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_人文_技术_新世纪以来世博会场馆建筑的生态美学

从1974年美国斯波坎世博会以来,世博会开始关注环境的价值。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的主题“海洋——未来的财富”,强调海洋作为重要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部分,需要被人们重视和珍惜[1]。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主题“人?自然?技术”,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主题“大自然的睿智”,在更宏观、更宽泛的层面直击自然与人这个主题。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的主题“水与可持续发展”,又一次从重要的自然资源——水的角度,提出对自然资源的重视。而正向我们走来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绿色世博”进一步演绎、深化其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绿色、环保、生态等主题随之越来越深入人心。世博会通过这些,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尊重,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表达着上世纪末以来世博会所表现出来的越来越强烈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对于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而作为世博会最大展品的世博会场馆建筑,不仅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为主题的展览等世博活动提供了展现的空间,为实验并实践新的“绿色”理念和技术提供了试验场所和展示场所,而且其本身由于“绿色”理念和实践手段从规划设计到施工使用的全方位贯彻和实践,也成为了“绿色”理念、技术的最好

诠释物、映射物之一。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新技术、新观念不断运用到建筑领

本研究得到上海市科委课题“生态城镇建设技术导则(编号 08DZ1205700)”子课题“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编号08DZ1205703)”的支持。

颜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讲师。

生态?人文?技术

—— 新世纪以来世博会场馆建筑的生态美学

■ 颜 隽 Yan Juan

【摘 要】世博会场馆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提供了展现的空间,为实验并实践新的生态理念和技术提供了试验场所和展示场所,而其本身,由于从规划设计到施工使用阶段,“绿色”理念和实践手段全方位贯彻和实践,成为了“绿色”理念、技术最好的诠释物、映射物之一。本文从分析近几届世博会场馆建筑入手,解读建筑多层面、多方位对于生态主题的诠释。【关键词】生态美学;人文;技术;世博会

【Abstract 】The World Exposition pavilion not only provides a space for display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reen ecology, but also offers a proving ground and a showroom for experimenting and practicing new ecological concept and technology.Since the “green ” concept is fully implemented and well practiced from the planning design to the construction, the World Exposition pavilion itself has become one of the best manifestation and reflection of “green ” concept and technology. By analyzing the World Exposition pavilions in several sessions before, the author illuminates how these buildings manifest the theme of ecology from various aspects and angles.

【Keywords 】ecological aesthetics, humanities, technology, World Exposition

Ecology ?Humanities ?Technology

——Ecological Aesthetics of World Exposition

Pavilions since the New Century

域,具有生态美学特征的世博会建筑成就斐然,为当代建筑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本文从分析近几届世博会场馆建筑入手,解读新世纪以来,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生态美学特征,及其对于生态主题的诠释手段。

1 新世纪的世博会建筑生态美学特征

2008年LV发表了一款新的时尚环保购物袋。时尚、文化和环保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推行“绿色”环保时,不再是硬邦邦的教条主义的数字和教导。运用新生态技术、理念,塑造民族精神,体现国家文化,回应“绿色”主题,探索新的生态美学,是世博会建筑的重要特点。

1.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学

新世纪以来,世博会建筑围绕着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主题,洋溢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产生的和谐美感。

在一些场馆建筑中,各种自然要素:风、沙、石、光、草、树、鸟……,成为了建筑场所的一员、环境的一部分,它们和其中的人共同记载着特殊事件:阳光中的树影婆娑和着人影掠过,丝丝细雨打在沙地上泛起轻轻沙沙声,伴着人的脚步与木桥嘎吱嘎吱的响声……,这时候的人也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融进了自然里。而此时,穿行人工创造的拟自然环境的人们,也捕捉着环境的特有气质,感受着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共鸣。在这样的建筑空间中,内外空间融合、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交织,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完成美的塑造。

如,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数字“水墙”,在可以为建筑空间降温的同时,也充当大型宣传显示屏幕,同时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特点的艺术品。数字水墙装配接近传感器,当人们进入该建筑时,接近传感器将自动拨开水墙的水帘,水帘随着人们进出而开合,人与水在对话中,共同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图1)。

1.2 采用适宜技术的生态美学

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世博

会以展现技术美学为重要特点有很大的

不同[2], 21世纪的世博会建筑追求的

是生态技术的合理应用,探索的是技术

和建筑语言完美结合的生态美学。

在这里,技术不再是目的。生态美

学不靠技术的大量堆积来体现,不靠单

纯的“高技”(High-Tech)来体现,不

靠炫耀高技术来体现。在这里,技术的运

用,是综合考虑社会性、经济性等多方面

问题的结果,是多标准综合判断的结果,

是以更宽广、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生态

建筑这个主题而得的结果,是相对合理、

合适的。这样尽可能地避免了局部的,

单层面、单领域的,生态一方、危害

另一方的所谓“生态建筑”。在这里,技

术谦和地与建筑语言结合起来,形成新

世纪的生态美学。

近几届世博会,为了避免开幕期间

很“绿色”,而闭幕后却有大量场馆废

弃遗留造成浪费的现象,采取了更合理

的规划和设计。如一些建筑使用可迅速

降解的材料进行建造,展览完毕即刻拆

除,花很小的代价就把建筑化为泥土或

者重新被利用,将浪费限制到最小。如

2010年世博会瑞士馆的表皮,运用了可

降解的大豆做材料;又比如用废弃建筑

改建场馆,如2010年世博会的未来馆是

南市发电厂旧厂房改建而来;再比如,

选用当地的材料,在当地加工,避免材

料在运输中产生资源浪费,如2010年世

博会西班牙馆材料都是上海周边地区采

购并加工的等等。

1.3 关注文化传播的多层面生态美学

近几届世博会的建筑,在注重生态

效应的同时,更注重对当地(世博会举办

地)文化的尊重,注重本民族精神的弘

扬,本国文化的传播。

如2010年世博会西班牙馆,用藤条

做表皮材料。这些材料来自于中国本地,

形态又似西班牙传统藤条框,而表皮上

书写的巨大抽象中国字符号,表达着对

建筑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的尊重。

同样的,2005年爱知世博会西班牙

国家馆,以具有本民族特征的环保材料

陶砖构成建筑外立面,色彩斑斓,火热,

象征着西班牙民族的热情奔放(图2)。 

2 生态美学建筑建构手段特点

后工业时代,随着时尚媒体行业的发

展,消费体验等理念注入,符号学、现

图1萨拉戈萨世博会“水墙”(干靓摄影)

象学的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都为生态美学注入新活力。生态美学也因时代的发展而有了更多、更新的建构手段。2.1 自然元素的重构

水、绿色植物等自然元素,不仅是建构建筑环境的重要元素,也是建筑自身重要的建构元素。现在,屋顶花园、垂直绿化都是常用建筑的构建手段。它们不仅为建筑构建了真正的“绿色”生态的表皮,为建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水的形态也不仅仅是水平静止或者缓缓围绕或者穿过建筑流动的状态。近几届世博会经常将水引到建筑顶部,从顶部泄下,或者形成气势恢弘的瀑布,或者形成似沥沥春雨的水帘。由于这些元素灵动而富有变化,为建筑生态美学的建构添上了浓重一笔。

而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中,水的运用既实现了生态效应,又呈现了水的丰富形态。水由水泵抽到顶层,以喷泉方式释放出来,渗入到第5层的雨林,又流入第4层,成为分隔剧院与演讲厅的水帘,同样创造林中雨景的效果,接下来作为外墙冷却水流过第3层、再作为植物浇灌水流到第2层,最后归入到地表层的沼泽。这里的水,循环往复,不仅很好诠释了生态主题,更是以静止、

缓流、细雨、瀑布等多种形态、多种方式为建筑带来了勃勃生机。

植被和水是自然的象征,它们有时候并不以它们自身出现,而是以抽象了的符号化方式出现。如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以整个蓝色基调和大面积呈椎体的玻璃来意喻水的另外一个形态——冰,给人以深刻印象(图3、4)。2.2“低技”材料“高技”运用

近几届世博会,与20世纪及以前的世博会相比,在使用高技术含量的生态技术来实现生态建筑的同时,更倾向于选择更合理、投资更少、有时看起来甚至有些“低技”的方式来进行建筑设计。而这些“低技”手段产生了特殊的生态美学。

比如,开发利用纸、柳条、藤、

陶土等看似“低技”而可回收利用的材料被充分开发利用。在经过特殊处理,以特殊构造“编制”建筑界面。形成新颖奇特的建筑外观。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以再生纸为材料,构成以“纸管”为骨架的庞大网状结构,拱形体的外围覆以经防水、防燃处理过的“纸膜”。世博会后,展馆被拆运回国,经回收利用作为学生的练习本。再生材料不仅展现了“自然”与“技术”的世博主题,而且体现出纸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2.3 新旧对比形成的生态美学

充分利用旧建筑,以新建筑语言对其进行改造利用,通过新旧对比场馆建筑增加了历史感,形成新的建筑语言。2010年上海世博会更是有大量旧建筑改造成场馆。如未来馆是对南市发电厂旧厂房进行改建而成,新旧材料对比,新旧建筑形态对比,时空对话,在遵循着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环保原则的同时,建筑仿佛正踏着现在,诉说过去,展望未来。2.4 媒体技术的运用

在这个读图时代,将媒体技术与建筑结合起来,用投影等手段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传播效应,是近几届世博会场馆建筑设计的又一大特色。LED电子屏、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大量使用,不单大大节省了人力、材料消耗,而且很容易获得互动、体验性、可变的空间氛围。

如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克罗地亚馆内水的世界、草地森林的自然环境的创造都依靠了计算机技术和媒体技术。人们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草地森林和水环境中(图5、6)。3 启示与反思

世博会建筑引领着建筑设计的方向。从世博会建筑案例解读中,我们获得一些启示。

(1)在生态技术运用中,避免出现唯“高技”论,避免通过技术堆砌达到可持

续发展的目的,避免以高科技生态技术

图2 2005年爱知世博会西班牙馆[3]

图3 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

“冰”馆(干靓摄影)

图4 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冰”馆室内(干靓摄影)

炫耀打造所谓“生态建筑”的做法。提倡综合考虑当地社会经济资源等多种条件,选择适宜的技术,综合考虑成本和获得的生态效能,取得最大综合效益。

(2)最大限度利用传播载体和巧妙利用技术,可以较好满足最大限度节省资源和最好体现世博会主题两个要求,比较容易获得良好的效果。

(3)在提倡生态的基础上,将自身的地域特色、历史传统、现实科技水平以及社会先进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展示国家形象,弘扬民族精神,只有这些充分结合,实现广义的生态美学,这才是世博会中生态建筑实践的最终目的。

反观我国近几届世博会建筑,为传播弘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似乎往往与富有时代精神的生态主题擦肩而过,与发达国家将生态、技术、文化完美融合,并且以现代的抽象建筑语言完美表达有些许差距。这也许是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探寻建筑生态美学的必经过程。2010年的场馆建设已经进入施工阶段,让我们拭目以待,在即将来临的2010年,期待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将时代精神、国家民族文化和生态主题结合起来,用现代的建筑语言表达出来,诠释新时代的中

国建筑的生态美学。

图5 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克罗地亚馆[4]图6 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克罗地亚馆[4]

参考文献:

[1] 郑时龄,陈易.和谐城市的探索——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及规划设计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4.

[2]郑时龄.世界博览会建筑的发展与演变[M].世博园及世博场馆建筑与规划设计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

[3]高崎,夏楠著.爱知印象——世博会之旅[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4] 俞力.水的故事——西班牙2008年萨拉戈萨世界博览会[M].东方出版中心,2008:12.

(收稿日期:2009-09-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