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内容--自然灾害防护知识

培训时间:2016年11月9日

培训内容:

自然灾害防护知识

一、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1.洪水应急措施

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

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洪水救助: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安全地带,如何抢救溺水人员如向落水者抛救生圈救人,科学控水和做人工呼吸,抢救溺水人员。

2.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3.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车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4.大雾和沙尘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驶如果遇到沙尘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二、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

1.我国地处世界两**带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

国家。

2.我国是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降水季节不均衡和年际变化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水旱灾害。

3.由于乱砍滥伐、过度放牧、水土流失、荒漠化加重。

4.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一旦发生灾害,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往往比人少地多的国家严重。

5.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甚而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三、易错点

洪涝与涝渍的区别

洪涝主要侧重指短时间内普降大雨,河水猛涨,引发河水外泄、决堤等现象,人口、房屋受灾。

涝渍主要侧重指降水后低洼地排水不畅,引发洼地积水,作物受灾

四、重点知识

1.防洪的措施:

上游植树造林,中游修建大坝,下游建洪泄区。

2.防涝渍的措施: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3.防灾的工程措施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如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通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菜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直接相遇。如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如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4.暴雨洪水形成的气象条件:快行冷锋、强对流天气、台风等

5.洪涝灾害形成原因: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影响降水、降水变率大)地形特征(影响排水),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水土流失河床淤积洪涝多发等

6.减轻洪害的措施:一要减少洪水径流,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二分泄洪水,减轻对沿岸经济区的危害。三是在洪水高风险区,尽量减少人类经济活动以缩小灾情。

7.华北地区春旱成因:春季气温回升,蒸发量大增;农作物开始返青,急需大量用水,春季降水又少。

8.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植被破坏是泥石流发生的人为原因滑坡是岩体整体下滑现象,岩层倾斜不稳定,工程活动不当会造成,地壳活动活跃,不稳定。

9.受灾应从地形、气候、人口、经济、历史、防灾系统(预知、准备、生活、农业)等分析。

10.寒潮危害:对农作物造成冻害——强烈降温;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农场——大风;

措施:人员要注意添衣保暖,水产养殖品种应采取一定的防寒和防风措施;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 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留意有关媒体报道大风降温的最新信息,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在生产上做好对大风降温天气的防御准备;⑥相关应急处置部门随时准备启动应急方案。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与分布

一、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

成因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热带气旋

分布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西北部印度洋北部和西南部

2.洪涝

成因锋面、气旋等造成短时间的集中降水过程,造成地表水泛滥

分布纬度30-50的近海平原地区,如欧洲西部和南部、东亚、南亚季风气候区、美国、中美洲、南美东部沿海地区

3.干旱

成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分布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季风气候区

4.寒潮

成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分布多见于中纬度地区如美国、我国东北、华北

二、地质灾害

1.地震成因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强烈释放引起的地壳震动

分布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烈度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

2.滑坡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滑坡发生的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

多发地区

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不仅破坏了地面的结构,损毁了植被,而且使破碎物质增多。

3.泥石流成因山区爆发的饱含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

分布主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西南横

断山区,南美西部的安第斯山区

三、海洋灾害

1.海啸由于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

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

2.风暴潮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

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东岸的东亚沿海

四、生物灾害

虫灾鼠害

是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所造成的灾害

分布广泛

中国自然灾害

一、旱灾

分布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原因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2.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原因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3.台风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

原因濒临西北太平洋

4.低温冷害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原因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的源地

5.地震

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6.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为多发区

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害易损性就越低

7.热带气旋形成的条件

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构,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合适的纬度以10-15为最合适

8.寒潮的强弱决定于冷空气的温度和将要影响地区的温度,二者的温差越大,寒潮的强度越大。

9.堰塞湖带来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自然灾害知识点-减轻自然灾害

第八章减轻自然灾害 8.1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1、自然灾害的定义(掌握) 人类依赖的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害,这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和事件被称为“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 (重点掌握) ①严重的危害性 ②突发性和渐发性 a突发性:如地震、火山喷发、风暴潮等。对于这种灾害,人们往往无能为力,或者能力不够,或者是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b渐发性:如干旱、温室效应、酸雨、地下水水质变化、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变暖等。这类缓慢过程大多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 ③分布的区域性 自然灾害在地球上不是均匀分布的,特定种类的灾害集中发生在某些特定地区。 如风暴潮和海水入侵分布在海岸附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一般分布在山区。 ④灾害之间的联系性 a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掌握) 地震-海啸-水灾-核事故;台风―暴雨-内涝;海啸-巨浪-海面上升等 b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掌握) 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重大灾害称为原生灾害;由原生灾害诱发出的灾害称为次生灾害。 c衍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⑤灾害的大小和灾害发生频率(或平均发生重复周期)呈幂指数关系(掌握) a重复发生周期:在足够长的时间段中统计出各种大小的灾害发生的平均重复发生时间,叫做重复发生周期,灾害大小和重复周期的统计关系,描述了自然灾害的突发特性。 b灾害频率:重复周期的倒数叫做频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一定大小灾害事件的数目。 c对于所有的自然灾害而言,灾害越大,发生的频度越低,重复周期越长;灾害越小,发生的频度越高,重复周期越短。 ⑥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避免的。 人类可以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8.2 21世纪的自然灾害 1、读图9-1,回答下列问题:(掌握) (1)在过去的30多年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在过去的30多年间,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增加。 (2)2006-2010年灾害发生的种类和数量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一、什么是洪灾 洪灾是指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或造成堤坝决口导致泛滥的灾害。 浙江省洪灾多发于6月至9月。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季节,7月中旬至9月的台风季节,都易暴发洪灾,致使农田受淹,村庄 被冲,房屋倒塌,财产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二、洪水暴发时如何防备与自救 (一)洪水来临前的准备 洪水到来之前,要尽量做好相应的准备。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避免因为惊慌而走错路。 3.自保措施: ●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二)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 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 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三、什么是山洪 山洪最常见的是由暴雨引起,通常指在山区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拦洪设施的溃 决也可引发山洪。山洪灾害是指山洪暴发而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包 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及环境资源破坏等。山洪灾 害分为泥石流灾害、滑坡灾害和溪河洪水灾害。 (一)遇到山洪时如何迅速脱险 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晚上,如有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 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方落脚,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做好 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耽误避灾时机,造 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二)遭遇突发山洪怎么办

自然灾害防范试题教程文件

自然灾害防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满分30分)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气象上把风的来向确定为风向。 B、下雨天,不要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躲雨。 C、防汛期是河水上涨和回落到某一高水位必须进行防守的时段。 D、在山区,要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如果上游来水突然混浊、水位上涨较快时,应立即过河。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出现台风暴雨天气时,最好呆在室内,关好门窗,并远离玻璃幕墙、广告灯箱等。 B、降水量是指某一时间段内未经蒸发、渗漏的降水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深度,以毫米为单位。 C、在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不要打电话、看电视,并把电视天线插头及电源线插头拔下。 D、冻雨有可能压断电线,拉倒电杆,使电讯和输电线路中断。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打雷的时候往往伴有闪电,我们会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B、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 C、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红色代

表气象灾害特别严重。 D、雷雨天气时,可以撑着雨伞在空旷的场地行走。 4、灾害性预警信号由谁发布?(A) A、气象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发布; B、根据人民政府 C、防汛抢险部门 D、媒体部门 5、为防雷击,户外避雨,不宜在(C)避雨,同时也要远离高压线和变电设备。 A、汽车内 B、桥下 C、大树下 D、有防雷设施的工棚、车棚内 6、当某气象台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信号,表示未来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B)以上。 A、37℃ B、35℃ C、40℃ D、45℃ 7、暴雨橙色预警信号,表示近(B)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并可能持续。 A、1小时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

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总结: 防治自然灾害的通用措施: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 机制。 2.对已发生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 ----灾害的动向,为预报-------灾害提供信息。 3.加强对-------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的 政策法规。 4.加强预防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 5.加强-------预报,启动应急案。 6.及时有计划的转移和安置民众。(水文、地质 灾害) 一.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 1.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多样,滑坡泥流多发。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季风的不稳定或规律反常, 导致我国多旱涝灾害。 5.海岸线长,多台风、风暴潮。灾情重再加上我国是发展 中经济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1.2点是指特殊地理位置、3点是指特殊地貌、第4点 是指特殊的气候)。 二.自然灾害频率上升的认为原因: 1.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地质灾害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灾害加重。 2.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 3.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导致涝加重。 4.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 5.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三、我国东部地区成为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1.季风区,是洪水暴雨集中的地区,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涝区。 2.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的影响大。3、北部有旱灾虫灾寒潮等灾害。 4.东部地区灾害种类多,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害群发。四.西南地质灾害重: 自然原因: 1、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位于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 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泥流。 2、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易发生滑坡。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 现将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整理发布,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一、什么是洪灾 洪灾是指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或造成堤坝决口导致泛滥的灾害。 二、洪水暴发时如何防备与自救 (一)洪水来临前的准备 洪水到来之前,要尽量做好相应的准备。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避免因为惊慌而走错路。 3.自保措施: ● 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 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二)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三、什么是山洪 山洪最常见的是由暴雨引起,通常指在山区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拦洪设施的溃决也可引发山洪。山洪灾害是指山洪暴发而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及环境资源破坏等。山洪灾害分为泥石流灾害、滑坡灾害和溪河洪水灾害。 (一)遇到山洪时如何迅速脱险 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晚上,如有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方落脚,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做好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耽误避灾时机,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二)遭遇突发山洪怎么办 1.一定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周边环境,尽快向山上或较高地方转移;如一时躲避不了,应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避洪。 2.山洪暴发时,不要沿着行洪道方向跑,而要向两侧快速躲避。 3.山洪暴发时,千万不要轻易涉水过河。 4.被山洪困在山中,应及时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寻求救援。 四、什么是地质灾害 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称为地质灾害。危害最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一)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斜坡上由暴雨、冰雪消融等引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巨石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其来势凶猛,在很短时间里,大量泥石横冲直撞,冲出沟外,并在沟口堆积起来。 泥石流的破坏性很强,冲毁道路,堵塞河道,甚至淤埋村庄、城镇,给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1970年南美秘鲁的安第斯山发生冰川泥石流,将3000多万立方米的冰雪泥石冲入容加依城,顷刻间全城被彻底摧毁,3万居民全部遇难。 在泥石流多发地区建新房,切记一定要选择安全地带。当地居民要随时注意灾害预警预报,选好躲避路线,避免到时措手不及。 (二)遇到泥石流如何避险 1.在沟谷内逗留或活动时,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2.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这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泥石流的征兆。 3.发现泥石流袭来时,要马上向沟岸两侧高处跑,千万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 4.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内住地,应等待一段时间。 注意:野外扎营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址,尽量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或山谷、沟底。 五、什么是台风 我们平时常说的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所谓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低压涡旋,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一)热带气旋风力等级 热带气旋风力等级划分的原则是以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为标准,划分为热带低压(中心最大风力6—7级)、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力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選修:自然災害與防治1.定義:由于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或者一系列事件 2.形成條件:有自然異變還要有損失。 3.自然災害的特點:廣泛性和區域性、頻繁性和不確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復性、聯系性、危害的嚴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減輕性。 4.自然災害的分類: A、氣象災害熱帶氣旋、洪澇、干旱、寒潮大風、冰雹、雪災、干熱風、龍卷風、沙塵暴等 B、地質地貌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C、海洋災害:風暴潮、赤潮、海嘯等 D、生物災害:病害、蟲害、鼠害等~\(≧▽≦)/~ 一、氣象災害: (一)干旱: 分布地區:干旱區和半干旱區、季風氣候區。 GAGGAGAGGAFFFFAFAF

產生原因:長時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而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 危害:①農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農業生產用水困難,糧食減產;④局部地區社會動蕩。(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干旱區的農業生態環境,有利于減輕或避免干旱 的威脅;②在干旱多發地區,選擇耐旱的作物(或 改良作物品種);③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④ 營造防護林;⑤改進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調水。 我國干旱的時間和空間分布特征:干旱在我國一年四季均有可能發生。 春旱主要發生在黃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續到6,7月份,形成春夏連旱,對農業生產影響嚴重。 夏旱通常分為初夏旱和伏旱。初夏旱多發生在北方。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間的干旱,多發生在秦嶺、淮河以南到 GAGGAGAGGAFFFFAFAF

華南北部地區,以長江中下游多見。伏旱一般影響不很嚴重, 只有旱情持續到9,10月或11月,即出現夏秋連旱時危害才比較重。 秋旱多發生在華中、華南地區,對南方晚稻生長影響較大。北方秋旱對作物影響較小,但會對冬小麥播種、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發生在華南和西南東部地區。因為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長,需水較多,如遇少雨年就會發生冬旱。有的年份干旱持續時間長,冬旱可持續至第二年初春,對工農業及 生活用水等影響很大。 (二)洪澇災害: 我國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世界主要發生地區: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區。 自然原因: (氣候)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 GAGGAGAGGAFFFFAFAF

学校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

学校自然灾害的防范 措施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学校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 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证明,做好校园安全和自然灾害防范工作重在平时,贵在坚持。 1、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各班要结合本地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安全教育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开展自然灾害防范和救助知识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避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救助能力。 各班要在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采取班会、队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安全知识,通过游戏、模拟、活动、体验等主题教育活动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等方式来开展安全教育。 同时要积极协助公安消防、交通、治安、卫生、地震等部门,以及与家庭、社会各方面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安全教育活动。 2、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学校要做好校舍等基础设施排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确保安全。学校对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学生安全教育情况、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排查整治。

3、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工作。 学校要加强同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确保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气象、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各班要密切关注网上信息,及时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加强舆论引导,防止谣传误传引发师生恐慌情绪,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4、强化责任,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各班要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和自然灾害预防工作,要按照学校安全工作“专人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责任,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死角。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必须立即上报,并及时上报处理进展情况。凡隐瞒不报、漏报缓报,要视情节轻重和事故后果对有关责任人严肃处理。 5、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安全演练工作。 汶川地震灾区的实践证明,坚持开展应急演练,是科学处置突发事件,减少师生伤亡的有效措施。要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今后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模拟应急疏散演习,并且要坚持不懈,形成制度,养成习惯,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预案能迅速启动,按照应急预案的程序紧急疏散。

地理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 高考题选编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1.(2008山东文综,31)(10分)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 ⑵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 2.(2008海南,26)(10分)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4分)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6分) 3.(2007山东文综,31)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3分)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4分)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3分) 4.(2007海南,26)(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8月12日20时,台风“云 娜”在B地(属浙江省)登陆。13日,该 台风减弱并向江西省移去(下图)。我国 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站与 自动气象站网组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跟 踪“云娜”自生成至消亡的全过程,并做 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报。政府部门根据台 风预报,对受“云娜”影响的危险地区, 实施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云娜”是此 前半个世纪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造成 的人员伤亡远少于以往各次强台风所造 成的人员伤亡。 (1)说明该台风造成人员伤亡较少 的主要原因。(4分) (2)2004年8月12日下午,A、B两地的风向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台风对涉及区域造成的重要影响。(6分)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完整版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1、洪涝灾害——东北、黄河流域、长江、 淮河、珠江流域等。 2、干旱高温——较广,如华北地区春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华南地区干旱;西北、 西南陆地区干旱。 3、台风——台、闽、粤、琼东南沿海地区 4、沙尘暴——西北、华北 5、寒潮——影响围大,我国除青藏、滇南 外,各地都受影响(包括、等地)。 6、地震——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华北地区。

7、滑坡、泥石流——西南山区 8、赤潮——珠江口、湾、渤海湾等 9、咸潮——东南沿海,如珠江三角洲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集中四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和。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1)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4 洪涝

自然灾害知识总结

自然灾害知识总结 1.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2.自然灾害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3、自然灾害的影响 很多时候,自然灾害的影响包括有利、不利两个方面。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往往是间接的、滞后的,使得自然灾害对当前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忽视其有利的一面。当然,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是主要的,我们不能因为自然灾害存在有利的一面而放弃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工作。 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生命威胁(人员伤亡、疾病暴发等,尤其是瞬间爆发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海啸等);2.经济损失(财产损失、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3.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次生灾害等)。 常见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归纳如下: 1.台风:①携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②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③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 ④增加捕鱼产量(使江河湖海底部营养物质上泛,鱼饵增多,吸引鱼群聚集)。 2.沙尘暴:①加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延缓全球变暖趋势;②中和酸性气体,降低北方酸雨发生概率; ③形成黄土高原;④给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3.寒潮:冻死越冬害虫,净化空气。 4.雪灾:①冻死越冬害虫;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水源,缓解春旱;③增加土壤墒情(土壤湿度)。5.火山喷发:①火山灰是天然肥料;②提供热能(如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利用10座间歇性的火山热能建造发电站);③带来金刚石、硫磺等大量矿藏;④形成独特火山地貌,以及喷发不很剧烈的火山,均是优质旅游资源(如五大连池、夏威夷群岛上的熔岩瀑布)。 5.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的特点。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如下图。 2.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蝗灾和鼠灾。对于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要从成因、特点、时空分布、影响、防御办法等方面掌握,干旱、洪涝对我国的影响最大。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要从分布和危害两方面掌握。

一般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和预防措施方案

一般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和预防措施 1 暴雨预警 暴雨预警信号分4级 1. 暴雨蓝色预警信号:12小时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②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③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④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2.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②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③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④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3.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3小时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工作。②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③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当停课、停业,采取专门措施保护已到校学生、幼儿和其他上班人员的安全。④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4.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降雨量将达100mm以上,或者已达10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②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③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 2 台风预警 台风预警信号分4级

1.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24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准备工作。②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③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如回港避风或者绕道航行等。④加固门窗、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切断危险的室外电源。 2.台风黄色预警信号:24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应急准备工作。②停止室外大型集会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③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④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危房人员及时转移。 3.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12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抢险应急工作。②停止室外大型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③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应当回港避风,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④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应当尽可能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当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危房人员及时转移。⑤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4.台风红色预警信号:6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达14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应急和抢险工作。②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③回港避风的船舶要视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安排人员留守或者转移到安全地带。④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 人员应当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当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危房人员及时转移。⑤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3 霜冻预警 霜冻预警信号分3级

自然灾害防御的四个重点

自然灾害防御的四个重点 方立清 (河南省气象台,郑州,450003) 【摘要】分析了法律建设在防御自然灾害中的地位、作用,得出法律、法规是防御自然灾害的基础保障;分析了防御规划在防御自然灾害中的前瞻性作用,得出规划、设计是防御自然灾害的关键保障;分析了教育宣传在防御自然灾害中的主导性作用,得出教育、宣传是防御自然灾害的全民保障;分析了自救在防御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障,得出自救、互救是防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措施;综合分析得出,自然灾害防御是国家、政府、组织、法人、自然人的责任,应纳入日常工作管理。 引言 中国是个自然灾多、频发国家。国内一般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1]: ①气象灾害包括:干旱、雨涝、热带气旋、寒潮与冷冻灾害、冰雹;②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冰、海啸、赤潮;③洪水灾害;④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矿山地质灾害;⑤地震灾害;⑥农作物生物灾害;⑦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加上如此众多的自然灾害种类,给全社会有效防御自然灾害、减轻或避免损失带来众多问题和困难。 1 自然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建设 法律法规是国家规范围国家、政府、法人、自然人开展各项社活动的依据,具有强制性作用,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要受到相应处罚。法的作用主要是规定性的,法律人应在充分利用既有条件的基础上,更好地创设和发挥法的作用,使其能够适合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实际需求[2]。 日本关于防御自然灾害的法律体系建设比较完备,值得借鉴和学习。日本防御灾害法律分五类:基本法、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法、灾害紧急对应法、灾后重建和恢复法、灾害管理组织法。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主要灾害有地震、台风、暴雨、暴风雪、火山灾害、洪水及泥石流、海啸等。日本于1880年颁布的《备荒储备法》是该国防灾方面最早的法律。日本防灾法律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日本1959年伊势湾台风灾害后,随即颁布《治山治水紧急措施法》、《灾害对策基本法》;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随即颁布《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并及时修改《灾害对策基本法》。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县特大地震,地震直接波及半个中国。这场特大地震考验了各级政府、各个法人、自然人的应急反应能力,同时考验我国相关防御自然灾害法律的完整性,还为防御自然灾害法律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 2008年5月22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四次委员长会议,吴邦国委员长指出, “要研究修改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我国在防灾减灾立法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专门法如《防震减灾法》、《消防法》、《防洪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保险法》、《人民防空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交通安全法》,许多法律对防灾减灾也或多或少地进行了规范和规定。这些法律法规在防灾减灾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现行的法律法规大多重于“抢险”、“救灾”,对灾害的“防御”、“预防”立法则相对显得滞后。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则是着重规范突发事件、抗灾救灾的法律。这部法律在抵御2008年1月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汶川县特大地震灾害上发挥重大作用。我国政府对这两场自然灾害的反映十分迅速,相关措施也很得当。通过这两场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也暴露现有法律法规的一些问题。目前,我国尚无一部综合性的、重点规范灾害防御行为的法律。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认为,国家应抓住时机,反思防灾减灾的立法思路,建立对所有灾难有普遍意义的“综合减灾法”。 灾前“一分”防御、预防,则胜于灾后“十分”抗灾、救灾。制定一部立足于防御、预防自然灾害的综合性法律,应当成为立法部门的一个重要、急迫的工作。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培训资料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 在闽南地区,“自然灾害”通常有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等。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闽南地区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措施: 1、雷电灾害防范 (1)雷电天气时,要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雷雨时,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应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4)减少使用固定电话和手提电话。 (5)据有关专家介绍,出现雷击事故后,最好对被击伤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2、地震灾害防范 (1)、地震时避于桌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 (2)、地震时如在室外,应远离建筑物。 (3)平时进行防震演练。 (4)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该做到的是: ①尽量把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消除口鼻附近的尘土,露出头部保持呼吸通畅。 ②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③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④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⑤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⑥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⑦利用一切可用的东西,如敲击物体等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不要盲目乱喊,保持体力。 ⑧要尽量向空气通畅(有光亮)和有食物的地方移动,以备长时间坚持,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自然灾害知识框架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 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 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地震: ()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滑坡、泥石流 ()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 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的破坏; 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 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冬春旱。 ()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洪涝 ()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成因: 自然原因: 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 ②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 ③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沙尘暴 ()时空分布特点: ①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②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面干燥;③碎屑物质丰富;④多大风天气;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台风 ()时空分布特点: ①-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 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原因: 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寒潮 ()时空分布特点: ①月-次年月均可发生,集中-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原因: ①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②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 水华和赤潮 ()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自然灾害知识框架

学校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

学校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 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证明,做好校园安全与自然灾害防范工作重在平时,贵在坚持。 1、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各班要结合本地与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安全教育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开展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知识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避险意识与自我保护、救助能力。 各班要在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采取班会、队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与演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安全知识,通过游戏、模拟、活动、体验等主题教育活动与丰富的校园文化等方式来开展安全教育。 同时要积极协助公安消防、交通、治安、卫生、地震等部门,以及与家庭、社会各方面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安全教育活动。 2、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学校要做好校舍等基础设施排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确保安全。学校对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学生安全教育情况、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落实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排查整治。 3、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工作。

学校要加强同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确保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气象、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各班要密切关注网上信息,及时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加强舆论引导,防止谣传误传引发师生恐慌情绪,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4、强化责任,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各班要高度重视校园安全与自然灾害预防工作,要按照学校安全工作“专人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责任,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死角。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必须立即上报,并及时上报处理进展情况。凡隐瞒不报、漏报缓报,要视情节轻重与事故后果对有关责任人严肃处理。 5、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安全演练工作。 汶川地震灾区的实践证明,坚持开展应急演练,就是科学处置突发事件,减少师生伤亡的有效措施。要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今后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模拟应急疏散演习,并且要坚持不懈,形成制度,养成习惯,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预案能迅速启动,按照应急预案的程序紧急疏散。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真题含答案44道2012—2014年)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含答案44道)试题汇编(2012—2014年)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点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包括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2012广东卷文综5)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A.泥石流B.地面沉降C.陨石坠落D.滑坡 【答案】A 【解析】仔细看图,可以清楚看到公路一侧山体整体移动——滑坡。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地质灾害类型 2.(2012浙江卷自选)【自然灾害与防治12】(10分)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单选,3分) A.①龙卷风②海啸③飓风④暴风雪

B.①海啸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飓风 C.①海啸②飓风③龙卷风④暴风雪 D.①飓风②龙卷风③暴风雪④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3分)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4分) 【解析】 (1)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分布及主要类型; (2)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时间规律; (3)考查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气候、地形原因。 【答案】: (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2012天津卷文综2、3)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回答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