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文化历史

艾灸的文化历史
艾灸的文化历史

艾灸

一、艾灸的文化历史……………………………………………………………(1-4)

二、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5 )

三、热点技法……………………………………………………………………(6-7)

四、艾灸的设备………………………………………………………………….(8-9)

五、养生案例……………………………………………………………………(10 )

六、服务项目……………………………………………………………………(11-12)

七、合作方式合作条件:(开店政策表、代理政策表、合作程序)………….(13-14)

一、艾灸的文化历史

灸法在先秦时就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973年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指出经脉循行部位、所主疾病及其灸治所宜等,在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在配合药物治疗法同时,还例用了灸法、角法、浴法、熏蒸法、熨法等,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灸疗不但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有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首次记载灸疗的医学典藉,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癃、癫狂、咳血、耳聋、曀等急难病证,均可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进行治疗。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一些病甚至可以“久灸既息则病已矣”。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从灸疗的起源到各种灸法及其适应症,书中记载颇多。《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哉也,基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说明灸法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经脉》说:“陷下则灸之。”《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说明灸疗的适应症很广,有些疾病应用灸疗更能取得治疗效果。《素问?骨空论》曰:“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失枕……灸脊中”。《灵枢?癫狂》曰:“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对临床上治疗内脏疾患并有成效的背腧穴,《灵枢?背腧》中强调:“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泻之,虚则补之”。《素问?血气形志》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灵枢?经水》曰:“其治以针艾”,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前,针石和艾灸结合应用治疗多种疾病已经很盛行,甚至在历史传记中也有灸疗的记载,《左传》载:“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的“攻”即指灸法。在非医家的著作中也可窥见艾灸之痕迹。如《孟子《左传》离娄篇》:“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足见灸疗影响的深远。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虽以方脉见长,但对许多病证都有“可火”,“不可火”,“不可以火攻之”,的记载,说明灸疗已有了适应症与禁忌症。在治疗少阴病方面,仲景十分重视灸治,《伤寒论》说:“少阴病,吐利,……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等。《汉书?艺文志》中综合我国古代治病方法为“箴、石、汤、火”,火灼是古代治病四法之一。灸法在古代曾是帝王、诸侯、将相治病诸法之上乘。临床实践证明,灸效不亚于针效,故灸法在历史上曾列箴、石、汤三法之前。

三国曹操之子魏东平王曹翕著《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疗专著。所载施灸孔穴增多,施灸的禁忌也较以前诸书具体,并申明禁灸原因。西晋皇甫谧编纂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

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侯、针灸取穴,把针灸专门化、系统化,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对霍乱吐利,以及急救等亦注重灸疗。

南北朝时,灸法盛行,《南史?齐本纪第四》记载:“贵贱争取之,多得其验,二十余口都下大盛,咸云圣火,诏禁之不止,火灸至七炷而疾愈”。由此可见,当时灸疗在民间已盛行。

唐代,在唐代灸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太医令掌医疗之法,丞为之弍;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皆有博士以教之”。《新唐书?百官志》记载:“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上”。唐朝建有医科学校,并设有针灸科,由针博士教授,唐太宗又命甄权等入校订《明堂》,做《明堂人形图》,足见唐朝对针灸的重视。孙思邈撰集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提倡针灸并用,特别是他识真胆雄,注重灸量,施灸的壮数多至几百壮。他还绘制了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明堂三人图》,“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在《千金方》中就有关于艾灸和药物结合运用于临床的记载,如隔蒜灸、豆豉灸、黄蜡灸、隔盐灸、黄土灸等等。《千金要方?七窍病下》中还有竹筒及苇筒塞入耳中,在筒口施灸以治耳病的“筒灸”,这是灸疗利用器械的鼻祖。因孙思邈有功于医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召见了他。在唐代与孙思邈有同等业绩的是王焘,他的《外如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一十四首》倍加注重灸疗的应用。他指出:“圣人以为风是百病之长,深为可犹,故避风如避矢。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并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此外,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是专门介绍灸疗治痨病的,而《新集备急灸经》则是灸疗治急症的专论,在唐朝已有了“灸师”这一专门职称,这些都说明在盛唐时期,我国灸疗学已正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宋代,更加重视针灸在医疗中的作用,并将针灸列为十三科之一,使针灸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撰集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刊印流传的同时,还刻于石碑上,不但便于抄咏,而且可防刊行之误。其设计制造的铜人模型丙具,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对孔穴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是针灸史上的重要成就。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以及其前后的《小儿明堂针灸经》、《膏肓俞穴灸法》、《西方子明堂灸经》以及《明堂经》、《针灸经》等,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上,形成了不同的针灸流派,丰富了灸疗学的内容。此外,宋代的针灸书籍中还有“天灸”或“自灸”的记载,这是利用某些刺激性药物如毛莨叶、芥子泥、旱莲草、斑蝥等贴在有关部位上,使之发泡的方法,它是不同于温热刺激的另一类施灸方法。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以及《圣济总录》等医方书中更多收集了大量的灸疗内容。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是记载以灸法治疗各种疾病的专著,书中还记载有“睡圣散”,使病人昏睡后施灸,这是灸法应用于麻醉的最早记载。《扁鹊心书?须识扶阳》指出常灸关元、

气海、中脘等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长寿”。灸法在宋代皇宫中得到宠遇,宋太祖曾亲自为太宗皇帝施灸并取艾自灸《宋史》:“太宗尝病亟,帝往观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

明代是我国针灸的全盛时期,其间针灸学家倍出,其中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对针灸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颇有影响于后世的针灸专著。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张介宾的《类经图翼》、汪机的《针灸问对》等,都对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明代,参照古代树枝灸的方法,又有“桑枝灸”及用特制的桃木棍藮麻油点火后吹来趁热垫绵纸熨灸的所谓“神针火灸”,以及近代应用的艾条灸及药条灸,这些均可以认为是灸法和古代熨法的结合应用。此外,明代还有灯火灸的记载,是用灯草藮油点火在病人皮肤上直接烧灼的一种灸法;出有利用铜镜集聚日光,作为施灸热源的所谓“阳燧灸”,近代则必用透镜集聚日光施灸的“日光灸”。明代医学家李言闻(李时珍之父)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李时珍称艾叶“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弃也”,故蕲艾因此而闻名全国。他在《本草纲目》中曾有35处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清代吴谦等人撰集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用歌诀的形式表达刺灸的各种内容,便于初学和记诵。清代吴亦鼎的专著《神灸经论》是我国历史上又一部灸疗学专著,它标志着我国灸疗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雷丰的专著《灸法秘传》,对灸法的认识和应用更上一层楼。清宫医案里记载:光绪34年,太医院的御医用蕲艾加以药物粉碎揉搓后,再用绫绢包裹制成六寸宽的腰带,给光绪皇帝系在腰间来治疗腰胯疼痛,以补汤药之不及。

建国后,针灸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级中医院开设了针灸科,综合医院以及卫生院也开展了针灸医疗,全国以及各省市均先后建立了一批针灸研究机构,一部分中医学院还专设了针灸系。198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筹建北京针灸学院。近年,为了继承发掘针灸疗法,卫生部组织人力对一批古典针灸著作进行校勘整理。今天,针灸学又进一步得到了新生和发展。灸疗对世界医学也有很大影响。公元562年(陈文帝天嘉三年)秋八月,吴人知聪携《明堂图》等医书一百六十养卷越海东渡,将我国的针灸疗法传入日本。公元608年9月,日本推古天皇遗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来中国学习医学。我国的医学传入朝鲜约在公元五世纪。公元692年,古朝鲜医学教育以《甲乙经》、《针经》、《明堂经》等教授学生。朝鲜和日本把针灸作为他们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保流至今。以后针灸又传到东南亚、印度,以及欧洲。

人们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运而生的美容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中医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古老的艾灸疗法也在与时俱进,其不仅用来治疗疾病,用来保健强身,而且在美容上也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和它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艾灸保健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广泛应用。其以操作简单,确切,无副作用而被世人所接受。在人们追求自然疗法的时候,艾灸养生正在走向世界。

二、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现代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植物叶子的脉络惟有艾叶最均匀,早在三千年,聪明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为适宜。

艾,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以湖北蕲州者为佳,叶厚而绒多,称为蕲艾。

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近代对于灸法做过许多科学研究工作,国内外医学资料和临床实践证实:艾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却病延年。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有学者研究还发现:灸法能抗休克、抗感染、抗癌,对心脑血管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硬皮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乙型肝炎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实验研究证明艾灸可以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与功能,活跃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特别是经灸后T淋巴细胞高值可以降低,低值可以升高,说明艾灸有双向调节免疫作用。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以使用,尤其对衰弱儿童有促进发育的作用,对多病老年人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所以灸法的使用范围是很广泛的。

三、热点技法

透诸经治百病神奇功效尽人皆验调阴阳增益寿强身健体养身养生.

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之外治法中的温热疗法,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宋·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就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可见灸法在古代的医疗中曾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实验研究也表明:灸法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谢锡亮艾灸养生”针对早衰、疲劳症、亚健康、妇科美容、中老年疾病、常见关节骨骼病等问题研究出对应的技法及配方,对男人有补元气、抗疲劳作用;对女人有美容、愈妇科作用;对中老年有养心安神、提高免疫力、抗衰老、活筋柔骨、保养关节、辅治疾病、延年益寿等作用。

三步到位生命长青

首先,艾烟中的神秘元素,通过呼吸、渗透方式,进入人体,辅助药理,调节神经系统,从而消除疲劳、养心安神。

其次,艾灸阶段内持续温热刺激穴位,打通阻塞的脉络,纠正能量和信息代谢的紊乱状态,促进代谢,畅通气血,平衡阴阳,从而激活生命力系统,消除亚健康的各种症状。

再次,长期保养,谢氏独特的配方能消除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提高白细胞的数量和活力,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提高抗衰老能力;灸刺激穴位,激活人的脉络系统;药、灸结合,养正补元,温经通络散寒,百病自消,从而使生命常青,精力旺盛,延年益寿。

六大机理大道养生

1、温经散寒:气血,津液是体体生存的基本物质,且周身运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若机体感受到寒邪,会导致经络受阴,通行不畅。由于艾叶的温辛功能,加之温热性刺激穴位,而穴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因此,灸法借助穴位,使热量直接渗透到经络、肌肤、从而达到温经散寒的调理作用。

2、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于体各部,内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以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相应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行气通络的作用。

3、补益元气:元气是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由肾中精气化生而来,灸法具有补益元气的作用。特别是《难经》中提出,命门是生命的门户、元气之根、水火之宅(包括肾阴和肾阳)温补命门穴更可达到滋阴、温肾、壮阳的最佳效果。

4、扶阳举陷:阴阳为人之本,人体多以阳气易衰,常多因久病体虚而卫阳不固,腠理疏松,易伤几感冒,甚则中气下陷,内脏下垂。灸法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的作用,也可调理脾肾阳虚

所致虚脱,内脏下垂等症,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灸法可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提高人体的抵抗能力。

5、拔毒泄热:灸法对于疮痛等症,包括乳房红肿等,都有良好的效果,因为灸法能散寒,又能清热,对机体可起到双向调节作用。

6、保健养生:值得指出的是,传统灸法中的艾条悬灸法,它操作方便又无创伤,能用以预防、治疗疾病,更是一种具有独特养生、保健、美容功能的保健调理法。该法是采用纯艾绒或以艾叶为主的加入多种中药制成的艾条,在人体表皮上方进行悬空施灸的一种方法,借其艾热,渗透肌层,循经走脉,从而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增强体质,养生,保健,美容的目的。

九大功效健康永久

1:温散寒邪、活血行气 2:补虚壮阳、回阳固脱 3:清热泻火、消郁散结

4:补益中气、升阳举陷 5:调整脏腑、平衡阴阳 6:温通经络、驱邪止痛

7:疏风解表、温经祛邪 8:调节脏腑、防病保健 9:补益元气、延年益寿

四、艾灸的设备

炉炉

180元 25元/支

五、养生案例

例子一、确实如灸法上说的那样:“火有拔山之力”“灸能起死回生”。邻县石油公司有一女职工,名叫郭××,山西省人民医院确诊其患肾上腺皮质瘤,在北京301医院行切除术后大量服用激素6周,停药后呕吐不止、全身浮肿,扎针时药水尚未注入、已有水液从针孔自出,针、药都无法可施,病人痛苦万状,就连坐的力气都没了,自述生不如死,祈求家人让其死去。经用直接灸法1个月,病情即大有改善,经3个月即治愈,体重也由施灸前的147斤到患病前的110斤,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复查:各项检验指标无发现明显异常值。患者现已退休在家。

例子二、薛××自幼体弱多病,1978年因急性阑尾炎误诊、穿孔24小时后才手术,术后刀口大量流脓10多天,1个多月刀口才愈合,此后的16年身体一直虚弱,1988年考上大学也无法坚持正常就读,被迫忍痛弃学。曾为健康求百法而无效,偶见谢老大夫著的《灸法》一书,抱着试试的心态,开始了施灸,竟然从此远离病魔。

例子三、赵某,约1.72米个儿的男患者,虎背熊腰的,一直坚持艾灸,自述:“我两年前比现胖多了,但却经常感冒,冷一点、热一点、累一点就感冒,中医、西医用过多种方法都无效,后用这种灸法每天灸足三里穴等穴位,半个月后感冒就少了,一个月后病就没有了,身体也渐渐的没那么胖了;所以现在每个月都来灸上几次。“艾灸花钱少,的确本事大哩。”

例子四、有个女患者姓杨,是退休教师。记者问她灸完后有什么感觉?她回答说:背部穴位灸完后,整个背部都暖融融的:腿部足三里穴灸完后,在穴位上下呈一条带状在腿里热乎乎的;这些暖、热的感觉会持续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问及疗效时,她说:以前身体较弱,难以承受工作之重和家务之累,多次晕倒在讲台上,不得不病休多年后退休,但自坚持这个灸法10多年来,身体比以往健康,感冒、拉肚之类的都很少,现在70多岁了,耳不背、眼也不花,一顿还可以吃两碗饭。

六、服务项目

XXX艾灸养生科研中心,根据现代人群特点研究出了专用产品:陶罐灸、能量灸、灸中灸等等,针对国内养生、保健、美容的需求,创造性地开发了八大特色调理项目:

武器一:养元固本灸。

针对症状:身体乏力、腰膝酸软、神疲倦怠。

运用:谢氏艾灸手法、灸包温熨、玉石温补等。

武器二:养心安神灸。

针对症状:易疲劳、神经衰弱、心烦失眠、多梦易醒、耳鸣烦躁、出虚汗。

运用:谢氏艾灸手法、中药浴足、手法悬灸等。

武器三:行气养血通经灸。

针对症状:容颜无华、焦虑烦躁。

运用:谢氏艾灸手法、中药浴足、手法悬灸、灸包温熨等。

武器四:舒椎柔肌灸。

针对症状:腰颈椎保健、颈疲劳综合症、颈肩腰酸胀、腰肌劳损。

运用:谢氏艾灸手法、中药浴足、手法悬灸、灸包温熨、背椎调正等。

武器五:消疲醒神灸

针对症状:亚健康状态、压力大、烦闷、疲劳紧张、运动后疲劳等。

运用:谢氏艾灸手法、中药浴足、手法悬灸、灸包温熨、四季时辰调节等。

武器六:美颜回春灸

针对症状:容颜疲劳、衰老快、、斑点眼袋、精神不振、脸色苍白暗黄。

运用:谢氏艾灸手法、中药浴足、手法悬灸、灸包温熨、头面反射、气血补充等。

武器七:延年益寿灸

针对症状:易感冒、抵抗力差、出虚汗、食欲不振、四肢发冷便秘。

运用:谢氏艾灸手法、中药浴足、手法悬灸、灸包温熨、脏腑调理等。

武器八:驱寒温经灸:

针对症状:虚寒、寒湿。

运用:谢氏艾灸手法、中药浴足、手法悬灸、灸包温熨、艾灸调理等。

承古出新光扬灸道、灸法养生造福人间。

一. XXX艾灸法:

(1)养生、美容、减肥:返璞归真,艾灸养生,推拿减肥,活血美容;

(3)艾汤浴足法:艾汤浴足,化瘀活血,促进睡眠、改善代谢。

二. 灸中灸热熨法:

(1)灸中灸九阳回旋法:灸条附调理中药,回旋施灸,回九阳之本源。(2)高低点灸法:脉冲式热效应,缓和艾灸火力,系统艾灸法的起步;(3)引火归元双穴灸法:引热能艾灸归元之穴位、调理肌体,促进循环。

三. 亚健康调理法:

(1)颈肩腰腿腹背脾胃调理:针对白领以及中老年,调理脏腑机能;(2)音乐、花草、有氧、健身:音乐结合花草,旁敲侧击;

(3)四季推拿,气血调整:推拿穴位,促进施灸之功效;

(4)时辰养生法:不同的时辰,不同的技法,不同的效果。适时养生。

七、合作方式合作条件:

1、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

2、热爱祖国传统医学养生,有强烈积极向上的创业精神。

3、具有行业相关经验更佳。

4、认同公司的经营理念和模式。

5、有一定的开店启动资金。

6、有虚心的学习态度。

7、遵守运营管理政策,愿与公司携手共同开拓市场。

8、在经营过程中维护品牌形象和声誉。

9、具有良好的信誉基础和信用资质。

开店政策表

代理政策表

注:①:直辖市:北京、上海、重庆、天津代理费面议;中央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重点中等城市区域运营费参照省会城市面议。

②:洽谈代理运营商的个人或公司请在详细了解项目后直接与总部招商部联络,我们将根据申请代理区域的实际社区人口饱有量和消费状况,对可发展空间做出评估后,制定一对一的代理策划案。

合作程序

1、了解品牌,咨询项目

2、确定意向,考察论证

3、签约合作,策划配送

4、选址装修,启动项目

5、招聘员工,专业培训

6、登记注册,办理资照

7、准备就绪,吉日开业

8、跟踪督导,持续赢利

艾灸的文化历史

艾灸的文化历史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艾灸 一、艾灸的文化历史……………………………………………………………(1-4) 二、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5 ) 三、热点技法……………………………………………………………………(6-7)四、艾灸的设备………………………………………………………………….(8-9) 五、养生案例……………………………………………………………………( 10 )六、服务项目……………………………………………………………………(11-12)七、合作方式合作条件:(开店政策表、代理政策表、合作程序)………….(13-14) 一、艾灸的文化历史

灸法在先秦时就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973年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指出经脉循行部位、所主疾病及其灸治所宜等,在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在配合药物治疗法同时,还例用了灸法、角法、浴法、熏蒸法、熨法等,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灸疗不但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有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首次记载灸疗的医学典藉,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癃、癫狂、咳血、耳聋、曀等急难病证,均可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进行治疗。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一些病甚至可以“久灸既息则病已矣”。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从灸疗的起源到各种灸法及其适应症,书中记载颇多。《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哉也,基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说明灸法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经脉》说:“陷下则灸之。”《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说明灸疗的适应症很广,有些疾病应用灸疗更能取得治疗效果。《素问骨空论》曰:“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失枕……灸脊中”。《灵枢癫狂》曰:“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对临床上治疗内脏疾患并有成效的背腧穴,《灵枢背腧》中强调:“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泻之,虚则补之”。《素问血气形志》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灵枢经水》曰:“其治以针艾”,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前,针石和艾灸结合应用治疗多种疾病已经很盛行,甚至在历史传记中也有灸疗的记载,《左传》载:“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的“攻”即指灸法。在非医家的着作中也可

艾灸穴位图解

艾灸穴位图解 【好轻松艾灸穴位疗法】 艾灸:自古相传的原生态健康疗法 《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艾灸是一种自古相传的中医疗法,在医学典籍出自《医学入门》里的“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和《黄帝内经》里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说法。 现在很多人都自己在家用艾灸治病,或者保健。与拔罐、刮痧等其他中医疗法相比,艾灸的作用更好,没有副作用,操作起来更简单,花费低廉,适合普通家庭使用。 艾灸是通过艾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传递到经络系统,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部位,达到驱寒邪、补阳气、通经络、调正气的目的;起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之功效;可以有病治病、未病找病、无病养生;因此达到四效合一和三位一体的作用。这是其他中医疗法不具备的。 学会了艾灸,就等于给自己请了一位全能的家庭医生,大病小病都能治,没病也能防病保健养生。这么好的健康方法,每个人都应该掌握。 艾灸手法 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2、间接灸:用药物将艾炷与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

3、艾条灸:艾条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条灸疗法,操作常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4、温灸器灸、艾灸盒灸:临床常用的有中华经络灸棒、随身灸、火龙罐灸、艾灸盒(一孔、二孔、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俞穴火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中华经络温灸棒随身灸火龙罐灸温灸盒 临床医学常用艾灸病症 颈椎病的艾灸疗法 【临床表现】:呈慢性发病,多数患者渐渐感到肩、臂、手的疼痛、麻木,头痛头晕,颈不僵硬,甚至握力减弱,肌肉萎缩,也可出现下肢无力或二便失常。颈肩或上肢活动功能受限,病变棘突及患侧肩胛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扪及条索状硬结。 1、常坐不动,颈椎有压力,长久下来,会引发颈椎病。(例如:整天坐在办公室里的上班族, 晚上在家看电视的时候。) 2、压力大的时候,颈部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这会导致颈部疼痛和僵硬。

艾灸文化的起源与应用

艾灸文化的起源与应用

艾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先人对艾还赋予诸多美誉,如尊称长老的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先人对艾的厚爱。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七年之病很顽固,但三年以上的陈艾却能治愈它。民间曾留传“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颜语。可见,人们对艾草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肯定了它的药用价值。现在祖国医学的发展步履艰辛,很多人对中医感到迷惑,曲解它的理论。像中药的炮制、配伍,独特的药性理论,中医的辨病诊治都是我们先辈们留下的宝贵文化,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就像艾叶,古人用来辟邪,并不仅仅是迷信,也有它的科学所在。 除了“驱邪”的说法,更重要的与古代人对端午时节的“保健”有关。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且不说端午节是纪念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也不说端午节最有气氛的划龙舟比赛,今天就说说艾叶这种神奇的植物和艾制品——“艾香”。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挂艾草,而且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悬于空中,或剪成虎形,妇人争相佩戴,用以辟邪驱瘴,因此也有人称端午节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 艾,又名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全国均产,但以湖北蕲州“蕲艾”最佳。夏季花未开时摘,生用、捣绒或制炭用。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因此,我国民间常用艾叶挂在门窗上驱虫杀菌。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味苦、辛,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 本品气香味辛,温可散寒,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症,由宜于崩漏。本品又能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尤善调经,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同时又为安胎之要药。若将本品捣绒,制的艾条、艾柱等,用以熏灸体表穴位,能温煦气血,通达经络,是温灸主要原料。《名医别录》: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又,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指南]艾灸条的制作方法

[指南]艾灸条的制作方法 艾灸条的制作方法 艾灸条的制作方法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 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1(艾炷的制作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 2.艾卷的制作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 3(间隔物的制作 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很多人对于艾灸产生的的烟雾感到无法忍受,目前有些生产厂家对艾灸条进行了改进,研制出了无烟艾灸条,同传统相比没有味道,更容易让人接受。 艾灸的常用穴位

艾灸的常用穴位(穴道)很多但是最常用的穴位(穴道)就是关元、命门、足三里、中脘是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利用纯阳艾火长期温灸四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脾。肾运化的作用。扶养一身正气,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 关元穴 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 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命门穴 命门穴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中脘穴 中脘穴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四寸。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

艾灸文化的起源与应用汇总

艾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先人对艾还赋予诸多美誉,如尊称长老的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先人对艾的厚爱。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七年之病很顽固,但三年以上的陈艾却能治愈它。民间曾留传“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颜语。可见,人们对艾草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肯定了它的药用价值。现在祖国医学的发展步履艰辛,很多人对中医感到迷惑,曲解它的理论。像中药的炮制、配伍,独特的药性理论,中医的辨病诊治都是我们先辈们留下的宝贵文化,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就像艾叶,古人用来辟邪,并不仅仅是迷信,也有它的科学所在。 除了“驱邪”的说法,更重要的与古代人对端午时节的“保健”有关。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且不说端午节是纪念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也不说端午节最有气氛的划龙舟比赛,今天就说说艾叶这种神奇的植物和艾制品——“艾香”。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挂艾草,而且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悬于空中,或剪成虎形,妇人争相佩戴,用以辟邪驱瘴,因此也有人称端午节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

艾,又名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全国均产,但以湖北蕲州“蕲艾”最佳。夏季花未开时摘,生用、捣绒或制炭用。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因此,我国民间常用艾叶挂在门窗上驱虫杀菌。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味苦、辛,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 本品气香味辛,温可散寒,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症,由宜于崩漏。本品又能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尤善调经,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同时又为安胎之要药。若将本品捣绒,制的艾条、艾柱等,用以熏灸体表穴位,能温煦气血,通达经络,是温灸主要原料。《名医别录》: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又,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药性论》: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醋煎作煎,治癣,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煎叶,主吐血。炒艾作馄饨,吞三、五枚。以饭压之良。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又捣末和干姜末为丸,一服三十丸,饭压,日再服,治一切冷气,鬼邪毒气,最去恶气。 《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

艾灸的方法艾灸养生方法

艾灸的方法艾灸养生方法 艾灸是中医特色诊疗的手段之一,下面来给大家介绍艾灸的方法,欢迎阅读参考! 艾灸的方法 应用灸法时的配方,可根据疾病情况,人体素质和脏腑功能偏盛偏衰,以补偏救弊的原则,各有重点的择优使用。现举例配方如下: ①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②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方穴主治】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③独灸关元养生方 【施灸方穴】关元。

【方穴功用】补元益气、温肾健脾、补肾固脱、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补肾纳气、温阳利水、补血调经、温暖下元、补虚泻实、延年保健。 【方穴主治】可用于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中风及一切虚劳损伤。关元还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女子可配合三阴交艾灸,男子可配合足三里艾灸。 关元作为常用的保健穴同足三里一样重要。古有春灸气海,秋灸关元,口生津液。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中年以上之人,腰腿关节作痛,乃肾气虚惫,风邪所乘之症,灸关元三百壮。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就关元二百壮。《类经图翼》云:“关元主诸虚百损,……但是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三百壮。活人多亦。然虚频次灸之,乃下兼三里,故曰:若要丹田安,三里不曾干。”宋代窦材说:“……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五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由此可见,关元不但能够治疗诸虚百损,真阳欲脱等证,而且还可以保健延年。 ④呼吸系统艾灸养生方: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 ⑤心血管系统艾灸养生方:

中医 详解心脏病(内容清晰)

中医详解心脏病 凡心脏病,都是阳虚,阳气不足则阴血不生。在生理上,阳气是化生之本;在病理上,较之阴精,阳气更易受损;在治疗上,阳易骤生而阴难速长。所以,治疗心脏病,必用兴阳之法,方可得心应手。清.陈士锋说∶“人有真心痛者,法不在救,然用药得当,亦未尝不可生也。”心脏的动力来源于肾,肾阳不足,就好比发电机所发出的电力不足,就会导致水泵的转速降低,使水的压力不足,也就是心脏搏动无力,出现间歇,泵血力量不足,血液不能达到血管末梢。末梢神经就会“通知”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就会刺激心脏加快搏动,于是就会出现早搏、肾气不足、心跳无力。血液流速缓慢,就容易产生瘀血,天长日久,瘀血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造成冠心病或心肌梗塞。西医只知用物理(包括手术)和化学手段疏通血管、刺激心脏,却不知病根在于肾阳不足。如果肾阳充足,自然就会使人体的各种功能得到恢复,心跳自然有力,瘀血自然得以溶化,症状自然消失。而且,在心血管中植入支架,在物理学方面是合理的,但在生理学中却是极不合理的。因为用金属制作的支架属于最硬的淤血,属于人体的异物。人体具有排异性,淤血就是人体中较软的异物,有淤血部位会有刺痛感,就是元气破淤的表现。针刺穴

位可以治病的原理就是利用了人体的排异性,当金属针刺入人体后,就会调动经气甚至真阳元气前来破除异物,金属针拔出以后,汇聚来的经气或元气就会灌注于指定的穴位中,从而达到调理虚实的目的。同样的道理,在血管中植入金属支架也必然会造成激发元气的结果,由于心脏病的病因就是元气虚弱,所以,对元气极为虚弱的心脏病患者来说,植入支架是非常不适宜的,非但不能治愈此类心脏病,反而会使心脏病患者的元气快速耗散,从而导致患者加速死亡。另外,现在西医治疗心脏病的方法主要在于扩张或疏通血管,以达到使血管通畅的目的。所以,西医的治疗方法也就始终局限于此。即使研究治疗心脏病的草药,也都是在如何使黏稠的血液稀释和防止血液凝固等方面大做文章,却始终在恢复人体免疫力(真阳元气)方面不得要领。比如∶西医往往使用心脏搭桥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且技术也很成熟了,在美国,每年做心脏搭桥手术的患者多达35-40 万人之多;另外,中国医学界近些年通过研究发现了银杏叶具有防止血管栓塞的作用,于是研制“成功”了银杏叶片用来治疗心脏病。在传统中医看来,这显然是治“标”的办法,根本达不到治“本”的目的。因为任何活血破瘀、疏通血管的药物,都必须在真阳的作用下才能发挥效能,如果没有元气的作用,服用或注射药物都是没有意义的。道理很简单,将一块淤血放入盛有

艾灸法治疗各种心脏疾病之令狐文艳创作

艾灸法治疗各种心脏疾病 令狐文艳 艾灸很简单,简单到不用寻找穴位。这个病人并没有告诉我们她艾灸了什么穴位,就是说:“我开始艾灸,把所有腹部的穴位包扩我能够着的穴位,通通灸了个遍,” 也会有很多病人问我如何寻找穴位,如果你自己实在找不到穴位,那么你的痛点,不适点,阻滞点、麻涨的部位都可以作为艾灸的施灸部位。我也常常看《马氏温灸法》这本书,马老就曾经说过,治疗心脏疾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发作时,需立即灸左乳头四周,疼痛可迅速缓解,这就是局部施灸。 一般艾灸治疗心脏疾患,我也是建议灸局部和心俞,厥阴俞,膏肓,膻中,中脘,内关,神门。腹部和背部的穴位灸30分钟-1个小时,肢体灸10-20分钟。一天灸不完,可以每天选几个穴位艾灸。只要你参与艾灸了,你自己也会慢慢找到诀窍。在施灸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所以在施灸的时间上也要自己掌握,不要太机械。如果你感觉这个部位很舒服,那么你可以多灸一会,如果你感觉这个施灸部位有点难受,那么你就移动一下。尤其是艾灸治疗心脏疾患,往往开始初会有心脏部位的隐隐不适,这时你要常移动艾灸盒,逐渐往不适点靠拢,叫他逐渐达到适应的程度。

下面我把马氏温灸法治疗心脏疾病的穴位贴上来,供大家借鉴。 1. 马老这套穴位艾灸,可以治疗所有的心脏疾患,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心律紊乱及各种心脏疾患都可以用这些穴位艾灸。 2. 以上穴位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分钟。 3. 我提供的艾灸方法比较简单,方便大家寻找治疗,马老的艾灸选穴比较系统。你如果艾灸时间长了,也就学会了变通。 4. 选穴和艾灸时间的长短,都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验来治疗。如果你有时间艾灸,那么我建议你腰腹部要多下功夫,肢体可以15-20分钟,不一定拘泥于25-30分钟。一般我的临床体会是,肢体对热比较敏感。而腹部,背部和腰部,对热的敏感度差之,尤其是督脉,也许是阳经的关系。

艾灸的文化历史

艾灸 一、艾灸的文化历史……………………………………………………………(1-4) 二、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5 ) 三、热点技法……………………………………………………………………(6-7) 四、艾灸的设备………………………………………………………………….(8-9) 五、养生案例……………………………………………………………………( 10 ) 六、服务项目……………………………………………………………………(11-12) 七、合作方式合作条件:(开店政策表、代理政策表、合作程序)………….(13-14) 一、艾灸的文化历史 灸法在先秦时就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973年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指出经脉循行部位、所主疾病及其灸治所宜等,在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在配合药物治疗法同时,还例用了灸法、角法、浴法、熏蒸法、熨法等,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灸疗不但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有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足背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首次记载灸疗的医学典藉,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癃、癫狂、咳血、耳聋、曀等急难病证,均可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进行治疗。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一些病甚至可以“久灸既息则病已矣”。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从灸疗的起源到各种灸法及其适应症,书中记载颇多。《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哉也,基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说明灸法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经脉》说:“陷下则灸之。”《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说明灸疗的适应症很广,有些疾病应用灸疗更能取得治疗效果。《素问?骨空论》曰:“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失枕……灸脊中”。《灵枢?癫狂》曰:“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对临床上治疗内脏疾患并有成效的背腧穴,《灵枢?背腧》中强调:“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泻之,虚则补之”。《素问?血气形志》曰:“形乐志

艾灸肩颈的方法

艾灸肩颈的方法 1、艾灸肩颈的方法 1.1、将艾灸罐打开,取出最里面的内罐,并准备一段长短合适的艾条。 1.2、将艾条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留下一个小孔,点燃艾条有孔的一端,将点燃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上。 1.3、盖上艾灸罐的盖子,装上艾灸罐的手柄手持艾灸罐在肩颈处施灸。 1.4、也可以用绑带将艾灸罐缚在肩颈处施灸,这种方法需要在施灸部位覆盖毛巾等隔热,避免烫伤。 2、艾灸的功效 2.1、调节阴阳,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有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2.2、调和气血,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 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务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2.3、温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 的发生。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 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症。

3、常见的艾灸疗法 3.1、头痛可灸通天、悬钟、太冲和阿是穴。 3.2、感冒可灸大椎、肺俞、膻中、风门和足三里。 3.3、风湿性关节炎可灸大椎、足三里、阴陵泉和阿是穴。类风湿关节炎可灸大杼、曲池、血海、足三里、大椎至腰俞段。 3.4、月经不调可灸关元、血海、三阴交。痛经可灸关元、地机、三阴交,带下病可灸隐白、气海、关元、带脉、子宫。闭经可灸关元、三阴交、归来、气海、子宫。 3.5、颈椎病可灸天柱、大椎、合谷、后溪、风池。肩周炎可灸肩髎、风池、曲池、肩髃、肩部阿是穴。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灸后溪、足三里、命门、腰阳关、肾俞。 艾灸的常用方法 1、艾灸的常用方法 1.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1.2、间接灸:用药物将艾炷与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1.3、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1.4、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

《中华艾灸史话》:源远流长五千年

《中华艾灸史话》:源远流长五千年… 上和元用黄帝奇灸传递中医福祉 中华“福灸”源于艾灸(爱久),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位尊“华夏国宝”;灸者,天长地久、红红火火之谓也,由于具有平衡阴阳、补益气血、固元生精、暖宫助孕、通经活络、防病抗病、健体强身、益寿延年的良好功效因此得名,还被誉为寿灸、宝灸、奇灸,列入历代皇家养生极品,世代相传、颐养天年。 从以《黄帝内经》为主的古代文献中可以发现,当时治疗疾病,使用中华艾灸和针刺疗法远比使用中药要多得多,而使用灸法又比针法使用得多。这是由于当时医疗技术的掌握既不普遍,也不深入,加上当时所能了解的中药数量有限。人们需要医疗,而真正能成为医生者却不多。而灸法的使用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坏症、后遗症比较少,方法也比较简单,较容易掌握,因此普及性较高。如南北朝时期,灸法盛行,有人从北方学来火灸法,“贵贱争取之,多得其验,二十余日,都下大盛,咸云圣火,诏禁之不止。火灸至七炷而既愈”。后世如《备急千金要方》也说:“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宋史太祖本记》记有“太宗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可见灸法几乎成为群众性防病治病的主要方法。晋朝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灸疗方法很多,而且主要针对急症施灸,还首先记载了隔物灸,如隔盐灸、隔蒜灸、隔椒灸、隔甑灸等,也反映了当时灸法盛行的状

况。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之下,专门从事灸疗治病的“灸师”或称之为“艾师”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如唐·韩愈的“谴疟鬼”诗中所说“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宋·张杲《医说》中叶曾有“灸师”之称。元·杨维桢赠“艾师”黄中子的古乐府云:“艾师艾师古中黄,肘有补注明堂方,笼有岐伯神针之海草,箧有轩辕烘炉之燧光。”“灸师”或“艾师”的出现,说明灸疗方法在群众广泛使用中得到提高和专一。

艾灸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 1、将灸柱点燃,对准穴位,以感觉温热舒适,灸至皮 肤潮红为度.一般灸二十至三十分钟为宜。艾灸前 可在穴位涂抹汉医艾叶精油或者植物精油,以增强 药物的渗透性。 2、配合艾炙器具进行艾炙,更安全更便利(艾炙器 具配有介绍使用方法)。 艾灸注意事项: 1、施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静,较大情绪波动后,不宜 马上艾灸。 2、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艾灸无论对于养生保健,还是治疗疾病,都要持之以桓。 3、艾灸后一般无不良反应,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艾灸初期可能出现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 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 4、艾灸过程中应注意室内通风情况,避免着凉。 5、艾灸前后都要喝一杯温开水,有利于艾灸后排毒。 6、温和灸时,艾灸条燃后的烟灰温度也很高,注意 不要接触皮肤或衣物。 7、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 进行。

8、掌握施灸的时间。有些病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 失眼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时和饭后 立即施灸。 9、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 小量、小剂量,以后再加大剂量,如用小艾柱,或 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小一些。不要一开始就大剂 量进行。 10、防止晕灸。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现象,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止,并躺下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1、对于皮肤感觉迟钝的大人或儿童,将食指和中 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确 保既不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疗效。 12、艾灸后的饮食以清淡为主,不要食用油腻生冷 的食物。 如果是保健养生,可以灸中脘、关元、腰阳关、足 三里四个重要穴位。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 熏烤。距离2-3厘米,温度适宜,要勤刮灰,注意 不要烫伤。要注意的是:1,不能接触皮肤;2,开 始要有二厘米的距离。根据自己的忍受能力和局部 充血红晕的情况,调整艾条的距离,如果不赶时间 的话,最好距离稍远一点,灸的时间长一点,效果 也会好一点;3,距离可以时近时远,就是见热了就 拉开一点,感到不够热又靠近一点,总之,以不灼 伤皮肤为原则。

最新各种心脏病的参考艾灸

各种心脏病的参考艾 灸

各种心脏病的参考艾灸 单老师,你好!你的仁心我的艾缘.我是仁心艾缘.我是一个重病人,今年47岁,3月下旬看了你的博客和视屏,开始艾灸.减轻了病痛,也治好了我以为治不好的病.现在好了,我把它写出来,希望能供病友借鉴.我04年安了起博器,07年换了二尖瓣和主动脉瓣,长期服用利尿药,副作用太大,也吃过中药,不能停药,一停就脸肿腿肿.我开始艾灸,把所有腹部的穴位包扩我能够着的穴位,通通灸了个遍,当天没啥事,第二天,小便量很大,我高兴啊,可以不吃利尿药了,到现在3个多月了,我没吃过利尿药,完全不用吃了.我每天都艾灸,象是我的一项必修课.下次,我在把其它的艾灸体会在写上来. 2009-7-12 15:18:13 你好,谢谢你来反馈你的治疗效果。说句不好听的话,你的疾病医院会宣布不治之症,你自己用艾灸减轻了病痛,并拿来交流,真的很感谢你,感谢你不仅仅自己受益,还要叫大家对艾灸坚定信心。 其实艾灸很简单,简单到不用寻找穴位。这个病人并没有告诉我们她艾灸了什么穴位,就是说:“我开始艾灸,把所有腹部的穴位包扩我能够着的穴位,通通灸了个遍,” 也会有很多病人问我如何寻找穴位,如果你自己实在找不到穴位,那么你的痛点,不适点,阻滞点、麻涨的部位都可以作为艾灸的施灸部位。我也常常看《马氏温灸

2.以上穴位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分钟。 3.我提供的艾灸方法比较简单,方便百姓寻找治疗,马老的艾灸选穴比较系统。你如果艾灸时间长了,也就学会了变通。 4.选穴和艾灸时间的长短,都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验来治疗。如果你有时间艾灸,那么我建议你腰腹部要多下功夫,肢体可以15-20分钟,不一定拘泥于25-30分钟。一般我的临床体会是,肢体对热比较敏感。而腹部,背部和腰部,对热的敏感度差之,尤其是督脉,也许是阳经的关系。 希望有心脏疾患的病人来跟帖,谈谈你们自己用艾灸治疗心脏疾患的体会,大家都把好的方法拿来这里交流,使我们的穴位越取越少,治疗效果越来越好。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也来跟帖谈谈吧!

艾灸注意事项(禁忌 方法 图解等)

艾条灸注意事项: 1、灸治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回阳救逆,益气升陷,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防病保健 2、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3、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4、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禁用;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5、经期,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的人不适宜用艾灸 6、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阴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适合,3年陈艾条适用于身体保健 7、灸的顺序:先阳后阴,先背腰部后胸腹部,先上部后下部,先头面躯干后四肢,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8、艾灸的补法,温灸,火灭后按摩穴位;泄法,用嘴吹,助燃,开其穴,起消散作用 9、强壮男子虚症实症顽症,皮肉深厚处,宜施大柱多桩;型衰体弱久病虚症慢性病,宜小柱少桩 10、颜面五官,心脏大血管处,心经区,阴部及重要经腱,关节活动处,不宜施直接灸,以防危险或留疤痕影响功能 11、婴幼儿的卥门不宜直接灸 中医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下边说说艾灸的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以下情况最好不要施灸: 1.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2.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3.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二、艾灸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影响效果。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或放入盛少量水的容器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6.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7.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小剂量,或灸的时间短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8.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拾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心脏病 中医科普

心脏病中医科普 何为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显然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不过认真求实地考证一下,这个?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呢! 西汉开始有?中医?的说法,若?中?不指中国,究竟何意呢?中国最早认识事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亏阴,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重)。?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

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所著的《》,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几种常见的艾灸方法

1 肠胃不太好,用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2 扁桃体炎用艾条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 大便不爽:艾灸(悬空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 反流性胃炎可以用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灸。 5 胆囊长了息肉:可以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 6 艾灸可以治疗咽炎,方法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在艾灸。大椎和天突.(有慢性咽炎的,会导致晚上睡觉打呼。用艾灸盒绑在大椎穴或颈夹脊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7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 8 糜烂性胃炎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可以艾灸治疗. 9 高血压可以艾灸大椎和百会. 10 艾灸可以治疗便秘。灸神阙、关元、足三里. 11 早泄可以艾灸关元、中级、八髎穴。 12 霉菌性阴道炎艾灸关元,中极,子宫归来,还有三阴交.如果有了很好的效果,就可以隔天一次了. 13 宫颈糜烂艾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疗效,取穴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14 子宫肌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可以艾灸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 15 肾虚应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八髎穴. 16 十二指肠溃疡,艾灸的话以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和胃俞、脾俞、肝俞这些辅助穴位为主。 17 肩周炎,可以艾灸或直接灸更好,还可以灸后按摩。可以在天柱、肩井、肩髎、中府、曲池、外关和局部压痛点。 18 腰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艾灸和通窜部位艾灸。 19 功能性子宫出血,可以艾灸关元、子宫、三阴交和隐白. 20 宫颈炎可以用艾灸关元、带脉,加上五味消毒饮“蒲公英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奎子10g”,不久即可全愈。 21 肝郁的厉害,口苦、还有焦虑症,先从百会、大椎和中脘足三里开始,逐步体会效果。 22 预防经常感冒,艾灸最有效果。可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即可,用温和灸的方式或隔姜灸的方法。 23 提高免疫力的穴位是中脘、关元、足三里。 24 肝气不足,脾胃虚,肾阳虚。艾炙中脘、脾俞、肝俞、足三里。 25 过敏性鼻炎可以灸:迎香、印堂、肺俞、合谷、大椎。

心脏病治疗口诀并附图谱

心脏治疗口诀图谱 下面穴位一个个地找准。采用按摩法、拨法、揉法。 心脏治疗左为先,涉及五经督脉间; 心慌补血找伏兔,掌根按摩为要素; 血管硬化按条口,供血不足解溪求; 胸闷咳嗽与气短,化痰补血找天泉; 胸闷心慌气血於,曲泽常按养生息; 天泉直下两寸半,心脏众病血瘀点; 腕上横纹五寸处,郄门专治急性病; 心律不齐拨极泉,心绞疼痛寻内关; 云门中府齐出手,心堵胸闷它也管; 供血不足揉劳宫,一两分钟心平定; 早搏房颤点太渊,心跳过速侠白选; 原发心病是少府,神道心俞去於堵; 神门灵道管全面,足疗反射区内见。 一、心脏治疗左为先,涉及五经督脉间。心慌补血找伏兔,掌根按摩为要素:(图1)

因为人的心脏都在左侧,所以按摩经络上的穴位时应以左边为主。心脏病的治疗涉及到胃经、心包经、心经、肺经、督脉五大经络。“伏兔”穴(膝上6寸),也是股四头肌的三角尖的位置。“伏者,停伏、降伏也;兔者,跳动也。”是指抑制心跳之意。 人的一生,心脏始终是不停的工作着,除非生命结束,心脏才会停止跳动。由于心脏不断地收缩和舒张,血管中的血液才能循环不息地流动,人才得以生存。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心跳一分钟在60—80次之间,但在安静状态下如果心跳每分钟过100次,就是“心动过速”,亦称“心悸”。心动过速”不是病名,而是一个症状。引起心动过速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心脏本身有病,如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如果患了全身性疾病,如贫血、发热、急、慢性感染、休克、甲状腺机能亢进,煤气中毒,也会引致心动过速。就是正常人在运动后或情绪激动、服烈酒、浓茶、浓咖啡、吸烟过多以及服用了某些药物等,同样也可使心动加速。 用掌根按揉“伏兔穴”对心脏有补血之效,可以抑制心慌和心跳过速

艾灸的分类和施灸方法

艾灸的分类和施灸方法 除了特殊的灸法,在施行艾灸时都需使用到艾叶,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因此,必须用陈久的艾叶,而且越陈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这也确有道理,因新艾含挥发油多,燃之不易熄灭,令人灼痛;陈艾则易燃易灭,可以减少灼痛之苦。将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方可使用。治疗时可直接将艾绒捏成炷状施灸,也可制成艾卷进行艾灸治疗。不过艾绒和各种艾卷在各药店和医院均有成品出售,价格便宜,不需我们自己收集和制作了。 按照灸法分为艾灸和发疱灸(非艾灸,又叫天灸),后者用斑蝥、巴豆、大蒜泥等任选一种,涂在穴上覆盖包扎,让其局部发疱,即为之发疱灸,现在广为流行的“冬病夏治”多属于此。 根据施灸的形式分为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艾卷灸 直接灸则是将细艾绒捏成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温度可达达70℃。此法又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前者又称为瘢痕灸、着肤灸、打脓灸,虽然对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不良,慢性气管炎,肺结核,阳痿,遗精,早泄,缩阳症,其他慢性病、顽固性疾病均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因烧灼皮肤,痛苦异常,复有担心化脓后感染,现已较少应用。 非化脓灸则因操作方便,无痛苦,易于为大众所接受。操作时取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小 (比麦粒稍大也可以)的圆锥形艾炷,然后把它直立旋转于穴位之上,再用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着,使之均匀向下燃烧,知痛即去掉或按灭,每穴一般灸三、五壮,局部发红为止,最多起小水泡,一般不致化脓,不须处理。如果施灸过重,起大水泡,可以用消毒针穿破放水,如需连续施灸,可在原处再灸,用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必须常灸,每次多灸几穴,才能收效。 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间隔灸,即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这样可以

2021年艾灸的起源与发展之令狐采学创编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秦汉时期 先秦两汉是我国灸法的重要形成时期,出现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大量著作,以及以张仲景为代表的著名医家。 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能》)灸疗的适应证包括外感、内伤、脏病、寒热病、痈疽、癫狂等。灸疗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通经脉、舒气血等多个方面。《皇帝内经》还提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的补泻之法。(《灵枢·背腧》)同时,还指出了艾灸的禁忌证:阴阳俱不足或阴阳俱盛者、阳盛亢热及息积等。《皇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灸法的基础。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强调药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灸法。《伤寒论》中涉及灸法的有十二条之多,且重点论述了灸法的禁忌和某些疾病的灸治方法。灸疗宜于三阴经病,或于少阴病初起,禁忌太阳表症、阳实热盛、阴虚发热等症。并提出了“阳证宜证,阴证宜灸”的见解,还有“可火,不可火”的记载。这些,对后世医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我国针灸史上灸疗法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

唐代灸疗专著大量出现,灸法被作为重要的内容被载入,并在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载述了大量灸疗内容。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灸”,可以防治疾病、强身健体而抗衰老。施灸以壮数,且多至几百壮。在灸疗范围上也有了较大的扩展,采用灸法预防传染病,特别是在热证用灸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对黄疸、淋症等温热病及消渴、失精失血之阴虚内热病证等,均用灸疗取效。同时还将艾灸和药物结合运用于临床,如隔蒜灸、隔姜灸、隔盐灸、豆豉灸、黄蜡灸、黄土灸等,采用苇管灸治疗耳病等,使灸法更加多姿多彩。这是灸法利用器械的鼻祖。此后,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介绍用灸法治疗心疝、骨疽、偏风、脚气入腹等病症,扩大了适用范围,并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针灸治疗部分,几乎都用灸方。弃针重灸,足见当时对灸法的重视,对灸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骨蒸病灸方》专门介绍灸疗痨病的方法,使四花穴灸法流传于后世。由此说明,唐代灸法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并出现了施行灸法为业的专业灸师。 宋朝针灸疗法有较大发展,而灸法也备受重视。宋太祖亲自为某弟施灸,并取艾自灸,被后人传为佳话。宋代著名针灸家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一书,也以灸法为主,记载了灸痨法、灸痔法、灸肠法、灸发背、小儿胎疝灸、膏盲俞灸疗等灸治之法,还收录了不少本人或其亲属的灸疗治验。《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等医籍中都收集了大量的灸疗内容,使灸法成为当时的主要急救措施之一。北宋王唯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经穴的统一,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南宋的窦材在其所撰的《扁鹊心书》中记载用“睡圣散”进行麻醉施灸,以减轻火灼给病人带来痛苦,并指出常灸关元、气海、中脘等穴,可以延年益寿。同时利用毛莨叶、墨旱莲、芥子泥、斑蝥等有刺激性药物贴敷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