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民居

中国特色民居
中国特色民居

1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远,民族众多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民居建筑经验。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水平相对落后,人们以朴素的生态观念,和最简单方便的手法创造了比较理想、满意的栖息居住环境。

中国民居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在世界建筑史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因此,中国的民居建筑样式和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也较为鲜见。

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在中国的民居中,最具特点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

北京四合院:

恬静舒适的北京四合院最具有北方住宅的代表性

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规整式住宅是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以采取中轴对称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四合院,是华北、东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式建筑,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留下来的,四合院的院门采用木制成,大门的一端采用厚厚的木板连接,可旋转,安全、可靠、开关自如。四合院的走向一般是坐北向南,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

这种院落,采用同一个院门出入。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安静的日子,享受着家庭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感觉。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已经出现。但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于清代时期(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筑,现在仍然在沿用。

窑洞: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因地制宜、冬暖夏凉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位于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等多种,靠山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石料接口土窑和平地石砌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

建造窑洞的造价成本非常低,不需要钢材、水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这些窑洞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的地方。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的沟壑区的延安地区,无论是城镇或乡村,时至今日,窑洞仍是人们最主要的居住形式。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又省工,的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徽州古民居:

位于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宅。这些古民宅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宅第与园林融为一体。座座小楼,深深庭院,就像一个个艺术的世界。―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这是建筑学家们对安徽古民居的称赞。

徽州古民居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仅在其外部表现具有鲜明,而且在其庭院的布局,厅堂的摆设,梁、柱的装饰,天花的彩画,家具的陈设等方面,同样也独具特色。远观徽州古民居,一片片粉墙青瓦,蔚为大观;走进徽州古民居,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令人惊叹。

客家土楼: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它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不少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

等。

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如现代体育馆气势恢弘,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赛从天而降的―飞碟‖壮观神奇。

广东东北、福建西南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以客家土楼为主。1900多年前,客家人的祖先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因大多的客家人生活在偏远的山区,客家先民为了保护家族的安全而防范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于是就创造了这种庞大的营垒式住宅——土楼。客家土楼有圆形的,椭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闽南人称之为圆寨土楼,其用途重于防卫,因此该名称嵌―寨‖之名。圆形土楼的面积通常最为庞大,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有几百口人。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但它们的用途非常统一,通常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第二圈两层,有三十到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可以容下几百人。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这些设计,通常也是着重防御功能。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于游牧民族的居住的就是蒙古包。蒙古包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制作简便、易拆装,抵御风寒,便于游牧。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和牧业生产而创造的这种居所。这种居所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是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

图11:蒙古族传统民居-蒙古包

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这些古代的名称逐渐被蒙古包所代替。蒙古包整体呈圆形凸顶,顶上和四周由一屋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的蒙古包,顶高3.3-5.0米,围墙高17米左右,蒙古包大门朝南或东南。内有四大结构,分别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最小的直径有300厘米左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来区分,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为120个的蒙古包,面积非常之大,可达60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巨大城堡,十分壮观。不过这样面积的蒙古包在草原上非常罕见。

牧民创造的蒙古包,有着蒙古民族特色

蒙古包分为固定式与游动式两种样式。半农半牧区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围墙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苇草搭盖;游牧区以游动式的蒙古包较多,一种可拆卸的蒙古包以牲畜驮运来迁移,另一种不可拆卸的蒙古包靠牛车或马车拉运来迁移。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但是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至今仍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的人增多,仅

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使用蒙古包居住。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傣族竹楼: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称为“竹楼”。

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没有四季的区分,干栏式建筑是很合适这种环境。

傣族处在亚热带,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傣族寨子集居两三百户人家,小的傣族寨子只有一二十人家。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滇西一带,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一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滇南一带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土司贵族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来盖顶。

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

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廊,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西双版纳傣族最高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

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傣家竹楼通风很好,冬暖夏凉。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是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缅地输入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村内竹楼鳞次栉比,竹篱环绕,隐蔽在绿荫丛中。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山西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当中大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山西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 山西的自然条件 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山西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

较寒冷;南部受到从河南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山西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山西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 山西“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却很少能提供这样大面积的平川。所以,在实际修建村落的过程中,往往是平地、山坡、断崖相结合的地形比较多。环境空间的集合体是由每一个建筑单体构成,是人类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建筑方法构建而成的。山西省东部的太行山脉,大多数为石头山,按石质分有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由于石料普遍,依照就地取材节省开支的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山脉,以黄土丘陵为主,土质粘结性好、强度高,加上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碉楼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 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如有匪贼或洪涝,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灾难。 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 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入国外某一个时期的

中国著名特色民居欣赏

中国著名特色民居欣赏 中国著名特色民居欣赏中国各地的居住建 筑,又称民居。 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 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现将我国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较为著名的十大民居建筑介绍大家。 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 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 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 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 世纪80 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 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 多平方 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中国“福建土楼” 20年087 月 6 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

各具特色的民居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闽”“粤” “奇葩”“营垒”“夯筑” “八卦”等词语的意义。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难点: 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教学准备:学生:1.课前预习:熟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通过工具书和结合上下文理解的方式,解决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初步疏通文意。 2.根据导语中的学习要求,画出两地民居特点的句子,体会表达方法。 3.搜集自己喜欢的民居资料,并对民居的建材、外观、整体布局、内部结构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资料的整理。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仿照课文的表达顺序将民居的特点整理成文。 教师:精心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一、感知“民居”的意义,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民居。 师:你知道“民居”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出示:民居的解释。 2.理解词语:安居乐业。出示词语,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师再解读这个词语的意思。通过这个词语的解读感知民居对于人民的重要意义。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有一个安定的家,才能够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3.欣赏课后资料袋中的民居图片,感知各具特色的民居特点,导入新课。 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各具特色的民居。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两地民居的特点。 1.问题:通过课前的预习,大家知道本课介绍了哪里的民居?板书(客家民居,傣家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代表性古代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精选了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让您一饱眼福。 1.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 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 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 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 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 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 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 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 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 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 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 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 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 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中国民居建筑 (完美版)

课程论文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中国民居建筑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任课教师:孙保燕 授课时间: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学号:1201530124 姓名:丘尚超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所在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摘要:通过学习中国建筑史之后,我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为世界所知。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江南水乡、历代皇家宫廷建筑、王府建筑,还有徽派民居、北京四合院、云贵滇西吊脚楼、西北的窑洞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之内涵博大精深,受到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及效仿。 正文:我是学习建筑类专业的,所以对建筑有独特的情感,就我所了解来看中式建筑,在建造上,工艺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做好不容易,做不好就成了四不像。其中我以中国的民居建筑为代表,谈谈中国建筑给我们的赏心悦目。 一.民居建筑的历史根源 人类从母系社会而父系社会,从过去到现在,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无不是以“家”为基本单位,依靠“家”作为社会细胞,聚合布置成为这种那种形式的人居环境——从早先的聚落到后来的乡村和城市,无不如此。 二.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都含有着眼全局、追求和谐的特点。重视整体,讲求从整体出发的这种思维习惯,甚至地阔天高,可以联想到人与天地自然的沟通,进入那种亦虚亦实的神秘化的整体境界。非常明显,古代中国追求虚实结合的整体思维方式,无疑成了锻铸中国传统文化个性特色的哲理基础。同时深刻影响传统民居建筑个性特色的文化背景。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宗法礼制观念、风水学说等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 三.中华民居建筑的丰富多彩 1.北方院落居民 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密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 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在中国的民居中,最具特点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 恬静舒适的北京四合院最具有北方住宅的代表性 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规整式住宅是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以采取中轴对称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四合院,是华北、东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式建筑,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四合院的走向一般是坐北向南,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安静的日子,享受着家庭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感觉。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已经出现。但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于清代时期(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筑,现在仍然在沿用。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因地制宜、冬暖夏凉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位于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等多种,靠山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

中国最美十大民居建筑(图文)

中国最美十大民居建筑(图文) 2014-08-27东南中心华元手绘 中国建筑文化由古至今衍生出了许多美丽的建筑,对比今日的建筑,似乎美感更强,钢筋水泥难免生硬,最美民居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深沉。 韩城党家村(陕西) 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坐落在东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测,所处地段呈葫芦形状,俗称“党圪崂”。韩城市境内民居四合院遍布城乡,党家村是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村落。国内外专家称赞为“民居瑰宝”“东方人类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村东北高地建寨堡,使村寨相通,连为一体。现存四合院达成院123院,321座。党家村民居历史悠久,选址恰当,建筑精良,内涵丰富,有村有寨,群体保护完整,公用设施齐全,避难防御安全。村中有宝塔、祠堂、私塾、节孝碑、看家楼、暗道、哨门城楼、神庙、老池、古井、火药库等公共建筑和独特建筑。村中20多条巷道综合纵横贯通,主次分明,全部条石或卵石墁铺,古色古香,别具一格。

米脂姜氏庄园(陕西) 姜氏庄园,位于榆林市米脂县城东15公里米佳公路沿线的桥河岔乡刘家峁村,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光绪十三年动土,光绪十二年竣工,前后用了十三年时间。 庄园占地40余亩,由下院、中院、上院和寨墙、井楼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妙,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也是汉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姜氏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巧,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中华汉民族建筑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98年,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决定将姜氏庄园作为汉民族建筑典型以1:1比例仿制收入中华民族园。姜氏庄园现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大院(山西)

世界特色民居 一览

世界特色民居一览 https://www.360docs.net/doc/6a2893819.html,/118685880.html 巴布亚新几内亚——A形茅屋(民居)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珊瑚岛群,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大部分地区为茂密的雨林所覆盖。当地的居民以图腾划分部落和村庄,以母系血统划分家庭。一个家庭一个茅屋——茅屋就是他们的住宅,众多的茅屋整齐地排列成直线构成村庄,村庄中心是用于跳舞的空地,当然这些舞蹈都具有特殊的庆典和仪式意义。A形茅屋,高度可以达到25米,上半部装饰着抽象的图案,下半部用编织的草席做墙,后部逐渐倾斜到达地面,屋顶覆盖茂密的茅草。

美国北部黑脚族印第安人——圆锥形帐篷,顶端木棍呈放射状刺入天空 居住于美国北部大平原的黑脚族土著印第安人原本是一个以种植农业为主的部落,大约16世纪时开始习惯使用猎枪捕杀美洲野牛,从而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他们移动性极强的圆锥顶帐篷就是对这种新型生活方式的适应。这种帐篷使用木棍扎捆搭建成框架,表面覆盖野牛皮,搭建和拆卸、搬运都非常方便。圆锥的形状有利于抵御寒风,并且方便出烟。在圆锥的顶端木棍呈放射束状刺入天空,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有审美价值。黑脚族人在美洲土著居民中以英勇好战闻名,同时也是技艺非常高超的艺术家。他们用各种具有象征意义——通常是宗教意义——的颜色和图案装饰他们的帐篷外部,受到民俗学家和现代艺术家的称赞。 印尼婆罗洲萨丹脱拉亚人民居——马鞍形屋顶,高10米,北向,牛角挂柱子上 很少有住宅像萨丹—脱拉亚人的房屋这样予人深刻印象。他们从远古起就使用这样的住宅。萨丹—脱拉亚人居住在婆罗州南部的高地上,种植稻米,把稻米储藏在和一样形状、大小略小一些的谷仓里。它具有一个马鞍形的屋顶,大概有10米高,甚至更高,其形状象征着野水牛。他们一律朝向北面,按照等级高低排列,对面面对谷仓。屋顶用竹竿捆扎编织而成,上面覆盖茅草。内部房屋有几层,以厚木版作为地板。最下层是家畜栏,里面有水牛。这种沉重的结构用柱子和横梁支撑,前面的山墙上有丰富的装饰图案,主要为红、黑、白3色。水牛被作为圣牛祭献给上天,留下成排的牛角挂在柱子上,其多少标志着主人的身份地位。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三方一照壁 三方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方带 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正中一 方为主房,比两边房屋高,在主房和两边房屋相交处各 有一个漏角天井,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 “三合院”。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院内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由四方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方房子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故称“四合五天井”。各方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漏角天井都有耳房,有两层。除大门外,有的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在洱源、邓川等地区,还将正房漏角的楼房作铺子,面向街道,大小门可出入。在剑川、鹤庆等地区,有的将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以便安排宽敞的门廓。其他各地除无照壁外,与“三方一照壁”相同,注重内部装修,富丽堂皇。 重院民居 重院民居常以“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两方一耳 两方一耳又称两向两方,即由两方带厦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问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在两房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一方三墙 一方三墙即由一方带厦的房屋和三面围墙组成院落,房屋左右两边各有漏角一个。这类民居主要为人口较少或经济力量单薄的人家所建。另外,居住在城镇的沿街居民,建筑房屋时,常以沿街一面的房屋做铺面。经营土杂百货或开饭馆,其房屋建筑形式均采取上述几种形式。

各具特色的民居(1)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土楼、竹楼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关于民居的资料,下面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奇葩骚扰夯筑竹篾茅草粘合剂 风雨侵蚀安然无恙秩序井然遮天盖地 三、深读探究,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置: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

十大特色民居介绍及图片

NO.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NO.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 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雕楼类型及艺术特点】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如有匪贼或洪涝,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灾难。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 一、导入 1、猜课文,出自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2、思考,身边有哪些传统古建筑?宋代古城墙、古浮桥、客家围屋、祠堂等 二、讲授新课 1、传统建筑的定义 2、建筑的使用功能 居住建筑 如帝王宫殿、官府衙署、贡院、邮铺、驿站、公馆、军营、仓库等。 礼制建筑 坛殿、坛庙、太庙、家庙、陵庙、圣贤庙等。宗教建筑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基督教教堂、清真寺等 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商铺、会馆、旅店、酒楼、作坊、水磨坊、造船厂等。 文化娱乐建筑 官学、书院、观象台、藏书楼、文会馆、戏台、戏场等。 园林与风景建筑 皇家园林、衙署园圃、寺庙园,以及景区景点内的楼、馆、亭、台等。 市政建筑 鼓楼、钟楼、望火楼、路亭、桥梁、养济院、公墓等。标志建筑城垣、城楼、窝铺、串楼、墩台等。 3、四种基本特色 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 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代表有天坛。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 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代表有故宫、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 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代表有各地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 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代表有苏州园林。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 4、主要风格流派 京派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以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 广东围龙屋、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被称为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广东围龙屋 粤东一带客家人常见的传统 民居,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 段建造围龙屋,客家人聚族而 居,以围屋防外敌及野兽侵扰, 多数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需 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围 屋有殿堂式、围龙式两种,布局 严谨,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外观均衡、堂皇,格调典雅、庄重,表现了儒家正统文化的审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筑水平。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 槛、椽以及门窗、隔昆扇等等 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 以砖砌墙。分居四面的北房(正 房)、南房(倒座房)和东、 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 四合。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 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陕北窑洞

地穴式。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 式,就是现在的土窑。明朝中 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 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 石砌窑洞。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 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 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 人。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石窑、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再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陕北窑洞大多依山而筑,占地少,建造成本低廉。现在一般农户花2 000元左右就能建一孔较好的石窑。窑洞隔音,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素有“神仙洞”的美誉,是居家的首选。 广西的“杆栏式” 潮湿。民间多用竹木建居,一般都是一 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屋面 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 砌土坯墙。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楼 下,横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 用空间,形成宽敞前廊,便于小憩纳凉。 云南的“一颗印” 建筑多为四方形,即所谓“一颗印”。建筑是 由正房与厢房组成,对称平稳,方方正正,瓦 顶土墙。从空中往下看,整个布局如同一枚印 章,自成一统,也是一种封闭式民居。 (完)

世界乡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解析世界乡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一般来说,世界各地人类的家屋都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运用构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世界民居的多种形式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没有单一的理由可以解释得通。 重视环境、风水、落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座北朝南,落处阳光地段,是全世界乡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如眉目清秀的水乡民居,黄土高原上的生土窑洞,热带雨林中的高脚竹楼,沙漠草原中的帐篷,严寒北极的冰屋,游牧印第安人的棚架,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木屋,地中海沿岸和中东山区的石板住宅,西非和南亚的苇草泥屋等等,都是没有建筑师的适应生态气候效应的建筑杰作。按材料分类大致可分为苇草的家屋,泥土的家屋,移动方便的帐篷家屋,草木的家屋,其他还有西伯利亚的木头房子,北欧木板房,沿地中海希腊、土耳其的石板房等等。 除了与大自然密切关联外,还都创造了家屋之间的群体生活环境。越是原始时代,人类的群体关系越密切,表现为具有不同地域性特点的院落、格局、聚落、村庄之间的差异,例如印度北部旁遮普地区村庄的格局特征是在家屋之间留有社会性的广场,形成公共性的空间,广场之前有门道和街巷,两旁的宅屋又各有内部的院落。日本和中国的庭院,合成内部的私密性庭院。西方欧美的住宅则创造一种不对称格局的内部与外部庭院的交错关系。在南太平洋新几内亚的卡拉巴吹布(Kailbatribe),高大的男人用的纪念性房屋和以女人为中心的家屋形成对比。 民居的内部庭院组合方式也因地域而不同,在拉美洲委内瑞拉,常用两面柱廊的三合院布局形式。埃及则是方形的四合院,中间布臵水池。希腊则是长方形四合院,并有部分开放的内廊。在北非的摩洛哥,则是四面柱廊的四合院。中国传统四合院,是按照中国儒家思想的家族观念组合的有层次序列的前后院落,独具一格。 从纵深的角度看,全世界的乡土民居还反映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反映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现出建筑群体组合中的渐进的层次,向心的朝内院的家族组合体,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西非北和非民宅的格局又有各自的特色。 民居是因社会、种族、文化、经济及物理环境因素之交互作用而各有差异的。社会的文化力量,包括宗教信仰、家族组织、社会关系、民族性格、世界观和社会习俗风气,文化即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活动观念和制度的整体。 从世界乡土民居中可以明白地看到多民族的特征,宗教也影响住宅的平面形式、空间组合和朝向。非洲圆形房屋与方形房屋的分布与宗教信仰的分布雷同,苏禄人不认为方位有什么重要,所以盖圆形的房子,不照规矩。马达加斯加的特拉诺族的情形则完全相反,他们依照严格的定位轴星相学的知识来制定方位。北京四合院的入口和厕所是根据阴阳风水确定位臵的。中国传统民居的屋脊、墙、门、灶火……处处都有神灵护卫。云南彝族民居的屋脊都朝一个方向,由蒙古包演化的定居点中,西面的窗户是供神的位臵,家族及社会等级观念十分突出地影响着中国民居的堂屋地位和院落组成。 封闭式的宅院的建筑要素是墙、门楼、庭院中的墙,它们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与涵义。城墙围合城市,院墙限定宅地,门楼好像一张有表情的脸,它反映整个住宅的喜怒哀乐,兴衰荣辱,因而产生了“门第高低”之分。对于室外空间,内天井、房前屋后、宅旁、半隐蔽式的花园,都是地域性乡土民居的特征。伊斯兰民居中的天井不仅有利于通风,而且来自天井的光线使天井中的植物和水池引人注目。 由上层的窗口观望街景的窗龛的形式也是全世界许多民居的的传统形式,秘鲁人称为Mirador。利马的殖民地式住宅的挑出的外廊窗龛维持了这个传统,街道与住户在上下层之间可以抛投物品、喊话,甚至在街道上看得见室内人们面部的表情。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资料

特色民居建筑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昆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它形成了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陕北窑洞 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地穴式。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石窑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再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陕北窑洞大多依山而筑,占地少,建造成本低廉。现在一般农户花2000元左右就能建一孔很象样的石窑。窑洞隔音,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素有“神仙洞”的美誉,是居家的首选。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它在建筑结构上则充分体现了防卫功能,其共同特点就是门窗窄小,钢窗、铁门,墙身厚,顶层四面都有枪眼,楼顶还有瞭望台、探照灯、警报器等,在历史上对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极大贡献。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各民居特点介绍

陕西 1、窑洞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不塌的特点,开凿窑洞作为住宅。这里的窑洞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黄土陡壁或山腰上挖出来的,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一种是先在平地挖出一个大平底坑,再在坑的四壁上挖成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窑洞作为住宅有既省工又省料,冬暖夏凉,住起来很舒适的特点。 2、饮食 俗称“八百里秦川的”陕西盛产小麦。小麦也就成了陕西人的主要食粮之一,而面条则是陕西人最主要的饮食。面条的种类繁多,棍棍面、拉面、扯面、臊子面……面条既粗又厚,吃起来光滑、筋道,很有嚼头。陕西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岐山哨子面(辣),又名臊子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面食。尤以岐山臊子面历史悠久,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它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柔韧兼而有之,是民间传统的面食佳品。 至于那像锅盖般大小的烙饼其实不是烙饼,准确地说叫锅盔。锅盔是用麦面制成面坯,在铁锅上烙烤而成的一种饼子。它既是陕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随身携带的干粮。陕西人做锅盔,将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动,只能借助木杠子,用全身的力量来压揉,压成圆饼以后,放在铁锅里,用麦秸火慢慢烙烤,并用微火煨熟。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数八天也不会变味。陕西农村的铁锅都很大,直径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锅盔又大又厚,很像一个锅盖。 最能代表陕西特色小吃的牛羊肉泡馍。是西安特有的风味食品,料重味醇,肉烂汤浓,味道鲜美,要求自己掰膜,掰了再煮,别有一番风趣。牛羊肉泡馍是陕西西安最享盛名的美味。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因它暖胃耐饥,素为西安和西北地区各族人民所喜爱,外宾来陕也争先品尝,以饱口福。。牛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名食的“总代表”。 关中人爱吃辣椒,关中的土地亦生长优质辣椒,辣椒是陕西的一大特产。关中人吃辣椒,不是可吃可不吃,而是经常要吃。上顿饭吃,下顿饭吃,见天吃,一年四季吃。无论吃什么饭都要放辣椒,吃面条放辣椒,吃米饭放辣椒,吃馒头夹辣椒,吃搅团、吃糁糁离不了辣椒,就是喝大米稀饭,也喜欢就着辣椒吃,凉皮 葫芦头 3、服饰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农村很早就有用棉花纺纱织布的习惯。当地人爱把这种用棉花纺织而成的土布梁成黑色。所以,在关中农村,中老年人有服装大多是黑色的。当地人还习惯把用棉花织成黑色或白色的手帕戴在头上,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可擦汗、可洁手,还可临时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 惠方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