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原文

帛书老子原文
帛书老子原文

帛书老子原文

帛书《老子》原文

帛书《德道论》说明:帛书《老子》,我也合称为帛书《德道论》,在其甲、乙本被发掘出来时,它原文都是没有划分小节或章节的,就是说没有所谓的九九“八十一章”,只是大致可以看得出《老子》原文分上、下两篇,即“德”篇和“道”篇,而且是“德”篇在前面,“道”篇在后面。这种形式暗示着“德”篇与“道”篇相关相配。在这里,为阅读时与通行本《老子》原文好做对照,我特按照顺序划分了八十一个小节原文,每小节前面的数字表示帛书《老子》甲本的顺序“小节数”,后面的“章节数”则表示该小节在通行本《老子》原文里面为第几章节。

关于帛书《老子》原文整理,我以任继愈先生《老子新译》附录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释文为底本,对照了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湖北荆门郭店楚简本《老子》、多家通行本《老子》原文及注释等多种版本进行校勘,这是我多年来研读《老子》积累下来的《老子》原文本子,是自己比较满意的校订本,特提供给大家选用。如果有人要引用此件的文本,请注明长在深秋帛书《老子》校勘本,以示我文责自负。也许以后,如果发现有错误的话,我还会调整原文以正误。

德论

01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02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之本與?非也!故:至数,與无與。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03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垒;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04 第四十章

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05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故:人所教兮,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06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窘。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肭。躁胜寒,静胜炅,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09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10 第四十七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11 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12 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13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矢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枘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14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15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16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懈。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桍。盗桍,非道也。

17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18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蝎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19 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锉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0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21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悯悯,其民屯屯。其政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泄,光而不曜。

22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23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24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25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驷马不善,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为天下贵。

26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27 第六十四章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28 第六十五章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29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與,故天下莫能與争!

30 第八十章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1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32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细久矣。我恒有三,葆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33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與,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34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適。无適几亡吾,吾葆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35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36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也。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37 第七十二章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惟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38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嬗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9 第七十四章

若民恒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畏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也。

40 第七十五章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途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41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梗韧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梗。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42 第七十七章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又以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43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损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44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道论

45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46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47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8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49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與?虚而不淈,踵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50第六章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堇。

51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與?故能成其私。

52第八章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又不争,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時。夫唯不争,故无忧。

53第九章

殖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4第十章

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55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捻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6第十二章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7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又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

58第十四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捆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59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凙;沌呵,其若

朴;湷呵,其若浊;凛呵,其若浴。浊而静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60第十六章

至虚极也,守静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茫茫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61第十七章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62第十八章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识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63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64第二十章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惚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65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至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66第二十四章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67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弗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虚语哉?诚全归之,希言自然。

68第二十三章

飙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69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渊呵寥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0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阛馆,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71第二十七章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眯!是谓眇要。

72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73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勿或行、或随、或炅、或吹、或强、或挫、或坏、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74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毋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75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勿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76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

77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78第三十四章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79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80第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與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81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2010年9月5日重新整理)

请参阅有关帛书《老子》原文的释读解说:

https://www.360docs.net/doc/661049949.html,/techforum/content/666/1/10663.shtml

老子思想简介

《道德经》思想简介

1、《老子》是什么书?

《道德经》简称《老子》,据说这本书是我国古代东周时期执掌皇室图书馆的人传授下来的,那时候皇室图书馆要收藏很多关于天文地理、国政大事、民生风俗、农时气候以及讨伐争战等等方面的资料,《老子》这本书就主要是关于古代国政大事讨论研究的古籍资料,但是现在的人们,早就不知道这究竟是一本什么书了。

有人说《老子》是“神仙家”书,为什么是“仙书”呢?因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就以《老子》一书作为根本的宗教经典,也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被尊奉为道教的教主,说《老子》是“神仙家”书也有其道理。道教产生在东汉末年之后,把《老子》的哲学本体论思想推演变化,形成了宗教哲学理论依据,对推广《老子》思想有很大作用,立下汗马功劳。

有人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因为该书对战争与用兵等都有不少描述,比如“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與,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如此等等,说它是兵书,也有一定道理。

有人说《老子》是一部国家政治哲学,这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它论述了许多为政之道,对国家政治权力的运用有不少见解,比如它说“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如此等等。

也有人说《老子》是一本修身养性、讲究养生之道的书,因为《老子》论述了人生修养,比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如此等等,对人生在世有很大指导意义。

也有人认为《老子》是一本武学指导之书,对古代气功、武术等有精辟论述,比如“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垒。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矢虎,入军不被甲兵。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堇。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如此等等,所以也被奉为武林奇书。

也有人说《老子》是一本中国古代讲究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书,论述了哲学本体论和哲学辩证法,比如“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捻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捆而为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渊呵寥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如此等等。《老子》确立了古代哲学本体论概念和规律论概念,对中国古代哲学有巨大贡献,说它是中国古代讲究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书,也很有道理。

还有人说《老子》是搞阴谋诡计的“厚黑学”,有人说《老子》是古代帝王的“君人南面术”,有人说《老子》是中国古代先贤圣人之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究竟该怎么看待《老子》这部书呢?要我们简单明了地说清楚,真的有点犯难,不是难得糊涂,而是必然糊涂。我的看法是什么呢?先不要急急忙忙地定性,不一定要明明白白地说清楚《老子》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不能这么急躁和简单。中国古代远古社会思想文化不是那么单纯的,复杂得多,并不是如同我们现在各类学科那样门类清楚、学科分明。古代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总是比较笼统的,属于朦胧整体性的看待世界。所以,一本书的思想内容要涉及很多层面、平

面、角度,它围绕主要中心认识进行发散性思维,一般会牵涉到许许多多方面,要从人的角度面对自然和社会来思考很多问题。所以,可以把《老子》看作是经天纬地的“经世致用”之学,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也涉及哲学、辩证法、人生价值观,还涉及人生修养等。

2、《老子》作者是谁?

关于《道德经》的作者,这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有人说是周朝的守藏史李耳,有人说是东周时期的老阳子或太史儋,或者是战国时期西出阳关遭到令尹喜纠缠的李耳,甚至说是对母亲极尽孝道的老莱子。

在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面有一段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根据司马迁这段记载说,“老子”是楚国苦县的人,住在苦县厉乡的“曲仁里”街道,他姓“李”,名为“耳”,字称“摐”,有名、有字、有姓、有籍贯,还当过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大约跟孔丘生活在相同时代,这是比较明确的一个说法。当然,也有人不相信司马迁说的这些话,那么你就得证实其他情况,是老莱子或是太史儋呢?或者就要考证出其他人来,不然的话,没办法。

另外,司马迁还对老子“李耳”与孔丘的一段奇遇做了描述,他说:孔子到周朝考察“周礼”,要向老子咨询有关“周礼”之盛况和遗迹,大约因为老子李

耳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嘛,比较了解有关情况。李耳就跟孔丘说:“小伙子啊您所查询的事迹,包括那些人和遗迹都已经腐朽消散了,只有一些相关言论还在流传。况且,有志气有能力者获得机会的话可以驾驭推行,如果没有获得那种机遇,就要根据形势采取措施和行动。我听说过,经验丰富的商家都深藏若虚,财不外露、謀不轻出。有志气有能力者都显得平平常常、大智若愚。要抛弃你那些傲慢骄矜习惯和过分肆意的欲望,以及那些不正确的态度和胡思乱想。这些东西对您自身都是没有什么益处的。我之所能告诉您的,也只有这些话而已。”孔子回到鲁国后,告诉他弟子们说:“对鸟儿,我知道它能飞。对鱼儿,我知道它能游。对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对跑的可以用网罗,对游的可以用线钓,对飞的可以用箭射。对于龙,我就没法知道它乘风云而上天那些事啦。今天我遇见老子,他就仿佛像龙一样见首不见尾的啊!搞得我莫名其妙的。”这段历史故事,讲述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奇遇,但故事真实与否?司马迁也没有断定。

然后,司马迁对老子情况做了点介绍,又说了几种可能性:老子专门研究“道、德”之学,这种学问是以“自隐无名”为要务,一是别人不知道内在核心什么东西,二是没有明确无误地议论阐释。老子在周朝住了很久,看见周朝逐渐走向衰落,于是就离开了。老子经过边境检查站,大约遇到了海关关长,关长尹喜就说:“您即将远行隐居了,希勉强给我写点什么东西留下来吧?”可能老子也担心被扣留,于是就写了上下两篇文章,论述了“道”与“德”主要涵义总共五千多字,然后就走了,也不知道老子最后结局如何。

关于《道德经》作者,也有其他一些说法,比如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写过文章15篇,议论道家思想的作用,大约跟孔子也是同时代人。还有人说老子大概活了160多岁或者200多岁,因为他修道而得以延年益寿。在孔子死后129年,周太史“儋”这个人去见秦献公时预言“在先前的时候秦国与周朝会相互联合,联合500年以后会分裂,分裂70年就会有称霸的王者出现。”或许这个周太史“儋”就是老子,或许不是,反正社会上没有谁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至此,司马迁也不知道《道德经》作者究竟是谁,知道大约是个归隐者。还听说过老子有个儿子叫“宗”,曾经在魏国当将军,受封于“段干”那个地方。“宗”生了个儿子叫“注”。“注”的儿子叫“宫”,“宫”的玄孙叫“假”,“假”在汉文帝的时候为朝廷官员。而“假”的儿子“解”成为了胶西王“刘昂”的老师,因此安家在刘昂的分封地“齐”这个地方。

或许由于这一些历史原因,后来凡是学习道家思想的都贬低学习儒家思想的,学习儒家思想的也是贬低学习道家思想的,看来是有隔阂了。“道不同不相为谋”,难道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吗?其实,李耳之学是“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道德经》作者究竟是谁?司马迁还是没有定论。据我自己研究汉墓帛书《老子》将近四十年,看过各种不同版本和解说,分析全书

文本和思想内容,感觉《道德经》一书有一个逐步整理和形成过程,最先可能有一个初始底本或蓝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研究过程中也有过增减删改,其中还包含一些注释在内,至汉初形成帛书《老子》时,其作者应该已经不止一个人了。虽然作者并非一人,可能由于初始底本或蓝本的原因,整理者也比较严肃,相隔时间也还不是特别长,汉墓帛书《老子》与楚简本《老子》和汉简本《老子》在主要文本和思想上还基本一致。当然,魏晋以后形成至今的通行本《老子》,大家都以“王弼本”为善本,但是由于把《老子》第一章文本“万物之始”改成了“天地之始”,这就造成了对《老子》文本和思想的极大误导,希望能够引起各位学者足够重视。

3、“道”和“德”是什么?

《老子》主要思想内容究竟是什么?这也是许多年来众说纷纭的,其实这也就回到了说过的话题上,《老子》是部什么书?根据自己多年研读认识,觉得《老子》是承接西周“以德配天”思想发展而来的一部“经世致用”之书,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也涉及哲学、辩证法、价值观,还涉及人生修养等,这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划时代的政治哲学著作。

中国古代文化思想讲究“通古今之变,求治世之道”,《周易·系辞上》“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凶吉”、“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这都是“经世致用”之学的强烈实践精神内涵。人类社会的思想在产生之初,总是同原始神幻意识相联系的,脱离不了“万物有灵”时代特征。人们曾经用神话与迷信解说历史,其实本该用历史去解说神话和迷信。对斗转星移、江河横流、风雷晴雨、寒暑来去、劳动消费、生存遗传,以及自身精神意识等等,古代人不能科学地理解和解释,而现实生活又胁迫他们去理解和解释,在认识过程中,他们分不清现实与虚幻、内容与形式的界限,混淆了运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区别,产生了神秘幻想性的魔幻意识,产生了“神权至上”思想意识。“神权至上”和“王权神授”思想既是人类社会思想伟大进步,也是人们思想束缚,人们主观能动性完全依附在宗教神秘形式上,盲目服从祖先和神灵,人们对世界客观性和自身主观的认识都受到抑制。

周人与殷人本来是亲戚,周邦还是殷邦的属国,但是对摧毁殷王朝如果没有思想动员和说明,周人将背负罪名,这就是反抗“上天”意志和背叛亲旧,这非常不利于提高周族人威望和巩固周人统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严峻局面。总结历史经验,殷周交替时期出现了“以德配天”思想。《尚书·召诰》“其惟王位在德元”,周人说殷人不修“德”,周人之“德”优于殷人,所以天抛弃了殷人而择定了周人,“天命”已经转移了,周人提出了“天命转移”说。意思是说周公权力是“上天”授予的,这是“天命”,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好德者”才可

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上天”不是某族独有的神,而是天下各族共有的神,“天命”属于谁?得看谁具有人民佩服归顺的“德”。“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就是统治者要尊崇“上天”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百姓,做好德之君。随“德”观念出现,周人提出了替代“神权至上”思想的“以德配天”思想。

在“以德配天”思想中,人的品质和能力这个“人的主体属性”认识被重视了,“皇皇上天,其命不忒。天之以善,必报其德。”辉煌伟大的上天啊,您赋予的天命没有一点差错。天之所以运用“善”啊,必定回报那恰如其分的德。天用“善”,人必用“好德”配之,通过“天人关系”,“德”与“天”之间联系起来,“德”成为社会中发挥人的“一般品质与功能特性”的作用。

在社会实践中,对“以德配天”思想进一步思考,就产生了“以德配道”的思想。《老子》为什么叫《道德经》?这其实是汉代以后的事。根据汉墓出土文物帛书《老子》来看,“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以前应该叫《德道经》,这就是“以德配道”的意思,随着人们对“上天”认识进步,“天”概念被置换成了“道”概念了。“道”是什么?就是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这是古代的天文知识、地理知识带给人们的认识进步。“道”概念包含“一大”本体论和“无有”规律论,“一大”本体论是对“客观存在”形而上学的表述,“无有”规律论是对“客观规律”形而上学的表述。“德”是什么呢?就是对人主体的“本质属性”和“行为属性”的表达,“朴”是对“本质属性”的形而上学表述,“无为”是对“行为属性”的表述。

2014年8月30日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章 为国家而学、而想、而奉献

《道德经》第三章 为国家而学、而想、而奉献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 译文: 不使钱财公开,命令百姓不得竞争(钱财多少);不使难得的货物贵重,命令百姓不得盗窃;不使确定的慾望显现,命令民心不能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心变得安定,使百姓的肚子变实,使百姓的期望值降低、脚踏实地,使百姓的筋骨变强,经常命令百姓为国家学习、为国家著想,命令受人尊敬的聪明人既不敢不作为又不敢不为国奉献。如此而已,则没有治理不了的。 ---------------------------------------------------- 概述: 本章用于解释如何向百姓普及无之道,有名:有无相成、养民有方。本章重点在于“无知无欲”如何解读,是“为国家而学、为国家而想”的意思。“智者不敢弗为”即智者不敢不为国家奉献。 ----------------------------------------------------

解读字义: 《道德经》的难点还是在于字义,“合义”过多,又增加了很多老子的见解,导致字义难测。经书中,“无”是个极其重要的字,字义为融合至无,还是没有,需要根据语境判断,一般而言,赞成或者支持的则为前者,反对的则为后者。 (1)“民”即人民,范围大于百姓,经书中代指除统治者之外的国民,统治者即王侯将相。百姓,战国之前为贵族总称,之后指平民,后多以“老百姓”代指庶民,如今百姓和老百姓含义相同。 (2)“尚”本义为摊开,引申为公开。后本义调整,《说文解字》:尚,曾也,即曾经、以前的意思。另有版本为“上”,本义为高、上面,可以解读为使……上,即抬高的意思。 (3)“贤”古义为管理钱财的人,引申为钱财。后世本义变化,《论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庄子》:以财分人谓之贤,两处所用含义都是“有德的人”;《说文解字》:贤,多才也,本义调整为“有德的、有才的”。从后文分析,第一句话,所说应为钱财。 (4)“使”本义为令、役。 (5)“可”本义为肯定,引申为许可、确定。“可欲”即能够引起慾望,此处代指明确的慾望。 (6)“不尚贤”,指不公开钱财,反对“炫富”。经书中动词在前,一般为谓语前置,需将动词调整至名词之后,“贤不尚”,后文同样如此,即“难得之货不贵”、“可欲不见”。也可以理解为使动词,即“不使贤尚”、“不使难得之货贵”、“不使可欲见”。总体而言,经书中,否定语气解读为使动词更加顺

帛书《老子》乙本

帛书《老子》乙本 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欤?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碌碌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直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褒无名。夫惟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称也。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如缺,其用不敝;大盈如冲,其用不窘。大直如绌,大巧如拙,大辩如讷,大赢如绌。躁胜寒,静胜热,知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千字文繁体版

千字文 天地玄黃孙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製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帄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蓋此身發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女慕貞潔男效才良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複器欲難量墨悲絲染詩贊羔羊景行維賢

克念作聖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臨深履薄夙興溫凊似蘭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淵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辭孜定篤初誠美慎終宜令榮業所基籍甚無竟學優登仕攝職從政存以甘棠去而益詠樂殊貴賤禮別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婦隨外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猶子比兒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仁慈隱惻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顛沛匪虧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孚真誌滿逐物意移堅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華夏東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據涇宮殿盤鬱樓觀飛驚

圖寫禽獸畫彩仙靈丙舍傍啟甲帳對楹肆筵設席鼓瑟吹笙升階納陛弁轉疑星右通廣內左達承明既集墳典亦聚群英杜稿鐘隸漆書壁經府羅將相路俠槐卿戶封八縣家給千兵高冠陪輦驅轂振纓世祿侈富車駕肥輕策功茂實勒碑刻銘磻溪伊尹佐時阿衡奄孛曲阜微旦孰營桓公匡合濟弱扶傾綺回漢惠說感武丁俊逸密勿多士寔寧晉楚更霸趙魏困橫假途滅虢踐土會盟何遵約法韓弊煩刑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九州禹跡百郡秦並岳宗泰岱禪主雲亭雁門紫圔雞田赤城昆池碣石巨野洞庭曠遠綿邈岩岫杳冥治本於農務資稼穡俶載南畝

我藝黍稷稅熟貢新勸賞黜陟孟軻敦素史魚秉直庹幾中庸勞謙謹敕聆音察理鑒貌辨色貽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譏誡寵增抗極殆辱近恥林皋幸即兩疏見機解組誰逼索居閒處沉默寂寥求古尋論散慮逍遙欣奏累遣戚謝歡招渠荷的歷園莽抽條枇杷晚翠梧桐蚤凋陳根委翳落葉飄搖游 獨運凌摩絳霄耽讀玩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屬耳垣牆具膳餐飯適口充腸飽飫烹宰饑厭糟糠親戚故舊老少異糧妾御績紡侍巾帷房紈扇圓絜銀燭煒煌晝眠夕寐藍筍象床弦歌酒宴接杯舉觴矯手頓足悅豫且康嫡後嗣續祭祀烝嘗稽顙再拜悚懼恐惶箋牒簡要顧答審詳

帛书老子原文

帛书《老子》原文 帛书《德道论》说明:帛书《老子》,我也合称为帛书《德道论》,在其甲、乙本被发掘出来时,它原文都是没有划分小节或章节的,就是说没有所谓的九九“八十一章”,只是大致可以看得出《老子》原文分上、下两篇,即“德”篇和“道”篇,而且是“德”篇在前面,“道”篇在后面。这种形式暗示着“德”篇与“道”篇相关相配。在这里,为阅读时与通行本《老子》原文好做对照,我特按照顺序划分了八十一个小节原文,每小节前面的数字表示帛书《老子》甲本的顺序“小节数”,后面的“章节数”则表示该小节在通行本《老子》原文里面为第几章节。 关于帛书《老子》原文整理,我以任继愈先生《老子新译》附录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释文为底本,对照了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湖北荆门郭店楚简本《老子》、多家通行本《老子》原文及注释等多种版本进行校勘,这是我多年来研读《老子》积累下来的《老子》原文本子,是自己比较满意的校订本,特提供给大家选用。如果有人要引用此件的文本,请注明长在深秋帛书《老子》校勘本,以示我文责自负。也许以后,如果发现有错误的话,我还会调整原文以正误。 德论 01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02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之本與?非也!故:至数,與无與。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03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垒;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04 第四十章 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05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故:人所教兮,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06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窘。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肭。躁胜寒,静胜炅,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09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道德经帛书版本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道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何以寄天下。

《老子》主要版本介绍

《老子》主要版本介绍 历代学者研讨考释《老子》的版本不下千百家,但是留存下来的较少。根据记录,较早的有战国末年喜黄老刑名之学的韩非著释的《解老》、《喻老》,西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以及《刘向说老子》等,但这些版本均已散失。现存的主要版本有:东汉时河上公著的《老子章句》、道教五斗米派代表作《老子想尔注》、魏晋时期何晏作《老子道德经》、王弼撰《老子注》,南北朝时,佛学和道教并盛,佛门亦耽玄理,释氏注解《老子》的很多。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刘宋时,释惠琳、释惠严各注《老子道德经》2卷,释慧观撰《老子义疏》1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姚秦鸠摩罗什撰《老子注》2卷。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法,誓为佛门弟子,亦著《老子讲疏》6卷。下面笔者将介绍现存的几个主要版本。 竹简本 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简称简本)是战国中期(或稍早)的传本。它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竹简本老子的系统性不如帛本这两个版本的作者,可能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人。根据各版本的抄写年代,以及文字的字体出土的情况综合分析,可以推断竹简本老子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老子一书的最原始的版本。它没有像传世本那样流传下来,可能与它的杂乱无章,以及其文字过于古朴有关系。而帛书甲本可以认为是传世本中,目前可见到的最古老的版本,帛书甲本,很有可能是作者帛书老子的作者,在竹简本老子的基础上发展扩充而来的。部分简本中难以解释认识的文字,在甲本中有所改动。而帛书乙本,则是源于甲本的一个写本。但其中的部分文字,似乎又参照了竹简本老子进行了恢复。我们现在实际上分不清甲乙两个写本谁优谁劣。所以决定用竹简本的文字与甲乙本中相应的文字进行对比,希望能分辩出其中的的优劣。 汉帛书甲本乙本 帛书《老子》甲本是马王堆帛书中最重要的出土文献之一,该卷帛书幅宽二十四厘米,共一百六十九行,每行约30字,由于存放问题,帛书损毁较为严重,首卷部分残破最为严重。甲本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可证它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乙本避刘邦讳,但不避惠帝刘盈、文帝刘恒讳,可知它是刘邦称帝以后,刘盈、刘恒为帝以前抄写的。甲、乙本皆分二篇,乙本篇末标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计5467字。甲本尾题残缺不明。两本都不分章次。 河上公著本 河上公本《道德经》或称河本,旧题《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其传在王弼本之先而同为最流传的古本,今传有敦煌六朝唐写本、宋刊本、明刊本、道藏本等,通称河上本。河上公又称河上丈人,姓名不详,相传为西汉人,居河滨结草为庵,著《老子章句》。汉文帝好老子言,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朱谦之《老子校释》以为河本文字较古,义优于王弼本,只是“分章标题,尤为道流者所妄作”。现有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通行。关于《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时代及其作者,众说纷纭,大致有西汉、东汉、魏晋诸说。赞同东汉说的认为,它产生于《老子想尔注》之前,其中有后世道流增饰之处。河上注中糅有儒家思想,如注“圣人常善救人”时,称“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欲以救人性命”(二十七章)。为此有人认为作者系方士化的儒生。 河上公注本文字简明,清晰精确,有相当浓厚的养生思想,反映了东汉社会尚黄老神

帛书甲本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德经 0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ǎng〉臂而乃之。 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bó〉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qí〉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皮〈bǐ〉取此。 0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líng〉。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亓致之也:胃天毋〈wú〉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fèi〉;胃神毋已霝,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jié〉;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jué〉。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谷。此亓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luò〉若石。 03 上士闻道,堇〈jǐn〉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fú〉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yú〉。 大方无禺〈y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bāo〉无名。 04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05 天下之所恶〈wù〉,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故人之所教,夕〈yì〉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06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 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宭〈jiǒng〉。大直如诎〈qū〉,大巧如拙 〈zhūo〉,大赢如绌〈chù〉;趮〈zào〉胜寒,靓〈jìng〉胜炅〈jiǒng〉。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09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10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yǒu〉,以知天道。亓出也弥〈mǐ〉远,亓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11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云〈sǔn〉。云之有〈yòu〉云,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12 圣人恒无心,以百省〈xìng〉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千字文 竖排 繁体 无标点

1 千字文 敕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 次韻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 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 露結為霜 金生麗水 玉出崑岡 劍號巨闕 珠稱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薑 海鹹河淡 鱗潛羽翔 龍師火帝 鳥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讓國 有虞陶唐 弔民伐罪 周發殷湯 坐朝問道 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邇壹體 率賓歸王 鳴鳳在竹 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 賴及萬方 蓋此身髮 四大五常 恭惟鞠養 豈敢毀傷 女慕貞絜 男效才良 知過必改 得能莫忘 罔談彼短 靡恃己長 信使可覆 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 詩讃羔羊 景行維賢 克念作聖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傳聲 虛堂習聽 禍因惡積 福緣善慶 尺璧非寶 寸陰是競 資父事君 曰嚴與敬 孝當竭力 忠則盡命 臨深履薄 夙興温凊 似蘭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淵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辭安定 篤初誠美 慎終宜令 榮業所基 籍甚無竟 學優登仕 攝職從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詠

2 樂殊貴賤 禮別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婦隨 外受傅訓 入奉母儀 諸姑伯叔 猶子比兒 孔懷兄弟 同氣連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規 仁慈隱惻 造次弗離 節義廉退 顛沛匪虧 性靜情逸 心動神疲 守真志滿 逐物意移 堅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華夏 東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據涇 宮殿盤鬱 樓觀飛驚 圖寫禽獸 畫綵仙靈 丙舍傍啟 甲帳對楹 肆筵設席 鼓瑟吹笙 陞階納陛 弁轉疑星 右通廣內 左達承明 既集墳典 亦聚羣英 杜槀鍾隸 漆書壁經 府羅將相 路俠槐卿 戶封八縣 家給千兵 高冠陪輦 驅轂振纓 世祿侈富 車駕肥輕 策功茂實 勒碑刻銘 磻溪伊尹 佐時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營 桓公匡合 濟弱扶傾 綺迴漢惠 說感武丁 俊乂密勿 多士寔寧 晉楚更霸 趙魏困橫 假途滅虢 踐土會盟 何遵約法 韓弊煩刑 起翦頗牧 用軍最精 宣威沙漠 馳譽丹青 九州禹跡 百郡秦并 嶽宗泰岱 禪主云亭 雁門紫塞 雞田赤城 昆池碣石 鉅野洞庭 曠遠綿邈 巖岫杳冥 治本於農 務茲稼穡 俶載南畝 我藝黍稷 稅熟貢新 勸賞黜陟

帛书《老子》甲本全文

帛书《老子》甲本全文(新分二十篇) 一、失道篇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01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ǎng] 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02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诫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jué]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曰孤寡不毂,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luò]硌若石。 二、闻道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0340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0441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05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毂[gǔ],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良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 0643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三、悟道篇知足浑心损之又损

千字文(繁体竖版无标点)

千 字 文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閏馀成歲 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 露結爲霜 金生麗水 玉出昆岡 劍號巨阙 珠稱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鹹河淡 鱗潛羽翔 龍師火帝 鳥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讓國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發殷湯 坐朝問道 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一體 率賓歸王 鳴鳳在竹 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 賴及萬方 蓋此身發 四大五常 恭惟鞠養 豈敢毀傷 女慕貞潔 男效才良 知過必改 得能莫忘 罔談彼短 靡恃己長 信使可複 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 詩贊羔羊 景行維賢 克念作聖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傳聲 虛堂習聽 禍因惡積 福緣善慶 尺璧非寶 寸陰是競 資父事君 曰嚴與敬 孝當竭力 忠則盡命 臨深履薄 夙興溫凊 似蘭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淵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辭安定 笃初誠美 慎終宜令 榮業所基 籍甚無竟 學優登仕 攝職從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詠 樂殊貴賤 禮別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婦隨

外受傅訓 入奉母儀 諸姑伯叔 猶子比兒 孔懷兄弟 同氣連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規 仁慈隱恻 造次弗離 節義廉退 顛沛匪虧 性靜情逸 心動神疲 守真志滿 逐物意移 堅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華夏 東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據泾 宮殿盤郁 樓觀飛驚 圖寫禽獸 畫彩仙靈 丙舍傍啓 甲帳對楹 肆筵設席 鼓瑟吹笙 升階納陛 弁轉疑星 右通廣內 左達承明 既集墳典 亦聚群英 杜稿鍾隸 漆書壁經 府羅將相 路俠槐卿 戶封八縣 家給千兵 高冠陪辇 驅毂振纓 世祿侈富 車駕肥輕 策功茂實 勒碑刻銘 磻溪伊尹 佐時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營 桓公匡合 濟弱扶傾 绮回漢惠 說感武丁 俊乂密勿 多士寔甯 晉楚更霸 趙魏困橫 假途滅虢 踐土會盟 何遵約法 韓弊煩刑 起翦頗牧 用軍最精 宣威沙漠 馳譽丹青 九州禹迹 百郡秦並 嶽宗泰岱 禅主雲亭 雁門紫塞 雞田赤城 昆池碣石 巨野洞庭 曠遠綿邈 岩岫杳冥 治本于農 務資稼穑 俶載南畝 我藝黍稷 稅熟貢新 勸賞黜陟 孟轲敦素 史魚秉直 庶幾中庸 勞謙謹敕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 (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本) 甲本《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皮(彼)取此。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之也,胃(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胃(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胃(谓)神毋已霝(灵)【将】恐歇,胃(谓)浴(谷)毋已盈将将恐渴(竭),胃(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谓)【曰】孤寡不 (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上士闻道,堇(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 (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物)或 (损)之【而益,益】之而 (损)。故人【之所教,】夕(亦)议而教人。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至)坚。无有入于无间。五(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敝)。大盈若 (冲),其用不 (宭)。大直如诎(屈),大巧如拙,大赢如 。趮(躁)胜寒,靓(静)胜炅(热)。请(清)靓(静),可以为天下正。·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 (歙) (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矢(兕)无所椯(揣)其角,虎无所昔(措)其蚤(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

千字文全文带拼音

千字文全文带拼音 天地玄黄(tiān dì xuán huáng),宇宙洪荒(yǔ zhòu hóng huāng)。日月盈昃(rì yuè yíng zè),辰宿列张(chén xiǔ liè zhāng)。 寒来暑往(hánl ái shǔ wǎng),秋收冬藏(qiū shōu dōng cáng)。闰余成岁(rùn yú chéng suì),律吕调阳(lǜ lǚ táo yáng)。 云腾致雨(yún téng zhì yǔ),露结为霜(lùjiéwéishuān g)。 金生丽水(jīnshēnglìshuǐ),玉出昆冈(yùchūkūngāng)。 剑号巨阙(jiànhàojùquè),珠称夜光(zhūchēngyèguāng)。 果珍李柰(guǒzhēnlǐnài),菜重芥姜(càizhòngjièjiāng)。 海咸河淡(hǎixiánhédàn),鳞潜羽翔(línqiányǔxiáng)。 龙师火帝(lóngshīhuǒdì),鸟官人皇(niǎoguānrénhuáng)。 始制文字(shǐzhìwénzì),乃服衣裳(nǎifúyīshāng)。 推位让国(tuīwèiràngguó),有虞陶唐(yǒuyútáotáng)。 吊民伐罪(diàomínfázuì),周发殷汤(zhōufāyīntāng)。 坐朝问道(zuòcháowèndào),垂拱平章(chuígǒngpíngzhāng)。爱育黎首(àiyùlíshǒu),臣伏戎羌(chénfúróngqiāng)。

遐迩一体(xiáěryītǐ),率宾归王(shuàibīnguīwáng)。 鸣凤在竹(míngfèngzàizhú),白驹食场(báijūshíchǎng)。化被草木(huàbèicǎomù),赖及万方(làijíwànfāng)。 盖此身发(gàicǐshēnfà),四大五常(sìdàwǔcháng)。 恭惟鞠养(gōngwéijūyǎng),岂敢毁伤(qǐgǎnhuǐshāng)。女慕贞洁(nǚmùzhēnjié),男效才良(nánxiàocáiliáng)。 知过必改(zhīguòbìgǎi),得能莫忘(dénéngmòwàng)。 罔谈彼短(wǎngtánbǐduǎn),靡恃己长(míshìjǐcháng)。 信使可覆(xìnshǐkěfù),器欲难量(qìyùnánliáng)。 墨悲丝染(mòbēisīrǎn),诗赞羔羊(shīzàngāoyáng)。 景行维贤(jǐngxíngwéixián),克念作圣(kèniànzuòshèng)。德建名立(déjiànmínglì),形端表正(xíngduānbiǎozhèng)。空谷传声(kōnggǔchuánshēng),虚堂习听(xūtángxítīng)。祸因恶积(huòyīnèjí),福缘善庆(fúyuánshànqìng)。 尺璧非宝(chǐbìfēibǎo),寸阴是竞(cùnyīnshìjìng)。 资父事君(zīfùshìjūn),曰严与敬(yuēyányǔjìng)。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高清录入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 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己;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己;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3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緜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7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8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毋有疵乎? 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11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 12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千字文【繁体 竖版 仿宋】

千字文 【 後 梁】敕員外散騎侍郎 周興嗣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馀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金生麗水玉齣崑岡劍號巨阙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鹹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蓋此身髮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女慕貞絜男效才良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複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詩贊羔羊景行維賢克念作聖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臨深履薄夙興溫凊似蘭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淵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辭安定笃初誠美慎終宜令榮業所基籍甚無竟學優登仕攝職從政存以甘棠去而益詠樂殊貴賤禮別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婦隨外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猶子比兒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仁慈隱恻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顛沛匪虧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堅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華夏東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據泾宮殿盤郁樓觀飛驚

圖寫禽獸畫彩仙靈丙舍傍啓甲帳對楹 肆筵設席鼓瑟吹笙升階納陛弁轉疑星右通廣內左達承明既集墳典亦聚群英杜稿鍾隸漆書壁經府羅將相路俠槐卿戶封八縣家給千兵高冠陪辇驅毂振纓世祿侈富車駕肥輕策功茂實勒碑刻銘磻溪伊尹佐時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營桓公匡合濟弱扶傾绮回漢惠說感武丁俊乂密勿多士寔甯晉楚更霸趙魏困橫假途滅虢踐土會盟何遵約法韓弊煩刑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並嶽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門紫塞雞田赤城昆池碣石鉅野洞庭曠遠綿邈岩岫杳冥治本於農務兹稼穑俶載南畝我藝黍稷稅熟貢新勸賞黜陟

帛书老子注释

帛书老子注释 上德不德:上,高。德,竹簡本《老子》(以下簡稱“竹簡本”)中作“ 悳”。据考証竹簡本成書時間早於帛書本,可見” 悳“當為古本《老子》的本字,而”德“是由” 悳“引申而來的。德,從彳、悳。彳,音”次“,本義行走;悳,音”得“,《說文》意內得於己,外得於人(表示個人品德好,做事又很得人心)。而一般人的說法:德,通”得“。但”得“似指獲得外物;”德“卻包含著個人的修養与品行。上德,指道德高尚的人。不,表示否定。不德,似言不認為自己有”德“。 為而 以為: ,”無“的古文奇字。為,當指個人的行為,《老子》中的”為“似有”做作“的意思。 為,當指人處於一种無所作為、無所表現的狀態。以,是用的意思。 仁:仁愛,親愛。 義:權威,威嚴。 道:本意指”前途“、”道路“,但老子所說的”道“是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規律,它是天地万物生存与發展的、博大而無限的空間(其具体的涵義在《老子》書中有多次描述)。 泊:漂泊、漂浮。 華:繁華,浮華。 亓:即”其“,甲本上半部(從”上德不德“到”恒与善人“)皆用”亓“(個別地方除外),下半部(從”道可道“到結束)皆用”其“。”亓“,從”一“,從”丌(下基)“,似有其特定意義。 皮:外表、表面。乙本為”罷“。或通”彼“。 一:最小的正整數。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數量,或最原始的、單純的狀態。 :即”靈“,靈通。 浴:山澗,山谷間的流水。 胃:通”謂“,說。 天毋已清將恐蓮:毋,不可,不使。蓮,甲本缺,通行本為”裂“,從乙本補,似指完結、毀滅。 發:爆發,震動。 渴:枯竭。 :甲本原缺,從乙本補。通”厥“,摔倒、失敗。 :即”基“。 孤、寡、不 : ,通” “,庄稼和糧食的總稱。孤、寡、不 ,為古代帝王、諸侯的謙稱。 与:參与、給予。這里似指人的行為与表現。 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是故,所以。祿,通”碌“。祿祿,珍貴的玉石。硌,音”洛“,大石頭。硌硌,奇 的石頭。 堇能行之:堇,通”勤“,努力,盡力。行之,竹簡本作”行於丌中“。所以”行之“,不是行”道“的意思,而是實行、行動。 建言:立言,确立精要可傳的詞語。

《千字文》全文(繁体)

《千字文》全文(繁体)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閏馀成歲 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 露結爲霜 金生麗水 玉出昆岡 劍號巨阙 珠稱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鹹河淡 鱗潛羽翔 龍師火帝 鳥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讓國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發殷湯 坐朝問道 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一體 率賓歸王 鳴鳳在竹 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 賴及萬方 蓋此身發 四大五常 恭惟鞠養 豈敢毀傷 女慕貞潔 男效才良 知過必改 得能莫忘 罔談彼短 靡恃己長 信使可複 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 詩贊羔羊 景行維賢 克念作聖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空谷傳聲 虛堂習聽 禍因惡積 福緣善慶 尺璧非寶 寸陰是競 資父事君 曰嚴與敬 孝當竭力 忠則盡命 臨深履薄 夙興溫凊 似蘭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淵澄取映 容止若思 言辭安定

笃初誠美 慎終宜令 榮業所基 籍甚無竟 學優登仕 攝職從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詠 樂殊貴賤 禮別尊卑 上和下睦 夫唱婦隨 外受傅訓 入奉母儀 諸姑伯叔 猶子比兒 孔懷兄弟 同氣連枝 交友投分 切磨箴規 仁慈隱恻 造次弗離 節義廉退 顛沛匪虧 性靜情逸 心動神疲 守真志滿 逐物意移 堅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邑華夏 東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據泾 宮殿盤郁 樓觀飛驚 圖寫禽獸 畫彩仙靈 丙舍傍啓 甲帳對楹 肆筵設席 鼓瑟吹笙 升階納陛 弁轉疑星 右通廣內 左達承明 既集墳典 亦聚群英 杜稿鍾隸 漆書壁經 府羅將相 路俠槐卿 戶封八縣 家給千兵 高冠陪辇 驅毂振纓 世祿侈富 車駕肥輕 策功茂實 勒碑刻銘 磻溪伊尹 佐時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營 桓公匡合 濟弱扶傾

【高级】03《道德经》老子帛书版(可能是最佳版本)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今日学堂讲习【老子】采用的版本,一个就是流行的所谓的世传本,晋代的王弼版;这个版的优点是文字优美,朗朗上口。但是缺点也很严重,主要就是相对晚出,对原始版本有一些改动,这当然影响对老子原意的理解。例如第一章,王本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帛书甲乙本均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王本以“天地”对“万物”,文辞固然工整流畅,但不免让后人思想“天地”和“万物”到底是什么关系,从而直接影响对“无名”和“有名”这两个重要概念的理解。很多“解老专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文字游戏上乱解一起,弄的很玄乎的样子,完全违背了老子的本义。王版类似这种的错漏还有一些,这都会让人们的理解与老子的原意走向相反的道路。 另外一个就是分章:世传的王弼本和河上公本均为81章,这也是目前通行的版本;但历史上还有其他分章方式的版本,如汉严尊[道德指归论]分为72章,元吴澄分为68章,可见分章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后来的学人为了研读方便而分的;原始的老子,用【史记】的记载来说只是分为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因此老子原文应该是不分章的。分章之后固然好读一些,但是有些章节分得很勉强;特别有些故弄玄虚的人,臆说老子每章均有不同的旨意,每章都暗喻一种修行方法,甚至还给每章都取上名字,如“道体第一,养生第二”(河上公版),则更是误导学人,眩惑众生。 所以,为了更接近老子的原始思想,我更倾向于采用帛书版为底本,王本只是作为讲解时的参考对象;王本与帛书本有冲突的时候,依据帛书版为准。而且为了避免分章对于解读可能造成的误导,采取分句讲解的方式。为便于对照,同时列出王本和帛书本的文字,不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通行的帛书本,往往依据王本分章句,我则依据帛书本内在的逻辑语义另分标点符号,与市面上流传的帛书勘校本不完全一致,特别说明一下。

帛书五行篇校注

一、古佚书《五行》篇在本世纪末曾两次出土,一次是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另一次是一九九三年十月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马王堆的帛书有两种发布的释文,一是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注释、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四年九月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之〈老子甲本卷後古佚书·一〉(简称七四本),一是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注释、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年三月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之〈老子甲本卷後古佚书·五行〉(简称八○本或帛本)。本书以“八○本”作底本,与荆门市博物馆编释、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五月出版之《郭店楚墓竹简·五行》(简称竹本)互校;原件影印件及释文两种,见前。 二、依拙著《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一九八○年七月第一版、一九八八年八月第二版)旧例,解全文为28章,分别《经》《说》,标列序号,如【经10】【说28】等;更移《说》就《经》,以清眉目;《说》文牒《经》文句,以『』号表示。 三、凡竹本不同於帛本处,以()号标明;帛本具有而竹本所无者,加〔〕号示异;竹本独有帛本所无、或帛本汗漫缺失而见于竹本者,以〖〗号列出。 四、帛本已标明之通假字及增删字,迳作释文,不再迂回;其偶存之技术性错误,改正後加注说明。本书对帛本释文所加之校补,以〈〉号区别,所作之校改,则缀以<>号,所除之衍误,字外加□。 【经1】〖五行〗(1):仁形於内,谓之德之行(2);不形於内,谓之行(3)。 智(义)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4)。 义(礼)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礼(智)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圣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德之〗(5)行。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6),谓之善。善、人道也(7);德、天道也。 【注】(1)行,heng二声,读如珩。五行(wu heng)为“仁义礼智圣”,与金木水火土之五行(wu xing)有别。仁义礼智圣之改为仁义礼智信,及其与金木水火土的配搭,是西汉时事;五行(wu heng)亦以避文帝刘恒讳而改称五常。 (2)内,心中。形,成形。仁,在此被认为是一种无形的或形而上的天道;经人领悟而成形於人心,是为“德之行(heng)”或一种德行(heng)。下四句同此。又,【经28】即最

千字文繁体版(根据欧阳询书整理)

千字文 (梁) 敕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撰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爲霜金生麗水玉出崐岡劍號巨闕珠稱夜光菓珎李柰菜重芥薑海鹹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蓋此身髮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女慕貞絜男效才良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覆噐欲難量墨悲絲染詩讚羔羊景行維賢剋念作聖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尺璧非寶寸陰是竸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臨深履薄夙興溫凊似蘭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淵澄取暎容止若思言辭安定篤初誠美慎終宜令榮業所基籍甚無竟學優登仕攝軄從政存以甘棠去而益詠樂殊貴賤禮別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婦隨外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猶子比兒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仁慈隱惻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顛沛匪虧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堅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華夏東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據涇宮殿盤鬱樓觀飛驚圖寫禽獸畫綵仙靈丙舍傍啟甲帳對楹肆筵設席鼓瑟吹笙陞階納陛弁轉疑星右通廣內左達承明既集墳典亦聚群英杜稿鍾隸漆書壁經府羅將相路俠槐卿戶封八縣家給千兵高冠陪輦驅轂振纓世祿侈富車駕肥輕策功茂實勒碑刻銘磻溪伊尹佐時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營桓公匡合濟弱扶傾綺廽漢惠說感武丁俊乂密勿多士寔寧晉楚更霸趙魏困橫假途滅虢踐土會盟何遵約法韓弊煩刑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九州禹跡百郡秦并嶽宗恒岱禪主云亭鴈門紫塞雞田赤城昆池碣石鉅野洞庭曠遠綿邈巖岫杳冥治本於農務茲稼穡俶載南畝我藝黍稷稅熟貢新勸賞黜陟孟軻敦素史魚秉直庶幾中庸勞謙謹敕聆音察理鑑貌辨色貽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譏誡寵增抗極殆辱近恥林睾幸即兩疏見機解組誰逼索居閑處沉默寂寥求古尋論散慮逍遙欣奏累遣慼謝歡招渠荷的歷園莽抽條枇杷晚翠梧桐早彫陳根委翳落葉飄颻遊鹍獨運淩摩絳霄耽讀翫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屬耳垣牆具膳餐飯適口充膓飽飫烹宰飢厭糟糠親戚故舊老少異糧妾御績紡侍巾帷房紈扇圓潔銀燭煒煌晝眠夕寐藍筍象床弦歌酒讌接杯舉觴矯手頓足悅豫且康嫡後嗣續祭祀蒸嘗稽顙再拜悚懼恐惶牋牒簡要顧答寨詳骸垢想浴執熱願涼驢騾犢特駭躍超驤誅斬賊盗捕獲粄亡布射遼丸嵇琴阮嘯恬筆倫紙鈞巧任釣釋紛利俗竝皆佳妙毛施淑姿工顰妍咲年矢每催曦暉朗曜璇璣懸斡晦魄環照指薪脩祜永綏吉劭矩步引領俯仰廊廟束帶矜莊徘徊瞻眺孤陋寡聞愚蒙等誚謂語助者焉哉乎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