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同步练习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同步练习

选择题

1.在近代,中国政党的关系对中国革命影响重大。国共两党的关系经历了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一再分裂的过程,其中“再合作”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国家在中国利益的需要

B.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的需要

C.日本侵华如剧了中国民族危机

D.国民政府内战政策完全失败

2.“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1937年7月8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下列哪个事件后发表的抗战宣言()

A.卢沟桥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八一三事变

3.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敌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土地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4.“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是()

A.1912~1919年

B.1920~1926年

C.1927~1936年

D.1937~1945年

5.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日军南京大屠杀

6.“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句诗反应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东北沦陷

B.平津沦陷

C.局部性的抗战开始

D.全国性的抗战开始

7.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近期众多海外华人呼吁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可取信的资料不包括

A.电影《南京!南京!》中的场景

B.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

C.屠杀现场遗迹

D.与当时事件相关的新闻照片

8.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入口处,写着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军杀害的中国同胞的人数,这个数字是()

A.150000

B.200000

C.250000

D.300000

综合题

9.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历经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请根据如图所示图表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1)指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创办的军事学校名称。

(2)第一次国共分裂期间红军被迫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年(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几周年?长征精神指的是哪些精神?

(3)请说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事件?请问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4)请说出在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时期揭开共产党战略进攻序幕的标志性事件。

(5)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历史知识,你有什么感悟?

10.材料题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在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和估计。” --《中国共产党的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发生在哪年哪月哪日?

(2)此事变爆发,标志中国进入什么时期?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该事变中英勇捐躯两位爱国将领是谁?

参考答案

【答案】

1.C

2.A

3.C

4.D

5.B

6.D

7.A

8.D

9.卢沟桥事变或者七七事变;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10.(1)据材料一“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在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和估计”可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

(2)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这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3)卢沟桥事变中,中日双方在卢沟桥的反复争夺时,日本调集大批援军,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二三师师长赵登禹指挥部队奋起反抗,先后为国捐躯,为了纪念两位民族英雄,在北京设有“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

故答案为:

(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2)全国性抗战时期;

(3)佟麟阁、赵登禹。

【解析】

1. 本题的关键点是“实现再合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国共合作的有关内容。解题关键是熟记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

注意准确识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原因。

2. 依据题文信息“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1937年7月8日”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在卢沟桥事变后发表抗战宣言,要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以中国共产党发表的抗战宣言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其发表的背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七七事变和日本全面侵华的相关史实。

3. 据材料“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及地图中的位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这就是七七事变。

掌握七七事变发生的时间和影响。

4. 据材料信息“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敌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可知。结合所学知识,敌人是国共两党的共同敌人,即日本的侵略,北伐战争打击的是北洋军阀,主战场是两湖战场国民党军队不可能出现在中国的西南、大西北。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故此事件是抗日战争。

故选C。

本题以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5. 这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校歌,歌词中的“驱除仇寇,复神京”是指驱除日本侵略者,收复北京。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1945年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故选D。

本题考查卢沟桥事变和日本全面侵华,知道“驱除仇寇,复神京”是指驱除日本侵略者,收复北京。

本题考查卢沟桥事变和日本全面侵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从此,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故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卢沟桥事变。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卢沟桥事变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卢沟桥事变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卢沟桥事变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教育学生勿忘国耻。

7.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故“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句诗反应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全国性的抗战开始。

故选D。

本题以“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为切入点,考查卢沟桥事变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卢沟桥事变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卢沟桥事变的相关史实。要求学生勿忘国耻。

8.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资料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证历史、研究历史需要借助历史资料。历史资料(史料)就是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第一手资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一般中文所称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第一手资料有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事件相关的新闻照片都属于第一手资料。电影《南京!南京!》属于经过加工的艺术作品,不属于历史资料,

不能作为可信的资料进行佐证。综合分析,A符合题意。故选A。

9. 日军占领南京在六周之内,屠杀中国军民三十万人以上。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胞人数。

10. 本题考查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名称。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

11. (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创办了黄埔军校。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5月国共合作创建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2)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今年(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强不息、集体主义、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

(3)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七七事变发生后,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的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

(4)1947年6月,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威胁着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围绕“和则两利,分则两伤。合作对中华民族有利,分裂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作答。

故答案为:

(1)黄埔军校或者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2)80周年;长征精神指坚强不息、集体主义、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言之成理即可)

(3)卢沟桥事变或者七七事变;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4)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5)和则两利,分则两伤。(有理即可)

(1)本题主要考查指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创办的军事学校名称。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胜利及长征精神。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3)本题主要考查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及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大影响是。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归纳能力;

(4)本题主要考查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时期揭开共产党战略进攻序幕的标志性事件。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5)本题主要考查对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感悟。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历经的两次合作和两次分裂的相关史实。

12.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卢沟桥事变的相关知识。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要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要点(岳麓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 课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弱国无外交”) 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2.开始时间:1919年5月4日 3.斗争主力:学生(前期);工人(无产阶级)(后期,斗争进入新阶段指“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4.两个中心:北京(前期5月4日);上海(后期6月3日后) 5.斗争方式:学生罢课、集会、游行(前期);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后期) 6.领导人: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7.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此次运动的性质)、“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8.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 ②撤消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有:根本原因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其次是运动波及全国广大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形成了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强大压力。9.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彻底”指它斗争的坚决性;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反帝),内惩国贼(反封建)。外争主权是指:巴黎和会上对德和约无视中国主权,中国应拒绝签字,国贼是指曹汝霖等人。 10.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运动波及全国广大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准备。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1.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节的由来) 第 11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历史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后,该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3.组织和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党早起组织,起核心与纽带作用;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其他各地也相继建立)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二、成立的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最后一天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2.代表:13位出席,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 3、内容:①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②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领导工人运动(不符合中国国情,因为中国是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③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4、意义: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她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岳麓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综合检测 班别: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把正确选项写在下表相应的空格内。 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每年的“禁毒宣传月”从6月3日开始,这是因为历史上的这一天一位著名民族英雄领导人民取得了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这位民族英雄是 A、魏源 B、林则徐 C、道光帝 D、关天培 ()2、“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3、清政府同西方侵略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开始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4、1900年,西方列强纠合为侵略联军,大举入侵中国。参与的国家一共有 A、2个 B、4个 C、8个 D、11个 ()5、“紫竹林租界内,张德成大摆火牛阵,在几十头牛的尾巴上捆上油絮,点燃后把牛往租界猛赶”以上情节应该出现在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6、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分别是 A、洋务运动、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B、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五四运动 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中共一大召开 D、甲午中日战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7、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的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8、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是 A、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B、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C、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9、李大爷今年92岁了,请问他出生于民国哪一年? A、民国二年 B、民国三年 C、民国四年 D、民国五年 ()10、在近代史上,曾经割占中国领土的国家有①法国②美国③日本④英国⑤俄国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11、辛亥革命的性质是 A、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B、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C、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2、率军痛歼阿古柏侵略军,收复除伊犁以外全部新疆领土的清军将领是 A、左宗棠 B、丁汝昌 C、林则徐 D、邓世昌 ()13、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中国国民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 ()14、小明计划明年国庆节去参观辛亥革命遗址,你猜他会去哪里呢? A、武昌、南京 B、天津、北京 C、延安、遵义 D、上海、广州 ()15、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A、袁世凯到北京天坛“祭天” B、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C、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D、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6、陈独秀等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提高工人阶级觉悟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_-岳麓版

牛场乡果宝小学八年级历史期末(上册)考试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卡内) 1、下列事件,在近代史上最早向世界显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决心的是 A、虎门销烟 B、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左宗棠收复新疆 2、近代不平等条约中: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 《瑷珲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3、右图的清军爱国将领牺牲在下列哪次战役中 A平壤战役 B黄海海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 4、“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出所 5. 1915年的上海街头,某青年高举一本杂志,向围观的群众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你论为他手中的杂志应该是 A、《国闻报》 B、《新青年》 C、《每周评论》 D、《申报》 6.孙中山先生在探索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曾经亲自领导了辛亥革命。这次运动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主要原因是 A、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革命过到了使中国自强的目的 C、革命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序幕 D、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7、李明在撰写历史小论文中的关键词:1927年、军旗升起的地方、第一枪。他研究的是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百团大战 8.2013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多少年的纪念日 A、89年 B、90年 C、91年 D、92年 9.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正在猛攻武昌城,后来被称为“铁军”,那么在哪一

2018-2019年度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历史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岳麓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综合检测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b )1、我国每年的“禁毒宣传月”从6月3日开始,这是因为历史上的这一天一位著名民族英雄领导人民取得了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这位民族英雄是 A、魏源 B、林则徐 C、道光帝 D、关天培 (a)2、“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c )3、清政府同西方侵略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开始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b )4、1900年,西方列强纠合为侵略联军,大举入侵中国。参与的国家一共有 A、2个 B、4个 C、8个 D、11个 ( c )5、“紫竹林租界内,张德成大摆火牛阵,在几十头牛的尾巴上捆上油絮,点燃后把牛往租界猛赶”以上情节应该出现在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b )6、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分别是 A、洋务运动、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B、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五四运动 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中共一大召开 D、甲午中日战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 d )7、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的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c )8、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是 A、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B、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C、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 d )9、李大爷今年92岁了,请问他出生于民国哪一年? A、民国二年 B、民国三年 C、民国八年 D、民国九年 ( b )10、在近代史上,曾经割占中国领土的国家有①法国②美国③日本④英国⑤俄国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 c )11、辛亥革命的性质是 A、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B、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C、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a )12、率军痛歼阿古柏侵略军,收复除伊犁以外全部新疆领土的清军将领是 A、左宗棠 B、丁汝昌 C、林则徐 D、邓世昌 ( d )13、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中国国民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 ( a )14、小明计划明年国庆节去参观辛亥革命遗址,你猜他会去哪里呢?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学习目标】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知识梳理】 一、三大战役 二、渡江战役:1949年4月,和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渡江作战。23日,。意义:标志着。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当人们站在长春市内公园的解放碑前,不禁会想到1948年使长春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解放战争期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3、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4、电影《大决战》有三部,按战役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三部应是() ①《辽沈战役》篇 ②《平津战役》篇 ③《淮海战役》篇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5、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为以后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更让同学们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趋势。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适时地引导学生们说:正如歌词里唱到的世事成败转头空,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都已付诸谈笑中,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首先,检查一下提前下发的学案上的需要学生们预习的内容。 2、讲解第一目的内容:官渡之战: 过渡语:一说到三国就得从东汉末年说起,汉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混战不得不提到我国北方的两个军阀:袁绍和曹操,同时出示PPT三国时的地图:袁绍和曹操各自的实力范围,简单地介绍和评价一下曹操。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寻找PPT出示的问题: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然后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这些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随后让学生观看一段简短的视频来直观形象地感受官渡之战,通过观看的视频方式,创设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讨论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练习题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选择题 1. 1931年某日,“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这段文字记录了(C) A.西安事变B.八一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浪潮。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史实的是( A ) A. 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B. 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 C. 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斗争 D. 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时政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如图是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作品《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与该漫画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C ) A.甲午战争 B.五四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4.右图是沈阳九一八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残历碑”。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A )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国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大反攻阶段 5.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其中“局部抗战”的力量主要有( D ) ①抗日义勇军②抗日游击队③抗日联军④八路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在新华门前请愿并举行游行示威,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一二·九”运动性质的是

( B ) A.“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反对华北自治” D.“打倒汉奸卖国贼” 7.1935年期间,日本策划把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独立于中华民国政府的事件是( D ) A.太平天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华北自治运动” 8.右图是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的一篇新闻报道,从中可以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C ) A.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 B.蒋介石命令张、杨进攻陕北红军 C.张、杨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 D.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9.西安事变也叫( C ) A.双十协定 B.八一三事变 C.双十二事变 D.七七事变10. 捉蒋——英雄壮举;放蒋——大局为重;送蒋——情真意切。与此评价相关的人物是( C ) A. 周恩来 B. 杨靖宇 C. 张学良 D. 毛泽东 11.西安事变发生后,若置蒋介石于死地,在客观上只会有利于( D ) A.中国国民党 B.广大中国人民 C.中国共产党 D.日本帝国主义 12. 右图中“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指从此( C ) A. 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B.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了全国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垮台 13.下列关于西安事变的说法,正确的有( A ) ①是一次具有爱国意义的兵变②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③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日态度 ④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⑤使抗日战争取得了初步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红军长征备课资料 岳麓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14课《红军长征》备课资料 〖自主梳理〗: 一、长征的开始 1.反“围剿”失利:____年秋,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___次“围剿”。_____等人命令红军全线出击,红军屡战不胜,根据地日益缩小,敌军逼近瑞金。 2.突围长征: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从_____、_____等地出发,突围长征。 二、遵义会议 1.时间、地点:___年1月,中共中央在___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会议内容: ⑴会议批评了______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______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⑵改组了_________,增选______为政治局常委。 3.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______代替博古负总责。接着成立由____、____、____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全军的_____。 4.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确定了以______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_______和_______上________的转折点。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艰难过程: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______,巧渡______,跳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强渡____、飞夺____,翻过_____,走过__________。 2.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______,与________根据地的红军会师。 3.长征胜利:________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___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4.长征胜利的意义: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_____________,使中国革命_____________,为开创中国革命的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点拨解惑〗: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P69) ①根本原因是博古等“左”倾思想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有严重错误。 ②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帝国主义对蒋介石的支持等也是其中的原因。 2、你认为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P72) ①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②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 ③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④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⑤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1936年10月,红军哪三大主力在什么地方胜利会师?请谈三大主力会师的重大意义?(P73) ①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②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4.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湘江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填空题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学习提纲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扩大__________,推销_________,掠夺_______。 2、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①鸦片不断输入,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清朝有财政,加强了人民的负担。②由于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官吏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消弱。 3、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时间:_____年,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派_______; (2)意义:它是______________的重大胜利;打击了_____________的气焰,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3)启示:是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是:__________。 5、鸦片战争的经过 (1)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是:______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 (2)1841年英军强占_______; (3)中国人民的抗争:①英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②人民抗英规模最大的是 的抗英斗争; (4)鸦片战争结束的标志:______年8月,______________的签订。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____年__月; (2)内容:①开放广州、______、______、宁波、______五处为通商口岸;②____________________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③割________给英国;④赔款____________。 7、《南京条约》附件中英国获得的特权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在通商口岸__________并永久居住。 8、鸦片战争(或《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①使中国______沦为_______________社会, ②标志着______________的开端。③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和的矛盾,战后,和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④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肩负着既反对,又反对 的重任。(注:①鸦片战争最根本的影响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开始的,为什么把它作为开端呢?就是因为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xx市xx初中 xxx 【内容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本课重点】 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本课难点】 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理解下面这段文字: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一、公车上书: 指导学生观看课件: 图片一、《马关条约》图;图片二、《时局图》;图片三、谭嗣同的《有感一章》诗句; 图片四、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状况。 总结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 1.国际背景: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我国要生存发展也必须要顺应这股潮流; 2 .国内背景: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急需变革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优质教案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 1.出示图片:图为日军占领吉林东北军军械厂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简单叙述九一八事变的大致经过。 提示:一是制造借口,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为制造九一八事变炮制的借口;二是军事进攻,日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三是事变后日本快速侵占东北三省,并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3.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 4.教师归纳: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5.教师强调: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从两方面讲述。首先,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其次,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

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6.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的呼声,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 提示1: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提示2: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 3.教师强调: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目标导学三:西安事变 1.展示资料: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后,就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所部的东北军和杨虎城所部的十七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政治工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都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救亡口号,主动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受到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全国抗日潮流的推动,从1936年初,他们就实际上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举行联合抗日救国的会谈。不久,工农红军与东北军的前线停止战斗,联合抗日。 2.教师提问:根据上述材料和教材内容,讨论回答: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③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④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3.教师讲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4.教师讲述:西安事变震惊了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解决西安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看看材料。 日本侵略者:希望中国打内战 美英两国:主张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向张、杨妥协 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打内战 国民党:讨伐派(亲日派何应钦)和和平解决派(亲英美派) 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练习1---6课

八年级(上)历史(1课—6课)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填入下列表格中。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是 A、1940~1949 B、1940~1842 C、1842~1895 D、1842~1949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尼布楚条约》 C、《南京条约》 D、《北京条约》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最根本目的在于 A、压制禁烟运动 B、由西方统治东方 C、合法销售鸦片 D、打开中国市场 4、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损害了中国 的 A、司法权 B、贸易权 C、关税权 D、内河航行权 5、将我国清代号称“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变为废虚的是 A、英法联军 B、俄国侵略军 C、八国联军 D、日本侵略军 6、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节日答题,题目问:中国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 国家是?答案应选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美国 7、太平军在浙江慈溪击毙的洋枪队头目是 A、戈登 B、华尔 C、义律 D、西摩尔 8、在《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西方侵略者取得的侵略权益不包括 A、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B、增开11处通商口岸 C、巨额赔款 D、协定关税 9、在黄海海战中,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最后与舰同沉的致远舰管带是 A、刘步蟾 B、林永升 C、邓世昌 D、丁汝昌 10、1894年是中国旧历什么年 第4页共4页

A、甲午年 B、甲子年 C、庚子年 D、辛亥年 1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 A、开始进入到半殖民地社会 B、本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 1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虎视眈眈妄想争夺新疆地区的是 A、英国、法国 B、美国、日本 C、英国、俄国 D、法国、德国 13、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②为使清政府允许他们公开活动,承认合法 ③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但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④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维持大清帝国的长治久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为了镇压 A、禁烟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戍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5、八国联军中的“奥”指的是 A、奥地利 B、澳大利亚 C、奥匈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 16、向列强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是 A、慈禧太后 B、李鸿章 C、光绪帝 D、阿古柏 17、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是 A、李鸿章 B、奕沂 C、左宗棠 D、张之洞 18、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开始创办 A、军事工业 B、西式学校 C、民用工业 D、新式海军 19、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戍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0、清王朝设立的第一个专门的外交机构是 A、理藩院 B、外务部 C、礼部 D、总理衙门 21、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昆仑”诗句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曾国藩 D、谭嗣同 2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第4页共4页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学习难点 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二、课堂复习导入 1、解放战争分为哪几个阶段? 2、教师示范自主提问的方法。 例:1、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解决问题:1948年9月—1949年4月。 例:2、为什么解放战争能进入大决战阶段?从战争形势(敌我力量)、决策等思考. 解决问题:敌我力量对比;战略决策。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所以解放战争能进入大决战阶段。 三、合作探究:并根据自己的预习,提出问题,由小组讨论解答采用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 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 四、达标检测: (一)夯实基础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三次主力大决战不包括: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认为这里的“门”是指: A、辽宁 B、沈阳 C、长春 D、锦州 3.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是: A、东北人民解放军 B、中原人民解放军 C、西北人民解放军 D、华东人民解放军 4.三大战役中,邓小平曾亲自参与指挥了: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5.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三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人数最多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平津战役的战场在: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西北地区 8.平津战役后,北京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是: A、张学良 B、李宗仁 C、傅作义 D、杨虎城 9.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 A、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解放了重要的交通线和大城市 10.“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的这首诗写于哪次战役胜利之后?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三大战役 D、解放华东 11.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北平和平解放 D、南京解放 (二)、能力提升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

第五单元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蒋家王朝的覆灭,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5.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本课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 2.对三大战役基本史实的掌握,采用学生通过阅读,再结合地图讲述,加深理解、记忆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3.对三大战役时机成熟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得出结论。 4.对三大战役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平津战役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国民党军队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原因,由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式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三、教学难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四、教学资源:课本、Powerpoint课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今天将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战略大决战。(课件展示课题)请大家根据上一课所学知识,想一想,解放战争在战略大决战之前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教师引导: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当时是敌强我弱,敌人进攻,人民解放军防御,人民解放军在正确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于第二年夏,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经过两年的防御和进攻,敌我双方的力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党中央根据这种变化作出了什么样的战略决策呢?

岳麓版中国近代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岳麓版中国近代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 1、19世纪前期,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①扩大国外市场,②推销工业品,③掠夺原料 2、鸦片的输入对中国的危害:鸦片不断输入,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清朝的财政,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由于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官吏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从财务、健康、政治和军事上记忆) 3、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25日 意义:①这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②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③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4、英国发动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的借口:保护通商。 5、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进行武装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6、①清军爱国将领关天培、陈化成,在战争中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 ②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群众抗英战争中,规模最大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7、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①割地: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纳税:英商在华进出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8、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附件(虎门条约) 主要内容: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并永久居住等特权。 9、1844年,中美《望夏条约》(先);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后) 10、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1856—1860年,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美两国积极支持英、法侵华,以“调停”为名,从中渔利。 3、条约:(1)1858年《天津条约》;(2)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