象的手段。《古画品录》的大部分文字是谢赫评论曹不兴以及他同时代的二十七个画家的作品。他在评论中,把画家分成六品,即六个等级。这一方面也是当时对人品评所采用的方法。对人的评论以精神气质、风度为标准。所以这一分别等第的方法,和“气韵生动”的概念,都和当时评论人的风气有关系的。除画品以外,当时还有《诗品》、《棋品》等,都是借用了评论人物分别等第的方法。谢赫《古画品录》中对于画家的评论的重要意义也在于保留了可贵的史料。在他之后有陈朝姚最的《续画品》,唐朝李嗣真的《后画品》,僧彦悰的《后画录》,这就开始了中国绘画史的最早的著述,至唐代,由张彦远汇集成《历代名画记》。 谢赫-六法论

六法论

“六法论”有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 1.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 2.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 3.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4.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 5.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6.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核心 六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六法”的基础和核心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以及赋予强烈笔墨、色、章法与造型。这些,作为一个艺术体系,它独立于科学之外,表现出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价值和品格。它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同时也将给世界艺术带来极大的启示。

议论文论据分析方法

议论文论据分析方法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充分的论据作为证明论点的材料是十分必要的。可是,不少同学在议论文写作中往往只注意引用论据,尽管论点正确、鲜明,论据也典型、可靠,但是由于没有进一步挖掘论据包含的事理,缺乏必要的分析,导致论点和论据联系松散,走了罗列论据摆花架子的误区。而议论文分析论据恰恰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对论据作恰当的分析,才能将“材料”和“观点”“粘”起来,使论据真正发挥出支撑论点的作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分析论据的方法。 (一)探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示例一】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论点]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寒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画家梵高家中一贫如洗,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时,就去打工……[举例]这些都是幼时贫困而后成才的非常之人。[归纳]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没有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那么,它就可以激发我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让我们改变自己。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探因分析]越是贫穷越激发人奋发上进,这何尝不也是一笔财富呢?[作结论] 【示例二】靠奋斗是可以冲破被“埋没”的压力的。【论点】不少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就遭遇过被“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而是抓住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在一个小店铺里工作,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在做好营业工作之后,分秒必争,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终成着名的数学家。【举例】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反而有所建树呢因为他们是生活的强者,他们不甘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只要奋斗不息,终有如愿之日。【探因分析】因此,他们在被“埋没”时,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作结论】 【示例三】论点:瞬间铸就永恒 举例:三岁女孩宋欣宜在汶川地震中与死神抗争了逾40个小时后从废墟中被解救出来,人们惊奇于她生命力的顽强。随着挖掘的深入,女孩奇迹生还的谜底被揭开:已经故去的年轻父母脸对脸、胳膊搭着胳膊,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个拱形,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双双挡住倒塌下来的沉重墙体,用血肉之躯为自己的孩子构筑了一道“生命的围墙”。 分析:为什么这个感人的情节在当时只是一瞬,而它却永远留在我们记忆深处?因为这短暂的一瞬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亲情在这一瞬间体现得如此动人心魄!求生是人的本能,而在这生死一瞬间,伟大的亲情却超越了本能。正是

谢赫六法论

谢赫(公元479—502年),中国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事迹不可考。善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评价了3世纪至4世纪的重要画家。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古画品录》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就是指出了:通过真实的描写收到教育的效果。这一理论认识的出现是进步的现象。 谢赫提出绘画的“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画论中出现类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气韵与传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其姿质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化。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骨法”最早大约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言,在汉、魏很流行。魏、晋的人物品藻,除了“风韵”一类词外,常用的就是“骨”、“风骨”一类评语。“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骨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等。书论上用“骨”字,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等,指的是力量、笔力。绘画评论中出现“骨”始于顾恺之,如评《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纪》:“有天骨而少细美”等。这里的“骨法”、“天骨”诸词,还和人物品藻、相学有较多的联系,指所画人物形象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使用“骨法”则已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当时的绘画全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因此他借用“骨法”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这可以由“用笔骨梗”、“动笔新奇”、“笔迹困弱”、“笔迹超越”诸论述中看出。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重要标准,这是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的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绘画民族风格的完美发展。 应物象形“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东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无具体形象,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对于画家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这一点,早于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序》)”加以说明了。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实性很重视。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后代的论者有的贬低形似的意义,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起作用,在六法论始创时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 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说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随物”。《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这里的“类”

六法论

“六法论”之气韵生动 摘要:“六法”的提出,为我国造型艺术领域的创作和评论开创了一个精密而具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理论体系。而“气韵生动”是“六法”中的第一法,它比较抽象又放在第一位,既是绘画创作的首要目的又是对作品评价的标准。但对“气韵生动”含义的具体解释以及产生气韵的根源,则一向是众说纷纭。我认为对这一重要理论进行探讨,对于阐明中国古代画论的真实含义,继承中国文艺理论的优秀传统,以及对当前的绘画创作,都将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气韵生动;六法;理解;影响 南朝梁谢赫著《画品》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绘画理论著述,《画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评论画家艺术的论著,它与钟嵘《诗品》、庾肩吾的《书品》一样,同是齐梁时期文艺评论和品藻成为一时风气的产物。《画品》在序中首先阐明“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即本书系品评画家艺术高下之著作,又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为“明劝戒,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鉴”。 “气韵生动”是南齐谢赫在所著《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画有六法”的第一法,是评论一幅作品的最高标准。很长时间以来,因“气韵生动”居于“六法”的第一位又比较抽象,对它含义的具体解释以及产生气韵的根源,未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气韵生动”的含义 “气韵一词,本来是指人的气质、风度等而言”(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天地万物生化之本,所谓“精气为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后引申指人的才性气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章、图画之风格、气势等。“生动”二字的涵义,前人亦有很多解释。王微在《叙画》中说“横变纵化,故动生焉”。阮璞

解释:“动字在这里则作名词,其含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动势之类……”。“生动”是以具体的形式语言,通过具体的形、线、面或色彩等等进行有机的变化组合,形成与作品内在精神相吻合的一种势,也就是与创作者的情感相统一的形式节奏。 谢赫在《古画品录》品评画家时多次谈到“气、韵”。如“颇得壮气,陵跨群雄。”(评卫协)“神韵气力,不逮前贤。”(评顾骏之)“非不精谨,乏于生气。”(评丁光)“体韵遒举,风彩飘然。”(评陆绥)“情韵连绵,风趣巧拔。”(评戴逵)关于气有“壮气”、“气力”、“生气”等,看来和一般所谓人的“神气”或内在的“精神”有些近似。但在画论中,或在哲学的范畴中,它们又有所区别。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之中”,就不能以气代之。在某些文献中,虽有时说“气韵”,有时说“神韵”或“神气”,这大多属于泛论,也或有综合二者的含意。一般解释“韵”是指音韵和谐,也常用于描写人物潇洒自然的风度或赞美一件艺术作品清逸优美的格调。在绘画上一谈到“韵”,既有节奏和谐的含义,又自然联系到“雅韵”或“逸韵”;在美学上,正是和“壮美”相对立的“秀美”的范畴。所以谢赫把“气韵”列到“六法”的第一位,既继承并发展、扩大了顾恺之“传神论”的内容含义,适应了当时的审美要求和各类创作题材逐步兴起的需要。 二、“气韵生动”产生的基础条件 与谢赫大致同时的刘勰(约465—约532)在所著《文心雕龙》一书中,不仅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并提出作为构成文章的要素和批评的标准“六观”:“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钟嵘(?—约518)的《诗品》把一百多位诗人分列上、中、下三品,并在他们的名下各有评论。 从南北朝以前的哲学基础看,儒家和道家都谈“气”,重视“气”。《管子》①中以为

国画用笔--笔法

中国画用笔--笔法 骨法用笔 这是谢赫"大法"中的第二条。"骨法"系指形体结构.包括面貌、骨骼的部位,"用笔'概指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技巧。连起来讲,是说明用笔不能脱离开形体与结构的准确性,二者是紧密相连的。 晋代顾恺之已经提出了骨法的要求,但他尚未与用笔联系在一起,通过今天广大国画家的实践,对“骨法用笔”方面又有了新的涵义。这是因为过去谢赫"六法"的制定是专对人物而言的,现在用这一条指导绘画,既应体现其原有的同于人的结构,又应体现用笔之骨力。在用笔方面,也比古代的线法描法,有了更多的发展,即状物写形中同时要使用笔与形体一致,不绵软、不纤弱。单从用笔的要求上,荆浩还提出过筋,皮、骨、肉的四势之说,更加丰富了不同等线之变化。 中锋与侧锋 毛笔的笔头共分三段,最关的部位是 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的为笔根。 通常绘画使用的是笔根以外具有弹性的部 位,国画一切技法变化都是笔锋与笔腹作 用于纸上的结果。 中锋执笔是将笔管垂直.与纸成90 度,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笔线 挺拔流畅,一般使用于勾勒人的面部及衣 纹等各种物体的轮廓线。侧锋的执笔是把笔管横卧。与纸成各种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笔尖一边光,而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山水人物画在皴、擦部位上多用侧锋,画出的线有厚、重、毛的感觉。在轮廓部位上多使用中锋为佳。除了白描以外,一幅画常要中、侧锋合用,大多数画家是如此,但也有象元代画家倪云林偏爱用侧锋去画山石的。 藏锋与露锋 藏锋是为了使笔线含蓄而不露火气,有意不露锋芒,以强调某些物体的质感。藏锋的用笔有钝拙之意味。 露锋用笔是在笔画首尾处都留下明显 的笔痕,看起来锋芒毕露。藏锋和露锋,在 书法上吸取了许多经验。藏锋,采用了书法 的笔法,即在落笔时,线条当往右行的笔先 往左行,收笔时再向左缩回,于是头和尾的 锋芒裹藏在内了。 凡是按照自然书写习惯顺序行笔的,都 叫顺锋,比如画一道线,一般习惯都是由左 往右拉,要是画直线,一般则由上至下拉,

中国美术史纲要名词解释

1.彩陶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者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岩画:岩画是古代描绘或者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3.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4.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壁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艺术感受,“妙得”为“迁想”的结果。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6.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少年时以其天才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他在绘画及文学方面艺术方面才华横溢。有绘画作品《洛神赋》《女史箴》,在艺术上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传神写照” 7.张僧繇:江苏人,生于南齐时期,主要艺术活动在整个梁代。他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起着积极深远的影响。他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8.“畅神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畅神说”,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畅神说”使中国画“以神写照”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9.“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既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10.《五牛图》:是中唐专写农村风俗的画家韩滉的作品。在这幅横卷上,画家用粗笔描绘了五头不同形态的黄牛,其中有所谓“步者、者、纵而鸣者、顾而舐者,翘首而驰者”。笔墨简练、形象生动而逼真,体现出深厚朴实的艺术风格。 11.《历代名画记》:唐代张彦远著。此书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绘画通史,文章体裁新颖、材料丰富,在古代美术史论著中,是一部科学、系统的重要文献。全书共分十卷,内容大致包括四部分:绘画的发展史,画家传记及有关资料,绘画技法与理论,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 1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张璪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时谈到的,他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理论基石。“师造化”不是单纯模仿自然,必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反之,“得心源”也不凭空而得,一味以意为之,而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二者协调,便会有好多作品产生。 13.“意在笔先”:“意”主要是指构思的内容,即用形象来把握思想、情感、意趣。有了这个意就全局在胸,落笔就能“守其神,专其一”

工笔花鸟画技法

工笔花鸟画技法 第一节骨法用笔与白描勾线 1.白描的骨法用笔 定义:单用线勾好的稿叫“白描”,这种白描稿即可单独欣赏,称为百描画;又可作为染色前的第一步,叫白描稿。 中国画的白描是用墨线勾画物象,单用线条的粗细、浓淡的转折变化,画出物象的具体结构,而不用任何色彩;素描是借用单色的线条的组合来表现物象的造型,素描能够刻画出物象的色调、明暗、远近等效果。两种不同的造型方法,其目的都是一个——塑造物象。一个强调用线,一个注重明暗。 执笔的原则要求自然,力避勉强。 合理执笔方法是:大拇指上节端与食指上节端相对紧握笔管,使笔能自由活动;中指上节端着在笔管,使笔勾向里或向下;无名指之背顶拒笔管使之向外;小指傍无名指助其行动。 运笔方向、运笔速度、笔与纸面的角度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运笔方法和性质不同的线条: A.笔与纸面垂直成直角叫中锋笔。 B.由左向右运笔叫顺锋笔。(也叫由里向外) C.由右向左运笔叫逆锋笔。(也叫由外向里) D.如果笔锋和笔肚大面积着纸叫皴笔。 勾线时要用力而稳,如“锥沙画”,力透纸背,笔要有压力但不能压死,保持一种向前“拖”的力量,避免线条出现飘、滑、飞白,

不要忽粗忽细,更不能潦草勾线。 白描花卉的勾线,大部分需要用中锋笔。如勾花、叶、梗等,要求用笔圆润,饱满有弹性;如勾树干、树皮等粗糙物体时要用侧锋笔,要做到凝重、灵活有质感。 勾花卉时应当注意的:首先勾线时体会一个“写”字,最忌描摹。一定要按写毛笔字“一波三折”的要领去作,体会起笔藏锋、行笔中锋、收笔回锋的规律。其次勾线要用腕、肘、肩,甚至全身带动笔的动作,这样勾画出的线条凝重有力,切不可用手指运笔。 2.白描的勾线方法步骤 (1)勾白描稿的具体方法 ①先上后下,先左后右。这样勾线不会弄脏画面,还较顺手。 ②由淡而重,由前而后。 ③先花后叶,先主后次。 ④色重者线粗,色浅者色淡。 第一,应用色彩对比关系 第二,应用色彩协调关系 第三,色彩的对比与协调综合应用 (1)分染。画法:用两支毛笔,一支蘸上颜色,另一支蘸上清水,先把颜色染在应画的部分,然后用清水笔用晕染的方法分出深浅变化来,这就是分染。分染时应注意颜色笔的水分要大于清水笔的水分,否则清水笔水分太多会倒流形成水渍,不匀又不好看。 (2)统染。所谓统染就是把一部分再统一地分染一次。

议论文如何分析论据

议论文如何分析论据 选用事例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例证一定要能为论点服务,必须能有力地证实论点,不能牵强附会、貌合神离。 其次,所选的事例必须是真实的、确凿的,不能杜撰,不能想当然,否则,论证效果会大打折扣。 第三,事例要典型而新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能雄辩地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服力更强,身边人的例子则缺乏典型性。所选事例尽量是生活中刚刚发生的典型例子,读来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四,例子要充分、多样。整篇文章至少三、四个,每个分论点至少一、两个。兼顾古今中外,尽量不是一个类别的例子。 叙述事例的要求与方法: 叙述事例要概括,语言要简明,因为所选的事实例子是为说理服务的,只要能证明观点就可以,切忌喧宾夺主。叙述完事例后要略加分析,不能以例代议。 分析时,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一、运用因果分析论证 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用“为什么”提问,用“因为”回答,探求事例的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议论时必须出现话题词。 我们写作时可以用因果关系复句来表达。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以”“因此”等,或者用“为什么”来领起“探因”,用“结果怎样呢”来领起“究果”。 【示例1】中心论点:自立自强 【开头段】一支箭直射而出,超越了冲向长空的老鹰。回望身后的老鹰,箭得意洋洋。可好景不长,箭飞了一阵径直向下栽去,跌落到了地面,而老鹰依然在天际翱翔。(引用材料)箭为什么会跌落地上?鹰又为什么能够长久地飞翔?因为箭依靠的是片刻的外力,而鹰凭借的是自身的努力。(分析材料-----因果法)所以,要取得成功,必须靠自己自立自强。(提出观点) 【示例2】中心论点:人生需要压力和挑战 【论证段】背负责任,使人彰显伟大。(提出观点)王顺友,一位朴实坚强的“传奇”邮递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过滩涉水,翻山越岭,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演绎了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引用材料)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收信者与寄信者的期待化为了厚重的责任,时刻提醒激励着他,才造就了投递准确率100%的奇迹。(分析材料---因果法)一位凡人,历经艰难,肩负责任,而彰显伟大。(重申观点)

议论文 论据分析方法

议论文论据分析方法 一、学习目标: 2、提高议论文说理能力 二、学习过程 温馨提醒: 高考作文评审组评价: 高考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 ?以叙代议 例,论点:贫穷也是一种财富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事实论据) 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论点) 【分析?】 存在问题:只有论据不分析,有人戏称为“不讲理”。 那么如何才能以理服人呢? 分析才是硬道理! 三、论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1、因果分析法 ?2、假设分析法 ?3、引申类比法 ?4、同类归纳法 ?5、正反对比法 基本原则:紧扣论点对所有事例进行理性分析。 1、“因果分析法”: ⑴例1: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论点:磨难能历练人生) 点评: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修改稿: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

形近字 同音字辨析

儿歌、顺口溜识记同音字和形近字 华阳学校王慧 我们祖国的汉字十分神奇,几个简单的笔画就可组成有灵气的汉字。关于汉字的构造规律,古代人把汉字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汉字造字法。其中大部分汉字是形声字,而且有些字非常相像,这些被称为形近字。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容易把形近字和同音字混淆。为此,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用一些形近字和同音字编儿歌或顺口溜,通过诵读儿歌或顺口溜的形式来熟记汉字。 一、形近字辨析 1.“兔”和“免” “兔”与“免”,作对比,有点无点各有理。“兔”字为啥多一点?点儿就是“兔”标记。“免”字无点啥道理?是“免”点就要免去。加点“免”字不高兴,去点“兔”儿要生气。小朋友,细区别,白兔不免夸奖你。 2. 辩、辨、瓣、辫 辩论要用言,辨别加撇点,花瓣、豆瓣都用瓜,女孩用丝扎小辫 3.间、问 间、间,小日回家大门关。问、问,小口敲门别开门。 4. 针、钉 针里有钉,钉里有针,修凳用钉不用针,补衣用针不用钉。 5.左、右 左下工,右下口。 6. 噪、躁、澡、燥 乱喊乱叫有噪音,乱发脾气是急躁,身子脏了要洗澡,天不下雨地干

燥。 7.衷、衰、哀 “口”中有竖读作“衷”zhōng,“口”中有横读作“衰”shuāi,“口”中横竖都没有,就把此字读作“哀”āi。 8. 渴、喝 渴时需水一口喝, 有水方解渴, 用口始能喝. 9. 间、闯、闪、闭、闲 日字进门挤时间,马字进门闯大祸,人字进门一闪过,关字进门闭上嘴,木字进门有空闲。 10. 戌、戍、戊 横‘戌’点‘戍’‘戊’里空 11. 己、巳、已 ‘己’开‘巳’闭‘已’居中。 12. “臣、藏、卧”与“颐、姬、熙” 奸臣藏在卧车里,想去京城看大戏。颐和园演《蔡文姬》,熙熙攘攘人拥挤。 13. 挠、烧、浇、绕、饶 身上痒,用手挠;做饭菜,火来烧;花要水,快来浇;织锦缎,把丝绕;有粮食,才富饶。 二、同音字辨析 1.“长”和“常” 同音字,“长”和“常”,字形字义不一样。长度长短和长远,各有所长比特长,都要用到这个“长”。“常”字用处也很广,时常反常和常识,常青

张彦远《论画六法》(附译文)

张彦远论画六法(译文) 昔日谢赫说:“画有六法,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传模移写。自古以来绘画的人很少能六者兼得其妙。” 张彦远试论之曰:古代的画,往往放弃对象的形貌之似而推尚画的风骨气韵,从形似之外去追求画的意境,此中奥妙难以与俗人说清楚。现在人的画,即使得到形貌之似,但是气韵不能产生。通过气韵来讲求作画,则形似已经包含在里面了。上古时代的画,笔迹简略意味清淡,但典雅纯正,顾恺之,陆探微之流画家的画就是这样的;中古时代的画,细密精致而光彩焕发,展子虔、郑伯仁之流的画就是这样的。近代的画,焕然光灿而追求六法完备;现在之人的画,错综杂乱,没有一定宗旨,许多画匠的画都是这样的。 象物之形当然在于形似,而形似必须保全事物的风骨气韵,形似和骨气,都以立意为本,但归根结底又在于用笔,所以善画者多善书法。既然如此,那么,古代的嫔妃臂细而胸束,古代的马嘴尖而腹细,古代的台阁肃然耸立,古代的服饰容与拖曳,所以古画不只是变态,而是具有特别的意义,也可能是因为物象本身有所不同。至于台阁树石、车舆器物,没有生动之态可以比拟,没有气韵可以追求,特别重要的就只是构思位置和处理好向背阴阳关系。顾恺之说:“画人最难,其次是山水,再次是狗、马,而台阁是有一定形状之器,更容易画。”此话得其要领。至于鬼神人物,具有生动之态可以表现,必须画出神态气韵之后才算完全,如果气韵不周全,只是白白表现其形似;如果笔力不遒劲,只是徒然善于涂抹色彩,可以说是不好的。所以韩湟说:“画狗马难,画鬼神易。狗马乃是民众常见之物,而鬼神乃是谲怪之形。此言得其道理。至于经营位置,则是绘画的整体枢要。自顾恺之、陆探微以来,画迹很少保存,全面考察之,只有吴道玄的画,可称得上六法俱全,包罗万象,好象是神仙假手于他,完全达到了造化之妙。所以他的气韵雄伟之状,几乎在缣素之画纸上难于容纳,他的笔迹磊落峻伟,于是纵意发挥于墙壁之上,但他的小画又特别稠密,这真是神异。至于传模移写,乃是画家微不足道之事。然而现在画画的人,稍微善于写貌,获得形似,却没有应有的气韵;具现事物的色彩,却失去应有的笔法,怎能称为画呢。呜呼,现在的人画画不得当啊! 宋朝顾骏之,常构筑高楼,用做绘画的处所,每次登上楼则去掉楼梯,家里人很少见到他。若是当时景象融洽而晴朗,他就含毫作画,如若田地阴森凄惨,则不操笔。现在的绘画之人,笔墨和灰尘相混,颜料和泥沙相杂,白白粘污绢素,怎能说是绘画呢?自古善于绘画的,莫不是士大夫世家贵族,隐逸之士、高超之人、名声大振、妙绝一时,传美名于千年,而非里巷鄙陋俗贱之人所能为。

美术考试名词解释

[美术] 教师招聘美术名词解释 1.抽象表现主义: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 2.吴门四家: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因为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为“吴门四家” 5. 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称为明度 6.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述和评价。 7.工艺美术:是以美术技巧制成的有实用价值或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8.同类色:是指同一色相的颜色之间有深浅不同的变化,比如淡黄,柠檬黄,中黄,土黄等多都是同类色 9.透视:通过透明平面来观察研究物体的形状,他是观察和研究景物在平面画幅上表现立体空间的基本方法 10. 素描:一般是指单色绘画形式,(工具一般多采用铅笔,木炭,钢笔,毛笔等)11. 美术:艺术的种类之一。“美术”在历史上是一个语义多变的概念。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 12. 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 审美: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17. 美术媒材: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和塑胶等。 18. 感知: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一种过程。 20.美术创作: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21.美术表现:通过美术创作传递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22.美术批评: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 23. 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24. 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做装饰作用的剪纸,形式有装饰窗格四角的角花,也有连枝团华,更有自由的各式纹样,他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其中很多表现是农民的生活。他的表现形式多样,剪的严谨工整,撕显得亲切自然。 25.脸谱:形式美的构成因素——装饰性非常突出,通过装饰,美中蕴真,取形传神,脸谱绘制手法夸张且富有想象力。 26.连续纹样:是用一个单独纹样,按照一定的形式法则,上下左右连续获重复而成的,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一般可以分为平接粘合、立式插接结合、带式插接结合、旋式结合、压插结合。 27.二方连续纹样:以一个或几个单位纹样,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带状形平面上,左右规律的排列,并以向上或左右两个方向无限连续循环所构成的带状形纹样。 28.卡通:卡通是从日本传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卡通是指开玩笑,逗笑的画。新型卡通的实质是以格为单位的画,并用画面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人生的认识。他的风格打破以往传统,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形式,像极了电影的分镜头剧本。 29.美术字的书写规律:方正、匀称、穿插争让、顶格缩格出格、密收 30.平面构成的相关知识:分离、接触、复叠、透叠、差叠、套叠联合、减缺31.分解构成的方法:对成分解十字分解整形分解分离式左右置换式.同向式相接式口字式万字式十字式嵌入式 32.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占有三度空间的立体艺术,他所塑造的形象据有高度、深度、宽度,是真正的静态艺术,雕塑艺术是通过艺术形象的瞬间动作和表情,来引发观众的想象和联想。他通过静态造型表现运动的一个时刻,以极其简单形象概括反生活

同音字辨析方法

用户名: 密码: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我的巨人 学科分类 o小学语文 年级分类 o小??升??初 o中??????考 o高??????考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巨人雷式首页 小学语文网 巨人雷式学校_小学语文辅导专家 首页 名校考试 小升初分析 趣味语文 学习指导 名师风采 热点推荐 小升初分析 | 名校考试 | 学习指导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语文 > 一年级 > 学习方法 > ·一年级专题解析:如何区分同音字 时间:来源:作者:小学语文组 识字是小学语文低年级学习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认识1600——1800个生字。为了更好地巩固生字,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通过各种途径,多渠道的让学生识字,增大他们的识字量。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明显的感觉到了学生的进步,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他们的信息来源广,已通过各种形式认识了许多的字,这远远超过了书本上要求的识字量,有一部分的一年级小朋友已能自由的阅读一些无拼音的读物了。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小朋友们的认识超前,他们对很多字有了语音的认识,却无具体的语义了解。而中国的汉字中又有不少的同音字,这就给小学生学习和使用汉字带来困难。 同音字就是现代汉语里语音相同但字形、字义不同的字。所谓语音相同,一般是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如:“元”、“员”、“圆”、“园”等就是同

音字。这些字读音相同,形、义却不同,要想认清它们,对我们刚刚接触语言文字的低年级小朋友来说并非一件易事。因此如何让学生区分同音字便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下面是我在这方面的一点薄见。 第一、由形入手,抓住特点,展开想象。 中国的汉字中有很会意字,我们可以抓住汉字形上的会意展开想象来区分同音字。 例如:同音字“明”和“鸣”。“明”由“日”和“月”组成,“日”“月”同在,则“明”。“鸣”意为小鸟张着嘴巴在叫。 又如,同意字“刻”和“课”。刻有“刂”,刀能刻东西,如刻字、刻碑、刻石等,在钟表上“刻”记号就表示时间、时刻,立刻、一刻钟等,所以,这是刻东西、刻记号的“刻”。课有“讠”,和语言有关系,上课教师要讲话,学生要发言,所以,这里的“课”可组成"上课、下课、课本、课文"等。 有些同音有相同的部件,我们可以先记住相同的部件,再通过不同部件来会意联想,从而进行区别。 例如:同音字“蜜”和“密”。“蜜”的下面是一个“虫”,表示与一种昆虫有关的东西,如:蜜蜂、蜂蜜。又可表示与蜂蜜有关的甜甜的东西,如:糖蜜。“密”的下面是一个“山”,表示与山上的东西,像植物之类,如:茂密、稠密。 又如:同音字“纱”和“沙”。“纱”是“纟”,表示用棉花、麻等纺成的较松软的细丝,可以捻成线或织成布,如:纱厂、纺纱。又可表示用纱织成的经纬线很稀的制品,如:窗纱、纱巾。也可表示像窗纱一样的制品,如:铁纱。“沙”是“氵”,表示与水有一定的关系,如:沙滩、河沙。 抓住同音字字形的特点去引导学生做形象性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很好地达到辨别同音字的目的。 第二、由义入手,进行比较区别。 1、通过组词区别字义。 我们的识字不是孤立的,要做到字不离词,特别是一些同音字,更要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词语中来区别。 如:同音字“鱼”和“渔”。首先让小朋友们用他们在进行扩词游戏,鱼 金鱼、鲤鱼、鲨鱼、钳鱼、带鱼、比目鱼、草鱼…… 渔:渔夫、渔船、渔网、渔村、渔翁……。再让小朋友们来观察它们的不同,经过观察不难发现:“鱼”组的词大多是指生活在水里的各种各样的鱼类,“渔”组的词大多是跟捕鱼有关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