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1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2018-2019学年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1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2018-2019学年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1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古诗两首

《望洞庭》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

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望洞庭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 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如: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小学四年级语文《望洞庭》分析

《望洞庭》分析 四年级语文教案 font size="6">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第一、“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读第二声,还是读第四声? 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二是读hè。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其理由有三: ●一、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许慎的《说文 解字》有云:“和,相应也。”《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联系诗句“湖光秋

月两相和”。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 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 ●三、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 作hé,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如果将此字读作hè,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说来也巧,____年普通高校招生语文试卷中就有一道判断选择题。它要求考生判断“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是否正确。其标准答案认定: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我们的判断。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望洞庭 教案

第二课时 一、学习《望洞庭》 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小组交流体会。 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的地方互相进行补充。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贞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文学成就: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 主要作品:《乌衣巷》《秋词》《陋室铭》等。 全诗大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没有一点风,水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 二、感悟诗境 1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2反馈:第一、二句诗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平静无风的水潭比作未磨光的铜镜) 3教师追问:诗中还把洞庭湖比作什么?(比作白银盘) 4教师小结,齐读古诗。 三、疑难探究,深入领会 1诗人为什么称洞庭湖为“潭面”? 说“潭面”,是因为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

表现了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这两句诗中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山水风光。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突出表现了洞庭湖山水和谐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说说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好处? 这一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显得格外美丽。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五、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小学语文《望洞庭》说课稿范文

小学语文《望洞庭》说课稿范文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读文三部曲由浅入深,步步推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书,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在读的过程中实现对课文内容的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和延伸…… 为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我设计了“做饭问 题”“数学竞赛”等巩固练习。做饭问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17分钟或27分钟,为此引起学生争议。这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在交流的活动中使学生明白如果是用一个炉火做饭,就要27分钟如果有两个炉火做饭就

四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知识点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知识点苏教版 望洞庭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词句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 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 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 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练习题 ⑴下列诗文中不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项是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衔远山,吞长江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小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知识点汇总

小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知识点汇总 原文: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被贬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练习题: 1、看拼音写词语 dònɡ tínɡ shuǐ tán tán miàn qīnɡ luó ()()() () 2、“庭”字的读音是________,“庭”字的笔画共________画,我可以用“庭”字组三个不同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望 洞 庭

望洞庭 (唐)刘禹(yǔ)锡(xī)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走近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课文助读 【注词释义】 (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4)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5)山水翠:湖光山色。 (6)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7)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比喻湖中间的青山。 【古诗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风平浪静,就好像没有打磨的铜镜。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一片翠绿的颜色,恰似白银色的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名句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

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

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 ...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名山大川,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曲径通幽,巧夺天工,使人叹为观止的苏州园林。 师:今天,老师同样是要给大家介绍一处景点,它就是——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刘禹锡的《望洞庭》。(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望洞庭”,刘禹锡是怎样望洞庭的?在望的过程中他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这首诗,在老师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标记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的节奏。 师:好,老师开始了。 师:望洞庭刘禹锡 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好,老师读完了,现在,我们先找一位同学读一读多媒体上的生字词。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师:声音洪亮,非常的有气势。 师:现在,我们将大家分为两组,女生为一组,男生为一组。我们比赛读一读,看看哪一组读的更好。 师:好,女生先来,嗯,声音柔美,老师仿佛都感受到洞庭湖的美景了。 师:男生再来,哦,丝毫都不逊色,特别的有气势。 师:那解决了朗读的问题,现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刘禹锡呢。 师: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就你吧。 师:嗯,你说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看来你的课前预习做的很充分,老师给你点个赞。 师:现在,老师再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找一找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第一组。 师:哦,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望洞庭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看来大家一个个都是小诗人,那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洞庭湖)有没有同学知道洞庭湖在哪呢?(湖南省)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洞庭湖。)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你想知道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 ⑴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仔细倾听。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生读,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交流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自读自悟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可以自言自语的说一说;另外,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 看来大家都胸有成竹,下面以四个人为一组,把你理解的诗句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且和小组成员可以讨论一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讨论得真激烈,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4.齐读古诗 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 三、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望洞庭-小学语文四年级下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让洞庭湖的宁静、和谐之美跃然纸上,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读写“遥望、银盘、青螺”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会通过看注释等途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古诗的大意,并体会诗人喜爱洞庭湖之情。 目标3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法、学法: 师生的双边活动,会使课堂产生灵动和智慧。本节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之情。三、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学,创设情境,初识诗人揭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我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跟随着教科书的作者欣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喜爱富饶的西沙群岛,喜欢风景迷人的黄山,赞叹壮观的钱塘潮,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飞瀑,最爱“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今天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另一处山水。(播放视频)

2、播放画面叙述: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号称“八百里洞庭湖”。那里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绚丽迷人。 3、(播放洞庭湖风光课件后),说:“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书:望洞庭)(注重书写“庭”)(田字格出示) 4、简单了解刘禹锡。 今天,我们就随着刘禹锡一起去欣赏他眼中的洞庭美景。(二)、初读正音,感受诗的韵律美 1、学生自己练读。(时间两分钟) (要求:能读多少遍就读多少编,每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读正确了,就试着读流利,能读流利了就读出节奏,能读出节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诵。) 小结:孩子们,你读书时的模样、读诗的声音,都将给我带来美的感受。) 2、检查反馈。(出示节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诗的意境美 1、了解背景,为蓄情做准备。 了解学古诗就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你对洞庭湖、诗人有什么了解呢?(总结学法: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为学诗而准备。这是学诗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2、读诗句,赏画面之“和” 欣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美,从反复读诗句入手:

小学四年级语文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

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着名的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唐代着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

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知识点复习

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知识点复习 课 件www.5yk https://www.360docs.net/doc/6f3970469.html, 【原文】 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赏析】

这是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ònɡtín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古诗《望洞庭》 【教学年级】 四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的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忽略。因此,教学古诗《望洞庭》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渗透。【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和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3.洞庭湖画面出示 (多媒体)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师送一组词,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播放诗歌泛读) 6.简介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多媒体出示)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庭tíng、和hé、潭tán、磨mó、螺luó 3.学生统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解题意:《望洞庭》的“望”字说明诗人是站在远处观赏洞庭湖。 (二)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过的镜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交相辉映,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朗读,指导吟诵) (三)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是使用白银做的银光闪闪,再想象我在盘里放一个青螺。这时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睁开眼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这时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诗二首望洞庭精美优秀教案冀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诗二首望洞庭精美优秀教案 冀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潭、镜、磨、螺”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3、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板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洞庭 2、出示洞庭湖的图片资料。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自读理解,想象画面。 (一)自读自悟。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庭、潭、螺、(课件指导书写“螺”) 2、再读思考初步感受。 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情况下的洞庭湖景色? (月下风平浪静时的洞庭湖景色。)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联想到了什么? (二)指导理解。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结合看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了? 和:和谐、协调。 学习:“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听吗?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2、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图片出示君山,师简介君山的传说。 (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

Removed_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3古诗《望洞庭》27

课题:3古诗两首 教学《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谈活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师生共同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 3、观察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师: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教师范读课文 2、精读会意 读通课文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读懂课文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指导朗读: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3)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望洞庭

四年级下册《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小学四年级上语文《望洞庭》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语文《望洞庭》公开课教案优秀 教案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身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他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协助他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他人协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恬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 (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实际中的洞庭山水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2.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3.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难点: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优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洞庭湖”,没错,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望洞庭》,来看一看,欣赏一下。(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老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听的过程中处理不认识的生字词。 2.自己大声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美丽景色。 (正音:潭tán、洞庭dòng tíng) 3.浏览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明确:描写了洞庭秋色和洞庭山水。 (三)深入研读 1.想象一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一会儿找同学分享。 明确:①在洞庭的秋天,月光如水,水映着月光,水和月光交相辉映,好像融合在了一起,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没有风刮过,显得朦朦胧胧的,好像一面未被磨过的铜镜。②把洞庭湖比作一面镜子。 2.配乐读诗,欣赏其中的美景。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思以及它所描写的画面。 明确:①遥望是远望的意思。②从远处望着洞庭的山山水水,看着君山和洞庭湖,感觉到君山就像是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一样。③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教案

23《望洞庭》课堂设计 [教材阅读] 《望洞庭》这首诗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所作,该诗从月夜遥望的角度,把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该诗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丽。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1)、阅读诗歌,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诗歌描写的情境,品味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诗歌教学方法,着重抓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赞美自然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朗读,结合注释,收集资料,结合画面来感知诗词大意,通过质疑,小组计论,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难点: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突破方法:联系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体会。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朗读、看图、看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重点训练学生有感情吟诵,并在读中体会、理解。 学法:自读,小组交流,边读边想,背诵。 [教学准备] 1、预习这首古诗,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及诗作。 2、收集并积累有关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诗1-2首。 3、课文插页的挂图。 4、洞庭湖的录象资料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 3、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像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揭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