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升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影响分析

2018年第28期(总第208期)经济纵横

论提升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影响分析

杭喆

(安徽大学国际商学院,安徽合肥230031)

摘要:现阶段,多数国家央行就提升我国政策透明度已达成基本共识,然而,关于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对提升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进行探讨,并阐述了其利弊,具体如下。

关键词:货币政策;透明度;动态不一致

纵观世界各国,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特别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各国央行更加重视与公众的沟通。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还需满足以下条件:一、强大的经济实力;二、广泛的对外贸易;三、有序运作的资本市场;四、透明的货币政策和宏观政策,只有满足以上几个条件,才能逐步实现我国货币的国际化。

一、货币政策透明度提升后的优势

目前的普遍观点是,提高政策透明度使货币政策更有效,并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这种观点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有利于促进货币政策监管,减少政策效应的时滞,提高政策可信度等。

(一)有利于货币政策监管

当前货币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实则就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为了使监督货币政策有效实施,有必要对当前的货币有效性和政策透明度进行评价和提高,这是因为判断货币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政策目标是否实现,而货币政策透明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披露相关政策目标信息。如果当前货币政策隐秘模糊,那么公众对于货币政策目标是无法了解的,也无法对货币当局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减少政策效应的时滞

货币政策的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开始到最终实际效应的时间。时间滞后会影响政策的有效性。若政策滞后,货币政策的影响将大打折扣,例如,当经济形势继续恶化时,货币当局将出台政策来规范经济运行,然而,由于时间滞后,货币政策没有及时发挥效果,就会加剧经济恶化的局面。

通常,政策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从两者定义来看,内部时滞主要取决于货币当局的反应和政策调控能力,外部时滞主要取决于市场和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总的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外部时滞较长。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减少政策的外部时滞,大大缩短货币政策的响应时间。

(三)提高政策可信度

货币政策的可信度是指公众对于货币当局货币政策承诺的信任程度,是对货币当局政策承诺和政策行为一致性的一种预期货币政策可信度对于政策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货币当局具有较高的政策可信度时,会对公众的预期和决策行为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提升货币政策的效果。当公众对央行的承诺有所怀疑时,央行的货币政策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货币当局的可信度越高,公众就越。会相信央行采取措施解决通胀等问题的决心,越能促进公众的预期与政策导向保持一致。

二、动态不一致问题

动态不一致又称为时间不一致。动态不一致的问题是与信息披露密切相关的,若货币当局没有披露有关政策目标、政策策略等的信息,公众就无法确定货币当局的运作是否偏离既定目标,导致公众无法形成正确的货币政策预期,这显然对维持市场稳定非常不利。Prescott和Kydland首先提出了动态不一致性理论,之后由Gordon等人在货币政策的研究中引入了动态不一致性理论。导致动态不一致的原因包括:首先,社会系统是动态的,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福利也将随之调整和变化,我们今天的决定是基于当前对未来的预期状态,这种预期将随着未来的发展而调整和改变。其次,通常我们的做

法是建立一个经济模型,然后基于最优决策制定相应的政策,但Lucas指出,由于最优决策规则随着一系列相关决策者而变化,任何决策变化都会对决策模型和规则造成一定影响,这就会导致不可避免地对未来政策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

政策透明度与动态不一致性两者关系密不可分。若当局货币采取的是不公布政策目标的隐秘性政策,公众就不会因为公告而产生预期,动态不一致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动态不一致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这是因为从货币发布公告到公众形成预期需要较高的的可信度。若在中长期央行能够保持货币政策的一致性,那么央行货币政策的长期可预测性和可信度将大大提高,这种一致性将在引导公众期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相反,它将极大地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

三、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发展过程

(一)起步阶段

在1978-2000年这一时期,央行刚刚成立,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升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信息披露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政策目标,经济信息,政策决策和政策运作。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从商业银行体系中脱离,在这一决定中,提出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十项职责,对人民银行的政策目标给予了精确定位。决定指出央行的政策目标是在维持物价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从1985年到1994年,央行提出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维护货币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国务院在1994年和1995年分别颁布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银行备付金率和同业拆借利率共同构成了货币政策的中介和操作目标,这实际上是一种过渡方式。1996年以后,货币供应量基本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经济信息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失业数据。从1978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公布关于年度失业率数据,但与国际调查和统计失业率指标相比,我国公布的只有城市失业率并不包括农村失业率。二是国际收支数据。1952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外汇储备资产状况进行公开,并于1999年12月对月度外汇储备资产进行公开。1982年我国开始公布年度国际收支数据,而季度国际收支数据于1998年第一季度开始公布。三是物价数据。我国于1987年开始公布CPI,于1995年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公布月度价格指数数据。四是货币供应数据。1994年第三季度,人民银行开始公布货币供应季度数据和月度信贷规模数据。五是经济增长数据。国家统计局在1992年开始对季度的GDP 数据进行公布,但其核算方式一直是按照累计的形式进行的。2000年,人民银行开始建立网站,为公众查询相关经济信息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方式。

(二)快速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对货币政策透明度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

2000年1月由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证监会、统计局、原国家计委等部门就透明度提升问题专门成立了“透明度问题专门小组”。2002年我国加入GDDS,

极大地提升了政策透明度水平,是经济信息统计工作上了

(下转第168页)

1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