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一检(3月)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

24.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材料中的“胜利”是指温馨提示:多少汗水曾洒下,多少期待曾播种,终是在高考交卷的一刹尘埃落地,多少

记忆梦中惦记,多少青春付与流水,人生,总有一次这样的成败,才算长大。高考保持心平气和,不要紧张,像对待平时考试一样去做题,做完检查一下题目,不要直接交卷,检查下有没有错的地方,然后耐心等待考试结束。

A.法家学说更能适应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法家思想成为新孺学体系的核心

C.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D.儒家学说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思

想特色

25.唐初设盟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设置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导致三省扯皮推诿降低效率 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26. “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

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小农经济典有一定的脆弱性

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27.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早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把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当时他提出“四大文明古国”是

A.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 B.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C.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 D.倡导维新变法,重现民族辉煌

28.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要点,但在宣统二年(1910年)颁布的《现行刑律》婚姻类中删除了“禁止良贱通婚”这一条。这种变化说明了

A.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逐渐开始变革

B.婚姻风俗的变革在全国都得到了推行

C.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请朝统治阶层

D.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影响

29.阅读下表《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取得重大突破

B.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工业发展

30.英国19世纪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因说:“我找不到任何理由,为什么罗马法律会优于印度法律,假使不是有‘自然法’理论给了它一种与众不同的优秀典型。”梅因意在强调

A.罗马法受到了自然法精神的影响

B.罗马法优于其他国家的法律

C.罗马法的产生发展与众不同

D.罗马法正视诉讼的过程与程序

31.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获得更多权利32.在研究罗斯福新政过程中有人提炼出“新政施力的三条主线”,其中“_______”的内容应是

A.通过了专利法.确保发明人正当权利

B.推行工业国有化,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C.颁布(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大企业发展33.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推翻专制统治 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34.某西方学者说:“1945年的和平从一个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A.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 B.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C.德意日变成稳定和平的民主国家 D.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

35.在某一历史时期,欧洲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沮柔多情的牧女、至兽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其有这一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

A.通过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反对封建制度 C.表现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B.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并揭露批判社会罪恶 D.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4l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学生都必须作答。第

42 ~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 (25分)人口流动是历史长河的缩影,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兴衰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璧村”。

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徒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粱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金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未清初,客家内布人口激增,国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工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材料二 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

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摘编白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1)客家人寻根河洛,像于我们古代哪种制度?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6分)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历史上客家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3分)

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早在l00多年前,马充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后,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但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技的进步要依赖于人们思想的解放,每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是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

请结合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关于社会进步原因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理点进行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535年,权臣宇文泰拥立北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西魏开始。在宇文泰的努力下,任用苏焯进行改革。苏焯创造了一套新的户籍制度。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见下表:

——摘映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魏改革户籍制度的背景,并概括这项改革内容的特点。(8分)

(2)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魏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7分)

45.(15分)【世纪的故争与和平】

材料日本各界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对中国现状的叙述:《万朝报》直陈:“自称中华,视他国为夷狄,尝不能摆脱中华不以夷狄为敌的迷信”。嘲笑日本为“模拟欧洲文明之皮相的小岛夷国”。荒尾精在1894年10月《对清意见》一书指出:”在各省设置总督巡抚,任以兵马权,统率绿营军,恐其背叛,割财政权予布政使,储粮权予粮储道,武器权予兵备道。”各地总督巡抚“各自任意制定兵制,进行训练”,全国八旗绿营80余万兵,但除”练军”外,皆为手执大刀长矛的旧式兵,士气操练均无可观之处。旅顺失陷前,清军共30余营,但“六统领互不相系属”, “诸将互观望”, “致以北洋屏障拱手让人”, 清军四支水师“皆处于半独立状态,甚至暗地里将对方视为敌人”。尾崎行雄在1895年的《支那处分案》一书中写道:中国人“知道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尚不知国家为何物,焉有国家思想乎?”

(1)根据材料,归纳日本认为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8分)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

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鉴于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刘铭传建议立台湾为行省,得旨允准。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他在台六年,励精图治,功勋卓著。刘铭传初到台湾时,生番土著“窟穴”,盗贼出没其间,时常侵扰百姓;而大户藉着治安之名趁机敛财招幕壮丁,“抗官吏,贼税不以时至”。铭传恩威并施,亲督将吏剿抚,后诸番皆巨服归化。后又丈量田亩,视地亩肥瘠订立课赋标准,又创茶盐、金、煤、樟脑之税,台湾府库“始岁入九十万,后至三百万”,结束了仰赖福建对政支援的历史。刘铭传“以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邮政”,在台“碎巨道七百里以通南北”。他还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等,“台防益固”。

——摘编自王树坍《刘铭传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治理台湾的主要举措。(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对台鸿发展的作用。(7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