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损失率计量方法研究进展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242902.html,

违约损失率计量方法研究进展述评

作者:刘吕科郭代

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4年第06期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产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实施和银行对动态化风险管理的追求推动了现代信用风险量化技术的兴起和发展。鉴于违约损失率在现代信用风险量化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20a年来国际及国内对违约损失率计量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银行业违约损失率模型开发与优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信用风险;违约损失率;计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06-0003-07

一、引言

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以下简称LGD)是指违约时风险暴露损失的比率,它不仅是单个交易风险等级量化的重要一环,也是计量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时的必要因素之一。同时,LGD从损失的严重程度反映信用风险的基本性质,它的提出和计量方法的发展丰富了人

们对信用风险的理解,提高了度量信用风险的准确性,因而,LGD的应用是现代信用风险度

量技术发展的重要表现。无论是在传统的债项产品(如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的定价中,还是在现代证券化产品(如CDO)和信用衍生产品(如CDS)的定价中,LGD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巴塞尔资本协议Ⅱ》将LGD引入监管资本计量框架后,对高级的计量方法做出了降低监管资本的激励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下,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监管资本。为了节约监管资本,国际及国内大型银行将实施高级内部评级法作为其首选目标,在此情形下LGD的量化也成为银行和监管机构共同关注的焦点。

由于LGD数据稀缺,且影响因素复杂,所以LGD的计量和预测一直以来都是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和管理的重要挑战。近些年来,LGD的分析和计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

简单到复杂、从单因素到多因素、从参数到非参数的发展演化过程。本文根据分析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的不同将其归纳为五类,即历史数据均值法、回收金额贴现法、市场数据分析法、影响因素分析法和非参数分析法等。

二、历史数据均值法

历史数据均值法是在考察同类企业违约后的回收率历史数据基础上进行的,该方法因其简单易操作而得到广泛使用。奥特曼和基肖尔(Altman和Kishore,1996)对该方法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指出历史数据均值法是依靠一类债务(贷款、债券、优先股等)的历史累积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得出LGD的历史均值,该均值即为该类债务的LGD。根据加权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一是货币加权法,即在一定的考察期(如一年)内,LGD历史均值=该时期组合资

标准普尔和穆迪违约损失率衡量方法研究资信论坛-上海新世纪资信

◆资信论坛 标准普尔和穆迪违约损失率衡量方法研究 郑宇 黄德民/文 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与债权人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主要指债务人发生违约后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程度。违约损失率一般与宏观经济、偿债法律顺序、企业自身素质等因素存在相关关系。在违约损失率较大时,即使违约率较小,债权人仍需要客观评估当债务违约后面对巨大损失时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违约损失率的衡量是信用评级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 一、标准普尔公司违约损失率衡量方法 标准普尔公司(以下简称“标准普尔”)对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的研究涉及非常广泛的范围,包括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项目融资(Project Finance)、资产融资(Asset Finance)、房地产、贸易融资(Trade Finance)、地方政府及主权等方面。标准普尔的违约损失率衡量方法涉及基于挽回风险(Recovery Risk)的分析工具,可以对配对分析(Peer Analysis)、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和主动资产组合管理(Active Portfolio Management)提供支持。 图1 从劣质贷款中分辨优质贷款1 1两个信用风险维度(违约风险和挽回风险)的分离可以在不同方面分析和管理风险。银行在授信方面能够通过有效的结构化措施使预期损失达到最小。

1.打分卡模型(SCORECARDS) 在较低违约风险的环境中,标准普尔的打分体系通过已测试的以内部评级为基础的方法体系进行违约损失率的估计。 标准普尔的打分体系包括以下特征:①包括广泛的子行业和资产分类(A s s e t Class);②可以在一个连续的范围(Scale)内上进行违约损失率的点估计,可以映射于任何离散的挽回比例;③当挽回率数据不完备时,通过专家分析在一致的方法和统计框架下增加要素(Inputs);④可以使用EXCEL工作表进行整合和表示。 图2 企业违约损失率打分卡样本 资料来源:标准普尔《Loss Given Default》 2.决策树模型(DECISION-TREE MODELS) 决策树模型是对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敞口进行计算和信息整合的一种银行授信(Facilities)风险评级方法体系,其特征包括:①通过历史违约率与深入(In-deepth)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预测,内部数据可以通过外部资源来证实所选的风险要素水平;②在风险要素的选择、数量、复杂性方面结合不同行业、项目的特征进行选择;③违约损失率的判定以实证经验为基础,但也会对风险要素进行适当调整,以得到更好的违约损失率; ④在压力测试等情景中与监管框架(例如巴塞尔协议)相一致。

浅议商业银行违约概率的测算方法

浅议商业银行违约概率的测算方法 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谢虹0311995 提要:违约概率是计算贷款预期损失、贷款定价以及信贷组合管理的基础,因此如何准确、有效地计算违约概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十分重要。本文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了建立违约概率估计模型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建立违约概率模型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指导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和信用风险管理有些许借鉴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虚因变量模型,Logistic模型,违约概率 国际银行业监管的统一标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2004年6月正式定稿。与1998年的协议相比,新协议的最大创新之处是提出IRB法,即允许银行采用内部数据估计风险计量参数,包括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和有效期限M等。其中,无论是初级法还是高级法都要求银行自行估计客户的违约概率PD。因此,违约概率是银行信用风险计量的基础,准确测算违约概率对银行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普遍落后于国外先进银行,尤其表现在风险量化方面,因此把《新资本协议》实施作为银行监管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手段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下面本文将在可供商业银行选择的概率计算方法中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对违约概率测算中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数据采集 对一个客户信用状况的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定量分析,主要是财务数据的分析;二是定性分析,包括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和领导者素质等。因此我们测算客户违约概率时采集的数据也必须包括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两部分。建模数据的质量很关键,其好坏直接关系到模型结果正确与否。建模所需要的数据有两类,一类是违约客户(坏客户),另一类是非违约客户(好客户)。根据经验,建立相关的企业客户违约概率模型至少需要1000个以上客户样本,所建立的违约概率模型才可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样本越多,其结果的精确性也越高。由于国内大部分银行一般从2000年以后才开始注意收集并保存完整的客户数据,所以违约客

穆迪违约损失率模型Moody LGD

Moody’s Analytics Professional Services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 违约损失率模型开发与债项评级的解决方案 2009年2月

介绍大纲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违约损失率的相关要求 违约损失率的影响因素和模型 违约损失率模型开发与债项评级的解决方案 –中国的挑战 –主要问题 –解决方案的框架结构 –业务流程改进解决方案 –模型开发的初步工作:专家模型和模型因素的分析 –问题的讨论 2

Moody’s Analytics Professional Services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违约损失率的相关要求

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抵押品管理 标准法和内评初级法规定有资格的抵押品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法律地位明确 能够客观估值(可以采取盯市价格) 良好的流动性 价值波动性较低 和交易对象的信用相关性较低 有资格的抵押品种类: 金融抵押品(标准法和内评初级法) 应收账款(内评初级法) 商用房地产/居住用房地产(内评初级法) 其它抵押品(内评初级法) 4

标准法:认可抵押品类型 标准法认可的抵押品: –现金类,包括存款证明或者银行发行的类似现金的工具。 –黄金 –债券类,包括公认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评定的债券(国家公共部门发行BB-,其它机构BBB+以上)和未经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债券(银行发行、交易所交 易、优先债务等)。 –股票类,包括纳入主要市场指数中的股票和可转换债券等。 –证券和基金类,包括集体投资可转让证券和共同基金。 标准法中综合法认可的抵押品(在简化法基础上): –不属于主要市场成份股,但在认可交易所交易的股份 –集体投资可转让证券和共同基金(每日公开报价) –满足一定标准的银行发行的未经外部评级机构评估的债券 5

会计信息透明度衡量方法述评

会计信息透明度衡量方法述评 摘要:会计信息透明度是上市公司发展的基石。如何准确合理的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已成为国内外各组织机构和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在回顾国内外关于会计信息透明度衡量方法的基础上,对相关衡量指标进行了述评,并指出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方法。 关键词:会计信息透明度;透明度衡量方法;信息披露质量目前,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衡量方法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国际相关组织建立的衡量指标和国内外研究者(机构)建立的衡量指标。 一、国际相关组织建立的衡量指标 (一)普华永道的“不透明指数” 普华永道于2001年1月发布了一份关于会计信息“不透明指数”的调查报告,指数值越大,说明信息披露质量越低,即会计信息透明度越低。该报告从腐败、法律、政府宏观与财经政策、会计准则与实务、政府管制等五个方面对包括中国在内的35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调查,然后对不透明指数进行评分和排名。虽然这一排序具有客观性,但仍会存在权重设置的主观性。“不透明指数”是通过调查各个国家会计的整体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整体会计信息透

明度差异,但它还不能确切地区分各国家公司之间的信息透明度情况,原因在于它没有基于公司水平上的调查。 (二)标准普尔的透明度和披露评价体系 “标准普尔透明度与披露研究报告”中指出评价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的98项指标,共3个层面:董事会、管理层结构和程序的披露程度,包含于所有权与投资者两者关系的透明度,财务与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供了该种信息就给予记分,最后得出总体的透明度与披露评分,即通过T&D评级评分。该评价体系重点关注的是公司是否提供某类信息,而不注重其信息的质量,以披露数量作为会计信息透明度替代变量的代表性指数。 (三)CIFAR公布的披露评分 CIFAR指数是由国际财务分析和研究中心所发布的,它用于评价各国公司的信息披露数量。该指数的度量标准主要是参照事先筛选出90个重要的披露项目在公司年报中披露数量,CIFAR指数的大小与披露数量呈正比关系,即披露数量越多,则指数越大,所衡量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就越高。Bushman和Smith(2003),Piotroskian 和Smithe(2004)使用该度量方法对各国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评价。这种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评分方法广泛使用于投资界和理论界,但该方法只关注

违约损失率(LGD)研究

违约损失率(LGD)研究 作者:陈忠阳博士、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长期以来,人们对信用风险的关注和研究主要在于交易对手违约的可能性,即违约概率PD(Probability of Default),而对交易对手一旦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即违约损失率 LGD(Loss Given Default)的研究远远不及违约概率PD,然而,作为反映信用风险程度的基本参数之一,LGD相比于PD对信用风险管理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尤其是自新巴塞尔资本协定将LGD和PD一同纳入监管资本衡量的基本框架以来,违约损失率(LGD)引起了监管界、业界、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一、LGD性质与特点 违约损失率LGD是指债务人一旦违约将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数额,即损失的严重程度。从贷款回收的角度看,LGD决定了贷款回收的程度,因为,LGD=1-回收率。 构成一个完整风险概念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损失的可能性和一旦损失发生后的损失规模,即损失的严重程度。因此,LGD是

除违约概率PD以外反映信用风险水平的另外一个重要参数,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全面反映信用风险水平。显然,PD既定的情况下,LGD越高,信用风险越大。预期损失率(Expected Loss, EL)是反映信用风险的一个指标,它是LGD和PD的乘积:预期损失率(EL)=LGD × PD。1 PD和LGD都是反映债权人面临债务人违约的信用风险的重要参数,因此,两者都受到债务人信用水平的影响,然而,从性质上看,两者又有重要的区别。总的来说,PD是一个交易主体相关变量,其大小主要由作为交易主体的债务人的信用水平决定;而LGD具有与特定交易相关联的特性,其大小不仅受到债务人信用能力的影响,更受到交易的特定设计和合同的具体条款,如抵押、担保等的影响。因此,对于同一债务人,不同的交易可能具有不同的LGD,如对于同一债务人的两笔贷款,如果一笔提供了抵押品,而另一笔没有,那么前者的LGD将可能小于后者的LGD。因此,对PD和LGD的分析应有不同的着眼点。 除了上述交易项目相关特性以外,西方在LGD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表明LGD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LGD概率分布呈现双峰分布的特征;LGD与PD呈正相关的关系;LGD与破产法等法律制度密切相关;LGD波动幅度大,影响因素多,且研究历史短,数据稀少,因而量化难度大。本文随后将针对LGD的这些特征进行详细的论述。

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方法述评

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方法述评 内容摘要:合理准确地计量资本成本就成为现代金融学和财务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对财务经济学实证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权益资本成本模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对国内实证研究的应用情况及其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以利于后续权益资本成本相关研究。 关键词: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方法述评 每一个企业必须做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就是决定将资金投向何处,并定期对已投资项目进行再评估(Damodaran,2001),而资本成本是评价这些决策的重要基准。此外,资本成本也是企业决定其资本结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资本成本一般分为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两种,由于使用债务资本有比较容易计量的成本开支,因而可以比较容易的度量其大小;而权益资本的使用除了发行费用等开支外,没有明确可以用来计量对资金所有者支付的数据,因此,如何合理准确地计量资本成本就成为现代金融学和财务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实证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权益资本成本的估算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基于市场风险的收益率模型法、历史收益率法和折现模型法等。本文拟对这些方法进行简要述评,以利于后续的资本成本相关研究。 基于市场风险的收益率模型法 基于市场风险的收益率模型法主要包括两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和套利定价模型法。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 以马科维茨的投资理论为基础,夏普、林特拉、莫森等分别独自提出了将风险和必要报酬率联系起来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将资本市场的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是指处于同一市场中的所有股票共同面临的、不能通过投资组合分散的风险,具体包括:宏观经济走势、汇率利率调控政策、政治军事局势和管理层对股市干预等;非系统风险是指存在于个别股票的由某一企业自身或行业因素所带来的、可以通过投资组合分散的风险,具体包括:公司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股票本身波动规律、行业地区发展动态和投资者心态与方法等。 由于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投资组合分散消除,而系统分析无法通过投资组合分散消除,因此,风险定价就是只是对投资组合中的系统风险进行定价。因此,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率可以用如下公司计算: (1)

新资本协议中违约概率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新资本协议中违约概率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D Model in New Basel Capi tal Accord 武剑王健内容摘要: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在即,新资本协议与往常版本的重大突破在于它倡导使用内部评级法(IRB)以加强风险监管的敏感性。而客户违约概率(PD)的准确计算正是内部评级法的核心内容。本文就详尽介绍了违约概率的概念、定义,计算违约概率的进展过程;并重点研究分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违约概率计算模型和数学统计方法,并结合建行违约概率计算的应用提出一

些经验之谈,同时对国内商业银行客户违约概率研究的进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内部评级法违约概率违约数据 背景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立即于2003年底正式公布,并拟于200 6年在各成员国实施。新资本协议首次提出了涵盖“三大支柱”(资本充足率、市场监管和市场纪律)的监管框架,进一步充实了金融风险监管的内容和方式,这将对业以后进展产生重大和深远的阻碍。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内部评级法(IRB法),同意治理水平高的银行采纳IRB法计算资本充足率,从而将资本充足率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大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讲,满足资本监管的IRB法代表了巴塞尔委员会认可的并希望商业银行,特不是大银行今后广泛采纳的内部评级体系。IRB法代表了信用风险治理技术进展的大方向。在新协议的推动下,许多国家的银行都在积极开发IRB法,力争在2006年达标。银监会也差不多明确指出,各家商业银行应该尽早着手收集内部评级体系所需的各项必要信息,为今后采纳定量分析方法监测、治理信用风险做好基础性工作。在一段时刻之后,如银行条件具备,银监会将考虑使用

计算违约概率和进行信用评级

确定某一合约中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及评定其信用等级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银行通过使用评分卡来做出信用评级。如其名字所示,评分卡是指一种收集有关公司信息,对其进行核对和整理,并对不同的特性打分的工具。评分卡不同部分的得分被计算和汇总,并根据评级量表或其他形式转换成信用评级。借款人的最终信用评级可能完全通过使用评分卡来确定,也可能不完全是这样,但改变其最终评级的过程及依据必须明确。下面我们分别考察这几个步骤。 1. 收集信息–评分卡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一些信息始终是财务性的,包括关键的财务比率,例如联动比率,以及销售额与赢利能力指标,如毛利率或净利润率。这些比率将通过对至少三年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得出。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非财务信息,如帐户质量和行业地位等。 2. 评定得分–对于收集的的每一项数据,将根据预先确定的评级量表确定其数值得分。点数越高,风险水平越低。例如联动比率较高的客户得分将低于较低或零联动比率的客户。这主要是基于我们的如下预期,即高联动率使一家公司的风险加大。 3. 对照信用评级量表–将每个项目的点数相加后,将其与总的评级量表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诸如“BBB”或“AA-”级之类的评级。较高的评级需要较多的点数。 4. 最终评级–虽然这看起来已经是评级过程的最后一步,但是可能还有充分的理由,使银行根据内部评分卡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进行修订,如上调或下调。理由之一是标准比较。内部评分通常根据外部的评级尺度,如标准普尔和穆迪的评级量表,进行调整。而且,如果上述评级公司也已为借款人评定了信用评级,银行通常可将内部和外部评级进行比较。如果存在较大的差别,如不在相同的级别,使用外部评级可能更合适。另外一个理由是在公司的情况发生变化时,这些变化没有在计入评分卡的数字中得到充分反映。这些事件可能包括会计年度终期之后发生的财务事件,如资本增加(风险情况有所改观)或新贷款获批或销售前景不佳(增加了风险)等。这类调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信用评级旨在作为前瞻性手段,衡量未来12个月内的违约概率,而不是机械生成的一个简单概率。因此,必须记住,财务信息在发布和计入评分卡时,通常已经过时数个月。因此,使用这些信息做出信用评级必须要慎重。 上述步骤描述了信用评级是如何确定的。评分卡首先由分析人员或信贷经理填写,但是最终评分将征得独立方,例如信贷审批人员的认可。在一年中,随着新信息的获得或者发生重大事件,例如并购,监管方面发生变化,或者收到新的财务信息,必须随时对信用等级进行再次评估。 上述四个步骤与信用评级机构使用的步骤基本相同,唯一不同之处是评级机构在做出评级后,接受其评级的公司将向其支付费用。这是因为,信用评级机构做出的评级将作为表明公司所发债券风险水平的指标。公司发行债券总是希望投资者愿意购买。由于评级机构可以接触大量信息,因而其在评定最准确的信用评级方面具有优势,而银行等外部各方不具备获得这些信息的渠道。然而,信用评级机构在做出评级时收取费用,这意味着它可能失去一定的独立性。此外,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也可能过时。评级机构仅在即将发生违约之前,甚至是在发生违约之后才改变信用评级。但是,当发生某个事件,且这一事件的重要性不能立即显示出来时,如出现并购、接管或利润预警声明,评级机构通常将公司的状态定为所谓“信用关注”或某些类似的评级。

企业合并商誉的研究述评

企业合并商誉的研究述评 企业合并商誉的研究述评 摘要:本文以合并商誉为述评对象,通过对比国际、美国和中国会计准则对合并商誉的规定,分析后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终将实现;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合并商誉的几种研究方向,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合并商誉会计准则研究方向 一、合并商誉内涵 关于商誉的定义:Johnson and Petrone(1998)认为商誉是资产的有效组成部分,是具体资产要素的整合。葛家澍、杜兴强(2007)将商誉界定为: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的一切有利因素和情况;未来超额利润的预期贴现值;个体与总体价值差异。刘永泽、傅荣等(2009)认为商誉是由企业因所处地理位置、信誉、运营和经验积累形成的无形价值,并认为这种价值能使企业获得超额社会平均收益。由此可见,商誉是企业价值的一部分,并能给企业带来超额预期盈利能力,它是一种不可辨认的无形价值。 合并商誉是商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财务报表中属于一种特殊的资产,同时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水平。早在1926年,杨汝梅就将商誉性质归为:“企业中特殊亲善之结果”(杨汝梅,1926)。二十世纪七十年代,Eldon S. Hendriksen(美)在其著作《会计理论》中将前人对商誉性质的研究总结为“三元理论”,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价值论和总计价账户论。目前三种理论中,超额收益价值论得到了会计界的广泛认同。 二、国际、美国、中国会计准则关于合并商誉会计处理方法 (一)国际会计准则合并商誉的处理规定 第三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3)——企业合并中,对确认计量商誉和廉价购买利得进行了规范。购买方应该确认超过以下两个方面的商誉:转移对价;并购日获得的可辨认资产和承担的负债的净额。没有对价转换合并商誉的,购买方应使用估值技术确认在被购并方的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衡量方法文献综述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衡量方法的文献综述 ◎文/吴 冕 摘 要:根据决策有用论,会计信息系统是为企业各利害关系人进行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也明确了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一份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对于使用者而言是极其重要的。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方法入手,从会计信息质量的总体衡量、特征衡量和评价指标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衡量方法的研究成果,指出建立有效的衡量指标体系是会计信息质量研究领域的重点,以期对未来该领域的定量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质量特征;衡量方法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总和。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包含较大的主观性和差异性,因此如何为特定(不同)使用者选取代表性(针对性)的有效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质量衡量指标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的总体衡量,特征衡量和评价指标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总体衡量 由于会计信息质量较难定量分析,研究中一般寻找替代指标来衡量。从总体上看,学者们主要从盈余、财务报告舞弊、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类型三个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衡量。 (一)盈余 盈余质量指企业盈余的优劣程度,是企业披露的极为重要的会计信息,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企业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 在学术界,许多学者在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定量研究时,都将盈余质量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代表,Ball等(2003)通过分析认为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收益的程度,特别是会计盈余对经济损失更加及时的反映,可以用来测量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目前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将盈余质量,特别是操纵性应计视作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Jones(1991)提出Jones模型,先计算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NDA),由估计期总应计利润(TA)减去非操控性应计利润(NDA)得出估计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夏立军(2003)通过搜集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分行业的基本Jones模型解释盈余管理的能力相对最佳。许多学者例如陆剑桥(1999)、王庆文(2005)、王守海(2010)等文章中也从操纵性应计角度出发衡量会计信息质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事务所规模、审计师任期和专业胜任能力等角度来研究盈余质量。有许多经验研究证实有效的审计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如Ronald (1999)认为,审计时间可以用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Jere & Michael(2009)搜集了2003-2005年美国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证实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操纵性应计之间呈负相关,也就是说事务所规模越大,会计信息质量也就越高。Ferdinad等(2009)则通过审计师任期、审计行业专业化来研究盈余管理,他们发现,较短的审计师任期与盈余质量呈负向关系,并且审计的专业化会削弱这种关系。 还有学者通过自建指数来衡量盈余质量,如杜兴强、温日光(2007),他们从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配股、暂停上市、避免ST、避免被*ST和避免被退市)出发,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综合指数,研究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在现有的研究中,盈余质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会计信息质量,但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会计确认的稳健性、财务舞弊等,以盈余信息质量作为替代变量,面临着数据覆盖范围窄、盈余信息被操纵等问题,若仅仅以盈余质量来替代会计信息质量,难免有些以偏概全。 (二)财务报告舞弊 黄世忠(1999)认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有盈余管理和财务报告舞弊两种主要手段,而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大多数是真实地反映虚假的经济业务,即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刘立国、杜莹(2003)将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研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吴国萍等(2012)则将会计信息披露违规受到证监会和交易所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代理变量,研究审计委员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但是他们只探讨了财务舞弊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未分析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会计信息质量的代表性上有所欠缺。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类型 审计的独立性大,屈从经理人员的压力,应发行非标准无保留意见而发行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可能性越小(Defond,2000)。那么,非标准审计意见比率越高,说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就越高,财务报告的质量也就越高。原红旗、李海建(2003)将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研究其与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关系。王跃堂、陈世敏(2000)认为,如果事务所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比例上升,则说明事务所审计独立性在逐步提高。对于现阶段的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可能是成本最小、最为直观的指标,特别是非标意见,能有效反应财务报告真实性,但是如果发表的审计意见不够公允,财务报告质量也就得不到保证。 78 2013.07 会计师

商誉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商誉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编辑: 会计职称考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产权交易活动尤其是企业整体资产的重组与流动日益频繁,与之相伴的关于商誉的确认与计量问题也日益成为会计界所关注的焦点。而商誉作为企业资产中复杂、“无形”的一项,历来备受争议,认识上存在一些分歧,当然这些争议的主要目的是为澄清其真谛之所在。本文仅就商誉的计量方法问题,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谈一些个人浅见。 一、两种传统的商誉计量方法 商誉计量是商誉会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影响着商誉的确认、摊销和其他处理程序。传统上,仅对合并商誉(或称外购商誉)计量入账,对自创商誉则不予确认。即便同样是对合并商誉的计量,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做法: 1、间接计量法 间接计量法也称割差法,是以购买成本大于购买方在交易日对所购买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权益部分的差额来衡量商誉的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商誉价值=购买总成本-(取得的有形资产及可辨认无形资产公允价值总和—承受之负债公允价值总额)=购买总成本—购买的净资产公允价值 [例1]A公司决定收购B公司,经评估,收购日B公司全部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8700万元,其中,流动资产9500万元,固定资产18000万元,专利权1200万元;B公司负债的公允价值为6500万元,

其中流动负债5000万元,长期负债1500万元;则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2200万元(28700-6500)。 假设经过产权交易谈判,双方确定的收购价格为25000万元,则可确认B公司商誉价值为2800万元(25000-22200)。 2、直接计量法 直接计量法也叫超额收益法,是指通过估测由于存在商誉而给企业带来的预期超额收益,并按一定方法推算出商誉价值的一种方法。直接计量法根据被评估企业预期超额收益的稳定性,又分为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超额收益折现法。 (1)超额收益资本化法 超额收益资本化法是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理,认为既然企业存在超额利润,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资本(资产)在起着一种积极作用,只是账面上没有反映出来罢了,因此将企业的超额收益还原,就是商誉的价值。采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 ①计算企业的超额收益 超额收益=实际收益-正常收益=可辨认的净资产公允价值×预期投资报酬率-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同行业平均投资报酬率 ②将超额收益按选定的投资报酬率予以资本化 商誉价值=超额收益÷选定的投资报酬率 这里,选定的投资报酬率可以是正常的投资报酬率,也可以是较高的预期投资报酬率(采用较高的预期投资报酬率的理由是,企业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因而应按高于正常水平

新巴塞尔协议内部评级法中违约损失率研究

新巴塞尔协议内部评级法中违约损失率研究 【摘要】: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定于2006年底正式在各成员国实施,内部评级法作为新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其应用方法与技术正在被各国金融机构极力吸收采纳,各国商业银行都在为内部评级法的顺利实施作积极筹备。违约损失率LGD是内部评级法的核心参数之一,它与内部评级法的顺利实施有很大的关系,然而,它是所有参数度量中较为复杂的,本文就结合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在对LGD进行理论剖析的基础上,就国际上关于违约损失率的估计方法进行分类和比较,讨论了不同风险暴露的LGD,并就违约损失率估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在我国的进展情况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体现如下:一、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1988年的资本协议作比较分析,指出新协议对老协议的创新之处与区别所在。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引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内部评级法(IRB)。通过对IRB法中各类核心指标的详细考察,过渡到对参数LGD的研究,并对目前国际银行业及学术界估算LGD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估算LGD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二、详细分析了有关LGD的影响因素。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辅以图表工具,对LGD的涵义、影响LGD 的各种宏观影响因素(如经济周期、行业差异等变量)、微观影响因素(如债务资质水平、行业规模大小等变量)逐一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三、比较详细介绍了IRB初级法中LGD的度量方法以及度量规定。着重对初级法中影响LGD的抵押品进行详细地分析,涉及到抵押

品的类型、抵押品的认定、抵押品损失后对度量LGD的影响以及巴塞尔委员会所作的相应处理等问题。四、对IRB高级法中度量LGD 的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着重对历史数据平均值法、资产估值法、因素模型法、死亡率模型、非参数法、拟合分布法和模拟技术等方法作了比较,其中拟合分布法为本文提出的一种新的度量方法。五、以对LGD的定性定量介绍为基础,针对不同金融资产(银行类资产、证券类资产以及租赁类资产等)的不同特性,对其LGD的特性、度量方法等问题分类进行了研究。其中加入了新巴塞尔协议中没有涉及到的证券类资产、租赁类资产的关于LGD的定性研究及相关的定量研究,为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度量引入巴塞尔协议提供了启示作用。六、分析目前在度量LGD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例如度量LGD时折现率的选取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相应提出了在我国估算LGD时所必需的配套措施、配套环境等。【关键词】:信用风险巴塞尔协议内部评级法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224;F831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4导言14-191、选题背景及依据

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问题研究 系别:专业:会计学 一、前言部分 (一)写作目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高新技术企业中甚至超过50%。当今的世界强国无一不是专利大国、商标大国和计算机软件大国,它们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专利权、商标权、软件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要素,从而形成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和垄断。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日益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标志,因此对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问题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二)相关概念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无形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商标权等,因为它们没有物质实体,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但是,会计上通常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即将专利权、商标权等称为无形资产。 (三)综述范围 本综述通过文献阅读,运用会计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有关主题或争论焦点 长期以来,无形资产始终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难点之一。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无形资产的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无形资产的界定问题,无形资产核算的范围过窄;二是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对无形资产认识的差异,使得各国在对无形资产的研究和会计处理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区别。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公布了新的《企业会

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虽然积极出台了一些关于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方面的准则、制度,但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仍然存在争议,尤其是会计的核算是仍以历史成本法为依据,无法适应新经济形态需要。因此,有必要通过比较国内外学术界对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在规定上的差异,分析新准则实施后,我国现行无形资产在会计确认与计量上仍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关改进的措施。对新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进行研究,尽可能地完善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理论。 二、主题部分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形资产的研究在理论和实务上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实务上,国外对无形资产的研究有一百年的历史,从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到信息披露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体系。国内对无形资产的研究随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在改革开放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无形资产会计的研究发展迅速。(一)国内外关于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发展情况综述 在会计理论结构中,会计准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和依据。 在美国,最早于1944年12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发布了第24号会计研究公报ARB24《无形资产》,将外购商誉作为企业的资产进行确认与计量,第一次对无形资产会计实务进行了规范。1953年和1970年,CAP和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分别对其修订,1976年发布了讨论备忘录《企业合并和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但没有形成正式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紧接着在随后的近二十年间,在关于无形资产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01年6月FASB公布了关于无形资产会计的第141号会计准则与第142号会计准则,准则规定企业无须对商誉和没有确定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而应对以上二者进行减值测试并按规定计提减值准备。 同样,在英国无形资产会计研究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1984年12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后,在ED30的基础上形成了正式的标准会计实务公告SSAP22,并从次年1月l日起生效,这标志着英国会计处理走上了规范之路。1990年2月,ASC会公布了47号征求意见稿(ED47),除发布了有关无形固定资产的征求意见稿(ED52)之外,还对第22号标准会计实务公告进行了较完整的修订,在

预期违约损失率、信用风险计算

目录 目录 (1) 实验报告成绩评阅汇总表 (2) 实验1 预期违约损失率、信用价差 (3) 1.1实验目的 (3) 1.2实验原理 (3) 1.3 实验数据与内容 (4) 1.4 实验步骤与结果 (4) 1.5实验结果分析 (5) 实验2信用风险损失计算 (6) 2.1实验目的 (6) 2.2实验原理 (6) 2.3 实验数据与内容 (6) 2.4 实验步骤与结果 (7) 1.1.5实验结果分析 (10) 实验3 允损失分布拟合 (11) 3.1实验目的 (11) 3.2实验原理 (11) 3.3实验数据与内容 (11) 3.4 实验步骤与结果 (12) 3.5实验结果分析 (16)

实验报告成绩评阅汇总表

实验1 预期违约损失率、信用价差 1.1实验目的 (1)利用基于无风险债券收益率贴现法(风险中性定价法(即贴现率为无风险利率,不考虑信用价差))计算债券价格; (2)利用基于市场收益率贴现定价法的信用价差(等于违约率与违约损失率的乘积)推算的隐含市场违约损失率法。 1.2实验原理 违约率一般是指历史的违约率,指债务人未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实际违约比率情况。通过测算违约率,可以对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等发行人的违约情况给出统计上的指导意见,便于进行预测和分析。 违约损失率是指债务人一旦违约将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数额,即损失的严重程度,是指交易对手的违约损失金额占违约风险暴露的比例。 信用价差(CS)是指为了补偿违约风险,投资者要求企业信用债务提供的高于到期日相同的无风险(国债)收益的额外收益。 一般把剩余期限及现金流出流入结构相同的企业债和国债的到期收益率之差作为信用价差。根据风险中性定价计算的信用价差隐含式为:

企业社会责任度量方法国外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度量方法国外文献综述 [摘要]自20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一直备受学术界及企业界关注,如何更准确地度量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国外学者对CSR的度量方法进行分类梳理的基础上,对每一类方法做出评价,并总结出现存度量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的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实证研究;度量方法 1 声誉指数法 声誉指数法是根据第三方声誉评级对CSR进行度量的方法。这种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中。 CEP指数是最早的声誉指数,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它对纸浆业和造纸业24家公司的污染控制行为进行排名。这一时期,CSR还没有形成一个框架性的概念,学术界对于CSR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环境保护被认为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CEP指数在早期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财富声誉评级(Fortune index)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财富》杂志组织专家对“财务稳定性、长期投资价值、资产使用效率、管理质量、创新程度、产品或服务质量、企业人才利用、社区与环境责任”8项声誉指标,按0~10分进行赋分,为各行业表现前十名的公司进行排名。学者使用Fortune的排名结果表示CSR的履行情况。 KLD指数对各公司在社区关系、雇员关系、环境、产品、女性与少数民族待遇、军队契约、核力量、南非事务参与8个维度上的表现进行评估,分别赋分。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Waddock和Graves在1997年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探讨。他们依据专家讨论组的意见,对KLD各个方面赋予不同的权重,将各个分数按权重加总作为CSR的总分。 另外还有CEP指数、CSID指数(Makni,2009)、Milton Moskowitz评级(Sturdivant和Ginter,1977;Cochran和Wood,1984)等。对于不同国家的企业进行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库不同,对于同一个国家的企业,根据研究者对CSR 理解的不同,选取的数据库也不尽相同。 由于具有权威性、数据的易获取性与持续性等优点,声誉指数法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局限性也一直受到诟病:第一,主观性。虽然第三方评级一般由专家执行,但其主观性难以避免。不仅降低了结果的客观性,而且可能导致不同评级者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Cochran & Wood,1984)。第二,样本局限性。由于能够列入评级结果的公司数量有限,能够收集到的样本也往往很小。这就减弱了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使得结论难以推广。第三,地域局限性。这些评级“本身就

商誉估值研究述评

商誉估值研究述评 商誉估值在企业并购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而现有的商誉估值模型均存在相应缺陷,基于此,回顾了已有文献对商誉概念、内涵和估值方法的界定,比较了割差法和超额收益法在商誉估值过程中的优缺点,并总结了两大估值方法的固有缺陷。在此基础上,基于模糊数学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法,以期弥补传统商誉估值方法的缺陷,提升商誉估值的准确性。 标签:商誉估值;割差法;超额收益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1 引言 近年,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经济结构也逐渐趋于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采用外部发展战略,即并购以谋求发展,商誉评估作为并购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学术领域同样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特別重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商誉评估起步晚,评估市场不够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善,该领域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对商誉价值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势必能给企业在提升商誉价值方面提供一定程度启示,亦能推动其管理水平的上升,可以让企业明晰商誉在其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防止有效资产的流失,提升企业对商誉的保护意识。很显然,商誉评估提升了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价值,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其运营管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深入地探究商誉的本质并进一步修正商誉评估的方法十分必要。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文献回顾 在国外,商誉最早作为研究对象并非是在会计领域,而是在经济学和法学领域。1859年,一位英国法官将商誉定义为:“企业从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一切与企业经营有联系,并由于它们能使企业受益的所有条件”。20世纪萌始,Yang(1927)首次站在会计学的角度,对商誉进行了分类,总括为三种类型,分别是顾客商誉、债权人商誉和雇员商誉。Hendrikson(1977)进一步拓展了商誉在会计学中的含义,按照不同的理论赋予商誉会计学意义的定义,即,(1)好感价值论,认为商誉产生于一种良好的关系,顾客对企业的认可;(2)超额收益论,认为商誉是企业在正常收益利润之上,所取得的未来预期超额收益的净现值;(3)总计价账户论,认为商誉只是作为一项特别的记账账户,而非能单独形成收益的资产。 在对商誉定义愈加精确的同时,有关商誉构成要素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商誉一词起初被局限在现时存在的顾客群所具有的价值(Paton,1922)。销售、制造、理财和政治等各方面良好行为给企业带来的附加价值才渐渐被发现。Nelson (1953)认为,商誉的价值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企业内部形成的无形资源(秘

抵押贷款的违约损失率

抵押贷款的违约损失率(LGD )研究 分类:金融、保险与证券监管 管理与经济学 文章提交者:何自力 发表时间:2006-01-28 字号:大 中 小 抵押贷款的违约损失率(LGD )研究(本文已发表于《南方金融》2006年第1期) 何自力 (广东,广州 510120) 摘要:新巴塞尔资本协定将违约概率(PD )和违约损失率(LGD )纳入监管资本衡量的基本框架,国际活跃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指标已从不良贷款率转向PD 和LGD 。本文简要综述了国际上LGD 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成果,并对国内商业银行抵押贷款LGD 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与管理建议。 关键词:新巴塞尔资本协定,抵押,违约损失率 自巴塞尔新资本协定将违约概率(PD )和违约损失率(LGD )一同纳入监管资本衡量的基本框架以来,违约损失率(LGD )引起了监管界、业界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一、关于违约损失率(LGD )的研究综述 违约损失率LGD (或1—回收率)是指预期违约的损失占风险暴露(exposure )的百分比,违约时风险暴露(EAD ,exposure at default )是指由于债务人违约所导致的可能承受风险的信贷业务的余额 。反映信用风险的重要指标—预期损失率(Expected Loss, EL )是LGD

和PD的乘积,即:预期损失率(EL)=LGD × PD。 (一)国外及港台的研究 企业举债取得资金的主要渠道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各项公司债具有次级市场价格,违约后可以通过该债务工具违约后一定时点的市场价格为基础估算违约损失率。对于间接融资,则需依靠银行积累的违约贷款数据资料来推估违约损失率。公开市场资料较易取得,因此违约损失率的研究也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 Robert C. Merton于1974年发表的“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 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一文是现代信贷违约概率和回收率分析的理论基础文章。其不足之处是没有解决信用资产质量的实际观测问题,在实证中的应用受到限制,这也是模型诞生后大量后续工作的重心所在。 针对Merton(1974)模型在实证应用领域的困难,有若干文献尝试提供变通的解决办法。Crouhy和Galai(1997)将不能直接观测的Merton (1974)模型表达为信贷违约概率和回收率的函数,从而使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简化为对PD和LGD的观测分析,产生了较大影响。 观测度量金融工具LGD的途径大致有三类(刘宏峰,杨晓光,2003): Market LGD(市场LGD,以实际违约事件发生后违约债券或可交易贷款的市场价格为依据);Workout LGD(清算LGD,清算及追讨过程产生的一系列现金流估计值的现值与风险暴露的比 值); Implied Market LGD(市场隐含LGD,利用资产估价模型,按同类未违约债券的利差与价格计算)。事实上,基于债券二级市场或贷款二级市场(如证券化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实证研究较多,而对普通的银行贷款的实证研究很少,其原因一是研究方法的复杂性,二是数据的非公开性。 1、美国市场的研究 由于数据获得性的原因,目前的文献以美国市场为研究对象的居多。 Asarnow及Edwards (1995)使用违约事件发生后产生的所有经济损失衡量银行贷款的预期损失。其以花旗银行1970——1993年间一般工商业贷款及受监控贷款(Structured loans)共831个违约样本计算出的LIED分别为34.79%和12.75%。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其分布为“双模型分布”(bi-model),样本集中在高、低两端。 Carty及Lieberman(1996)以穆迪公司1989-1996年间58例优先担保违约银行贷款为对象,根据其次级市场交易价格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回收率为71%,中位数为77%,标准差为32%。研究未观察到“双模型分布”(bi-model),但发现回收率明显向高端偏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