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5-2016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最新2015-2016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最新2015-2016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

主题一:品格的试金石

1、诚实与信任之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诚信知易行难。

2、懂得诚信应该从自己做起。

3、懂得诚信应当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行为。

教学准备: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搜集身边的表现诚信的事例,如果能够例举学生的行为更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遇到假钞的事情?你们听到的情况中,人们是怎样处理的?

2、请学生说说,教师提醒:不必提当事人是谁,只讲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二、阅读与讨论

1、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页的课文,再展开议论

2、教师总结:那个买鸡的人很可能是故意使用假钞,甚至可能与制造、销售假钞有关,如果这样,那是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迟早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大多数人遇到假钞,都像这位卖鸡的大婶一样,是碰上的,并不是故意的。但是,在如何对待手中的假钞这一问题上,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像这位大婶那样做。

三、小组讨论

1、请学生分成小组,阅读讨论教科书第3页《一颗棋子》的故事。

2、教师提问:大家怎样看吕元膺的做法?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3、小组讨论,并且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看法。

4、教师巡视,并且注意学生讨论的内容。

四、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看法。

五、教师总结

诚信是人立身之本,中华民族历来注重这一品质。孔子就说过:“人无信不立。”讲究诚信,应当是无条件的。无论大事小事,不应当计较个人得失,因为这是一条重要的品质,反映着每个人的人格。讲究诚信道理好讲,但有时候做到很难。大多数人知道应当讲诚信,但遇到具体的事情,触及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往往会动摇。因此,那位买鸡的大婶是令人敬佩的,她虽然损失了金钱,但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吕元膺的对手虽然只是挪动了一颗小小的棋子,但是却失去了“诚信”这个最重要的做人之本。

同学们要珍惜自己的人格,事事处处、时时刻刻讲诚信。

2、诚信的回报

教学目标:

1、感受诚信在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并且思考诚信的“代价”与“回报”。

教学准备:教师在非正式场合了解学生对诚信的态度。

教学活动:

一、导入

1、教师朗读教科书第4页的课文。

2、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故事,分别进行讨论: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为诚信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又得到了什么样的回报?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且给予知道帮助。

3、教师要特别帮助学生整理分析的结果,按照“代价”和“回报”分别列出观点。

三、全班交流

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介绍分析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下各组发言的要点。

四、教师总结

1、坚持诚信,经常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是也会得到回报。怎样看待这些代价和回报呢?刚才同学们进行了很好的讨论,我们总结一下。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再请学生就最后“进一步的思考”展开短暂的讨论。

3、布置家庭作业。

3、假如生活中没了诚信

教学目标:

1、感受诚信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多方面的联系。

2、以诚信为标准分析和评议身边的各种行为现象。

3、思考失去诚信可能带来的后果。

教学准备:了解学生上次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

教学活动:

一、导入

请几个学生发言,谈谈对上一节课家庭作业中“进一步的思考”的想法。

二、阅读与讨论

1、教师朗读教科书第7页上方的课文。

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几幅插图及说明文字,展开自由讨论。

3、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你遇到过这样的或类似的事情吗?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三、阅读与思考

请学生自己阅读并且思考教科书第8—9页中的内容,然后自由讨论,要求每个学生的发言要结合第8—9页中的一项内容。

思考及讨论主要围绕以下题目展开:

1、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这样的做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3、这样的做法,给别人带来了什么?

4、这样的做法,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什么?

四、教师总结:教师用教科书上“诚信是做人的核心,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这句话进行总结,鼓励每个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

4、与诚信“签约”

(一)学生准备

课前通过自查、调查、访问,了解身边的人(包括同学、朋友、家长、老师甚至陌生人等)曾经有什么不诚信的行为;准备几个有关诚信的故事或几条格言。

(二)教师准备:收集古代、现代有关诚信的故事;准备几条有诚信格言的条幅。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思考并认识诚信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2.以诚信为标准反思和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找出差距与不足。

3.牢固树立做诚信人的信念。

教学结构

1.导入:故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或《曾子杀猪》等。

2.汇报:课前采访的身边的人的不诚信的行为表现。

[1]社会上存在的不诚信的人和事。

[2]发生在家里的不诚信的人和事。

[3]学校、班级里不诚信的人和事。

3.讨论:不诚信的危害。

4.解决问题:给同学写建议送格言;与“诚信”握手争当“诚信星”。

5.总结,布置课后练习

六、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深情并茂地讲《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

(二)汇报、讨论采访与调查的结果:课前采访的身边的人的不诚信的行为表现。

[1]组长汇报课前布置的采访、调查等情况。

妈妈为她有这样的好儿子感到骄傲。我也想起了这样一段话“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整个星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树叶可以倾倒整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掀起整个海洋。”

[2]社会上存在的不诚信的人和事

诚信是什么?在你的生活中,你曾经遇到过什么事给你印象最深刻?

过渡:这是发生在社会上的不诚信的事例。那么,在我们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呢?

[3]讨论:学习上不诚信的危害。

(1)学生上台讲古今中外严谨治学的故事。

(2)小组交流、讨论考试作弊的危害性。

(3)学生代表陈述自己的看法。

(三)、阅读课本,了解图意

看书上的插图,谈谈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看法?

乐乐遇到了什么事,他是怎么处理的?你有什么看法?

假如说你跟别人真承诺了一件事,经过一段的思考你反悔了,发现这件事不对了,这时候你还去做到吗?

假如你对他承诺的事是错的,不能做的,你得讲哥们义气,你还得去?

还要去,去跟他一起做那件坏事?

噢,那我明白了,所以说“说到了做到,承诺了兑现”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诚信的、美丽的故事。诚信,说它大,大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说它小,就是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我们不用喊那么高的口号,其实我们身边的小事真能做到“说到了做到,承诺了兑现”,“是真理去坚持,是谬误去斗争",就是好样的!

(四).提高认识见行动

(1)写格言,送格言:同学们课前准备了一些有关诚信的格言,也有的人创作了格言,要送给好朋友。下面大家先交流一下。你想把这句话送给谁?

(2)尝试给同学写建议:老师分发精美的小卡片,针对同学平时的言行,写一写你的建议,提出你的希望。然后,把卡片郑重地送到对方的手中。

(3)与“诚信”握手,争当“诚信星”,制作“诚信卡”

为自己列出“清单”,请同学督促自己今后要做到的条款。如果都能做到了,就给自己帖上“诚信星”。

(五).总结,布置课后练习

1.教师总结:诚信的品质要从小培养,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用诚信来要求自己,也用诚信来要求自己的朋友、同学和其他身边的人,并做到持之以恒。

2.布置作业:继续完成自己的“诚信卡”,征求老师、同学、家长的意见,并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督促。

主题二: 不可丢掉的传家宝

1、“节俭日”来话节俭

教学目标:

1.知道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有理想有志气的人应具备的品质。

2.知道当今我们仍然要勤劳节俭的原因。

3.懂得要从小培养勤劳节俭的好品质。

4.从小培养勤劳节俭的好品质。

5.做一个勤劳节俭的人。

教学重难点:懂得要从小培养勤劳节俭的好品质。从小培养勤劳节俭的好品质。做一个勤劳节俭的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启发思考

今天我们的班会是做个勤俭节约的乖孩子,希望每个同学在活动中遵守纪律,积极参与,今后能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以勤俭为荣,热爱劳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二)情景在现、寓理其中

1、伟人篇: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才有勤劳俭朴,艰苦创业的感人事迹,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的故事吗?(三位同学讲英雄人物才有勤劳俭朴,艰苦创业的感人事迹)听了雷锋叔叔的故事,我们不由得想起了那脍炙人口的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一起来唱唱吧!

2、节约篇:每天中午就餐后,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顿饭吃下来,浪费得非常严重;有的同学打一盒食物,只吃了几口就倒掉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吗?

孩子们,我们的生活是富裕了。你们可曾想过在贫穷边远的山区,还有许多同龄的小朋友过着艰难的生活,不信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幻灯片>他们吃不饱,睡不暖,实在需要我们的帮助。只要我们不浪费一张纸,节约一支笔、一滴水,一度电,就会为国家创造许多财富了。请看调查报告《水和电》。(两小队,10人)

队员(5人):我们都是水,你们知道吗?

A: 一吨水可以发电5410度。B: 一吨水可以磨粉34袋。

C: 一吨水可以生产药片2000片。D: 一吨水可以炼钢130公斤。齐:节约一吨水,为国为民作贡献!

队员(5人):我们都是电,你们知道吗?A: 1度电可以生产化肥3公斤。

学生讨论,找出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小结

2、发生在我家里的事

教学目标

1.学会辛勤劳动,不懒惰。

2.做到不攀比,花钱得当,不买不必要的东西,学会储蓄。

3.爱惜物品,修旧利废。

教学重难点:学会辛勤劳动,不懒惰

教学活动:

一、选择:

当你看到别人的东西(用具、玩具)比你的东西好的时候,你怎么想?

A 特想要

B 很羡慕

C 想要,但听从父母的意见

学生回答并统计A、B或C所占的比例。

师问:是的,同学们都有一些羡慕或想要的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是一看到别人的东西比自己好时就应该要呢?为什么?学生回答。

出示书中的“说一说”栏目,并谈一谈,如果你是小美,你会怎样做,为什么要那样做?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师问:同学们说得很对,要勤俭节约,不要和别人比吃穿,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面请同学朗读课本第二课的第一、二段。

同学举手朗读。

师问:同学们请想一想,张俭为什么还穿着这样的衣服,他是没有钱买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师小结:对,张俭不是没有钱买,而是他认为作为丞相,应该考虑如何把国家治理好,至于衣服,只要简洁干净就行,俭朴一点没什么不好。板书:衣服要简洁干净

二、师问:

张俭为什么坚持穿旧衣袍?请同学分组看一下课文第三、四段,然后组内讨论并请代表汇报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师小结:很多同学都说到了,张俭的衣袍虽然很旧,衣料也不太好,但是可以御寒,再说,大家若都相攀比,看谁穿得豪华,会形成不好的风气,尤其是丞相,更不应该那样做?他做得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古人是这样做的,我们呢?应该怎样做?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师答:我们更应该保持优良美德。在学校里,不比穿,不比吃,尽量都穿校服,做一个清洁干净讲卫生的好学生。板书:不要相互攀比

三、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五六段,读后请说一说,大臣们为什么感到羞愧?

学生朗读。学生分组讨论并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补充。

师小结:张俭的做法也得到了辽王的赞赏,说明勤俭节约的作风是受到爱戴的,是受到尊敬的,相互攀比是可耻的,不应提倡的,因此,我们小学生更应该如此,你简朴,别人不会瞧不起你,而会更尊

敬你,你们说对吗?那么现在请大家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并发言。

师问:好,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好的做法和意见,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些卡片,就你把刚才所说的都到自己的卡片上,然后贴在板报上,我们都对照着去做好不好?学生领取卡片,并贴在板报上。

板书:保持传统美德

四、师问:

请看课本中的评一评和议一议栏目,一共4个小题,请下面的四组同学们各抽选一个题目讨论,并请代表汇报。

五、师小结:好,四个组同这都做得很好,希望我们继续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让我们为自己的好习惯鼓鼓掌吧!

板书:

二不比吃穿衣服要简洁干净

不要相互攀比保持传统美德

3、算算家庭帐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2、懂得勤俭节约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

3、使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大体回答出自己家庭的收入和支出.

教师: 勤俭节约使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党和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制运动,这是利国利民的长期任务。我们少先队员应该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二、请一名同学做记者,对同学的消费情况进行采访:

《丑小鸭报》记者:感谢中队长给我提供了这一个采访和学习的机会。怀着向大家学习的心情赶来参与机会,谢谢大家。

小品:一队员带着春游的食品、水壶、面包等,边饮边磕上长,吃不下,摇摇头。把半个面包扔了,定格。

小记者:请看,像这样的行为你见过吗?小记者:见过。上回春游,我们在一个中对做了统计,吃不了的食品扔掉的有11人呢,真浪费啊!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现在国家还不富裕,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能丢。所以,我们少先队员要开展"一字节约"活动。从自己身边做起,节约一分钱,一粒米,一张纸,一滴水……

小记者:你说得对!一中有百,有千,有万……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邓奶奶的话:"我希望你们热爱祖国,热爱党,要把增吉的一切和国家、人民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以追求奢侈豪华、铺张浪费为耻,并把我的希望变成你们的行动,形成良好校风,这对国家、人民喝你们自己都是有益的,你们说对吗?"

学生:太好了!你们牢记老一辈无产革命家的教导,并把它付诸于行动,你们的这种做法,你们所发的倡议,我汇报社会一定要好好整理一下,登在《丑下鸭报》上,让全国的小朋友都知道。

教师小结.下课.

4、说说零用钱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节俭.不比吃穿是一种美德,反感比吃比穿的行为,以生活节俭、不比吃穿为荣。。

2.懂得和别人比吃穿是好虚荣的表现。生活上注意节俭。不和别人比吃穿。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懂得“生活节俭.不比吃穿是一种美德。节约每一分零用钱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春节都会得到很多红包,也就是你们的零用钱,那么你们平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

二、看书上24页的内容,你能帮助书中的小同学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吗?

学生小组合作练习填空.

学生汇报所填的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指正:唐代诗人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已读过的一首诗,通过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草的场面,深刻地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每一个人都要爱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然而,每当中午就餐结束,走进食堂大厅,展现在面前的却是大量吃剩的饭菜,有的甚至根本没吃几下,就这样浪费了,令人心痛。你可曾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在承受着饥饿的煎熬,在我国的贫困地区也同样存在着粮食短缺情况。样下去,会导致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影响学习。同时希望吃方便面的学生不要把吃剩下的纸碗,扔在厕所里面,堵塞管道,影响卫生。

在节约粮食的同时,还要节约用水和用电。国家正在建设的西电东送和南水北调工程,充分说明了电和水资源的短缺,特别是人类正面临着缺水的威胁。因此,我们平时在用水时,要勤关水龙头,每当下课、做操、放学时,应及时关好教室里的电灯。

三、完成如下的练习:

1 盲目消费

2 攀比消费:

3 钱要用在:

四、课堂小结.

5、从一粒米说起

教学目标:

1.知道粮食与人民生活、国家建设有密切关系,用处很大。

2.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要爱惜粮食。

3、自觉爱惜粮食,爱惜食物,不浪费。爱护庄稼,不践踏。

教学活动:

一、启发谈话,揭示出本课的话题:勤劳节俭同学们,现在家庭生活都比较富裕,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苗,可以说要什么有什么;这时我们还需要不需要劳动和节俭?引出第九课《勤劳节俭》

二、结合事例,使学生懂得,勤劳节俭的意义。

1、请同学们看一张照片《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提问:在抗日战争时期,战士们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通过背景资料的展示,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没有战士们的劳动开展大生产运动,我们革命就度不过难关,很难取得胜利,)

2、讲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参加劳动的事迹。(通过学生讲,激发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的热情)

3、听录音故事,下载《兄弟俩》。(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创造真正的幸福生活的道理)

4、什么是节俭呢?如今物质条件这么好,还有必要节俭吗?(节俭是指用钱有节制、俭省,不随便浪费财物,是一种美德。)

5、谁能说说什么是勤劳节俭?(引导学生总结观点)

小结:对!勤劳就是努力劳动,不怕辛苦。节俭就是爱惜劳动成果,不挥霍浪费。

6、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勤劳节俭的名句。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下边请同学们读给大家听。

“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成由勤俭破由奢”

小结:同学们,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一生的瑰宝,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把它抛弃。

板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联系实际,讲清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勤劳节俭

主题三: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1、怎样才是美

教学目标:

1、建立与青少年年龄相适合的健康审美观。

2、懂得外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对任何人都非常重要。

3、懂得良好的行为举止要在生活的细微处养成。

课前准备:了解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了解学生在追求美方面的各种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即将小学毕业,成为一名中学生了,在这个年龄会比过去更注意自己的形象,更追求美。老师就发现咱们班同学有这方面的变化,男孩更注意整洁了,女孩更讲究服饰颜色搭配,头型的变化了。还有的脖子上手脖子上戴装饰品。你们觉得这很美吗?

组织讨论:1)什么是真正的美呢?

2)作为小学生我们每天应该怎样打扮?

3)你为什么打扮?

二、阅读理解:结合书上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加以补充。

三、讨论分析:

师:是呀,从大家的回答中,老师就感觉你们的思想成熟了,都是有头脑的少年了,对待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其实,爱打扮是很正常的现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问题是应该怎样打扮才好。出示课件,探讨这俩人的打扮适合小学生吗?小组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写在书的28页上。通过讨论大家知道了我们作为小学生平日里只要打扮的朴素大方,方便运动就行,过度的打扮只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不利于我们的学习。是的,每个人都爱美,但相貌和衣着的美只是美的一部分,老师就认识这样两个小姑娘,她们长的都很漂亮,但是她们真的是很美吗?(结合书上插图进行讨论)同学们分析的真好,小美和小丽的行为看了真让人感觉不舒服,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曾有过或者看过类似的行为呢?小组讨论,并把班级或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罗列出来。

四、总结导行:

在生活中我们既要注意外在的美更要注意与心灵美的统一。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真正的美的化身。

2、为他人喝彩

教学目标:

1、理解正确认识和接受他人长处的重要性。

2、知道嫉妒能伤害别人,还会影响自己的成长。

3、克服嫉妒心理,实事求是对待自己和他人。

学生准备:观察自己的同学,从同学处发现闪光点,并把发现的同学长处写在小纸条上。

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收集对学生有启发性的关于嫉妒方面的故事或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课前,老师让每个同学观察身边的同学,并把你观察到的同学的长处写在小纸条上,现在老师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纸条给大家读一读,请同学们猜一猜他们是谁?

1、他是我们班的体育健将,在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分最多。

2、她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并且还热心帮助同学。

3、他有音乐天赋,小提琴已经八级了。

这些同学都是在某一方面超过我们很多,对这样的同学,你心里是怎样想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学会为他人喝彩吧!板书课题。

二、阅读理解:

请学生阅读书上30页的文字和图画。

1、在我们同学之间是否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这样好吗?

2、从大家的回答中,我可以感受到同学们是有思想,有头脑的少年了,对待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实嫉妒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但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就会伤害自己。请大家读31页的小故事,看从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启发?

3、我很认同同学们的看法,故事中的"我"为什么怀着复杂的心情给了别人高分和好的评语呢?

4、小结:看来同学们非常理解故事中的"我"。是呀,产生嫉妒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能够克服它、战胜它,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

三、讨论分析: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嫉妒是一种心理现象,比较常见,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不能被嫉妒控制。刚才有的同学说我们班也存在嫉妒的现象,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分析,我们班级有哪些是属于嫉妒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克服?

2、学生交流

3、同学们说了一些我们班级的嫉妒现象,有的同学还大胆地剖析了自己,那我们进一步地分析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嫉妒现象呢?

4、同学们说的很好,嫉妒使我们不能正确对待他人,使同学之间失去友情,彼此之间不再信任。那我们应该怎样克服它、战胜它呢?

5、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小组交流

四、总结导行:

1、在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嫉妒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学会控制它,不被它所左右。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有克服嫉妒的方法了,那我们就能由衷地为他人喝彩,学习他人长处,不断地完善和超越自我了。

2、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完成31页的"说说心理话"

3、为平凡感动

教学目标:

1、以情感受人,引导学生关注平凡,体验感动.

2、从生活的细节中寻找令人感动的瞬间与点滴,体会从这些事中所体现出的高尚人格和人间真情。

课前准备:故事、图片、照片、录像、音乐。

教学过程:

一、范例引导

人们常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尽管这样,可还是有些人的名字永远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他们的故事依然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令人感动不已。

出示课件:名人(普通劳动者)姓名你都看到了谁的名字?在他们的故事中,你捕捉到了怎样的画面?

同学们,历史长河,英雄辈出,老师也仅仅是从无数的英雄人物、模范人物中随意选取了几位。每当我们想起他们,总是忍不住心潮起伏,潸然泪下。话又说回来,其实生活中能感动我们的人和事真是太多了。这是因为他们太普通了,普通得就像一粒沙、一滴水,所以从不被人注意。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同样体现着高尚的人格,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温暖,感受到友情、亲情、人间的真情。今天,就让我们来《为平凡感动》吧!

二、以情感人,为平凡感动

1、感动父母的亲情:有一类人,他们从我们蹒跚学步到长大成人,不知流过多少汗,受过多少累,有的可能还流过血、流过泪,但始终都无怨无悔。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今天,就让我们静静地想一想,父母为你所做的令你难忘、使你感动、落泪的事。

适时引导学生从别人讲的故事中说说听到了什么?是否与他(她)有共同的感受?

我想,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平凡的,而且它分散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细小与琐碎之中,但其中却体现出最无私、最伟大的父爱与母爱。它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心动魄,只有和风细雨,只有润物无声,这就叫做“大爱无痕”。(板书)这就是人间最真挚、最感人、最让人割舍不了的亲情。所以,古今中外,才有了那么多思乡的忧愁与美丽,才有了更多的感动与泪水。让我们来齐读一首小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感动别人的相助

同学们,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不仅仅是得到父母的关怀与关注,想想你的生活中曾经还有谁帮助过你,感动过你呢?同座之间相互说一说,交流与沟通一下。

选一两个同学说一说,然后让其他同学说说自己通过交流与倾听感受到了什么。

3、感动他人的真情

生活中可能还有些事情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但是它们依然让我们感动不已,甚至撞击着我们的心房。让我们来看一组照片,仔细地看一看,认真地想一想,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课件:感动系

列照片)

三、为典型人物在平凡中体现的伟大而感动

1、出示徐本禹照片,问: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张相片,他高高的个头,方方的脸庞,戴着近视眼镜,在一块早已褪了色、掉了漆的黑板上写着字。他是谁呢?

2、让我们来看一个短片,走近他,认识他。(课件:感动中国)

3、此时此刻,我们走近了他,认识了他,你想说些什么呢?

徐本禹也是个很普通的人,在贵州支教的两年中,他也曾经有过动摇,想到过放弃,但是他想到的是大山深处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想到大山深处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留坚持了下来。主持人白岩松说,“人”字加上“一心一意”的“一”字,就是“大”。徐本禹就伟大在坚持不懈,伟大在情真志坚,伟大在善良执着,所以他感动了孩子,感动了山村,感动了贵州,感动了中国。

四、释放课堂中积蓄的情感

感动也许只是一瞬间,过去了,也就成了美好的回忆。课前同学们都准备了空白的感恩卡。现在,就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上面,永远珍藏起这份人间的真情与美好的回忆。

五、课堂总结: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上,令我们感动的事太多太多了。老师希望你们能因平凡而感动,因感动而行动。

4、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在学习、生活中,得到别人的帮助是幸福的;帮助别人更会带来很多快乐。

2、情感体验目标: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3、行为改善目标:学会帮助别人的简单技巧。

活动准备:1、录音:盲人与灯笼的故事. 2、歌曲3、盲人闯关游戏布置.

【活动过程】

一、暖心活动

游戏:盲人添鼻

1.先在黑板上画出数个脸,每组先派出一名同学,在距离脸一定距离的地方看准位置后,蒙上眼睛,原地转动三圈,然后拿上粉笔给脸上添鼻子。

2.同组同学自愿上去帮助。帮助者只能用语言提示,而不得动手。

3.请同学谈游戏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与感受。

4.揭示课题

二、情感共享

1.小组交流生活中帮助别人或受人帮助得到快乐的故事。2.指名学生全班交流他们的故事。

三.活动体验

1.全体学生分组扮演残疾人,完成相应的任务。学生扮演时,要最大限度地逼真。

A.聋人询问道路;B.盲人过马路送信;C.哑巴与人交流;D.肢残者搬运物体。

2.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后必须仍然保持这样的状态。

四、非常互动:学生保持着上次游戏的状态,进入了情景中

1、出示情景:(1)下雨了,肢残者没有雨伞; (2)盲人组迷路了; (3)聋哑人要随着节奏唱歌或跳舞;

2、同学交流:我会怎么做?心情会怎样?

3.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五.画龙点睛

1.《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志中讲述盲人与灯的故事

2.请各组同学谈扮演残疾人的感受和希望。

3.出示《让世界充满爱》歌词,并合唱。

4.小结:让我们记住盲人说的话: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其实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快乐就是最大的回报。

【补充资料】

盲人与灯的故事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晚上打着灯笼出来。"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我了。"僧人顿悟,感到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身边啊!"

生活禅理:点灯照亮别人更照亮自己。

第二单元为了建设新中国

主题一站起来的中国人民

课题1:从艰难中起步

教学目标:

1、知道新中国的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改变人民生活状况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2、感受当时国家的状况和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3、进一步发展探究、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检查学生的采访活动完成的情况。2、中国政区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毛泽东主席说:‘夺取全国胜利,这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跟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主席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社会状况描述为‘一穷二白’。什么是‘一穷二白’呢?‘一穷’指什么?‘二白’指什么?朗读教科书第37页老师的讲述。

2、交流与讨论。请学生阅读37页关于“洋货”的插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采访的收获以及自己的感想,进行交流与讨论。(教师适当给予说明解释)

3、讨论与思考。“当年人们的生活要依靠这么多洋货,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想到:“这些在今天看来极为平常、甚至早已被淘汰不用了的生活用品,在那时大多是从国外进口来的,国内很少有工厂能生产这些产品。说明了旧中国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落后。”

4、教师总结:这些带“洋”字的物品大多是从国外输入进来的,国内生产这些物品的工厂寥寥无几。在旧中国留下的落后面貌面前,当时的中国人民,也就是同学们的爷爷奶奶那一辈,经历了一一些什么呢?我们将在下次课上学习。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课时我们通过那么多带‘洋’ 字的东西需要从国外进口,知道了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整个国家面对战争留下的创伤,面对一穷二白的状况,生产力低下,人们生活穷困。那么社会究竟破坏到了什么境地?老百姓的生活穷困到了什么程度?”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39页课文,并且讨论交流感受。鼓励学生运用自己采访的收获。

“爷爷、奶奶那样的老辈人,童年时期正生长于那个年代,同学们对爷爷、奶奶那样的老辈人进行采访,他们是怎样描述童年的生活经历的?向同学进行介绍和交流。”

3.自由讨论。“解放初期的中国就是处于这样一种破败的状况,可是毛泽东主席为什么说,中国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请学生就这段话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解。

通过讨论明确:这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以极大的信心发扬主人翁的精神,硬是从艰难起步中,在建设祖国的各方面,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奇迹,使新中国走向了繁荣富强。

4、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简单概括,播放歌曲《歌唱祖国》。

5、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2)根据下一课的内容,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他们的同龄人。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2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1.《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 设计思路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学习,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因此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多媒体教学,即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历史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事件及人物;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第一课时: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古今丝绸路,同为交流桥。 第二课时:相似文化背后的思考、郑和下西洋,海上交流的巅峰。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代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为古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的独特魅力而骄傲。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外交流的历史,知道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和同伴交流看法,努力达成共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中外交往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的历程,带来的共同发展。 教学难点 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标明丝绸之路线路;《丝绸之路》视频;《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 《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学生准备:收集古代中外物品、文化交流的资料;网上查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料, 共同准备:课前收集体现日本和韩国文化特征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2-P5页内容,话题为“丝路驼铃”。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6-P7页内容,话题为“海上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 1.(课件:出示教材P2《考古发现带来的惊喜》)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两则关于考古发现的报道,大家读一读,看看从这两则报道中,你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又有怎样的思考? 2.教师从以下方面相机点评:(中外交往时间久远、传播距离远、中国古代文化灿烂,优秀的纺织工艺得到世人的珍爱) 3.师:是啊,精美的蚕丝纺织制品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让我们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而骄傲。同时也不禁思考:中国的丝绸为什么会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它们是怎样到国外去的呢? 4.学生猜测,教师把握学生认知起点,对了解张骞出使西域或丝绸之路的学生给予肯定。 5.小结: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有一个人开辟了这样一条路,沟通了中国与欧亚的交往。这就是——中国古丝绸之路。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古代,探访丝绸之路,去看看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出示课题: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丝路驼铃。) 活动二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 1.(课件:出示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师:看,这2000多年前的古代“丝

辽海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辽海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周次日期教学内容1 9、3 11、9旧物与古迹告诉我2 9、1016乡风民俗和童趣3 9、1723把家乡故事说给明天4 9、2430今昔对比5 9、29-- 10、8一长假14 12、314我愿意家乡更美丽7 10、15--19人人都夸家乡好16 12、1725说不完的家乡故事17 12、24 11、2阅读材料/机动18 1、3—“我的旧物展学习本课有哪些收获。 1、积极参与,激情燃起,全心投入。 2、了解主题,有的放矢。各小组汇报 具体收集到的旧物(只说名称不说用途)。猜出对方小组的旧物用途。(体现组内合作意识、体会旧物对了解过去的重要性)将旧物与新物进行对比,体会出新事物的优越性和出现的必然性,让学生初步明白旧物必将因为社会的进步而被淘汰。学生

将视野从课堂延伸到社会,放宽视野,进一步探究社会上旧物的淘汰和新物的进步。学生一起动手,制作旧物展览。板书设计奶奶家的旧物悠车纺车石磨火盆油灯线装书蜂窝煤炉戏匣子教学反思教学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就感,都能享受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对本学科教学充满着希望和盼望。评价重要的是体现层次感,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乐趣。学生能够收集到旧物就是成功,就值得表扬。没有收集到旧物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就是成功。以上两项都没有参与的,在“旧物展览”中,能够动手参与制作,就是成功。课题村里的旧物教学目标 1、能通过旧物了解家乡过去的生活情形 2、知道生活用品等旧物对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价值 3、从生活用品的变化中感受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重难点知道生活用品等旧物对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价值教学准备搜集家乡人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的旧物,了解这些旧物过去的用处和不再使用的原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时间谈话导入:为了能更全面的了解家乡的过去,让我们到家乡的村落、社区去走走看看,从哪些旧物中去进一步了解家乡的过去。将将学生收集到的家乡的旧物引导学生感受时代的进步、科学水平的提高、新的用具的发明等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先请学生介绍书中的村里旧物用途,结合当时生产生活来讲解。这些旧物是否还在使用,为什么?说明使用方法及用途讨论:为什么好多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一) (100分钟完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例外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严重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优良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详尽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盛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源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6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6分) 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0分) 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8分) 四、论述:(15分) 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附参考答案: 一1、学生生活 、螺旋上升 、学生社会性发展 2、综合性 、实践性

最新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6-9年级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科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两部分,一是总目标,二是分目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标有三个方面:1、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力 3、知识 从以上的分目标看出,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两课的共同点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 三、课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两门课程标准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另外要注意,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粤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第1课蓝色的星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重点难点: 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1.请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相关报道和资料。 2.让学生收集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关材料。 3.地球的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看说说,认识地球 1.出示杨利伟的图片资料。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神州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有关报道和资料。 2.从卫星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3.提出疑问:杨利伟从神州五号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组织小组讨论,得出地球形状的初步结论。 (二)探究学习——地球的形状与面貌 1.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古代人类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那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学生交流。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3.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观察总结,教师补充。 4.引导学生说说地球仪的主要构成。 学生发言后,简单介绍地球仪上的地轴、经线、纬线、赤道、北极、南极。 5.地球表面真实的原貌是怎样的呢? 读新闻链接,加加林的描述,讨论。 6.小组比赛:在地球仪上找大洲大洋。 (三)知识拓展——复习与巩固 活动:《科学畅想,遨游太空》 分若干小组,每小组模拟乘坐一架飞船,飞船名称由各组自定。要求将本课学习的只是进行串联,模拟宇宙飞行,说说看到的情况。必须反映的内容是:地球形状特点,宇宙中的星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特点,了解地球表面大洲大洋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麦哲伦环球航行等事例的学习,使学生能从中发现并体会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苦和漫长的过程,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意志品格,深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共203人,本地农村学生,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与品行表现较好,对教材知识的学生有兴趣,但少数学生学习相对困难,个别学生上课纪律也较差,平时表现不很乐观。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最后一年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品德、科学、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由于六年级教材内容涉及的面广,教材采用了一定的主题将相关知识进行了高度综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如第一单元以文明为主线,将科学、不迷信、社会文明、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等内容统整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改变和完善着自己的物质生活,一步步走向文明。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史地内容在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为四分之三。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历史内容学习与初中的历史、地理学习的价值观不同之处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史地内容是以“散点”式的方式呈现,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六上教材在史地内容编写时,重视历史与现实、乃至未来之间的关系;历史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沉淀、浮现;儿童在生活中能发现、理解和感受到的一些社会现象、社会事实,引导儿童走进历史中,去感悟,去认识,去理解。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注重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让他们懂得看待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应当联系地看、历史地看、辩证地看。如第二单元,教材通过新旧中国的纵向事实比较,如两次洛杉矶奥运会;两个世纪开端的不同性质的两个事件;中国在世界上国际地位不断增强的事实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历史地、发展地、联系地看待祖国的发展。如第三单元教材通过新旧中国的纵向事实比较,引导学生从餐桌上的变化,即农产品的变化,以及日常工业用品从无到有的变化,体会祖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和思考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学会综合地、联系地看待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第四单元,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周边国家人们的生活习俗与该国地域环境、气候特点、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学会联系地看问题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 ()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通过生活实例,感受男女生的和谐相处会给双方带来乐趣。 2、了解男女生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过程与方法 2、学会理解、欣赏异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面对男女生交往中的困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对男女生交往中的困惑,能够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认识、化解矛盾,学习与异性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生活实例,感受男女生的和谐相处会给双方带来乐趣。 教学难点了解男女生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教学法:启发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同学们,我们男生和女生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学习和生活,朝夕相处,有着无数的欢乐,可是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烦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男生和女生有什么共性和差异。(板书课题)

二、教学活动活动一:小测验 1、参照教材表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比着填写男生和女生在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行为举止方面有哪些不同。(学生自主填表) 2、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小结:男女生无论是在外在表现,还是内在性格方面,既有差异,又有很多共性。 活动二:各抒己见 1、学生自由学习课本 P3 的案例,然后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男孩和女孩在要求或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产生这些不同态度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交流)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将人们对异性的不同要求和态度进行归纳总结,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例,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其是否合理。 活动三:男女生擂台赛 1、全班学生组成一个男生队和一个女生队,举行一次擂台赛。内容包括:看谁手最巧、谁的力量最大、谁的歌声最动听、谁的舞姿最优美等。 2、结合以往班里和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夸夸班里的“功臣”,找找男生和女生在这些活动中的功劳。 3、学生自主讲一讲男女生在一起有趣的故事。

最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配套名师课堂教学视频播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科任教师: 二〇一三年九月 第一单元走向文明 1、科技带给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1.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难点: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活动一:走进时光隧道 1、引导学生想象刀耕火种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师: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那时侯人们生活在没有电灯、电话、电视、汽车、轮船、飞机的时代,他们用什么照明?用什么做交通工具?怎样传递信息?吃什么东西?(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科技成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2、让学生分小组分别模拟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情景(进一步体会在缺少科学技术的时期,人们生活上的种种不便) 活动二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1、师:科技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视频资料)。 2、课前,老师布臵同学们开展?科技在我家?采访调查活动,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首先,要对小组交流提出要求,如:小组的每个同学应积极发言;小组长要在大家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大家进行小结,并引导大家选择好方式在全班汇报。其次,教师要加以指导,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教师可提供一些汇报方式供学生参考。如: (1)表格展示式 科技成果

辽海版《品德与社会》四年下册教材辅导

辽海版品德与社会四年下教材辅导本册教材特点:本册教科书以范例的形式,比较具体的呈现了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情况,渗透了生活与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特点一,从内容上看教材中知识含量较大。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商业活动、现代通讯等。适合不同区域学生的学习。特点二,教材以范例呈现,为学生探究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案例,提示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途径,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特点三,要求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较多。 第一单元生产与我们息息相关 一、单元介绍 单元设计意图 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各个方面的生活用品,这些生活用品来源于最基本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工农业生产,它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必需品。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质量。本课程一个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与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了解社会生产活动,理解生活与社会生产活动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他们认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为他们未来从事这些事业,具有热心和责任心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活用品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儿童每天生

活、学习都要接触的。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种用品为例来了解工农业生产,了解工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他们更容易感兴趣,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工农业生产涉及的内容较多,不可能全面向学生介绍,只能在众多的生活用品中,选取某一种用品,以点带面的反映工农业生产的大致情况,突出生活与社会生产活动的密切关系。 本单元是在学生了解家乡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初步理解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了家乡山水,家乡的父老乡亲对自己养育之恩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引向社会生产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等探究活动,了解、理解社会生产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生产活动。离不开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人们的辛勤劳动。 基于以上思想,本单元选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豆食物为例,阐述了生活用品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选取了学生用品中的课本为例,阐述了生活用品与工业生产的密切关系;选取了生活中的服装和学生学习用品中的铅笔为例,阐述了生活用品与各行各业社会生产的密切关系。 本单元教材力求体现新的教材观,呈现了引导学生探究、研讨的范例,是学生了解社会生产活动与人们生活关系的中介、桥梁。为了适用各地区学生的学习,教材运用了案例的形式,呈现了儿童对生产活动与人们生活关系的探究成果,为学生展现了学习的内容,提供了探究、研讨的途径、方法和成果展现的范例。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解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设计制定的.它的总体设计思想集中反映在课程标准中.今天我共谈了六个问题:课程背景分析,课程性质分析,设计理念诠释和设计思路说明,内容标准解读,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背景分析 这一问题只是在课程标准“前言”的开头部分简要的提出.因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也是这门课程设计的背景,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有相同之处,这里不再作重复,然而这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它的开设有其特殊背景,需要在学习课程标准时首先学习才能正确掌握课程标准的精神. 时代要求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德育逐渐成为全世界教育关注的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人类如何共处,民族如何共处,国家如何共处,人与自然如何共处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学会共处,“学会关心”是21世纪各国教育专家的共同口号,而这正是在新的世纪里对人的思想和社会性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一个道德教育问题.各国都在研究和加强德育,只是有的不叫“道德教育”,而称“品行教育”或“品质教育”.我国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的时候,也十分强调改进和加强德育,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李岚清). 建国以来,我国一贯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并在1981年开设小学德育课程---(思想品德)课,20多年来,这门课在教材教材建设和教法改革上不断努力,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打下了初步基础,取得了教育成效.1992年起又在小学3-6年级开设了<社会>课,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知识和国情教育,并锻炼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两门课在加强小学德育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分科教育内容脱离小学生生活实际;两门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又有许多交叉重复,《思想品德》可出现单纯品德教育,缺乏知识基础,存在概念化,简单化,成人化倾向;《社会》课又因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而忽略品德教育,二者均不利于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中,经过对广大的调查研究,经过专家的论证,提出了将原《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整合成一门综合课――《品德与社会》的设想。综合后的《品德与社会》课能体现原两门课的优势,使品德教育有个载体,使社会知识有了灵魂,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小学教育。 2.综合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儿童发展规律。这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弊端,设置综合课程。课程综合化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各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因为,许多影响全球的问题(如环境,人口等)需要依靠学科联合起来综合解决,况且课程综合化符 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实际的社会生活是综合的,人的知,情,意,行发展也是整体的。有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人际关系的丰富性,才能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走向文明 1科技带给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⒈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⒉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 ⒊学会用科学思想认识、分析事物,树立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的意识,培养自觉抵制封建迷信、伪科学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难点: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 第一课时 活动一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⒈师:科技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视频资料) ⒉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开展“科技在我家”采访调查活动,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⒊小组交流。首先,要对小组交流提出要求,如:小组的每个同学应

举例说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方便;小组长要在大家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大家进行小结,并引导大家选择好方式在全班汇报。其次,教师可提供一些汇报方式供学生参考。如: 表格展示式。将“科技成果名称”、“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对生活的影响程度”“我们的理由”等栏目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来,然后在每个栏目中填写内容。 图文并茂式。与教材第2页呈现的方式一样,将科技成果画成简单的图,在图的旁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拟人表演式。将某种科技成果拟人化,配上演讲词,进行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为班级高质量的交流打下基础。 ⒋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引导学生交流的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假如没有这些科技,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等。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科技给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好处。 ⒌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请每个人用一句话总结,科技给我们带来了 活动二从“双刃剑”说起 ⒈师: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你知道吗?有人说,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要警惕它对我们的伤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1236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设计制定的,它的总体设计思想集中反映在课程标准中,今天我共谈了六个问题:课程背景分析,课程性质分析,设计理念诠释和设计思路说明,内容标准解读,课程实施建议。 一、课程背景分析 这一问题只是在课程标准“前言”的开头部分简要的提出。因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也是这门课程设计的背景,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有相同之处,这里不再作重复,然而这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它的开设有其特殊背景,需要在学习课程标准时首先学习才能正确掌握课程标准的精神。 1、时代要求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德育逐渐成为全世界教育关注的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人类如何共处,民族如何共处,国家如何共处,人与自然如何共处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学会共处,“学会关心”是21世纪各国教育专家的共同口号,而这正是在新的世纪里对人的思想和社会性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一个道德教育问题。各国都在研究和加强德育,只是有的不叫“道德教育”,而称“品行教育”或“品质教育”。我国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的时候,也十分强调改进和加强德育,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李岚清)。 建国以来,我国一贯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并在1981年开设小学德育课程---(思想品德)课,20多年来,这门课在教材教材建设和教法改革上不断努力,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打下了初步基础,取得了教育成效。1992年起又在小学3-6年级开设了<社会>课,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鄂) 1 生命是宝贵的 教学目标: 1 知道生命孕育、诞生、哺育、成长的艰辛,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等等,感悟生命是一个珍宝,来之不易。 2 体验社会对生命的关爱,初步知道生命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珍爱生命是一种责任。 3 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初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并产生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愿望。 教学重点: 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并热爱生命。 教学难点: 初步树立珍爱生命就是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与本课相关的图片、《摇篮曲》、《爱的奉献》磁带等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生准备:婴幼儿时照片;询问父母哺育、牵挂孩子的故事以及对孩子生命的希望 师准备:歌曲《摇篮曲》

二活动要求: 1 营造一种气氛,避免让学生产生生命的诞生好笑好玩的感觉; 2 注意帮助学生感悟。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你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吗? 2 集体交流:说一说生命是怎么来的? 3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导读教材提示语。 4 集体活动,看教材照片说感受:分别看一看书中四张照片和下面相应的感悟语,请同学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受? 5 讲述交流:请同学上台把婴幼儿时期的照片展示给大家看,把听爸爸妈妈讲的那时怀孕、分娩、喂奶、照顾的事讲给大家听,同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6 集体感悟:请同学概括地说一说对生命的孕育、诞生、成长有什么感受? 7 过渡语:生命从孕育到长大,很不容易,父母不仅为我们的生命付出了心血与艰辛,而且他们时时把我们牵挂在心中。 8 图片分析:请同学们讲讲教材图片表达的意思,再说一说还可以从哪里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牵挂? 9 讲一讲:读《一位妈妈的讲述》,请同学讲“爸爸妈妈牵挂我”的故事。 10 唱一唱:《摇篮曲》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三)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二、基本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