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各项和临床意义)直接添数值

检查(各项和临床意义)直接添数值
检查(各项和临床意义)直接添数值

患者无畏寒、寒战,无关节痛、肌痛,无咽痛,食欲睡眠可,大小便如常。查体:BP /mmHg,T ℃,BP /mmHg,P 次/分,疼痛分,心律齐,双肺呼吸音清,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监护:HR:次/分 , R:次/分 ,BP: /mmHg ,指氧饱和度:%

呼吸机:PEEP cmH2O,FiO2 %,

心脏相对浊音界向双侧扩大

左(cm)肋间右(cm)

2.0 Ⅱ 2.0

2.5 Ⅲ

3.5

5.0 Ⅳ7.0

Ⅴ9.5

(左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9cm)

血常规+血型:“”,RH(),WBC ×109/L,NEUT ×109/L NEUT%%,HB g/L,PLT ×109/L;MCV fl,MCHC G/L, Ret%;

尿常规:SG ≥1.030,PRO≥3.0g/L, WBC(-),RBC 00/uL,正常RBC比率:20%,异常RBC比率:80%,见颗粒管型。PRO(-);

24h尿蛋白:g/24h。

24h尿Cr=mmol/l,Ccr=ml/min。

便常规+潜血:均正常。

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均正常

肝肾功能:ALT U/L, ALB g/L, TBIL umol/L, CR umol/L,BUN mmol/L K mmol/L,Na mmol/L。

肝全:ALT 36U/L,TP 75g/L,ALB 38g/L,AST 15U/L,TBIL 27.8umol/L,DBIL 14.1umol/L,GGT 577U/L,LD 181U/L,ALP 109U/L,PA:107mg/L。

肾全:CR umol/L,BUN mmol/L ,UA umol/L ,P mmol/L ,Ca mmol/L ,K mmol/L,Na mmol/L,Cl mmol/L,GLU mmol/L。

脂全:CHO mmol/L,TG mmol/L。LDL-C mmol/L HDL-C mmol/L

凝血:PT 23.7s,PT% 27.2%,INR 2.06,Fbg 2.85g/L,APTT 39.5s 。

PT+A:正常;PT s,APTT s,D-Dimer ug/L。

心肌酶谱:CK U/L CKMB ug/l cTnI:ug/l MYO ug/l;nproBNP pg/ml

肌酶谱AST U/L,LD U/L,CK U/L,HBD U/L;肌酶CK、Myo正常。

感染八项:HBsAg(),HBsAb(), HBeAg(),HBeAb(),HBcAb(),HIV-Ab(),HCV-Ab()。

甲状腺功能:T3 ng/ml(0.66-1.92)、FT3 pg/ml(1.80-4.10)、FSH uU/ml (0.38-4.34)。

甲功:T3 ng/ml(0.66-1.92)、T4 ug/dL(4.3-12.5)、FT3 pg/mL(1.8-4.1)、FT4 ng/dL(0.81-1.89)、TSH uU/mL(0.38-4.34);TgAb U/ml、TPOAb U/ml;

甲状腺功能3:A-TPO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6.49 IU/ml (<34)T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17.73 IU/ml (<115)

甲功2:T3 0.58ng/ml(0.66-1.92), T4 2.26ug/dl(4.3-12.5), FT3 1.79pgml (1.8-4.1), FT4 0.50 ng/dl(0.81-1.89), TSH大于150uIU/ml(0.38-4.34),考虑甲状腺功能低减,已请内分泌科会诊。

PTH甲状旁腺激素:206pg/ml

血糖谱:空腹10.5mmol/L,早餐后14.6mmol/L,午餐后14.6mmol/L,

晚餐后11.2mmol/L,睡前6.9mmol/L;

PPD(-);TB-Ab(-);

MST(-);TORCH未见明显异常。

ANCA(-);抗ds-DNA(-);ANA(-);ENA(-);

免疫电泳:未见单克隆蛋白;

血清肿瘤标志物: AFP、CA125、CA199 、CEA、CA242、PSA、CA50均正常。

血清肿瘤标志物:CA系列、PSA、AFP阴性。CA199、CEA、CA242、CA50正常,CA125↑78.42U/ml。

肺癌筛查:TPA ↑ng/ml,NSE 8.87ng/ml,Cyfra ↑ng/ml,SCC mg/dl。

血清肿瘤标志物: AFP ng/ml、CA125↑U/ml(0-35)、CA199 U/ml (0-37)、CEA↑ng/dl(0-5) 、CA242↑U/ml(0-20)、PSA ng/ml、CA50↑U/ml(0-15)。

铁四项:血清铁SI=ug/dl(70-150)、总铁结合力TIBC=ug/dl(200-400)、转铁蛋白饱和度TS=%(25-35)、铁蛋白SF=ng/ml(>14.0)

血β2微球蛋白:2.3μg/ml(1.5-2.7μg/ml)

血气分析:PH ,PaO2 mmHg,pC O2 mmHg,SO2%。

ABG(07-4-23 16pm,鼻导管吸氧8L/min): pH:7.382,pCO2 ↓28.3mmHg,

- 31.9mmol/L SBE:-7.1 mmol/l,cGLU 256 mg/dl, clac pO2↓28.3mmHg, HCO

3

17mg/dl

冷凝集反应CA(红管):

8°UAE(8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2.7ug/min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C1INH(红管) 0.350g/L(0.21-0.39),C4 g/L(0.1-0.4) C1INH功能(PT+A 管) 1.39 UC1INH/ml(0.7-1.3)

易栓全套(紫管+蓝管):

HLA-B5:(-)看白塞

血同型半胱氨酸:10.78umol/l

性腺激素:T 0.76 ng/ml(3.2~15.6), E2<10Pg/ml(10~100) ,FSH、LH、PRL、P正常

F:游离皮质醇

ACTH:周三早晨,冰浴,红管

BNP 704pg/ml;

尿Rous试验:阳性(+);

同型半胱氨酸tHCY 8.02 umol/l(4.72~14.05)

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153.7ug。

Coombs test:阴性(-);

腹水常规:深黄混浊、细胞总数2100/ul,白细胞1600/ul,单核90%、多核10%,黎氏试验弱阳性,比重1.015;

腹水生化:TP 4.1g/dl、ALB 1.8g/dl(SAAG=0.7g/dl)、LDH 234U/l、ADA 27 U/l;腹水TG、CHO正常,乳糜试验();

腹水CA系列、PSA、AFP阴性;

涂片找细菌、真菌、结核菌阴性;

病理×2:未见瘤细胞,见较多淋巴细胞及散在间皮细胞。

胸水生化:TP 15g/l、ALB 8g/l、LDH 375U/l、ADA 6.3U/l;(血TP 45g/l、LDH 291U/l);胸水/血LDH 大于0.6。细菌涂片、真菌涂片、抗酸染色均(-)。

胸水外观为血性,常规凝血;

CXR(-);

脑脊液常规:外观无色透明、蛋白定性+、糖定性五管阳性、细胞总数 /uL、白细胞数 /uL、单核%、多核%;涂片镜检未找到细菌、真菌,抗酸染色(-),墨汁染色(-);培养无细菌生长;生化:PRO mmol/L、GLU mmol/L、CL mmol/L;

脑脊液定量细胞学:WBC总数 /0.5ml,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隐球菌抗原鉴定:阴性。

炎性指标:

ESR mm/hr、CRP mg/L。

蛋白电泳:A1b= %(52.0-62.8);α1= %(3.1-4.6);α2= %(7.0-11.1);β2= %(3.3-6.4);γ= %(13.1-23.3);A/G 。

铁蛋白:1000ng/ml。

免疫固定电泳(-);可见M蛋白,占22.2%。大致正常。可见IgM-κ型单克隆区带;

补体:CH50=U/ml(26.0-55.0)、C3=mg/dl(60.0-150.0)、C4=mg/dl (12.0-36.0);

血Ig定量+轻链测定: IgG g/L(7.0-17.0), IgA g/L(0.7-3.8),IgM↑g/L(0.60-2.50),κmg/dL(598-1329),λ mg/dL(298-665)。

感染相关指标:

HBsAg(-),HCV-Ab(-),HIV-Ab(-);结核抗体(-),PPD(-);EBV IgG/VCA 0.483;CMVpp65(-),CMV-IgG(+)1:64,CMV-IgM(-);MST(-),BST(-)。血培养(-)×3。RPR(-),

EBV-IgG/VCA↑0.532,EBV-IgM/VCA↑0.306。

TORCH:RV-IgG(+)1:64、CMV-IgG(+)1:64、HSV-IgG(+)1:64、余阴性。

肥达外斐反应(-),肺炎衣原体抗体Cpn-IgG(+)1:64,Cpn-IgM(-);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嗜肺军团菌抗体(-)。

免疫相关指标: ANA(-)、抗dsDNA(-)、抗ENA(-)、ANCA(-),RF<20U/L ,HLA-B27(-)。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蛋白抗体APF(-),抗环胍氨酸肽抗体CCP(-)。ACL(-)、LA(-);RF<20U/ml,

自身抗体:阴性,ANA(-)核点型1:320,AMA(-),SMA(-)。

ENA双扩散:抗SSA(+),免疫印迹:抗Sm(+)28/29KD、抗RNP(+)32KD。

ACA(+)1:160;,

ASO U/ml;

肿瘤指标:肺癌筛查、CA系列、PSA、AFP(-)。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

↑U/ml(0-35)、CA199 U/ml (0-37)、CEA↑ng/ml(0-5) 、CA242↑U/ml(0-20)、CA50↑U/ml(0-15)。PSA ng/ml、AFP ng/ml、

骨穿:增生活跃,M:E=5.63:1,粒红两系各阶段形态比例大致正常,大致正常骨髓象。

腹部BUS:肝胆胰脾双肾未见明显异常。

肾脏B超:左肾11.5×6.3×5.7cm,右肾11.0×6.2×4.7cm;双肾弥漫性病变;前列腺增大

冠脉造影结果:前降支近中段多发钙化及软斑块,近段20%狭窄,中段40%-50%狭窄;回旋支粗大,近段未见明确狭窄,中远段可见第二钝圆支偏心软斑块;右冠状动脉散在点状钙化及软斑块,近段20%狭窄,中段70%-80%狭窄;

心脏彩超:左室心尖部及室间隔中下部心梗,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左室收缩功能重度减低(EF36.5%),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左房轻度增大,左室增大,少量心包积液;

心肌双核素显像:左室增大,心尖、前壁(心尖、中部),下壁心尖、间隔心尖无血流灌注,无存活心肌;下壁(中部、基底)、前壁基底血流灌注差,心肌存活;前、后间隔(中部、基底)血流灌注差,心肌部分存活;

HOLTER:窦性心律,平均HR 次/分,最大HR次/分,最小HR次/分,未见ST-T段改变。

24小时holter:窦性心率,心搏总数105726次,平均心率是74 bpm,最大心率是106 bpm,最小心率是58 bpm,室早785次(单发多源成对6次,短阵室速3次,最长4跳/阵,可见室早二联律,),房早229次,成对4次,短阵房速5次,最长10跳/阵,未见ST-T段改变。

肺功能 FEV1 0.85L 33.4%, FEV1/FVC 43.35 52.4% ,TLC 6.41 134.7%,弥散率:41.6%

B超:腹主动脉、双肾动脉、双颈动脉未见异常。

UCG、ECG正常。

肾图:双肾血流灌注及功能稍差,GFR=62.4ml/min,左肾=62.4ml/min,右肾=62.4ml/min;

血涂片:白细胞分类示比例正常,红细胞部分聚集成堆;尿常规+沉渣:UBG3.2umol/l,BIL(-),RBC(-),余正常;

双肾血流图:双肾明显缩小,血流灌注及功能极差,GFR:7.2ml/min,

左肾=3.4ml/min,右肾=3.7ml/min,

肺部CT回报:右肺上、中叶胸膜下多发斑片影。气管支气管通畅,纵隔见肿大淋巴结。心影不大;印象:右肺感染性病变,纵隔淋巴结增大。

双下肢肌电图:左、右腓总、右胫运动神经m波传导速度重度减慢,远端潜伏期明显延长,诱发电位波幅明显降低,F波均未引出;左正中、左足运动神经的F波、m波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右腓肠、左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左右伸趾短肌、左胫前肌,右腓肠肌呈神经源性损害;左外展拇短肌、左外展小指肌大力收缩呈混合相。

右侧腓肠神经活检病理:HE切片示神经束膜增厚,束间小血管增多,部分血管周围散在少量单核细胞,未见明确血管炎样改变。Fle切片示有髓纤维轻中度脱失,可见较多薄髓纤维和少数轴索变性,再生丛少见。三色切片示束内胶原纤维轻度增多。

皮质醇节律,8AM 20.48ng/ml(50~230); 16AM 47.54ng/ml(30~150); 24PM 15.59ng/ml(25~100)

卧立位试验,留取24小时尿UFC,24小时尿CA×2次,行肾上腺CT+增强+三维重建,周一试验,则周一凌晨4点叫醒病人,排空膀胱,绝对卧床至早晨8点,抽血(肝肾全、一个绿管、一个特殊的玻璃管),肌注20mg速尿,后至10点再抽一次血(一个绿管、一个特殊的玻璃管),送检内分泌试验室。

24小时尿CA(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144.26ug,肾上腺素1.12ug,

多巴胺504ug

胸腹CT(增强)、头颅MRI(增强)、骨扫描确定分期

双肾、肾上腺及腹膜后BUS 未见异常。双侧锁骨上、腋下淋巴结未见肿大。

双侧颈部淋巴结

腹部BUS: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

胸腹盆CT平扫+增强

门脉下腔静脉彩超:门静脉及肝静脉血流通畅,下腔静脉肝后段变窄,内径0.7cm,考虑外压性改变。

腹部CT平扫:腹腔脏器未见异常,腹水,下腔静脉局部显示欠清,胸腔少量积液。

下肢静脉彩超:左侧股总、股浅、股深、腘静脉血栓形成;右侧下肢静脉通畅。

眼科会诊:双眼干燥症。

R L

BUT 3 s 7 s

Schirmer 3 mm 3 mm

FA + -

腹部B超:肝脾不大,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未见肿大,下腔静脉血流通畅,大

日期WBC ×

109/L NEUT %LYMP % HB g/L PLT×

109/L

出院医嘱:1、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感染,避免使用肾损害药物;

2、低盐低脂饮食,优质低蛋白饮食,遵医嘱规律服药;

3、注意监控血压、血糖、血脂,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全及尿常规、

24小时尿蛋白;

4、按时服药,如有任何不适及时就诊,肾内科随诊。

喜树碱类药物(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较突出的不良反应为腹泻及胆碱能样症状(流延、瞳孔缩小、肠痉挛)若出现应及时处理,阿片类药物能较好止泻,出现肠痉挛可肌注654-2解痉。因患者年轻,体质较好,尚有根治可能,铂类化疗药可选用顺铂,其疗效由于卡铂,骨髓抑制亦较轻,恢复较快;但顺铂的胃肠道副反应、神经及肾毒性较卡铂明显,故注意水化、碱化及止吐治疗,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必要的鉴别诊断:1.肺门淋巴结结核:易与中央型肺癌相混淆,但多见于儿童、青年,常有发热、盗汗等结核中度症状。2.右上肺大叶性肺炎:影像学上表现为肺叶实变,而非肺叶不张,临床亦应有高热等炎症症状,抗炎治疗可好转。3.纵隔淋巴瘤:颇似中心型肺癌,但常为双侧性,多伴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痰细胞学检查阴性。

必要的鉴别诊断:①肺结核:患者有咯血,PPD检查可疑阳性,右上肺高密度影,应注意除外结核感染,但患者无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病理活检未见干酪样坏死,暂不予考虑,进一步查痰抗酸染色找结核菌检查协诊。②局部炎症:肺部高密度影均应除外局部感染炎性渗出可能,但患者经过规则抗感染治疗2周,复查CT肿块反而增大并可见纵隔隆突下淋巴结肿大,故不支持。

下一步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及分期,择期化疗。

三、诊疗计划:

1、完善常规检查。

2、行支气管镜检查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

3、行胸腹CT(增强)、头颅MRI(增强)、双肾、肾上腺及腹膜后BUS、双侧锁骨上、颈部、腋下淋巴结BUS检查明确有无肿瘤转移。

4、若明确诊断肺癌,请胸外科会诊了解有无手术机会,或择期行放化疗

乳腺癌

乳腺癌为妇女常见癌症,在我国乳腺癌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稳步增加。其主要危险因素有:家族史、基因遗传、未婚、未育、初潮年龄小、初产年龄晚、绝经年龄大、口服避孕药、绝经后应用雌激

素替代、高脂饮食、饮酒、过度压抑情感和过分冲动。针对以上风险因素,可

采取适当控制措施。关于乳腺癌的治疗:临床I、II及III期首选手术治疗,行

标准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术后化疗可延迟无瘤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改善预后;放射治疗作为术后辅助治疗及姑息治疗广泛用于临床,能有效降低局部和区域

淋巴结的复发率。

对于乳腺癌的治疗,临床I、II及III期首选手术治疗,行标准根治术或改

良根治术,术后化疗可延迟无瘤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改善预后,CAF方案为最经典的化疗方案,CTX 500mg/m2 D1ADM 50mg/m2 D15-FU600 mg/m2, D1 D8给药。28日为一周期,连用6次。也可选用CMF方案:CTX 500mg/m2 D1、8,MTX 30-40mg/m2 D1、8,5-FU600 mg/m2, D1 D8,28天为一周期,连用6次,加用蒽环类药物可提高缓解率,紫衫醇等对晚期乳腺癌以及以往化疗失败的乳

腺癌仍有较满意的疗效。约1/3乳腺癌患者为激素依赖性肿瘤,是内分泌治疗

有效的人类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手术去势、放射去势三种。药物治疗主要有三苯氧胺和芳香化酶抑制剂,可服用三苯氧胺5年,或2年后

换用氟隆疗效更好。患者为绝经前女性,ER(+)PR(+),应服用三苯氧胺

5年,但患者未能坚持服用。放射治疗作为术后辅助治疗及姑息治疗广泛用于

临床,能有效降低局部和区域淋巴结的复发率。结节<0.5cm,且N0的患者或

者年龄大于70岁,耐受性差的患者可以不化疗,文献报道其他患者均可以从

化疗中受益,预防复发。最新发展的靶向生物治疗,对于表皮生长因子过表达

的患者,赫赛汀证明有较好的疗效。

胰腺癌化疗单药首选健择,国内外文献报道显示合用5FU并不延长生存。但生物靶向治疗如:TARCEV A,治疗效果较明确,能有效延长生存期,但价钱昂贵,可视患者及家属意见决定是否使用。

自末次出院以来,精神、睡眠尚可,食欲欠佳,无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不适,尿色清亮,尿量不少,大便每日1次,为黄色成形大便。体重无明显变化。

06-7-17 肾内科专业组查房记录

查房地点:肾内科病房会议室

参加人员:毕增琪、郑法雷、黄庆元教授,李明喜、李航、于阳副教授,秦岩、刘冬妍、蔡建芳、叶文玲、高瑞通、袁群生等主治医,住院医、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若干。

住院医汇报病历,略。

秦岩主治医总结病历特点:患者中年女性,诊断SLE、LN明确。病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单用激素、复发后开始激素+CTX标准治疗,血肌酐正常。00

2007-4-17 免疫科专业组查房记录

参加地点:7楼2免疫科会议室

参加人员:张奉春教授、曾小峰教授、曾学军教授、田新萍教授,郑文洁、张文、李梦涛、尤欣、蒋颖、冷晓梅、徐冬主治医师,住院医、实习医、进修医若干。

住院医师汇报病历。

郑文洁主治医师、帅宗文代主治医师总结病例特点,提出查房目的。

曾小峰教授意见:患者病程较长,单独肾脏系统受累,ANA持续阴性,临床经过较良好,目前不能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脏病理诊断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明确,注意有无继发于乙肝相关肾炎可能;另外患者有明确家族史,可至儿科遗传组随诊。同意目前治疗。

查体:T:℃ ,P:次/分 , R:次/分 ,BP: /mmHg ,指氧饱和度:%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均需行血常规检查。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但很多病人与家属拿到化验单看不懂,感到很困惑。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 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 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万/mm【0.01】 女:(3.5~5.0)×1012L(350~500万/mm【0.01】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0.001】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血常规各项检查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0.0~0.1 ×109/L

血常规的分析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 锁定 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参考价值,许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时可以做血常规检查对其进行辅助诊断。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①增多见于精神因素(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气压低,缺氧刺激;长期多次献血)。②减少见于妊娠、6个月~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对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2)病理性增多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2.血红蛋白(Hb) 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出血性疾病检查

常规检查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就是最基本得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与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得就是血液得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得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就是医生诊断病情得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常规中得许多项具体指标都就是一些常用得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最具有诊断参考价值,许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时可以做血常规检查对其进行辅助诊断。此外,血常规检查还就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得常用指标。 1、红细胞计数(RBC) 就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得红细胞数目。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①增多见于精神因素(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气压低,缺氧刺激;长期多次献血)。②减少见于妊娠、6个月~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对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2)病理性增多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得组织损伤及血细胞得破坏等;③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得缺乏等。 2、血红蛋白(Hb) 就是红细胞得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与运出二氧化碳得功能。 【临床意义】 其增减得临床意义基本上同红细胞计数,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得程度。 3、血细胞比容(HCT) 就是指抗凝血液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得百分比。 【临床意义】 (1)增高多见于大面积烧伤、连续呕吐、腹泻、脱水等。 (2)降低见于失血后大量补液及贫血患者。 4、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含得白细胞数目。正常得外周血液中常见得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 【临床意义】 (1)生理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2)病理性白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3)病理性白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5、白细胞分类计数(DC) 就是指对不同类型得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得主要吞噬细胞,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其增减得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2)嗜酸性粒细胞①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长期用肾上腺皮

常规检查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参考价值,许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时可以做血常规检查对其进行辅助诊断。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1.红细胞计数(RBC) 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①增多见于精神因素(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气压低,缺氧刺激;长期多次献血)。②减少见于妊娠、6个月~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对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2)病理性增多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2.血红蛋白(Hb) 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 【临床意义】 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同红细胞计数,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3.血细胞比容(HCT) 是指抗凝血液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临床意义】 (1)增高多见于大面积烧伤、连续呕吐、腹泻、脱水等。 (2)降低见于失血后大量补液及贫血患者。 4.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目。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的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临床意义】 (1)生理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2)病理性白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3)病理性白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5.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其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常做的检验项目,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其临床的应用及结果评价。 目前医院所做的血常规检验以三分类与五分类为主,这对于白细胞分类来说的,三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大体的分为大细胞(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其它白细胞)、小细胞(淋巴细胞)三类。五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五类。红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各类仪器差别不大。当然有些仪器甚至还可分出幼稚的白细胞,而在一些医院还在使用手工分类的方法。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可随时检验,用血量不多,但是还是推荐使用静脉采血,并与合适量的抗凝剂混合使用。常规检验主要有以下项目: 1、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4.0-10.0×10^9/L 临床意义: 增高:发热、各种炎症、白血病、出血、溶血、肿瘤等,如>30×1011/L有白血病的可能;减少:流感、非典、伤寒、粒减、粒缺、脾亢、再障、长期X线照射等 结果评价: 主要为中性粒细胞:(1)增高:生理性增高如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饭后、剧烈运动后、酒后、冷浴后、分娩、下午较上午高、

应用如肾上腺素等。(2)减少:致白细胞生成减少如应用烷化剂(氮荠、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荠、噻替哌、白消安、乌拉坦、甲基苄肼、多潘等)、有丝分裂抑制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秋水仙碱)、抗抑郁药(丙米嗪、去甲苯米嗪)、利尿剂(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利尿酸、汞剂)、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甲氧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两性霉素)、抗颠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其它(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致白细胞破坏增多如应用解热镇定剂(阿斯匹林、醋氨酚、氨基比林、消炎痛、保泰松)、抗甲状腺药物(甲疏咪唑、丙硫氧嘧啶)、抗生素(苯唑青霉素、双氧青霉素、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氯霉素)、抗疟药(奎宁、扑疟奎、辛可芬)、抗心律失常药及强心药(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安定、地高辛)、其它(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钠、别嘌醇、潘生丁等)。 2、中性粒细胞(NE) 参考值:2.0-7.0×10^9/L;51-75% 临床意义:异常标本还包括中性杆状细胞及幼稚细胞等。增高:急性细菌性感染、组织损伤、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等;减少:某些传染病如伤寒、流感、造血功能障碍、脾亢、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反应、慢性理化损伤等。 3、淋巴细胞(LY)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 意义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主要反映有无感染,当然作用很多,这是主要作用. 红细胞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贫血. 血小板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 以上是常用的作用.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 若高烧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 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 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 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 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 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 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 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 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 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 严格来说,是没有细菌性感冒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一般不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如果感冒引发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可能就是你说的细菌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就会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这是典型状态,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在参考范围),这就是血常规的主要区别。红细胞系统和血小板一般没有太大区别。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等均需行血常规检查。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 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 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万/mm【0.01】 女:(3.5~5.0)×1012L(350~500万/mm【0.01】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0.001】 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降低: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 参考值:0.01~0.05(1%~5%)【0.01】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等。 (3)嗜酸性粒细胞(E): 正常参考值:0.005~0.05(0.05%~5%)【0.01】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及血液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