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家族摆手舞的审美特征

编号研究类型分类号

学士学位论文

Bachelor’s Thesis

论文题目

作者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学科专业名称

导师及职称

论文答辩时间

学士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中文题目:

外文题目:

学生姓名学生学号

院系专业学生班级

学生承诺

我承诺在学士学位论文(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本人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本人观点,不存在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的情况。如有违规行为,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指导教师承诺

我承诺在指导学生学士学位论文(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道德规范,经过本人核查,该生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该生本人观点,不存在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的现象。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1.前言 (1)

2.土家族摆手舞的历史渊源 (1)

3.土家族摆手舞的审美特征 (2)

3.1质朴、厚重之美 (3)

3.2舞乐结合的自然和谐之美 (3)

3.3摆手舞丰富象征意义 (4)

4.对土家族摆手舞传承的看法 (5)

5.结论 (6)

6.参考文选 (6)

7.致谢 (7)

论土家族摆手舞的审美特征

()

()

摘要:作为我国内陆唯一的文化沉积带的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最主要的标志性文化形态。土家族舞蹈表演形式和内容的质朴、厚重之美,舞乐结合的自然和谐之美,以及依托于圆形的舞蹈表现形式所展现出来的民族凝聚力彰显了土家族独特的审美取向。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TQ351.2

Review o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ujia waving dance Abstract : As the unique culture of our country inland sedimentary belt of Tujia Waving Da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symbol of Tujia culture forms. Tujia Dance Show of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plain, profound beauty, dancing with a natural and harmonious beauty, and relying on the round dance forms exhibited by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highlighting the Tujia unique aesthetic orientation.

Keywords :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Tujia waving dance

论土家族摆手舞的审美特征

一、前言

土家族是一个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和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世居毗连鄂、湘、渝、黔的武陵山地区。以清江流域和武陵东脉为中心,北抵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西临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土家境内河川交纵,森林茂密,北有巫山蜿蜒,南有武陵横贯,其间有乌江、清江、酉水、澧水等横贯密布。在山环水绕之间便形成了丘陵、山地、溪洞与盆地等地貌。几千年来,土家人凭借智慧与力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着古老而神秘的土家文化。

土家族舞蹈丰富且历史悠久,其中摆手舞是土家族独有的舞蹈艺术形式,是以摆手为基本特征的舞蹈,形成于土家原始先民时期。各地对摆手舞的称呼也不尽相同,汉语为“甩手”、“做摆手”,湖南龙山一带叫做“舍巴日”,保靖称之为“调年”,永顺又叫“舍巴巴”,是土家族的主要文化标志。摆手舞舞姿粗犷、节奏明快、场面宏大,借助宗教仪式和舞蹈表现形式反映土家原始先民狩猎、民族迁徙、生产与生活状况,其以祭祀祖先为舞蹈核心,同时也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风调雨顺、五谷满仓、子孙绵延、平安吉祥等情感寄托。

二、土家族摆手舞的历史渊源

对任何事物本质的理解须从事物的产生开始。认识土家族摆手舞并研究其审美特征,对摆手舞的历史渊源的探寻是不能绕开的话题。

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由于土家族无文字记载,对于摆手舞的起源问题历来在土家族地区众说纷纭,同样一直以来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一说是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土家人先后经历了对民族图腾、祖先、土王、土老司的崇拜历史过程。为不忘祖先的功绩,土家先民在进行摆手舞祭祖活动中强烈的表现祭祀崇拜之情,如《摆手祭歌》中唱到:“请你快快显威灵,保佑我们得安宁……”。现在的祭祀对象除个别祭八大神外,大部分地区以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等

为祭祀对象,这些人物都是土家族历史有名有姓的人物;二说是源于战争,土家人劲勇尚武、以虎为族徽、锐气喜舞、信鬼事道。每逢战争为了激励士气,恐吓敌人,便披甲执盾,以锣鼓伴奏,唱巴歌,其舞姿多为征战中击杀劈刺动作以激励士气、恐吓敌人。战斗凯旋后这种战时舞蹈就流传到了民间便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摆手舞;三是源于兴趣说,土家人生性喜爱唱歌跳舞,摆手舞纯粹是土家人劳作之余自我娱乐的一种艺术活动。以上这些说法,都足以说明摆手舞的历史相当悠久,但又难以说明是它的真正起源。

本人更为倾向的一种说法是摆手舞真正起源于劳动,它是先民狩猎、迁涉、生产、生活的现实情况在艺术上的反映,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土家族在武陵山和大巴山形成了土家族文明,并且在同北方中原文明和南部楚文化存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从居住的地域上来看,这一民族正是处于稻作文化与渔猎文化交融的地域。土家族先民在长期从事耕作渔猎的劳动过程中,对劳动对象和劳动技能逐步熟悉,当人们再想体验一次劳作中经过身体力行而得到满足的时候,就逐渐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的舞蹈。舞蹈内容涉及到民众的农事劳作与生产生活里的-切行为,无论耕种、狩猎、日常饮食及采摘,还是恋爱婚姻、家庭琐事等都通过摆手舞展现出来。比如关于渔猎方面,舞蹈中就产生了如“拖野鸡尾巴”、“大鹏展翅”、“螃蟹伸腿”、“跳蛤蟆”等;表现劳动生产的动作如表演耕种作物,舞者合着锣鼓的节奏,男的用锄头挖窝和盖窝,女的用手往窝里丟种子。或者表演栽秧,每人手拿秧苗,弯着腰,一插一退步活灵活现地表演插秧舞同时唱道:“卷起裤脚下田了,搂着腰杆栽秧了,快栽快栽栽在了,一排四蔸你莫忘,直直标标一条线”;表现生活动作,这类动作简单易懂,如“打粑粑”、“梳头”、“打草鞋、“打蚊子”等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事情。

由此可见摆手舞起源于劳动,它是随着土家族社会历史的发展经一代一代地加工提炼,一代一代地丰富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独特舞蹈。它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包括了狩猎、宗教、军事、祭祀、农事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形成了今天内容完善、形式完美、风格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

三、土家族摆手舞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人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体态和对社会观念的反

映所构成,它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会在舞蹈中(包括表演程式、动态形象、场地、道具等)得以遗存,摆手舞植根于武陵腹地,是土家人民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摆手舞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质朴、厚重之美

土家族摆手舞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展示内容都十分古朴,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到土家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摆手舞质朴的表演形式和厚重的表演内容表现了土家族人对祖先的崇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祈求五谷丰登的朴素的信念。

摆手舞从形式规模上看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的场所是几个县会祀的地方,或几个乡会祀的地方,地十分空阔。组织形式一般是以一个村寨为一排,通常为八排,每排的人数也因各村寨人户不等而不绝对相等,一般为百人左右,至少也要五十人才能组成一排队伍。“小摆手”规模比较小,仅以一村一寨甚至仅以一族一姓为限,人数几十或者上百,“小摆手”通常一年一次,一般只摆一天或一夜。按时间可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四月堂、五月堂、六月堂和腊月堂。

从内容上看,“大摆手”主要表现人类起源、神话传说、祭山狩猎、战争等宏大场面。在跳舞之前,由土家族神性人员梯玛率领众摆手者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升龙凤旗,然后引燃摆手堂前的高大火把“火龙”,摆手队围绕锣鼓起舞,表演时舞者手持长矛或齐眉短棍,身披“西兰卡普”,以锦代甲,其舞姿剽悍劲勇,在中间还要穿插“毛古斯”。行列前有领摆者,行列之中有随摆者,行列之后有压摆者,领摆人根据表演程序的进程与鼓点节奏进行变化动作,压摆人和随摆人必须与领摆人保持动作一致。其舞姿的突出特点是摆“同边手”,不论舞姿如何变化,皆为同边的手脚同时舞动。摆手舞者随着锣鼓节奏的变化相互穿插,变换动作及队形,当跳到激烈的时候,嘴里还会发出“也嗬嗬”的呼应声。“小摆手”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同时也表现民族迁徙和生产生活的场面。舞姿细腻轻柔,表演时很少用道具,也没有服饰的限制,表现的生活内容十分贴近生活,如:挖土、插秧、种苞谷、打蚊子、梳头、抖跳蚤、牛擦背、打糍粑等。

(二)舞乐结合的自然和谐之美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宋代《通志·乐略》谓:“舞与歌相应:歌主声,舞主形”,《乐论》载:“歌以言志,舞以喧情”都巧妙地阐述了音乐和舞蹈的密切关系,舞

中有歌,歌中有舞,歌舞结合。土家族的摆手舞中同样既有歌又有舞,同时还有打击乐伴奏,熔铸歌、舞、乐为一体,三者自然流畅,和谐统一。

土家族人在远古时期利用棍棒驱赶野兽,后来在生活中逐渐发现木棒的敲击能够产生悦耳的声音。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化,木器敲打逐渐被铁器所替代。土家人通过调整节奏和声调创造除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土家人为了缅怀祖先和激励后代,在演绎摆手舞的过程中由梯玛带领大家唱摆手歌。歌唱形式以呼喊为主要旋律,一种是由领唱者演唱,歌词内容大多是祭祀祖先,民族迁徙等;另一种是表演者自己演唱,歌词内容大多是反映生产生活的情景。同时配合打击乐伴奏,伴奏乐器有大鼓和土制大锣,声音低沉、浑厚,气氛庄严。并根据舞蹈的风格和内容灵活的变化不同的旋律,用高亢激昂的音乐突出战斗情景,用哀鸣低沉的慢节奏突出对祖先的憧憬心情,以欢快的节奏展示劳动的丰收喜悦之情。

在摆手舞的各个环节中最能体现土家族的民族特质与文化倾向的就是纪念八部(梯玛请神)和迁徙定居(讲古根)两个环节,其中纪念八部(梯玛请神)是摆手舞仪式正式开始的标志。祭祀开始,在牛角声、火炮声和锣鼓声中,掌堂师登上八仙台…掌堂师在台上双目紧闭,口诵请神辞。之后喊出“嗬—喂”,台下的族民在掌堂师的带领下也附合一声“嗬—喂”,跪下左脚同时向八部大王行礼。此时,整个摆手堂火炮喧嚣,龙旗飘飘。迁徙定居(讲古根)同样在牛角号和锣鼓声中掌堂师率领摆手队出堂,绕着摆手堂一路缓行,并且唱土家族摆手舞的《古根歌》和《民族迁徙歌》:“讲古根,唱古根,讲起土家我知因。想起土家过去事,土家人民泪淋淋…;处处青山绿水,处处鸟语花香;野鸡飞,锦鸡啼,斑鸠唱,走兽跳。白云罩山头,清泉流进洞。子孙好立基业,世代繁衍生息。”

(三)摆手舞丰富象征意义

这是一种环圈跳摆的舞蹈形式,土家族摆手舞的圆形审美表现体现了丰富的象

征意义。意在暗示在祖先的庇佑下土家族民众相互之间团结并且进一步增强凝聚力的文化主旨。

土家族摆手舞以祭祀八部大王、彭公爵主、向老关人和田好汉等祖先为舞蹈表演仪式的开始,以送驾扫堂为舞蹈表演仪式的结束。整场摆手舞活动始终以环舞或圈舞的表演形式穿插其间,特别是在祭祀祖先、迁徙定居和四季农活等环节表现突出。例如,在祭祀八部大王部分,掌堂师立于八仙台之上,台下列队站好各祭祀队伍,依照歌舞队、祭祀队、神棍队的顺序站在八仙台的正面,奏乐队则站在八仙台

的两侧,龙旗队的成员站在外围各自的龙旗所对应的位置。通过这一神圣祭祀空间与场域的设置,可以看出摆手舞祭祀仪式所形成的两个圈,并且是圈圈相环,一个是由掌堂师站在八仙台上构成的内圈,另一个则是由龙旗队将神棍队、祭祀队、歌舞队与奏乐队包含在内而形成的外圈。同时,外圈受到了内圈的精神引导与召唤,在掌堂师的引领下处于外圈的祭祀民众随之做出各种祭祀动作。至于在表演迁徙定居和四季农活内容时,在掌堂师带领下排成的圆形或半圆形表演形式,都始终以掌堂师为中心,并且在掌堂师锣鼓的节奏中统一舞姿和动作,随着锣鼓声的轻重缓急,民众的舞步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并且表演不同的舞蹈内容。

四、对土家族摆手舞传承的看法

作为具有独特审美特征的土家族摆手舞从产生到现今历经几次兴衰更替,走过了一个非常曲折的发展过程。几乎濒临灭绝的土家族摆手舞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重新重视并发掘出来,同时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增强而备受社会各界重视。然而发展到今天摆手舞传承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很多年轻的土家族人都不会跳这种民族舞蹈。本人认为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土家族摆手舞就必须坚持自身独有的审美特征,同时以一种自我更新、自我传承、兼容开放的态度来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只有有了良好的态度和举措,才能使土家族摆手舞艺术得到长远发展。具体来说我认为有三点:

首先,必须坚持摆手舞文化的自主性,保护其产生和发展的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群众性的民间舞蹈必须永远保存和流传在人民群众中间,原生态的民间舞蹈有它自己的传承逻辑、传承特质、甚至变异需求,同样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发展也不能脱离它所生成的环境沃土。我们应当做的是在坚持摆手舞文化的自主性的基础上,

尽可能的保护它所生成的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从思想认识到实际行动上尊重每一

种具有特质文化的人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留存以摆手舞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其次,要认识到传承离不开发展。当前,我们正处于开放的时代,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外来因素的冲击,这些都是我们不可回避的。如果单纯想要对土家族摆手舞进行静态、封闭的保护是不切实际的,如果重视与其它文化因素的交流,正视开放才能得到传承与发展。最后,要坚持创新。目前土家族摆手舞呈现舞台艺术和民间流传两种不同发展新态势,对于这两种新态势应该区别对待。对于以舞台呈现的摆手舞,创

作思路要放在创新和求变上,坚持摆手舞的灵魂特质的同时借鉴流行创作技巧、各种科技手段进行外在包装,提升艺术的审美价值,提高舞蹈的艺术欣赏性;对于流传于民间的原生态摆手舞,应坚持走传承路线保护其生存和发展空间,视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来保护,同时当受到周边文化影响产生互动时,要保持自身的开放性大胆的让其内部自我完善更新机制进行适应调整,不要一刀切地人为排斥面对舞台艺术上的民间

舞蹈,只有这样民间艺术才能得到升华,才能使摆手舞艺术形态不断展现全新面貌。

五、结论

土家族摆手舞历史悠久,通过对湖南土家族摆手舞起源和审美特征的研究,对了解土家族文化历史、战争、宗教、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当前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坚持土家族摆手舞的风格、韵律、特征的原则下,将民族舞蹈的审美性和当代人的审美意识、时代要求相结合来实现传承和发展。

六、参考文选

[1][美]克莱德·克鲁克洪著,高佳等译.文化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湘西土家族舞蹈的形态及特点[J]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第5期.

[3]湖南土家族苗族编写组.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

[4]李良品.论巴渝舞的起源与嬗变[U].江西社会科学,2003(9).

[5]黄兆雪.摆手舞的社会功能发展趋势[I].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6).

[6]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

[7]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8]邹明星.酉阳土家摆手舞[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贺泽江.论土家族摆手舞的发展与前瞻[U].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

致谢

四年弹指一挥间,手捧书卷,不禁潸然感伤。回忆近四年间奋斗的经历,犹如历历在目无法忘怀。音乐学院,多少学子魂牵梦绕的圣地。转眼间,花开花落,光阴如梭,泊月路上的樱花树又一次盛开,预示着又将有一批莘莘学子即将要离开这片与之奋斗过的地方。而我也到了该跟亲爱的校园和导师、同学们说再见的时候了。

衷心感谢音乐学院对我的培育之恩。在这个大家庭中,我能感受到来自学校独特的人文气息和求真务实的学研作风。徜徉在郑音乐学院广阔的校园里,学子们如片片舟帆侧畔而过,去追求着理想,追逐着梦想。四年来,时刻提醒着自己要好好把握住人生最宝贵的四年时光,一定要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这种精神的督促下,我不仅在专业素养上有了提高,而且在为人处事和办事能力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都要感谢音乐学院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给予我的帮助,借此我要向所有陪我走过这三年美好时光的亲人们表达我最深深的感谢!

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恩师之情,唯将没齿难忘。我的恩师四年来在我学业上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尤为感动。特别是在论文的选题、论文框架结构的敲定、论文写作进程中以至最后的定稿审阅期间,老师在每个环节都仔细把关,大至论文的逻辑结构是否矛盾,小至标点符号是否错误,魏老师都对我提出了十分详切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谨向老师表达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同窗好友们,正是有了你们的陪伴和鼓励,我才拥有郑州大学这四年难忘的美好时光。

2016年4月于

学士学位论文评审表

所在院系学生姓名导师姓名

所学专业学生学号导师职称

论文题目

论文

主要

内容

简介

(对论文撰写的整体评价,并建议评定成绩)

论文

评语

论文总评成绩

院系学术委员会主席(签名或盖章):_____________ 院系盖章:注:本表将装订在论文正文后面,务必认真填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