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作状语 动词的活用

用作名词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形容词的活用

用作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数词的活用

用作动词用作名词

一、名词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功能,具有动词词类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活用过程中,用人或事的名称来表示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动作,一般用来作谓语。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1、一般

在非判断句中作谓语,例如:

(1)大楚兴,陈胜王

(2)籍吏民,封府库

后面有了代词“之”作宾语,例如:

(1)驴蹄之

(2)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例如:

(1)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用讫再火令药熔。

(3)不蔓不枝

在介宾词组前,例如: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2)质于齐

和动词或动词性短语间用“而”“则”连接,如: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缇骑按剑而前。

前面有“所”,或后面有“者”,如:

(1)置人所罾鱼腹中

(2)赵王之子孙侯者

同一名词重叠使用,一般第二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1)汉王解衣衣我

(2)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2、名词使动用法

有些名词带宾语后,表示“使(让)宾语怎么样(做什么)”,这就叫做“名词使动用法”。例如:

(1)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汗牛充栋

(4)越国以鄙远

(5)既东封郑

(6)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3、名词意动用法

有些名词带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这就叫做“名词意动用法”。例如:

(1)草菅人命

(2)鱼肉百姓

(3)幕天席地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名词为动用法

有些名词带宾语后表示“主语为宾语做什么”,这就叫做“名词为动用法”。

例如:

(1)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2)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3)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二)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可以表示时间、处所、方向、状态、态度、工具等情况。

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例如: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常以身翼蔽沛公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土崩瓦解

星罗棋布

风起云涌

名词做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如: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吾得兄事之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或者表示行为发生的地点,或者表示在某种环境、某种情况下。例如: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又郊败之

草行露宿

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在……”“向……”的意思。

既东封郑

南至于句无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做状语表示工具、方法。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或频率。如:

朝服衣冠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良庖岁更刀

日食饮得无衰乎?

秋水时至

二、动词活用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动词用作名词时,往往指某一动作的名称、与此动作有关的人或事,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的前面有时还有修饰限定成分。

1、动词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诚宜开张圣听

此织自生蚕茧

其继有在者乎?

2、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烛之武退秦师

焉用亡郑以陪邻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君将哀而生之乎?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3、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祭祀必祝之

念悲其远也。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三、形容词活用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居安思危

吾与汝毕力平险。

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吊有忧,贺有喜

1、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邻之厚,君之薄也。

念悲其远也

香远益清

吾与汝毕力平险。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因人之力而敝之。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3、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渔人甚异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四、数词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即用作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六王毕,四海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数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有时用数词来表示具有这个数值的事物。例如: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庭中通南北为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类词的活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相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鸿门宴》)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捉) (2)名词活用为状语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劝学》)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例: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规律三: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 2.动词的活用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例: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 例:小学而大遗。(小:形容词活用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 4.数词的活用 数次活用为动词 规律:处于谓语位置,前后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 例: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5.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就是动词对于它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词类活用6大类型

词类活用6 大类型 (一)名词作状语 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 1.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译文:(项伯)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遮掩住刘邦。 2.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译文: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 译文:用竹筐把土石运送到渤海的尽头去。 4.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法:依据秦的法律) 译文:估计已经误了约定的期限。误了期限,依据秦的法律都要杀头(斩 首)。 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间:从小路) 译文:刘邦已经走了,(估计)从小路已经回到军中。 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日:一天比一天) 译文:臣想奉诏离家赴任,但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上、下:向上、向下) 译文: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 [ 规律小结] (1)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如上 面第1 句中的“翼”。 (2)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面第2 句中的“兄”。 (3)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 用”。如上面第3 句中的“箕畚”。。 (4)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 据”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如上面第4 句中的“法”。(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如上面第5 句中的“间”。 (6)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在翻译时 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如上面第6 句中的“日” (7)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 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 名词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z ēng 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z ēng 本义是渔网,活用作动词“网起”。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荀子?天论》) 遵海而南(向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史记?项羽本纪》)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原谤》) 以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 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搞清楚各类词的基本用法和活用用法,同时要多作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它的基本用法,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和句子成分,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一一般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一般活用 1、名词作状语基本结构:名词+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活用用法:状语+谓语 ① 动作的特征状态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②表动作的对待方式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那样)③表动作的凭借工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用船前往)④表动作的时间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在夜里)⑤表动作的处所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基本结构:名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复指短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① 词+宾语驴不胜怒,蹄之(踢) ②名词+介宾结构沛公军(于)霸上(驻扎)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史记?秦本纪》)(统一)不日,其盟渝也。(《谷梁传?隐公元年》)(书写日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下大雨) ④“而”“则”前后的名词 客逾庖而宴(吃饭) 出则车舆,入则扶持(06湖北卷)(乘坐车舆) (二)形容词的一般活用 1、活用为动词 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代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素善留侯张良(跟…交好) 2、活用为名词 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动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状语+中心语活用用法: 动词或数词或介词或之、其+形容词—→谓语+宾语或介词+宾语 积善成德(善行)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作用) 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 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突出的语言现象,也是古今汉语语法重要差异之一。由于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对现代人来说,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莫过于词类活用。要透彻理解和分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类,学会分析和判断词性。 一.如何分析词性 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学会判断词性,对分析词类活用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确切地理解文章。例如: 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 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资治通鉴》)——周:周代。泉府:钱府。官:官府。售:卖出去。 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子夏说:“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你看什么呢?”汉郑玄注“与”为“及也”,解为连词。这样“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连为一句,意思就不通了。例②的“与”是动词,“给予”。如理解为连词,“收不售与欲得”连为一句,“不售与欲得”都成了收的对象,意思也不通了。 分析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根据词造句的功能,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又可以将实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五类,将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五类。下面把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普通名词如“人”、“妻”、“国”、“天下”、“兵”等。专有名词如“江”(长江)、“河”(黄河)、《诗》(专指《诗经》)、“书”(专指《尚书》)、“刘备”、“戈”等。时间名词如“今”、“昔”、“旦”、“暮”等。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等。名词可以同形容词、介词、动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例如: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史记?项羽本纪》)——现在别人有大功却去攻击他,这样做不符合道义。 “功”受形容词“大”修辞,在句中作“有”的宾语。“义”前边是否定副词“不”,正说明“义”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或补语常常不用介词,例如: ①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游天都》)——到达天都峰旁边,沿着光滑的石板象蛇一样向上爬。 ②西门豹簪笔磬折。(《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把笔插在头发上,象磬一样弯着腰(恭敬地站在那里)。 以上是名词作状语。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卖油翁》 1.但微颔之“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三峡》 2.每至晴初霜旦“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黔之驴》 3.驴不胜怒,蹄之“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口技》 4.妇抚儿乳“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满井游记》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人恒过“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曹刿论战》 10.神弗福也“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狼》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公输》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捕蛇者说》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约客》 16.黄梅时节家家雨“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送东阳马生序》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普通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比喻。 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山海经·夸父逐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表示方位) 《荀子·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表示方位)

词类活用-6大类型

词类活用6大类型 (一)名词作状语 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 1.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译文:(项伯)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遮掩住邦。 2.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译文: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 3.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 译文:用竹筐把土石运送到渤海的尽头去。 4.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涉世家》) (法:依据的法律) 译文:估计已经误了约定的期限。误了期限,依据的法律都要杀头(斩首)。 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间:从小路) 译文:邦已经走了,(估计)从小路已经回到军中。 6.臣欲奉诏奔驰,则病日.笃。(《情表》)(日:一天比一天) 译文:臣想奉诏离家赴任,但是祖母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上、下:向上、向下) 译文: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 [规律小结] (1)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如上面第1句中的“翼”。 (2) 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如上面第2句中的“兄”。 (3)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如上面第3句中的“箕畚”。。 (4)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依据”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如上面第4句中的“法”。(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如上面第5句中

词类活用与兼类词

词类活用与兼类词的关系问题分析 汉语言文字学任倩倩2011020377 摘要:词类活用是一种语法现象,是词的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兼类词,是指某些在一般语言环境中经常分属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类而意义密切相关的词。本文从对两者的联系、区别及判断上进行了梳理,得出了一些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兼类词区别联系判断 一、词类活用的定义 目前古汉语界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是比较统一的,即“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为词类活用。” 二、词类活用的产生及其发展趋势 (一)词类的功能活跃,并一贯地持续下去。一直到现代汉语中,词类和句法功能仍然是一对多的对应情况 (二)词的功能依旧活跃,但一部分功能转成潜在的,在交际环境或修辞需要的激发下再次显现,我们的语感和语言习惯上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称之为“词类活用” (三)词类活用的性质:灵活性和临时性灵活性和临时性 活用只是有“定类”和“定职”的词的一种临时变化,只是临时拥有一个新的意义,所以活用不是词所固有的,而是游离于词之外的,是随文异用的,是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的制约下由一种词性临时转变成另一种词性的灵活用法,具有灵活性和临时性特点,这时它的语法功能、语义内涵都发生了临时性的变异三、词类活用的分类 (一)名词用如动词 1、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2、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1、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2、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兄弟。《礼记·礼运》 3、是以君子远庖厨。《孟子·梁惠王上》 名词的使动用法 1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使异姓立国) 2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也。《左传》(使白骨生肉) (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

文言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词类活用之一

词类活用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的常性,词有定类:某一个词属于摸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如: 人、树、山、火、水,这些是名词通常作主、宾、定。 视、走、听是动词,通常作谓语。各类词的基本功能是比较固定的,这种情况古代与今天基本一致,但古代汉语在词类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便是实词的活用。 什么叫实词的活用呢? 就是某个词原属甲类,但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却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结构特点,临时当作乙类词来使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这里“水”本是名词,根据名词作谓语名词的语法特点。它不能受能愿动词修饰,不能做位于,但在这里它受了能愿动词的修饰,作了谓语。这是名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是把名词临时当作动词 ◎二.活用主要包括: (一).名词用为一般动词 (二).形容词用为一般动词 (三).使动用法(形、动、名) (四).意动用法(形、名) (五).动词、形容词用为名词 (六).名称用作状语。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称在意动的语言结果中临时应为一般动词。这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在什么情况下,名词或用为动词呢? 1.两各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那么,就必定有一个是名词活用。 例如: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目:指用眼睛示意。 ②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留侯世家》 ③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 ④许子冠.乎?《孟子》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便活用为动词 (名词一般不修饰代词,因此,名词跟后面的代词一般不构成修饰关系,另外,一般也不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只要名词后面出现了代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后用作动词)代词就是它的宾语。

词类活用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授课课题: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授课教师:沈跃红 授课班级:16综计1 授课地点:16综计1班教室 授课时间:2015年12月18日上午第三节

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 2、了解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3、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基本规律,提高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例句所属的名词活用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 并加以概括。 教学难点:区分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不同点。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如动词或名词,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有关知识。 二、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二、词类活用的规律:先举例,从例子中找出共通点,总结出规律。引导学生由概念走 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 1、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例句: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2、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能、欲、愿、足、可)+名词 例句: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2、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黔之驴》) 3、沛公军霸上。(军:驻扎,带补语“霸上”)《鸿门宴》 4、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短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名词、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名词+代词 名词+介词结构 名词+名词 例句:1、范曾数目项王。《鸿门宴》(目:使眼色) 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名词“效”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讲)

词类和词类活用

词类与词类活用 一、古代汉语得词类划分 词类就是根据词得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划分出来得类别。 古代汉语得词类,跟现代汉语得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名称得词。例如: 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得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得状态得词。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数词,表示数目得词。例如: 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单位或动作行为得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得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得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旮说赵太后》)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8、介词,同它后面得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得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得单位连接起来得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 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2、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得词。例如: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第五章 词类活用

第五章古代汉语常识——语法之一:词法 第一节实词的活用第二节虚词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副词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2、代词 3、形容词、名词的用作一般动词3、介词、连词 4、名词用作状语4、语气词、词头和词尾 汉语词类的划分 现代汉语中,根据词的意义和造句功能可以把汉语词分为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古代汉语也如此。 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量词四类 (现代汉语代词、副词都是实词)。 虚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词。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等类。本教材没有助词。 第一节实词的活用 1、词类活用: 定义: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所谓词类活用,通常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注意: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 词类活用最显著的特点是临时性,它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活用为另一类词。如果离开了特定的上下文,它就没有这种用法了,原来是什么词类还是什么词类。 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几类词的特点。也就是说,一个词,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等,这是词本身所固有的,不随具体环境而改变。如: (1)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齐策》(2)相如每朝时。《史记》 两个“朝”字,一个用作名词,一个用作动词,这是词的兼类问题,不是活用。因为即使离开了上述语言环境,人们也知道“朝”字有两个词类,可以作动词,(朝见),也可以作名词(朝廷)。这是“朝”本身所固定的。、 可见,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它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类别。这是 词自身所固有的,也是人们都知道的。它的各种用法是稳定的、经常的。其特点就是稳定性。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分标准:是临时性的,还是稳定性的。 一、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①孟子将朝王②武丁朝诸侯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及物动词使动用法。 (1)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士将攻之。《左传》使……饮 (2)阳货欲见孔子。《论语·阳货》使……见(xian),出现 (3)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使……来朝见 (4)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战国策》使……食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作者:临沧教育学院2010级语文教育3班、杨鸿简】 【一:字音】 (一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有读f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 间有读jiān 奉命于危难之间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同学们在的时候应该类整理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发古音。 可汗kahán 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 恶(怎么委池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的事狱鄙再向(过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境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的方法――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痛恨(痛心和遗憾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4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4 导读: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4 与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老师与弟子年纪相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相似。 ②夸父与日同走。(《夸父逐日》)——夸父跟太阳赛跑。 ③屈完与诸侯盟。(《齐桓公伐楚》)——屈完跟诸侯订立盟约。 ④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谋攻》)——知道什么仗可以打和什么仗不可以打的,就能取得胜利。 ⑤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项王说:“壮士,赐给他一斗酒”。〔手下的人〕就给他一斗酒。 例①、例②、例③的“与”前后连接的都是名词,但例①的“与”是连词,例②、例③的是介词。原因是前后两个名词的地位不同,或主动发出动作与被动附和动作不同。如果“与”前后的名词颠倒过来,意义也不变,则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例④的前后接动词词组,且可以换位置,是连词。例⑤上接副词,后边接的只有名词,是动词。“与”前接名词,后接动词的多是介词,文意上省略了介词宾语。例如《孙膑》:“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邹忌讽齐王纳谏》:“客从外来,与坐谈”。因此,“与”主要注意辨别例①、②、③时的情况。 二.如何分析词类活用 要分析词类活用,首先明确词类活用的概念。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划分的类别。虽然古代汉语各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作谓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等等,但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别的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5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5 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5,感谢您的阅读!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5 词类活用中最需要注意掌握的是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三种情况。 (一)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作动词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策蹇驴,囊图书。(《中山狼传》)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③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⑥遥望老子杖藜而来,须眉皓然,衣冠闲雅,盖有道者也。(《中山狼传》) ⑦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中山狼传》) ⑧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韩信拜将》) ⑨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中山狼传》) ⑩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孟子?藤文公下》) 例句①的“策”、“囊”本是名词,鞭子、口袋,句中活用为动

词,意思是用鞭子赶、用口袋装。例句②的“水”本是名词,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泳。例句③的“王”本来都是名词,大王。第二个活用为动词,特指用王道统一天下。例句④的第二个“君”、“臣”、“父”、“子”都活用为动词,指“像君”、“像臣”、“像父”、“像子”。例句⑤句的“老”、“幼”本指“老人”、“幼儿”,第一个都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尊敬”、“疼爱”。例句⑥的“杖”用作动词,拄(藜杖)。例句⑦的“目”活用为动词,使眼色。例句⑧、⑨的“东”、“前”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东”指向东出关(同项羽争天下);“前”指走上前。例句⑩的“齐语”是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指学习讲齐国话。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中山狼传》) ②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③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也。(《孟子?离娄下》) 例句①的“实”本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动词“装”(“空”是使动用法,意思是“挪空”)。例句②的“短”本是形容词,指长短,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说坏话”。例句③的“简”本指“简单”,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慢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发表时间:2017-12-26T10:00:14.183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10月作者:李雪梅[导读] 本文选择从汉语成语的语法特点方面作为突破口,来浅析成语的特点。 中共红星区委党校黑龙江伊春 153035 摘要: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IJ'。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来源渠道宽广,独具风格。本文选择从汉语成语的语法特点方面作为突破口,来浅析成语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汉语成语;语法;特点 成语是一种人们相沿习用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汉语成语最明显的特点是四个音节构成的占大多数,占成语的 95%以上。有人对《中国成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作过统计,结果是:它共 “收条目 17934 个。其中由四音节构成的有 17140个。约占总数的 95.57%” 其次,成语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结果.它具有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的特点.其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一般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会造成结构和意义上的混乱。再者。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成语就突出地表现了汉语的这一特点.其音律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匀称整齐、节奏鲜明;平仄相间,音调高低起伏,具有旋律美。掌握成语上述的音义形方面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从音义形的高度去了解成语呈现出来的更多特点。 词类活用在成语中的表现 “词有定类,类有定词”是汉语语法学的共识。汉语中的词和句法成分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哪类词主要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定的。例如,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定语、宾语.不作述语;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不能带宾语。但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充当另一类词来使用,这种语法现象被称作词类活用。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在一定语言结构中可以临时用作动词。充作由一般动词充当的述语.这种现象也体现在成语中。例如“衣锦还乡”、“唇枪舌剑 ”、“不衫不履”。“衣锦还乡”中的“衣”、“锦”本都是名词,其中“锦”的意思是锦缎、锦绣,“衣”活用为动词(意为“穿着 ”)与“锦”构成动宾关系。“衣锦 ”表示 “穿着锦绣的衣服”;“唇枪舌剑”四字都是名词,“唇枪”、“舌剑”分别构成了主谓关系,其中“枪 ”、“剑”都用作动词解释说明前面的“唇”、“舌”.这条成语的意思是:嘴唇像枪 (快),舌头似剑 (利)。“不衫不履”中的名词 “衫 ”、“履 ”分别受副词“不”的修饰而活用作动词,释为“穿衫”、“着履”。这三条成语分别体现了在成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三种情况:一是.两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同位关系.而是构成了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衣锦还乡”;二是。两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同位关系,而是构成了主谓关系,即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口蜜腹剑 ”;三是,否定副词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如 “不衫不履”,再如“不蔓不枝、不毛之地、不胫而走”等等。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成语中.形容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动化后的意义。是在此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等意义上增加行动变化的意义。例如“鸟语花香”.此成语中的“香” 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 “香 ”这一性质意义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动作意义.表示散发香味。 二、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是指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促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发出与谓语名词有关的行为动作.表示的是“使某某怎么样”的意思。例如,“汗牛充栋”中的“汗”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使动词, “汗牛 ”就是使宾语 “牛 ”出汗的意思。再如 “生死肉骨 ”。名词 “生 ”和 “肉”活用作使动词.对各自所带的宾语 “死”和 “骨”发出“生还 ”、“长肉”的行为动作,此条成语意为“使死人生还.使骨头长肉”。同类的还有还有 “兵不血刃、汗马功劳”等等。 三、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是指主语把宾语所指的人或事物看成谓语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幕天席地”中的名词“幕”、“席”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主语把宾语“天”当作“帐幕”.将“地”当作“毡席”。此条成语的意思是“以天当幕.以地为席 ” 同类的还有“鱼肉百姓、枕石漱流”。再如“草菅人命 ”名词 “草营”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主语把宾语 “人命”当作“草营”.成语意为把人命视作野草,指统治者滥施淫威,随意残害人命。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形容词的意动与使动用法不同.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指使宾语所指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状态.动宾结构隐含着动态的变化.即宾语发生了由原来的不具有某种性质状态到具有了某种性质状态的变化意动用法则是指主语所指主观上认为宾语所指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客观事实不一定如此,动宾结构也不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例如“登山小鲁”,形容词“小 ”活用为意动词,表示主语(原指孑L子)登上东山后,主观认为宾语 “鲁(鲁国)”变小了。显然这只是主语的主观看法.而不是客观事实.鲁国并没有因为孔子登上东山而变小。再如 “轻财重义 ”形容词“轻”、“重”活用为意动词,表示主语主观上轻视钱财看重义气。事实上,“财”并没有变轻,而“义”也没有变重.只是主语的主观看法。同类的还有“不远千里、羞与为伍、甘之如怡”等等。参考文献: [1]成语的界定与成语的层次性[J]. 刘中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4) [2]汉语新成语的范围与辞书收条问题之管见[J]. 张琳. 宿州学院学报. 2015(02) [3]21世纪以来汉语成语研究[J]. 刘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3(03)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7

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7 导读:高考语文词性和词类活用17 (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一样,在结构同一般的动宾关系没有什么区别,还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其特殊性仍然表现在意义关系不同。例如:“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小)+宾语,但意思不同,“斫而小之”的意思是“使大木小”,也就是“把大木砍小了”,是使动用法,其结果是大木料变小了;而孔子“小鲁”、“小天下”的意思是“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是意动用法,鲁国、天下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观者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又如“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和“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友)+宾语,“毋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而“友麋鹿”的意思是“把麋鹿当作朋友”,是意动用法。由此可见,形容词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意动用法就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这可以分别用“主语+认为+宾语+原谓语词”和“主语+把+宾语+当作+原谓语词”的格式表示。 意动用法主要出现在形容词和名词上,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时(赵)充国年七十,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③(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 例句①的“美”、例句②的“老”、例句③的“奇”、例句④的“贵”、“贱”、“尊”、“卑”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般都可以用“主语+认为+宾语+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如“上老之”可以翻译为“皇上认为(赵)充国老了”。 2.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②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③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④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⑤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例句①的“疵瑕”、例句②的“客”、例句③的“庸奴”、例句④的“君”(前一个)、例句⑤的“宾客”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虽然一般都可以用“主语+把+宾语+当作+原谓语词”的格式来翻译,但有时还要在根据上下文在宾语后增加合适的动词,句子的意思才完整,如“孟尝君客我”可以翻译为“孟尝君把我当作宾客(对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