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讲解

关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讲解

引言

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冯老师和龙江书院给我提供这个机会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些关于太极拳方面的一些知识。

今天这个课呢我想主要是讲一下《太极拳论》,因为这个《太极拳论》在太极拳界里的地位就相当于《论语》之于儒家和《老子》之于道家,地位很高,可以这样说,《太极拳论》从它面世以后,后面所有的书,所有的理论都是对它的阐释和发挥,就没有说水平能超过它的,可以说是我们练太极拳的一个总纲。

那么这个《太极拳论》呢,最早是武禹襄发现的,武禹襄我上次讲的时候讲了一下,现在的太极拳分为陈、杨、吴、武、孙、赵堡几大门派,武禹襄是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他跟我们这个杨式太极拳的祖师杨禄禅是同时代的人,也是河北永年的人,据说杨禄禅到陈家沟去学拳他是有资助的,他是他们永年那个地方的一位大户,杨禄禅家似乎是很穷的。杨禄禅学成了以后,武禹襄也跟他学,历史的记载呢有点支离破碎,说不清楚,就说他可能没有完全的搞明白,后来他到那个温县的赵堡镇有一个叫陈清平的,他有事往那儿过就去跟陈清平学了一个多月,就顿悟了,记载呢说他在那儿“始得精妙”,后来他创立了武式太极拳,永年那个地方就是杨式和武式的故乡,那么武禹襄呢是在舞阳盐店得到了这个《太极拳论》,发现了这个《太极拳论》,上面有一句话就是“明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就是明朝山西的王宗岳,其它具体的细节就没有,这个《太极拳论》现在在学术界还是有一些争论,究竟它是不是王宗岳本人写的,也说不清楚,不可考。那么王宗岳这个人现在在整个太极拳里面也有很多争论,他是明朝的还是清朝的,也说不清楚,现在有一些资料说他是乾隆年间的人,也没有更多的证据,就是说这个人和他的生平事迹都是大部不可考的,也是说不清楚。

自从武禹襄在舞阳盐店发现这个《太极拳论》以后,然后才把这些拳称为“太极拳”的,杨禄禅到陈家沟去学拳的时候都还不叫太极拳,而叫绵拳,也有叫神拳的,不是叫太极拳,武禹襄发现了这个《太极拳论》以后,这些才都通称为“太极拳”,我们这个杨式太极拳,把它叫杨式太极拳也是民国初年的事,因为杨家(经过三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才称为杨式太极拳,后来的吴式、武式、孙式等都是四九年以后,国家为了把它统一一下,厘清一下,才正式定了陈、杨、吴、武、孙,改革开放以后才出来一个赵堡,因为它也自成风格,独成一派,这样大家就逐渐承认传统的就是六大门派,就是陈、杨、吴、武、孙和赵堡,然后呢就还有很多很多小的门派,一些支系,大的门派呢就这些,但是不管这些门派他怎么分,全部都是以王宗岳这个《太极拳论》为总纲,为指导思想。那么我们来逐句的把它破解一下,对于《太极拳论》的解释,各家各派都有,其中也有一些歧义,那么我呢就是以我现在的水平来给大家作一个破解。

我们来看前面那一句:“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这一句话和后面的“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它是一个总纲,在这里给大家立一个关系,我们都知道老子的《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实际上应该说“太极”这个词的来源,最早是在《易经》的《系辞·上传》的十一章,里面有一句话叫作“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我们这个“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把它对应一下,那么这个(道)是无极,阴阳是二,那么这个(一)就是太极了,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应该说这个地方(一)叫作易,对应(一),上面这个(无极)叫作不易,我们这里所说的“无极”,无,无之极,无之前的,那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就是一切的根源。那么“无极”的特点呢,我们可以给它这几个字,就是“静、寂、定”,它跟“道”是相对应的,是不变,不易的,是一切的本源。

“无极”生“太极”,那“太极”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怎样来界定“太极”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事实上)我们的这个《太极拳论》它全部是阐释我们练太极拳究竟要练成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理调整成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就是调整成一种“太极的状态”。那这个“太极的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太极它是不是阴阳呢?它是阴阳之母,是它变出了生出了阴阳的,那么它的特点呢是“灵、通、变”,那究竟它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应该说它就是处在不变、不易、不动和这个动(动了就变成阴阳了)之间的那个东西,在动与不动之间的那么临界的状态,它是刚好处在不动到动之间那个非常灵动的一种状态,它一开,一动它就生出阴阳,它一收一合就回归到无极,所以“太极”它是在没有和有之间的一种临界的状态,那它的特点呢是通达的,是要变的,是刚好要变和不变之间,是有灵性的一种状态,这就是“太极”。

太极一动,就分阴阳,不动呢就回归到无极。所以太极它是在无和有之间,“道”和“二”之间。我们后面有一句“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的这种活泼的,临界的,非常有生命力的这种状态,它一动就要分阴阳,就要生二,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那么这个“阴阳”的意思呢,我们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不是“非阴即阳,非阳即阴”的,而是一种非常灵动、非常活泼的,在阴和阳之间不断的转化,它也可能是“亦阴亦阳”,也可能是“非阴非阳”,阳要变成阴,阴要变成阳,这样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三”,也就是“非阴非阳,亦阴亦阳”。如果我们来画一个图,那“道”就可以理解成这个样子(一个圈),没有,也就是无极图,就是一个圈来代表,实际上它是什么都没有。如果我们把阴阳来一个简单的二分法,一分为二,那么它应该是这个样子(一条直线分一个圈为阴阳各半),但是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不是这样的,不是一分为二,一分为二就变成非阳即阴,非阴即阳,不是这样子的,那么我们关于阴阳的状态呢就是这样的(太极图)。那么太极是从这个(无极)到这个(阴阳)之间,一种变和不变之间的,它具有生命力,但是生命力还没有萌动,那么它一动就分阴阳。我们打拳时一开始就是那个无极桩,你一动就要分出阴阳来,一静就回归到无极。这是“道生一,一生二”,那么这个“三”是什么呢,就是中间那条线,它非阴亦非阳,你说它是阴,也是阳,它是在两可之间,我们中国历来的传统的思维方式都是这样的,不是说我们说这个人好,他就好得不得了,好上天,坏就该入地狱,它不是这样的。我们老师原来说过,一个人如果你把他的所有的优点都加起来,他就是亘古烁今的圣人,如果缺点全部集中起来,肯定应该判几年。我们可能是前几十年整个形成了一个非左即右,非右即左那种状态,我们太极的状态就是我们现在就要回归到我们中国人本来的那种思维方式,就是在阴和阳之间有一个非阴非阳,亦阴亦阳的状态。那么这个状态它是动态的,是随时在变的,也可以是纯阳,也可能是纯阴,也可以是在阴阳之间,它的中间这个(s线),我们可以叫它灰色地带吧,那么万事万物都是从这个阴阳的交互运动中产生的,这是我对太极图的这样一个理解,当然这有两个极点,极阳变成阴,极阴变成阳,这个我想大家都是很明白的了,这个我们就不多说。我们练的这个太极拳,我们要把我们的身体调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要调成这个很灵动的太极的状态。那么这个“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动静是由心,心一动,形就开,就分阴阳。那么心一静,就合,就归于无极。所以这句的理解是:动静是基于心,而开合是表现于形。动就分阴阳,静就合为无极,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下面的“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幻万端,而理唯一贯。”这个就是具体到我们的身体应该怎么样来作。这个无过不及它是这样的:无过,还有就是无不及。那么“过”在我们太极拳里有一个说法就是“你过了”,过了就要犯顶;不及呢就要犯丢,就是你不能粘住对方,不要过也不要不及,就是要跟对方保持沾粘。

随曲就伸的随曲,就是说对方进来了,我随他,为什么我们要放松?放松了,他的劲来了,我就可以顺着他的劲走;就伸呢,就是他走了我要跟得上去,这是就伸。我给大家写

一下:沾、粘、连、随。那这个“沾”字就是不过,这个“粘”就是不要不及,不要脱离开了,或者我们可以把这个不过理解成不抗,对方来了我不抗,这个不及呢就是不要离,不抗不离,这是沾粘。那么随曲就是随对方,他怎么来我跟着怎么走,这是连,他要走我就给他随上去,这是随,随曲就伸就这样理解。无过不及随曲就伸,那天冯老师讲知北游里有一句:不将不迎。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无过不及,不丢不顶,不将不迎,不卑不亢,都是这个意思。实际上就是要守一个“中道”。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这个就比较具体,“人刚我柔”刚就是他进攻我的时候,他的劲出来了,我就要柔化。你如果是硬碰硬,你要这样去碰一下,那肯定是哪个力大,哪个就碰得赢。所以我们太极拳就不会说我们来比一下看哪个拳头硬,不作这个事情的。他是刚来我就是要柔化,用我们的术语来说就是“走”“走化”,用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这个沾粘的功夫去避开他的劲。然后达到“我顺人背”。(演示)他这个刚劲过来,我就给他化开,化开过后呢,他就背了,他的侧翼就亮给我了,他就处在一种“背势”,我就处在一种“顺势”,我们在推手过程中都是要怎么去把对方的劲给他化掉,然后呢什处在一种顺势让他处在一种背势,顺背,这个就称为沾,那么他来了,我走化,然后呢给他沾住,我的身体很泰然感到很舒服,而他的身体就感到不舒服,成为是种背势,随时可能被打出去,我顺人背,我们在推手中呢就是要去捕捉这种状态,要避开他的强烈的进攻,然后呢我攻击他的侧冀,我自己摆得很顺。他如果是堂堂之阵,孙子兵法里讲的“勿击堂堂之陈”,他是堂堂之阵而我去攻击他就是“其下攻城”,是一种下策。我放他进来,让过他攻击的锋,而攻击他的侧冀,这是太极拳的基本的思想,引进落空,达到我顺人背的这种状态。

大家注意,在这个太极拳论里他没有说怎么打人,他整篇里都没有说怎么打人。而是教你怎样保持这种顺的状态,让他背,他背了,那打不打在你,后面的每一句都是告诉你要怎么作,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而不是说你要怎么样去打人,很多人都会问太极拳打不打人,那我问你为什么要打人?有个故事,这个要看情况,看对象,杨露禅刚到北京的时候有一个故事,说是那个请他去的,一看他是瘦瘦小小的,其貌不扬,穿的土布衣服,很朴素,心中就有一点瞧不起他,摆的宴席呢也很一般,那个人家里边呢有几十个骠师,很有功夫,吃饭的时候呢就用一种很挑衅的语言就问太极拳打不打人,杨露禅就说:铜人不打,铁人不打,7木头做的人不打,其余的不论。那别人就问我们这最好的骠师可不可以试一下,这种情况就不同了,杨露禅那种情况是人家请他去教拳的,那别人要挑衅那你肯定得应,那个人全力的一拳攻击他,他只是轻描淡写的几个指头一接,避开他进攻的这个劲头,攻击他的侧冀,就打了一丈多远,这是有记载的。马上,别人就换成了满汉全席,前倨后恭。杨露禅到北京,他把这个太极拳带到了社会上,后来叫“杨无敌”,实际上是靠功夫打出来的。当然这个是我们祖师爷的功夫了得,我们呢就尽力的去追求吧。那这个是说要做到我顺人背,其实这是一个大的原则。

学习传统太极拳的确不是一句话和很容易的事。要有好的老师,正确的练法和教法,还要能认真刻苦坚持以恒,勤学苦练数年,可能还要时间地点和精力财力等等因素。你可和陈振肖老师联系,他在上海。看你有否太极缘。陈老师是陈氏十一代传人,可是高手中的高手。陈老师开通有陈氏太极网,里面有很多视屏和理论文章,你可进入欣赏学习。

https://www.360docs.net/doc/5718700774.html,

联系电话:021——28443117。

氏太极拳长门人陈正雷大师,学有老架一路,二路,刀,剑等.曾多次获得省级,全国比赛一等奖.于辛庄公园设有教学点,从零基础开始,欢迎爱好太极拳的拳们前来报名!300元/月

信息来自互联网,本站未对每条信息进行辨别真假。请浏览者自行识别。

固定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5718700774.html,/a13872933 复制链接发送给好友

■太极拳

《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张通述(古本影印中国书店1998年)

《太极功》宋书铭著(手抄本复印)

《太极拳谱》王宗岳等(古本再版·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

《太极拳与内家拳》唐范生著(南京国术馆再版)

《王五公太极连环刀法》唐豪著(民国影印)

《陈氏太极图说(四册)》陈鑫著(民国影印)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上海书店影印)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吴孟侠吴兆峰著(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年)

《太极拳讲义》姚馥春姜容樵著(民国影印)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著(民国影印·上海书店1995年)

《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陈微明著(民国影印·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

《太极拳术》陈微明著(民国影印·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

《太极拳释义》董英杰著(民国影印·上海书店1995年)

《太极正宗》吴志青著(民国影印·上海书店1995年)

《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陈炎林著(民国影印·)

《国术太极拳》吴图南著(民国影印)

《吴图南太极拳精髓》吴图南著(民国再版·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

《太极剑》吴图南著(民国再版·山西科技出版社2005年)

《太极刀》吴图南著(民国再版·山西科技出版社2005年)

《太极拳纵横谈》陈广智著(手抄资料)

《太极拳讲义》吴公藻编(民国影印·上海书店1985年)

《太极拳全书》陈鑫王宗岳等(人民体育出版社)

《太极拳架与推手》刘晚苍刘石樵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太极拳研究》唐豪顾留馨著(人民体育出版社)

《太极保健秘旨》(李派)王友虞著(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

《中国武术大观·王培生》王培生著(湖北科技出版社)

《中国武术大观·张耀忠》张耀忠著(湖北科技出版社)

《吴氏太极拳》王力泉(培生)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吴氏太极拳》王辉璞编著(科学普及出版社)

《吴氏太极拳》规定套路编写组(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年)

《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李经梧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武氏太极拳全书》姚继祖著(山西科技出版社1999年)

《武氏太极拳》郝少如著(人民体育出版社)

《武式太极拳拳解与论述》翟维传著(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拳桩功》翟维传著(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拳老架》翟维传著(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拳小架》翟维传著(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拳推手》翟维传著(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著(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十三连环剑》翟维传著(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杆》翟维传著(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著(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翟维传著(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

《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吴文翰著(北体大出版社2001年)

《太极内功》李经梧张天戈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

《杨氏太极拳述真》汪永泉讲授(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年)

《太极拳法研究》沈寿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太极拳推手问答》沈寿著(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年)

《太极拳常识》周稔丰著(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年)

《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馨著(人民体育出版社)

《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顾留馨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63年)

《怎样练习太极拳》顾留馨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7年)

《正宗吴氏太极拳》吴英华马岳梁著(北体大出版社2000年)

《全佑老架太极拳》汪波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太极拳对练》沙国政整理(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年)

《太极拳规范》马有清编著(友谊出版公司1983年)

《太极拳械精华》张继修著(北京体育出版社)

《牛春明太极拳》牛筱灵著(浙江科技出版社)

《杨氏太极拳述真》汪永泉讲授(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

《杨氏太极拳体用图解》崔仲三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杨氏太极拳》崔仲三著(青岛出版社2002年)

《陈式太极拳精选》冯志强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年)

《陈式太极拳精选》冯志强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

《陈式太极拳入门》冯志强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

《孙氏太极拳剑》孙剑云著(山西科技出版社1998年)

《陈式简化太极拳》田秀臣阚贵香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马虹整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世传陈式太极拳》陈小旺著(人民体育出版社)

《陈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著(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陈氏太极拳械汇宗一》陈正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陈氏太极拳械汇宗二》陈正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陈氏太极拳械汇宗三》陈正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陈式太极拳养生功》陈正雷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

《吴式太极拳拳械述真》李秉慈著(北体大出版社)

《杨式太极拳》崔仲三著(青岛出版社)

《杨氏太极拳体用图解》崔仲三编(北体大出版社2002年)

《太极拳论谭》沈寿著(人民体育出版社)

《中国太极气功术》马秀棠著(陕西科技出版社1986年)

《杨氏秘传太极长拳》张楚全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张奇著(北京体育出版社2002年)

《杨氏太极拳法精解》陈龙骧李敏弟著(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广播太极拳》张文广编著(河南科技出版社1985年)

《太极拳》空军学院训练部(内部资料估计1980年)《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黄康辉著(北体大出版社2001年)

《养生太极推手》黄康辉著(北体大出版社)

《怎样教好练好简化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

《太极拳气功入门》李文涛著(江苏科技出版社1984年)

《和氏太极拳谱》和有禄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

《千思百问太极拳》高壮飞若水著(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年)《综合太极拳》邱兆恒著(陕西科技出版社1987年)

《陈式太极长拳与短拳》都文才著(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

《陈氏太极拳精选》(人民体育出版社)

《太极拳运动》(人民体育出版社1962年)

《32式太极剑》(人民体育出版社)

《42式太极拳及其防身应用》(北京体育出版社)

《42式太极拳剑》(北京体育出版社)

《四式太极拳(英文版)》(人民体育出版社)

《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人民体育出版社)

《太极拳竞赛套路》(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郝和珍藏本)《王宗岳太极拳论》

郝和珍藏本《王宗岳太极拳论》 原文: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1),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2)。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著(3)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4)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说明: 细读郝和先生本《王宗岳太极拳论》会发现,市面上的许多版本总是存在由 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增减删改,正如拳论中所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 可不详辨焉!”对于这篇字数不多又弥足珍贵的拳论来讲,一字之差,同样足以谬 之千里,这正是今天的学者们不可不详辩的!因此根据郝和先生珍藏本的照片校 对了《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使之一字不差的呈现出来,为的是把第一手的解 释权留给读者自己。简单标注了一些多音、多义、通假字和词,同时也根据原文 语义的延续和语气的起伏重点了标点。由于学识有限,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批 评指正。——走走慢校阅手打 郝和珍藏本《王宗岳太极拳论》原照(4张) 注解: 1:郝和本无“动静之机”四字。之所以保留的原因,一是很多版本都有,然而最主要的是此为通家所留,与原义相辅相成,留之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太极本义。2:粘:读作nián时,词性是形容词,形声字,本义是具有粘性。读作zhān时,词性是动词,指粘( nián)的东西互相连接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此论中粘字应作动词讲读:zhān。 3:拼音:zhù/ zhuó “著”在此读:zhuó,它是“着”的本字。意思是“附着”“附加”。拳论中其义应做今天的“招”字讲方能明通。 4:注意,郝和本此处为“领”而非“灵”。 5:学力:①. 学问上的造诣,学问达到的程度。前蜀贯休《览皎然渠南乡集》诗:“学力不相敌,清还彷佛同。” 宋范成大《送刘唐卿户曹擢第西归》诗之三:“学力根深方蒂固,功名水到自渠成。” 宋陈亮《又祭吕东莱文》:“学力之深,心事之伟,无一不具。”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王贞白》:“学力精赡,笃志於诗。”《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他有多大学力福命,敢说这等狂的满话。”巴金《家》二五:“我们学堂上也招收有同等学力的学生。” ②. 学习的精力。宋王令《寄洪与权》诗:“贫知身责重,病觉学力怠。” ③. 谓努力学习。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四:“惜年未三十,两耳不聪,想亦学力苦思之故耶。” 6:拼音píng 枰:指下各种棋用的棋盘。 7:凖:同准字,本义:平,不倾斜。 8:沈:shěn/chén 同沉。 附:郝为真先生简介:郝为真(1849-1920),名和,字为真,河北永年人。师从武式太极拳名家李亦畲,传承: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郝和)。

王宗岳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王宗岳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 注:王宗岳系是明朝中期,中原太极拳家。该论文是当今太极拳界一致公认的太极拳经典论。市面上各种版本都有,内容多有出入,唯有此版为原版。本文引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甩全书”一文附文。 “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

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惹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徙作技艺之末也。) 注:张三丰系是明朝初年,道教武当派著名道教人士。也是太极拳家,太极拳创编者。本人史考,至今无从查证。唯留下此一篇拳论,为后世公认。在上世纪后期,此拳论被人为删改、腰斩、张冠李戴,使之论文不完整。至今在许多书籍中还被误编。本文引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书附文。经论证后才确定。

析《太极拳论》(上)

析《太极拳论》(上) ——关与《太极拳论》的抄化痕迹及其正误 《太极拳论》在后陈家沟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界影响甚大,流俗也较广,被许多人捧为太极拳经典,流习百年之久,至今仍然流播盛行。然而探究其所论错误之处与行文素质之差,实难得以称道。之所以能得以流俗百多年之久者,无非是钻了武术界的一个缺乏理论的空子而已。究其实质,则无非是在低、假的基础上建立的低、假、抄化堆砌的不类之文而已。大多陈家沟的人们至今对之不肖一顾,既是明显的例证。之所以称其为低,是因为后陈家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均为武术的大退化。不论从技术招势的结构上,还是从技术招势的运作方法、运化机势上,或是从套路技术的巧妙程度上讲,都是不能与陈家十三式相提并论的;或者说,退化得几乎不能称其为武术了。就从一篇被许多人推崇毕至的《太极拳论》来说,也是难以经得起推敲究查的。一经推敲究审之后,便会漏洞百出;一经考核旁证相对,更见毫厘千里之别。 所以称之为假,是因为所谓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文章,根本就不是甚么王宗岳的(见拙著《拳经洞微·王宗岳太极拳论质疑》)。王宗岳充其量也只不过就一小片《阴符枪谱》而已。而武禹襄也恰恰就借了其“序”中:“盖自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而阴阳之义以名”的启示下,便假借王宗岳之名而编造了所谓的王宗岳《太极拳谱》。但由

于其对武术知识的欠缺与无知,故而所编造出来的“太极拳”严格地说,根本就不能称其为“拳”。虽然前扯后拉的硬把张三丰推为祖师,借尸还魂的拉起了王宗岳,但也丝毫掩盖不了其文章的粗劣堆砌痕迹;虽然把陈家沟十三式强拖硬拽进了“太极拳”之厅堂,但其粗劣编制的纸葫芦也是终会被捅破的。 武禹襄虽然巧妙地缝合了与陈家沟十三式的关系,但其所假造的《太极拳释名》等篇章,却也由于无知的原因而暴露了造假的蛛丝马迹。这篇《太极拳论》亦不例外,也只不过是抄改旧有文句地堆砌品而已。而出于武禹襄自己的语句中,不是前不顾后,就是后不记前,要不然就是说法不当。就其抄化改用之文句中,不是改不得当,要不就是衔接欠妥,突兀于起句、唐突于转换,使人难以理解。无怪乎姚馥春、姜容樵等要慨叹:难以理解呢。这里不妨把旧有文句列照其间,以供参考之?《太极拳论》(以下简称《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周子全书》(以下简称《全书》):“无极而太极。”“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论》:“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全书》:“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阳变阴合”。(宋)朱熹解曰(以下简称解或辩曰):“盖一动一静,莫不有以全夫太极之道,而无所亏焉……故圣人中正仁义,动静周流,而其动也必主乎静。”又曰:“推之於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於後,而不见其终之离也。故程子曰:‘动静无端,

山右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解 郝振铎

山右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解郝振铎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则分之,静之则合。(未动之先无极也,动分阴阳太极也。我身亦然,动之则分阴阳,静之则浑然合于太极也)。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自己运动必要均匀,不可有过、有不及。与人交手,必要不丢不顶,彼屈则我伸,以粘随之;彼伸则我屈,以捋就之。)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人以拳来击,我以拳御之,两力相等,亦两俱损伤,不敌更无福矣。人刚我柔,使人刚无所施,其力便走失,人刚不可御,以柔走之,故谓之走。人之力有过、不及,力失其中则背。我之势得中,因顺其来势以应之则顺。我顺人背则彼欲走脱而不能,故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我不自动,随彼之动而动,我之缓急亦随彼之缓急而缓急,不自主张,其理则一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初学仅知形式,不知劲之所由生也,非用功之久,不能贯通,所以学贵有恒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虚领顶劲,则精神提得起;气沉丹田,则重心稳固;不偏不倚,则立身中正;忽隐忽现,则虚实无定,变化不测也)。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与人交手相粘,左边重是彼实也,则我左边即变为虚,右重亦然。杳者,虚无之意,盖化彼实力使之落空也)。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彼仰则我随之上,则觉我弥高。彼俯我随之下,则觉我弥深,此言粘随也。彼进则我退,则觉我愈长,而不及。彼退我进,则觉我愈进,而不可逃。此言以虚应实,以实应虚,不丢不顶)。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动中求静的功夫,练至纯熟,则精神常静,不为外诱,不为尘蔽,其感觉自然灵敏,稍触即知。故羽虽轻不能加,蝇虽小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技进至此,是故所向无敌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其他各门拳术,派别甚多,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以力以快胜人,皆先天自然之能事,非学力之功。太极拳则随其力,随其快,以顺应之,自立于不败之地,而能胜人,及由于学力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用力仅四两,而可拨千斤者。盖力之击发,必全趋于其所向之终点。迎其方向而御之,则千斤之重不差毫厘。避其正面撞击,顺势而斜引之,则其重点随所引而改方向,四两之力应付有裕矣,是显然非力大能胜力小也。人至耄耋之年,经络僵硬,举动自然迟钝,精于斯技击者,一人可以御众人,则快何能为也)。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立如秤准者,重心得中也。体非限定立,必云之中心,特重重心也。而身偏至左,则重心移至左;身偏至右,则重心移至右。前后亦然。贵维持重心之中心也。譬如权物之衡,其绊维偏于一端,任其重心之移远移近。问物之轻重,必取准于绊维。盖此件即重心之中点也。活似车轮者,以腰为轴,随腰园转如车轮也)。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双重有两方面,一、从平时练习而言,体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注 一、以心行气,务令沈气,乃能收敛入骨 注: 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沈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注: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 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三、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头略拔,则谓虚灵顶劲,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掤劲之谓也。头顶上有掤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 四、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注: 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之谓灵,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为活,内中顺遂,是之谓圆,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五、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注: 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掤劲,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气向下沈,则意不浮躁,而身体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而身体均须中正内 行之。 六、发劲沈著松净,专主一方。 注: 此言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掤劲中沈著行之,尤须不淮发丝毫努责作用,如无努责为之”松”,体会空洞谓之”净”,如斯松净沈著之劲,而具弹性,方有发之可能也,发时双手本系相对而相异,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然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须一手为主,一手为宾,即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也。 七、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太极拳试卷

太极拳试卷 一、概念题。 1. 太极拳——是结合中国古代的养生术、导引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以及古代的“阴阳”学说和“太极”等理论编成的一种拳术。 2. 上步——后脚前进一步或前脚前移半步。 3. 碾脚——脚跟作轴,脚尖外展或内扣;或以脚前掌作轴,脚跟外展。 4. 舍己从人——就是在面临对手进攻时,不是以己之力去对抗对方之力,而是顺着看对手的来力,加上弧线和螺旋运动化去对手的劲,在对手失主平衡的时候,用我的劲把对手发出去。这件特殊的借力打力的战术原则就是太极拳的舍己从人。 5. 太极拳的推手——是一种对抗性运动,双方互相缠绕划圈,采用十三势的技法,最能体现“舍己从人”的原则。 6. “体松”——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 7. “心静”——是指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要集中。 8. 缓慢柔和——缓慢柔和也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缓慢还需要连贯,即动作连绵不断,而柔的前提是要放松,在此基础上,使两臂的姿势及运动路线都得保持弧形。 9. 搬拦捶——手臂不可伸直,搬(压)拳和拦掌动作要有明显的弧度,不可直来直往;身体转动与两臂动作要配合恰当。 10. 搂膝拗步——一掌经耳旁向前推出,另一掌按于胯旁,掌心向下,两腿呈弓步,臂不可直,手高不过眼,低不过肩。搂膝不可低头弯腰,也不可用力后撑和伸直臂肘;前推和下搂须上下协调一致,身体须平衡稳定,不偏不倚。 二、填空。 1. 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王廷所创,故称为陈式太极拳,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2. 有后人将陈式太极拳发展成现在流传较广的陈、杨、吴、孙、武等各式太极拳。 3. 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编写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后又编写了太极拳与太极剑各式的竞赛套路。 4. 5. 长期进行----------可有效地促进-------------------的灵活、协调、有效地支配动作,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 6.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便于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这种身体姿势有利于经络与气血舒畅地运行,不易造成运动性的局部受挤压而产生组织器官缺氧,因而,是健身运动中最为理想的-----------健身内容之一。 7.-----------------的机能改变同时诱导植物神经机能提高,使---------------更好地适应机体需要。 三、选择。 1.-----C-----的种类虽各有不同,但其方法和基本动作的要求上都大体相同。其动作缓慢柔和,势势相连,运动绵绵不断。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歌》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偏身躯不稍痴。静中触勋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王宗岳《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 太极拳论 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注解: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击剑、刺枪),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这应该说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 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徵著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 —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 《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II 。 (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1-1-太极拳论(王宗岳)

王宗岳拳谱 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为一贯。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十三势: 十三势者,掤、搂、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

王宗岳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故称山右)。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凖,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一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二)、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方法。

王宗岳太极拳论讲解及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和记忆口诀

王宗岳太极拳论讲解及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和记忆口诀 一、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 《太极拳论》为清代太极名家王宗岳所著,其论点精辟,文字生动,言简意晐,字字珠玑,被历代太极拳家奉为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太极。这里需要弄清,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所谓“无极”,就是宇宙的最初状态。无色无象,无声无臭,无形无端,空空洞洞,混混沌沌。古人将此名之“无极”,并以“o”表示。其基本含义是“空”、“无”,但此时却是“无一物而包万物”。对于人体来说,无极即是虚静,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太极”,生于“无极”。“无极一动生太极,太极动静阴阳分,阴阳开合万物生,生生不息理循环。”古人在代表无极的圆圈之中画上一对旋转对称,首尾相合的黑白鱼,代表阴阳,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黑鱼中有一白眼珠,代表阴中有阳,白鱼中有一黑眼珠,代表阳中有阴,阴阳互交,动静相倚,周祥活泼,妙趣自然,这就是太极图。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极。 明白了“无极”、“太极”、“阴阳”,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为我们练习太极拳指明了方向。“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静”,使自己进入“无极”状态,全身心地放松, 然后静极生动,在意念的指导下,气沉丹田,主宰于腰,由内而外地按照拳架套路的要领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体会“静极生动,动中求静,虽动犹静”;“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柔中寓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内动产生外动,外动引导内动”等阴阳关系。只有经过长期的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反复练习,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开合自如,周身一家”,达到阴阳的高度统一,进入“太极”境界。

《太极拳谱》校记

《太极拳谱》校记 本文作者逸川 在太极拳的修练过程中,从开始,我就对太极拳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习拳之道,理义先明。从普遍认知的太极拳,是一种老年人―养生运动‖,对太极拳一无所知,开始对太极拳有种探求。想探求的是,影响2亿人的太极拳,到底源本的面目是什么? 那么,从理上探求,可以探究其源、其流传,前人所说的拳学真义。拳谱在武学中,是传承的代表,由于门第的观念,更因其武技,拳谱的流传,只是在师徒间择人而传承。 一 .现存的重要拳谱 明清两代禁民间习武,清末社会动乱,到民国年间国术盛行,武学人士为了振兴国家,纷纷广为授徒,武术进入一个辉煌时代,拳谱多是从清末民初公布出来的。在现存的拳谱中,我没有找到清末以前的拳谱。 1.廉让堂太极拳谱--武式太极拳二代传人李亦畲手抄拳谱

《廉让堂太极拳谱》1935年刊行 廉让堂太极拳谱,1935年在山西太原公开刊行,武式太极拳的拳谱传承,据武禹襄之甥李亦畲手抄本《老三本太极拳谱》刊刻。武禹襄学拳、得拳理于赵堡镇陈清平,陈清平学拳于赵堡镇六代祖师张彦,陈清平发展拳架为:腾挪,领落,代理。廉让堂本太极拳谱,是武禹襄将得自于陈清平的拳谱,经武禹襄、李亦畲两代传承,对陈清平所传拳谱有所增益。如李亦畲所作《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是李亦畲习拳的总结,讲理深刻。

李亦畲《老三本太极拳谱》自藏本 此谱的流传,由李亦畲手抄,―此卷余手订三本。启轩第一本(注:李亦畲之弟),友人郝和一本(注:郝和珍,后授太极拳于孙禄堂),此本系余自藏。‖故李氏手抄本,又称《老三本太极拳谱》、《李氏太极拳谱》。 逸川校对的《太极拳谱》,在第四卷《王宗岳太极拳论》,依据李亦畲手抄《老三本太极拳谱》,传给郝和珍的本校对。 2.乾隆抄本太极拳谱--传自于陈长兴的太极拳谱

太极拳论(王宗岳)

转载《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谈》 《太极拳论》为清代太极名家王宗岳所著,其论点精辟,文字生动,言简意晐,字字珠玑,被历代太极拳家奉为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要练好太极拳不可不仔细研读,深刻理解其中的内容。下面谈谈自己对这篇拳论的粗浅认识,供各位拳友参考,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太极。有不少人,打太极拳多年,你问他什么是太极,却说不出来,也就是说,是在稀里糊涂地打拳。俗话说,“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练太极,不明理,就难入太极之门,当然,就更谈不上练好太极功夫了。这里需要弄清,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 所谓“无极”,其本义是“太虚之初,天地未开,混沌未分,动静无始,元气混而归一。”也就是宇宙的最初状态。无色无象,无声无臭,无形无端,空空洞洞,混混沌沌。古人将此名之“无极”,并以“o”表示。其基本含义是“空”、“无”,但此时却是“无一物而包万物”。对于人体来说,无极即是虚静,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太极”,生于“无极”。“无极一动生太极,太极动静阴阳分,阴阳开合万物生,生生不息理循环。”古人在代表无极的圆圈之中画上一对旋转对称,首尾相合的黑白鱼,代表阴阳,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黑鱼中有一白眼珠,代表阴中有阳,白鱼中有一黑眼珠,代表阳中有阴,阴阳互交,动静相倚,周祥活泼,妙趣自然,这就是太极图。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极。 明白了“无极”、“太极”、“阴阳”,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为我们练习太极拳指明了方向。“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静”,使自己进入“无极”状态,全身心地放松, 然后静极生动,在意念的指导下,气沉丹田,主宰于腰,由内而外地按照拳架套路的要领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体会“静极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①,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②。由着③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④。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⑤,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⑥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

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阐释】 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人。如无极拳、太极拳、形意拳(两仪拳)、三才拳、四象拳、五行拳、六合拳、七星拳、八卦拳(掌)、九宫拳(即戳脚拳),皆是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哲学“命题”确立门派、拳种之名称的。如《易筋经》、《易筋经·贯气诀》《浑元剑经》、《内功真经》、《陈氏太极拳图说》等传统武学著作,皆是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为核心,阐述传

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

陈式洪派太极拳基本功 “划圈是洪氏太极拳的独特功法,也是洪氏的核心基本功法。 洪氏太极拳的演练遵循自然规律,符合地球公转自转原理。是洪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洪均生先生把这些理论落实到太极拳的基本锻炼中,强调其技击作用,和整体的配合。这使洪氏太极拳变得有迹可循,容易理解,也成为所有太极拳中最科学的最符合生活习惯的拳种。 公转可分正手圈与反手圈,也称为正旋与反旋两种,正、反公转的的方向又有左右、前后、上下三种。右正手圈:(面南为例) 1、步法:侧马步站好,两脚分开约一肩半宽。 2、身法:身子正直,小腹下倾,尾骨微微后翻;腰活、裆圆、胯松、膝合。 3、眼法:眼看西南,平视目标。 4、呼吸:自然呼吸。 右手指呈瓦楞状,收于心口前,掌心斜对心口,腰微向右转,右手原地自转。紧接着自转逆缠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上转经下颌开向西南45度右上方;开到中指与眼平齐时(注意手臂不要挺直),松肩拐肘手掌变顺缠外下弧线,腰往左转,收肘贴肋,最后前臂和手掌随腰的旋转收于胸前,正好一圈,故称划圈。此圈形状椭圆形,一头大一头小,如同鸡蛋。蛋小头在内,大头在外,反手圈时大头在内,小头在外。划圈时中指始终要斜向上扬,腰左右立体旋转。 洪式太极拳之正旋单手圈讲解 (洪公讲解,刘秀文整理)手的正、反旋单手圈,既包括套路中手部的公转与自转,手臂、肘、肩部的八法,在练正、反旋单手圈时,腰随之左右旋转,腿部的顺逆自转,亦锻炼了腰裆基本功。陈式太极拳的要求,强调立体螺旋运动,这种基本功有助于套路线路的熟练与全身的配合,久之,自然有好处。(因为无论太极拳式多么复杂与不同,在手臂部却总是这两个“正、反旋手圈”与腰裆部的左右旋转,区别只有方向、角度、高低、大、中、小的变化)。 这种基本功法,不受场地、时间限制,用定步,侧马步,活步均可,根据自身条件,高、低架皆可。亦可用手的双顺双逆,或一顺一逆练习。如第一金刚捣碓第二动作与第五式左转身捣碓第二动均为手臂部的一顺一逆的例子;二路左单云手,右单云手,一路上中下三个云手为正手圈活步的例子;一路十字手为双逆转双顺的例子等。练手的正反旋手圈时要应轻、柔、慢,自然放松,尤其特别注意体会与全身螺旋的配合。 先说正手圈 假定用右手(左手亦然)练习,它的线路如下:手高齐右眼角,角度为胸前45度处。第一动,身左转,松肩沉肘到肘贴肋,小臂顺缠自转走外下弧线,手指上扬。为掤捋法。对方手在上面为掤法,如一路拳第三式六封四闭第一动作的侧掤;二路右单云手等。假如对方手在我方手臂下面便为捋法,如六封四闭第三动作左转身捋法;第二动,身仍左转,手随身体的左转,收到心口前,手指上扬,手心斜对心口,手部为掤法,肩、胯部为靠法。如拦擦衣第三动作的下半圈。(不拘手顺缠收手或逆缠收手,当手收到手心斜对心口时,手指上扬,手部均为掤法,而肩、胯部即为靠法);应知道的是:第二动的左转,左肩与左胯不准转大。左肩既要与左胯合住,更要与右胯合住。方法是:左肩略左转便上挑一点儿,也就是肩部与胯部走╯小弧线,(肩部左转的幅度,不能超过15度)形成往右去的力,形成这一动的立

杨云中:王宗岳《太极拳论》心解

楊雲中:王宗岳《太極拳論》心解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將武術、武功引入武道、武學,武道通佛道,武學通聖學。《太極拳論》就是太極拳極為重要的經典,也是太極拳的心要,它以中華文化、中華智慧、儒釋道三學闡明中華武術,使中華武術成為智慧拳、文化拳、哲學拳、藝術拳、養生拳、武術文練拳。王宗岳將中華文化核心——太極思維與中華武術融為一體,發明了太極拳;他是太極拳的開拓者、奠基人。要學好太極拳須由王宗岳《太極拳論》入門,直入太極核心。 一、《太極拳論》釋名 太極乃萬物之源、萬物之始、萬物之心、萬物之能、萬物之用,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一切歸太極,太極生一切。太極:可用儒學「中庸」、「中和」、「中定」;道學「道」、「元氣」、「混元」;佛學「圓覺」、「妙有」、「一心」來理解。 拳:權衡、掌握、拿住、持之。 論:立論,以假名說真理,假即是真。就是用太極之理來說明武術、武功、武藝、武道、武學,大道一同。 總而言之,心中先確立太極之理: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陰由陽生、陽由陰生、陰陽互生、互不生;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即是陽、陽即是陰,陰陽相濟、含三為一,即為

太極。要在心中反復玩味,了然於心,以此立論來講武術(或世間萬事萬物),都能圓通無礙。與佛學無住生心(心即太極)如同一理。不住陰、不住陽、亦不住中;不離陰、不離陽、亦不離中,無住無所不住,即為太極妙用。明確了太極拳釋名的心義再讀《太極拳論》經文,更為簡明易懂。 二、太極之理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經文一開頭,單刀直入,直指核心。 真理,無理可言;真法,無法可立。實際太極之理亦無,太極之法也無。太極者,無極而生;無極乃隱而不顯、非斷滅無。是為了說明事理建立而已,建立一個太極,以方便說法。首先將心空下來,萬物由心造,法界由心生,一切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道理、事相可由語言文字來說明。 具體到修煉太極拳,太極者無極而生。太極須從無極始,那就是先要建立一個大而無外的虛空和小而無內的中心。在空中、心中顯現一個鬆空圓滿的「我」,即太極。圓空法生,一有太極,一定有陰、陽、中,含三為一;三即多、一即整體。陰由陽生、陽由陰生,陰陽變化就是一個動態的「我」。動靜變化由鬆、空、圓、滿之體而生、由覺而知。鬆、空、圓、滿之體和靈明覺知為動靜之機。一有動靜,時間的空間、空間的時間,時空混化。上、下、前、後、左、右、內、外八方空間;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時間,流注變化,我就成

太极中气的理解

太极中气的理解 :气是调动气机的一种行为 《四字不传密诀》中的“气”字是很难理解的,也是很难表述清楚的,而且每个人都 有每个人的见解。我在这里只能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在武禹襄的拳论中,提到“气”的地方很多。这个“气”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中医 说的气血中的“气”。中医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是相辅相行的。血, 是可以看得见的;气,则是无影无踪,看不见的。为了与一般人说的呼吸之气相区别,中 医就把这个“气”称作内气。关于这个内气,中医有很多说法,比如:正气、营气、卫气等,但是一般来说就是内气。呼吸之气,则称为外气。 我认为,在武禹襄那个时代,对内气和外气还没进行区分,往往是把内气和外气混在 一起来讲述。人们认为,这种内气的运行,是在意的引领下进行的,所以武禹襄提出了 “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的观念。另外,武禹襄还体验到了在行气的过程中,有“气贴脊背”的感觉。这种感觉,几乎所有长期练习太极拳的人都有。这不是什么玄妙的现象。这 些气的运行感觉,都是武禹襄在练拳实践中的体悟。至于“敷盖对吞”四字密诀中所说的“气”,还有李亦畲写的“擎引松放”,都是讲述练习推手的过程和技巧,都是他们总结 的推手的经验。武禹襄的太极拳理论都是知行一体的,都是通过实践的检验而提炼出来的。四字密诀中的气,我认为就是内气和外气的混合的一种感觉。 据最新的资料显示,“敷盖对吞”是武禹襄晚年总结出来的,对这四字的解释则是李 启轩进行的。李启轩有个“敷字诀”,意思就是把对方包围住。所谓的“包围住”是很难 理解的,因为在推手中,你不可能像包东西一样把对方包围起来。但是,所谓的“敷”确 实是要把对方包围住的。那么,在推手时如何做到“敷”呢?我们武派太极拳的老前辈总 结的经验是控制住对方的三节。何为三节?以手臂为例,肩为根节,肘为中节,腕为梢节。在推手中,要塌梢节,堵中节,捋根节。这样,你就能把对方的胳膊控制住。从人的整体 来说,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腿为根节。要想敷住对方,就要在推手时做到“盘根节,制 中节,欺梢节”。这样就达到了“敷字诀”所说的要求了,也就是控制住了对手。以上说 的是“敷字诀”在推手实战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但是对四字诀的解释却出现了许多“气”字,什么“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 上”“以气盖彼来处”“以气对彼来处”“以气全吞”等等,这里全是用气,不是用劲, 不是用意,而是用气。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我认为,这里的气,根据李启轩的“敷字诀”和武汝清《太极拳解》中的“打闷劲、打来劲、打回劲”,综合来看,其实是武禹襄所说 的内气和外气的综合感觉,就是内气和呼吸之气的一种感觉,是在意识的引领下,调动气 机的一种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